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題

中國歷史題

發布時間:2021-02-08 19:06:59

A. 中國古代史歷史題

當時的周王朝周邊沒有能和周王朝抗衡的政權,而條件所限當時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很內少,認為天容圓地方,周居正中,周邊都是蠻夷小國,所以說普天之下,就是指他們概念中的全世界,按現在的地理概念,基本是在中國境內,北至現在的河北省北部遼寧省南部一代,南至現在的福建廣東一代,東至東海,西至現在的甘肅寧夏一代

B. 關於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題目(帶答案)

老兄,你想問什麼?能不能說的具體一些,你這樣漫天撒網,我就是想回答,也不好說呀,比如關於哪一方面的?或者把時間限定一下.

C. 中國歷史題目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最繁榮,最發達,最開放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疆域西至中亞的裏海與鹹海;北越外興安嶺,貝加爾湖;東起庫頁島,朝鮮半島;南到越南。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隴西李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漢朝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皓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歷史:

李淵開國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失道離德和出征高句麗失敗,農民起義在各地興起(參看隋末農民戰爭)。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由於第三子李玄霸早死,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淵自動退位,讓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

貞觀開元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乾的大臣。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

唐太宗死後,第九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於白江口大敗日本水師援軍。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後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後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後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武後死後的謚號中「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統治時期,武後為了制衡甚至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後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後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後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後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後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農業上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迅速上升,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人口達一百餘萬,面積84平方公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首都 長安為首都,洛陽為東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20位
李淵
李祝
成立 (隋末農民戰爭)
(618年)
滅亡 (白馬驛之禍)
(907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漢朝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皓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D. 中國歷史問答題庫

問;;來;;在評價春秋戰爭時源,有人認為"春秋無義戰";有人引用列寧的一段話作評價:"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戰爭,它們雖然像一切戰爭一樣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種慘禍,暴行,災難,痛苦,但它們仍然是進步的戰爭,它們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加速破壞極端有害和反動的制度," 聯系春秋諸侯爭霸的史實評述以上觀點.
答案;一、春秋爭霸戰爭是為了掠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為了滿足奴隸主貴族擴張和掠奪的私慾,因此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痛苦,因此「春秋無義戰」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卻忽視了爭霸戰爭的客觀作用。
二、列寧的話適合於對春秋爭霸戰爭的評價。爭霸戰爭雖有破壞性,但它客觀上促進了社會進步。第一,春秋爭霸戰爭為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要爭霸,就要富國強兵。因此,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等進行改革,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同時削弱了舊奴隸主貴族的勢力,為封建地主階級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第二,爭霸過程中大國吞並小國,實現了地區性局部統一,為後來的秦統一提供了前提。第三,爭霸戰爭中,華夏族建立的國家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交戰,使得華夏族與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

E. 中國歷史問答題

「進士」在唐代屬於哪一層次的考試?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

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時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這個詩人考中進士說明什麼。。。。

就唐朝而言,考進士需要詩賦,明經等,這也就是說詩人中了進士,可以說明他對明經科也是比較擅長的。這個問題太怪了,還有詩人的鑒定是怎麼說??會做的就算??還是名垂千古的?會做的話,基本所有的秀才級別的都能做的。。。名垂千古的又是百年難得一見啊。所以如果是一個人中了進士(唐朝的科舉分很多種類的,我在下邊幫你引用下吧)的話,說明此人在詩賦和明經上都很有水平,此外,他就踏上了政途,選入京或外放。

至於唐代科舉制與今天的考試制度有哪些異同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由此可知道,唐朝的科舉制度是多方面考察,比較現在的考試制度要完善,但在實用上可能比現在的差些,比如現在的考試關於數理,天文,地理等的學習又是唐朝不可比的,畢竟存在著時代的局限性嘛。

今天的考試制度有哪些利弊?這個問題不應該是咱們應該考慮的,既然你說到了,那我談下自己的淺見吧。
現在的考試制度,我認為,他的初期目標是提高全國平均文化素質,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高的文化素質才會誕生更多的人才,才能為下一部的學習奠定基礎,才不會再戰爭後出現人才斷流。
據我了解,德國在1860年左右就已經達到了我國現在的水平,這也是德國經歷兩次戰敗後仍然能夠崛起的原因,其他瑞士,美國緊隨其後,當然發達國家的教育一定是很高的,因為大家都從德國身上血刀了東西。
也正因為這樣,國家才會在明明知道,大學生就業難得前提下,還有擴招了。
在全國水平提高的情況下,那麼下一部再提出的考試就不那麼簡單了,因為這才將是真正的人才選拔,而且,國家經過這么一段時間的摸索,在教育體制上也會改進很多的(說句實話,我們其實就是國家的實驗品,本來就沒想著有什麼成就,出了什麼人才固然好,沒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這又涉及了中國官場,我就不多說了,)有些人提到要向西方學習什麼的,其實到了這個第二階段的話,那大學也會是好進難出的,並不是中國現在不願意這么做,而是國情所限制。
再之後的話,那就是培養使用性人才,象現在的西方英美等國,名校出現的人大多在全世界多能吃的開的原因了。
再下一階段,我沒見到過,我不敢妄言,

目前可以採用什麼辦法更科學地得到人才?更能體現公平競爭的原則?
公平競爭的原則從古到今,從國外到國內,一直都沒有出現過,不管是誰,都不會那麼做,只會那麼說。你想,要拉攏人心,在水平相當的情況下,你會選擇誰,當然是朋親故舊了,其次就是送禮的了,呵呵。所以絕對的公平競爭的原則是不可能出現的,除非你又大才,相對其他人你確實強非常多,而且得會「做人」。
更科學地得到人才,公平競爭的原則,我只在報告里見過,現實沒見過。但我想相對的做法可以來實比,只要真實的比拼一下就會出來你說的原則的,但不會有人提出這種做法的,也不會得到其他人的贊同的,因為你在逆勢而為,一切都清澈見底的話,不是什麼好事。人的私心得不到解決,那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歷史上的漢奸就是內部的私心得不到解決,水至清則無魚。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