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公元7世紀年間的世界歷史!
法國墨洛溫家族/王朝
墨洛溫家族在5—7世紀間統治著當今法國和德國的大部。這段時間,不但與聖杯傳奇,而且與聖杯傳奇的中心人物——亞瑟王的時代重合。毫無疑問,墨洛溫家族是法蘭克人當之無愧的統治者。他們不是「擁舉推立」的國王。合法繼位的王儲們,在他們12歲生日的那天將自行成為國王。他們的職責不是管理國家——那些事情留給了「宮廷宰相」。他們僅僅被認為是作為代表的角色而存在,手中的權力和地位好似21世紀立憲國體中的君主。他們還被允許一夫多妻,有時也利用這種特權。
墨洛溫家族的名頭來自他們的祖父墨洛維(也被叫成「墨洛維奇」或「墨洛維尤」)。這個名字令人想到法語的「母親」,以及法語和拉丁語中的「海洋」〔1〕法語中母親為Mere,海洋為Mer,墨洛文家族的姓氏為Merovingien。〔1〕。傳奇中說,墨洛維有兩個生身之父。這無疑是故事編造,但也是用他的出生喻指兩個王朝的聯盟。根據傳奇,他的母親到海里游泳後懷了孕。海中的生物誘她生情並使她再次受孕。因此,墨洛溫降生時身上流淌著兩種血液:一種來自他的法蘭克父親,一個統治者;一種來自「海里的生靈」。
從那時開始,墨洛溫家族便以通玄和迷信聞名於世。他們被看作是祭司國王,大致相當於埃及的法老。對信者而言,他們療傷治病的法力甚至延展到衣袍的流蘇之上——民眾們認為這些飾穗具有各種特殊的治療功效。第四章里我們將會看到,在貝朗熱·索尼埃離世後,有一排悼別的人們經過他長袍覆蓋的遺體時,每人都摘下了一朵流蘇。據說,墨洛溫族的國王身上都有胎記,形如聖殿騎士佩用的紅十字,位置在心臟上方或肩胛中間。
國王希爾德里克一世是墨洛維的兒子,又是墨洛溫王朝開國之主克洛維的父親。當17世紀在比利時的阿登地區找到他的陵墓時,其中藏有的行功施法神器包括一具斬下的馬頭、一具金質的牛頭和一個水晶球。
墨洛溫家族長久使用的符形之一是蜜蜂。希爾德里克的墓內存有數以百計的金制蜜蜂。這一習俗延續了許多世紀。拿破崙在1804年接受皇位加冕時,曾明令將金蜂綴飾在他的皇袍之上。他對墨洛溫家族心醉神往,派人采編他們的家譜,以便弄清王朝倒台後是否還留下後裔。郇山隱修會文卷中發現的家族譜系,就基於當時搜集到的材料。
墨洛溫家族宣稱,他們出自兩個本源:諾亞和特洛伊。後一個源頭可以解釋法國為何有特魯瓦和巴黎〔1〕巴黎的名字來自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Paris)。荷馬史詩中,他勾引美女海倫而引發特洛伊戰爭。〔1〕這些地名。此外,根據荷馬史詩,特洛伊當時住有一定數量的阿卡迪亞人。熊在阿卡迪亞被尊為聖物,而墨洛溫家族的遠祖——西坎波利亞的法蘭克人,也對熊倍加敬奉。另一個可能的聯系是:威爾士語把熊叫做「亞斯」(arth),這可以說明亞瑟王名字的出處。
當躲避匈奴侵擾的西坎波利亞人遷移到當今的法國境內時,他們已經建立了高度復雜的社會,它在羅馬人手中得到發展。因此,繼承他們文化的墨洛溫人,也可被視為羅馬帝國形式的仿效者。以墨洛溫王朝為起點,法蘭克文化開始繁衍昌盛。在此期間,墨洛溫王朝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們所鑄錢幣上那四支等長的十字,與為建立耶路撒冷法蘭克王國的遠征軍所用徽標完全相同。
墨洛溫各代君主中,克洛維一世大概最為著名,因為是他把羅馬基督教引進了法蘭西。他那信奉天主教的妻子〔2〕克羅蒂爾達,公元5世紀建國的勃艮第王齊爾佩里克之女,493年嫁給克洛維。511年丈夫死後,她進入圖爾的修道院。逝世數年即封為聖徒。〔2〕,對他做此選擇的激勵不可輕估;但這一宗教贏得他的歡心,也可能別有緣故。
當時的基督教形式繁多。羅馬教會與凱爾特教會之間,持續發生著沖突。公元496年,克洛維與聖徒雷米進行了多番秘密會見。按照達成的協議,克洛維將向羅馬教會提供強力支持。作為回報,他的權力延伸到君士坦丁大帝的東羅馬——其時已經毀於西哥特人和汪達爾人手中。
這意味著一個墨洛溫家族世俗控制下的新型羅馬與基督教王朝,保證它的運轉對羅馬教會的意義難以估量。於是,克洛維在法蘭西的蘭斯接受了聖徒雷米的洗禮。由此而來,羅馬教會不但與克洛維、也與他的子孫結盟。
克洛維滿腔熱忱地履行諾言。他開擴了帝國的疆土,面積相當於今日的法國和德國。他尤其想要擊敗西哥特人,並最終在沃耶戰役中一舉成功。西哥特人步步後撤,最後立足在拉澤地區的萊迪——就是日後的萊納堡。
克洛維一世死後,他的王國按當時的傳統分傳給四個兒子。這樣就削弱了原有的凝聚力,並給宮相們提供了獲得更多權力的最佳機遇。不過,他們還必須對付後來的達戈貝特二世。
達戈貝特出生於公元651年,他的父親也叫克洛維,卒於公元656年。此時,有人全力阻礙他繼承克洛維王國的東北疆域——奧斯特拉西亞〔1〕Austrasia,現法國東北和德國東南交界區域,達戈貝特一世的領地。他於629年統治法蘭克,10年間成為墨洛溫家族最強盛的一代君王。死後奧斯特拉西亞分給兒子克洛維,即達戈貝特二世之父。〔1〕。當時的宮廷首相格里牟爾,趁其父離世劫走了達戈貝特。他設法使宮廷相信:首先達戈貝特已經身亡,再者克洛維曾要他格里牟爾之子繼承王位。他花言巧語,連達戈貝特的母親都信以為真。
然而,格里牟爾不能親手殺掉達戈貝特,便把他送給了鮑迪埃主教。主教將達戈貝特流放到愛爾蘭。他在那裡長大成人,並在都柏林附近的斯萊恩修道院接受教育。他娶到一位凱爾特公主——瑪緹爾蒂,移居英格蘭北部的約克郡,並結識了該郡的主教聖維爾弗萊德。此時,墨洛溫家族與羅馬教廷的關系已不如克洛維時代那麼緊密。
維爾弗萊德極力撮合凱爾特人與羅馬教廷,致使雙方於公元664年在惠特比商談中達成共識。而維爾弗蘭德似乎還意識到對達戈貝特而言的珍貴機遇——讓這位奧斯特拉西亞的合法國君,作為教會的軍事代表重返法蘭西奪回王位。
達戈貝特的妻子卒於公元670年,維爾弗萊德抓緊動作以確保達戈貝特穩妥選擇新配。她是拉澤伯爵的女兒姬賽拉,又是西哥特國王的侄女。墨洛溫家族與西哥特王國的這次聯姻,不但將法蘭西置於同一統治之下,而且使羅馬的權威居於西哥特之上。
他們在萊納堡的聖抹大拉教堂結婚。經過兩次婚姻已經有四個女兒的達戈貝特,在公元676年又添了一個兒子——斯希思伯爾四世。
在萊納堡居住三年後,達戈貝特宣登奧斯特拉西亞的王位。他迅速著手在新王國內建立秩序,並在此過程中大量增加他的財富。
然而,他未能按照維爾弗萊德的期盼行事,而由於試圖限制羅馬教廷在他王國的影響而惹怒對方。通過與西哥特王朝的聯姻,他又獲得現在是法蘭西南部的朗格多克地區。西哥特人從來無意與羅馬聯盟。他們偏愛持異端邪說的、認為耶穌與常人並無兩樣的「阿里烏派」,而達戈貝特似乎跟隨他們。
於是隨著財富和土地的增加,他不可避免地四處樹敵。他還引發鄰邦法蘭克的統治者的不滿,其中某些人跟達戈貝特的宮中臣僚相互勾結,對他形成危險。這些臣僚中包括了他的宮相——賣主僭位的胖子丕平。
達戈貝特的最大的那座宮殿,在阿登的斯特內城中。城郊就是我們在第二章提到的沃弗利森林,達戈貝特於公元679年12月23日前往林中打獵。當他在一棵樹下酣睡時,據稱他的教子奉胖子丕平之命,爬到他的身邊用矛刺進他的眼窩,將他殺害。兇手回到斯特內城報信後,據說他們又將達戈貝特家族滿門抄斬。羅馬教廷毫無遲疑地嘉賞了這一行徑。但或許出於內疚,他們又在公元872年冊封達戈貝特為聖徒,將他的遺骨安葬在一處教堂的墓地之內,並將之改名為「聖達戈貝特教堂」。他們甚至給了他紀念日——12月23日,這天恰巧又是便雅憫部落的聖日。羅馬教廷始終沒有或是不願說明對他封聖的理由。
自他在聖達戈貝特教堂的安葬日始,他的墓地就成了歷史上各種各樣的重要人物的朝聖之地,其中包括洛蘭公爵——布雍的戈弗雷的祖父。這座教堂毀於法國大革命時期,聖達戈貝特遺物大多不知去向。傳留至今的惟有一具號稱屬於他的頭骨,存放在莫恩的一座女修道院中。令人奇怪的是,事發數年後出現了一首叫做《聖達戈貝特殉教之歌》的詩,說的是達戈貝特因某種緣故獻身殉教,它是在斯特內的金谷修道院發現的。
達戈貝特暗殺事件,導致墨洛溫時代的終結。達戈貝特王一死,墨洛溫王朝江河日下,勉力維持了不足百年的殘局。然而,多位君主年幼勢微,在宮相們殘忍無情的野心面前無力自保。希爾德里克三世754年去世,沒有子嗣,這再也清楚不過地表明王朝就此終結。
下令暗殺達格貝爾的胖子丕平,將自己的兒子——查爾斯·馬爾泰〔1〕馬爾泰因身為私生子,丕平死後被宮相夫人關入監獄。後逃出並重獲權位,統一分裂的法蘭克諸邦。他四處征戰,最為人稱道的是在圖爾戰役中,擊斃佔領西班牙的穆斯林酋長國王阿布達拉曼。〔1〕安插到領導者的位子。盡管丕平軍功顯耀而機遇就在眼前,他似乎有意避受王位,這或許出於對墨洛溫家族的余敬。查爾斯·馬爾泰741年去世後,他那成為希爾德里克三世宮相兒子——丕平三世,帶著代表團前去謁見教皇,問道,「何人應該成為國王,是那掌握實權的人,還是名為國王而手中已無權力的人?」教皇同意丕平應為國王,就此結束了與克洛維達成的協定。希爾德里克被送進一家修道院,四年後死在那裡,而丕平穩固地佔居了法蘭克人的王位。
丕平三世的加冕典禮於公元754年在新的法規下舉行,這些法規確保國王繼位要經「創立」,而不是簡單的認可。新法規依據的是欺騙性的文件——《君士坦丁的捐贈》,在本書第五章論「君士坦丁大帝」中將有詳論。加洛林王朝就此誕生,朝名雖然來自查爾斯·馬爾泰,卻被更多地聯繫到他的後代查理曼身上。查理曼在公元800年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若在往日惟當屬墨洛溫國王的頭銜。
加冕典禮前夕,丕平三世與墨洛溫家族的一位公主成婚。根據推斷,他此舉想要自視合乎禮法,將墨洛溫血脈順乎道義地傳承下去。查理曼的婚禮與此相似。實際上,他的憂心疑慮竟似影響到他的加冕。他執意留給公眾的印象,是他羞於擔當神聖羅馬皇帝。儀式的安排讓人感覺,查理曼事前並不知道教皇會為他加冕。他皇冠佩頂時,臉上露出電影明星們接受奧斯卡獎後那矯作的驚愕狀。為讓這番表現增加可信性,他庄嚴宣告:倘若預知發生的情形,他絕對不會踏入羅馬大教堂。
暗殺達戈貝特二世以背叛克洛維,是郇山隱修會和墨洛溫後裔們極其痛苦的主要根源。但也似曾有人用心致力,去減輕這種痛苦。由此而來,加洛林皇族(查理曼大帝的家族成員)娶墨洛溫家族的多位公主為妻,以使自己合法化。達戈貝特之子斯希思貝爾的後裔中,有法蘭西南部塞普提曼尼亞猶太國的統治者——吉延·蓋隆和後來十字軍遠征中奪取耶路撒冷的布雍的戈弗雷。到那時候,基督血脈中大衛王的一支,才復歸從《聖經·舊約》時代起就名正言順地屬於他們的王位。
② 歐洲各國女王的名字
一 。墨洛溫王朝
1.克洛迪奧(在位時間, 以下同428-447 或449) : 傳說中的撒利部落法蘭克人的第一任首領.
2.墨洛維斯(約447- 458): 傳說中的撒利部落法蘭克人首領, 據說是克洛迪奧之子, 也可能是部落選舉出的首領. 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即得名於墨洛維斯(Meroveus)
3.奇爾德里克一世 (458-481) : 撒利部落法蘭克人首領, 墨洛維斯之子, 463年, 奇爾德里克一世和羅馬帝國將軍阿吉迪烏斯在奧爾良結盟,共同抵抗入侵西羅馬帝國的西哥特人. 阿吉迪烏斯死後, 奇爾德里克一世率領高盧的羅馬人和法蘭克人打敗了西哥特人, 把法蘭克人的活動區域推進到了盧瓦爾河流域. 法蘭克人正式進入了世界歷史舞台.
4.克洛維一世(481-511): 撒利部落法蘭克人的首領, 奇爾德里克一世之子,被認為是法蘭克王國的創建者和第一任國王. 486年,克洛維打敗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最後一任總督西格里烏斯,獨占整個北高盧,這一年被認為是法蘭克王國的開國之日.佔領北高盧後,克洛維皈依了羅馬天主教.(他可能是日爾曼蠻族中放棄異教的第一人.) , 克洛維死後,按照日爾曼人的傳統習俗, 將自己的領地分給了四個兒子. 形成了第一次分裂時期.
5.第一次分裂時期(511-558)
5.1 巴黎國
5.1.1奇爾德伯特一世 (511-558) , 法蘭克國王, 克洛維一世三子, 534年征服了勃艮第王國。
5.2 斯瓦松國
5.2.1 羅泰爾一世 (511-561), 法蘭克國王, 克洛維一世四子,524年他策劃暗殺了奧爾良國國王奇洛多莫的兒子,並吞了奧爾良. 555年,朗斯(奧斯特拉西亞)國王西奧多巴德死後,合並了朗斯,558年,巴黎的奇爾德伯特一世死後,羅泰爾一世合並了巴黎和勃艮第,重新統一了法蘭克王國.
5.3 奧爾良國
5.3.1 奇洛多莫(511-524), 法蘭克國王, 克洛維一世次子. 524年5月1日,他的兩個兒子被暗殺,此後他出征勃艮第,同年戰死。
5.4 朗斯國
5.4.1 西奧多里克一世(511-534), 朗斯國王, 克洛維一世長子
5.4.2 西奧多伯特一世(534-548), 奧斯特拉西亞(原朗斯)國王, 西奧多里克一世之子.
5.4.3 西奧多巴德(548-555), 奧斯特拉西亞國王, 西奧多伯特一世之子.
6. 第二次分裂時期
558年-561年,斯瓦松的羅泰爾一世統一了法蘭克王國, 羅泰爾死後,將王國重新分給了三個兒子,分別是奧斯特拉西亞(原朗斯國,在東部), 紐斯特里亞(西部), 勃艮第(東南)。
6.1 奧斯特拉西亞國
6.1.1 西格伯特一世(561-575) , 奧斯特拉西亞國王,羅泰爾一世次子, 羅泰爾死後,繼承了東部的奧斯特拉西亞. 568年,為了躲避阿瓦爾人(傳說是被突厥擊滅的柔然西遷的部落)的入侵, 將都城由朗斯遷到了梅斯 . 562年和568年,兩度擊敗阿瓦爾人的入侵,是墨洛溫王朝為數不多的幾個有建樹的君主之一.
6.1.2 奇爾德伯特二世(575-595), 奧斯特拉西亞國王, 勃艮第國王。 西格伯特一世之子, 592年合並了勃艮第國.
6.1.3 西奧多伯特二世(595-612), 奧斯特拉西亞國王, 奇爾德伯特二世長子.
6.1.4 西奧多里克二世(612-613), 奧斯特拉西亞國王,奧爾良國王和勃艮第國王, 奇爾德伯特二世次子,西奧多伯特二世之弟. 595年奇爾德伯特二世去世後, 繼承了勃艮第王國和奧爾良王國,其兄西奧多伯特二世戰死後, 獲得了奧斯特拉西亞.
6.1.5 西格伯特二世(613), 勃艮第和奧斯特拉西亞國王, 圖特里克二世的私生子。其宮相將年幼的西格伯特二世交給紐斯特里亞國王羅泰爾二世保護,但羅泰爾二世很快將西格伯特殺掉,並合並了奧斯特拉西亞。
6.2 紐斯特里亞國
6.2.1 查理伯特一世(561-567),紐斯特里亞國王,羅泰爾一世長子,羅泰爾死後,查理伯特分得了以巴黎為首都,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的領地。 是墨洛溫王朝著名的放盪君主。其揮霍和亂倫行為很著名。
6.2.2 奇爾佩里克一世(567-584),紐斯特里亞國王,羅泰爾一世之子,羅泰爾死後,分得了斯瓦松的領地. 其兄查理伯特一世死後,他的紐斯特利亞領地被他的三個弟弟奧斯特拉西亞的西格伯特一世,斯瓦松的奇爾佩里克一世和勃艮第的甘特拉姆所瓜分,奇爾佩里克則得到了紐斯特里亞國王頭銜。在位期間和其兄,奧斯特拉西亞的西格伯特一世長期混戰。
6.3 勃艮第國
6.3.1 甘特拉姆(561-592),勃艮第和奧爾良國王,羅泰爾一世之子,在奇爾佩里克和西格伯特的混戰中,充當調停人。 奇爾佩里克和西格伯特死後,他成為他們的兒子羅泰爾二世和奇爾德伯特二世的保護人。甘特拉姆死後無嗣,其領地被奧斯特拉西亞的奇爾德伯特二世合並。
7. 羅泰爾二世(584-629)。法蘭克國王,紐斯特里亞國王奇爾佩里克一世的遺腹子,597年,其母去世後親政,613年暗殺了奧斯特拉西亞國王西格伯特二世後,合並了奧斯特拉西亞和勃艮第,成為了自561年其祖父羅泰爾一世去世後第一個所有法蘭克人的國王。
8. 達格伯特一世(629-639)。法拉克國王, 羅泰爾二世的兒子。 是當時西歐權勢最大的人物。一生結過5次婚。他是墨洛溫王朝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君主,此後的奧斯特拉西亞和紐斯特利亞的墨洛溫王室國王,均是各自宮相的傀儡,權力全部歸於宮相。639年,達格伯特一世死後,其王國分別被兩個兒子繼承。
③ 墨洛楓寫了 哪些小說
【墨落楓的抄小說】
《暗帝追妻襲:殺手女皇在校園》
《帝少追愛:女王別想逃》
《薔薇祭》
《正經文學社》
《神秘組織丐幫》
《此間驛站》
【作者簡介】
作者姓名不詳,筆名墨落楓。1986年出生,性別女,座右銘「我的世界,我才是王」。
不是特別高產的網路作家,但作品質量較高,備受年輕人追捧。
另因其姓名不詳,網路也查詢不到身份信息,增加了其作品的神秘性和讀者的好奇心。
④ 法國政史
14-15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520-1570西歐宗教改革
17世紀初期荷蘭侵入印度尼西亞,法,英,荷開始在北美掠奪殖民地
17世紀英法成為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
17時機後半期法國路易十四開始改革
1789.7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9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6-1794。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法國熱月政變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48-1849 1848年歐洲革命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70-1871普法戰爭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1907英法俄協約的最後形成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9.1-6巴黎和會
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6法國投降
1942初《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訂無條件投降書
1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5.10聯合國建立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5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七國集團產生
1967歐洲共同體成立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
1993歐洲聯盟建立
⑤ 關於世界文明史的一些題
1.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
首先,在中世紀早期,基督教全力承擔了挽救與傳播古典文化的歷史重任,並且為正在萌生的新文明提供了模式和方向。
從中世紀早期歐洲文化形態來看,軍事上強大的日爾曼人雖能破壞一個新世界,但因其文明進程上的落後無力創造一個新世界。而兼收並蓄、推陳出新的基督教既能揚棄古希臘羅馬文化,又能創立一種承前啟後的新文化,於是新的統治者在征服西羅馬的同時也迅速實現了對基督教的皈依。這在客觀上為基督教保存和傳播古典文化提供了方便。基督教在構建其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引入了古典學術,並使古典學術在基督教神學的光環下,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際倖免於難。
在那文化荒蕪的時代,教士成為惟一有文化的人。為了宗教事務的需要,修道士們做了許多搜集、保存、抄寫書籍的工作。在此基礎上,修道院逐步建立起藏書室或圖書館,主要是宗教典籍、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及其註疏本、聖者的傳記、教堂禮拜用書、拉丁文教科書和文法書,以及為數不多的一些拉丁文古典著作和希臘文著作的譯本。修道院設有專門的抄寫室,將抄書作為修士的日常任務。修道院的修道士也從事一些編著活動。如中世紀前期的史學與歷史文獻學也是從修道院產生的。修道院還興辦教育,主要目的是培養神職人員,教師由修士擔任。在中世紀初期,修道院是主要的文化中心,它通過保存希臘、羅馬的部分高度文化,如畢達哥拉斯派在數學研究上的一些論著以及希波克拉提斯、尤多克索斯、歐幾里德、門內馬斯、阿基米德、厄拉托塞、阿波羅尼斯、海倫和丟番圖等人的著作,以及羅馬時代伽圖、瓦魯科琉麥拉和帕累狄阿斯等人的農業著作等等,使日耳曼人開闊了視野,接受了新思想。對此道森在《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中指出:「只是通過教會,特別是通過修道僧,古典文化的傳統和古典作家的著述即所謂『拉丁古典作品』才得以保存下來。」可見,基督教會不僅保存了古典文明的種子,並且為正在萌生的新文明提供了模式和方向。
其次,基督教客觀上促進了西方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並使政治分散的西方以基督教為紐帶融合成為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
早在羅馬帝國憑借武力征服了古代眾多民族之後,帝國統治者便意識到迫切需要一種世界宗教來調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為此,當權者曾修建萬神廟來供奉本族及其帝國范圍內其他民族的神祗,然而隨著這些古代民族在羅馬帝國中的衰落,其民族宗教也一同消亡,由此證明了世界宗教不可能靠皇帝的敕令創造出來。與此同時,基督教作為新的世界宗教卻在融合東方與西方神學、哲學和宗教傳統的過程中悄然興起,馬克思分析說:「基督教沒有造成隔絕的儀式,甚至沒有古代世界的祭祀和巡禮。它這樣否定一切民族宗教及其共有儀式,毫無差別地對待一切民族,它本身就成了第一個可行的世界宗教」(《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 334~335頁)。在基督教歷史的最初三百年裡,教會有時受到了酷烈的迫害,但羅馬皇帝對基督教的鎮壓不夠及時,而且時斷時續,也未能覆蓋所有的地區。大迫害造就了一大批殉教烈士,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擴大了基督教的影響,也促使逆境之中的教徒們更努力地傳教,結果反而增強了教會的地位。此外,基督教主張忍辱負重、與當權者合作,這些思想的政治意義和實際作用逐漸為羅馬帝國統治者所認識和看重。隨著基督教信徒的日益增多及其在帝國全境、尤其在王公貴族和羅馬軍隊中影響的迅速擴大,帝國統治者對基督教的態度發生了巨變。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發布著名的「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到4世紀末葉,基督教已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其他宗教被宣布為非法的信仰。
君士坦丁在扶植基督教的同時,對教會嚴加控制,使它轉而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教會的教義、宗教活動、人事、經濟都必須聽命於皇帝。同時,由於大批富人湧入教會,基督教發生蛻變,使得原始基督教對羅馬帝國的不滿情緒和反抗精神日漸淡漠,而那些固有的消極因素則得到了強調。基督教漸漸成為帝國統治者手中的工具,教階制的建立實際上是羅馬帝國世俗官僚體制在教會中的反映,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教父哲學的誕生,足以說明基督教為羅馬帝國辯護所作的努力。盡管基督教和羅馬權貴最終未能挽救帝國的衰亡,但是它以一種新的世界宗教的形式取代或同化了古代社會的各種意識形態及宗教信仰,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為中世紀社會提供了生活的模式和思維的方法。其中奧古斯丁作為古代地中海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述和理論體系雖然仍折射出古希臘、羅馬文化的余輝,但在整體上已順利完成了西方古代文化在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中的消融和揚棄,從而使基督教文化體系得以基本定型,後來並通過宗教改革家路德和加爾文影響到西方近代史的開端。
當日耳曼人的鐵騎橫掃西羅馬帝國大地,大部分羅馬知識分子或隨帝國官僚機構一起被消滅,或因懼怕日耳曼征服者而隱匿鄉村。然而新當權的日耳曼統治者文化素質十分低下,有的國王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甚至查理大帝宮廷中的顯貴絕大多數都是文盲,這樣,那些熟悉羅馬語言、拉丁文化和地方法律並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基督教會僧侶便成為當時惟一有知識的階層,成了「古代拉丁文化——語言、文學、科學和藝術——的主要繼承者」。當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基督教西派教會為了自身的生存,很快承認了日耳曼人所建立的國家,並開始向那些地方派遣傳教士進行傳教活動。「隨著基督教在這些日耳曼王國中的傳播,那些尚處於氏族社會形態的日耳曼人,一方面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繼承並發展了封建的生產關系;另一方面,他們在基督教中獲得了拉丁文化的各項成果,其中包括語言、文學、科學、哲學、建築、音樂、繪畫、教會的組織制度等方面的內容」(毛麗婭:《天堂地獄:基督教文明》,第278頁)。基督教的傳教士們盡管是出於宗教目的,但他們的傳教活動客觀上促進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可以說西派教會在西方乃至北歐地區的傳教過程,也是普及古希臘、羅馬文化的過程。
隨著日耳曼人王國紛紛皈依羅馬基督教,不僅減少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間的敵對情緒,而且促進了民族間的彼此融合,表現為生活習俗和道德觀念的相互滲透,以及兩個民族人民之間的通婚,還有語言的融合。當時拉丁語是傳教的官方語言,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法蘭克人開始使用高盧式的拉丁語(以後演變為法語);在義大利,拉丁語在倫巴德人和哥特人的影響下,形成了各種義大利方言;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拉丁語正在融合為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透過這種「融合 」,不難看出,這一地區的文化,在民族的相互交融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教會在傳教、講道的活動中,還把《聖經》譯為各國文字,採用方言說教,從而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來往和文化交流。
正是基督教在日耳曼人王國中的傳播,基督教傳教士們的教化,使眾多落後的日耳曼部落由氏族社會直接轉入了中世紀文明的軌道,這些原始圖騰的崇拜者在短短的一兩個世紀內便成了虔誠的基督徒,從而推動了西方歷史向前發展。更重要的是,從這時起,西方通過一個共同的信仰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政治組織真空的教會組織而連成了一體。只有當西方的不同民族被融合進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團體中時,他們才獲得了一種共同的文化。最重要的是,也正是這一點把西方的發展與世界其他的文明區別開來了。
第三,基督教在客觀上促進了早期西方文化的復興,並為後來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世紀早期西方文化的復興,與羅馬教會的傳教活動以及修道院制度在西方的發展分不開。西方中世紀早期文化首先在不列顛愛爾蘭的修道院取得了繁榮,接著是盎格魯·撒克遜的英格蘭,諾森布里亞在7世紀末一度成為學術中心。在西方大陸,文化復興找到了查理大帝這位保護人。深受基督教影響的查理大帝出於政治目的,在他執政期間,利用各地教士,把被墨洛朝君主們所舍棄的古代文化知識傳統重新連接起來。教會搜集、抄寫古代希臘、羅馬作品,一些修道院和教堂還設立了手抄圖書館,他四處羅致學者,通過他們創辦法蘭克宮廷學院,收徒授課,翻譯整理古希臘、羅馬文獻,從事哲學文學研究,並努力促進王朝宮殿及教堂建築、繪畫、雕刻等藝術的發展,在查理大帝的贊助和獎掖下,很快興起了中世紀學術研究的風氣,形成了中世紀哲學與文化更新的趨勢,史稱「加洛林文化復興」。這標志著古代地中海文化已通過基督教成功地移植到了西方大陸,並為日後新的復興和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道森在《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中評價說,加洛林王朝時期的成就,「是一次真正的文藝復興,是作為有意識的整體的西方文化的起點」。至公元10世紀,熱爾貝主教保存並鞏固了查理曼時代的學術基礎,同時引進了東方世界的科學和思想方法,有學者稱這一事件為「鄂圖文化復興」。
隨後的12世紀文化復興是繼9世紀加洛林文化復興之後西歐文化發展的又一次高潮,它直接促成了13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鼎盛及其思想文化運動的全面展開。這一時期的文化復興首先表現為文化教育的復興與繁榮。12世紀前後在歐洲各地出現了眾多的大學,這些由基督教修道院學校和大教堂學校發展而來的綜合性大學雖然形成了基督教教育一統天下的局面,但其相對獨立的地位卻也孕育了中世紀人文主義思潮,並在一定程度上創造出百家爭鳴的學術氣氛。其次,12世紀文化復興的另一大特點是基督教哲學體系中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11世紀以來形成的經院哲學,由於未能從希臘哲學中直接吸收豐富的材料,其內容尚顯單薄。隨著12~13世紀翻譯運動的興起,亞里士多德主義經由阿拉伯世界傳入西方,而同時期城市大學的興起,恰好又為學術的研究提供了場所或條件,經院哲學終於獲得了蓬勃發展。英國學者索爾茲伯里的約翰撰有《論政治家》和《論邏輯之重要性》,這兩部書是12世紀文化復興在哲學方面的代表作,它們體現出當時較為進步的社會政治思想與哲學倫理思想的有機結合。這位主教還在中世紀率先提出了社會生活中個人精神自由的問題。在此,人的本性與社會存在應如何達到統一和協調的問題,遂構成其基督教人文主義思想的核心。他認為人生目標乃追求「至善」,個人精神自由應與此吻合;而社會法律亦服務於此,它維系著社會公義之存在,對人們偏離或違背其正確目標的行為加以警告和懲罰。這里,人性與法律都體現出理性的原則,所以他提出個人精神自由與社會法律及公義在理性基礎上統一起來的主張,倡導現實生活中政治和哲學,個人意志與倫理規范的有機結合。這種思想追求對中世紀個人靈修實踐和社會改革活動都有過直接影響,並作為一種精神遺產而被 14~15世紀更為普遍、更為深刻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繼承和發揚。
第四,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逐漸滲透到西方哲學、法學、教育、藝術(文學、音樂、建築、繪畫和雕塑等等)以及科學等各個領域。
2.歐洲文藝復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簡述文藝復興在文學、藝術和政治學方面的成就
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學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義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音樂作品主要在西元1400年到1600年產生。這個時期的結束比開始有更為明確的定義,不像其他的藝術類別。在15世紀初的音樂表現上沒有明顯變革,因此可以說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特點是逐漸變化的。
可以確定的是,早期文藝復興音樂作品主要是對第三間隔的依靠作為和音。從12世紀開始的復調音樂在整個14世紀變得更為細致而不依靠聲音的表述。15世紀初的音樂趨向簡單,聲音致力於平滑。
到15世紀末,復調宗教音樂又開始變得復雜起來,在某種意義上和當時發展極致的繪畫有所關連;接下來到16世紀早期,音樂又開始簡單化了。
在16世紀晚期的音樂,尤其是小曲,趨向於更加復雜和半音音階的趨奉。此時在佛羅倫斯,音樂家也開始轉向古典流派,他們試圖通過輓詩的形式恢復古希臘的夢幻化的音樂形式。
文藝復興的作品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一系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義者開始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將聖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3.試述啟蒙思想對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法國的啟蒙思想運動對美國的獨立戰爭給與了思想上的指導。由於美國沒有經過封建社會,而且獨立戰爭發生在18世紀後期,正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高峰時期,所以民主和人權逐漸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並且加以實踐。美國獨立後,更是按照孟德斯鳩所說的三權分立思想來將國家的實權分給3個互相獨立又互相聯系的政府機構。這是美國將啟蒙運動加以實踐的最好例子,而且他們所建立的分權制度被歷史證明是一種有效防止專政的機制。
啟蒙思想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是:
1)政治上,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拿破崙戰爭早期傳播了法國革命的思想,在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2)經濟上,法國在18世紀中期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當時僅次於英國的工業國家,推動了工業革命在歐洲的發展。
3)思想上,法國啟蒙思想家把歐洲的啟蒙運動推向高潮,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准備,啟蒙思想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性質上: 法國大革命: 大革命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它「是真正把斗爭進行到底,直至交戰的一方即貴族被消滅而另一方即資產階級完全勝利的首次起義」; 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封建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 「文化大革命」的性質是 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的一場嚴重內亂。 目的: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處消滅中世紀殘余的制度。
4.簡單介紹漢莫拉比法典的基本情況並簡述其基本內容
基本情況:《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全面的反應了古巴比倫王國社會、經濟、政治、階級的各種狀況和關系,是研究巴比倫王國歷史最為珍貴的史料。
基本內容:《法典》分前言、正文、結語三部分。前言和結語宣揚他的權力來自神授,贊頌他統一兩河流域的文治武功,是當之無愧的"宇宙四方之王",制訂法典是為了"在世界上發揚正義",同時對破壞法典的人進行了神的詛咒。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權力總和的抽象,它通過君主專制和神權政治相結合而變成實際的統治權力。這種權力的最大特點是"法有貴賤"、"刑有等差。"漢謨拉比法典雖是奴隸主階級的法律,但在距今三千多年前能夠有這樣一部或多或少體現法制精神的法典應該算是人類的驕傲。
5.簡單介紹《荷馬史詩》的主要內容,並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談談你對其價值的認識
主要內容:荷馬史詩是《伊利亞特》與《奧德賽》的合稱。荷馬史詩被稱為歐洲文學的始祖,是西方古代文藝技巧高度發展的結晶。三千多年來,許多學者研究這兩部史詩,單就研究結果印成的書,就可以自成一個小圖書館。荷馬史詩寫的是公元前12世紀希臘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戰後的故事。史詩的形成和記錄,幾乎經歷了奴隸制形成的全過程。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一帶就有許多歌頌戰爭英雄的短歌流傳,這些短歌的流傳過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強了這次戰爭英雄人物的神話色彩。經過荷馬的整理,至公元前8世紀和7世紀,逐漸定型成為一部宏大的戰爭傳說,在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到公元前3世紀和2世紀,又經亞里山大里亞學者編訂,各部為24卷。這部書的形成經歷了幾個世紀,摻雜了各個時代的歷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臘人的全民性創作。
這兩部史詩既是古希臘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藝術瑰寶。《伊利亞特》大約寫於公元前9世紀,但是史詩的故事則發生在公元前12世紀(相當於我國的商朝)。當時希臘聯軍和特洛伊發動了持續10年的戰爭,《伊利亞特》主要敘述戰爭中傳奇式的情節,著重描繪了希臘英雄阿喀琉斯的偉大形象。
6.簡述羅馬法的發展歷史
①共和國早期,平民不斷與貴族斗爭,爭取自己的權利。但是,早期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
②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頒布於前449年。屬於公民法。)
③公民法(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專門適用於羅馬共和國境內公民的法律。)
④萬民法(在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公民法逐漸演變為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⑤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527-565年)設立專門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法律匯編,即《民法大全》,標志這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