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第二大藏區是哪裡
中國第二大藏 區就是四川省甘孜藏 族自治州(簡稱甘孜州),地處四川省西部,康 藏高原東南。
B. 大藏區的未曾存在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所謂的「大藏區」,所謂「大藏區」只是一種企圖肢解中國的幻想。
在各藏族聚居區分別建立的自治地方,包括1個自治區、10個自治州、2個自治縣的行政建制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在唐代,吐蕃王朝是由吐蕃聯合居住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各個民族、部落共同組成的多民族政權。吐蕃王朝滅亡以後,居住在青藏高原地區的吐蕃人和其他各族雜居,並無統一政權。蒙元時期,西藏地方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下,元朝在西藏地方設立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三路都元帥府,也即烏思藏宣慰司來管理西藏地方,而在其他藏區分別設立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和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分別管理朵甘思和脫思麻地區。這三者並列,統屬於中央管理機構宣政院(初為總制院)。
明朝時期,在西藏設立烏思藏衛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後升級為烏思藏都指揮使司。在朵甘思地區則設有朵甘指揮使司(後升為朵甘都指揮使司)。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清朝中央政府針對西藏地方出現的政治動亂,調整西藏與周邊川、滇、青等省區的行政區劃,明確將巴塘等地劃歸四川,而將靠近中甸、原來屬巴塘管轄的奔雜拉(奔子欄)、祁宗、喇普、維西、阿墩子等處劃給雲南管轄,使阿墩子與里塘、打箭爐(今四川康定)彼此犄角,控制康藏局勢。這一調整也形成了清代管理西藏和其他藏區行政區劃的基本格局。民國時期,盡管國難加劇,中國內部軍閥混戰不已,但也基本上延續了歷史建制,始終也沒有出現一個「大藏區」的行政建制。
C. 大藏區地方有多大
所謂「大藏區」,是近代以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條件下出現的概念,後被達專賴集團鼓吹,歷屬史上從未有過。在《達賴自傳》中有一幅所謂「大藏區」地圖,不僅囊括了現在的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10個藏族自治州和兩個藏族自治縣,而且把青海省的西寧市、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等許多地區也包括進去了,總面積約佔中國領土的四分之一。
D. 歷史:中間道路是什麼
中間道路就是在一些鄉間道路,沒有雙黃線和左右道隔離帶的道路,行車時要走中間道路。
E. 四川有那幾個少數民族縣
四川有四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分別是: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樂山市馬回邊彝族自治縣、樂山市峨邊彝答族自治縣、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
除了這四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外,四川還有三個自治州,分別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藏區。
四川為多民族聚居地,有56個民族。
漢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居民族。
彝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歷法。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
(5)大藏區有歷史依據符合中國歷史和國情嗎擴展閱讀
四川少數民族多的原因:
一、崎嶇險峻的地形阻止了外部民族對其兼並和融合;
二、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促進了不同地域單元內的不同民族的人們,形成不同的經濟活動、生活方式以及獨特的語言和風俗習慣諸多的差異;
三、崎嶇的山地限制了傳統農業的發展,阻礙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延緩了該地區民族之間的融合、同化的過程。
F. 歷史上吐蕃王朝面積到底有多大,是大藏區范圍嗎
在8世紀下半葉,吐蕃的國力達到了鼎盛階段。吐蕃的疆域達到極盛,西回起蔥嶺,東至隴山答、四川盆地西緣,北起天山山脈,南至喜馬拉雅山南麓。地域極為遼闊,就連現在的印度北部,尼泊爾等都屬於其勢力范圍,真的十分強大。
G. 四川在歷史上的行政區劃是怎麼演變的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部,簡稱「川」,別稱「蜀」。總面積48.5萬多平方千米,省會成都市。
【行政區劃】全省共有21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181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縣)。省政府駐成都市督院街30號。
【人口民族】全省常住人口8185萬人(2009年末)。少數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回族、蒙古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白族、布依族、傣族、苗族、土家族等。四川有中國第二大藏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彝族是四川境內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藏族居住在甘孜、阿壩州和涼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等高原地區;羌族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的茂縣、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地。2005年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年末人口653.6萬人,佔全省總人口7.5%;轄區面積30.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面積62.9%。
【歷史沿革】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地形氣候】地處中國內陸西部腹地,四面環山,地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幾大地貌單元,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點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高達7556米。地形復雜多樣。以龍門山-大涼山一線為界,東部為四川盆地及盆緣山地,西部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氣候溫和濕潤。東部盆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西部高原以垂直氣候帶為主,從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亞熱帶演變到亞寒帶,垂直方向上有亞熱帶到永凍帶的各種氣候類型。
【礦產資源】已發現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132種,探明一定儲量的有94種,有32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其中:鈦礦、釩礦、硫鐵礦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以釩、鈦具有世界意義,鈦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82%、釩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3;天然氣、鋰礦、芒硝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鉑族金屬、鐵礦等5種居全國第三位;煉鎂用白雲岩、輕稀土礦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四位;磷礦居全國第五位。
H. 什麼是藏區
藏區是指藏族與其他民族共同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西藏版自治區、青海、四川、雲南、權甘肅省等。
1、西藏自治區
2、青海省區內包括:
海北藏族自治州轄3個縣、1個自治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海晏縣。
黃南藏族自治州轄3個縣,代管1個自治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同仁縣。
海南藏族自治州 轄5個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共和縣。
果洛藏族自治州 轄6個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瑪沁縣。
玉樹藏族自治州轄6個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玉樹縣。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轄2個縣級市、3個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德令哈市。
3、四川省區內包括: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以豐富的藏文化和部分羌文化為主。
4、雲南省區內包括: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5、甘肅省區內包括: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縣
合作市、舟曲縣、卓尼縣、臨潭縣、迭部縣、夏河縣、碌曲縣、瑪曲縣。
天祝藏族自治縣
I. 中國哪些城市有異域風情
1、滿洲里
滿洲里是一座獨領中、俄、蒙三國風情的陸運口岸城市,素有「東亞之窗」的美譽。這里的草原風光絕美、蒙古族風情獨到、邊境異國情調濃郁,美的直叫人窒息。
J. 阿壩州歷史資料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是四川省的一個自治州,以少數民族為主要人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與青海省、甘肅省交界。全自治州以高海拔山區為主,其北部傳統上屬於安多地區,西部金川縣、小金縣傳統上屬於康區。
幅員面積83,426平方公里,轄1市12縣(馬爾康市、九寨溝縣、小金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壤塘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金川縣、黑水縣),行政中心駐地馬爾康市。阿壩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中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
阿壩州有九寨溝、黃龍等世界自然遺產。阿壩州被世界旅遊專家譽為世界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戰國時,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阿壩州始有建制。
西漢置汶山郡。晉、隋襲舊制有所拓展。唐代建置時有興廢,演變頻繁。宋置茂州通化郡、威州維川郡。
元為土司制度之始,明置於茂州、威州、松潘衛,分轄各土司及千戶所。
清設茂州、理番廳、松潘廳、懋功廳。民國之初改廳州為縣,繼後設松理懋茂汶屯殖督辦公署,後改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轄松潘、茂縣、汶川、理縣、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縣及草地65部、20個土司、11個屯守備。
1952年茂縣專區屬四川省領導。
1953年1月1日撤銷茂縣專區,改設四川省藏族自治區。原懋功縣改稱小金縣(駐美興鎮);原靖化縣改稱大金縣;由松潘縣部分地區設置南坪縣(駐南坪);理縣駐地遷雜谷腦。原阿壩地區改設阿壩縣(駐中阿壩);原黑水地區改設蘆花縣(駐蘆花);原若爾蓋地區改設若爾蓋縣(駐納摩
走進阿壩(2張)
寺);大金縣的綽斯甲地區建立縣級行政委員會(駐舟山)。將卓克基、松崗、黨壩、梭磨四土司分別建立相當於區的政權機構,並在四土的中心地區馬爾康暫設相當於縣級的行政機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事處。四川省藏族自治區轄10縣、1縣級行政委員會、1縣級辦事處。
1954年蘆花縣改名黑水縣,若爾蓋縣由納摩寺遷駐達扎寺。
1955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區改設阿壩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刷經寺。
1956年原四川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事處(四土)改設為馬爾康縣。綽斯甲行政委員會改為綽斯甲縣,駐地遷觀音橋。阿壩藏族自治州轄12縣。
1958年阿壩藏族自治州駐地由刷經寺遷馬爾康縣城。由壤塘行政委員會設立壤塘縣(駐南木達)。撤銷茂縣、汶川2縣。同年7月7日由原茂縣、汶川2縣全部轄區和理縣部分地區合並設立茂汶羌族自治縣(駐威州鎮)。理縣遷駐刷經寺。阿壩藏族自治州轄11縣、1自治縣。
1959年壤塘縣遷駐壤塘;理縣遷駐哈拉瑪。
1960年撤銷理縣,以原理縣和阿壩縣的部分地區設立紅原縣(駐哈拉瑪);原理縣的其餘地區並入茂汶羌族自治縣和馬爾康縣。撤銷南坪縣,並入松潘縣。大金縣改名為金川縣。撤銷綽斯甲縣,並入金川、壤塘2縣。阿壩藏族自治州轄9縣、1自治縣。
1963年恢復南坪(駐南坪)、汶川(駐威州鎮)、理縣(駐雜谷腦)3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由威州鎮遷駐鳳儀鎮。阿壩藏族自治州轄12縣、1自治縣。
1987年,阿壩藏族自治州更名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2]
2015年10月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縣撤縣建市獲國務院通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