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中國成績成立時的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徹底勝利。
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推翻版了蔣介石的統權治。
蘇聯已經成立。
廣大人民擁護共產黨,希望得到民主,和平的生活國內背景:
1、國民黨頹勢顯見,解放軍秋風掃落葉,從北往南掃下,從西南往西北挺進。
2、各反動力量加緊屠殺和銷毀證據,時刻准備破壞即將要回歸人民的財產。
3、各帝國主義強化對中共的敵對,多方阻撓新中國成立。
4、很多中間力量開始大力支持中國共產黨,在文化、資金上都給予很大幫助。
新中國成立時國際上的背景是:冷戰開始,北約、華約形成,社會主義浪潮在全世界興起,東西方形成對立,第三世界國家興起獨立浪潮;國內背景是國共戰爭進入到後期階段,國民黨軍隊和政權步步潰敗,國民黨頹勢顯見,解放軍秋風掃落葉,從北往南掃下,從西南往西北挺進;各反動力量加緊屠殺和銷毀證據,時刻准備破壞即將要回歸人民的財產;各帝國主義強化對中共的敵對,多方阻撓新中國成立;很多中間力量開始大力支持中國共產黨,在文化、資金上都給予很大幫助。
B. 新中國的誕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949年4月來22日,國民黨軍倉皇實施源總退卻。勝利渡江的人民解放軍展開追殲,23日佔領南京,宣告了歷時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滅亡。南京解放後,各路解放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南挺進,追殲國民黨的殘余部隊。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凱歌聲中,中華民族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C. 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是
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當時的社會背景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東西還在,新的東西尚未建立起來。當時在經濟上的做法是利用和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使之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D. 新中國成立的背景(國內+國際) 急需
冷戰開始,北約、華約形成,社會主義浪潮在全世界興起,東西方形成對立,第三世界國家興起獨立浪潮;國內背景是國共戰爭進入到後期階段,國民當軍隊和政權步步潰敗,國民黨頹勢顯見,解放軍秋風掃落葉,從北往南掃下,從西南往西北挺進。
各反動力量加緊屠殺和銷毀證據,時刻准備破壞即將要回歸人民的財產;各帝國主義強化對中共的敵對,多方阻撓新中國成立;很多中間力量開始大力支持中國共產黨,在文化、資金上都給予很大幫助。
(4)新中國成立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一、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二、偉大時刻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
會議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
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E. 新中國建立的主要歷史背景是
D根據排除法可得:西藏和平解放是1951年故B錯,而大范圍的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故C錯,1919年五四運動勝利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故A錯
F. 新中國成立背景故事
新中國成立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會議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
(6)新中國成立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
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G. 新中國成立前的背景
政治比的是誰更擅長欺騙,誰更狠毒!
農民以血淚代價參與合夥搶劫後,所獲得的土地等不動產十年後又被強制「合作化」收回了!民國政府還未來得及推行土地改革政策,到台灣後才實行。
對知識界先用m主來忽悠,一旦政權穩固後,再來個三反五反、反右,秋後算帳。真正能看穿其本質的也就胡適、梅貽琦、錢穆(歷史學家)等真正的大家。
國際上,得到了蘇聯實質上的強有力支援
與表面上相反,東北阻止政府接收,大量日軍裝備物資給zg,協助在渾春、大連(當時蘇聯佔領)建立兵工廠,用軍艦保護從大連轉向北朝鮮再到山東的軍火運輸線。有軍事常識的人們就知道:武器裝備可以繳獲,彈葯就無法靠繳獲了,不然抗日、抗美援朝怎麼不能靠繳獲呢?當然,蘇聯的支援不是無條件的,代價就是蒙古。http://..com/question/77185580.html
大興軍工: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戰力猛增的秘訣
發信人: blueseasea (不厄菩提), 信區: history
標 題: 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戰力猛增的背後
發信站: 兩全其美網 (Sat Mar 17 11:43:57 2007), 本站(lqqm.net)
談到解放戰爭,通常的說法是:解放軍依靠「小米加步槍」打敗了美式飛機大炮武裝的國民黨軍隊。然而經歷過戰爭歲月的人都知道,「小米加步槍」只是解放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一個比喻。真正打起仗來,戰略戰術固然重要,武器更是不容忽視的條件。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贏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輝煌勝利並解放全中國,與在東北解放區建立的相當規模的軍事工業體系,有著密切的關系。
1從72天打下臨汾到3天攻克濟南
1948年3月,徐向前指揮華北兵團攻打臨汾,國民黨軍依託城牆固守。解放軍沒有重炮,只好採用挖地道炸城牆的方法,整整費時72天,才把臨汾拿下。但是到了年底,形勢巨變。9月的濟南戰役,解放軍重炮齊發,國民黨將領王耀武被打得失魂落魄,從地道中逃跑。堅固的濟南城僅僅三天就被攻克。10月遼沈戰役中,東北野戰軍集中五百多門重炮猛轟國民黨軍事重鎮錦州,守軍司令范漢傑東躲西藏。這次城市攻堅戰僅用了30個小時。
解放軍的大炮是從哪裡來的?國民黨人一口咬定,解放軍的重武器都是蘇軍從東北撤退時暗中送給共軍的。當年的一位接收大員在回憶錄中寫道:「東北的日、偽軍幾乎全部被俘,俄軍所獲武器無數。當時據莫斯科稱:共計步槍80萬支、輕機槍2萬支、重機槍5000支,各種不同型包括迫擊炮5000門、戰車1500輛、坦克車600輛、飛機800架,以及松花江中艦艇等。從東北逃出的難胞所見:如許戰車武器,俄軍除已隨時補給共軍外,絡繹不絕地已運向佳木斯途中,那裡是集中之所。」
這位接收大員的說法無疑是為國民黨軍隊的失敗尋找借口。當年任四野參謀長的劉亞樓上將在1962年12月13日的一次講話中澄清過這個問題。他說:「一般人總認為蘇軍留給了四野不少武器,這是誤解。這個戰史(指編寫中的四野戰史)既然是存檔用的,可以把這個問題寫清楚。當時不僅不給我們武器,還吃掉了我們不少部隊。也可以寫一下當時斯大林為了照顧與國民黨的關系。還有個重要問題:當時我們曾向中央建議,以中央的名義向蘇軍要些武器。毛主席當即電示:中國革命主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禁止用中央的名義向他們要東西。這個電報,我親自看過,要查一下。後來以四野的名義,用糧食和他們換了一些武器。」
那麼,解放軍是怎樣從「小米加步槍」轉變為擁有強大炮兵、具備大規模野戰和攻堅能力的呢?除了戰場上繳獲國民黨軍的武器外,主要是靠創辦自己的軍事工業完成了這個重要轉變。說到軍工,很多人都看過吳運鐸在建國初寫的《把一切獻給黨》。在這本小書里,真實記錄了新四軍在抗戰期間是怎樣白手起家,建立自己的軍工廠的。山東根據地的牙山有八路軍最大的軍工廠,約百餘間房,月生產手榴彈8000個,當時可算不小的產量了。
解放戰爭初期,軍工事業比抗戰時大有發展。邯鄲、臨沂、煙台、德州等一批城市的解放,解放軍通過沒收敵偽工廠,建起一批軍工廠,能生產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彈。華東軍區在魯南和膠東的軍工廠每月能生產子彈16萬發,迫擊炮、山炮彈13000發、無煙火葯3000斤。這個規模比以前是很大的進步,但還不夠華東野戰軍打一次中等規模戰役用的。因為沒有重炮,解放軍進攻時主要依靠戰士突擊到前沿,用炸葯包摧毀國民黨軍的堡壘和工事。這樣的戰斗傷亡大、進展慢,而且彈葯質量不過關。1948年5月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打濰縣的時候,用自造的迫擊炮攻城。炮彈出膛後,尾翼在飛行中脫落,剩下光禿禿的彈體失去平衡,半截就掉到地上。這樣的質量怎能保證戰斗的勝利呢?
2毛澤東指示東北大規模建立軍工
毛澤東把眼光放到了東北。那裡是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毛澤東1947年7月10日在給各解放區的《一年作戰總結及今後計劃》指示中,特別指示林彪、羅榮桓:「東北軍事工業應全力接濟關內,目前開始的一年內,你們必須用大力建立大規模軍事工業。」四個月內他三次電示東北局,全力加強軍事工業建設。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1945年年底八路軍、新四軍進入東北後,原來打算通過蘇軍的幫助獲得日軍的武器裝備。但蘇軍借口與國民黨政府有協定,東北要移交給國民黨政府,對八路軍的行動加以限制。蘇軍把東北主要的工廠設備、繳獲的武器和大量財物,通通當作「戰利品」運回蘇聯。我軍的願望基本落空。10萬大軍在東北,沒槍、沒錢、沒冬衣、沒有根據地,處境相當艱難。
當時各部隊自己想辦法,收集蘇軍遺留和沒來得及拉走的物資。東北各中小城市和農村,到處可見日軍遺棄的武器和軍用物資。負責籌建炮兵學校的朱瑞果斷地決定:分散炮校幹部,搜集物資。炮校上至校長,下至伙夫、馬夫,通通派出去,無論是城市、鄉村,還是山溝、荒野,只要有炮就去。沒聽說有炮的地方也要去看看能否找到意外收獲。
有一次接到老鄉報告:日本人撤退時,曾將幾門大炮推到鏡泊湖裡。朱瑞得知後,親自率領一個連趕到湖邊搜尋。大家用鎬刨開冰層,發現了炮身。朱瑞高興地喊叫:「快去找繩子,把它拽上來!」大家拉緊繩索,喊著號子,齊心合力拉上三門大炮。
在這一帶還找到了日軍的秘密倉庫,一下就找到了15萬發炮彈。到1947年2月,朱瑞領導炮校共收集大小火炮700多門。其中加農榴彈炮49門、野炮97門、山炮108門、步兵炮141門、迫擊炮約300門、高射炮(包括高射機關炮、飛機用機關炮)137門。另外還有坦克及牽引車65輛。這些火炮經過修理之後,成為東北野戰軍炮兵部隊的基礎。
自行搜集的武器彈葯,成為東北民主聯軍前兩年作戰的主要來源。
3斯大林援助了東野一部分武器
1947年夏季攻勢後,隨著解放軍日益壯大,戰役規模越來越大,僅靠搜集的彈葯是不夠用了。當年6月,解放軍猛攻四平,國民黨軍隊在陳明仁指揮下頑強抵抗。解放軍集中了7個主力師,上百門火炮,攻了半個月沒拿下來。後來林彪才知道,炮兵只有8000發炮彈,火力沒有佔到優勢。為此,6月25日,林彪以個人名義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強調指出:「目前缺的唯一條件就是武器,尤其是彈葯(特別是炮彈)的不足。為此,我請求你給我們以武器彈葯的幫助,將紅軍繳獲的現存在遠東的日本武器彈葯交給我們,並希望還能將德國的武器彈葯盡量撥給我們。」
不久,斯大林指示蘇軍從繳獲的日軍武器中撥了一部分給解放軍。何長工回憶:1947年10月,他剛當上軍工部長,李富春交給他一個重要任務,當時中蘇邊境的滿洲里存放著一大批武器,是蘇軍繳獲日本關東軍的,准備運回蘇聯去煉鋼。這批武器對蘇聯來說是廢鐵,卻是解放軍極其需要的。何長工去與他談判,開始談不通。他工以硬對硬,說:「關東軍這批武器是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你為什麼不給我們?你們不能拉走。我們用廢鋼鐵對換,一噸換一噸。」卡瓦洛夫還是不答應。何長工急了,對他吼道:「你是個保守分子,沒有一點國際主義。你如果不答應,我只好來搶,我推著你走在前面,看守武器的蘇軍開槍,先打死你。你硬要拉走,我就跟你拚命,我給斯大林打電話,告你的狀,告你沒有國際主義。」卡瓦洛夫看這個中國人不好欺負,態度軟下來,終於同意移交這批武器。
這批武器的數量,據林彪1947年12月28日給斯大林的信中說:「我們用你們給我們的那批武器裝備了30個步兵團、2個山炮營。」當時為了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東野組建了30萬人的二線兵團。林彪向斯大林請求更多的武器支援,「設法給我們解決20萬支步槍、15000挺輕機槍、7000挺重機槍、700門團營迫擊炮、1000門連迫擊炮、100門高射炮、200門山野炮以及較多數量的彈葯和20個師用的通訊器材(主要是無線電和電話)。這批武器望從英勇的紅軍所繳獲的日本武器中撥出,如日本武器所存無多,則望從德國戰利品中撥出。」
但是,斯大林沒有答復。一次次的教訓表明,蘇聯的援助是靠不住的。要取得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因此,東北局決定大力加強軍工生產體系的建設。李富春說:「過去靠日本留下的炮彈打,現在須要自己來造了。」
4白手起家,全力創建自己的軍工企業
1945年年底進軍東北時,中共中央從延安和各解放區抽調了一批軍工幹部到東北去開展工作。他們在沈陽、鞍山、通化等城市收集了一些機器設備,打算在通化建立軍工基地。1946年夏季,國民黨軍大舉進攻南滿,佔領了通化和丹東。時任東北軍工部長的韓振紀帶領大家將機器和物資運到朝鮮境內,還帶著一批沿途招收的工人和技術人員。7月底他們到了中朝蘇三國交界的小城琿春。琿春是個山間盆地,圖們江和琿春河在此匯合,與朝鮮僅一江之隔,交通便利。這里到蘇聯邊境僅30里,到朝鮮僅10里,有公路和鐵路通行。大家認為這里隱蔽的條件好,資源、動力和交通情況也都不錯,決定在這里建立東北的軍工基地。
根據現有條件,韓振紀決定把重點放在生產部隊急需的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彈上。槍炮生產的技術太復雜,不是短時期能辦到的。他們在琿春先建起了機器廠、子彈廠、手榴彈廠、煉鐵廠、裝葯廠和木材廠,這6個廠是東北解放區最早的軍工基礎。
子彈廠是在日本人遺留工廠的基礎上建立的,在延吉郊外。原來有300多部機器、日產量40萬發。抗戰結束後,這個廠遭到毀壞,機器被人偷盜,所剩無幾。韓振紀組織把這個廠剩下的東西搬到琿春,共有子彈機14部、半成品彈頭300萬粒、空彈殼2000萬發,還有二十多個日本技術工人。經過一個月緊張的裝機與試生產,到9月初生產出第一批子彈。頭一個月統計下來,共生產三種型號的子彈近13萬發。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幹部和設備、原料的問題解決後,最重要的就是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問題。琿春基地的工人和技術員來自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國,出現了許多復雜的政治和政策性問題,軍工幹部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付出的精力,甚至比生產本身還多。機器廠建成後,需要七八百名技術工人。但是當時只有240名工人,真正懂技術的就更少了。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領導上都給予重用,讓他們擔任各級生產部門的負責人。這些技術工人有的是從鞍山、本溪、通化帶來的,有的是在當地招收的。子彈廠的股長於震密是招聘來的技工,享受薪金待遇。他看到共產黨的幹部都是供給制,還處處干在前面,受了感動,主動要求取消薪水,與幹部們一樣吃供給制,當股長後工作一直很出色。
軍工廠由於缺乏中高級技術人員,所以只能從留用的日本人中挑選。在琿春的軍工廠里,日本人擔任的都是關鍵性的技術工作。如手榴彈廠有六十多名日本人,幾乎都在重要技術崗位上。製造科科長是個小資本家,原來在日本開工廠。美軍炸毀了他的工廠,才到中國來謀生,對手榴彈製造技術是內行。手榴彈裝配的主要工序拉火精葯股,股長也是個日本老頭,思想很頑固,但工作很認真,對拉火技術很有研究。精葯組的裝配工人也全部是日本人。
這些日本人由於生活困難,情緒低落,經常在一起醞釀回國,消極怠工。1947年8月,東北遣返日本僑民回國,日本人得到消息,就秘密開會,在廠房裡寫標語:「我們回國,你們回家!」由於語言不通,道理講了不少,但收效甚微。幹部們軟硬兼施,不聽勸就下命令,在車間里建立嚴格的統計,每天產量高的就表揚,產量低或質量差的就批評。在大會上嚴厲指責壞人的活動,不許法西斯的思想抬頭。日本人服從意識較強,也就不鬧事了。
5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的炮火發威
1946年是在艱苦奮斗中度過的,到了1947年,東北的軍工生產已初具規模,部隊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彈葯補充。韓振紀領導的琿春基地是北滿地區規模最大的,在其他地方也陸續建起了若干軍工廠。羅榮桓政委親自抓軍工生產工作。1947年8月,東北局任命黃克誠為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總管後勤的供應、軍工和軍需工作。1947年9月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東北軍工會議,會上任命何長工為軍工部長,伍修權為政委。韓振紀、王逢源為副部長。東北軍工生產告別了分散和小規模經營狀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時期。
1947年的生產情況:每月生產5萬顆手榴彈,迫擊炮彈全年完成10萬發。利用舊子彈殼復裝子彈,完成500萬發。生產擲彈筒彈10萬發,打下了煉鋼和化學廠明年生產的基礎。
為了完成1948年軍工生產任務,東北局從財政上撥款180萬東北幣,摺合糧食9萬噸。再抽調一批幹部加強軍工部門。這次重要的軍工會議,將東北的軍工生產統一組織起來,形成了有領導、有計劃的聯合生產部門。在有軍工廠的地方設立辦事處,直屬軍工部領導。當時在琿春、興山、雞西、東安、齊齊哈爾、牡丹江、吉林、哈爾濱和大連設了9個辦事處。
東北軍工生產了充足的彈葯,為東北野戰軍進行大規模戰役提供了物質保證。所以東北最先進行戰略決戰,殲滅國民黨重兵集團,解放東北全境。但是北滿生產的彈葯由於路途遙遠,還不能滿足關內解放軍的作戰需求。中央軍委作出了在大連建設軍工生產基地的決策。
北滿和大連軍工體系的建立,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解放軍的火炮有了充足的彈葯,改變了長期以來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在1948年年底的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的炮火發揮了巨大威力。遼沈戰役結束後,解放軍又接管了沈陽的幾個大兵工廠和彈葯倉庫,獲得大批軍火,生產能力大為增強。隨著東北的解放和鐵路線的貫通,滿載物資和彈葯的火車晝夜不停地運往關內,支援中原地區和渡江作戰。淮海戰役中,中原野戰軍將黃維兵團包圍。黃維憑借眾多的美式火炮,收縮成一個圈圈,用密集火力讓解放軍無法接近。他自稱是個啃不動的「硬核桃」。華東野戰軍調集了重炮猛轟,終於敲碎了這個「硬核桃」。粟裕大將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H. 今天作業,要查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史背景,急急急
1840—1949.10.1 中國近代史
1949——現在 中國現代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
1949—1956年底 過渡時期: 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農業國向工業國過渡
1956—1966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66—1976 十年文革時期
1976—1978.12 徘徊時期
1978.12—今天 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1840——1842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39.6 林則徐在虎門(廣州)銷毀英美等國不法商人走私來華的鴉片
1842.8 簽訂《中英南京條約》
1843 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附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中英虎門條約》
1851——1864 太平天國運動
1853 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太平天國前期綱領
1859 頒布《資政新篇》,太平天國後期綱領
1856 天京變亂 太平天國轉折點(盛→衰,進攻→防禦,勝利→失敗)
1856——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侵華)
1856 英國「亞羅號」事件 法國「馬神甫」事件
1858 英法攻陷大沽炮台,佔領天津,簽訂《天津條約》(英法俄美,4個)
中俄《璦琿條約》,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
1859 英法第二次進攻大沽軍,清軍打了一個勝仗
1860 第三次英法攻陷天津、北京,簽訂《北京條約》(英法俄,3個)
*:中俄《北京條約》: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40萬平方公里
1864 中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紀》,巴爾塔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
1861——1895 洋務運動
1861 中央機構總理衙門成立(首任長官奕忻)
安慶軍械所(曾國藩):洋務運動開始的標志,工革技術最早傳入中國
1862 京師同文館(最早由中國人創辦的近代學校)
1863 廣方言館(上海)
1865 江南製造總局(上海盧灣區,李鴻章)
1872 上海輪船招商局(第一個近代民用企業,李鴻章):官督商辦
1888 北洋艦隊建立(近代海軍,保護京師)
19世紀70年代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世紀70年代 邊疆危機
1871 俄國出兵佔領伊梨
1878 左宗堂收復新疆(除伊梨地區)
1881 中俄簽訂《伊梨條約》,收回伊梨及周圍地區,割給俄國7萬平方公里
1884 設立新疆省,維護新疆,左宗堂建議
1874 日軍年進攻台灣:(i)賠日軍50萬兩 (ii)承認琉球是日本的屬國
1879 日本吞並琉球,該為沖繩縣
1883——1885 中法戰爭
1883 法軍進攻廣西鎮南關年,中法戰爭爆發
1884 馬尾海戰:福建水師被消滅
1885 鎮南關大捷(陸戰) 民族英雄:馮子材
簽訂《中法新約》 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1876 簽訂中英《煙台條約》 影響:西南邊疆的門戶被打開
1894——1895 甲午中日戰爭 朝鮮東學黨起義為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提供了借口
1894 平壤戰役 英雄:左寶貴
黃海海戰 英雄: 「致遠號」鄧世昌,「經遠號」林永升
遼東半島戰役 英雄:徐邦道 *(1894.11 旅順大屠殺)
1895 威海衛戰役 英雄:丁汝昌,劉步蟾 結果:北洋艦隊被消滅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1895.4)
三國干涉還遼(法、德、俄)
1895——1898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1897 德國強占膠州灣(山東)
資產階級維新派
19世紀60年代初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
1891——1898 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思想
1895 公車上書(向光緒皇帝宣傳)
強學會(康、梁) 刊物:《中外紀聞》
1895——1898 維新變法運動開始的標志
1898.6——1898.9 戊戌變法(共103天,又稱「百日維新」)
1898.9 戊戌政變
1899——1900 義和團運動
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1.9 簽訂《辛丑條約》(英美日俄德法奧意荷比西11個)
1901——1905 清末「新政」 1905年廢除科舉制
1905——1911 清末「預備憲法」
1908 准備憲法:《欽定憲法大綱》
1911 准備內閣:裁撤軍機處,改設內閣(皇族內閣)
1911.10.10—1912.3 辛亥革命
1903 拒俄運動
1904 收迴路礦利權的運動 地點:湖南、湖北、廣東(粵漢鐵路)
1905 抵制美貨運動
1894.11 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地點:夏威夷檀香山)
1904 華興會(長沙)創辦人:黃興、陳天華、宋教仁
光復會(上海)創辦人:章太炎、蔡元培
1905.8 同盟會(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倡導)
1906 萍瀏醴起義
1911 黃花崗起義(廣州)
1911.10.10 武昌起義 (背景:四川保路運動,1911年)
1912.2.12 清朝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結束的標志)
1912.3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北洋軍閥統治開始
1913 二次革命
袁世凱對外賣國,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善後借款合同》
袁世凱對內獨裁,暗殺宋教仁,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總統
1935.1 中共遵義會議
1931——1936 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的斗爭
1931.5 成立全國各界救國會
1931.9.18 「九·一八」事變
1932 建立偽「man洲國」
1932.1.28 「一·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蔣介石對策:《淞滬停戰協定》
1933 熱河、長城戰役 蔣介石對策:簽訂《塘沽協定》
1935 「華北事變」 蔣介石對策:1)簽訂《何梅協定》2)簽訂《秦土協定》
1935.8.1 《八一宣言》
1935.11 《十一月宣言》
1935.12.9 「一二·九運動」
1935.12 中共瓦窯堡會議
1936.12.12 西安事變 (1936.12.25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937.7.7—1945.8.15 中國抗日戰爭(國共合作抗日)
中國抗日三個階段
1937.7.7—1938.10防禦階段(日軍佔領廣州、武漢)
1938.10——1943 相持階段
1944——1945.8.15 反攻階段(1945.8.9 全面大反攻)
1937.7.7 「七·七」 盧溝橋事變:1)日全面侵華開始標志2)中國抗戰開始標志
蔣介石態度:拒絕對華北大局做出讓步,首次公開強硬(廬山談話)
1937.7.8 中共發表通電,號召「全民族抗戰」
毛澤東打電報給蔣介石表示願意合作抗日
1937.8 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1937.9 國民黨發表《國共合作宣言》
1937.8.13—11.12 淞滬會戰 開始標志:「八·一三」事變,日本進攻上海
1937.9—11.7 太原會戰 平型關大捷(1937.9) 雁門關伏擊戰 夜襲陽明堡機場
1937.12.13 南京大屠殺
1938.1——1938.5 徐州會戰
1938.4 台兒庄戰役 地位:中國抗戰時期最大的勝利
1938.5 挖開黃河,河南鄭州花園口 目的:阻止日軍機械化部隊進攻
1938.6——1938.11 武漢會戰 地位:最大的戰役(兵力最多,100多萬)
1938.5 《論持久戰》 1)中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2)分三個階段 3)全民族抗戰
1938.6 新四軍戰斗:陳毅衛崗之戰 地位:新四軍首戰
1938.12 日本侵華方針轉折點 轉移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
1939——1943 蔣介石掀起三次反gong高潮 目的:消滅中gong領導的人民武裝
1940.3 汪偽「國民政府」建立(在南京) 性質:漢奸傀儡政權
1940.8 百團大戰
1941.1.6 皖南事變
1941——1942 最困難時期 「治安強化」,「三光政策」,「三三制」
中共開展整風運動
1937——1940.7 日本北進戰略
1938 張鼓峰事件(中朝蘇邊境,日本進攻蘇聯)
1939 諾蒙坎事件(中蒙邊境,日本進攻蘇聯)
1940.7——1945` 日本南進戰略 打擊美英,控制東南亞,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1941.4 《蘇日中立條約》簽訂
1941.12.9 中國對德、意、日三國法西斯宣戰
1945.4 中共「七大」召開(延安) 中共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
1945.8.9 中國對日全面大反功:毛澤東號召「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1945.8.15 日本宣布投降
1945.9.2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消滅日軍150萬,二戰日軍傷亡的70%)
1945—1949.10.1 解放戰爭 國內第二次內戰,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1945—1946.5 局部內戰,晉東南等中共解放區,國民黨挑起(在重慶談判期間)
1945.8—1945.10 重慶談判
1945.10.10 達成協議:《雙十協定》 1946年初國共簽訂《停戰協定》(落實《雙》)
1946.6—1949 全面內戰,開始標志:1946.6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共中原(江淮河漢)
1946.6—1947.6 中共戰略防禦(蟠龍羊馬河,孟良崮戰役)
1946.11 國民黨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中美航空條約》
1947.6—1948.8 中共戰略進攻(反攻階段)
1948.9—1949.1 中共決戰(中共發動三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
1949.4.21 渡江戰役
1949.4.23 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南京(地位:國民黨統治被推翻的標志)
1949.3 七屆二中全會(地點: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
1949.9.2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會(北平) 通過了《共同綱領》
地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臨時憲法(1949年—1954年)
1949.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I. 新中國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成立的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背景是:
一、國際:戰爭與革命是四五十年代的時代主題:
1、美蘇冷戰,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壘。
2、二戰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新高潮,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崩潰
二、國內:要和平要民主要獨立是全國人民共同心願,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1、土地革命以來特別是抗日戰爭以來連年戰亂。
2、國民政府官僚資本壓榨民族工商業,國民經濟處於崩潰邊緣。
3、民族資產階級放棄中間道路,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道路贏得民心。
(9)新中國成立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一、完成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項重大社會改革成就。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指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
不破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實行「耕者有其田」,民主革命的任務就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下一步任務——實現社會主義也難以完成。到1952年底,全國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這是民主革命取得最後勝利的重要標志。由於土地改革的完成,農民成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基本支持力量,也為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現代化的新契機。我們看到,從1840年到1949年,中國的現代化屢遭挫折失敗、屢次失去發展機遇。現代工業只是星星點點地分布在若干城市,工業產值只佔國民經濟總產值很小的比例,中國仍然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
中國真正走上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並且改變中國傳統農業國家的地位,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歷史已經證明,中國的現代化是在1949年以後大規模開啟的。1978年以後,中國現代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了。
三、新中國的成立,確立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使中國邁入長治久安的歷史時期,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可靠政治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