⑴ 已知中國歷史上第一章照片是
當攝影術在1838年誕生於歐洲時,晚清政府還處在近兩百年的閉關鎖國中,拒絕與西方世界交流溝通。
攝影術誕生僅僅2年後的1840年,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割讓了香港島,開放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這就為外國人來華提供了先決條件。
4年以後,一個名叫於勒·埃及爾的法國人來到中國廣州,他是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和海關問題專家,也是一位攝影愛好者,從1840年就開始學習達蓋爾攝影術。
1844年10月(一說是8月),他經澳門來到中國廣州,此時他被法國政府任命為中國、印度及大洋洲地區的貿易談判代表,而此行正是他作為海關問題的專家來中國參加起草和簽訂中法《黃埔條約》的,並在這次外交活動中隨身攜帶了照相所需的一切設備。
當時參加條約簽訂的中方代表是在歷史上被稱為中國第一位「外交官」的愛新覺羅·耆英,滿洲正藍旗人,歷任禮部、工部、戶部、吏部尚書。1842年,他與英國簽訂了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之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廈條約》等喪權辱國的條約。
1843年,耆英在和英國人璞鼎查(第一任香港總督)打交道時,曾接收了璞鼎查本人及其妻女的圖像,因此,他認為贈送肖像是外交中不可缺少的禮節。
因此,當埃及爾提出要給耆英拍攝照片時,他欣然答應。在之後的談判簽約時,義大利、英國、美國、葡萄牙四國官員向他索取「小照」,他很快將一式四份「小照」分贈。
他在給皇帝的奏片中說:「請奴才小照,均經繪予」。
「小照」是中國舊有的名詞,原為人們對畫像的稱呼,當攝影傳入中國後的一段時間內,仍借用:「畫小照」來稱呼攝影。
這張使用銀版攝影法拍攝的照片保留至今,畫面雖已模糊,但耆英的面部圖像還算清晰。
⑵ 中國古代第一幅人物圖是哪一幅,哪個朝代
根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來看
楚帛和絲綢的紋樣主要有有信期綉、長壽綉、乘雲綉、茱萸紋綉、方棋綉、雲紋綉、樹紋綉、梅花紋綉、赤綉等。
《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是迄今所見我國古代最早的兩幅帛畫,是「早期國畫的雙璧」《人物龍鳳帛畫》,長31厘米,寬22.5厘米。畫中一婦人側立,高髻細腰,寬袖長裙,雍容富貴,合掌作祈禱狀。婦人頭上,左前畫有一鳳,作飛翔狀;鳳對面畫有一龍,作騰升狀。《人物御龍帛畫》長37.5厘米,寬28厘米。正中畫一男子,側立面左,高冠博袍,腰佩長劍,立於巨龍之背。龍昂首卷尾,宛如龍舟。龍左腹下畫有一條鯉魚,龍尾畫有一立鳥(似鶴)。男人頭上方還畫有華蓋一重。人、龍、魚均向左,以示前進方向,連華蓋上的纓絡也迎鳳飄動。整個畫面呈行進狀,充滿了動感。這兩幅帛畫,基本上運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塗,人物則略施彩色。畫面布局精當,比例准確。線條流暢,想像豐富,表現了楚藝術譎怪莫測的獨特風格。
楚國先王宗廟及公卿祠堂,有大量壁畫,壁畫主要內容是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和古代聖賢、怪物。江陵天星觀1號墓槨室的橫隔板上繪有畫。另11幅彩繪壁畫,所繪為菱形、田字和雲紋等幾何形紋樣。
楚國漆器業發達,所以楚人也善於在漆器上繪畫,成為我國古代獨特的藝術珍品棗漆畫,如1941年長沙黃土嶺出土了彩繪車馬人物花紋漆奩、1952年長沙顏家嶺出土了繪有圖案的漆奩、1957年信陽長台關出土了繪有狩獵場面的漆瑟、1978年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案的漆箱和繪有人、物的鴛鴦形盒等。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漆奩上的《迎賓圖》(圖2,《迎賓圖》局部),繪有眾多的人、物,堪稱楚漆畫中的奇葩,在我國古代繪畫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幅漆畫,長87.4厘米、高5.2厘米,繪有26個人、4輛馬車、10匹馬、2頭豬、1條狗、7隻雁和5棵柳樹。以黑漆為底色,兼采紅、黃、褐、綠諸色,運用線勾平塗等手法,使眾多的人、物組成一幅色彩富麗、和諧別致、生動活潑的富有立體感和動感的組合性畫面。
戰國楚雕刻藝術的許多極有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如神奇的虎盆座飛鳳、譎怪的「鎮墓獸」雕刻(圖3,信陽長台關出土「鎮墓獸」),形態輕盈優美的虎座鳳座鼓,各種形式的雕刻座屏(圖4,雙龍座屏)、寫實的木雕鹿、具有抽象意味的木雕辟邪和幡蛇樽以及各種狀態形象的漆盒等等,代表著楚雕刻藝術成就,以及楚人在運用雕刻藝術形式時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審美意識。
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雕塑作品一般均為各種青銅器物的附飾,如攀附獸或作為器耳、器首、器足的各種動物形象雕塑;也有用作大型器物的支架、底座或附件,如曾侯乙墓編鍾架銅人、虎形掛鉤、編磐架立獸、蟠龍建鼓座(見圖5,蟠龍建鼓座)等。而較少如曾侯乙墓所出《鹿角立鶴》那樣獨立的青銅雕塑作品。這些作為器物附飾或支架、底座、附件的青銅雕塑大都具有相對獨立的藝術欣賞價值,可以看出設計者在考慮到它們作為附飾與附件的特殊功能,注意到它們與器物之總體藝術風格相統一的同時,是把它們當作一件獨立的藝術品來創作的。因而這些作品往往體現出戰國楚人對雕塑這一藝術樣式的濃烈興味。
概略言之,楚國造型藝術有以下一些特色:
人神交融的浪漫意境。楚人相信,靈魂是永生的,死只是靈魂脫離了軀殼,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山川、草木、鳥獸等等亦皆有靈。
楚藝術形象中的動物、植物以及自然現象大都是變態的、抽象的,這均與神話有聯系。例如風是楚藝術品囤材中較多的形象,它是鳥類,但不是現實中咱、鳥,而是神話中的鳥。1949年湖南長沙楚墓出士的《人物龍鳳帛畫》中的龍、風就是導引靈魂升天的動物。木雕鎮墓獸為楚墓常見的出土物,這種藝術品形狀怪異,頭插鹿角,口吐長舌,似龍非龍,似虎非虎,莫可名之。
飄逸、流暢的動態美感。楚藝術十分強調曲線、弧線,具有一種運動的態勢,例如青銅器中的升鼎,楚人按照自己的審美觀將中原的鼎加以改創,把直耳改為撇耳,器腹加以束腰,蹄足增添了獸面紋,鼎周並附上數只爬獸。化靜為動,化嚴肅為輕盈,以柔美的線條,改變了原來給人以壓抑之感的禮器氛圍。動態美在漆畫、刺綉藝術上表現得更為灑脫。那些雲紋、氣象紋和動物造型,既奔放又多樣。如漆畫常見的雲紋就有十幾種形態,有的如雲海滾滾,有的像秋天的流雲、陣雲,有的像朵朵的飄雲。這些迴旋捲曲的紋飾,難以捉摸,給人一種飄逸之感。
楚地出士漆器最多。楚人所以喜愛漆器,主要是漆器適宜於表現豐富而絢麗的色彩,並且經久不變。這是當時其他質地的器物難以比擬的。據統計,已出士的先秦漆器有紅、黑、黃、白、綠、藍、紫、褐、金、銀、桔紅、海藍、暗紅等色。如透雕座屏彩繪,就運用了紅、綠、黑、金、銀等數種漆色。在楚漆器中,運用最多的是黑、紅兩色,常以這兩種顏色為基調。因為黑、紅兩色對比鮮明、強烈,典雅不俗,如果再加上描金,就更顯得華貴富麗了。
絲織物和刺綉也適宜於表現艷麗的色彩。楚墓出土的絲織品顏色有紅、黃、綠、藍、紫、棕、褐、黑及藕色等。可見,楚人對色彩強烈的愛好,也推動了古代染色工藝的發展。絲綢是服飾的材料,而服飾最能體現人的愛美心理,五顏六色的絲織品,更能滿足楚人對色彩的欲求。刺綉的色彩更復雜,有紅、綠、藍、棕、黃、褐、黃、金黃、深紅、朱紅、桔紅、草綠等等。
⑶ 人類第一張照片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很多人都認為1826年,法國科學家約瑟夫·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在他的家中拍回攝出了世界上第答一張照片,名為《在 Le Gras 的窗外景色》(也稱為《鴿子窩》)。這張照片顯示的是從他家的樓上看到的窗戶外的庭院和外屋。
1825年,法國人尼埃普斯委託法國光學儀器商人夏爾·雪弗萊(Charles Chevalier)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製作光學鏡片。並於1826年將其發明的感光材料放進暗盒,拍攝和記錄下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作品在其法國勃艮第的家裡拍攝完成,通過其閣樓上的窗戶拍攝,曝光時間超過8小時。
⑷ 史上第一張X光照片是如何誕生的
1895年12月下旬,倫琴在一次檢驗鉛對X射線的吸收能力時,他意外地看到了自己拿鉛片的專手的骨屬骼輪廓。於是,倫琴請他的夫人把手放在用黑紙包嚴的照相底片上,用X射線照射,底片顯影後,看到了倫琴夫人的手骨像,手指上的結婚戒指也非常清晰,這成了一張有歷史意義的照片。
⑸ 通常認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圖片是誰拍攝的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幅照片是法國人尼埃普斯於1827年拍攝出來的
尼埃普斯(Joseph Nicé Nièpce)(1765年3月7日——1833年7月5日)法國發明家。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幅照片是法國人尼埃普斯於1827年拍攝出來的,但是現在全世界公認的攝影術的發明者卻是法國的達蓋爾。尼埃普斯,是未被大眾關注的攝影術發明者,他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在那個時期,攝影的產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人們早在亞里士多德和中國墨子年代就已發現了小孔成像的奧秘,直至今日,小孔成像這一原理仍然適用於攝影術,但當時阻礙攝影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種將影像保留下來的方法仍然沒有被發明。
1825年,法國人尼埃普斯委託法國光學儀器商人夏爾·雪弗萊(Charles Chevalier)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製作光學鏡片。並於1827年(有說1826年)將其發明的感光材料放進暗盒,拍攝和記錄下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作品在其法國勃艮第的家裡拍攝完成,通過其閣樓上的窗戶拍攝,曝光時間超過8小時。
1829年與達蓋爾達成夥伴關系,共同研究攝影術。
1833年7月5日,尼埃普斯意外死亡。
1839年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宣布達蓋爾獲得攝影術專利~
⑹ 人類歷史上第一張照片,曝光了多少小時
人類歷史上第一張照片共花了8個小時進行曝光。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幅照片內是法國人尼埃普容斯於1827年拍攝出來的,但是現在全世界公認的攝影術的發明者卻是法國的達蓋爾。尼埃普斯,是未被大眾關注的攝影術發明者,他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在那個時期,攝影的產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人們早在亞里士多德和中國墨子年代就已發現了小孔成像的奧秘,直至今日,小孔成像這一原理仍然適用於攝影術,但當時阻礙攝影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種將影像保留下來的方法仍然沒有被發明。
1825年,法國人尼埃普斯委託法國光學儀器商人夏爾·雪弗萊(Charles Chevalier)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製作光學鏡片。並於1827年(有說1826年)將其發明的感光材料放進暗盒,拍攝和記錄下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作品在其法國勃艮第的家裡拍攝完成,通過其閣樓上的窗戶拍攝,曝光時間超過8小時。
⑺ 世界上的第一張照片作者及年代是誰
第一個版本:1922年,法國人涅普斯(J.N.Niepce)將一種印刷用的瀝青塗在金屬板上,然後內把金屬板置於容暗箱中曝光12小時,拍出世界第一張照片《餐桌》。
第二個版本:1925年,同樣是涅普斯,拍的《牽馬人》是為世界上的第一張照片。
第三個版本:1926年,仍然是涅普斯,拍的《庭院》是為世界上的第一張「永久性」照片。
⑻ 中國第一張照片拍攝於哪一年
1844年,於勒.埃及爾來以法國自海關總檢查長的身份來到中國,清廷接見了他,當時宮里還沒有人見過照相機這洋玩意兒。當於勒提出要為朝廷大員拍照時,沒人敢嘗試,耆英跟洋人打交道多,自然就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⑼ 中國第一張照片照的是誰(
耆英照片抄距今已是161年,雖然模模襲糊糊,但是人像還算清晰:臉形瘦長、吊眼彎眉、額頭閃亮、山羊鬍子,這個人叫耆英,是清朝道光、咸豐年間位高權重的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賣國賊」。
耆英當過藩院、禮部、工部、吏部、戶部尚書,八旗都統,步軍統領(又稱九門提督)。曾外任熱河都統,盛京、廣州、杭州將軍,兩江、兩廣總督等封疆大吏,最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其父祿康為嘉慶朝之東閣大學士,父子兩代相承,入閣拜相。父子拜相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也是罕見的。耆英曾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後又簽下《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等喪權辱國條約,最後被咸豐帝「賜」其自盡。
1844年,於勒.埃及爾以法國海關總檢查長的身份來到中國,清廷接見了他,當時宮里還沒有人見過照相機這洋玩意兒。當於勒提出要為朝廷大員拍照時,沒人敢嘗試,耆英跟洋人打交道多,自然就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這張照片被海內外眾多攝影史家和檔案專家認定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照片,目前法國攝影博物館及中國第一歷史博物館、中國照片檔案館等都有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