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考綱

中國歷史考綱

發布時間:2021-02-08 14:02:34

1. 中國近現代歷史大綱

1. C 2. B

多選
1. D B A
2 A D
3 A C D

2. 初中歷史凡是考綱提及的都不會考嗎

中考是按照考試大綱進行考試的。大綱以外的不考。但是考試大綱很籠專統的。比如提到列屬強入侵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是考試范圍的內容。裡面的細節內容就很多了。還是按照課本好好復習。考試大綱是重點線索。順著這些線索復習,有很多知識點都要求掌握的

3. 黨的歷史大綱

1921 7.23-8月初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8月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

11月 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發出通告,對黨的組織.宣傳工作作出部署。

1922 1.12 香港海員大罷工

1.21-2.2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

5.1-5.6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舉行。

5.5-5.10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6.15 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

7.16-7.23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8.29-8.30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舉行全體會議

10月 中共中央從上海遷到北京

10.16-10.26 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

1923 2.4-2.9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二。七」慘案發生。

2.27 中共中央發表《為吳佩孚慘殺京漢路工告工人階級與國民》。

3.3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發表《就京漢鐵路罷工工人流血件告中國鐵路工人書》。

4月 中共中央由北京遷回上海。

6.12-6.20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6.15 中國共產黨理論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廣州創刊

7.1 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前鋒》月刊在廣州出版。

7月 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對於時局之主張》。

8.20-8.25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

10.20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周刊在上海創刊。

11.1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辦「上海書店」。出版發行《向導》.《新青年》.《前鋒》 等雜志。

11.24-11.25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三屆一中全會。

11.28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通過《關於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決議》。

12.25 中共中央發出《第十三號通告》。

1924 1月初 中共中央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在上海舉行聯席會議。

2.7 全國鐵路總工會成立。

2月 中國共產黨召開三屆二次執行委員會會議。

5.10-5.15 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在上海召開。

6.17-7.8 共產國際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

7.3 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開學。

7.15 廣州沙面工人大罷工。

9.10 中國共產黨發表第三次對時局的主張。

11.19 中國共產黨發表第四次對時局的主張。

4. 2012歷史學考研大綱

這里有抄你要的考研大襲綱,不止歷史學的。裡面還有數學(一,二,三)的考研大綱,政治的考研大綱,英語(一、二、三)的考研大綱。歡迎查閱,【【http://www.kuakao.com/html/54/n-442654.html 另外,還有一些考研的資料也供你參考使用的。
望採納

5. 有沒有整個高中必修的歷史考綱

必修一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於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表現在三個變化:

(1)社會性質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質變化:由農民革命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8、焚燒圓明園的事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過程: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同樣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志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台灣問題整理: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歸中國,1949年蔣介石盤據台灣,1950年美國侵朝戰爭把第七艦隊開進中國台灣海峽,1979年全國人大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方針,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1990年和1991年海峽兩岸分別建立了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基會、海協會)實行經濟政治對話。1995年江總書記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八項主張,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第二課考點

重點:全民族的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是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符合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戰爭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全面抗戰路線。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認真抗日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說明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製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0多萬同胞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鐵證如山。

7、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8、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 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增強了全國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

10、全民族抗戰的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後戰場的配合抗日。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考點

重點: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天朝田畝制度》

難點:《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

1、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創立的拜上帝教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

3、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組織了北伐、西征、東征

7、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早期有《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無法實行的空想;後期有《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8、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10、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的探索;對後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評價辛亥革命

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 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國同盟會(1905年):政治綱領: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5、辛亥革命爆發的標志和時間: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辛亥革命的結局:

失敗:(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2)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9、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2)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5)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6)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第三課考點

重點:五四風雷;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紅軍的長征

難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26、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27、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共產黨組織;

28、中共一大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綱領;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

30、標志國共合作形成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31、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

3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33、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第四課考點

34、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洛川會議

35、八路軍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36、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考點:

3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38、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0、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屆人大周恩來提出的;41、中共領導下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42、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課考點

43、新中國歷史上最大冤案是:劉少奇冤案

第三課考點

44、香港澳門回歸日分別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灣與大陸分別成立民間團體進行對話,他們是:台灣的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大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一課考點

46、為廢除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47、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8、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1954年瑞士日內瓦會議;

49、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1955年萬隆會議;

第二課考點

50、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聯大26屆會議;

51、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的事件是: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52、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53、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標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4、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後鄧小平訪問美國;

55、日本與中國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課考點

56、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57、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主要是加強了: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與經濟聯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59、人類早期主要文明多發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和興盛則以:海洋為依託;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重要改革時期,依次分別是: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在什麼改革時期:伯利克里改革時期;

? 第二課考點

62、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十二銅表法》;

63、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形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

64、羅馬法從形式上可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

65:羅馬法從整體結構上可分為:公民法、萬民法等;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考點

66、17世紀初統治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屬於什麼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6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起迄時間為:1640年、1688年;

68、光榮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國了君主立憲制;

69、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

70、英國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是:責任制內閣;

71、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哪三位一體的混合物: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72、英國君主立憲制主要特點是: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第二課考點

73、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間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

75、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是:「分權與制衡」;

76、美國1787年憲法的理論基礎源於: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77、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與權力分別為: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聯邦法院掌握司法權;

78、美國政體特點是:總統共和制,簡稱總統制;

? 第三課考點

7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

80、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81、法國共和制度確立標志: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82、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的政治特點是:分裂;

83、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國是:普魯士邦國;

84、提出「鐵血政策」採用王朝戰爭方式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邦國宰相俾斯麥;

?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考點

85、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25年英國;

86、19世紀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三個代表人物是:傅立葉、歐文、聖西門;

87、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88、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89、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是:《共產黨宣言》;54、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9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56、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93、提出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的是:列寧發表的《四月提綱》;

94、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十月革命以後建立的蘇俄;

95、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課考點

96、建國初鞏固政權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國領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計劃的特點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99、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00、農業基本實行合作化的時間是:1955年底;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考點

101、奠定二戰後世界兩極格局框架的是:雅爾塔體系;

102、冷戰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魯門主義,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的北約的建立;

103、二戰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表現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政權的擴展,經濟上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軍事上的華約組織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104、歐共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05、二戰後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6、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於:1961年;70、新中國建立後出現三個經濟振興時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開放以來;

第三課考點

107、東歐劇變發生時間:1989年;

108、蘇聯解體發生時間:1991年;

109、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是:波蘭;

110、標志蘇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蘇共被排擠出政權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11、歐洲聯盟建立於:1993年底;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表現是:一超多強,一超是美國,多強包括了歐洲、日本、中國、俄羅斯;

必修二

6. 09年歷史學考研大綱

歷史科目是統考科目,初試時考試內容是考研歷史大綱上的內容。
考研歷史專業大綱
內容:
世界古代史60分,世界近現代史90分,中國古代史90分,中國近現代史60分
題型:
選擇題20個40分,名詞解釋8個80分,材料題2個60分,問答題4個120分
不指定參考教材,范圍涵蓋歷史本科統編教材,包括史學理論和史學基礎(史學常識,古漢語常識),世界通史(上古到1991年),中國通史(原始社會到1991年)
歷史大綱

一、 內容比例
中國古代史 約30% 中國近現代史 約20%
世界古代史 約20% 世界近現代史 約30%
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專門史等方面的內容將有機的體現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二、 試卷題型結構
選擇題 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名詞解釋 8小題,每小題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題 2小題,每小題30分,共60分
簡答題 4小題,每小題30分,共120分
三、 考察范圍
(一) 中國史
1、 中國古代史
(1) 中國歷史的開端
中國遠古時代的人類
氏族公社
我國遠古社會的傳說
(2) 夏商西周
夏朝的考古發掘和文化遺址
夏朝的鞏固和發展
商族的起源
從盤庚遷殷到武丁中興
周族的興起和滅商
西周後期的社會矛盾及滅亡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會結構
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
夏、商、西周的文化
(3)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
春秋戰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春秋戰國社會等級關系的變化
從諸侯割據到秦統一
春秋戰國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4) 秦漢
秦統一專制集權國家的建立
漢承秦制與「文景之制」
漢武帝與西漢的強盛
西漢後期的社會危機與王莽改制
劉秀加強東漢統治的制度與措施
東漢後期的政治腐敗
漢代的社會結構
秦漢社會經濟的發展
秦漢的農民起義
秦漢的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秦漢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 魏晉南北朝
曹操統一北方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吳三國的政治與經濟
西晉的短暫統一及其政治經濟問題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義
十六國的興亡和南北對峙局面的出現
東晉門閥政治
南朝門閥的衰落和寒人的興起
江南社會經濟的發展
北魏統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北魏末年的社會矛盾
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點
北朝時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 隋唐五代
隋朝的統一及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
隋朝大運河的開鑿
唐朝的建立和「貞觀之治」
唐朝相關制度對隋朝的繼承和發展
武則天和唐玄宗的統治
唐朝前期的社會經濟
「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唐中葉政治、軍事、社會各領域發生的變化
兩稅法的頒行與唐後期的經濟
唐朝末年的社會問題
隋唐時期邊境各少數民族概況
隋唐時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治與經濟
(7) 宋(遼-西夏、金)元
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
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
北宋與遼、西夏的關系和宋金對峙
宋代經濟的繁榮
元代的統一及其影響
元代行省制度
元朝的民族政策
元末的農民戰爭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思想文化
宋元時期的海外交通
(8) 明清(前期)
朱元璋與明代中央集權的加強
鄭和下西洋
「南倭北虜」問題
明中葉的社會危機與改革
東林與復社
耶酥會士與早期西學東漸
明末農民戰爭
清軍入關與清初的社會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與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康乾盛世
清前期的邊疆與民族政策
明清海外政策與朝貢貿易
明清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生產方式的變化
明代的衛所與清代的八旗、綠營制度
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2、 中國近現代史
(1) 晚清時期的侵華戰爭
兩次鴉片戰爭
沙俄侵佔中國領土
中法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日俄戰爭
重要的不平等條約
(2) 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原因、過程、結局和影響
太平天國的政權和制度
義和團運動的背景、過程和結局
(3) 晚清政局的變化與清政府的自救改革
湘軍與晚清地方勢力的崛起
辛酉政變
洋務運動
清末新政
清政府自救改革中的新舊思想沖突
(4) 晚清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的新變化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生、發展和特點
著名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及其代表人物
西學東漸與中西文化沖突
科舉制度的廢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近代科學技術的輸入與初步發展
(5) 戊戌維新運動與辛亥革命
維新變法思潮(康有為的變法理論,嚴復介紹和傳播進化論思想)
戊戌維新運動
清末立憲派和立憲運動
孫中山與三民主義
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
革命派的武裝反清活動
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袁世凱竊權
(6) 北洋政局與社會革命
北洋軍閥的統治
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
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
新文化運動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五四運動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第一次國共合作
北伐戰爭
(7) 南京政府的建立和蘇維埃革命的興起
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全國「統一」
新舊軍閥混戰
中共領導的武裝斗爭和紅色根據地的建立
紅軍五次反圍剿與萬里長征
抗戰前十年間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8) 抗日戰爭
日本侵略東北與偽滿洲國成立
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與高漲
西安事變
蘆溝橋事變
正面戰場的持續作戰與敵後戰場的開展
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拓和建設
西南大後方的建設
中共「七大」的召開
中國軍隊的對日軍反攻
日本投降及中國人民戰爭的最後勝利
(9) 國內和平談判與全面內戰的演進
國民黨的腐朽統治
國共重慶談判
內戰爆發及其演進
國統區人民的反壓迫斗爭
三大戰役與解放軍渡江作戰
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的派系傾軋與中間路線的破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0) 民國時期的科學與文化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與中國科學的初步發展
現代新儒學思潮
民國年間的文學與戲曲成就
魯迅與左翼文化運動
(11) 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1949-1956)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內外政策
新中國的鞏固與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改造
(12) 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
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經濟建設的曲折
國內政治與對外關系
(13)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從「五一六通知」到全國內亂
廬山會議與批林批孔
從「反擊右傾翻案風」到粉碎「四人幫「
(14) 撥亂反正(1976-1978)
撥亂反正的歷程
「兩個凡是「與真理標准大討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政治、思想和組織路線
(15) 改革開放的進程(1978-1992)
農村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啟動
特區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
鄧小平南巡講話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
(一) 世界史
1、 世界古代史
(1) 史前人類
人類的進化
農業革命與新石器時代
史前文化
(2) 古代西亞諸文明
蘇美爾-阿卡德文明
古巴比倫王國
亞述帝國
新巴比倫王國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歷史
波斯帝國
(3)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的歷史線索
宗教崇拜與墓葬習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
列國時代的新興宗教與思想
孔雀帝國與佛教的傳播
(5) 古代希臘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希臘城邦制度
希波戰爭與伯羅奔尼戰爭
雅典民主政治
馬其頓帝國與希臘化時代
古代希臘的宗教與文化
(6) 古代羅馬文明
王政時代
羅馬共和國
羅馬的擴張及其後果
奧古斯都及其元首政治
羅馬帝國
古代羅馬文化
(7)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過渡
基督教的興起與發展
民族大遷徙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拜占庭帝國
(8) 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與阿拉伯帝國
伊斯蘭教的興起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文化及其傳播
(9) 歐洲基督教文明
法蘭克王國
西歐封建制度
中世紀基督教文化
西歐封建國家的興起與強盛
(10) 中世紀東歐與亞洲的歷史
斯拉夫人以及俄羅斯的早期歷史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中古印度:從德里蘇丹到莫卧兒帝國
日本封建國家和古代文化
(11) 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中美洲文明
印加文明
2、 世界近現代史
(1) 16世紀的歐洲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地理大發現和早期殖民擴張
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宗教改革
(2) 資本主義的確立與發展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殖民擴張及其後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帝國
歐洲1848年革命
美國內戰
俄國農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
德國的統一
10世紀後半葉英、美、法、德、日等國的政治法律制度與社會政策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工業文明
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度
列強瓜分非洲與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3)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第一國際
巴黎公社
第二國際
(4) 亞非拉民族主義運動
19世紀初拉丁美洲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
19世紀後半葉亞非拉的民族主義運動
(5) 近代科學技術與文化
近代自然科學體系的形成
蒸汽技術與電氣技術
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6) 近代歐洲國際關系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維也納會議與神聖同盟
德法矛盾與歐洲的均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
(7)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布列斯特和約
(8)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
國際聯盟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9)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
「戰時共產主義「與蘇聯的」新經濟政策「
德國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革命
共產國際
印度甘地主義與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土耳其的凱末爾主義與改革
卡德納斯改革
西方國家的恢復與調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
世界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
蘇聯的工業化與「斯大林模式「
(10) 第二次世界大戰
大戰前夕法西斯德國的擴張與歐美大國的對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性戰役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與大戰的結束
(1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
雅爾塔體系與聯合國的建立
「鐵幕演說「與冷戰
兩大陣營在全球的對峙
世界殖民體系的解體與第三世界的興起
(1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當代科技革命
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
美國的內政與外交
英國的內政與外交
聯邦德國的內政與外交
西歐的一體化進程
(1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蘇聯與東歐
赫魯曉夫的改革
蘇南沖突與「鐵托主義「
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東歐國家
蘇聯超級大國地位的確立
戈爾巴喬夫改革
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
二、 試題舉例
(一)、選擇題:1-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單選
1.《天工開物》的作者是
A、沈括 B、賈思勰 C、宋應星 D、郭守敬
2、漢口是在下列哪個條約中規定開放為通商口岸的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煙台條約 D、辛丑條約
3、建立古羅馬元首制的政治家是
A、奧古斯都 B、奧古斯丁 C、戴克里先 D、君士坦丁
4、「伊斯蘭「一詞的含義是
A 、唯一的真理 B、安拉使者說的話 C、服從神的意志 D、審判的日子即將來到

二)名詞解釋:21-28小題,每題10分,共80分
(1) 市舶使司
(2) 百日維新
(3) 封君封臣制
(4) 權利法案
(三)史料分析:29-30小題,每小題30分,共60分
(1) 認真閱讀以下史料,結合相關背景知識,分析其所反映的歷史現象,並對產生此種現象的原因加以解釋
尚希時見天下州郡過多,上表曰:「自秦並天下,罷候置守,漢、魏及晉,邦邑屢改。竊見當今郡縣,倍多與古,或地無千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縣僚以眾,資費日多,吏卒又倍,租調歲減。清干良才,百分無一,動須數萬,如何可覓?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張之義,瑟無膠柱之理。今存要去閑,並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敢陳管見,伏聽裁聽。)帝覽而嘉之,於是遂罷天下諸郡。
選自《隋書》卷46《楊尚希傳》
(2)讀下列史料並回答問題
長素又曰:所謂奴隸者,若波蘭之以屬俄,印度之屬於英,南洋之屬於荷,呂宋之屬西班牙,人民但供租稅,絕無政權,是則不能不憤求自立而。若國朝之制,滿漢平等,漢人*****
******************
選自《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中華書局1977年版
A、 太炎為了駁斥「長素」的觀點而發表的一封公開信,文中的「長素」是誰?
B、 獻中的沈、李『翁『孫』曾、左、李及恭、醇二邸都是晚清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請寫出他們的具體名字。
C、 與「長素」的分歧何在?根本對立的實質是什麼?
(2) 對於善於管理產業和勤懇耕種土地的人來說,農業是最有效的致富手段。我的父親就親自管理這種經濟並教會了我***
*****************************************
選自色諾芬《古希臘》家政論
請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有關知識,分析其內容與含義
(3) 閱讀下列表格中的數據並回答問題
1876-1913年世界各地區或國家進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
項目 國家與地區 1876-1880 1913
初級產品 工業製品 初級產品 工業製品
出口貿易結構 英國和愛爾蘭 11.9 88.1 30.3 69.7
歐洲大陸 61.0 39.0 61.8 38.2
美國和加拿大 85.7 14.3 74.1 25.9
其餘世界 97.6 2.4 89.1 10.9
全世界 61.9 38.1 61.8 38.2
進口貿易結構 英國和愛爾蘭 85.8 14.2 81.8 18.8
歐洲大陸 60.9 39.1 59.9 40.1
美國和加拿大 63.5 36.5 63.4 36.6
其餘世界 30.9 69.1 40.2 59.8
全世界 64.9 35.1 65 35

[推薦]09年歷史學考研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吳於廑,齊世榮;定價21.10

《世界史近代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吳於廑,齊世榮;定價18.10

《世界史古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吳於廑,齊世榮;定價21.10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吳於廑,齊世榮;定價18.30

《世界史現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吳於廑,齊世榮;定價19.90

《世界史現代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吳於廑,齊世榮;定價22.90

《世界中古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孔祥民主編;定價28元

《世界近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劉宗緒主編,定價35元

《世界現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張建華主編,定價65元

《中國現代史(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王檜林,定價18.30

《中國現代史(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王檜林,定價20.70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何沁,定價36.40

《中國古代史(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作者:晁福林,定價27元

《中國古代史(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作者:施建中,定價18.20

《中國近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鄭師渠主編,定價32元

輔導用書推薦

《2008年考研歷史學備考核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岳慶平、許平、尤國珍、鄒紹榮編,定價36元

7. 我要中國近代史復習綱要

上編 綜述
1、中國封建社會: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代到1840年鴉片戰爭,共兩千多年。(P6)
2、漢「文景之治」,唐「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清「康雍乾盛世」。(P7)
3、近代中國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P12)
註:1、2考一道選擇,3為一道選擇。
4、(大題)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P16)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答: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個任務,是互相區別又互相緊密聯系的。
由於腐朽的社會制度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經濟技術的進步,必須首先改變這種社會制度,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因為不經過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改變它們控制中國經濟財政命脈,利用特權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壓迫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專制政治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的生活,擴大民族工商業的國內市場;就不可能達到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從而集中力量進行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現代化建設,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
1、列強在侵華戰爭中破壞的古跡:圓明園,頤和園。(P22)
2、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的控制手段:公使駐京,領事裁判權,通商口岸裁判權,海關行政長期被控制。(P23)
註:此題應為多選,ABCD都選上就可以了。
3、中日《馬關條約》: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P33)
俄國:侵入東北地區。(P33)
4、反侵略失敗原因:社會制度的腐敗,經濟落後。(P35)
註:如為單選,則只選「社會制度的腐敗」;若為多選,千萬不要忘了「經濟落後」。
5、中法戰爭以「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告終。(P36)

第二章
1、1851年1月,洪秀全,「金田起義」。
1853年3月,定都南京,標志著太平天國農民政權的建立。(P42)
註:二者別整混了,不定都不算建立。
2、洋務運動指導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P49)
3、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封建性,依賴性,腐朽性。(P49)
註:2、3考其一,2為單選,3為多選。
4、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三個要不要。(P51)
5、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懼怕人民群眾。
教訓:資產階級軟弱性,改良道路行不通,革命推翻社會制度。

第三章
1、(大題)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民,清,資。(P57)
[請簡述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答:
(1)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為了對外支付巨額賠款等,十多年間,清政府的財政開支激增4倍之多。正是在中外反動派的嚴重壓迫下,20世紀初,各階層人民的斗爭風起雲涌,遍及中國。
(2)清末「新政」及其破產。革命醞釀之際,正是清政府處於內外交困之時。預備立憲並沒有能夠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重了危機。事實表明,清政府已陷入無法照舊統治下去的境地。
(3)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幹力量。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骨幹是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註:此題必考。套張老師的一句話:「表示認真的看」。
2、1903,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革命軍》。陳天華《警世鍾》《猛回頭》。(P60)
3、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同盟會,《民報》。(「孫同民」)
註:2、3考一個。個人認為《民報》的可能性較大一些。
4、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初步描繪出中國還不曾有過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P62上)
5、革命和改良的辯論:還是三個要不要。(P62)
註:多選。答案為黑體字。
6、民族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有哪些失敗?(P71中-P72中)

中篇 綜述
1、三座大山:外,本,官。(P82)
註:多選。
2、(大題)兩個中國之命運(P91)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答: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社會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的激烈較量,面臨著兩個中國之命運的最後決戰。這三種建國方案就是:以蔣介石國民黨為代表的地主買辦資產階級,要建立一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以一些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土中主張「第三條道路」的人士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要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要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並且經過這個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起支配作用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以美國支持的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大地主階級同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和國際國內諸多條件的不允許,在兩大對立階級的激烈搏鬥中,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幻想很快歸於破滅,中國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定勝負的斗爭,就構成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歷史的基本內容。兩種命運反復激烈較量的結果,光明的新中國戰勝黑暗的舊中國,即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反動統治被推翻,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勝利誕生。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四章
1、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民主,科學。(P98)
2、李大釗《法……》《庶……》《Bolsherism……》《我……》(《我……》表明李大釗成為中國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P102)
3、五四運動特點:徹底性,群眾運動,結合。(P104)
註:多選。
4、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革命綱領。(P116)

第五章
1、1927年8月7日,漢口,八七會議。
2、南昌起義:中共獨立領導革命開始的標志。(P126)
註:1、2考一選擇。

第六章
1、九一八事變:日本變中國為其獨占殖民地的開始。(P140)
2、提出: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P147)
實現: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正式形成。(P148上)
3、台兒庄戰役,淞滬會戰。(P149)
4、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三,減,文。(P156)
註:多選。答案為黑體字。

第七章
1、1946年5月4日,《五四指示》。(P175)
1947年7月至9月,河北省平山縣,《中國土地法大綱》。(P176)
2、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P188)

下編 綜述
1、問題考驗:一,二,三,四。(P200)
2、工作:一,二,三,四。(P201)
註:1、2考一多選。

第八章
1、建國初國家性質:新民主主義社會。(P211)
2、主要經濟成分:社,人,私。(P212)
註:1、2考一選擇。
3、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P213)
開始:社會主義革命。(P213)
4、沒收官僚資本主義意義: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P213)
註:3、4考一選擇。
5、過渡時期總路線:「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改造。」(P217)
6、1956年之後國家性質:社會主義制度。(P217)
註:5、6考一選擇,個人傾向於6。
7、一五成就。(P221中-P223上)

第九章
1、1956年9月15日-27日,中共八大。(P237)
2、1957年2月,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P238下)
3、文化大革命導火線: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評<海瑞罷官>》。(P248)
4、改善提高。(P260)
5、中共十四大。(P282)

第十章
1、一國兩制的實踐:港,澳。(P288下)
2、中共十七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P297下)

結束語(大題,材料分析)
[從1921年到今天,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90載風風雨雨……
(1)請聯系史實,簡述在這90年的時間里,共產黨所走過的光輝足跡。
(2)從這些足跡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3)作為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大學生應當怎樣沿著這些光輝足跡前行?
答:
(1)第4-8自然段。
(2)第9自然段。
(3)言之成理即可。(建議仔細閱讀第10、第11和第12自然段。)]

8. 中國古代歷史的大綱

1.中國古代文化教育:
(1)先秦:秦秋晚期,孔子以「有教無類」思想辦學,打破了奴隸社會「學在官府」,只允許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機會。戰國時商鞅變法,「燔詩書而明法令」,實質上是文化高壓(抑儒尚法)。
(2)秦漢: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使用小篆,後來流行隸書;焚書坑儒是文化專制,起因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之爭,雖有利於鞏固大一統,但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教育官辦,嚴禁私學,實行愚民政策。漢武帝開始實行察舉制,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選拔標准在兩漢時期逐漸由德才兼備發展為只注重門第族望,世家地主(士族門閥)形成並發展起來。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適應了漢武帝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並建立太學,用儒家經典作為教育內容。
(3)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但它必然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而無法繼續。
(4)隋唐: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建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為主,以儒為師,大辦學校;武則天增加錄取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能破格用人,創立「自薦」求官制度;唐玄宗前期,任用高官主持考試,以後成為定製,設集賢院,廣聚學者。科舉制的進步意義:抑制士族門閥;擴大官吏來源;提高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吐蕃創制了吐蕃文字。隋唐時,中印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玄奘和義凈,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和鑒真,中朝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崔致遠。
(5)宋元:北宋初,科舉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成為定製;錄取權由皇帝掌握;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實行糊名法防止舞弊;錄取名額大大增加。王安石變法在教育方面,一是改革科舉,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二是整頓太學,重編教科書《三經新義》,使學校變成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的地方。契丹人仿漢字偏旁創制了契丹文字。元昊仿漢字楷書創制了西夏文字,推行科舉制選拔官吏。元世祖忽必烈請「八思巴」創制蒙古文字。
(6)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四書、五經中命題,不許發揮個見解,答卷文體有嚴格限制,它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文字獄以清代最嚴重,這種文化專制,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2、中國古代工商業
(1)先秦:青銅鑄造是商和西周手工業的主要部門,夏朝青銅器目前發現尚少,商朝青銅產品主要供國王和貴族使用,西周青銅產品趨向生活化。商朝重視商業和交通運動業,以貝作為貨幣,商朝都城已成為繁榮的商業都市。商周時,道路沿途設有旅舍,並建立了郵驛傳遞制度。戰國時期的手工業工藝專著《考工記》,記述了齊國官營手工業各工種的設計規范和製造工藝。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場上可買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匹、東方的魚鹽和西方的皮革。許多政治中心(如臨淄、邯鄲、郢等)也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聚集中許多人口。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大商人(如范蠡、呂不韋)。 關鍵詞(產品、市場、人口、商人)。
(2)秦漢(不作高考要求):漢武帝時,鑄造五銖錢,作為通行全國的法定貨幣。鹽鐵官營,由國家壟斷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平抑物價、徵收工商業者的營業稅和財產稅。西漢的長安、臨淄等地擁有全國最重要的官營紡織業。漢光武帝將越布列為貢品。商業通道四通八達;城市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同少數民族的貿易頻繁;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出現了五大名都(洛陽、成都、邯鄲、臨淄、宛)。 關鍵詞(交通、市場、民族、貨幣、都市)。
(3)魏晉南北朝:曹魏在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等地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不少城市遭到破壞,商業一度萎縮,商品經濟發展緩慢;由於社會秩序穩定程度的差異(南方相對穩定),南方商品經濟與北方相比,相對比較活躍。 關鍵詞(總體緩慢、南方活躍)。
(4)隋唐:國內陸路和水路交通方便;隋用五銖錢;唐高祖以後用「開元通寶」銅錢;政府設官員管理市場物價、稅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櫃坊(櫃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當時店鋪營業面積和買賣時間有限制;唐後期,出現了夜市、草市等;胡商(外商)遍布各大都會;當時黃河流域的商業大都會是長安和洛陽;長安城裡坊(住宅區)、市(商業區)分開;武則天時,在洛陽引漕渠開新潭,船可進入市內;長江流域以揚州、成都為商業中心(揚州是唐後期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 關鍵詞(交通、貨幣、官員、市場、商人、都會)。
(5)宋元王安石變法:市易務——管理市場物價、稅收等。總體情況(不作高考要求):大城市商業活動已突破坊、市界限,營業時間不受限制;市內有娛樂場所「瓦子」;保護和壟斷本行業商業利益的行會組織進一步發展;北宋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金代後期,銀幣已成為流通貨幣;元朝時,大都是國際性商業大都會,杭州時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宋元時,泉州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元朝在各港口設市舶司;遼、金與高麗通過使節貿易保持經濟上的聯系,並在邊境上設置榷場。 關鍵詞(機構、活動、貨幣、都會)。
(6)明清:封建國家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徵收重稅,並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國內市場擴大,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還出現了幾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工商業市鎮蓬勃興起。 關鍵詞(市場、產品、交通、城市、農村)。

3、中國古代農業
(1)先秦:西周實行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是一種土地國有制(實際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它規定:一切土地周王所有;受田諸侯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買賣;要向周王交納貢賦;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種。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地而衰征」指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好壞徵收賦稅,魯國的「初稅畝」實行按畝收稅,它們不再區分公田、私田,都促使土地由國有制向私有制轉化。戰國時秦國的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
(2)秦漢:秦朝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當時土地兼並嚴重,農民承擔的徭役繁重、賦稅沉重。西漢實行編戶制度,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百姓(編戶齊民)依據資產多少承擔賦稅、徭役、兵役;漢代農民的負擔,主要有田租(較輕)、人口稅(較重,含算賦、口賦)、更賦(代役錢)、雜稅、雜役。
(3)隋唐:實行均田制(僅按人口分配國家掌握的土地),它是府兵制和租庸調制的經濟基礎。隋和唐朝前期實行租庸調制。隋朝農民年滿五十,可納絹代役。唐朝時,「租」指成年男子向官府交穀物,「庸」指納絹或布代役,「調」指每年繳納定量的絹或布。實行租庸調制的意義是利國(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鞏固了國家統一)利民(保證了農民勞動時間,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由於土地兼並盛行,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國家財政收大為減少,唐德宗時實行兩稅法,即兩種征稅標准(資產、田畝)和兩個交稅時間(夏、秋兩季)。其意義在於:稅製得到統一,保證國家財政;改變人丁為主,放鬆人身控制;擴大稅源,增加收入,減輕負擔;是封建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缺陷是:土地兼並日益嚴重;賦稅轉嫁農民身上;加派許多苛捐雜稅。
(4)宋元:北宋初在各路設轉運使,規定地方賦稅大部分轉運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中央設三司使管理財政收入。北宋「不抑兼並」,土地兼並嚴重;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納錢代役)、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和市易法。
(5)明清:明初,地方設布政司,統管地方民政和財政。明神宗時推行「一條鞭法」:多稅合一,折成銀兩,役銀分攤,人田分擔。意義:減輕農民負擔,松馳依附關系;適應商品經濟,有利農商資萌。清初,康熙帝實行「更名田」並固定人丁數,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徵收統一的地丁銀。意義:人頭稅已全廢除,人身控制更松馳;促進農業發展,激化人地矛盾。

4、中國古代政治
1.先秦:禹建立夏朝,禹的兒子啟接替父親登上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諸侯的制度,是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築;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諸侯要服從命令,按期納貢,隨從作戰。作用:初期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後期造成了割據,削弱了奴隸制。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
2.秦漢:秦初,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設三公九卿制(三公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地方推行郡縣制,縣以下設鄉、里等基層行政組織。漢武帝時實行刺史制度,刺史級別不高,但可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東漢末年,刺史改為州牧,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變為州、郡、縣三級制。漢初郡國並行;其中,王國與割據無異,侯國受所在郡監督;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決了王國問題。
3.隋唐:隋文帝確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時進一步劃分三省的職權;中書省發令,門下省審令,尚書省行令;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司其職。意義:提高行政效率;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是中國官制的重大變革。
4.宋元:北宋初,中央宋相權力一分為三(參知政事管行政,樞密使管軍事,三司使管財政);地方文官做知州,通判相牽制,死刑中央復核。積極:鏟除割據基礎,維護國家統一,利於經濟發展;消極:政府官員冗濫,軍隊指揮不靈,地方財政困難。遼實行「蕃漢分治」,南面官任漢契人,統治漢人渤海人;北面官是契丹人,統治契丹少民人;北面大於南面官。西夏仿唐宋,在中央設立中書省、樞密院等機構。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分管行政、軍事、監察,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中書省直轄河北、山西、山東;蒙古地區為嶺北行省;東北地區為遼陽行省。
5.明清:明初,在中央廢丞相分六部,另設殿閣大學士;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財政;按察司管監察司法,都司管軍政);明太祖設錦衣衛,明成祖設東廠,明憲宗設西廠。清初,內閣、六部置於議政王大臣會議控制之下,皇權受限制,後康熙帝對其削弱雍正擺設乾隆撤銷;雍正帝設軍機,標志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9.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演變,涉及到高中歷史考綱的

戰國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戰國,秦,漢初採用軍功爵制度;兩漢採用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採用九品中正制度;隋唐科舉.必修一的內容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考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