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徹底改變了世界歷史的戰爭是什麼
732年10月10日,圖爾戰役(普瓦捷戰役)許多戰役都改變了世界的歷史,如馬拉松、滑鐵盧或二戰,但沒有一場戰役達到了旅行的程度。
到8世紀初,整個北非和西班牙都被穆斯林統治,倭馬亞征服者向北挺進,進入高盧,最終在波爾多打敗了Odo the Great,並洗劫了這座城市。唯一留下來的歐洲強國是查爾斯·馬特爾(Charles Martel)統治下的(日耳曼)法蘭克人,他進一步擴大了法蘭克王國,包括德國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法國北部和東部以及低地國家。
查理斯命令他的軍隊不要追逐逃跑的敵人,因為他害怕埋伏,他們一直呆在原地,直到第二天,當偵察兵確認伍馬亞確實撤退了。
雖然這場戰役肯定不是那個時代最大的,傷亡也不是特別高(大約1000名法蘭克人和10000 - 12000名倭馬亞人),但它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⑵ 為什麼說滑鐵盧戰爭改變了世界歷史
滑鐵盧戰爭,拿破崙最後一次指揮的戰爭,拿破崙戰敗被流放至死。影響主要有:1,法國失去了專統一歐洲大陸的機會屬,並失去了拿破崙征戰10多年來獲取的土地。2,歐洲各國的封建政權得以保留甚至重新出現了一批新國家。3,因當時英國是世界霸主,拿破崙統治的法國在歐洲所向披靡,是唯一能挑戰英國霸主地位的國家,英國勾結歐洲其他國家扼殺了拿破崙的復辟後,整個世界唯一能威脅英國的力量被消滅了,使得英國的霸主地位得以持續,世界後來的一百多年歷史與英國息息相關。滑鐵盧戰爭變相地改變了後來世界一百多年的歷史。
⑶ 為什麼二戰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沒有二戰,就會有後來那麼多社會主義國家;核技術和航天技術也不會發展那麼快;也不會有聯合國
⑷ 改變世界歷史的十五大戰役是哪些
第一次戰爭,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1月5日結束,共12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敵我雙方在運動中由遭遇進入交戰。我之基本意圖為穩定局勢,站住腳跟,掩護朝鮮人民軍北撤整頓,為爾後作戰創造條件。志願軍參戰部隊共6個軍18個師,敵方參戰部隊為4個軍10個師另1個旅1個團。敵我兵力為1∶1.2(敵海空軍未計在內)。10月19日,志願軍在緊急情況下入朝,原預備搶占龜城、泰川、球場洞、德川、寧遠、五老里一線,組織防禦。後因敵人已越過志願軍預定組織防禦的地區,並繼續分兵冒進,志願軍即採取了在運動中殲敵的作戰方針,利用敵未估計到志願軍參戰這一戰略上的忽然性和敵分兵冒進的弱點,以一部兵力(第42軍之第125師)於東線黃草嶺地區進行防禦,阻敵前進。同時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軍、第50、第66軍和第42軍之第125師)於西線之宣川、龜城、博川、雲山、溫井、熙川等地區,在運動中將敵各個殲滅。此役於10月25日打響,志願軍實施大膽的戰爭迂迴,配合正面主力果斷勇猛地進攻,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贏得了初戰勝利,殲敵1.55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敵妄圖於逗感恩節地(11月23日)以前吞並朝鮮、結束戰爭的計劃。
第二次戰爭,從1950年11月6日開始,至12月24日結束,共29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誘敵深入、正面突擊與戰爭迂迴相結合。第一次戰爭後,敵雖遭志願軍沉重打擊,仍錯誤地判定志願軍兵力不大,輕視志願軍力量,發動了所謂逗聖誕節地(12月25日)攻勢,妄圖佔領整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此,志願軍決定採取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和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針,爭取將戰線推進到平壤、元山地區。在戰爭布勢上,志願軍以剛入朝之第9兵團(轄第20、第26、第27軍)於東線長津湖地區爭取在運動中殲敵一部;同時,集中主力於西線博川、價川、德川、寧遠地區,向敵實施反突擊。根據第一次戰爭的教訓,西線採取雙層戰爭迂迴,以兩個軍(第38、第42軍)從敵翼側薄弱部(德川、寧遠地區)突破,向敵縱深猛插,斷敵退路,主力四個軍(第39、第40、第50、第66軍)由正面配合,實施戰術上的分割合圍,各個殲滅敵人。東線採取分割包圍的戰法。西線和東線參戰部隊在缺乏冬裝的情況下,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氣溫,艱苦戰斗,戰勝了敵人,殲敵3.6萬餘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以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全部領土,迫敵於逗三八線地以南轉入防禦,基本上扭轉了戰局。
第三次戰爭,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至1951年1月8日結束,共8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主要從政治上考慮必須打過三八線,中朝部隊向預有防禦預備之敵發起進攻。戰爭企圖為粉碎敵人利用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的防禦,不給敵以喘息機會。中朝兩軍以5個軍(第38、第39、第40、第50軍和人民第1軍團)於西線向東豆川、漢城實施主要突擊;以4個軍(第42軍、第66軍和人民軍第2、第5軍團)分別向濟寧里、加平、春川方向和自隱里、洪川方向實施突擊。作戰中,經短促炮火預備後即全線發起進攻,突破敵防禦後,迅速投入第二梯隊,向敵縱深實施穿插迂迴,切斷敵人退路。全線進至逗三七線地四周時,即停止了追擊,轉入積極防禦作戰。此役,是志願軍入朝後首次大規模向預有防禦預備之敵的進攻。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連續作戰7晝夜,殲敵1.9萬餘人,向前推進80至110公里。
第四次戰爭,從1951年1月25日開始,至4月21日結束,歷時87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一翼進行堅守防禦,從側翼實施反突擊和作頑強的機動防禦作戰。在三次戰爭中,敵遭中朝部隊連續打擊,損失慘重,被迫退至逗三七線地,將兵力集中後稍事整頓,即趁志願軍轉入休整之際,向北發起進攻。志願軍因連續進行了3次戰爭,減員甚大,極度疲憊,部隊未得到休整和必要補充,又值嚴寒季節,工事構築不易,糧食缺乏,且運輸線延長,補給十分困難,在戰爭第一階段,以3個軍(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在西線漢江南北地區進行堅守防禦,箝制敵主要進攻集團;在東線橫城地區誘敵深入,集中主力6個軍(第39、第40、第42、第66軍和人民軍第3、第5軍團)實施反突擊。東線反突擊取得了勝利,但進攻砥平里受挫,未能打破敵全線進攻。戰爭第二階段,志願軍全線轉為機動防禦,節節阻擊敵人。經過艱苦奮戰,制止了敵人的進攻,將戰線穩定在逗三八線地南北地區。此役共殲敵7.8萬餘人,敵天天前進不到1.5公里,志願軍贏得了掩護戰略預備隊集結的時間。
第五次戰爭,從1951年4月22日開始,至6月10日結束,共50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為粉碎敵軍登陸計劃,提前發起進攻戰爭。參戰部隊共15個軍,即除使用原有的志願軍第9兵團和第39、第40軍,人民軍第1、第2、第3、第5軍團外,還投入了剛入朝的2個兵團6個軍(即第3兵團的第12、第15、第60軍,第19兵團的第63、第64、第65軍)。戰爭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以一部分兵力突破敵防禦後,直向戰爭縱深發展進攻,割裂敵整個防禦體系,集中主力對預期殲滅之敵實施兩翼迂迴,配合正面突擊,分割包圍,各個殲滅敵人。戰爭共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解放軍集中3個兵團12個軍(內人民軍一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經7天激戰,推進50餘公里,殲敵2.3萬餘人,造成東線之敵翼側暴露,迫敵主力退至春川、漢城地區組織防禦。第二階段,敵為破壞志願軍的進攻,繼續北犯,志願軍迅速調整部署,轉移主力,以第3、第9兵團和人民軍金雄集團向東線之敵實施主要突擊。首先集中主力一部割裂美軍和南朝鮮軍的聯系,殲滅縣里地區之敵,爾後向縱深發展。以第19兵團在西線箝制美軍主力,積極配合行動。此階段殲滅南朝鮮軍第3師、第9師大部,將第5師、第7師擊潰。第三階段,實行戰略轉移。敵及時以戰爭預備隊堵塞了缺口,形成東西相連的防禦體系。解放軍經連續作戰,糧彈基本用完,繼續進攻亦有困難,決定停止進攻,以一部兵力進行機動防禦,掩護主力轉移休整。轉移中,志願軍第180師遭受了嚴重損失。此役共殲敵8.2萬餘人,消耗與繳獲了敵大量物資裝備,鍛煉了剛入朝參戰的部隊。
⑸ 改變人類歷史的十大事件
秦始皇統一中國
耶穌誕生
十字軍東征
蒙古西征
地理大發現,葡萄牙、西班牙崛起
荷蘭崛起
英西大海戰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
蘇聯解體
⑹ 世界歷史上的戰爭狂人有哪些,對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
在世界歷史上有不少戰爭狂人,他們不斷擴張土地,建立帝國。對世界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亞歷山大,希特勒和成吉思汗。這幾位通過戰爭建立了遼闊的國土,最後稱霸一方。
13世紀蒙古人的代表應該就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都在戰爭中度過。從統一蒙古開始,再到建立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從東亞打到中亞,建立了遼闊的蒙古國。到了他們兒子手中,蒙古國甚至擴張到了歐洲,成為了橫跨歐亞的國家。
⑺ 發生在1640年改變世界歷史的事
1640年(查理一世重新召開議會)-1688年光榮革命 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階級矛盾激化。 任務: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發展英國式資本主義。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雙方代表人物:克倫威爾、查理一世 革命主力:農民、手工業者與城市貧民。 當眾處決查理一世 結果:1689年的《權利法案》使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編輯本段]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1)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克倫威爾 (2)革命戰爭階段 ①革命開始於1640-1642年議會斗爭,資產階級、新貴族控制下的下議會要求限制王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②1642-1649內戰期間。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在納西比戰役,馬斯頓荒原戰役中擊潰王黨軍。 ③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後來,英國成立了共和國。 (3)1660年,斯圖亞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復辟。 (4)1688年,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後來的瑪麗三世和威廉三世)回國執政,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統治,史稱「光榮革命」。 (5)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志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確立
⑻ 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戰爭有哪些
鉅鹿之戰、垓下之戰、昆陽大戰、赤壁之戰、八王之亂、淝水之戰、北周版滅北齊之權戰、隋滅陳之戰、北宋被滅之戰、元滅西夏、元滅金、元滅南宋、明滅元、薩爾滸之戰、皇太極滅蒙古之戰、山海關大戰、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對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
⑼ 武漢會戰,為什麼能成為一場改變世界歷史的大戰
1938年5月,日本政壇出了一件大事,軍部的首腦人物杉山元倒台了。杉山元,日本陸相,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侵華「主戰派」,以優柔寡斷著稱的首相近衛文麿,一直對杉山俯首聽命。
但這一次,杉山居然被近衛扳倒了,消息傳出後,日本各界大嘩。
只有日本最高層的幾個人知道,近衛這次能得手,是他在一件大事上,同天皇達成了一致。為了配合近衛的行動,天皇派出了梨本宮守正親王,向杉山口頭傳達了聖旨。這份聖旨只有一句話:「立即辭職」。杉山嚇出一身冷汗,趕緊遞交辭呈。
據近衛回憶,自己同天皇達成的共識就是——從中國脫身,這場仗,已經打不下去了。
正是這個近衛,前不久還信誓旦旦地發表聲明,宣布把戰爭進行到底,不惜同中國打五年、打十年,打一場持久戰。,為什麼這么快就反悔了呢?
近衛沒有向人解釋,他默默開始尋找新陸相的人選,幾個人浮現在他的腦海中來。
寺內壽一:擔任過陸相,但貪圖戰功,主張在華進攻到底,pass。
柳川平助:淞滬會戰日本勝利的最大功臣,但因為南京大屠殺而臭名昭著, pass。
石原莞爾:陸軍中的天才,但這次侵華戰爭中石原沒有「戰功」,還說過「滅日本者必近衛」。近衛皺了皺眉頭,pass。
這么一來,近衛心目中只剩下一個人,「戰功」赫赫,還是日軍中著名的「中國通」,他就是第五師團長——板垣征四郎。
近衛相信,自己不會看錯人,為什麼要趕緊從中國脫身的這個問題,板垣,會替自己回答。
1938年6月初,板垣回到東京上任,見到近衛,他說起了自己在中國戰場的經歷。
在華北,板垣率領著精銳的第五師團,一路攻城略地,卻看不到一點勝利的兆頭。這讓他不斷想起石原莞爾的兩個預言:
一、就算國民政府剩下巴掌大的一塊土地,也一定會抗戰到底。
二、日軍會陷入持久戰的泥潭,最終自取滅亡。
在板垣眼中,這兩條預言正一步步實現,國民政府節節後退,卻仍堅持抵抗。而八路軍、新四軍在日軍背後,開辟了敵後戰場,板垣自己,就在平型關,吃了八路軍的苦頭。
近衛也非常熟悉石原,他和板垣一拍即合。二人達成共識,要在1938年內,逼中國投降,結束戰爭。
他們制定了雙管齊下的策略。
板垣唱白臉,調集大軍撲向蔣介石所在地武漢,准備消滅中國軍隊主力,用武力逼蔣介石投降。
近衛唱紅臉,他秘密派人前往香港,通過中間人聯繫上國民政府,提出蔣介石下野,就可以停戰的條件。
近衛和板垣設定的目標是:1938年年底,中國投降。
昭和天皇裕仁對這個計劃非常贊許,他表示,不願再見到「帝國雄師百萬受制於中國」。要求盡早把在華兵力用到其他地方,那麼,天皇想把在華日軍用到哪裡呢?
1936年起,斯大林開始不斷向遠東增兵,遠東蘇軍的人數從1935年的24萬,迅速增加到1938年的45萬人。
關東軍只有22萬,卻不斷向蘇軍挑釁,盧溝橋事變爆發時,關東軍甚至擊沉了蘇軍炮艇,但每次日蘇沖突,都是以蘇軍讓步而告終。
1938年7月,日軍調動所有機動兵力,投入武漢會戰。東北關東軍的裝備、彈葯,被大量抽調到關內。
斯大林抓住機會,派出蘇軍最優秀的指揮官之一——布柳赫爾,在張鼓峰反擊日軍挑釁。這場仗,蘇軍的兵力,是日軍的三倍。蘇軍有250架飛機、285輛坦克、裝甲車,237門火炮。而日軍,只有37門火炮,一萬五千人。
但讓斯大林沒想到的是,雖然這場仗蘇軍勝了,但蘇軍的傷亡,也是日軍的三倍。關東軍據此推算,只要日軍兵力達到蘇軍七成,就一定能擊敗蘇軍。
雖然關東軍的實際兵力,只有遠東蘇軍的一半,但只要解決了中國,把關內的百萬大軍調到中國東北,日軍就是蘇軍的三倍,對蘇聯的戰爭必勝無疑。一旦遠東告急,斯大林能將歐洲的部隊,增援到遠東嗎?
這是1938年9月,英國首相張伯倫,在倫敦機場的講話(張伯倫說):「我帶回來了和平」。他手中這份文件,是在慕尼黑和希特勒達成的協定,協定的目的正是,鼓勵德國進攻蘇聯。
世界歷史發展到了關鍵一刻,如果日本從中國脫身,與德國夾擊蘇聯,德日法西斯,很可能在莫斯科會師。
8月17日,參謀本部作戰指導課,制定了這份《關於終結戰爭的最高指導方案》,提出日本最重要的事情是「准備對蘇作戰」,但這需要「中日偃武停戰」。
好戰的日本軍部也意識到:同中國打消耗戰,是「皇國滅亡之兆」。如果中國不投降,同時與蘇聯爆發全面戰爭,日軍有可能面臨中蘇兩國的夾擊。
日本能不能進攻蘇聯,就看能不能先逼中國投降了。6月15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拿下武漢逼降中國。與之同時,國民政府軍委會制定作戰計劃,保衛武漢!
不久,板垣與近衛欣喜地發現,蔣介石辭去所兼行政院長等行政官職,他們認為,這是蔣介石在為下野做准備。
然而,蔣介石辭去行政官職,是為了專心率軍抗擊日本侵略。他調集了14 個集團軍共 120 個師,約100 多萬兵力,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的廣大地區,同日軍展開殊死搏鬥。
讓日軍意外的是,這場大戰,沒有實現像他們預期的那樣決戰,中國軍隊迴避對決,而分散在山中、樹林中,同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日軍的坦克飛機派不上用場,只能和中國軍隊肉搏,森林中打死飯冢國五郎的狙擊手,也成了日軍的噩夢,這時候,兩軍士兵的真實實力對比,就顯現出來了。
日軍多支部隊,都多次差點遭到全殲,最後靠大規模地釋放毒氣,才扭轉了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