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61近代史卷

世界歷史61近代史卷

發布時間:2021-02-08 04:54:49

❶ 求中國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試卷各一份

中國近代史
1、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系列記錄片《幼童》,追述了清政府派出的詹天佑等第一批留學生的求學生涯。他們出洋留學是在 ( )
A、鴉片戰爭時期 B、洋務運動時期 C、維新變法運動時期 D、辛亥革命時期
2、洋務運動並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最直接的證明是 ( )
A.甲午戰爭的失敗 B維新運動的興起
C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 D辛亥革命的爆發
3、「上海輪船招商局創辦三年內外輪就損失1300萬兩,湖北官辦織布局開辦後,江南海關每年洋布進口減少10萬匹。」以上材料說民明洋務運動的興辦 ( )
A.使中國走上了富強的道路 B.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先進技術
C.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4、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包括 ( )
①創辦軍事工業 ②創辦民用工業 ③籌建海軍 ④廢除科舉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在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提出的口號是 ( )
A.制夷 B.自強 C.滅洋 D.求富
6、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是 ( )
A.李鴻章 B.曾國藩 C.奕欣 D.張之洞
7、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是 ( )
A鴉片戰爭 B 第二次政治 C洋務運動 D戊戌變法
8、中國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相同點是 ( )
①都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 ②都引進了西方科學技術 ③都開始了近代教育制度 ④都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9、揭開維新變法序幕的事件是 ( )
A創辦《萬國公報》 B建立強學會 C公車上書 D光緒帝接見康有為
10、中國近代第一所由國家建立的高等學府,百日維新留下的惟一成果是( )
A京師同文館 B京師大學堂 C太學 D時務學堂
11、我們說維新變法運動起了思想啟蒙作用,是指啟什麼思想之蒙? ( )
A封建主義思想 B帝國主義思想 C資產階級思想 D無產階級思想
12、在近代中國掀起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 ( )
A、洋務運動 B、辛亥革命 C、五四新文化運動 D、戊戌變法運動
13、維新派與洋務派的不同點主要是 ( )
A.維護清朝統治 B.創辦近代工業 C.舉辦新學堂 D.提倡興民權
14、「……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定立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這是哪一派的觀點 ( )
A.頑固派 B.洋務派 C.維新派 D.資產階級革命派
15、戊戌變法時在位的皇帝是 ( )
A.道光帝 B.咸豐帝 C.光緒帝 D.宣統帝
16、被孫中山稱贊為「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起義之役並壽」
的起義是 ( )
A、浙江紹興起義 B、雲南起義 C、北伐戰爭 D、黃花崗起義
17、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是 ( )
A興中會 B華興會 C光復會 D中國同盟會
18、辛亥革命中首次取得勝利的起義是 ( )
A武昌起義 B南昌起義 C廣州起義 D秋收起義
19、同盟會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里「韃虜」指的是 ( )
A西方列強 B滿族人民 C滿清貴族(清政府) D少數民族
20、、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中,沒有涉及的問題是 ( )
A推翻君主制度 B建立共和國 C改革土地準度 D驅逐帝國主義勢力21、辛亥革命是在一片勝利的「歡呼」聲中失敗的,這里的「歡呼」主要來自( )
A滿清統治結束 B武昌起義勝利 C列強宣布「中立」 D中華民國建立
22、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哪個政府頒布的 ( )
A、中華民國政府 B、中華民國軍政府 C、南京臨時政府 D、南京國民政府
23、 1949年,中華民國覆滅,請問:用民國紀年的話這一年是民國多少年( )
A民國36年 B民國37年 C民國38年 D民國39年
24、下列運動在南京建立政權的是 ( )
A. 辛亥革命 B。維新變法運動 C。洋務運動 D。義和團運動
25、戊戍變法與辛亥革命的相同之處是 ( )
A、都是資產階級領導和發動的革命運動 B、都反對滿洲貴族統治
C、都想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 D、都採用暴力手段
26、認為辛亥革命失敗的最主要依據是: ( )
A 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 B 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綱領
C 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D 沒有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
27、下列有關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
A、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C、結束了中國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D、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
28、下列不屬於三民主義的是 ( )
A、民主 B、民權 C、民生 D、民族
29、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主張 ( )
A.師夷長技以自強 B.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C.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D.仇視一切外來事物
30、辛亥革命是一場 ( )
A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 B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C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D反帝愛國運動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1831年刑部奏稱:「現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鴉片煙之人,而各衙門尤甚,約計督撫以下,文武衙門上下人等,絕無食鴉片煙者,甚屬寥寥。」

《鴉片戰爭》資料

材料2 1840年1月18日,澳門新聞報紙報道:「議定規銀每箱若干,這些規銀,系與總督衙門,以及水路文武官員。唯口所得最多……或在船上來取,或在省城交收,然亦有將鴉片准折,每次自一箱以至一百五十箱為止,卻無定數。

《鴉片戰爭》資料

材料3 「中國人在道義上抵制的直接後果是英國人腐蝕中國當局、海關職員和一般的官員。滲透了天朝的整個官僚體系和破壞了宗法制度支柱的營私舞弊行為,同鴉片箱一起從停泊在黃浦的英國躉船上偷偷運進了天朝。」

馬克思《鴉片貿易史》

回答:

(1)材料1、2分別反映了什麼現象?

(2)材料1和材料2是何關系?簡要說明之。

(3)材料3反映了什麼問題?

(4)以上三則材料反映了什麼本質問題?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李鴻璋奏摺:「竊自同治元年(1862年)臣軍到滬以來,隨時購買外洋槍炮,設局鑄開花炮彈,以資攻剿,甚為得力。機器製造一事,為今日禦侮之資,自強之本。……料數十年後,中國富農大賈必仿造洋機器製作以求利益者,官法無從為之區處。」

引自《中國近代史》

材料2 近日財用極絀,人所共知。……現在廠漕課稅正供之外,添出厘金、捐輸上款。百萬羅掘,仍不足用。捐輸所得無幾,流弊甚大;而內地厘金,又為半稅所絀。如銅鐵、羽呢、洋布等類,皆關民生日用,洋船轉運迅捷,輸納又僅半稅,於是奸民包攬冒編,大宗貨物皆免厘金,因稅則載在和約,無可議加,以至彼此輕重懸殊,商民交困,從爵淵魚之喻,何堪設想!丁日昌擬設廠造耕織機器,曾國藩與臣疊奏開煤鐵各礦,試辦招商輪船,皆為內地開拓生計起見,蓋既不能禁洋貨之不來,又不能禁華民之不用。英國呢布運至中國,每歲售銀三千餘萬,又銅鐵鉛錫售銀數百萬,於中國女紅臣作之利,妨奪不少。曷若亦設機器自為製造,船鐵路自為轉運。但命名貨物精華與彼相埒,彼物來自重洋,勢不能與內地自產者比較,我利日興,則彼利自薄,不獨有利厘餉也。……臣迫於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議開煤鐵,飭津、滬機器局委員購洋器、雇洋匠,以資倡導,因為鑄造軍器要需,亦欲漸開風氣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濱江近海等能設法開辦,船械製造所用煤鐵,無庸向外洋購運,榷其餘利,並可養船、練兵,此軍國之大利也。

李鴻璋《籌議海防折》(1874年)

請回答:

(1)材料1、2體現出李鴻章的相同之處是什麼?不同之處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

(2)概括材料2並指出李鴻章創辦民用企業主要是基於哪些方面的考慮(不能摘抄原文),你如何評價?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南宋)趙汝適《諸番志》流求國條謂:「泉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公元171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那裡建造了房屋兩百間,派水軍長期駐守。……公元1290年前,元政府在澎湖設立巡檢司,「以周歲辦鹽課中統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另無科差。」

陳碧笙《台灣地方史》

材料2 (166年)四月二十六日,(鄭)成功命使者以書告曰:「……然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據,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珍寶)不急之物,悉聽而歸。執事(荷蘭殖民軍統帥)不聽,可揭紅旗請戰,余亦立馬經觀,毋游而不決也。生殆之權,在余掌握中,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唯執事圖之。」

連橫《台灣通史》卷1《開辟紀》

材料3 台灣人民聽說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的消息後,悲痛欲絕,寫了聲討賣國賊李鴻璋的檄文,貼於彰化縣署前:「痛哉!吾台民,從此不得為大清國之民也!……有賦臣焉,大學士李鴻章也,刑(兵)部尚書孫毓汶也,吏部侍朗徐用儀也。……將關系七省門戶之台灣,海外二百餘年戴天不二之台灣,列祖列宗深仁厚澤不使一夫失所之台灣,全輸之倭奴!……我台民父母妻子,田廬墳墓,生理家產,身家性命,非喪於倭奴之手,實喪於賊臣李鴻璋、孫毓汶、徐用儀之手也。」

《中日戰爭》第6冊

材料4 德黑蘭會議前,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於11月2日至26日在開羅舉行會議,簽署了《開羅宣言》。德黑蘭會議期間,蘇聯政府對《宣言》也表示同意。《開羅宣言》於12月1日德黑蘭會議結束時公布於世,庄嚴宣告,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州、台灣、彭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

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大陸與台灣的什麼關系?

(2)分析材料2和材料3,指出反映了什麼共同的現象?

(3)材料4反映了什麼實質問題?

(4)綜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通州之設紗廠,為通州民生計,亦即為中國利源計。通(通州)產之棉,力耕絲長,冠絕亞洲,為日廠之所必需,花往紗來,日盛一日,捐我之產以資人,人即用資於我之貨以售我,無異於瀝血肥虎,而袒肉以繼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貧,國於何賴?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廠工已畢,紗機已開,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專責成。

摘自張謇《大生紗廠廠約》

材料2 謇意自今為始,凡隸屬本部(指農商部)之官業,概行停罷,或予招商承辦。唯擇一、二大宗實業,……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舉辦,而確有關於社會農、工、商之進者,酌量財力,規劃經營,以引起人民興趣,余悉聽民辦。謇對於官業之主張,至擴張民業之方針,則當此各業幼稚之時,舍助長外,別無他策。

摘自張謇《宣言就部任時之政策》(1913年10月)

材料3 中國內地風氣尚未盡開,資本又不充裕,試問舍世界各國經濟互助,有何別法?互助之道無他,即合各國之利病共同,視線一致者,集一銀公司,棉鐵為主要,……凡有一地一礦一事視為可經營者,……詳確其預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數,程序其設施,檢核其成績,而又勢以平等資本,公開昭布其條件,而互輸產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國之權。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預言。

摘自《張季子九錄·實業錄》卷七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說明張謇興辦實業的主要動機。

(2)根據材料2、3說明為發展中國幼稚的民族工業,張謇提出的重要經濟主張和政策。

(3)根據材料2簡說張謇在哪一個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以上思想主張說明了什麼?

世界歷史近代史怎麼背,求方法

1. 標年代軸.對知識的統計和歸納是最好的方法.試著做一個年代軸,把每個時間在上面標注下版來.這樣是對權知識的整體感知.
2. 列圖表.在1的基礎上把知識點細分.如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人物與發明寫下來.因為出題是綜合的,這樣更方便記憶.
3. 把每一個文獻記下來,統一寫在一張紙上.標註上類型,如:資產階級的文獻,《權利法案》《獨立宣言》《人權宣言》《法典》等.方便記憶.
4. 學會對比.把一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時間開始標志等用2的方法來比較,更能突出重點.
5. 最最重要的是多看書.無論老師多擴展了多些需要背的,最終考試還是要歸於書本.其實再有什麼投機取巧的方法也只是輔助作用,還是在每周多多看看書吧,這招比什麼都強.

❸ 世界近代史時間軸

1、工場手工業時期(16-19世紀初)

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徵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資本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內開始確立。

2、蒸汽機時代(19世紀初-70年代)

基本特徵:工業革命推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許多國家和亞洲的日本確立,資本主義世界 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自然經濟。確立了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

3、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這一時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具體分為兩個階段: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45)。

(3)世界歷史61近代史卷擴展閱讀:

世界近代史開始於l6世紀。馬克思曾幾次談到過這一點。因為從古代到近代的依據是社會轉型,即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所以,資本主義的到來就是近代開始的標志。

16世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說明了這一點。宗教改革、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的新發展、資本主義農業和工業的興旺、尼德蘭革命等,都說明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開始了。

從16世紀到19世紀初。這是資本主義的童年階段,是反封建斗爭十分激烈的階段,世界上出現了最早的四個資本主義國家,即荷蘭、英國、美國和法國。

在力量對比上,封建和封建之前的社會制度佔有極大優勢。不過資本主義力量依靠自己的活力,發展很快,到這個時期之末,已經能夠和封建勢力抗衡了,而且顯示了必將勝利的勢頭。

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社會帶人了電氣時代,也就是近代史最後階段,生產力迅猛發展,電力成了新的能源,內燃機造成火車、遠洋輪船、飛機發明了出來。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完全形成,出現了現代意義的經濟模式和政治模式。同時,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運動也有了新的發展。

但是,由於幾個大國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仍然固守舊的傳統,用重新瓜分世界領土來擴大市場,結果引發了世界大戰。

❹ 世界近代史時間軸與中國近代史時間軸的對應關系謝謝!

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資本主義制度產生時期(版17、18世紀);第二,權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代(19世紀上半期);第三,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的確立(19世紀50、60年代);第四,資本主義穩定、發展並開始進入壟斷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

(4)世界歷史61近代史卷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幾種基本線索:

1、兩個過程論

2、三次革命高潮說

3、兩種趨向論

4、三個階梯說」或「四個階梯說」

5、兩個任務論

6、陳旭麓的新陳代謝論

7、羅榮渠為代表的現代化論

中國近代史的本質和主題:

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而斗爭的歷史。亦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為實現現代化而斗爭的歷史。

❺ 世界古代史

依我看,齊世榮版六卷本世界通史教材《世界史 • 古代史編》上、下兩卷,就是版很好的世權界古代史的參考書。它較全面地體現了考綱所規定的考查范圍。建議樓主在使用時應對照考綱先通讀一遍,確定不考的內容,然後對各個考點進行細化,梳理出相關線索,然後再在筆記上整理出來。
樓主復習時還可以結合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編寫的修訂版《世界上古史》和《世界中古史》。該修訂版教材於 2005 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前者是由周啟迪主編,後者是由孔祥民主編。該套教材是目前最新的世界古代史教材,它不但體系新,而且觀點也頗有新穎獨到之處,是復習備考的最好參考書。
建議樓主看看這個,或許有用:http://www.kaoyan.com/

❻ 西方國家的教科書《世界歷史》中的近代史、現代史和當代史,分別以哪年作為標志

是在歷史中,在近代史,現代史和當代史

❼ 世界近代史下卷復習資料

<div> 不同之處:世界近代史開端不同。目錄A以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開端,目錄B以16世紀的世界為開端。
原因分析:從教材出版時代角度分析。目錄A編於20世紀70年代初的中國,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歷史研究和教學重視革命和階級斗爭的歷史主導作用。這種對世界近代史開端的認識,反映了當時時代的特徵。
目錄B編於改革開放之後,思想領域撥亂反正,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歷史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從更宏觀的角度認識世界近代史開端。目錄B反映了21世紀初中國史學界的認識水平。 <div>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於所學相關知識的基本運用與對應該掌握的基本史學研究方法的理解與運用能力。的本題為開放性試題,這種開放性不同於以往的,材料中的兩個版本的目錄的不同之處不只一處,所以答案可不唯一。材料中明顯的不同之處還有目錄A中沒有把歐洲資產階級思想解放的內容單列出來,而是做為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來講解的。有關原因問題,分析時首先從兩則目錄的出處來比較,分析整理出兩則目錄出版時的歷史背景,結合歷史背景來分析概括原因。主要抓住目錄A是文革時期的,目錄B是改革開放後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後的這個本質上的不同來分析。

❽ 世界歷史試題及答案

材料一 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說,他們只和英王之間締結了契約。富蘭克林認為,根專據人民的普遍心理,只有國屬王才是北美的主權權威者。1776年發表的《獨立宣言》則歷數了英王的25條大罪,將其稱為「專制君主」。——據雷芳《英王在殖民地形象的改變與北美獨立意識的形成》
材料二 到1870年,在運到英國的棉花中,有60%來自美國。此後,美國始終是英國棉花的主要供應地。棉花也成為美國在1815年後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動力,直到1860年,棉花出口佔美國國內出口總值的一半還多。
——據沃爾夫《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民》。
問題:
(1)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為什麼只承認與「英王之間締結了契約」?從當時英國政治體制的角度加以分析。(4分)
(2)分析英王形象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從「主權權威者」變為「專制君主」的原因。(4分)
(3)美國獨立後,英美兩國的經濟聯系並未切斷。根據材料二,分析19世紀中前期英美兩國在經濟上的相互影響。(4分)

❾ 世界近代史,從一戰開始到二戰結束的整個過程

一戰

(2002-11-28 12:10:50)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而導致的一場爭霸戰爭,它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劫難。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為了爭取和平,促進發展,人們力圖從歷史的災難中汲取教訓,以之作為前車之鑒,這促使史學家們加強了對戰爭史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史即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擬就國內「一戰」史的研究概況作一簡介。

一、關於戰爭緣起與戰爭責任
1.戰爭緣起:
(1)「英德矛盾主要說」:司徒琳認為,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趙輝傑認為,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系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沖突對於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爭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於成為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2〕

(2)「法德矛盾主要說」:陳漢時認為,從實際情況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說」並不全面。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面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只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3〕

(3)「俄德矛盾主要說」:張含英認為,「英德矛盾主要說」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沖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於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引起的,那麼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4〕。

2.戰爭責任:
羅天煥認為,兩大集團中各國所應承擔的責任是不盡相同的。法國雖不能說是「無辜」的,但至少是被動的;俄英兩國對戰爭的爆發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義大利對於一戰的爆發不應承擔什麼責任;奧匈帝國對於戰爭發生的近因要比上述國家負更多的責任;德國是最熱衷於發動戰爭的國家,德皇威廉二世是一戰的罪魁禍首。〔5〕

潘人傑、李巨廉認為,應從「時代」、「格局」和「人」三個層次來看待戰爭緣起和戰爭責任。從「時代」看,現代條件下的大國霸權主義,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經濟和技術的迅猛提高,是20世紀初可能發生世界大戰的條件;從「格局」看,20世紀初兩大對立的同盟體系和軍事集團的新格局的形成,為從局部戰爭演化為全面戰爭埋下了禍根;從「人」看,通向一戰的道路有很大的自發性特點,這與大國當權人物的決策行動和對危機的處理有關。政策和行動僵硬,缺少必要的妥協和綏靖,促成了兩大集團迅速迎頭相撞。〔6〕

二、關於一戰和美國
1.美國的中立與參戰:史煦光認為,美國在一戰中是中立還是參戰、何時參戰、以何種形式參戰,取決於能否保持其「利益線」。即在戰時利用戰爭形勢,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額利潤,並趁機向世界擴張;在戰後能收回戰爭貸款,進而以仲裁員身份取得國際事務的支配權。美國參戰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線被突破,於是只能以參戰去獲取中立國不再能有的利益。〔7〕

2.美國的調停外交:吳瑞、楊春龍認為,調停外交是一戰時期美國對歐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以調停促成妥協,將兩大集團互相對峙和牽制的格局繼續維持到戰後,自身則因勢乘便為稱霸世界鋪平道路。〔8〕

三、關於中國參戰和參加巴黎和會
1.關於中國參戰問題
(1)「日本影響說」:吳瑞認為,一戰期間北洋軍閥內部在中國參戰問題上的爭執即「府院之爭」,其實質是美日兩國爭奪對中國控制權斗爭的反映,其結果是以段祺瑞為代表的參戰派取得了勝利,即日本侵華勢力取得了勝利。〔9〕

(2)「美日共同影響說」:李子雄認為,中國參戰是美日兩國共同影響的結果。美國的外交活動打破了中國在參戰問題上的外交僵局,美國參戰給中國參戰打下了客觀基礎;日本則通過政治上操縱中國軍閥和經濟上收買中國軍閥使之同意參戰。美日兩國在中國參戰問題上都起了重大作用。〔10〕

2.對中國參加一戰和參加巴黎和會的評價
在此問題上,史學界多持否定態度。袁繼成、王海林則認為對此不能一概否定,冷靜地把中國參加一戰和巴黎和會這兩件事放到中國近代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爭取國家獨立的歷史長河裡考察,就會覺得中國參戰不是沒有道理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有失亦有得:第一,收回了德、奧在華特權;第二,簽訂了對奧、對匈、對保條約,成為國際聯盟成員;第三,中國代表在和會上的抗爭,既是中華民族義憤的反映,也反過來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和新抗爭。〔11〕

四、關於戰爭與革命的關系
「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的公式能否用來解釋一戰與革命的關系問題,史學界存在不同意見。

1.肯定意見:石森認為,不能否定革命斗爭對制止戰爭的重要作用。戰爭與革命都是階級斗爭的形式,戰爭雖不是產生革命的根本原因,但戰爭往往是加速革命的一個重要條件。革命力量強大時,就有可能推遲和制止戰爭的爆發,德國和其他國家的革命運動雖未能制止一戰,但對加速大戰的結束起了重要作用。〔12〕姚海認為,十月革命道路的最基本特點是由一戰造成的〔13〕。潘黎明認為,一戰是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得以順利實現的首要因素,兩次革命均發生於一戰期間,國際帝國主義無暇他顧,因而使革命獲得成功。〔14〕

2.否定意見:茅海建認為,革命和戰爭之間沒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關系,一戰並非是被革命制止的,而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各國革命運動高漲的情況下結束的,這些革命對加速戰爭的結束起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大戰主要是以軍事上的勝負而告終的。〔15〕夏季亭認為,十月革命後蘇俄退出一戰,這對蘇俄來說是正確的,但其客觀後果之一不是加速而是推遲了戰爭的結束。一方面蘇俄為換取德國停止進攻而作出許多讓步,使德國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大受優惠,協約國的處境則艱難起來,延緩了德國的投降;另一方面,致使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德國軍隊戰場上的失敗,十月革命只是對德國人民的反戰斗爭產生了一定影響,它與蘇俄退出戰爭給德國帶來的惠益相比只佔第二位。〔16〕

五、關於一戰的影響和地位
1.一戰的世界性
龔敏認為,一戰是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對國際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具有世界性的深刻影響。〔17〕李植枬認為有四個原因使一戰成為世界性的戰爭:第一,統治世界的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控制著一批殖民地和附屬國,一國參戰也意味著其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參戰;第二,一戰是為了重新瓜分世界,交戰雙方在世界范圍內展開爭奪;第三,為了戰勝對手,交戰雙方都極力拉擾別國入伙;第四,世界已從經濟上聯成一氣,資本輸出和經濟利益必然影響各國對待戰爭的態度。〔18〕

2.一戰的影響:
盧文璞認為,一戰對世界現代歷史進程的影響決不亞於十月革命,而且十月革命與之緊密相聯,因此,這兩個事件可同視為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標志。〔19〕夏季亭、張欽賢認為,一戰對世界現代史的影響是深遠的、廣泛的,應該將一戰列入世界現代史的范圍之內。〔20〕

除上述幾個問題外,一些學者還對一戰參戰國的數目進行了考證。有人認為參加一戰的國家是39個〔21〕,有人認為是36個〔22〕,還有人認為應為37個〔23〕。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
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61近代史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