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口出生歷史
應該了解,該書一些數據與前人有巨大不同,例如,「對乾隆年間及光緒十九年(1893年)城市人口的數量,作出了與前人完全不同的估計」,例如,咸豐末年的甘肅人口,趙文林《中國人口史》的甘肅就是現在的甘肅范圍,人口為一千二百多萬,如果按當時甘肅范圍,包括當時的寧夏府的三百多萬、西寧府的一百多萬,總數是一千七百多萬,而葛劍雄主編、曹樹基著的《中國人口史 第五卷清時期》,卻是一千九百多萬(有人錯寫成「《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把一本獨立的書當作某本書其中的一個章節了)。
了解這些不同,就知道為什麼不能空洞引用什麼《中國人口史》,那不是一本書,要說明是誰著的、何年版本的何種書(同一作者但版本不同就可能有修改)。可惜,很多人不懂這種簡單常識,常常隨便復制引用,造出一些誤解。
4、袁祖亮主編《中國人口通史》,山東人民出版社,多卷本,還在繼續發表。
另外,省份人口史,是重要分支,有些相關著作,當然,由於有的學者考慮本地區復雜歷史和政區變化的關系,省份人口史有時難免存在忌諱部分,外省人寫作的全國通史類,應該客觀一些。
早期人口
人口資料多見於正史中記錄的納賦人口,但是由於為了逃避賦稅、人口流亡、大戶侵佔等原因,有為數不少的人口並不見於正史的記錄,而且有很多和尚道士奴婢部曲等也並不歸於此類,造成統計上的偏差。在戰亂當中,國家控制力下降,大量人口逃逸,所以往往人口數據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於真實。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國語》記載,周宣王時也進行過人口調查。但真正詳細的人口調查起源於戰國初期,但當時的資料並沒有流傳下來。估計在戰國後期的前230年,根據當時各國兵力及資料推算,中原各國人口總計30,000,000人。
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徵集兵員的記載。《尚書·多士》篇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可見當時已有了人頭統計。這可以視為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萌芽。
西周時創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記辦法。據《周禮·秋官·司民》記載:「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辯其國中,與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萬民之數詔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周朝已有了戶籍登記制度的雛形。
春秋戰國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這一時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國傳統農業的迅速發展和各國實行變法改革促進封建制整體的誕生,奠定後來傳統農耕文明基礎的大變革時代。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此後一直到秦末民變之前都持續不斷的增長.
估計公元前10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5000萬。估計公元前5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0億,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此年有25,000,000人口。估計公元前4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62億。估計公元前2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905億。估計公元前265年的印度孔雀王朝有50,000,000人口。
2. 中國人口變化歷史
中國人口變化分三個階段:在近代之前;近代到現代;現代至今。且人口變版化與歷史進程權有很大的關系:近代前處於清朝統治,1840年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佔34%;近代後由於歷史原因,人口增長緩慢;直到近代後人口開始增長迅速。
1、近代之前
中國從歷史上,就已經在世界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近代之前是在1840年之前,那時候的中國還是處於清朝政府的統治,人口正常增長,那時候的中國人口就已經有4.3億人,佔世界人口的34%,已經算是很高的比例了。
2、近代到現代
近代到現代的時間為1840年~1949年建國前,中間經過了一百多年的辛酸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大量人口死於戰亂、毒品、疾病、飢餓等等,人口緩慢增長,到1949年末,中國大陸的人口僅有5.4167億,在世界人口比重中下降了11%。
3、現代至今
現代至今的時間就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那時候國家穩定,人民生產發展,經濟也慢慢增長,科技技術到現在也慢慢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人口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延長了人均壽命。到2018年末,中國人口已經達到13.95億人。
3. 中國歷史人口變化的特點及影響
兩千多年來我國的人口數量的衍變,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特點。
1、增長緩慢。從公元2年的6000萬增加到1850年的4.3億,總數僅增長了7倍,年平均增長率僅約1‰。
2、大起大落。某些時期的持續增長和某些年代的急劇下降交替出現。如西漢前期、8世紀前期的唐朝、11世紀的北宋、18世紀的清朝,數十年至百餘年間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7‰-10‰。其中的恢復階段還可能出現更高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在人口銳減時,一二十年間可以形成高達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負增長率可以高達50‰-100‰。
3、人口發展呈現階段性。第一階段,自商、周至公元初,達到6000萬。第二階段,自東漢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萬。第三階段,從中唐經五代,至北宋期間的12世紀初突破1億,至13世紀初達到1.2億。第四階段,從宋末元初至17世紀初的明代,總數超過2億。第五階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紀初得到恢復,至19世紀中葉達到4.3億的新高峰。第六階段,經過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長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增長,70年代後雖速度減緩,近年仍已突破了12億大關。二、三階段翻番的時間為1300年,第四階段為500年,第五階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階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長的階級不平衡性。由於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權和更好的生活條件,地主階級人口總是以比農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長,因而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會隨著王朝的延續而越來越高。
5、人口增長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漢族和農業民族的增長一般高於非漢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漢族和農業民族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漢族以外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增長的不平衡。
4. 簡述 中國人口發展史
人口資料多見於正史中記錄的納賦人口,但是由於因為暴政和自然災害造成的流民等原因,有為數不少的人口並不見於正史的記錄,而且有很多僧尼道士奴婢部曲等也並不歸於此類,造成統計上的偏差。在戰爭期間,朝廷和官府對地方的控制不力,人民逃逸而形成流民,所以在統計遇到這種情況下的人口數據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於真實。《國語》記載,周宣王時就已有進行過人口調查的目前傳世文獻資料記載的最早記錄。但真正詳細的人口調查起源於戰國初期,但當時的資料並沒有流傳下來。估計在戰國末期(前230年),根據當時各國兵力及史料推算,各諸侯國人口總計3,000至3,500萬人。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前453年—前221年)是古代中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和奠定後來農耕文明基礎的時期。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快速成長,估計戰國中期各諸侯國總人口達到約3,500至4,000萬。
秦、漢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大約為3,000萬。
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造成期間大量人口死亡。
西漢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故當時全國人口分布格局為北多南少。
若以淮河、秦嶺為界,那此時的華北人口超過85%,華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益、荊、揚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前202年在楚漢戰爭中取勝的漢王劉邦稱帝,漢朝正式建立。估計西漢初人口在1,500萬到1,800萬之間。
漢朝建立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的政治措施,文景之治後到漢武帝元光六年時(前129年)達到3,600萬。
根據《漢書》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2,23,3062戶,59,594,978人。
漢高祖元年(前202年)15,000,000人到18,000,000人之間
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
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人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12,366,470戶,57,671,401人(一說:12,233,062戶,59,594,978人)
今學者王育民估計實際人口至少65,000,000人
新莽
新莽時期沒有具體的人口調查,估計新莽天鳳五年(17年)全國有5600萬人。光武中興後;華南地區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
東漢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時估計全國有人口2800萬人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4,279,634戶21,007,820人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860,573戶34,125,021人
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7,456,784戶43,356,367人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9,237,112戶53,256,229人
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9,647,838戶48,690,789人
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10,780,000戶53,869,588人
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 9,698,630戶49,150,220人
漢順帝建康元年(144年)9,946,919戶49,730,550人
漢沖帝永嘉元年(145年)9,937,680戶49,524,183人,一說此年有10,677,401戶,56,366,856人
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9,348,227戶47,566,772人
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10,677,960戶,56,486,856人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估計總人口有1,100萬戶,5,500萬人
今學者王育民估計東漢人口最盛時遠逾西漢人口最盛時的6,500萬人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計有3,000,000戶,約15,000,000人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
到蜀漢滅亡時(263年)人口數字根據傳世文獻資料記載,魏蜀吳納稅人口合計在820萬人左右。根據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發展史》的記錄三國時代的人口是1600萬—2000萬之間。
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滅蜀之前,663,423戶,4,432,881人。滅蜀之後,納稅戶943,423戶,5,372,881人。
蜀漢昭烈帝劉備章武元年(220年),200,000戶,900,000人。
蜀漢後主劉禪炎興元年(263年),民戶280,000戶,940,000人。此外,帶甲將士102,000,吏40,000人,總計1,082,000人。
吳大帝孫權赤烏五年(242年),523,000戶,2,400,000人。
吳後主孫皓天紀四年(280年),民戶523,000戶,2,300,000人。此外,帶甲將士230,000,吏32,000人,總計2,567,000人。
兩晉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統一全國後,根據《晉書》記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有2,459,840戶,16,163,863人。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載於史籍的戶口數據為全國3,770,000戶。
在八王之亂後衰落的西晉王朝爆發了五胡亂華。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紛紛大量的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合計遷入90萬,東晉因而設置大量僑州。
漢趙劉聰時(310年七月—318年),漢趙控制地區的諸胡戶口大約有六十三萬戶,且漢戶不計;諸胡人口約有三百五十萬人。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記載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戶,9,987,935人。
南朝
南朝人口的傳世文獻資料,只有《宋書》記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戶口數為90.1769萬戶,517.4074萬口。由於當時隱匿人口數量比較嚴重,這個數字並不真實。
南朝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有11,000,000人;到太清二年時(548年)有200萬戶,約12,000,000人,達到南朝人口峰值。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發的侯景之亂造成江漢平原以東的長江下游地區:「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552年四月,禍亂結束後的南梁境內人口僅剩1,200,000人。
直到陳霸先建立陳朝後到陳宣帝太建八年(576年)才達到600,000戶,2,400,000人。
北朝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北涼承和七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仇池建義四年(439年)滅北涼,北朝開始。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實行均田制後到北魏孝明帝神龜三年時(520年)達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戶,約30,000,000人。
至北魏於爾朱榮之亂後分裂時(534年),有3,375,368戶。
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戶,20,006,880人。
北周靜帝大定年間(581年)4,599,000戶,9,009,614人。
今學者王育民估計北魏最盛時的戶口逾600萬戶。
隋、唐、五代、宋
隋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境內置於官府直接控制下的戶口,計有4,622,528戶,29,016,484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得戶500,000戶.2,000,000人,此時全國戶口7,000,000戶,人口約40,000,000人。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約8,700,000戶,44,500,000人。
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9,040,000戶。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8,907,546戶,46,019,956人。
根據《隋書.地理志》記載各郡分計數之和為全國有9,073,926戶。
初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1,800,000戶。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2,190,000戶。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2,900,000戶。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3,041,871戶,12,351,681人。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年)3,600,000戶。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3,800,000戶。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6,156,141戶;37,140,000人。
盛唐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戶,41,419,712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7,861,236戶,45,431,265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8,018,710戶,46,285,161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8,412,871戶,48,143,609人。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8,525,763戶,48,909,800人。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9,069,154戶,52,880,488人。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9,619,254戶,52,880,488人。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8,914,709戶,52,919,309人。
當時史學家杜佑估計這一年的唐朝人口有一千四百萬戶左右.人口數在七千五百萬人到八千萬之間。
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發展史》,唐朝的人口峰值應該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人口數量大約在8,000至9,000萬之間。
中唐
安史之亂結束後,遭受戰禍地區的人口大量死亡或南移。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蘇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廣州增加75%。
南北人口分布格局從初唐時:華北占據75%,華南占據25%。到唐亡時:南北人口分布格局各佔一半。此後的人口統計資料由於統計疏漏混亂不堪因而不準確可靠。
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戶,16,993,806人。[只有169個州上報戶口;不足安史之亂前的一半單位]。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2,933,125戶,16,900,000人。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3,805,076戶。(一說310餘萬)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2,473,963戶。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戶,15,760,000人。
唐穆宗長慶年間(824年)3,944,595戶。
唐敬宗寶歷年間(826年)3,978,982戶。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4,996,752戶。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4,955,151戶。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估計全國有33,000,000人。
晚唐
唐哀帝天復三年(907年)全國合計20,000,000人。
五代十國
淮南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226,574戶,南唐割江北地。
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2,309,812戶。
荊南(963年),142,300戶。
湖南(963年),97,388戶。
後蜀(965年),534,029戶。
南漢(971年),170,263戶。
南唐(975年),655,065戶。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090,504戶[主戶]。
清源(978年),151,918戶。
吳越(978年),550,680戶。
北漢(979年),35,250戶。
北宋
估計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二千萬人。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6,864,160戶,男口14,278,040人。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7,417,570戶;男口16,280,254。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9,716,716戶,男口22,717,272人。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估計大約有10,290,000戶。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12,462,531戶,男口26,421,651人。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4,181,486戶,男口20,506,980人。一說為12,917,221戶。男口29,092,185人。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14,245,270戶,男口30,807,211人。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17,211,713戶,男口24,969,300人。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17,957,092戶,男口40,072,606人。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19,120,921戶,男口42,566,243人。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19,960,812戶,男口44,914,991人。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20,264,307戶,男口45,324,154人。
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20,882,438戶,男口46,734,784人。
估計趙宋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年—1125年)有2,200,000戶,估計有118,800,000人
其中華南地區人口佔全國70%,華北地區占據30%。
據《遼史》記載及今人考訂,遼國人口最多時的遼天祚帝乾統十年(1110年)有150餘萬戶,10569288萬人;西夏人口最多時的西夏崇宗貞觀十年(1110年)約有近三百萬人;大理國最盛時有人口兩百萬人左右。
宋、金
紹興和議後(1141年)從靖康之變開始因頻繁戰爭和金國的屠殺而遭受毀滅性摧毀的地區得到恢復。自靖康之變開始嚴重銳減的人口恢復增長。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大理四國實際人口總數估計達到一億四千萬人。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11,364,377戶,男口24,202,301人。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11,139,850戶,男口33,112,327人。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12,976,123戶,男口28,558,940人。
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12,302,873戶,男口27,845,085人。
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12,670,801戶,男口28,320,085人。
一說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有戶1550萬戶.人口8060萬人。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5,696,989戶,男口13,026,532人。
從1223年到1264年南宋的戶口數據減少超過一半,四十年的時間人口不增反降,這與宋理宗(1224年-1264年在位)在位期間昏庸無道,橫征暴斂有極大關系。雖然1235年—1259年間蒙古軍隊入侵南宋,但只是長江北部的川陝四路﹑荊湖北路、淮南西路等地,而南宋人口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的地區,正是由於宋理宗在位四十年的嚴刑峻罰,苛征橫斂造成了大量人口為逃避苛捐雜稅逃亡。造成了史書記載的戶口數損失過半的嚴重後果。
金朝的人口統計數據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300餘萬戶,大約19,650,000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6,789,449戶,44,705,086人,這是《金史》中的數據。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6,939,000戶,45,447,900人。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女真、契丹、漢戶為7,223,400戶,48,490,400人。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7,684,438戶,45,816,079人,一說8,413,164戶,53,532,151人。後一組數據相對可靠一些。
金朝的四次准確的人口統計,每戶平均人口都在6人以上,金朝的戶規模較大,和很多貴族以及猛安謀克戶們使用大量奴僕有一定關系。
吳松弟教授認為1161年金朝境內有500萬戶,3300萬人左右。
估計1200年宋、金、西夏、大理四國實際總人口為一億四千萬人。
蒙古
1205年,大蒙古國首次入侵西夏到1227年滅西夏,1211年首次入侵金朝到1234年2月9日滅金,1231年開始侵宋,1235年全面侵宋,直到1279年二月九日完全消滅南宋。蒙古軍在作戰地區進行大規模種族滅絕,隨後長期相伴瘟疫與飢荒,導致大量人口消失,原金朝境內和南宋之川峽四路地區極為慘重。1234年底原金國境內人口跌至谷底,1241年12月南宋之川陝四路地區人口跌至谷底。是為中國歷史上最殘酷慘烈的空前浩劫。
窩闊台六年(1234年)2月9日,蒙古滅金。
窩闊台七年(1235年,乙未年),乙未籍戶,籍得北方部分地區(燕京(今北京)、順天(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為873,781戶,4,754,975人。
南宋境內人口大量消失主要發生在川陝四路地區。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軍完全撲滅四川抗元勢力後,在1280年的戶口調查僅為15.5萬余戶,77.5萬餘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陝四路前的2.38%。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籍之原金朝境內較之於蒙哥二年(1252年)又增加30餘萬。
王育民認為蒙古國時期戶口數據與距離實際差距較大,尚有驅口、匠戶、流民等各色人沒有納入統計。
元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頒布建國號詔改為大元。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佔領南宋臨安城。至元十三年,有戶15,788,941。這是見於記載的元代最高的戶數記錄。倘將《元史》本紀記載的至元十二年戶數加上至元十三年阿術入奏新得戶數,為14,134,549戶,則該年實增加1,654,392戶。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3,196,206戶,58,834,711人。其中原南宋境內有戶11,840,800戶,原金境內有1,355,406戶。此次人口統計數據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澤溪洞之民」。考慮到雲南,嶺北,西藏等邊疆地區的人口,估計1290年實際人口有大約1500萬戶,超過75,000,000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13,430,332戶。江淮和四川11,430,878戶,內郡1,999,444戶,59,848,964人,游食者429,118人,僧、尼213,148人,共計60,491,230人。戶口統計本身就有一定誤差,而且元代有很多人口不計入戶口統計。估計,1291年元代的實際人口有大約76,496,000人。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全國有14,002,760戶,無人口數記載,這個是《元史》記載的元代戶口峰值。按照1291年的戶口比例,加上1291年的游食者和僧、尼的人口數據,推算出人口總計為63,042,160人。戶口統計本身就有一定誤差,由於元代很多邊疆地區不納入人口統計,蒙古貴族軍將們又有大量的私戶,此外還有軍戶,匠戶等均不納入人口統計,考慮到以上種種因素,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估計,1293年元代的實際人口有大約79,816,000人。
明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戶,59,873,305人。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戶,60,545,812人。這是除開華北大部分地區外的調查數據,今學者估計實際人口達到65,000,000人。
明太宗永樂元年(1403年)11,415,829戶,66,598,337人。這是所有傳世有關明代的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的明代戶口統計數據的峰值。
明太宗永樂二年(1404年)9,685,020戶,50,950,470人。
明太宗永樂七年(1409年)征服安南並收入疆域,增戶310餘萬;倘按每戶五口計,當增1,550餘萬口。
明太宗永樂八年(1410年),有960萬余戶,5,179萬餘人。
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79年)估計實際人口有71,850,000人。
明憲宗成化二十四年(1487年)估計實際人口有75,000,000人。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9,113,446戶,53,281,158人。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10,409,788戶,50,908,672人。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10,508,935戶,60,105,835人。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9,151,173戶,46,802,050人。
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10,621,436戶,60,692,856人。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9,835,426戶,51,655,459人。
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626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99,873,000人。現代學者王育民認為,萬曆年間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間。現代學者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197,000,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億。現代學者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192,510,000人,1644年實際人口大約有152,470,000人。
明穆宗隆慶年間美洲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後開始在華南地區普及和推廣,萬曆中興後到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有學者認為實際人口估計達到150,000,000人。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到清世祖順治十八年(1662年),在這個期間爆發的飢荒、農民起義、旱災、水災、蝗災、鼠疫、天花和清軍入關後殘酷的血腥屠殺,造成很多地方50%的人口消失,有的地方甚至高達80%,
清
主條目:清朝人口
明末清初四十餘年間天災人禍使得中國再次遭受一次浩劫。事實上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國人口僅一億多,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余。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01,710,000。
清聖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50,000,000。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177,495,000。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181,810,00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205,500,000。
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209,840,000。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8,238,00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0。
清仁宗嘉慶十年(1805年)332,181,403。
清仁宗嘉慶十五年(1810年)340,000,000。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年)360,000,000。
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383,100,000。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8,574。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19,441,360。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430,000,000。
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432,160,000(一說:436,100,000人)。
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事;咸豐三年(1853年)捻軍起事;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穆斯林禍亂造成期間全國的大量人口死亡。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年)377,636,000。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450,000,000。
清遜帝宣統三年(1911年)戶口調查統計有92,699,185戶。
18世紀時的清代人口得到很大成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的大規模推廣種植和普及,造成大量山地被開發,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同時環境遭受破壞。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時全國有38310萬人,其中南方佔71.4%,北方佔28.6%。人口超過兩千萬的有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廣東;不足兩千萬的有直隸、湖南、福建、山西、陝西、甘肅;不到1000萬的有雲南、貴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有太湖平原、長江流域、大運河沿線。
中華民國
1939年,估計人口為517,568,000,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中國人口地理學創始人胡煥庸於1935年劃定黑河瑗琿-騰沖人口線(又稱胡煥庸線),在領土面積上,該線東南部分佔全國的43%,西北部分佔全國的57%;而在人口上,東南部分人口佔全國的90%以上,西北部分人口卻不足全國的10%。四川、江蘇、山東為全國人口最多三省。江蘇、山東、浙江為人口密度最高三省。到1982年,瑗琿-騰沖線以東人口佔全國的比例超過94.4%,以西人口佔全國的比例不到5.6%。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中華民國有效管轄台灣及福建金門馬祖等部分地區等。至2009年7月,有效管轄地區總人口為23,059,339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1953年06月30日,全國人口601,912,371人。
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1964年07月01日,全國人口694,580,000人。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1982年07月01日,全國人口1,008,180,000人。
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89年07月01日,全國人口1,133,680,000人。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07月01日,全國人口1,242,600,000人。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11月01日,全國人口1,370,536,875人。
21世紀10年代
2005年全國人口1%抽樣調查,估計在調查時的11月1日全國人口有1,306,280,000人。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2010年11月1日零時,中國大陸人口總數為1,339,724,852人。
5. 中國人口的歷史發展
歷史上,中國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較大比例。1850年中國人口約4.3億,佔世界人口的34%。由於戰亂等原因,1850年至1950年中國人口增長緩慢。1949年年末,中國大陸人口為5.4167億,佔世界人口比例下降到22%。1950年代起,由於生產發展、人均壽命提高,世界各國人口迅速增長。到1990年末,中國人口已達11.4333億人,但佔世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22%左右。
中共中央、國務院早在1962年就做出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1990年代,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加強,中國的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由於人口結構的原因,中國人口總量仍在繼續增長,但佔世界比例逐年降低,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目前中國人口約13.68億,佔世界的19%,但出生人口僅佔世界出生人口的12%。聯合國根據現有生育率預測,未來中國人口將持續下降,到2100年下降到世界人口的3.1%。 年份中國大陸人口(億人)世界人口(億人)中國大陸人口佔世界比例1950 5.4425.2521.5%19606.4430.1821.4%19708.0936.8222.0%19809.7844.4022.0%199011.5553.1021.7%200012.7061.2720.7%201013.4169.3019.4%202014.0077.8918.0%204013.7196.9514.1%206012.07123.459.8%
6. 中國歷史上人口變化特點有哪三個
兩千多年來我國的人口數量的衍變,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特點。
1、增長緩慢。從公元2年的6000萬增加到1850年的4.3億,總數僅增長了7倍,年平均增長率僅約1‰。
2、大起大落。某些時期的持續增長和某些年代的急劇下降交替出現。如西漢前期、8世紀前期的唐朝、11世紀的北宋、18世紀的清朝,數十年至百餘年間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7‰-10‰。其中的恢復階段還可能出現更高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在人口銳減時,一二十年間可以形成高達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負增長率可以高達50‰-100‰。
3、人口發展呈現階段性。第一階段,自商、周至公元初,達到6000萬。第二階段,自東漢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萬。第三階段,從中唐經五代,至北宋期間的12世紀初突破1億,至13世紀初達到1.2億。第四階段,從宋末元初至17世紀初的明代,總數超過2億。第五階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紀初得到恢復,至19世紀中葉達到4.3億的新高峰。第六階段,經過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長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增長,70年代後雖速度減緩,近年仍已突破了12億大關。二、三階段翻番的時間為1300年,第四階段為500年,第五階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階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長的階級不平衡性。由於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權和更好的生活條件,地主階級人口總是以比農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長,因而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會隨著王朝的延續而越來越高。
5、人口增長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漢族和農業民族的增長一般高於非漢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漢族和農業民族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漢族以外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增長的不平衡。
7. 中國人口變化史中國人口變化史
1、春秋戰國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這一時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國傳統農業的迅速發展和奠定後來傳統農耕文明基礎的時代。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此後一直到秦末民變之前持續不斷的增長。
2、秦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估計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億,秦代人口占據世界15%的比例。
3、漢朝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漢戰爭之中取勝的漢王劉邦稱帝,天下重新統一,建立漢朝,據當代學者估計,人口約1650萬。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4、三國時期
東漢後期(157年),人口達到鼎盛,民戶人口5648萬人,經過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大大小小的軍閥互相混戰,到了三國後期(263年),民戶人口只有大約767萬,其中,263年滅蜀前夕魏國443萬,蜀國滅亡前夕94萬,吳國230萬(280年數據)。
這只是民戶數據,不包括軍隊和官員,根據歷史資料記載,263年,蜀國帶甲將士10萬2千人,吏4萬人,280年,吳國帶甲將士23萬人,吏3萬2千人,即使加上這些,總人口也只有793萬人。
5、晚唐時期
黃巢之亂時(875年—884年),期間超過八百三十萬人死亡。唐哀帝天復三年(907年)全國合計20,000,000人。
6、明朝時期
明朝建立並逐步統一全國後,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使得全國的農業在蒙元時期長期大規模戰亂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人煙之地和墾荒使得期間人口穩定成長。
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約有6054萬人,其中民戶6175.0萬,軍戶325.0萬。
7、清朝
明末清初四十餘年期間的頻繁戰爭和頻繁的瘟疫災荒飢饉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國社會已穩定,社會生產普遍恢復。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國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餘萬增加到一億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8、中華民國
台灣人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為517,568,000,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7)中國人口變化歷史擴展閱讀:
人口登記的萌芽期:
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徵集兵員的記載。這可以視為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萌芽。
西周時創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記辦法。周朝已有了戶籍登記制度的雛形。
8. 新中國成立後人口的變化及原因
民國剛建立的時候,中國人口大約為四億,到1949年中國人口大約是四到五億(民國時期沒有進行過全國人口調查,只有大概數據)。在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人口增長了大約一億。
1953年,新中國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表明當時中國人口為601938035人。1982年正式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的時候,中國人口為1031882511人。在大約二十九年的時間里,中國人口增長了429944476人。
可以說在大約相同的時間里,新中國的人口增長是民國時期的四到五倍。有一種觀點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新中國採取實行鼓勵生育政策導致出生率大幅提高,因此人口才大規模增長。
據統計,民國三十餘年的人口出生率大約平均為3.5%到3.8%,而新中國在實行計劃生育前的人口出生率平均為3.6%。這表明新中國的出生率與民國時期並沒有顯著的變化,也就是說「新中國人口快速增長是因為出生率提高」這一觀點是完全不符合歷史的。
要知道,人口是否快速增長除了受到出生率的影響外,還受到死亡率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國人口快速增長。
歷史發展:
歷史上,中國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較大比例。1850年中國人口約4.3億,佔世界人口的34%。由於戰亂等原因,1850年至1950年中國人口增長緩慢。1949年年末,中國大陸人口為5.4167億,佔世界人口比例下降到22%。
1950年起,由於生產發展、人均壽命提高,世界各國人口迅速增長。到1990年末,中國人口已達11.4333億人,但佔世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22%左右。
中共中央、國務院早在1962年就做出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1990年代,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加強,中國的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由於人口結構的原因,中國人口總量仍在繼續增長,但佔世界比例逐年降低,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
9. 歷史上個個時期的中國人口總數
以下是經查閱史書,得出的中國歷代大致人口數(2002年修訂版):
公元前220年 (秦王政二十六年) 約20,000,000
公元2年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59,594,978
公元57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21,007,820
公元75年 (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 34,125,021
公元88年 (東漢章帝章和二年) 43,356,367
公元105年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 53,256,029
公元125年 (東漢安帝延光四年) 48,690,789
公元140年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 約49,150,000
公元144年 (東漢順帝建康元年) 49,730,550
公元145年 (東漢沖帝永嘉元年) 49,524,183
公元146年 (東漢質帝本初元年) 47,566,772
公元156年 (東漢桓帝永壽二年) 56,476,856
公元280年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 16,163,863
公元581-600年 (隋文帝開皇年間) 約44,500,000
公元609年 (隋煬帝大業五年) 46,019,956
公元705年 (唐中宗神龍元年) 約37,140,000
公元726年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41,419,712
公元732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 45,431,265
公元740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 48,143,609
公元742年 (唐玄宗天寶元年) 48,909,800
公元754年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 52,880,488
公元755年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52,919,309
公元760年 (唐肅宗乾元三年) 16,993,806
公元764年 (唐代宗廣德二年) 約16,900,000
公元820年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 約15,760,000
公元1008年 (北宋真宗景德三年) 16,280,254
公元1053年 (北宋仁宗皇佑五年) 22,292,861
公元1066年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 29,092,185
公元1083年 (北宋神宗元豐六年) 24,969,300
公元1122年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 46,734,784
公元1281年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約58,830,000
公元1291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59,848,964
公元1381年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59,873,305
公元1393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約60,540,000
公元1403年 (明成祖永樂元年) 66,598,337
公元1502年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50,908,672
公元1504年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60,105,835
公元1578年 (明神宗萬曆六年) 60,692,856
公元1620年 (明光宗泰昌元年) 51,655,459
公元1651年 (清世祖順治八年) 10,633,326
公元1652年 (清世祖順治九年) 14,483,858
公元1682年 (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 19,432,753
公元1685年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 約23,600,000
公元1712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一年) 24,621,324
公元1713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 23,587,224
公元1724年 (清世宗雍正二年) 約126,110,000
公元1741年 (清高宗乾隆六年) 143,411,559
公元1751年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約181,810,000
公元1764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約205,500,000
公元1776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208,095,795
公元1790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301,487,115
公元1795年 (清高宗乾隆六十年) 約297,000,000
公元1812年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 約333,710,000
公元1834年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401,008,574
公元1840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約412,810,000
公元1844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419,441,360
公元1845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約421,350,000
公元1887年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 377,636,000
公元1901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 426,447,325
公元1910年 (清宣統二年) 約368,150,000
公元1911年 (清宣統三年) 341,423,867
公元1913年 (民國二年) 約432,000,000
公元1928年 (民國十七年) 約474,780,000
公元1931年 (民國二十年) 約421,700,000
公元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 約462,150,000
公元1937年 (民國二十六年) 約483,400,000
公元1947年 (民國三十六年) 約461,000,000
公元1949年 約541,670,000
公元1954年 602,660,000
公元1964年 704,990,000
公元1969年 806,710,000
公元1974年 908,590,000
公元1981年 1,000,720,000
公元1988年 1,110,260,000
公元1995年 1,200,000,000
公元2000年 1,300,000,000
註:以上數字基本出自史書的記載,不過即使是史書,也不是100%准確,只能參考。
我們可以從上表看出,戰爭對人口的數量影響極大,西漢末年有接近6000萬人口,經過西漢末的幾十年戰爭,銳減一半以上;東漢末好不容易恢復到5000萬以上,經過東漢末的混戰和三國時期,銳減到1600萬;安史之亂前唐朝有5300萬人口,不過短短幾年就下降到1700萬;明末的戰亂也使人口從5100萬驟降至1000萬左右。
另有一處,1713年只有2300萬,到1724年上升到1億多,乍一看似乎非常假,其實這是因為雍正實行了新的田畝制度和征稅制度,使得原先隱藏的大量人口、逃避稅收的做法行不通了,所以大量人口一下子爆炸性的涌現出來。其實歷朝歷代大家族都有藏匿人口的做法,統計經常不準確,所以我說之前的統計也不一定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