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下列國家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兩重性的是
C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是北美各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發展被英國殖民統治所阻礙,為何更好的發展資本主義,所以北美個殖民地掀起既是資產階級革命也是獨立戰爭(民族解放戰爭)的運動
『貳』 世界史的兩重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世界本來是豐富多彩的,也許應該是多重的。我這里說世界的二重性是指世界上存在相對立的兩面,它是多重世界中對立的兩重。
我在網路中搜索了關於二重性的含義:「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互相矛盾的兩種屬性,即一種事物同時具有兩種互相對立的性質。如商品,一方面它有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它有價值。也說兩重性。」
如果世界上每一事物都具有兩重性,那麼整個世界就應該是兩重的。但這個世界為什麼會具有二重性?
記得以前學物理的時候,學過一個叫做「波粒二重性的」理論。好像是說光可以通過「波」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粒子」的形式表現出來。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光,就會有不同的結論。
本質應該是既定的,它不應該隨著人把握世界的方式的不同而隨意改變。但是如果我們通過兩重性去把握世界,對世界的本質就可能呈現二重性。這不是說世界的本質變了,不同的方式把握了本質的不同側面。
在柏拉圖的嚴重,世界就是兩重。「理念世界」與「現象世界」對立而存在。現象世界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反應。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
柏拉圖的二重世 界觀來源於人類具有抽象與感性兩種不同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世界因為人的把握方式的不同而變得分裂。二重的世界便是分裂的世界,世界的二重性也就是世界的分裂性。
當我們從西方回到東方,我們會發現東方人也喜歡從兩種不同的方式把握世界。有的人從「有」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又有的人則從「無」或者「空」的角度去把握世界。面對同一事物有人說它是有,有人則說它是無,或者空。當然東方人更喜歡把這世界二重屬性一並把握,認為一事物即是有的,又是無的。
當我們存在於世間,就可能覺得我們並不存在於世間。或者說相對地存在於世間。
2008年於烏魯木齊
『叄』 黑格爾哲學兩重性
一、黑格爾哲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階級實質
(一)黑格爾哲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十九世紀三十--四十年代,是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准備時期。一八四八年,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後,雖然德國的情況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但是這些變化都是一八四八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繼續。
一八四八年以前的德國,是一個經濟上和政治上十分落後的國家。國家政權掌握在封建貴族手裡,封建的生產關系仍在全國占統治地位,整個國家處在封建割據的狀態中。新興的德國資產階級具有明顯的兩重性的特徵。
(二)黑格爾哲學的階級實質
黑格爾哲學是德國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因此,德國資產階級的革命和保守的兩重性特徵不能不曲折地反映到黑格爾哲學中來,使黑格爾哲學也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兩重性。
二、黑格爾哲學中的「合理內核」
(一)黑格爾哲學中一個著名命題
黑格爾在一八二一年發表的《法哲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恩格斯從分析黑格爾的這個著名命題入手,揭示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
在黑格爾的命題中,「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邏輯概念;「現實」是指真實的存在。在黑格爾看來,理性、邏輯概念是一種客觀精神,是第一性的東西,它是創造一切事物的能動力量,因此,它必然要轉化為現實的東西。
恩格斯對這個命題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第一,「現實」的屬性僅僅屬於「必然」的東西。在黑格爾看來,決不是一切現存的存在都無條件是現實的。現存的存在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現象,一部分是現實。現象的東西還不是現實的東西,現象只是一種偶然的存在,是一種飄忽即逝、可有可無的東西,因此,它不配享受現實的美名。
第二,現實性不是一切事物永遠固守的屬性。因為現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隨著事物自身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天具有現實屬性的東西,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喪失必然性,因而也會喪失現實性;而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東西就會代替已經喪失必然性的東西,而轉化為具有現實性的東西。
第三,黑格爾的命題必然要轉化為另一個命題,即:「凡是現存的,都是一定要滅亡。」按照黑格爾關於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辯證法思想,任何現存的事物都不是永恆存在的,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因此,凡是在人類歷史中存在的現實事物,一開始就包含著不合理性,即一開始就包含著否定自己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終究要喪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轉化為自己存在的反面。
恩格斯對黑格爾的著名命題的層層剖析,揭示出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其中包含著黑格爾永恆發展的思想。按照黑格爾的辯證法,一切都是發展的,發展是無止境的;現存的東西不是永恆的,遲早都是要滅亡的。
(二)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
恩格斯根據黑格爾關於永恆發展的思想,論述了人類認識的發展和人類歷史發展的辯證法。所以,按照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人類的認識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真理包含在科學的長期的發展歷史中,人的認識總是不斷地從低級階段上升到高級階段,愈升愈高,但是永遠不會達到所謂絕對真理的地步。
(三)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結論
恩格斯在揭示黑格爾辯證法「合理內核」的基礎上,概括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結論。主要有三點:
第一,一切事物都是無止境地由低級到高級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一切都是發展的,發展是無止境的,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
第二,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辯證規律不是頭腦中固有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過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恩格斯剝掉了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神秘外殼,把它顛倒了的關系再顛倒過來,科學地解決了主觀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的真實關系。
第三,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這里說的「保守性」,是指事物的相對靜止狀態;「革命性」是指事物運動發展的絕對性。運動是永恆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是暫時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絕對的運動和相對的靜止是辯證的統一。
三、黑格爾哲學的體系和方法的矛盾
(一)黑格爾哲學的體系
黑格爾哲學是一個十分復雜而龐大的體系。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出發點,是認為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出現以前就存在著一種宇宙精神,黑格爾把它稱為「絕對精神」。這個「絕對精神」是整個宇宙的基礎,是一切存在的源泉,它是變化發展的。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就是對「絕對精神」發展、演變過程的描述。
「絕對精神」的發展經過三個基本階段,即邏輯階段、自然階段和精神階段。邏輯階段是「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階段,它作為純粹的邏輯范疇,經過一系列概念的推演和過渡而達到「絕對觀念」。然後,「絕對精神」突破純粹思維的范圍而外化為自然界,進入「絕對精神」發展的第二階段,即自然階段。再往後,當自然界出現人的時候,「絕對精神」又超出自然階段而進入第三個階段,即精神階段。
在精神階段中,「絕對精神」體現為人類社會,體現為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並最後在黑格爾哲學中完成了自我認識,於是又回復到原來的出發點--「絕對精神」自身,從而結束了「絕對精神」的全部發展過程。可見,黑格爾哲學的體系,是以「絕對精神」為出發點,又以「絕對精神」為終點,首尾相接的封閉的圓圈。
(二)其矛盾的表現
一方面,它的方法是辯證的,認為發展是普遍的,一切都是發展的,而發展又是無止境的;另一方面,它的體系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是一個絕對真理的體系,發展是有終點的。這是一個不可救葯的矛盾。
首先,按照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人類的認識是沒有止境的;但是,黑格爾按照舊哲學的傳統要求,建立了一個包羅萬象的絕對真理體系,人類的認識到了黑格爾哲學那裡就完結了。
其次,按照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一切都是發展的,自然界也是永恆發展的;但是,按照黑格爾的體系,自然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因而自然界的一切在「絕對精神」的邏輯階段就已經規定好了,當「絕對精神」外化為自然界的時候,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只能在空間上一個挨一個地展示自己的多樣性,而沒有時間上的歷史,即自然界是沒有發展變化的。
再次,按照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人類的歷史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過程,每一個社會制度都不過是社會發展歷史中的一個暫時階段。但是,按照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體系,人類的歷史必須有一個頂點。
(三)黑格爾哲學的體系和方法矛盾的根源
為什麼在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思維方法竟產生了極其溫和的政治結論呢?這是由黑格爾哲學的階級根源所決定的。黑格爾是德國資產階級的思想代表,因而德國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必然要反映到黑格爾哲學中來。
四、黑格爾學派的解體過程和費爾巴哈哲學出現的意義
(一)黑格爾哲學的成就極其影響
第一,黑格爾哲學包括了以前的任何哲學體系所不可比擬的巨大領域,而且在這一領域中發展了現在還令人驚奇的豐富思想。
第二,黑格爾哲學不自覺地指出了一條走出絕對真理體系的迷宮,而達到真正地切實認識世界的道路。
(二)黑格爾學派的解體
黑格爾學派分裂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德國資產階級內部的分裂,導致黑格爾學派的分裂。隨著國內階級斗爭的激化,資產階級內部分裂為激進派和保守派。激進派反對普魯士國家,保守派則擁護普魯士國家。
第二,黑格爾哲學自身的體系和方法之間的矛盾,導致黑格爾學派的分裂。 黑格爾學派分裂為兩大派:老年黑格爾學派和青年黑格爾學派。
青年黑格爾派的施特勞斯和鮑威爾都反對宗教神學,都對基督教進行了批判。他們都認為《聖經》中的福音故事是荒誕無稽的東西。但是,他們在福音故事是如何產生的問題上,意見產生了分歧,由此引發了爭論。這場爭論,是在黑格爾哲學的兩個范疇--「實體」和「自我意識」的爭論的幌子下進行的。
施特勞斯和鮑威爾的爭論,後來發展為什麼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的爭論。最後,在青年黑格爾派中出現了一個特殊人物施蒂納。他狂熱地鼓吹無政府主義思想,把自我意識推到了極端的地步,用至高無上的「唯一者」壓倒了至高無上的「自我意識」。
『肆』 如何認識世界歷史的兩重性
絕世世界歷史這樣信有繁華的一面,也有落敗的一面,看你如何去對待裡面的要求,才會真正認識歷史的官
『伍』 論述:資本主義歷史地位的二重性
試論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的兩重性 答: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資本主義曾有過它璀璨的年華。但它的每一個進步卻包含著自己的反面,最終不能逃脫被更高的社會形態取代的歷史命運。
一、資本主義在歷史上首起過巨大的革命作用
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次大飛躍。它全面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沖破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猶如沖破閘門的洪水奔騰出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這—切都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
資本主義不僅消滅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廠統一的國家,而且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許多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把世界變成丁一個開放的世界,使—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
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電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領域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高舉理性原則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它的宗教神學進行了無情地批判。他們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天賦人權」為"號,沖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次精神大解放。
資本主義所以能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二、資本主義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著自己的反面。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種私有制,以—種剝削制度代替另—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是產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廠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生產力的進步是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加深,它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質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資本主義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對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隨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立就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否定因素。雖然資產階級巴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但這種調整歸根到底是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變,這個基礎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發展著的生產力之間,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無法克服的。
資本主義提供了造福人類、解放人類的物質條件,但卻利用這種物質條件破壞了人類的進一步解放,把人類又推向災難的深淵。
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又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破壞。
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使社會風氣腐敗,精神道德頹廢,社會治安惡化,這形成了顯明的對照。
總之,資本主義在繁榮進步的之後,包含著日益加深的社會資本主義向更高社會形態轉化的必然性。
『陸』 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徵
螺旋式上升,曲折中前進。
『柒』 什麼是世界歷史的統一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把實踐作為考察精神和物質關系問題的基礎,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83頁)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運動京戲化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既唯物地又是辯證地解決了人的認識的內容、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問題。它認為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而這種主觀和客觀辯證統一的實現都必須通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來源於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無限發展的過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座,是無產階級政黨中戰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學地認識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辯證唯物主義
馬克斯、恩格斯所創立的關於用辯證方法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從它的本質來講是物質的,物質按照本身固有的對立統一規律運動、發展,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存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斯、恩格斯所創立的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發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一)辯證的唯物論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世界觀和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個方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歷史形態。唯心主義的根源、基本觀點及主要形態。舊唯物主義的成就和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把實踐作為考察精神和物質關系問題的基礎,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多樣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及其意義。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3.意識對物質的依賴關系和能動作用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的主觀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與人工智慧的關系。意識的能動性及其主要表現。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途徑和條件。
(二)唯物的辯證法
1.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系和發展的科學。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從普遍聯系的總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功能。世界是永恆發展的過程。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規律是客觀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本質和現象、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的的辯證關系。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唯物辯證法,防止形而上學。
2.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含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3.量變質變規律
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
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量、度。掌握適度原則的重要意義。
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基本形式。量變和質變的相互關系。
4.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辯證的否定觀和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否定之否定。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三)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1.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
實踐的含義和基本形式。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基本含義及其相互關系。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准以及認識的目的。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2.認識的辯證運動
認識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辯證關系。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到實踐。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
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辯證運動的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群眾路線的重要哲學基礎。
3.辯證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意義。
辯證思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邏輯和歷史的統一。
4.認識的真理性和檢驗真理的標准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真理是具體的。真理和價值的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實踐檢驗與邏輯證明的關系。
5.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一致性。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線是實際工作中的認識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四)歷史唯物論
1.社會的本質、結構和社會形態
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歷史的鑰匙。
自然環境和人口是人類歷史的自然前提,使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人口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社會物質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意識結構構成的復雜的有機整體。
社會經濟結構即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的要素和構成。生產關系的構成和類型。
所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生產關系與階級關系。
社會政治結構是指一定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及其結合方式。
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國家的起源、本質和職能。國體和政體及其相互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和基本職能。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實質及其兩重性。
社會意識結構是是由各種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按一定關系和方式組成的有機系統。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形態屬於思想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歷史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社會的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形態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3.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標准及其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代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階級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
改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4.人與社會發展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的客觀性。社會規律實現的特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同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社會歷史觀上的唯意志論和宿命論。
人民群眾是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人的價值及其實現。衡量人的價值的尺度。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眾、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集體主義觀點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
應該是哲學問題吧
『捌』 社會科學研究如何保持世界視野
社會科學研究的世界視野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主要體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他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理解世界的。1、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也就是人類總體的歷史。整個人類歷史不外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人類歷史就是一部勞動發展史。列寧認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和順序上表現出來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總之,一切歷史的首要前提是人類存在。2、特指各民族、國家通過普遍交往進入全面相互影響、制約、依存、滲透狀態,是世界整體化以來的歷史。《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講述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資本論》中講到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世界史是一般與個別,世界與民族,整體與部分,歷史尺度與價值尺度,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對資本主義時代具有批判性,認為其必然被共產主義所取代。馬克思的世界史觀把歷史觀與道德觀結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結合,就是世界歷史的現代化的過程。世界歷史的現代化不僅是器物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二、「世界歷史」的兩重性。在世界歷史條件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不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了世界性,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辯證統一。1、在世界歷史的條件下,落後國家一方面在相互交往中吸收先進國家的成果,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由於資金、經驗和管理人才的缺乏,並處在國際分工體系下游,又受到發達國家的剝削、限制和干涉,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合理發展。2、在世界歷史的條件下,一方面,世界性普遍交往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提升了人們的能力,使得人們的選擇活動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為個人成為世界歷史性個人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個人越來越受到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力量的支配,成為生產和交往的必然性的奴隸。3、在世界歷史條件下,一方面,通過世界范圍的擴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雖然獲得相當程度的緩解,表現出了一定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其向全世界擴張的過曾中又聚集著世界性的反動力量。三、馬克思世界歷史的思想內涵(一)世界歷史不是一個歷史編撰學的概念,而是一個哲學歷史觀的概念,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特定階段,是各個國家和民族進入全面的相互交往、依存、滲透、制約的時代,是整個世界結合成為一個經濟、政治、文化有機聯系的系統整體的歷史事實和時代特徵,即世界裡是不是從來就有的,是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和交往實踐的普遍化、世界化發展的產物。(二)世界歷史時代是世界各民族和國家普遍交往的時代,是新的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全球擴展的時代,普遍交往消滅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孤立狀態,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了世界性的,使每一個國家的每個人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於整個世界。在物質生產和經濟交往的基礎上又進而勞動和促進了政治的和文化的交往,這就使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在世界的范圍內發生互動的關系。(三)在世界歷史時代,各個民族因為與其他民族的交往比較,因為有其他民族的參照,才真正出現民族的自我意識。民族國家實際上是在世界歷史形成的過程中才產生和確立的。是基於國際協約才確立了自己的邊界和主權觀念的。也正是因為普遍交往使得各個民族國家與人類的關系除了特殊和一般的關系,更突出了部分和整體的結構性關系,這兩個關系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四)世界歷史是由資產階級開辟的,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全世界擴張的過程,這是一個先進生產方式取代落後生產方式的過程,其具有必然性、歷史進步性,同時又是一個以奴隸販賣建立殖民地,進行殘酷剝削的血腥過程,有其歷史局限性。(五)正是通過海外殖民地和國際市場,一方面,資產階級獲得了高額利潤,緩解和轉移了國內矛盾,維持資本主義再生產先進國家以落後國家的存在為前提,以國際剝削為前提。另一方面,則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無產階級,造成了反對資產階級的物質力量,資產階級的世界歷史最終要為無產階級的世界歷史所取代,共產主義只有在世界性普遍交往的條件下,在形成普遍的世界歷史的個人的時候才是可能的。四、經濟全球化及其內在矛盾。(一)世界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到目前為止,世界歷史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一、以英國為首的歐洲資本主義文明中心的侵蝕、擴張以及英國霸權地位和單一中心的確立。二、資本主義中心由英國向美國轉移。三、兩極對立的冷戰格局結束,世界出現了多極化趨勢,形成了參與全球發展過程的活動主體多極化的局面。經濟全球化是世界歷史的新階段。經濟全球化不僅是一種趨勢,而且是一種浪潮,對於各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二)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含義和特點。(1)含義,是指生產要素包括資金、人員、商品、信息等全球性流動和經濟活動國際合作的全球性展開。民族國家仍是國際市場貿易活動的主體,跨國公司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國際經濟組織對國際經濟秩序的維護起著重要作用。(2)特點1、經濟發展的整體相關性。各個國家都被捲入了世界性經濟大循環之中。生產超出了國家和地區的界限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世界市場被全球性貿易統一;跨國公司建立全球生產網路,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並展開競爭;各個國家的金融活動日益融合,使資金的動員、籌集和分配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國際性合作、傳播和轉移,使其日益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所有這些,都確證並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2、經濟發展的多極主體性。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每個民族國家作為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方,都有自己的因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經濟社會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差異與特質,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生存發展權利;而參與交往活動的各方又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在交往活動中協調互動,構成一個包含著差異性的利益共同體。各個國家或民族即受整體性的全球化進程制約,同時在全球化進程中也加深了對自己獨特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合理利益的認識,增強了對自己身份地位的辨識和確認,並力圖以獨立主體身份參與世界交往。經濟全球化就是一個多極主體相互合作,同時又在分享利益、承擔責任方面相互博弈的過程。3、區域性組織和世界性組織的作用日益突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和斗爭出現了新形式和新變化。世界歷史進程日益由一個中心向外輻射方式轉變為各個國家和民族內在相互依賴,由單一動力中心的擴展轉向多個動力的相互作用。全球性環境和生態問題加劇,使人們更加認識到只有合作才能解決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於是,各種國際合作組織和地區性組織應運而生。(3)內在矛盾 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全球化開展的新階段,也是市場經濟固有矛盾在世界范圍的放大和普遍化。經濟全球化形成了全球性市場,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促進了人類財富總量的迅速增長。但是,也產生了許多新矛盾。1、國際性剝削造成世界范圍內兩極分化內的兩極分化。發達國際藉助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對發展中國家大肆剝削,使許多發展中國家限入債務危機,從而導致了嚴重的兩極分化。2、信息鴻溝日益加深。發達國家壟斷了技術貿易和各種信息資源,而發展中國家經濟貧困、教育落後、人才流失嚴重。信息鴻溝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世界發展日益不平衡。3、一些西方國家為了各自利益,利用金融、意識形態和其他手段,插手甚至直接干涉發展中國家的內部事務,激化了這些國家的內部矛盾以及與發達國家的矛盾。4、「全球性問題」日益嚴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危機是人與自然矛盾的表現,更是生產方式內在矛盾、人與人之間矛盾導致的後果。5、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交互作用,環節眾多、規模巨大,產生了全球性的經濟部確定性和巨大風險。五、世界歷史理論的方法論意義。1、以世界眼光觀照當代社會發展。世界市場的全球性擴展,使各個國家都處於世界范圍的開放和競爭中,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應用使得每個人都能直接面對人累文明的全部成果,實現個體與累的雙向互動;全球性問題和全球性風險也需全球合作才能解決;閉關鎖國只能導致落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才國家和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世界性眼光、開放性心態思考自身發展問題,深入研究經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政治發展與政治多極化、文化交流與文化多元化等問題,從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2、正確理解全球化與民族化的關系。全球化與民族化的矛盾,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表現。歷史上西方發達國家對落後國家進行暴力殖民後殖民時代轉而採用文化殖民方式,全球化與民族化的矛盾非常復雜,先進與落後,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同質化與多元化之間的矛盾。我們需要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優勢與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經驗結合起來,根據國情和經濟全球化的特點,積極探索實現現代化的新道路,創造出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文明。把全球化、現代化等同於西方文化是不對的,將全球化、現代化與民族化割裂開來或對立起來也是錯誤的。3、正確理解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1)首先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統一性與其在不同民族國家那裡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的關系,不能將二者割裂的對立起來。既要洞見其本質上的同一性,又要注意因具體條件而形成的表現形式的多樣性。(2)其次是世界性交往中交往原則和規范的統一性與各自利益訴求之間差異性的關系。(3)再次是人類發展方向的統一性和各民族國家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個各民族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維護自己的民族特色,但個各民族作為人類的一部分,又因其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人類發展尺度和發展方向方面有著先進和落後的差別。4、正確看待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科學把握世界歷史時代的發展趨勢和前景,不能離開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矛盾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世界歷史主要是由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主導的。但隨著生產力和世界性交往的進一步發展,世界歷史必將為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所主導。這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復雜、長期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長期共存、相互競爭、相互較量,表現了世界歷史過程的極端復雜性。社會主義作為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事業,共產主義作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歷史形態,其發展道路必然是曲折多樣的,其前景必然是光明燦爛的。六、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與全球化的關系。1、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通過闡發「世界歷史」觀預示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盡管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期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由於在世界上占據全面力量優勢,在全球化中處於主導地位。長遠看,以歷史眼光看,堅持與時俱進、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社會主義國家必將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少變多,在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競賽中終將勝出。全球化最終必將匯入馬克思所揭示的人類歷史最高發展階段——共產主義世界大同之中。這是馬克思的科學的「世界歷史觀」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2、跨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更加波瀾壯闊,順之者昌,逆之者衰。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誰也無法魚與熊掌兼得,只有機遇,沒有挑戰,只有發展,沒有風險。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機遇只有在挑戰中發現、任何發展也只有在與風險相抗擊中爭得。發展中國家只有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藉助經濟全球化的外力,調整發展戰略,以爭得發展機遇。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積極應對「入世」後面對的嚴峻挑戰,以爭取獲得更大發展機遇,並且能在本世紀中期,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騰飛的宏偉目標。
『玖』 世界歷史年代總結(詳細)
原始社會
約萬年前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 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7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7000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 堯 舜禹時期
朝 代 起止時間
夏
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
商
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西周
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0年
東周(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秦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漢
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東漢
公元25年-220年
三國(魏、蜀、吳)
公元220年-265年
西晉
公元265年-316年
東晉
公元317年-420年
南北朝
公元420年-589年
隋
公元581年-618年
唐
公元618年-907年
五代
公元907年-960年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元
公元1271年-1368年
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清
公元1644年-1911年
中華民國
1912——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
前32世紀 中國傳說時代埃及第一王朝形成
前22世紀 相傳夏朝開始
前19世紀 前1894-1595年巴比倫第一王朝
前18世紀 商朝開始
前14世紀 盤庚遷殷 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出埃及
前12世紀 西周開始 前1125年,亞述敗巴比倫
前9世紀 前841年,國人暴動,放逐厲王,實行共和行政,中國歷史確實紀年開始希臘《荷馬史詩》編集
前776年 第一屆奧林匹克
前770年 平王東遷
前685年 齊桓公在位(-前643)
前660年 相傳日本開始建國
前659年 秦穆公在位(-前621)
前638年 宋襄公稱未成
前636年晉文公在位(-前628)
前623年 釋迦牟尼在世(-前543)
前613年 楚莊王在位(-前591)
前551年 孔丘出生(-前479)
前496年 至前482年 吳越爭霸
前475年 田氏篡齊
前469年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在世(-前399)
前427年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世(-前322)
前403年 三家分晉
前390年 孟軻在世(-前305)
前384年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世(-前322)
前359年 秦國商鞅變法
前273年 印度阿育王在位(-前232年)
前260年 秦趙長平之戰
前246年 秦王政立
前221年 秦統一全中國
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
前206年 劉邦項羽先後入咸陽,秦亡
前202年 項羽烏江自刎,劉邦稱帝(-前195在位)
前188年 呂後專政
前179年 至前139年 文景之治
前140年 漢武帝在位(-前87年)
前138年 張騫出使西域
前87年 至前49年 昭宣之治
前44年 羅馬凱撒被刺
前2年 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
9年 王莽改制改始
25年 劉秀稱帝,建立東漢
29年 相傳耶穌基督殺害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79年 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等城被埋在地下
105年 蔡倫發明植物纖維造紙術
166年 黨錮事件開始
169年 第二次黨錮起
184年 黃巾之亂
190年 董卓之亂
196年 曹操迎漢獻帝至許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220年 曹丕篡漢立魏
221年 劉備稱帝,立蜀漢
229年 孫權稱帝
265年 司馬炎篡魏立晉
280年 晉滅吳、統一中國
291年 賈後亂政
301年 八王之亂開始(-306年)
310年 永嘉之亂
317年 司馬睿稱王,東晉開始
323年 羅馬君士坦丁統一羅馬
383年 淝水之戰
386年 北魏人拓跋珪建立北魏(-534年)
395年 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
420年 劉裕篡晉立宋,南朝開始
439年 北魏統一北部,北朝開始
446年 北魏太武帝滅佛
479年 蕭道成篡南朝劉宋立齊
494年 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
502年 蕭衍篡南齊立梁
534年 北魏分裂為東西魏
550年 高洋篡東魏立北齊
557年 宇文覺篡西魏立北周
557年 陳先篡梁立陳
574年 北周武帝滅佛
577年 北周滅北齊
581年 楊堅篡北周建隋
589年 隋滅陳,統一中國
618年 宇文化及在江都殺隋煬帝,李淵稱帝,建唐
622年 穆罕默德麥加到麥地那,伊斯蘭教紀元開始
626年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而得位
629年 玄奘往印度取經(-645)
630年 穆罕默得和門徒位領麥加,大食國立
645年 日本大化革新開始
690年 武則天稱帝
705年 唐中宗復位
710年 韋後之亂,睿宗復位
712年 唐玄宗即位
713年 大食入侵中亞細亞、撤馬爾罕
718年 東羅馬軍打敗大食軍
726年 基督教東西教會開始分立
755年 安史之亂開始(-763)
782年 大食與東羅馬戰事再起
781年 涇原兵變
821年 牛李黨爭開始
867年 東羅馬其頓王朝開始(-1057)
875年 黃巢之亂(-884)
907年 朱溫篡唐,建後梁
923年 李存勗篡梁,建後唐
936年 石敬塘割燕雲十六州,篡後唐建後晉
947年 劉知遠篡後晉建後漢
951年 郭威篡後漢,建後周
960年 趙匡胤陳橋兵變,立宋
962年 鄂圖一世稱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國開始(-1806)
1004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41年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6年 司馬光編《資治通鑒》 諾曼第諸侯威廉征服英吉利,英國諾曼皇朝開始(-1154)
1068年 王安石變法
1096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9)
1115年 女真人建金國
1118年 宋金海上之盟,欲聯金滅遼
1122年 遼亡
1126年 靖康之難
1127年 宋高宗南京即位,南宋開始
1138年 南宋定都臨安
1141年 岳飛被害
1147年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9)
1169年 英吉利征服愛爾蘭
1189年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92)
1202年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4)
1204年 十字軍攻入東羅馬,佔領君士坦丁堡
1206年 鐵木真建立蒙古國,稱成吉思汗
1215年 英王約翰簽署「大憲章」
1219年 成吉思汗開始西征
1228年 十字軍第六次侵略
1232年 宋聯蒙古滅金
1235年 蒙古拔都開始西征
1237年 蒙古拔都軍攻入歐洲
1248年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54)
1252年 蒙古旭烈兀開始西征
1258年 蒙古軍攻入巴格達,征服東大食
1260年 忽必烈在位(-1294)
1265年 義大利詩人但丁在世(-1321)
1269年 第八次十字軍略東征(-1270)
1271年 蒙古人定國號為元 義大利人馬哥勃羅東游
1279年 元滅南宋
1304年 英國征服蘇格蘭
1313年 教皇開始發行贖罪
1331年 日本南北朝時期開始(-1392)
1337年 英法百年戰爭(-1453)
1348年 歐州流行黑死病(-1350)
1351年 紅巾軍劉福通起事
1368年 朱元璋稱皇帝,建立明朝
1370年 帖木兒帝國興起
1378年 天主教會分裂開始
1380年 胡惟庸案
1391年 土耳其打敗東羅馬軍隊
1391年 藍玉案
1396年 土耳其打敗十字軍
1399年 靖難之變
1401年 帖木兒集四、五十萬人慾東攻明
1405年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1407) 帖木兒於東進途中病死
1417年 天主教會分裂終止,教皇仍留在羅馬
1430年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1433)
1431年 法國女青年貞德犧牲
1449年 土木堡之變
1453年 土耳其滅東羅馬
1455年 英國薔薇戰爭(-1485)
1457年 奪門之變,英宗復辟
1488年 葡萄牙人第亞士到達好望角
1491年 哥倫布到達美洲聖薩爾瓦多島
1498年 葡萄牙人達.加馬試航歐洲到印度的新航路。義大利人亞美利哥到達南美洲東岸
1502年 哥倫布到達中部美洲。近世普魯士建國
1517年 葡萄牙人擅測中國海港 羅馬教皇派人往德意志推銷贖罪,宗教革命開始
1519年 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命令,帶領遠航隊環游地球(-1522)
1543年 哥白尼逝世,《天體運行」遺著發表
1553年 葡萄牙侵佔澳門
1564年 英國戲作家莎士比亞在世(-1616)
1567年 張居正用事
1579年 英國殖民勢力開始到印度
1580年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澳門
1582年 日本豐臣秀吉統治(-1598)
1596年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在世(-1650)
1600年 日本德川家康取得政權;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
1616年 努爾哈赤建後金國
1618年 歐州三十年戰爭(-1648)
1626年 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繼位
1633年 義大利伽利略因倡地動說入獄
1642年 英國革命開始(-1649)
1643年 英國科學家牛頓在世(-1727)
1553年 葡萄牙侵佔澳門
1564年 英國戲作家莎士比亞在世(-1616)
1567年 張居正用事
1579年 英國殖民勢力開始到印度
1580年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澳門
1582年 日本豐臣秀吉統治(-1598)
1596年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在世(-1650)
1600年 日本德川家康取得政權;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
1616年 努爾哈赤建後金國
1618年 歐州三十年戰爭(-1648)
1626年 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繼位
1633年 義大利伽利略因倡地動說入獄
1642年 英國革命開始(-1649)
1643年 英國科學家牛頓在世(-1727)
1644年 李自成入北京,清軍入關
1649年 英國成立共和國(-)
1661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至1681年 三藩之亂
1681年 大彗星出現,英國天文學家哈雷預言七十六年後再出現
1681年 鄭克爽降清
1685年 英國人在廣東立商館,開始通商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修約
1694年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在世(-1778)
1706年 北美科學家富蘭克林在世(-1790)
1712年 規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丁賦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世(-1778)
1736年 英國發明家瓦特在世(-1819)
1749年 德意志文學家歌德在世(-1832)
1773年 英國北美殖民地波士頓茶葉事件
1775年 北美獨立戰爭開始(-1782)
1782年 《四庫全書》編成;廣東十三行成立
1783年 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84年 英國瓦特成改良蒸氣機
1789年 法國人民攻佔巴士底監獄,法國革命開始(-1794)
1796年 法國拿破崙遠征意大
1799年 清算貪官和珅 法國拿破崙政變
1809年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世(-1882)美國政治家林肯在世(-1865)
1828年 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在世(-1910)
1837年 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1900年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東南互保條約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4年 日俄戰爭(-1905)
1905年 中國同盟會創立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6年 英國工黨成立
1911年 辛亥革命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2年 中華民國成立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1913年 宋教仁被刺;袁世凱被選為大總統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1914年 袁世凱解散國會,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1918);巴拿馬運河通航;日本對德宣戰
1915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袁世凱籌備稱帝
1916年 袁世凱稱帝失敗
1917年 張勛復辟失敗;北京政府對德宣戰;孫中山護法運動 俄國十月革命
1918年 護法運動失敗 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9年 五四運動:中華革命黨改稱中國國民黨 巴黎和會:共產國際成立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華盛頓九國會議
1923年 孫中山越飛宣言 德國希特勒帶領黨徒占巴威略
1924年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聯俄容共
1925年 五卅慘案;省港大罷工;廣州沙基慘案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北伐
1927年 蔣介石清黨與汪精衛分共;共產黨南昌起義及秋收起義,然後退入井岡山
1928年 中國共產黨在江西、湖南、湖北成立紅軍和革根據地;濟南慘案;張作霖被炸死
1929年 經濟大蕭條(-1933)
1930年 蔣介石圍攻共產黨開始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2年 一.二八事變;日本在東北建立偽滿州國 國聯派李頓調查團到中國
1933年 德國希特勒專政開始;日本及德國先後退出國聯
1934年 紅軍長征
1935年 紅軍到達陝北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七七事變;國民政府遷重慶、南京大屠殺 義大利退出國聯
1938年 汪精衛投日本
1939年 德軍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1945)
1940年 德、意、日三國同盟成立
1941年 皖南事變 日軍偷襲珍珠港
1942年 中共延安整風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1943)
1943年 共產國際解散;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中、美、英二國開羅會議
1944年 美、英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
1945年 抗戰勝利;國共重慶會談;雙十協定 蘇、美、英雅爾達會議:聯合國組成;德國投降;蘇、美、英三國波坦會議;日本投降
1946年 國共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聯合國第一屆大會
1947年 內戰爆發 印度、巴基斯坦分治
1948年 國共勢力逆轉,三大戰役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世界歷史大事年表
大約三百萬年前 地球上出現人類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隸河貧民大起義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倫王國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亞建立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倫改革
公元前六世紀 居魯士統一波斯,佛教在印度產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佔領巴比倫
公元前525年 波斯滅埃及
公元前509年 羅馬成立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共和國
公元前330年 波斯被馬其頓滅亡
公元前三世紀 摩揭陀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
公元前73-71年 斯巴達克起義
公元前27年 屋大維建立羅馬的元首制,共和國轉為帝國
公元前後 朝鮮半島出現高句麗奴隸制國家
公元初 東非阿克蘇姆奴隸制國家興起
公元一世紀 基督教產生
公元三世紀 日本大和奴隸制國家興起
313年 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紀 北非發生「阿哥尼斯特」運動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亞堡擊敗羅馬軍隊
395年 羅馬分裂為東西兩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佔領羅馬
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奴隸制度崩潰
六世紀初 法蘭克王國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從麥加出走麥地拉,伊斯蘭教紀元
八世紀中葉 阿拉伯帝國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羅統一朝鮮
九世紀早期 英吉利王國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國分裂,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雛形產生
九世紀 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
962年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1054年 基督教會分裂
1066年 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
十一世紀中葉 迦納王國全盛時期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紀 衣索比亞封建國家興起
十四世紀 馬里王國全盛時期,義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337年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
1358年 法國農民起義
1381年 英國瓦特。泰勒起義
1453年 東羅馬帝國滅亡,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十五世紀 桑海興起
十五世紀晚期 英法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圈地運動開始
1480年 俄羅斯擺脫蒙古控制
1487年 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1492年 哥倫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達加馬開辟西歐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環航地球
十六世紀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亞、美強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農民起義
1588年 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592-1598年 朝鮮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衛國戰爭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紀初 法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 英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 沙俄在西伯利亞修建侵略擴張的基地—雅庫次克
1640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9年 英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
1660年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 英國政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689年 中俄簽定「尼布楚條約」
十八世紀中期 英國打敗法國,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國家
十八世紀 罪惡的奴隸貿易達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3-1775 俄國普加喬夫起義
1775-1783 北美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美國成立
1785年 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機作為紡紗機的動力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年8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法國君主政體
1792年9月 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政權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年7月 法國熱月反革命政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崙發動熱月政變
1804年元旦 海地宣布獨立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十九世紀早期 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宣傳空想社會主義
1807年 富爾敦製造第一艘汽船試航
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8年5月5日 卡兒·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1825年 史蒂芬孫製造的第一台蒸汽機車試行
1831和1834年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36-1848年 英國憲章運動
1844年 法國西里西亞工人起義
1847-1852年 共產主義者同盟
1848-1849年 歐洲革命
1848年2月 法國二次革命
1848年6月 法國巴黎工人六月起義
1853-1856年 俄英法克里木戰爭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起義
1858年 「中俄愛暉條約」簽定,沙俄佔領我國領土60多萬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簽定,沙俄又強占我4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十九世紀60-80年代 沙俄侵佔我國西北地區40萬平方公里
1864年9月28日 第一國際成立
1866年 第一國際日內瓦大會,反對蒲魯東主義的斗爭
1867年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69年 第一國際巴塞兒大會,反對巴枯寧主義的斗爭開始
1870-1871年 普法戰爭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巴黎公社
1876年 第一國際宣布解散
1881-1899 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年 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
1883年3月14日 馬克思逝世
1886年5月1日 美國工人舉行爭取11小時工作日的總罷工
1889年 第二國際建立
1892年 俄法簽定軍事協定
1894年 朝鮮甲午農民戰爭
1895-1896年 衣索比亞抗意衛國戰爭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形成
1905年 俄國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主解放運動高漲
1907年 英法俄協約最後形成
1910-1917年 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 十月革命勝利
1918-1920年 蘇俄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
1918年11月 德國11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年1月 德國柏林起義
1919-1922年 土耳其基馬爾資產階級革命
1919年3月1日 朝鮮「三。一」人民起義
1919年3月 埃及人民武裝起義
1919年3月-8月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時期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成立
1919年1月-6月 巴黎和會
1921年 蘇共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決議
1921年7月1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帝國主義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華盛頓會議
1922年10月 義大利墨索里尼上台
1922年12月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
1923年10月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1926年10月 洛加諾會議
1929年-1933年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年9月18日 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東北地區
1932年4月 朝鮮抗日游擊隊誕生
1933年1月 德國希特勒上台
1933年3月 羅斯福就任總統,實行「新政」
1935年10月-1936年5月 衣索比亞反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1936年7月-1939年3月 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年七月七日 中國全面抗日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 法國投降
1940年9月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定
1941年6月22日 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蘇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943年12月1日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年11月-12月 蘇英美德黑蘭會議
1944年6月6日 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英美雅爾塔會議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定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7月-8日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定無條件投降書
1945.10聯合國建立
1948 美國開始實行「馬歇爾計劃」
1949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49.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1953 美國侵略朝鮮的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9 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20世紀60年代初--1973 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1967 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 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
1978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召開
1979 中美建交
1991 蘇聯解體
1992 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 歐洲聯盟建立
1997年 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
1999年 北約轟炸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拾』 如何理解社會科學研究的世界視野
文檔介紹:第七章 社會科學研究的世界視野 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研究近代以來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創立了世界歷史理論。學習和掌握世界歷史理論,確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對於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各種重大關系,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內容提要 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 二、經濟全球化及其內在矛盾 三、世界歷史理論的方法論意義 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 (一)哲學視野中的「世界歷史」。 (二)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 (三)「世界歷史」的兩重性。 (一) 哲學視野中的「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不是一個歷史編撰學的概念,而是一個哲學歷史觀的概念,它揭示的是各個國家和民族進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時代,結合成為一個經濟、政治、文化有機聯系的世界性系統整體的歷史事實。它既是社會發展的世界性整體特點的反映,也是研究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社會發展規律與趨勢的方法論原則。 2.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歷史開始向世界歷史轉變是由近代工業化和國際貿易引發的。馬克思在唯物史觀基礎上,指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 之前各個民族彼此隔絕緩慢發展 近代以來,生產力發展突破了民族局限 最初的突破主要是西方對世界的征服 伴隨著政治壁壘的破除,各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范圍內進行互動。 (三) 「世界歷史」的兩重性 世界性交往把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民族置放在同一個平台上進行競爭和合作,是形成世界歷史的特殊的兩重性和矛盾性的深刻根源。 第一,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第二,是個別和一般的關系 第三,發展的不平衡性是任何發展過程都具有的普遍特徵和規律。 第四,世界歷史時代並不是歷史的終結,還需要向更高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