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能簡述中國歷史上疆域的變遷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學術研究精華的總結,該書本著「面
向大眾,要讓普通讀者能夠讀懂專,感興趣」這一原屬則,深入淺出,用一種
通俗的方式介紹中國疆域的變遷以及關於疆域的歷史掌故.閱讀本書,它
帶你了解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沿革,體會人口遷移、民族融合的內涵,感受
歷朝歷代疆域掌故的驚心動魄.作者嚴謹的學風,睿智的眼光,廣闊視野
以及生動鮮活的撰述方式,一定會帶給你一個全新的中國疆域文化讀本.
B. 簡述中國疆域變化的六大時期
「中國」的來歷和變化
中國古代疆域的類型
1.走向統一國家的漫長歷程:先秦
從部落聯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盤庚遷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弦高犒軍和春秋戰國諸侯兼並
2.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縣制的形成和鞏固
西漢初的困境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東漢的疆域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3.長期的分裂與短暫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的形成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擴張的南方的退縮
4.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行政區域的擴大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
邊疆政權的消長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5.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黃袍加體」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遼、金和其他政權的疆域
牧業民族一統天下:元帝國的建立
6.退縮中的中原王朝:明時期
奴爾干都司的設置和撤銷
北方和西北諸衛所的內遷
南方和西南的退卻
對西藏主權的延續
其他政權的疆域
7.統一中國疆域的最終形成:清朝時期
東北地區的統一
從人關到平定台灣
擊敗噶爾丹,蒙古歸一統
對西藏主權的確立
天山南北路歸入版圖,極盛疆域最終形成
帝國主義入侵使疆域變形
侵奪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
結語: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統一
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疆域
落後腐敗導致國土淪喪
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被你採納,謝謝。
C. 中國歷史上的疆域是怎麼劃分的
如何理解和確定中國的歷史邊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見仁見智,並未取得一致認識。如有以民族成分為劃分標準的「民族邊疆」說(認為凡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就是邊疆);以文化類型為劃分標準的「文化邊疆」說(認為凡是漢文化系統之外的地區就是邊疆);以地方行政制度為劃分標準的「行政邊疆」說(認為凡是未施行郡縣制的地區就是邊疆),等等。
對歷史邊疆認識的不同,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在歷史疆域問題認識上的分歧,而正確認識歷史疆域恰恰是確立歷史邊疆的必要前提。
在關於中國歷史疆域標準的問題上,譚其驤先生和白壽彝先生曾分別提出過最有代表性的兩個觀點。譚其驤先生在主持《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繪制時,曾確定了一個標准:「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統一之後、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的范圍。歷史時期所有在這個范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後來,譚先生又撰文重申此說:「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范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范圍。不管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范圍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在這個范圍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而白壽彝先生在批判「以歷代皇朝疆域為歷代國土的范圍,因皇權統治范圍的不同而歷代國土有所變更或伸縮」的「皇朝疆域觀」時,則提出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土范圍為處理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標准,並將這一標准用於自己主編的多卷本《中國通史》的寫作上,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共同進行歷史活動的舞台,也就是我們撰寫中國通史所用以貫穿今古的歷史活動的地理范圍」。
但這兩個標准並未得到史學界和邊疆史地學界的一致認同。有的學者就認為,以上兩個標准「把復雜多變的中華疆域企圖以一個簡單的模式套住,不問時間、地點、條件,不從發展的變化的視角,不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不對歷史疆域作動態的考察,而是從一個既定的框框出發,這就不能正確解決問題,易造成誤區」。這些批評不能說沒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確,在數千年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歷史疆域有一個消長、變動與形成的復雜的動態過程,並不是「古已有之」且一成不變的,不能用一刀切的標准。但是不能一刀切並不是說不可確立標准。因為,研究歷史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對各種具體現象進行總結和提升,以得出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疆域的研究也不例外。
要確立中國歷史疆域的范圍,必須重視中國古代屬於前民族國家這一重要前提,要尊重歷史的實際。就中華文明的起源來講,考古學界幾十年來所做的探索,已經初步得出結論,即在史前的漫長歲月中,中華大地起碼長期存在著六個大的文化「區系」,這些大的文化「區系」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徵和發展道路,且大致處於同步發展的狀態。同時,「區系」內部和「區系」之間又存在著互相影響的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縱橫關系中,各文化「區系」不斷組合與重組,形成「區系」范圍內大致平衡而又不平衡的多元一體的格局,並最終促成了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的突破。六大文化「區系」中,以關中(陝西)、晉南和豫西為中心的中原,華夏族(後來在與其他各中華古族後裔的相互融合中發展為漢族)因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高度發達,遂成為長期穩定的文明中心和政治中心,而同屬於中華古族的其他各部族,也在中原之外其他「區系」的廣闊地帶形成一個個部落共同體或政治單元,並繼續與中原互相激盪和影響,甚至伴隨著武力征服和政權的更迭。在這一過程中,政權的包容範圍越來越大,原來大致同步發展的各文化「區系」出現了更多的相互重疊,而未曾重疊的地區,因與中心區域在經濟、文化上差距顯著,遂成為邊緣地帶。
不過,這些邊緣,也僅僅是同一「天下」的邊緣,而不是「天下」或「海內」之外的邊緣。同時,中心與邊緣又不是絕對的。因為,隨著漢文化圈的越來越大,各民族之間以漢族為主幹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交流,於是漸次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漢以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逐步發展與鞏固,國家對邊疆的開發也逐步深入。在這個過程中,邊疆少數民族先後以不同方式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員,中原王朝與邊疆各少數民族及地方政權之間的關系,完全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在秦漢以降歷代歷史學家筆下,「外國傳」或「四夷傳」中,有相當一部分指的就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而並不是今天意義上「外國」的含義,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邊疆民族建立的政權是包含在中國史之內的,一部「二十四史」,都曾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包括於其中。如《新唐書》的作者就認為中原之外有「八蕃」(高麗、真臘、波斯、吐蕃、堅昆、突厥、革未革曷),其外才是不屬中華帝國的「絕域」:「其外謂之絕域」。又如,歷史上,安西、西域等地,一經漢、唐開拓,此後雖與中原王朝時離時合,但一直被視為中國版圖,即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人們仍將這些邊疆地區視為中國固有的疆域,比如陸游就寫過「梁州四月晚鶯啼,共憶扁舟罨畫溪,莫作世間兒女態,明年萬里駐安西」的詩句山,並勉勵大將們「遠規復燕趙」、「屯玉關之西、天山之北」。這些話雖是文人寄託之詞,但不能說不是古人疆域觀念的反映。
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王國、汗國,通常也並不自外於中國,而恰恰自居為「中國」,或自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時,歷史上中華帝國的中心與邊緣又經常處於互動關系之中。中心區域之外的各民族都曾以各種方式參與了中華歷史的創造過程,從各方面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反映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上,則是一個復雜的演進過程。所以,中原之外非漢族政權的存在,既是客觀的歷史存在,又有其合理性、重要性。而中國的歷史邊界,應該是譚其驤先生反復強調的,即中國的邊界決不能僅僅指中原王朝的邊界,而應該包括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的邊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歷史上某一時期中國的邊界,並不等於這一時期中原王朝的邊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譚先生曾舉例說「漢朝時候,中國的北界在哪裡呢?就是匈奴的北界,一直到達貝加爾湖一帶。唐朝時候中國的北界在哪裡呢?應該就是突厥、回紇的北界,同樣,其他方向也是如此,唐朝時候(中國)西南的邊界在哪裡呢?應該就是吐蕃的邊界、南詔的邊界;東北的邊界在哪裡呢?應該是室韋的邊界,革未革曷的邊界。」據此,中華歷史疆域,就應是歷史上中原王朝及各分立的民族政權或共同體疆域范圍的總和,包括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各個部分,即不僅應包括中原王朝的中心地帶,而且還應包括歷史上各分立的邊疆政權、少數民族政權或共同體的疆域。
D. 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疆域圖,要詳細的
北宋時期的疆域已經縮小,但是還能夠保持住中國最發達的中原以及江南地區,當時北宋的經濟以及文化已經超越唐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在歷史上北宋並不是十分的強大
南宋時期是里憂外患 失去了發達的中原地區,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蒙古已經興起與大草原,南宋對金稱臣,西南大理段氏王朝和西北的土藩興起,都對南宋虎視耽耽.但是南宋統治者卻安心於半壁江山,不思奪回失去的江山,可悲.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弱的王朝,但是經濟和文化卻是十分的發達,著的確是一種悲哀!
元朝時期的疆域,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大陸,除了在本土以外,還有周圍的四大漢國,他們雖然是聽命於中央王朝但是卻是各自為政,世紀上當時蒙古最西已經達到了萊茵河,也就是今天德國.嚴格意義上來說著並不是漢族創造的,在哪個時代蒙古和中華大家族並不是一家,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蒙古人把人分成四等.所以在那個時代的抗蒙英雄還是民族的英雄.如果中華民族有這樣的侵略性的話,決不會在近代史上被日本和野蠻的歐洲人踩,在清以前的各個朝代都可以踩扁歐洲人,但是歷史去跟中國人開了個大玩笑!
清朝前期的地圖 這是中國本土疆域最大的時期清朝中後期的地圖,庫葉島在內的東北北劃分給俄國,這是台灣已割給日本,朝鮮已是日本的殖民地,不久之後西北大部分被割給俄國,建國後外蒙古在蘇聯的支持下脫離中國.到這個時期,中國損失了將近三分之一地國土,這就奠定了中國現代的疆域的基本形狀.在這個時期,俄國暗中支持下XJ宣布獨立,西南越南已是法國殖民地,對中國西南三省虎視耽耽,ZJ和寧夏青海地區在英國的支持下也在暗中准備獨立,湖南人左宗棠率兵征剿西北,西南,若不是這個湖南人,中國西南和西北就要全部獨立,四川陝西就是中國的國界.可能對越反擊戰在廣西打,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四川狙擊印度軍隊.歷史不會忘記為了國家領土完整而戰的民族英雄-----左宗棠
E. 從歷史疆域的變遷中,看出中國發展有哪些特點
1、既不丟「老祖宗」,又發展「老祖宗」;既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又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這樣的結合,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和社會生產力的解放。
2、中國社會主義能在新時期顯示蓬勃生機和活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健康發展,就在於它是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這樣的結合,創造了真正活躍起來的社會主義,創造了進一步造福人民的社會主義。
3、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既依靠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又尊重基層人民群眾特別是地方的改革首創精神。這樣的結合,使中國在改革開放導致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能夠有效的保持國家的和諧統一和社會的整合。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作為前無古人的創舉,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緊密相連的。這樣的結合,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一種既符合市場經濟一般要求,又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5、我們既重視經濟體制改革,又重視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在的上層建築變革;而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又把擴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結合起來。這樣的結合,創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兩種長處的政治制度模式。
6、中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既重視「物」的發展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重視「人」的發展即全民文明素質的提高。這樣的結合,把人的全面發展同社會全面進步統一於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之中。
7、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適時地把促進發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結合起來。這樣的結合,使中國社會既持續地充滿創造活力,又有助於避免兩極分化而達到共同富裕。
8、中國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發展起來,既離不開參與經濟全球化,更離不開獨立自主。這樣的結合,使我們能同時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趨利避害的平等競爭中達到互利、普惠、共贏。
9、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注意協調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這三者關系的重要結合點。這樣的結合,既避免了不少轉型國家出現過的經濟嚴重衰退和社會劇烈震盪,又使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
10、我們黨把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同主觀世界的改造結合起來,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證。這樣的結合,既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又推進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從而不斷提高了黨的領導水平、執政水平和拒腐防變能力。
F. 從古至今中國疆域的變遷
夏朝時期,其疆域范圍只局限於洛陽一帶的「中國」,到了近代前夕的清朝,中國已經統一了東亞大陸,其面積突破了1300萬平方公里。在這4000年中,中國的疆域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將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簡要介紹。
第一個階段:中國疆域形成的准備時期
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疆域形成的准備時期,也就是這個時期還沒有疆域的概念。夏商周時期,中國大地上「萬邦林立」,存在著大量的氏族部落。每個氏族部落的發展程度都不同,有的還處於母系氏族階段,有的進入了父系氏族階段,有的進入了城邦國家階段;有的是游牧的,有的是漁獵的,有的是農耕的,而且還會不斷轉化。
夏商周,中國文明的核心處於洛陽一帶,這里被稱為「中國」,夏朝定都於此。西周時期,完善了分封制,於是逐漸形成一個以宗周為核心的「華夏」「諸夏」,也就是後來所謂的「中國」「中原」。西周分封的意義在於將華夏文化傳播到周邊各族,讓南北各大民族集團開始接受華夏文化,為春秋戰國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礎。
何尊:中國一詞的最早記錄者
春秋戰國,周王朝崩潰了,但是多個華夏國家崛起了。這些國家向「四夷」擴張,奠定了中國傳統疆域的基礎。該時期主要的擴張方向為:秦國統一西戎和巴蜀;楚國統一長江中下游;齊國統一東夷地區;燕國向遼東擴張;趙國向河套擴張。最終的結果,就是讓華夏和東夷、西戎、吳越、北狄、巴蜀、南蠻等融為一體,為漢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階段:中國疆域的初步形成時期
前221年,秦朝統一六國,標志著華夏文明區首次實現了大一統。秦朝統一後又收復河套、南征百越,形成了「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的廣闊疆域。這個疆域范圍就是之後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區,我們稱為「漢地」或者「內地」。
漢朝版圖:黃色部分就是漢地
從秦朝到清朝,「內地」的范圍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增加了雲貴、河西走廊等地。長期以來,漢地的中央王朝自稱為「中國」,是華夏文明的延續,而將周邊的民族稱為蠻夷。
在漢地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時候,塞北的大草原也走向了統一,建立了匈奴汗國。從此,游牧民族和漢地農耕民族的斗爭成為了中國的主要脈絡之一。當漢家王朝強盛時,就會出兵大漠,擴張版圖,使其臣服。當游牧帝國崛起時,就會秣兵歷馬而南下,席捲中原,甚至建立王朝。
無論是農耕民族還是游牧民族,只要佔據中原,就會自稱為「中國」。例如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建立的北朝稱呼自己是「中國」,蔑稱南朝為「島夷」;而南朝蔑稱北朝為「索虜」,針鋒相對。這個矛盾直到隋朝統一後,將南北朝並列為正統,修《南史》《北史》才算解決。宋遼金對峙時,三國都自稱是「中國」,蔑稱別國是「蠻夷」,直到元朝建立後,承認三朝都是正統,修《宋史》《遼史》《金史》,才解決問題。
也就是說,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爭奪的核心都是中原,都想成為中國的主宰。這說明,東亞地區的兩大民族是有一定的向心力的。這里的游牧民族最初主要是東北和蒙古高原的民族,後來也包括西域和青藏高原的民族。到宋遼金對峙期間,中國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漢族占據內地、女真族占據東北、蒙古族占據大漠、吐蕃(藏族)占據青藏、西遷的定居西域並逐漸接受伊斯蘭教。
第三個階段:中國疆域的正式形成時期
元明清直到新中國建立,就是中國疆域的形成時期。以上只能說是初步形成,就是因為中國存在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長期對峙。到了元朝時期,滅金國、西夏、吐蕃、西遼、大理、南宋,首次統一了東亞大陸,這是「大中國」疆域的首次統一,也是東亞的農耕和游牧民族首次統一。
元朝雖然是蒙古族建立的,但是元朝在外交上都自稱為「中國」(並未自稱蒙古),如元朝宗廟祭祀里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不過明朝時期出現了一次「倒退」。朱元璋打著「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推翻了元朝的統治,認為只有漢族才能是中國的主人。但是朱元璋又不得不承認元朝的地位,以繼承元朝的遺產,於是乎下令修《元史》。不過終明朝一帶,也未能繼承元朝的版圖,只是繼承了元朝的「漢地」版圖。於是乎,過去1000多年游牧民族和農耕帝國的對抗又重新出現在了中國大地上。
清朝崛起後,又再一次統一了東亞大陸。清朝同樣自稱是中國。1644年,遷都北京,讓順治重新登基,並發布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康熙時期,和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首次將「中國」一詞運用在國際法中。
雍正時期,重新對「中國」的概念做了全面的解釋:「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簡單來說,就是無論是華夏和蠻夷都是自稱和蔑稱,實際上都應該屬於中國。
清朝為中國打下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因為近代西方列強的到來,使得中國的疆域不斷損失,但是到了清末依然有1100多萬平方公里。清朝和各國簽訂的條約,也讓中國對五族之地具有法理權。1912年,清帝退位,頒布了《退位詔書》,寫到「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使得後來的中華民國能夠在風雨飄搖之中繼承五族之地的法理權。但是可惜的是蒙古依然被俄國搶走。於是就剩下了960萬平方公里土地。
新中國成立後,基本實現了對這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實際控制,做到了法理上和實際上的統一。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疆域。在這里,我們必須感謝清朝,如果沒有清朝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前統一了東亞地區,那麼近代中國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就很難說的清,可能只有長城之內的400萬平方公里,也可能像阿拉伯國家一樣零碎不堪。
綜上所述,中國的疆域的形成並非只是漢族的功勞,而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共同創造的。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應該要跳出古代狹隘的「中國」概念,不要認為中國僅僅是漢族建立的王朝,從而否定北朝、五代、遼金、元清等,這樣就相當於中國差不多一半的歷史就被否定了。自從元明清以來,中國的首都基本在北京,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北京處於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過渡地帶,可以同時管理兩大民族。這也反映了中國從以前的小中國變成了囊括東亞大陸的「大中國」。
G. 簡述中國歷史上疆域的變遷
歷史上的中國(中國疆域的變遷)
【內容介紹】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學術研究精華的總結,該書本著「面
向大眾,要讓普通讀者能夠讀懂,感興趣」這一原則,深入淺出,用一種
通俗的方式介紹中國疆域的變遷以及關於疆域的歷史掌故。閱讀本書,它
帶你了解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沿革,體會人口遷移、民族融合的內涵,感受
歷朝歷代疆域掌故的驚心動魄。作者嚴謹的學風,睿智的眼光,廣闊視野
以及生動鮮活的撰述方式,一定會帶給你一個全新的中國疆域文化讀本。
【本書目錄】
序言:中國的歷史、疆域與歷史地圖
「疆域」與「領土」
了解歷代疆域變遷與學習歷史的關系
秋海棠與雄雞
疆域變遷和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的編制:裴秀、杜預、賈耽和稅安禮
清代楊守敬集古代地圖研究之大成
中國歷史地圖的里程碑??《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國」的來歷和變化
中國古代疆域的類型
1.走向統一國家的漫長歷程:先秦
從部落聯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盤庚遷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弦高犒軍和春秋戰國諸侯兼並
2.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縣制的形成和鞏固
西漢初的困境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東漢的疆域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3.長期的分裂與短暫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的形成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擴張的南方的退縮
4.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行政區域的擴大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
邊疆政權的消長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5.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黃袍加體」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遼、金和其他政權的疆域
牧業民族一統天下:元帝國的建立
6.退縮中的中原王朝:明時期
奴爾干都司的設置和撤銷
北方和西北諸衛所的內遷
南方和西南的退卻
對西藏主權的延續
其他政權的疆域
7.統一中國疆域的最終形成:清朝時期
東北地區的統一
從人關到平定台灣
擊敗噶爾丹,蒙古歸一統
對西藏主權的確立
天山南北路歸入版圖,極盛疆域最終形成
帝國主義入侵使疆域變形
侵奪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
結語: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統一
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疆域
落後腐敗導致國土淪喪
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
H. 中國歷代疆域變遷的特點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總體來說,面積不斷擴大
I. 中國從古至今疆域版圖的變遷
你找一下古代各朝疆域圖對比一看大概就知道了。以上數字是以當今疆域為基礎對比得出的。樓上說的基本差不多,但不準確。只講一下統一王朝的疆域,古代沒有現在國家領土主權觀念,各朝各代疆域變化比較大。秦朝時期,除六國領土外,秦還擊百越、征嶺南地區,在這些地區設置基本的行政機構,對疆域內領土實際控制還是有效的。
漢承秦制也繼承了秦的領土,但西漢前期實際控制地區沒秦大,現在的東南地區以及兩廣地區西漢早期實際是國中國,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重新控制這些地區。如今的西北地區也是武帝時期拓展而來,從此各朝各代只要是一統王朝除宋和明之外,西北地區都沒跑出中央控制。
東漢相比西漢疆土略有變化,但不大。
西晉統一三國,疆土實際開始比東漢要大些,但很短暫,只維持了不到四十年。
直到隋滅南陳再統一華夏,疆土再次恢復到西晉時期。
唐朝是開疆拓土厲害的一朝,唐初直到盛唐一直在擴張,這時期東北地區開始納入中央管轄,雖然實際控制力不強,北部各民族被唐經過先打後撫,控制地區到今天貝加爾地區。西北那時遠比現在要大,曾經一度到達鹹海地區,高仙芝751年率唐軍跟阿拉伯人戰於怛羅斯,惜敗,唐終止向西擴張的腳步,實在是可惜。
宋確實是個令人糾結的時代,經濟、科技、文化都是巔峰時期,疆域確實最小的,還不如秦大。
你就知道現在有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在北宋都不在宋的領土范圍之內。個中原因比較多,詳細研究可以做課題了。
元是很多中國人在領土方面最津津樂道的時期,確實元大的很誇張,四大汗國至少早期名義上是受元控制的。中央控制地區北至西伯利亞,東到日本海,西至今天帕米爾地區(實際控制)南到今天的越南,還有西藏地區就是在元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
明朝,除了今天的新疆、內外蒙古地區外,控制了今天中國領土的所有地區,還略大些。東北地區明設有奴兒干都司,知道後期才慢慢失去控制力。
清在明的基礎上有所擴大,比明多了西域個地區以及內外蒙地區,也奠定了今天的疆域版圖。也算是清的一大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