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海的;歷史
中國在漢代就對南海諸島有過記載。元代史料更是將「千里長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島)劃入海南島的管轄范圍。明代鄭和下西洋曾途經西沙和南沙,並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圖。
到了現代,我國在南海主權的最主要依據是傳統疆域線,即「九段線」。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接收了南海諸島。1946年,國民黨當局有感於南海海域地圖混亂,展開了南海劃界工作。當時負責劃界的一艘軍艦名為「永興」——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永興島就因此得名。
1947年,當時的「內政部」完成了南海劃界,即「九段線」。這條線最南到北緯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國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黃岩島也在「九段線」中國領海范圍內。
另據有關專家介紹,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另一個佐證是,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時,以北緯118°劃界,以北為菲律賓領海;但是黃岩島的位置約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賓國土以外。
現在的菲律賓相關法律將一些遠離海岸超過200海里的地方都劃到了其領土范圍內,這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
「在1947年劃界之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周邊國家一直沒有提出異議。這就在國際法意義上產生了歷史性主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張植榮介紹,「南海爭端,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近海油氣資源的發現。」
同時南海爭端的起源與當時的歷史因素也有關。當時,聯合國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長期對劃界原則定義模糊不清。模糊的劃界原則給了一些國家可乘之機。
❷ 中國古代史上南海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
南海名稱很早就出現於古籍。謝承《後漢書》說「交趾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鐵錮之,至此關,以磁石不得過。」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志》稱:「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引三國吳康泰《扶南傳》:「漲海中到珊瑚洲」。
「漲海」之稱一直延續到南北朝,而《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干陁國在南海洲上」(干陁國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已開始使用「南海」名稱,至唐宋時期「南海」之稱漸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詩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詩句(《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以上引述說明,遠在1500年前中國人民已經認識南海和南海諸島,把南海稱為「漲海」、「南海」;南海諸島泛稱「漲海崎頭」、「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稱暗礁暗灘,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灘多,來往船隻擱淺難脫,象被磁石吸住一樣。[5]
《瓊州府志》在解釋「漲海」的含義時說:「南溟者天池也,地極燠,故曰炎海;水恆溢,故曰漲海。」 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也有類似解釋:「炎海善溢,故曰『漲海』。」反映中國古人對南海潮汐現象的認識。
明朝時期
南海在古代除了稱為「漲海」、「南海」、「炎海」之外,還有「朱崖海」(晉郭璞注《山海經》:「(離耳國)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對晉左思《吳都賦》註:「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瓊洋」(《崖州志》:「州東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為瓊洋最險之處」,《瓊州府志》同此)、「瓊海」(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至瓊海萬州,曰萬里長沙……」;《瓊州府志》:「則瓊之海,其漲海乎」)等。對南海諸島的稱呼,除了上述「漲海崎頭」、「珊瑚洲」之外,還有「木飲州」(前引唐李善對《吳都賦》「飲木」一詞的註:「朱崖海中有渚,東西五百里,南北千里,無水泉,有木斬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飲之」,按「飲木」當指飲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飲州,珠崖一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傳》關於「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對南海諸島珊瑚島礁成因作出的科學說明。
❸ 南海國的歷史
南海國是漢初劉邦分封的東南方諸侯王國之一。因歷史記載簡略,知之者甚少,故成歷史謎案。但經過地方史專家多年研究、梳理,仍可隱約看出南海國端倪。班固《前漢書·高帝紀》載:十二年三月,「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這說明同屬越王勾踐後裔的織,與兄弟無諸、搖一樣,因有功於漢室,於公元前195年3月受封為王。《漢書·嚴助傳》載,淮南王劉安上書文帝稱:「前時,南海王反,陛下先臣(指淮南王劉長)使將軍間忌將兵擊之,以其軍降,處之上淦」。說明南海王因反叛漢廷,受漢軍攻擊而降,被遷徙安置到上淦(今江西省清江縣一帶)。至漢文帝時,作為一個王國的南海國消亡。到上淦後,「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擊之。……南海民王織,上書獻璧皇帝。忌擅燔其書,不以聞。」削王為民的織曾上書獻璧,因間忌作梗,致其「復反」,淮南王再次將其鎮壓。可見,南海國最終亡於淮南王劉長死亡(文帝六年)之前,其存在時間最短不少於16年,最長不過21年。至於南海國封地,史學典籍沒有明確記載,但仍可看出大體方位。《史記·南越列傳》載,文帝繼位後,即派陸賈使越,在番禺(今廣州)坐大的南越王趙佗上書曰「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漢高祖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這對趙佗來說不可能不知道,他感到不舒服的是在其東稱王的「數千閩越人眾」,這印證了《前漢書一下·高帝紀》所載:「十一年更立佗為南越王,自此王三郡,……今復封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復遙奪佗一郡,織未得王也。」趙佗不肯把三郡(南海、桂林、象郡)中的南海郡讓給織,但織是無諸之侯,原有封地,由侯升王後其封地並沒有實質性增加,他就成了夾在閩越國與南越國之間的「孤家寡人」。丘復在編撰《長汀縣志》時保留了舊志記載,以補充、佐證典籍記載南海國封地的缺失。其部分原文如下。按:全望祖《經史問答》引《漢書》,高帝十二年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據詔文,織當是無諸之族,南武之地當在今汀潮贛之間。後南海王反,間忌擊之,以其軍降,處之上淦。邑人楊瀾曰:志閩地者,但知有無諸,全氏據《漢書》詔語,以織是無諸之族說,雖創而實確然,則汀初為無諸地,而織以其族為南武侯,後立為南海王,則為織地矣。……今武平縣地在汀潮贛之間,蓋即當日南武侯地,而漢封之曰南海者也。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統一嶺南,在東境設置了揭陽戍(在今揭陽市),以推行「和輯漢越」的政策。至秦末,諸侯紛紛叛秦,公元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趙佗為防北方動亂波及嶺南,於是割據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國號南越。
西漢建立以後,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漢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南越國的管轄權,封名織者為南武侯,在南越國境內建立小諸侯國名南海,其國境在秦龍川縣東境,相當於揭陽戍管轄的范圍。南海國卻因聯合閩越與西漢政府對抗,而被南越國收復。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閩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請求內附。
❹ 中國人最早在南海活動的歷史根源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對此我們有充分版的歷史和權法理依據,國際社會也長期予以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南沙群島。《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1946年12月,當時的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並立碑紀念,派兵駐守。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對於這一段歷史經緯。各國都是十分清楚的。事實上,在此後的一系列國際會議和國際實踐中,美國一直承認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
❺ 南海原來叫什麼名字時間大約是清朝以前.
名稱演變
南海名稱很早就出現於古籍。謝承《後漢書》說「交趾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鐵錮之,至此關,以磁石不得過。」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志》稱:「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引三國吳康泰《扶南傳》:「漲海中到珊瑚洲」。
「漲海」之稱一直延續到南北朝,而《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干陁國在南海洲上」(干陁國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已開始使用「南海」名稱,至唐宋時期「南海」之稱漸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詩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詩句(《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以上引述說明,遠在1500年前中國人民已經認識南海和南海諸島,把南海稱為「漲海」、「南海」;南海諸島泛稱「漲海崎頭」、「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稱暗礁暗灘,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灘多,來往船隻擱淺難脫,象被磁石吸住一樣。
南海
《瓊州府志》在解釋「漲海」的含義時說:「南溟者天池也,地極燠,故曰炎海;水恆溢,故曰漲海。」 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也有類似解釋:「炎海善溢,故曰『漲海』。」反映中國古人對南海潮汐現象的認識。南海在古代除了稱為「漲海」、「南海」、「炎海」之外,還有「朱崖海」(晉郭璞注《山海經》:「(離耳國)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對晉左思《吳都賦》註:「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瓊洋」(《崖州志》:「州東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為瓊洋最險之處」,《瓊州府志》同此)、「瓊海」(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至瓊海萬州,曰萬里長沙……」;《瓊州府志》:「則瓊之海,其漲海乎」)等。對南海諸島的稱呼,除了上述「漲海崎頭」、「珊瑚洲」之外,還有「木飲州」(前引唐李善對《吳都賦》「飲木」一詞的註:「朱崖海中有渚,東西五百里,南北千里,無水泉,有木斬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飲之」,按「飲木」當指飲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飲州,珠崖一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傳》關於「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對南海諸島珊瑚島礁成因作出的科學說明。[8]
首現地圖
1973年12月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古地圖,被歷史學家譚其驤命名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9]
為《西漢初期長沙國深平防區地形圖》,又稱《長沙國南部地形圖》,簡稱《地形圖》,這地圖畫在長寬各96厘米的正方形絹上,根據與該圖同時出土的一件木牘上 「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的字樣,可知該墓的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所以成圖時間當在2100年之前。《地形圖》是現存最早標繪南海的地圖。《地形圖》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從全圖看,主要區域繪制精確細致,其他部分則精度下降。從主區向上往南直到南海,這是西漢諸侯南越(南粵)王的轄區。這部分圖的比例尺變小,繪圖精度顯著下降,圖上畫有河流,海岸線象徵性地畫為半月形曲線。不管怎樣,2100多年前中國的地圖上就已經出現了南海[9-10]。到了唐代,中國古代航海家在「南海」這一地理概念外,又增加一個新的地理概念:「西南海」,它泛指今日印、巴大陸南部海域,還包括了今日阿拉伯海。應該指出的是「南海」、「西南海」均是以中國本土為基準,以中國本土為觀察中心點,其地理坐標中心是中國,它們都是中國古代航海家——舟師命名的。
漢代就對南海諸島有過記載。元代史料更是將「千里長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島)劃入海南島的管轄范圍。明代鄭和下西洋曾途經西沙和南沙,並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圖。
❻ 中國古代史上「南海」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是什麼
中國古代史上南海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史:
南海(South China Sea)是中國以南的邊緣海。南海是中國古代人的一個地理海域概念,不同歷史年代南海這個地理海域概念和范圍是不同的,遠在古代,中國古代人就知道了西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等海域。但是,在中國古代對各海區的名稱使用混亂。
在先秦時代,中國古代人的地理知識有限,但是,已經認識到中國是天下的一部分,天下雖大,不如海洋大,海洋環抱著陸地。那時的中國古代人已有了「南海」概念,即指中國南方海洋及附近洋面。隨著航海活動增加,對中國周圍的海洋有了進一步認識。「南海」這一地理概念覆蓋的地理范圍更為廣闊,除了指中國南方海洋外,也指東南亞和印度洋東部海域。
❼ 中國南海紛爭的歷史由來
南海,亦稱南中國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東邊是菲律賓群島,西邊是中南半島,南邊為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等。在這遼闊的海域中,分布著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般統稱為南海諸島。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對此我們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國際社會也長期予以承認。
油氣資源引發的領土爭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南沙群島。《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1946年12月,當時的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
戰後相當長時期內,並不存在所謂的南海問題。南海周邊的地區也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
目前,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西沙群島在我國政府管轄之下,南沙群島雖然主權屬我,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南、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先後對南沙群島的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並非法佔據了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在南沙群島189個已有命名的島、礁和暗灘、暗沙中,有43個島、礁分別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占據,其中越南占據29個島礁,菲律賓占據9個島礁,馬來西亞占據5個島礁。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些國家開始分別在所佔據的島礁上修建飛機跑道,建漁港、燈塔和旅遊觀光點,並紛紛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開采南沙地區的油氣資源。一些國家自從涉足這一海域後,短短十幾年時間,已從南海獲取了重大經濟利益,有的甚至從貧油國變成了油氣資源出口國。到90年代末期,這些國家已經在南沙海域鑽井1000多口,發現含油氣構造200餘個和油氣田180個(其中油田101個、氣田79個),僅1999年年產石油4043萬噸、天然氣310億立方米,分別是我國1999年整個近海石油年產量和天然氣產量的2.5倍和7倍。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主張的提出
1984年,鄧小平最先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設想。他說:「南沙群島,歷來世界地圖是劃到中國的,屬中國,現在除台灣佔了一個島以外,菲律賓佔了幾個島,越南佔了幾個島,馬來西亞佔了幾個島。將來怎麼辦?一個辦法是我們用武力統統把這些島收回來;一個辦法是把主權問題擱置起來,共同開發,這就可以消除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1990年,我國對外正式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南海的主張,期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共同開發的方式,與東盟涉及南海爭端的這些國家解決問題。
2002年,中國同東盟國家發表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表達了有關各方促進和深化中國與東盟戰略夥伴關系和共同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意願。
目前,南海的形勢是,越南基本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賓基本控制了南沙東北部海域,馬來西亞基本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印度尼西亞和汶萊兩國雖沒有直接占據南沙群島島礁,但印尼單方面宣布的專屬經濟區深入我國傳統海疆線5萬平方公里;汶萊則對我南沙群島的南通礁提出領土要求,企圖劃分我3萬平方公里的海域。
這些國家通過建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制度,將其主張的海域范圍覆蓋了南海大部分海域且彼此重疊,同時也與中國主張的管轄海域范圍形成重疊。因此,南海問題,不光是南沙群島的主權和領土爭端,還有著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海洋管轄區域的劃分問題。
❽ 為什麼說南海是中國的歷史依據有哪些
中國南海疆域是在歷經兩千多年歷史,在中國人民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經營開發並最早由歷代中國政府行使連續不斷的行政管轄的基礎上而逐步形成的,這一發展過程擁有充分、確鑿的歷史依據。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我國人民已經開始了在海上的航行活動。最晚在漢代,我國人民首先發現了南海諸島,並對南海有了初步認識。在中國早期史籍中關於「漲海」的記錄頻繁出現,可以確定,在古代以「漲海」泛稱南海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和採用。至隋唐兩代,「焦石山」和「象石」兩地名的出現,更加明確表明中國人民在南海的生產經營活動范圍已遠至西沙群島。
至宋代,始以石塘、長沙等若干專用名稱明確指稱南海諸島。宋代繼承前朝行政設置,將南海列入「瓊管」范圍,這標志著南海諸島納入中國版圖初現端倪。至清代,中央政府將南海諸島正式列入中國版圖並明確置於廣東省瓊州府萬州轄下。值得注意的是,從宋代起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不僅成為中國人民經常性生產、經營活動的區域,而且更成為水師巡防的重要海域。
1933年,法國殖民者侵佔我南沙「九小島」,中國政府予以嚴正交涉。1934年,「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審定了中國南海各島礁中英島名,並公布「關於我國南海諸島各島嶼中英地名對照表」,正式將南海諸島分為4個部分:東沙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今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亦稱珊瑚群島,今南沙群島)。1935年,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出版《中國南海各島嶼圖》,圖中較為詳細地繪出了南海諸島,並將南海最南端標繪在大約北緯4度曾母灘。
1946年9月,中國政府發布了關於收復西南沙群島的訓令,順利接收了西沙和南沙群島,並分別豎立「太平島」、「南沙群島太平島」、「南威島」、「西月島」等石碑,重申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
1947年4月14日,國民政府內政部召集各有關部門就《西南沙范圍及主權之確定與公布案》予以討論,會議決定:「南海領土范圍最南應至曾母灘,此項范圍抗戰前我國政府機關學校及書局出版物,均以此為准。」12月1日,內政部重新審定東、西、中、南四沙群島及其所屬各島礁沙灘名稱,正式公布了南海諸島新舊地名對照表,其中東沙群島3個、西沙群島33個、中沙群島29個、南沙群島102個,合計167個島礁沙灘洲。此外,在圖中西起北侖河口,南至曾母暗沙,東至台灣東北共標繪11段線,構成了呈「U」型的斷續線。1948年2月,內政部公布《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其附圖即《南海諸島位置圖》,該圖標志著以曾母暗沙為中國最南端、以斷續線標示南海疆域四至范圍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國南海疆域得以確立和固定。
新中國成立後,延續了業已形成的中國南海疆域,只是在1953年刪減了北部灣的兩條斷續線,最終形成了目前的南海「九條斷續線」。
與中國南海疆域逐步發展形成明顯對照的是,在漢、唐、宋、元乃至明、清時期,南海周邊國家對南海諸島幾乎一無所知。因此,中國南海疆域的逐步形成具有唯一性和連續性。在斷續線公布之後相當長的時期,不僅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此提出異議,且多數國家在各自地圖的標繪上沿用了中國南海斷續線的標示方法,反映出各國對中國在南海的疆域范圍和主權地位的承認。
但近年來,南海周邊國家對我國南海「斷續線」提出質疑,甚至極力否認南海「斷續線」所具有的效力。隨著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頒布以及國際海洋新秩序的逐步建立,賦予「九段線」新的法律地位是必要的。但用後來締約的國際海洋法去衡量兩千年以來所形成的中國南海疆域以及近代以來即已形成的南海斷續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國際法的要求,甚至對中國南海疆域、南海斷續線予以斷然否定,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❾ 中國南海的歷史歸屬
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分布在遼闊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是中國南海諸島的主要組成部分,習慣上合並稱為西南中沙群島。
西南中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事實證明,中國人民最早發現這些島嶼礁灘,長期以這些島嶼礁灘為基地進行漁業捕撈生產和居住,世代相繼對這些島嶼礁灘進行辛勤的開發和經營,中國政府最早對這些島嶼礁灘實行管轄和行使主權。
據古籍記載,遠在秦漢時代,中國已經有了大規模的遠洋航海通商和漁業生產活動,南海已成為當時重要的海上航路。從此,中國人民頻繁航行於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諸島,最早發現了這些島嶼礁灘,並予以命名。華南沿海一帶從中國秦朝時開始已經是中國領土,從中國西漢到唐朝末期現越南中部和北部是中國領土,南海已經是中國領海。
❿ 中國南海歷史上記載時間
三國時代的萬震在《南州異物志》中說:「句稚,去典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回,東北行,答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同時代的康泰在《扶南土俗傳》中寫道:「漲海中,倒(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這里的「珊瑚洲」是指由珊瑚礁形成的島嶼,洲底的「盤石」指島嶼基底,也就是礁盤,上面生有美麗的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