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聞攝影的發展史
數碼相機與新聞攝影
1848年5月5日,德國漢堡發生了一次大火,大火連燒了四天,比鷗烏和史特爾茨納二人奔赴火場,拍下了有關廢墟的許多照片,後來大多失散,僅存一幅。這次拍攝和這張照片是今天人們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次新聞攝影活動和第一張新聞照片。
攝影術的誕生是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應運而生的,150多年來,它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動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但萬變不離其宗,總也脫不開照相機和膠卷的傳統模式,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100多年來,人們也一直在為尋求一種新的感光材料和更為方便實用的攝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復雜、陳舊、落後的傳統攝影方式。
二十世紀末葉以來,伴隨著計算機在各個領域的迅速普及,數字時代已經來臨,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新的沖擊,應運而生的數碼相機,開拓了數字影像豐富的世界。數碼相機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攝影工藝和攝影體系,它不僅影響並改變著攝影業的經營觀念 、經營方法、管理及服務質量,而且導致每一位攝影工作者創作觀念、創作方法的更新。可以說,數碼攝影是世紀之交攝影技術領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數碼攝影為新聞攝影、圖片等各類攝影開創了發展的新機遇,在新舊技術的轉型期,我們能否做出快速反應,及早切入,充分享受高科技給人類提供的創作愉悅,也是我們攝影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數碼攝影的誕生,向傳統攝影發起了嚴峻的挑戰,迫使我們不得不從零開始,來認識數碼相機。而數碼相機就是由無數個0和1在計算機里或電子器件里排在一起。通俗一點的講,數碼相機就是用電子元器件(一般是CCD或CMOS)替代膠卷作為感光材料並將其所攝物體記錄下來的圖像以數碼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復使用的存儲卡中的照相機。數碼相機的光學部分、機械部分及成像原理與傳統的光學相機幾乎沒有任何區別。數碼機相是基於當今社會個人電腦以及微電子技術大規模普及而產生的,它的產生、運用、處理及日後的發展與電腦、微電子技術、電子元器件及大規模集成電路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數碼相機解決了方便、迅速、高效、成功率的原始拍照問題,後邊的事情就交給電腦(也稱「電子暗房」)去完成。
沒有電腦或不會使用電腦,你就無法實現數碼照片,現在處理後的軟體,可以講無所不能,「電子暗房」具有「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的優越性,調整對比度、換顏色、加鏡框、加背景、再修改、再加工、拼接、製作全景照片、移花接木、改頭換面、藝術處理等等,達到了無所不能的境界。對於長期從事傳統攝影的職業記者來講,必須接受數碼相機的挑戰,如果抱著傳統的東西不放,排斥先進的技術,終究會被歷史淘汰。不是你不行,而是這個世界變得太快。
數碼相機的產生,恰恰適應了新聞攝影的需求,它把人們150多年的追求變成了現實,為新聞攝影的新、真、快、活、情、意創造了無限的優越性。前不久作者有幸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數碼相機高級班的學習,有幸目睹了國內外各種新穎數碼照相機,並了解到國內外各新聞媒體在數碼相機使用方面的情況,深深地感到數碼相機已被各新聞媒體搶先使用,而且誰家用得早,誰就佔先,誰就收益大。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時間觀念不斷增強,時間越來越顯重要,數碼攝影滿足了人們對新聞快餐的需求,也有人把數碼攝影稱為信息麥當勞,報界人成為使用數碼攝影的先驅。我國各大新聞媒體現已普遍使用數碼相機(但一些中小報紙,由於種種原因還未給記者裝備這一先進的設備),充分利用數碼這一快捷方便的手段來為讀者服務,使自己在報業競爭激烈的今天立於不敗之地。新華社著名女記者黃文以自己親身經歷給我們講述了在科索沃戰爭中自己如何利用數碼相機克服種種困難完成這一重大新聞報道。黃文講,在戰爭期間,尤其在南斯拉夫受到北約經濟制裁時,沒有電、沒有水、沒有賣膠卷的,利用傳統的攝影方法拍照,你拍的膠卷,你沖洗,你所帶膠卷的感光度根本就無法保障戰時新聞攝影的需要,而她利用數碼相機,就順利地解決了以上問題,尤其是數碼相機可隨意調的感光度,使她圓滿完成了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照片,她在既不用閃光燈,又為新華社記者邵雲環現場拍攝了第一張遇難照片。她說戰爭期間,用閃光燈容易暴露自己,那是要命的事,而傳統相機你根本就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甚至是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因此,數碼相機在特殊環境有其特殊用途。由於新華社記者使用數碼相機嘗到了無限甜頭,因此,新華社領導在公開場合講就是再窮也要給攝影記者配上數碼相機。我們西安晚報在實現電腦辦公自動化以後,社領導意識超前,果斷拍板,一次性購買了六部高檔數碼相機,據尼康專賣商家反饋我們的信息,西安晚報是繼新華社之後一次性購買高檔數碼相機最多的單位。我社攝影記者使用上數碼相機後,充分享受到了高科技給攝影工作帶來的方便,勞動強度大大減輕,贏得了采訪時間,以往都是早上出去采訪,下午回來鑽暗房,僅鑽暗房一事就得花好幾個小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攝影記者身心疲備,工作積極性不高,尤其趕到在外地拍攝采訪,新聞照片的傳遞是我們最頭疼的事情。記得我於1996年在北京參加遠南及太平洋地區殘疾人運動會的報道,晚上參加開幕式,第二天想搶時間把稿子見報,怎麼辦?只能費盡周折,設法找人利用飛機當晚將膠卷送回西安,再通過攝影部同志到機場接膠卷,回來後再製作,保證第二天的見報,時間是爭取到了,但照片的好壞我無法知道,只能由未到現場的其它同志幫忙定稿,不能充分表達現場攝影記者的意圖。再如拍攝柯受良飛躍黃河,西安到壺口大約有三四百公里,攝影記者提前一天趕到,第二天上午10點多拍完,馬不停蹄立即往回趕,回到家已到晚上6-7點,為了趕時間,把車開得飛快,危險不說,照片拍的好壞只能憑感覺,心中把握不大,不像數碼相機,可隨拍隨看液晶顯示。而使用數碼以後,只帶上筆記本電腦,有一部電話,這些問題都可以非常快地解決。圖片的傳遞是數碼相機的最大優勢,現在我們報社攝影記者,對數碼相機愛不釋手,隨時拍隨時自己處理,又快又好,以前攝影記者不好派出去,主要是圖片的傳遞問題解決不了,現在我們攝影記者腿長得多了,全國各地那都敢去。由於數碼相機的無比優越,以至於我們原先使用的傳統相機都刀槍入庫,誰也不想為拍一張照片而放著優越不用,去走那個傳統的老路,耗費太多的時間。
使用數碼相機,拍攝僅完成了攝影工作的一半,其餘一半要靠電子暗房去完成,因此,掌握電子暗房技術是每一位使用數碼相機人的必修之課,使用計算機對數碼照片進行軟體加工是數碼相機對傳統相機最大的進步之一,以PHOTOSHOP為代表的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軟體,極大地擴展了圖像的計算處理,加工再創造的能力,傳統暗房的所有技術、手法和效果,在PHOTOSHOP中只不過是小菜一碟,如果您想得心應手地對您所拍攝下來的數碼照片進行調整,補救、加工、合成,創造各種五花八門的特殊效果,以新的視角、新的思想重新創造一個新的數碼照片作品,那麼您就必須花時間和精力去努力學習。坦率地講,對於一些相當熟悉計算機的人來講,學習PHOTOSHOP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強大的功能必然會使軟體變得比較復雜,當您看到其它的同行從計算機創造出的優秀數碼照片時,您一定會感到一種無名的沖動和強烈的掌握這種手法的慾望,因為電子暗房是數碼相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
數碼相機的強大優越,已成為攝影發展的一種趨勢,當然在我國目前尚不普及,一些新聞媒體也未看到它發展的優勢,甚至把數碼攝影稱為妖魔鬼怪。其實數碼攝影也稱無成本攝影,無論從哪種角度講它都是經濟方便的。由於數碼攝影電子暗房以PHOTOSHOP為代表的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軟體的運用,可以隨意對數碼影響像進行各種加工、合成等,因此,對於新聞攝影來講就有人提出它的真實性問題。我想真實性問題,不應怪罪到數碼攝影中去,它強調了新聞攝影記者的修養問題,新聞攝影記者的職責決定了他是公眾輿論的代表,他要向社會負責,要遵循新聞規律,社會公德原則,法律法規,用真誠客觀的態度報道新聞,如果我們的新聞攝影記者堅持了新聞攝影記者的道德規范,那麼新聞攝影的真實性也不會因數碼攝影的產生而遭到懷疑。
現代社會進入了數字代時代,隨著圖片處理的電腦化,傳遞方式的通訊衛星化,幅大量多的彩色化趨勢的發展,必將為新聞攝影帶來新的繁榮和發展,尤其在中國,數碼相機在新聞攝影中的應用仍處在一個上升和發展的時期,新聞攝影將會充分利用電腦的強大優勢,以嶄新的面目和姿態在信息傳播領域發揮新的獨特重要作用。 (作者系西安日報、西安晚報攝影部主任劉照)
② 我想了解中國大陸數碼影樓的由來和發展歷史情況。
根據專業攝影協會的相關資料解釋,有關中國大陸數碼影樓的來歷和發展解釋如下:
在中國最早開設照相館的,大多是從畫師轉行過來的,如史料中記載:咸豐年間(1851——1861),在香港合夥經營油畫業的畫師周森峰、張老秋、謝芬認為攝影和繪畫有相通之處,並且未來發展前途很大,就一起請當地外國兵營中一個會攝影的人傳授攝影技術。學成後又合夥投資了六百元置辦器材,遂改營照相館。幾年以後,三人分道揚鑣,周森峰留在香港繼續經營,謝芬去福州開了照相館,張老秋跑到廣州開設了「宜昌」照相館。這種畫師轉做攝影照相的情況,在早期攝影發展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除畫師轉業之外,還有一些人士也開設了照相館,如香港的賴阿芳、廣東的鄒佰奇、上海的羅元佑、杭州「二我軒」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鄒佰奇(1819~1869年)自製照相機和工具曾撰寫《格術補》《攝影之器記》。羅元佑19世紀50年代起在上海開照相館,當年是上海最有名的職業攝影師。賴阿芳19世紀50年代起在香港開照相館,當年是香港第一流的攝影師。
上世紀50年代,國內結婚拍照己經很普及了。那時候新人們領了結婚證明,都會換上嶄新的軍裝或者工農裝,整理一下頭發,到當地的照相館里拍一張黑白照片作為結婚紀念。這種結婚照一般都沒有布景和專業的光影效果,兩個人肩並肩坐在一張長凳子或者兩張椅子上,也有並排站在一起進行拍攝。有的照相館為讓畫面更豐富,會在牆面上繪畫一些名勝風景作為背景。80年代後期,隨著國家市場經濟的改革開放步伐,婚紗和西服開始流行,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婚紗攝影。
中國的傳統婚紗攝影應歸於台灣婚紗攝影行業的開創和發揚光大,上世紀90年代以前,婚紗攝影己經在台灣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他們的經營理念和審美觀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和發展,比較成熟和系統化。到90年代初期,隨著中國市場經濟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龐大的未開化大陸婚紗攝影市場開始吸引台灣婚紗攝影創業者的注意。
1993年,據說第一個將台灣婚紗影樓開到上海的是wns婚紗攝影,並非常成功地在大陸撈到了第一桶金。隨後台灣各大婚紗攝影品牌紛紛來大陸投資,並運用全新的加盟連鎖方式快速擴張,很快就帶動了中國大陸的傳統婚紗攝影行業的蓬勃發展。
所謂傳統婚紗攝影,實際上是相對與我們現在的數碼攝影而言的。習慣上,人們將運用傳統膠片拍攝照片的方式稱為傳統攝影。在中國大陸,傳統膠片時代的婚紗攝影隨著台灣影樓經營者的帶動,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台灣婚紗攝影經營者帶來了很多新的理念:永遠美白的大平光拍攝法和黑白的藝術拍攝、專業的影樓門市行銷系統、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更科學的技術流水線流程、組合型影樓產品套餐的推廣以及市場商業化的品牌炒作等等,將中國大陸的婚紗攝影消費觀念深入到了每一個人的思想中,並漸漸轉變成新人結婚時不可忽缺的必要程序。
上世紀90年代末,國外的高科技數碼後背開始引進中國,當時常用的有柯達、仙娜、飛思及超意等品牌,由於其價格昂貴而僅限於在一些高端商業廣告攝影行業中使用,個別有實力的大型影樓也作了一些初步嘗試。真正使數碼攝影完全替代傳統膠片攝影是在2003年,婚紗影樓行業傳統膠片攝影轉數碼攝影己經形成一種大風潮,尤其是數碼單反相機的銷售更推動了這次變革的進程。2003年的傳統轉數碼風潮可以稱得上是自台灣婚紗攝影進駐大陸以來的第二次影樓行業大洗牌。
攝影數碼技術的採用,優勢簡而易見。它放棄了傳統的感光膠片利用銀鹽化學劑保留影像信息的模式,採用電子感光晶元作為它收集光線信息的方式,並利用微處理器對收集到的光信息進行可以人為指定設置的數據計算,然後存儲在存儲卡片上,傳輸到計算機中進行影像編輯。由於採用了高科技的電子技術,數碼相機可以在拍攝過程中當場顯示拍攝的效果,現場參考性很大。另一方面,數碼攝影的後期處理能力非常強,人們只需要學會一些圖形編輯軟體就可以操作它,利用這種優勢,以往在專業暗房裡都無法創作的效果,在數碼技術中可以很輕松地就完成。可以這樣說:數碼攝影技術的出現,讓人們感到神奇,並立即關注了它。
然而和在大陸己經發展了十年的傳統攝影相比,影樓的數碼變革是一個很值得讓人思考的過程。當時影樓行業的從業人員實際上對攝影的數碼技術並不是非常了解,多數人僅僅局限於數碼技術的影像立拍立顯和強大的後期處理的認識層面上。從觀念上來說,這種不全面的認識對於今天的數碼技術專業性而言顯得過於幼稚。事實上影樓的數碼技術絕不是單純的增加幾台平面圖形編輯用的計算機,找幾個會photoshop的影像後期處理人員就能夠搞定的,它涉及到從化妝、攝影到後期處理的整個技術流程。也因為這種不全面的認識,影樓的數碼技術在普及過程中也一直力不從心,幾乎所有的影樓老總都為之頭痛。至今為此,婚紗攝影行業的從業人員們在相當一部分人中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一點。
但不管怎樣,如今在中國婚紗攝影行業,數碼攝影己經完全取代了傳統膠片攝影。今天的數碼婚紗影樓市場呈現五彩紛呈的局面,隨著數碼攝影技術的不斷成長,影樓行業的市場也更加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如果說2003-2004年是傳統攝影轉型數碼攝影的一個高峰期,那麼圍繞著數碼技術隨之而來的主題攝影研發、外景基地組建、實景棚設立等都通過影樓的推廣而得到攝影消費者的喜愛。2006年左右,國內出現一些個性十足、風格突出並且攝影研發技術能力較強的攝影團隊,他們通過自身技術優勢以國內大型婚紗攝影博覽會和網路營銷等形式向全國推廣自己的攝影產品,並取得巨大成功。和以往傳統攝影遺留下來的唯美單一的婚紗攝影風格相比,他們的攝影風格更具特色和多元化。比如成都V2視覺的唯美大氣的外景風格、古攝影濃烈典雅的歐式油畫風格、重慶瑪雅攝影的活潑前衛的室內服飾主題等,都受到了影樓行業的好評。在他們的這種技術研發思路的帶動下,全國各地的的小型攝影工作室遍地開花,由於風格獨特,推廣一對一的貴賓服務,很快受到一些80後和90後的人們的喜愛,對原來占據主流婚紗攝影的大中型婚紗影樓造成很大的市場沖擊。
我們同時意識到,這種特色攝影工作室無論是從經營規模、經濟實力、軟硬體設施還是原有市場佔有率方面,還無法替代大中型婚紗影樓的主流市場;再加上它們經營體制的局限性,無法量化,有實力的攝影工作室開始設置更多的外景拍攝點和主題實景,走加盟連鎖之路。但是它對市場造成的沖擊矛盾,實際上推動著影樓行業在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和革新,有相當一部分大中型婚紗影樓在一次次陣痛中精心策劃調整自己,吸取特色攝影工作室的技術優勢和服務優勢,以更強勢的經營企劃推向市場。
而數碼攝影行業的發展,就是這樣一步一個坑地向前走著……
③ 簡述中國攝影史
1839年,攝影術在法國正式誕生。不久,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中英簽訂不回平等的《南京條約答》,中國向外國開放五個通商口岸。隨後,大批商人、傳教士來到中國,攝影術也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傳入中國的香港、廣州等地。
④ 中國攝影出版社的歷史沿革
中國攝影出版社成立於1980年,由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是新中國最早創回立的國家級攝影答專業出版社。
2008年1月中國攝影出版社日前宣布正式加入「中國旅遊出版發行聯合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體」,聯合體由成立時的四家成員單位發展為七家,標志著聯合體的規模進一步壯大,並由單一的旅遊專業出版向旅遊相關領域出版的擴展。
2006年11月17日-20日,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和香港《攝影雜志》聯合舉辦的「中國攝影出版社圖書展銷」成功舉行。
⑤ 中國攝影史
中國攝影史1
1839年,攝影術在法國正式誕生。不久,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向外國開放五個通商口岸。隨後,大批商人、傳教士來到中國,攝影術也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傳入中國的香港、廣州等地。
在攝影術到達中國後,很快中國人就學會了這門技術。但當時並沒有「照相館」的稱謂。原來,在攝影術傳入之前,人們要把自己的形像保存下來需求助於畫師和他們開設的「畫樓」或者「影像鋪」,利用傳統的繪畫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紙上。雖然攝影和繪畫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對於畫像,攝影不僅價錢便宜,而且形像逼真,因此給畫像行業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於是很多畫師想方設法學習照相技術,「畫樓」和「影像鋪」的畫師也成為中國最早學會照相術的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咸豐年間(1851—1861)在香港合夥經營油畫業的畫師周森峰、張老秋、謝芬三人,合資請當地外國兵營中的一個會攝影的人傳授攝影術,學成後置辦器材,增加了照相業務,同時還兼營畫像。他們店名叫「宜昌」畫樓,這是中國人最早開設的照相館之一。在他們拍攝的早期照片背面的商標上,都印有「攝影家和肖像畫師」,當時香港的皇後大道上,還有著名的南楨畫樓,輝來影相、興昌影相等。畫師所經營「畫樓」或「影相鋪」則是中國照相館最早的稱謂。
畫樓、影相鋪同時經營攝影和繪畫並存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當時由於照相技術和設備尚不成熟,人像攝影一時還不具備大規模的推廣的條件。而隨著油畫等西洋畫派傳到中國,傳統的肖像畫又注入了新的內容。肖像畫與照相之間的關系逐漸地得以固定,從競爭對手演變為具有互補性質的關系。尤其是當時照相還不具備放大技術,很多中國人想要「大照片」,畫樓只能是先拍攝一個小照片,然後由畫師再根據照片畫像放大。也有一些畫像,是照相與畫師之筆相結合的產物,比如一些列祖列宗身著正裝像,男為頂帶花翎,女為鳳冠霞披,各幅畫像都差不多,可能有一定的格式。畫中人的穿戴都是畫的,也可能是按照畫樣印製的,但是畫中人的臉卻是根據照相底版直接印製的。
當時,由於中國勞動力便宜,很多美國和歐洲的商人還把本國的根據照片畫像的業務搬到了中國的香港、廣州等地,當時香港的皇後大道、廣州的十八甫等畫樓、影相鋪林立,中國畫師們根據照片給外國人畫像,被商人運回國內銷售,這種交流無形中也提高畫樓、影像鋪里攝影師的攝影技術水平。
就像人們喜歡畫樓、影像鋪的人的畫像一樣,在照相剛剛傳到中國開始的幾十年中,中國人首先感興趣的就是人物攝影,人物肖像是攝影藝術的主要表現對像。因此很多當時的照相館直接起名為「像館」。在攝影術十分活躍的上海。最早的刊登廣告的照相館就是英國人威廉。桑德斯開設的「森泰像館」。 1863年3月7日的近代上海首份中文報紙《上海新報》上,刊登了森泰像館的廣告,其主要內容為:本館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點起至晚三點鍾為止,價錢甚為公道。如有意照相者,請至本館可也。有閑階層是像館的主要顧客,像當時的妓女、戲劇演員、社會名流及社會富裕階層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為享受生活,自娛自樂的一種手段。
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照相業的影響逐漸超過了畫像業,畫像業逐步萎縮。在東南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上海等地,照相館蓬勃發展,而這時照相館大部分起名為「照相樓」,比如上海早期的公泰照相樓、寶記照相樓等,人們都要登樓照相,為什麼叫「樓」呢?
原來,早期的照相使用的絕大部分是玻璃底片(濕片),感光速度很慢,很多時候要2—6秒,有時需要數到20個字。而當時又沒有燈光和其它人造光,必須利用日光,因此攝影室一般都在樓上開設,還得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拍攝,以充分採光。日光強就在頂棚上拉起白布遮擋直射光,光若則用反光板幫助加光。因為拍照時間較長,坐的椅子和頭部都有靠背,以保持被照者穩定不動。拍照時,攝影師敲一下木板子(據說「拍照」二字由此而來)大喊一聲,打開鏡頭蓋,然後「一、二、三。。。」數下去,數到九、十個字,甚至二十個字,才算大功告成。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照相才用上了人造光,很多照相樓開始了「日夜照相」。所謂照相「樓」的意義才相對減弱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不論畫樓、影相鋪,還是像館、照相樓,他們都是一個商業化的經營實體,攝影術登陸中國就被賦予了商業的色彩。但由於攝影技術的限制,這些照相實體基本上還是局限於室內人像自娛自樂的拍攝,雖然有的照相館也競相為名伶名花留影,出售美女佳人圖片,迎合市儈娛樂需要,但畢竟還僅僅限於室內拍照,規模也不大。
而隨著玻璃乾片的發明(1880年左右),攝影師可以方便地走出攝影室,突破了個人的小圈子,開始面向家庭、社會團體,並逐步開始了城市風光、建築、民俗的拍攝,這些照相館可以大規模印製所拍照片,向市民或旅遊者出售,攝影的商業色彩更加明顯,這時出現的「照相號」就是一個明顯的說明。就像很多「銀號、商號」一樣,「照相號」更多重視規模化的商業銷售。例如天津「元彰照相號」就特別聲明可以進行「集體和建築攝影」,攝影師還奔赴東北拍攝了「天下第一關」——山海關,以及京師的名勝古跡,大量印製銷售。
《京張路工攝影》大型專題攝影集就是上海的"同生照相號」於1909攝制的。這一照片冊的封里,裱貼著兩小張印簽::本號精究放大時裝照像鋪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門牌第3052號";"上海公興印字館製造,開在虹口西武昌路"。它們顯然是同生照相號特意刊登的商業廣告。很多照相號還大規模印製當時十分流行的明信片相片,向旅遊者兜售,也有一些大規模銷售照片的照相館直接就叫「照相店」、「寫真店」或「畫景店」了。
畫樓、影相鋪、像館、照相樓、照相號、寫真店等等,早期照相館的這些稱謂一般都印在了當時照片的背板的正面下部或背面,大部分還印有照相館的中英文的詳細地址、經營內容等,這些不同的商標不僅是研究中國攝影發展史的實證資料,同時,對於今天的攝影收藏者鑒定存世老照片真偽,也有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http://cache..com/c?m=&p=8e759a44d5d017b74ebe9b7b5440&user=
http://www.qsng.cn/html/bkjzx/syView/2006112186917.html
⑥ 在攝影的歷史上,歷史悠久的中國並沒有太大貢獻,為什麼
關鍵是文化背景,在中國,繪畫類的藝術講究意境,只要意境到了,畫面專像不像其實屬並不重要,這一點在國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而西方的繪畫藝術講究寫實,跟實物越像越好。在這種情況下,攝影這種完全再現實物的藝術,就更容易在西方的藝術土壤上生長。
所以,攝影藝術在中國的生長,主要還是時代變化之後,寫實類藝術在中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有了相應的文化背景之後,才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
⑦ 照相是誰發明的,又是於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全世界公認攝影是法國L·達蓋爾發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國向全世界宣布。L·達蓋爾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照相在清朝時傳入中國。銀版照相之術自從1837年在法國問世之後,沒過幾年就從西洋傳入中國。 最早的照相機是由供職於中國海關的法國人儒勒.依蒂耶1846年帶進中國的。
(7)中國攝影歷史擴展閱讀
世界上第一張照片要追溯到 193 年前。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歐洲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增進了對感光物質和物影成像的理解。1826年,從小對發明很感興趣的法國人尼埃普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日光蝕刻法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存世照片:《窗外風景》。
尼埃普斯曝光了足足 8 個小時才獲得了這張照片。為了改進曝光成像時間,他找到了舞美設計師達蓋爾。兩人一起合作改進技術,最終於 1839 年發布了達蓋爾攝影術。這是人類歷史上攝影技術真正的開端。
在隨後 50 年間,盡管攝影技術一直在縮短曝光時間上演進,誕生了濕版攝影工藝和干版攝影工藝,但整套攝影設備依然非常笨重、且不易攜帶。
《中國攝影》一篇文章這樣描述 19 世紀中期流行的濕版攝影法,「攝影師外出拍攝時必須攜帶著遮光的帳篷、化學葯品、玻璃片、笨重的支架以及一壺水,全套裝備通常是整整一馬車」。
⑧ 在攝影的歷史上,歷史悠久的中國並沒有太大貢獻,為什麼
因為在中國的攝影師非常的短暫,自然不會在攝影的歷史上留下太深的痕跡,雖然中國的歷史悠久,但是從攝影上來說,中國發展的還是太晚了
⑨ 中國攝影金像獎的歷屆獲獎
第一屆時間:1989年10月11日-11月6日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央電視台
地點:北京
第一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委員、獲獎人員名單(1989年)
評委構成:15人
作品獎委員:邵柏林、尚 進、楊恩璞、陳淑芬、徐佑珠、茹遂初、袁毅平、錢 浩、高 帆、陳淑芬、安玉英、呂厚民
組織獎委員:陳 勃、陳昌謙、夏同生
金像獎獲得者:
於雲天 王旭東 李元奇 陳長芬 陳寶生 張宗琨 吳品禾 武治義 黃成江 梁力昌
金像提名獎獲得者:
於俊海 王建民 邵家業 吳鋼 余海波 閔強 武強 鍾國華 袁學軍 雷力鳴
開拓杯獎獲得者:
田原 李英傑 張靖 梁惠湘 程曉春
金燭獎獲得者:
張克堯 吳明耀 肖敬志 郭志全 彭邦卿
特點:1、確立設置該獎的目的和目標:為了表彰先進,鼓勵來者,擴大攝影影響,推動攝影發展
2、確立獎項:在攝影藝術創作、組織工作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志頒發「金像獎」、「開拓杯」和「金燭獎」。
第二屆
時間:1992年10月8日-20日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央電視台
地點:在北京開幕,西安閉幕。
第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委員、獲獎人員名單(1992年)
作品獎主任:陳淑芬
委員:
孫美蘭 劉鐵生 佟樹珩 邵柏林 楊恩璞 徐佑珠 張益福 袁毅平
組織獎主任: 陳昌謙
委員: 郭志全 梁惠湘 吳明耀 陳淑芬 雷紹光 陳勃 柳成行 佟樹珩 李振盛
金像獎獲得者:
王達軍 李兆軍 陸中秋 吳學華 岱天榮 林永樂 鄭永琦 武治義 趙承安 游雲谷
金像提名獎獲得者:
車光照 王建軍 王福春 劉占坤 邵家業 楊曉利 郭延民 侯賀良 徐勇 唐禹民
開拓杯獎獲得者:
龍緒明 劉俊成 李士英 吳品禾 何煌友 林承武 黃克勤 張利萍 解海龍 游泳
金燭獎獲得者:
牛子祥 史建華 沈英 李穎 楊乃燕 胡培烈 余澤良 郭鳳鳴 葛慶亞 蔡本源
特點:1、參評人數多。23個省市自治區以及中直、解放軍,共64位參評作者。
2、參評作品水平高。本屆參評作品水平很高,難分伯仲,實難取捨。會後評委建議在今後的評選中應建立規范的評選規則。
第三屆時間:1996年8月17日-21日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央電視台、吉林
地點:吉林省長春市開幕,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閉幕。
第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委員、獲獎人員名單(1996年)
評 委: 劉榜 袁毅平 張益福 楊恩璞 朱羽君 段繼文 夏同生 賀延光 (邵柏林因病未出席)
金像獎獲得者:
於俊海 馬連勝 王福春 於惠通 盧廣 李楠 張小林 彭香忠 線雲強 徐京星
金像提名獎獲得者:
高東風 梁達明 湯德勝 於德水 王衛江 郭新 李剛 牟建為 楊世忠 黑明
開拓杯獎獲得者:
王長春 張原生 楊華岳 蔡征 房志國 殷正觀 關榮玉 鄒本東 李偉坤 李振森
金燭獎獲得者:
趙劉蘭 譚忠發 鍾克昌 倪鈞 任錫海 胡培烈 燕亮 夏一平 盛揚 李淑嶼
特點:1、在京外的地方舉辦中國攝影藝術節,在長春開幕,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閉幕,主要活動也在兩地舉行。
2、首次舉辦創作和交流活動,並舉辦了「長白山」國際攝影大獎賽。
第四屆時間:1999年12月7日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央電視台、吉林
地點:浙江麗水。
第四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委員、獲獎人員名單(1999年)
評委會主任:呂厚民 陳淑芬
副主任:劉榜 徐佑珠
秘書長:韓學廷
委員:丁道希 王文瀾 車文龍 喬天富 朱羽君 呂厚民 劉榜 陳昌謙 陳淑芬 陳長芬 李前光 吳品禾 楊恩璞 金伯宏 賀延光 聞丹青 袁毅平 韓學廷 王文瀾 徐佑珠(因出國未出席)
評獎委員會顧問:李准 徐肖冰 陳勃
金像獎獲得者:
王文揚 朱恩光 張黎明 李剛 謝墨 於仲安 翟東風 馬毅行 黑明 柳軍 王瑞林 徐京星 胡金喜 王衛江
金像提名獎獲得者:
梁達明 姜東 姜振慶 盧現藝 姜平 周朝榮 鮑衛東 孫成毅 陸開蒂 成貴民 鄭雲峰
組織工作獎獲得者:
羅大偉 沈遙 徐邦 王秋杭 胡培烈 宮正 康大荃 朱鍾華 郭承雲 何煌友 樊矯健 華鐵 潘朝陽 崔新華 林路
特點:1、本屆金像獎是經中宣部批准設立後首次評選。
1997年,中宣部決定在攝影、戲劇、音樂、舞蹈、電視等十三個文藝領域設立國家級獎項,以表彰為文藝事業發展做出突出成績的藝術家,體現出國家級文藝獎的導向性、權威性、公正性。自此中國攝影金像獎由中國文聯、中國攝協聯合主辦,成為中國攝影界的專業最高獎。
2、取消金燭獎和開拓獎,設立組織工作獎
3、舉辦城市,浙省麗水市被授予「中國攝影之鄉」稱號。
第五屆時間:2001年10月18日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央電視台、福建省文聯和莆田市人民政府
地點:福建省莆田市開幕。
第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委員、獲獎人員名單(2001年)
評委名單:
胡 珍、高 帆、於 健、李前光、劉 榜、韓學庭、陳 申、吳常雲、高 琴、陳長芬、賈明祖、賀延光、冀運表、謝榮生、劉鐵生、吳 鵬、常祥林
獲獎者名單金像獎創作獎:
曹紅、趙彤傑、孫成毅、康泰森、石廣智、武治義、王衛東、邊緣、周萬萍、李怒舲
金像獎理論評論獎:顧錚、林路、駱飛、徐國興
金像獎攝影教育獎:宿志剛
金像獎圖片編輯獎:侯賀良
金像獎創作獎提名獎:徐京星、張華斌、姜平、林森、葉學齡、張善夫
金像獎攝影教育提名獎:顏志剛、張宗壽
金像獎組織工作提名獎:李瑞雨、趙廣田、徐春海
金像獎組織工作獎:周潤三、馬金焰、蔡征、劉魯豫、康詩緯、張繼輝
特點:1、中國第一個攝影專列——「北斗星」號攝影專列,於2001年10月15日上午9時11分由北京開往福州。第一個活動影展在攝影專列上開展。
2、首次舉辦攝影講座。
3、首次以一條街作為展場,共展出了420人的7000多幅作品,創下當年的歷史之最。
4、中國首次「人體攝影藝術展」在本屆攝影節上展出。
5、藝術節期間,「雪津杯」現場攝影萬元大獎賽,在3天的時間里,共收到來自450名作者參賽作品近3200幅,最後有18幅照片獲獎。
6、金像獎衍生出創作獎、理論評論獎、攝影教育獎、圖片編輯獎和組織工作。
第六屆時間:2002年7月15日至30日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旅遊協會、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和中央電視台
地點:貴州都勻
第六屆攝影金像獎評委及獲獎作者名單
評委會主任:邵 華
副 主 任:於 健、趙長青
秘 書 長:李前光
副秘書長:解海龍
委 員:王文瀾、鄧 維、李 全、李甲芹、劉鐵生、朱憲民、吳常雲、陳 永、高 琴、冀運表
獲獎作者名單
創作金像獎(10名)
鄧 偉(中直) 石廣智(福建) 馮凱旋(解放軍) 李學亮(新疆)張華斌(山西) 張善夫(上海) 胡金喜(北京) 姜 健(河南)姜振慶(遼寧)崔茂元(天津)
創作金像獎提名獎(10名)
馬 寧(湖北) 王 征(寧夏) 王 琛(廣東) 田捷硯(四川)李楚益(廣東.女) 賀興友(重慶) 賀建華(廣東)蓋旭輝(遼寧) 梁達明(遼寧)惠懷傑(北京)
組織工作金像獎(10名)
王佐玉(內蒙古)通遼市政協主席
申維辰(山西)山西省省委宣傳部部長
劉 雷(中直)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長
周建琨(貴州)中共都勻市委書記
秦玉海(河南)副省長、公安廳廳長
黃小安(廣東.女)省攝協副秘書長
索久林(黑龍江)省攝協副主席
桑玉柱(吉林)省攝協副主席
焦光華(浙江.女)麗水市委副書記
樊德壽(湖北)省攝協主席
組織工作金像獎提名獎(9名)
石 明(雲南)盧立文(河南)朱衛平(浙江)李石文(中直)張利萍(湖南.女)和亮光(雲南)金潔(河北)鄭康銓(廣東)蔡希仁(廣東)
金像獎成就獎
武治義(中直)
組織工作成就獎
胡培烈(廣東)
特點:1、來稿水平高,品種豐富。
2、打破過去只有攝影界人士才能獲獎的慣例,把組織工作獎頒發給了雖然不從事攝影工作,但關心和支持攝影事業並通過舉辦攝影活動發展了本地經濟的地方領導們。投稿提倡少而精。
3、本次評選設置了獨立的「商業類」,並且給了商業類兩個金像獎獲獎名額。這在金像獎歷史上還是首次。
4、評選一改過去投子兒評選的傳統做法,而是採用評委投票的方式。減少了投子兒評選造成的評委之間互相影響的現象,最大限度地製造了一個公平的評選平台。
第七屆
時間:2007年9月28日
主辦單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和青海省人民政府
地點:青海西寧。
第七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委名單
評委會主任:李前光
委員:王玉文、王鄭生、吳常雲、張 宇、李 媚、李根興、陳小波、羅 旭、聞丹青、賈明祖、高 琴、盛希貴、鮑 昆
第七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獎作者名單
創作獎記錄類(15人):
於全興、王文波、王傳順、王鐵君、劉英毅、宋舉浦
張新民、李錦河、林 強、居 楊、耿雲生、徐偉皓
黃一鳴、彭振戈、傅擁軍
創作獎藝術類(10人):
王子國、石廣智、東哈達、田捷硯、孫晉強、宋剛明、張永富、張 望、秦玉海、梁達明
創作獎商業類(5人):
李楚益、鄭 之、范 華、胡黎明、顧 勇
理論獎(6人):
沙占祥、李仁臣、劉鐵生、胡武功、姜 緯、吳 鋼
圖片編輯獎(2人):
李 楠、徐京星
圖書獎(5人):
王長春、線雲強、呂小中、吳 旗、鄭 虹
終身成就獎(2人):
袁廉民、梁惠湘
特點:1、2005年《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頒布後,金像獎成為中國攝影界唯一被國家批准可以評獎的獎項。
2、金像獎在今年由「評作品」明確為「評人」。
3、在評委中,增加了「同一屆評委中新任評委數票占評委總數三分之一以上」的規定。同一屆評選中只能早報一個單項,不同屆別可以申報不同項目等新舉措。
4、取消了組織獎和教育獎項。新增加了圖書獎和終身成就獎。
5、2006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面向全國徵集各大攝影活動標志,金像獎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LOGO。
第八屆
時間:2009年8月1日-5日
地點:雲南大理
組委會、評委名單
組委會由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胡振民親自掛帥擔任名譽主任;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覃志剛任主任;副主任由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中國攝協分黨組書記、副主席兼秘書長李前光和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主任夏潮共同擔任;委員包括中國攝協主席團成員、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以及中國文聯有關部門負責人等。評委會同樣由李前光和夏潮共同擔任主任之職,評委中既有中國攝協副主席王悅、王瑤、朱憲民、張桐勝、羅更前,分黨組副書記、副秘書長王鄭生,分黨組成員高琴,又有資深的評論家李媚,既有《人民畫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徐步、《解放軍畫報》社副社長柳軍、《人像攝影》雜志社社長冀運表,又有多次獲得金像獎和金像獎提名的攝影家梁達明,更有代表攝影界新銳力量的本報總編輯曾星明、連州國際攝影年展藝術總監段煜婷等。本次評選還設立了監理組,由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評獎管理處處長羅江華和中國攝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顧立群分任組長、副組長。
創作獎
紀錄類:
喬天富(解放軍) 費茂華(中直)
歐陽星凱(湖南) 劉應華(解放軍)
覃明章(解放軍) 王 琛(廣東)
王爭平(內蒙古) 楊曉寧(江西)
姜振慶(遼寧) 雷 聲(中直)
周國強(湖北) 李 泛(陝西)
賈 婷(北京) 湯德勝(江蘇)
於志新(中直)
藝術類:
線雲強(解放軍) 李 剛(河南)
李光成(河南) 孫晉強(陝西)
沈 玲(解放軍) 劉志成(北京)
桑玉柱(吉林) 石永亭(吉林)
惠懷傑(陝西) 李曉英(湖南)
楊越巒(河北) 衣志堅(河北)
商業類:
王敬民(北京) 賀建華(廣東)
顏志雄(湖南)
理論評論獎
藏 策(天津) 江 融(中直)
韓叢耀(江蘇) 孫 慨(江蘇)
宿志剛(北京) 李樹峰(中直)
朱運寬(雲南) 蔡煥松(廣東)
鄭蔚帆(廣東)
圖片編輯獎
周朝榮(解放軍) 楊曉東(陝西)
陳淑萍(山西)
圖書獎
陳小波(中直) 陳海汶(上海)
黑 明(中直)
終身成就獎
陳復禮 徐肖冰 呂厚民 陳昌謙
簡慶福 侯 波 陳 勃 袁毅平
⑩ 中國攝影學會成立的歷程是怎樣的
中國攝影學抄會成立後,開始以組織的形式,聯絡和指導全國各地的攝影家,開展攝影交流活動和舉辦攝影展覽。之後,《中國攝影》和《大眾攝影》雜志先後創辦,中國攝影藝術進入了闊步前進的時期。1959年,為紀念國慶十周年,大型畫冊《中國》編輯出版。這部重達8公斤的畫冊,共收入了172位攝影家的464幅作品,展現了新中國成立1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國人民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1958年和1962年,毛澤東主席先後為《中國攝影》、《大眾攝影》和中國攝影家協會題寫了刊名和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