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中國翡翠的歷史文化 翡翠的歷史有多少
對於翡翠是何時進入中國的話題,各個不同國家的文人學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今天我們就來淺談中國翡翠的歷史文化,那麼,我們的翡翠歷史有多少年了呢?
牛秉鉞先生在《翡翠史話》中曾寫道「周朝時有翡翠,漢朝時也有翡翠。……但是直到明朝末年還是罕見的寶物,……翡翠製品在我國盛行,是清朝的事了。」通過這位權威史學家的分析,我們可以確定翡翠的歷史有很多年了,翡翠進入中國的時候大約是在清朝中期。
從70年代至今,翡翠的設計更多偏向個性化,精緻化,即融合了傳統文化,還與中外翡翠設計相結合,這時人們對翡翠的了解不是局限於綠色才是好翡翠,更多品種的翡翠也逐步被人們所接受,如老坑種,油清種等等~
② 翡翠的歷史文化
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許多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這回些吉祥圖案融合了答勞動人民的欣賞習慣,反映了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因而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吉祥圖案廣泛應用於歷代翡翠上。「穿金顯富貴、戴玉保平安」,天精地髓·真玉世家的翡翠吉祥圖案生動逼真,多種多樣,素材包括人物、器物、動物、植物等,表現內容有祈求福壽吉祥、平安如意、多子多孫、陞官發財、玉是中國人手中的寶,更是心中的魂。金銀有價玉渡有緣。天精地髓天然翡翠產品形式新穎,品種齊全,品質一流,包括玉佛、如意、平安扣、竹節、長命鎖、福豆、貔貅等等。寓意豐富,如百年好合、龍鳳呈祥、福壽雙全、狀元及第、連升三級、吉祥如意。
③ 翡翠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用處
翡翠顏色美麗典雅,深深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古典靈韻的象徵,巧妙別致之間給人的是一種難忘的美,是一種來自文化深處的柔和氣息,是一種歷史的沉澱、美麗的沉積。
古老相傳,翡翠是仙女精靈的化身,被人稱為「翡翠娘娘」。據說翡翠仙女下凡後,生在風景秀美的我國雲南大理的一個中醫世家,天生麗質,樂施於人。
一個偶然的機會,緬甸王子被她那美麗的容貌迷住了,於是用重金聘娶翡翠仙女。
自從翡翠仙女嫁給了緬甸王子成為「翡翠娘娘」後,她為緬甸的窮苦勞動人民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為他們驅魔治病解除痛苦,還經常教窮人唱歌、跳舞。
然而,「翡翠娘娘」的所作所為卻違反了當時緬甸的皇家禮教。國王非常震怒,將「翡翠娘娘」貶到緬甸北部密支那山區。
「翡翠娘娘」的足跡幾乎踏遍了那裡的高山大川,走到哪裡就為哪裡的窮人問醫治病。
後來「翡翠娘娘」病逝在密支那,她的靈魂化作了美麗的玉石之王「翡翠」。於是,在緬甸北部山區,凡是「翡翠娘娘」生前到過的高山大川都留下了美麗的翡翠寶石。
翡翠之美在於晶瑩剔透中的靈秀,在於滿目翠綠中的生機,在於水波浩渺中的潤澤,在於潔凈無瑕中的純美,在於含蓄內斂中的氣質,在於品德操行中的風骨,在於含英咀華中的精髓,美自天然,脫胎精工,靈韻具在,萬世和諧。
翡翠寶石通常被用來製作女子的手鐲。手鐲的雛形始於新石器時代,第一功效是武器,然後才有裝飾作用。東周戰國時期的手鐲於後世手鐲區別不大,稱為「環」或「瑗」,漢代為「條脫」或「跳脫」,至明代初年仍有人使用這個名字,「手鐲」一詞是明代才出現的。
在我國古代,玉乃是國之重器,祭天的玉璧、祀地的玉琮、禮天地四方的圭、璋、琥、璜都有嚴格的規定。
玉璽則是國家和王權之象徵,從秦朝開始,皇帝採用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至清朝。
漢代佩玉中有驅邪三寶,即玉翁仲、玉剛卯、玉司南佩,傳世品多有出現。
漢代翡翠中「宜子孫」銘文玉璧、圓雕玉辟邪等作品,都是祥瑞翡翠。唐宋時期翡翠某些初露端倪的吉祥圖案,尤其是玉雕童子和花鳥圖案的廣泛出現,為以後吉祥類玉雕的盛行鋪墊了基礎。
遼、金、元時期各地出土的各種龜蓮題材的玉雕製品就是雕龜於蓮葉之上。在明代,尤其是後期,在翡翠雕琢上,往往採用一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紋飾。
清代翡翠吉祥圖案有仙人、佛像、動物、植物,有的還點綴著祿、壽福、吉祥、雙喜等文字。
清代翡翠中吉祥類圖案的大量出現、流行,實際上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當時社會人們希望藉助於翡翠來祝福他人、保佑自身、嚮往與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態。至清代,翡翠大量應用,生產了許多的翡翠珍品。
如綠翡翠珠鏈,粒徑0.11厘米至0.15厘米,長49.5厘米,翠色純正,珠粒圓潤飽滿,十分珍貴。尤其少見的黃翡翠項鏈,粒徑0.76厘米至1.18厘米,鏈長73.5厘米,蛋黃色純正,珠粒圓潤飽滿。
還有翡翠雙股珠鏈,共用翡翠珠108枚,枚徑0.76厘米至0.94厘米,一股長45.7厘米,一股長50.8厘米,顏色鮮艷,翠質均勻細膩,顆粒圓潤飽滿,十分珍貴。
稍大型的器件如清翡翠觀音立像,高17厘米,整體翠色濃艷,翠質細膩溫潤,雕工精美,觀音菩薩面部生動自然,衣褶飄逸,栩栩如生,安然慈祥,殊為珍貴。還有翡翠送子觀音像。「送子觀音」俗稱「送子娘娘」,是抱著一個男孩的婦女形象。「送子觀音」很受我國婦女喜愛,人們認為,婦女只要摸摸這尊塑像,或是口中誦念和心中默念觀音,即可得子。
據說晉朝有個叫孫道德的益州人,年過50歲,還沒有兒女。他家距佛寺很近,景平年間,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對他說:你如果真想要個兒子,一定要誠心念誦《觀世音經》。
孫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議,每天念經燒香,供奉觀音。過了一段日子,他夢見觀音,菩薩告訴他:「你不久就會有一個大胖兒子了。」
果然不久夫人就生了個胖乎乎的男孩。清翡翠雕佛坐像,高32厘米。顏色溫潤通透,翠質均勻細膩,通體碩大完美,坐佛兩耳垂肩,雙手合十盤腿而坐,整體庄嚴肅穆,十分珍貴。
比較高大的是一尊清翡翠關公雕像,高約1.22米,重約110千克,帶底座,右手持雕龍大刀。人物頭戴頭盔,左手托長須,身披戰袍鎧甲,腳蹬長靴,眼睛微閉下視,神情威嚴。
這件雕像的材質在燈光下肉眼觀察,可看出質地細膩、結構顆粒緊密、顏色柔和、石紋明顯,輕微撞擊,聲音清脆悅耳,明顯區別於其他石質,通身白中泛青,接近糯米種,腿部還漂有淡淡的紫羅蘭花,可以說是開門的翡翠料。
這件翡翠作品雕工十分考究細膩,通體浮雕散落的雲朵、頭盔、鎧甲雕刻得細致入微,戰袍的褶皺也十分自然合理。一把胡須絲絲入微,肉眼看十分清晰均勻。
關公的左臂肩膀處還有精細的獸面浮雕,右臂所持長刀刀身雕有龍和日,顯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都是古代優秀老工匠才能完成的。關公神情威嚴,雙眼下視,似睜似閉,相當傳神,屬於清代關公的造型。另外,翡翠還大量應用於帶扣等實用並精美裝飾兩用的物品中。如清乾隆雕螭龍帶扣,長5.1厘米,此件翡翠質地細膩,雕工精細,造型高古。翡翠雕帶扣較為少見,如此質地的翡翠帶扣在清代也當屬稀有之物。金黃色的老翡翠相當罕見,清代中期老翡翠金黃色螭龍帶扣,長5.7厘米,寬3.3厘米,最厚1.9厘米,雕工一流,螭龍盤轉有力,栩栩如生。通體寶光四溢,非常漂亮,整體打磨仔細,已看不到砣痕。
其他還有江蘇省常州茶山發現的清代翡翠玉翎管,長6.5厘米,直徑1.4厘米,孔徑0.8厘米,翠綠、灰白相間,有光澤。圓柱形,中空,上端有寬柄,柄上鑽一透孔。
按大清律例,文官至一品鎮國公、輔國公得用翠玉翎管;武官至一品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得用白玉翎管。故在清代,佩帶翡翠翎管和白玉翎管常為一品文武高官的象徵。
清朝的官帽,在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
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作一眼。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駙,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10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
如清代神童翠玉翎管,翎管長3.8厘米,是普通翎管的一半。翠玉翎管基本為整體滿深綠翠,有小點的白地,質地堅硬,雕琢精細,光滑,具玻璃質感。但有一面有較重的腐蝕,手感不平。
神童翎管與名聲顯赫文武高官頂戴的翎管比較,數量極其稀少。清代翡翠獅紐印章,上面有一尊獅子紐,帶提油。下面的翠印還帶點紅翡,寓意好,印章高2.6厘米,寬度1.7厘米,厚度0.9厘米。翡翠不僅用於當時的器物,還應用於仿古代青銅器型中。如清翡翠雙耳蓋鼎,高13.8厘米,顏色濃艷,翠質細膩,工藝精細,整體厚重敦實,尤為珍貴。類似的還有翡翠瓜果方壺擺件,高25.5厘米,顏色濃淡相宜,翠色潤透,雕刻精細,整體生意盎然,較為難得。
瓜果還可以單獨成為有吉祥寓意的擺件,如清翡翠雕瓜果福祿壽擺件,高13厘米,翡翠大料為材,局部呈紅翡,大面積現綠色。鏤空圓雕,中有黃瓜、蘿卜、壽桃等瓜果。邊有飾銅錢一串。
瓜藤蔓蔓,枝葉茂盛,還有小花朵朵點綴。黃瓜別名胡瓜,有福祿寓意,壽桃寓意長壽,銅錢串是財的象徵,三者合一,福祿壽三全。是為吉祥如意之物。原配紫檀松石座,鏤雕精緻。而富有寓意的如「五子登科」翡翠擺件,五子登科也稱「五子連科」,《三字經》中記載: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後來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翡翠擺件的吉祥圖案,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袂獲取功名。
五代時的薊州漁陽人竇禹鈞年過而立尚無子,一日夢見祖父對他講,必須修德而從天命。自此,竇禹鈞節儉生活,用積蓄在家鄉興辦義學,大行善事。
以後,他接連喜得5個兒子,竇儀、竇儼、竇侃、竇偁、竇僖。竇父秉承家學,教子有方,兒子們也勤勉飽讀,相繼在科舉中取得佳績,為官朝中,是為「五子登科」,在漁陽古城傳為佳話。
清代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後珍愛玉器與歷代帝王相比是空前絕後的,並特別喜歡翡翠,將它看得比什麼珍寶都貴重,她用過的玉飾、把玩的玉器數量多達足以裝滿3000個檀香木箱。
慈禧太後喜愛翡翠為當時的滿漢官員所知曉,於是紛紛進貢獻寶來博取她的賞識。太後對翡翠的偏愛超過對高品質的鑽石的喜愛,有兩件事可以說明:
第一件事,慈禧太後是個地道的翡翠迷,曾有個外國使者向她獻上一枚大鑽石。她慢條斯理地瞟了一眼,揮揮手道:「邊兒去。」
她不稀罕噴著火彩的鑽石,反而看上另一個人向她進獻的小件翡翠,「好東西,大大有賞!」給了他價值不菲的賞賜。
第二件事,恭親王奕砢退出軍機之前,叔嫂因國事而爭論產生不快。恭王新得一枚祖母綠色翡翠扳指,整天戴在手上,摩挲把玩。
沒幾天,慈禧召見恭王,看見他手上戴著一汪水般的翡翠扳指,便讓摘下來瞧瞧。誰知慈禧拿過來一面摩挲一面誇好,頗似愛不釋手的樣子,一邊問話,順手就擱在龍書案上了。
恭王一看扳指既然歸還無望,只好故作大方,貢奉給她了。
慈禧太後的頭飾,全由翡翠及珍珠鑲嵌而成,製作精巧,每一枚翡翠或珍珠都能單獨活動;手腕上戴翡翠鐲;手指上戴10厘米長的翡翠扳指,尤其她還有一枚戒指,是琢玉高手依照翠料的色彩形態,雕琢成精緻逼真的黃瓜形戒飾。
甚至,慈禧的膳具是玉碗、玉筷、玉勺、玉盤。慈禧太後擁有13套金鍾、13套玉鍾,作為皇宮樂隊的主要樂器。玉鍾懸掛於2.67米高,1米寬的雕刻精巧的鍾架上。
1873年,慈禧太後開始給自己選「萬年吉地」,興建陵墓。陵址選好後,她就將手腕上的翡翠手串兒,扔進地宮當「鎮陵之寶」。
慈禧太後在死後仍以翡翠珠寶為伴。在李蓮英的《愛月軒筆記》里散亂地記述了慈禧入殮時的所見所聞:
「老佛爺」身穿金絲福字上衣,平金團壽緞褂,外罩串珠彩綉長袍;頭戴珍珠串成的鳳冠,上面最大一枚如同雞卵,重約4兩;胸前佩戴著兩掛朝珠和各種各樣的飾品,用珍珠800枚、寶石35枚;腰間系串珠絲帶,共計9條;手腕佩飾一副鑽石鑲嵌的手鐲,由一朵大菊花和6朵小梅花連成,精緻無比;腳蹬一雙金絲彩綉串珠荷花履……口中還含著一枚罕見的大夜明珠。慈禧屍體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了3層綉花褥子和一層珍珠,厚約33厘米。
第一層是金絲串珠錦褥,面上鑲著大珍珠12604枚、紅藍寶石85枚、祖母綠兩枚、碧璽和白玉203枚;第二層是綉滿荷花的絲褥,上面鋪撒著珍珠2400枚;第三層是綉佛串珠薄褥,用了珍珠1320枚;頭上安放一片碧綠欲滴的翡翠荷葉,重22兩。腳下放著一朵粉紅色瑪瑙大蓮花,重36兩。
屍體入棺後,其頭枕黃綾芙蓉枕,身蓋各色珍珠堆綉的大朵牡丹花衾被;身旁擺放著金、玉、寶石、翡翠雕琢的佛爺各27尊;腿左右兩側各有翡翠西瓜一隻、甜瓜兩對、翡翠白菜兩棵,寶石製成的桃、杏、李、棗200多枚。白菜上面伏著一隻翠綠色的蟈蟈,葉旁落著兩只黃蜂。
屍體左側放一枝翡翠蓮藕,3節白藕上雕著天然的灰色泥土,節處有葉片生出新綠,一朵蓮花開放正濃。屍體右側,豎放一棵玉雕紅珊瑚樹,上面纏繞青根、綠葉、紅果的盤桃一隻,樹梢落一隻翠色小鳥。
另外,棺中還有玉石駿馬、十八羅漢等700餘件。棺內的空隙,填充了4升珍珠和2200枚紅寶石、藍寶石。入殮後,屍體再覆蓋一床織綴著820枚珍珠的捻金陀羅尼經……
④ 翡翠是什麼時代進入中國什麼時代在中國流行
在中國雲南省騰沖地區,曾多次發現用翡翠玉料磨製的很原始的玉器。如1987年,在雲南保山地區龍陵縣出土了三把玉斧,經鑒定,材質為翡翠;再經考古學測試,為遠古時期的文物。目前談論翡翠歷史比較系統、資料較為豐富的文章是楊希林先生所撰寫的《翡翠簡史》一文,楊希林先生經過大量的研究,認為出土的漢唐等時期的翡翠,其原石應為日本所產,經高麗(朝鮮)運人中國,而不是緬甸出產的翡翠。但至少在唐代以前,商品級的硬玉礦物在中國很少見,也還未獲得翡翠的美稱,如1970年在陝西省西安南郊,唐代玢王府舊址地窖發現的出土文物中有翡翠六顆,但其名稱卻與其他玉石一道題記為「頗黎十六」 。顯然,當時人們還未將硬玉礦物定名為翡翠,當時流人中國的翡翠除產自日本外,還有可能來自現在的哈薩克一帶。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 ,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記《滇游日記》中已明確記載有在騰沖、保山兩地加工、經營翡翠(後來才稱為翡翠)的消息,從記載中可以看出,騰沖的翡翠加工業和翡翠商貿活動已經達到了繁榮的程度;清乾隆時期的大學士,紀昀 (1724-1805) 所著《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記載:「記余幼時……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如藍田,乾黃強名之玉耳,今則以為珍玩,價出真玉上矣.…蓋相去五六十年,物價不同已如此,況隔越百年乎!」從徐霞客在永昌府(今雲南保山、騰沖一帶)加工「翠生石」(翡翠)時(1639) ,至紀昀幼時(1734年左右)的近百年間,翡翠仍未被內地認為是價值較高的「真玉」 ,其消費群體很小,價格也很低。所以,皇室、貴族當然不屑使用價格低的玉石自貶身價。因此不能因十三陵中沒有翡翠,就斷定當時在民間也沒有發現和使用翡翠。 根據史料及考證,從周朝至明朝(公元前11世紀~公元1644年) ,中國民間已有翡翠玉器及飾品,但數量極少,未受到起碼的重視,這一歷史時期是中國軟玉(和闐玉)文化最輝煌的時代。軟玉,尤其是軟玉中的白玉,在使用上佔有主導地位——我們從故宮博物館所藏的玉件珍品中可以看出這一現象,這一時期的玉件多為各種軟玉製作的雕件。即使到了明代,翡翠也未被重視。 清代康熙以後,緬甸國王常將翡翠飾品作為貢品,向中國皇帝進貢,歷史上著名的「翡翠之路」得到了拓展,康熙之後,由於乾隆皇帝對玉有著特殊的愛好,使得大量的翡翠進入皇親國戚階層,翡翠業迅速地興旺了起來,翡翠逐漸流人中國上層社會,為統治階級所注重,尤其在清末,翡翠受到慈禧的特別偏愛,其身價陡然上升。史料記載,曾有一外國進貢者向慈禧獻上一顆大鑽石,她不接受,反而歡迎送給她小件翡翠的人。在慈禧的殉葬品中,有翡翠西瓜兩個,綠皮紅瓤,黑子白絲,估價值白銀500萬兩;翡翠甜瓜4個,形象神似,估價值白銀600萬兩;翡翠荷葉1件,葉上布滿綠筋,估價值白銀285萬兩;翡翠白菜2棵,生動逼真,令人叫絕:菜心上有兩只滿綠的蟈蟈,綠葉旁有兩只黃色的馬蜂,均為一塊玉料製成,估價值白銀1000萬兩。另外還有許多翡翠製品。 1928年慈禧墓為軍閥孫殿英所盜,致使這批翡翠珍寶大量流人外國。從史料中及這些史實可以看出,到了清代特別是清末,翡翠在中國王文化及玉貿易中的地位已超過了白玉和其他玉石。 總之,翡翠製品在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就已流人中國西南邊陲,但數量極少;在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中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600年)
⑤ 翡翠玉的歷史有多少年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祖先歷來就愛玉,欣賞玉是一種高尚的嗜好。我們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就認識到玉石的堅硬和美麗,玉石不僅可以用來磨製工具、武器,又是美麗的裝飾物件,寄託了人們的藝術情懷和精神追求,而且還作為一種禮器用來祭祀祖先,因此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就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
玉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深刻地反映了中國歷史,更反映了人們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願望。
中國是世界上開采玉石最早的國家,近七千年的用玉歷史成就了以新疆和田玉等為代表的璀璨玉文化,從周代的「三禮玉論」到唐代玉器中的佛教文化,無不表現出玉器與生俱來的細膩與溫潤。到清晚期,晶瑩剔透、翠綠盎然的翡翠後來居上,頃刻間獨領玉石之風騷,成為玉石之王。
乾隆、慈禧都是翡翠「發燒友」
翡翠稱王與當時統治者的喜愛有很大的關系。傳說乾隆就是翡翠最大的「發燒友」,當時皇帝身上的飾物、手玩件、宮廷擺寶閣上的擺設很多都由翡翠雕刻而成,乾隆對翡翠的喜愛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年命令雲南巡撫進俸的物品就是翡翠玉器,尤為鍾愛的就是被後人命名為「乾隆盛世十八寶」的十八件玉器,並成為後來玉器行爭先效仿的玉雕題材。
「還有一個女人對翡翠的影響可謂是巨大的,就是慈禧太後,她對翡翠的喜愛、收藏絕對是頂級的,眾所周知的「翡翠白菜」(現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當時的價值就是500萬兩白銀。令人叫絕的「翡翠西瓜」共四個,兩個白皮黃籽粉瓤,兩個綠皮白籽黃瓤,價值600萬兩白銀。只可惜這些寶貝很多都流失了。」
唐朝就開始收藏新疆和田玉
新疆和田玉的歷史更加久遠,從唐朝宮廷里就開始收藏、使用和田玉了。尤其唐明皇愛玉如痴,常將玉賞賜給有功之臣和愛妃。北海團城國家珍寶館,進門最大玉件就是新疆和田玉雕件—《大禹治水》,足有十幾噸重。據說:當時皇帝下令限期三個月從新疆昆侖山運到北京,由於路途遙遠,交通工具落後,誤了期限領軍大臣被殺頭了。這塊偌大的和田玉雕了幾十個人物、山水、松柏和橋梁,大禹揮旗指揮民工造渠,場面壯觀,雕刻生動,更讓人驚嘆的是,在那個無電、無工具的年代又是怎麼雕出如此巨大的雕件的。解放後,國家有關部門組織中國頂級的玉雕老藝人(號稱五大巨首)研究這件作品是怎樣雕出來的,專家們都望石興嘆,這至今還是個謎。
翡翠的流行
傳說十三世紀初,雲南的一個鹽商偶然的從緬甸馱了一塊石頭回國,那塊晶瑩透亮的綠石頭一下子征服了愛玉的中國人,這塊石頭就是翡翠,因其色澤艷麗、產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澤、質地滋潤、韌性較強、硬度高,在玉石家族中稱「硬玉」,又稱「玉中之王」。
翡翠產地多屬於未開發山區,雖不致鬼魅魑魍、豺狼虎豹,但孟尹深山,往往走上一日不見陽光,茫茫林海,只有求玉人走出的小毛路;霧露河,滾滾濁流,每逢夏日雷雨天氣,水面上處處泡起,縷縷煙生,煙生至三尺高度即聚攏不散,人坐在船中,伸手不見五指,如入五里霧中。除了蠻煙瘴氣,蚊蟒瘧疾以外,環境惡劣,加上工具原始,旱季短少,物資缺乏,玉石的開采,備極艱辛。
直到18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翡翠才真正大量進入中國雲南。雖然翡翠從傳入到應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時間,但由於喜愛翡翠的人們賦予其神奇的文化內涵,其短暫而輝煌的歷史足以讓其他玉石羨慕不已,並與其他玉石一並構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玉器文化。明代,我國出現緬甸翡翠;清代,由於王公貴族的喜愛(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後的癖愛),被稱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價百倍,成為玉中極品。翡翠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人們眼中,它不僅是一種美麗的石頭,還帶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古人與今人都皆愛玉、喜玉、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現業已成為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及韓國等地最流行的玉石,佩玉愛玉已成為一種現代時尚。
⑥ 翡翠行業的發展史!
一個是石雕,一個是玉雕,各有各的優點,還是你自己做決定比較好些吧。
惠安石雕工藝
惠安縣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福建省東南沿海突出部,介於泉州灣與湄洲灣之間。
惠安石雕工藝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又融匯汲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沿」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外來文化的技藝精華,並與建築藝術相生相伴,歷經1000多年的繁衍發展,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宋元時期,惠安石雕工藝就十分發達,明末以後,惠安石雕工藝更趨成熟,並成為南派石雕藝術的代表。新中國成立後,南派石雕進入鼎盛時期,十幾萬石雕藝人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歷代名師輩出,從南宋以來就有譜系傳承記載,流派眾多,風格獨特。
惠安石雕含碑石加工、環境園林雕塑、建築構件、工藝雕刻、實用器皿五大系列,其工藝包括圓雕、浮雕、線雕,沉雕、影雕五大類上千個品種,主要為實用型藝術品。
惠安石雕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鮮明的時代性,作為南派石雕藝術的代表,影響了中國石雕藝術的半壁江山,並較早傳播到海外,在台灣及東南亞國家倍受推崇,國內雕塑界普遍認同」南有惠安,北有曲陽」之說。
南陽玉雕
南陽玉,又稱獨山玉或南玉,產於南陽市城區北邊的獨山。為全國四大名玉之一。獨山玉質堅韌微密,細膩柔潤,光澤透明,色澤斑駁陸離。有綠、白、黃、紫、紅、白6種色素77個色彩類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
獨山玉雕,歷史悠久,1959年在獨山附近的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產的玉鏟,證明早在5000餘年前先民們已認識和使用了獨山玉。獨山腳下玉街寺遺址,為漢代雕刻玉器的地方。清《新修南陽縣志》載:故縣北居民,多治玉為生。舊中國,南陽玉雕已形成一大行業,城內有作坊80多家,多是後設作坊,前面開店,自雕自銷。玉雕品主要有人物、花卉、鳥獸、山水、神像、爐熏、首飾等120多個品種。獨玉雕品晶瑩閃爍、玲瓏剔透,為南陽著名特產。鎮平縣每年舉辦大型國際玉雕節,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客商,南陽玉雕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說南陽的玉雕,就不能不先提及南陽人引以自豪的「鎮市之寶」、我國四大名玉之一的獨山玉,獨山玉因產於河南省南陽市的獨山而得名,亦稱為獨玉。南陽盆地玉石資源豐富,質地優良,開采、雕刻、經營歷史悠久,舉國著稱,被譽為「中國玉雕之鄉」,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南陽玉雕歷史:始於六千年前新石器石代
南陽獨山玉的生產歷史悠久。從南陽市黃山、新野鳳凰山、鎮平及社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獨玉鏟、獨玉璜等說明,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勤勞智慧的古人就開始利用和雕琢獨玉了,玉文化開始萌芽並初步繁榮起來。到了漢代,南陽玉已被大量開采並雕琢,盛況可觀,有了加工、雕刻玉器的聚居區,一街兩行,作坊林立,琢玉之聲,不絕於耳。至少在西漢時,南陽玉雕就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現在獨山腳下的沙崗店,還留有漢代「玉街寺」的遺址。唐宋以後,南陽玉雕逐步由原來單純作為貢品供達官貴人觀賞享用,發展成為既有裝飾品,又有生活使用器皿。明清時期南陽玉雕品種已十分豐富。清代以後,南陽玉雕已形成一大行業。獨山玉的開發利用倍受重視,在礦床研究、礦山開采、雕琢加工、市場銷售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久負盛名的南陽玉雕業吸引了大量的業內外人士,從而使獨山玉為更多的人所了解、欣賞和接受。
南陽玉雕花色品種繁多,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等30多種色彩類型,色澤鮮艷,硬度高,光澤好,質地細膩,透明度高,是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可同翡翠媲美,德人曾稱其為「南陽翡翠」。玉雕產品的品種,可分為人物、花鳥、走獸等4大類,人物造型多取材神話傳說,古代戲曲故事,花鳥有百鳥朝鳳、喜鵲鬧梅、鳳凰牡丹、長尾鳥屏等23種。走獸有獅、象、虎、牛、套馬等到16種;亭熏有玉瓶、玉環、轉爐、亭爐、玉鼎等,共120餘種。雕刻按技法不同分花活、素活兩類,花活如花熏、轉爐、飛禽、走獸、仕女人物等。雕技精湛,刀法復雜,寓意深刻;素活如戒指、手鐲、耳環等。現代藝人除繼承傳統雕刻外,融匯國畫的山水、人物、花鳥等畫風格,經歷代玉雕藝人的潛心研究,逐步形成花活以技取奇,素活以色顯貴的特點。
二、南陽玉雕藝術:從「瀆山大玉海」到「九龍晷」
經過玉雕藝人和科技工作者挖掘、整理傳統技藝,吸取外地經驗,南陽玉雕的工藝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以技巧的靈活及色澤顯貴著稱於世。南陽拓寶玉器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高級工藝美術師吳元全介紹說,由於獨玉色彩豐富,濃淡兼備,一塊石料上面往往各色雜陳。這就要求雕刻者要全盤考慮,既要有精彩的布局構思,又要巧用各種顏色,使得整個作品妙趣天成,讓欣賞者禁不住拍案叫絕。南陽玉雕製作的《卧龍出山》,利用獨玉色彩豐富、鮮素一體的特點,嚴謹布局,巧用俏色,雕刻精細,氣勢雄偉,它重3.8噸,長2.5米,高1.6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巨型玉雕,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用精選的獨山玉製作的五環爐、花薰,吸收了古代青銅器和其它工藝品的特色,創造了多層轉球花薰黃,造型古樸端莊,技藝巧奪天工,在法國舉辦的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贏得了廣泛的好評。南陽人在玉雕加工上,選用原料非常豐富,除獨玉外還有來自遼寧岫玉、緬甸翠玉、阿富汗白玉、加拿大碧玉、俄羅斯白玉以及珊瑚、瑪瑙、芙蓉石、水晶石、紫晶石、紅藍寶石等150多個玉種。
的確,歷經千年興盛而不衰的玉雕產業,形成了濃郁的、博大精深的南陽玉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代代相傳、層出不窮、技藝高超的南陽玉雕藝人。南陽的玉雕藝術大師們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引進、吸收、創新藝術設計雕刻手法。正是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美玉資源相結合,才使得南陽玉雕這一藝術瑰寶得以代代相傳,發揚光大,驚世之作也不斷問世。截至目前,南陽玉雕藝術大師們設計雕刻的「卧龍出山」、「九龍轉動花薰」、「鹿鶴同春」、「萬里長城」、「九龍晷」等40餘件精品先後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多件產品被作為稀世珍寶由故宮博物院、美術館和收藏家收藏。《九龍晷》禮品長199cm、寬110cm、高80cm、重500kg,該禮品設計風格新穎獨特,巧妙構思,匠心獨運,把南陽獨山玉特有的各種色彩巧妙利用,採用浮雕、透雕、鏤空、線刻等多種雕刻手法,使這件產品線條流暢,形神具備,氣勢雄偉。九條盤龍環繞日晷,表明九州華夏兒女緊密團結,和睦相處,同時表達了九九歸一之意。整幅作品寓意民族團結、國家昌盛、祖國統一,表達了河南九千萬人民喜迎澳門回歸之深情。
被譽為「國之瑰寶」、重3500公斤的玉器「瀆山大玉海」,是元代忽必烈犒賞三軍時盛酒的器物,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最大的巨型玉雕,為中國劃時代的藝術珍品,也是世界寶玉石發展史上罕見的傑作。但問世700多年來,其玉料一直眾說紛紜,未能認定。最近,由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亞洲珠寶聯合會等單位主辦的中華寶玉石文化高層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在論壇上,經過20餘名國內知名玉器考古、收藏專家仔細觀察、研究,並與南陽的獨山玉礦樣品反復對比、鑒定,認定製作於元代、現陳列於北京北海公園團城的「瀆山大玉海」玉料為南陽獨山玉。至此,一樁「千古懸案」一錘定音。
三、南陽玉雕產業 :「玉雕之鄉」名不虛傳
南陽玉雕走遍天下。這是對聞名世界的南陽玉雕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前,南陽的玉雕就已經初步進入了規模化發展的階段,鎮平縣的玉雕銷售總額在1974年時就達到了1490萬元,成為全省外貿第一個超千萬元的縣。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南陽玉雕業如雨後春筍,蓬蓬勃勃地發展壯大起來。上百人、幾十人甚至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大大小小加工企業迅猛發展,短短10年間就增加到1.1萬多家。時下,無論在天南還是海北,在異國還是他鄉,只要有玉的地方,都與南陽有關。南陽玉雕人已遍布全國所有大中城市及許多城鎮,在那裡加工、生產及營銷產品。
鎮平如今已是全國最大的玉雕生產加工集散地,除了南陽玉之外,其原材料來自全國各地和緬甸、阿富汗等12個國家和地區,從業人員20多萬人,加工企業達4000多家,形成了20多個各具特色、規模不等的塊狀加工銷售帶,年產值達10億元。鎮平縣城的玉雕大世界,石佛寺鎮的玉雕灣市場、翠玉瑪瑙精品市場、榆樹庄玉鐲市場、賀庄擺件市場等專業玉雕市場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據了解,全國做玉器生意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是南陽市鎮平人。提到鎮平縣,就不得不提一個素有「玉雕之鄉」美稱的小鎮,那就是石佛寺鎮。「村村都有機器響,家家一片琢玉聲」是該鎮的真實寫照。1992年建成的亞洲最大的珠寶玉器專業市場,總投資650萬元,佔地32畝,建築面積24000平方米,容納商戶800餘家,每天接待數千客商,年銷售額達2.4億多元。近年來,該鎮已擁有玉雕專業村16個,專業市場4個,從業人員2萬多人,各類玉雕加工企業(戶)4000多家,年產銷各類玉器產品1300多萬件,產值5.6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玉雕加工銷售集散地。
如今,在鎮平縣,玉雕已成為該縣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全縣85%的鄉鎮都有玉雕加工業,專業村近百個,石佛寺、晁陂等8個鄉鎮村村可聞雕琢聲。國有、集體、個體、中外合資等各種形式的玉雕加工企業有1.1萬多家,從業人員11.7萬人。在國內,憑著南陽玉雕產品的名聲和質量,10多萬南陽玉雕的經營者,將5000家銷售門店開遍了全國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許多旅遊景點都有南陽玉雕出售,使玉雕產品源源不斷地進入國內市場,年銷售產值達10億多元。
⑦ 翡翠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中國素有「玉石王國」的美稱,玉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是東方文明的象徵。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了玉的蹤跡,至四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龍山文化及良渚文化時期更是涌現出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在古人心目中,「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比德焉」,可見人們對玉石由衷的喜愛之情。深厚的玉文化底蘊,使翡翠在明末清初之際,以其縝密堅韌的質地、天然艷麗的色澤而成為了玉石家族中個重要的後起之秀,頃刻間在玉石界獨領風騷,並且其價值在近二百年的演變中日益升高,遠遠超出了中國傳統的玉石一透閃石、陽起石質軟玉。翡翠凝聚著億萬年天地的造化,承載著五千載華夏文明的精髓,深藏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底蘊,而最終當之無愧地贏得了「玉石之王」的美譽。翠的美是含蓄典雅的,深深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它具有一種靈韻古典的氣質,這是一種來自文化深處的柔美,是一種歷史的沉澱的美,是一種別有韻味的難忘之美…憑借其朦朧外皮之下所蘊含著的萬千美色與晶瑩別透,翡翠最終以其獨具魅力的種、水、色征服了所有愛玉、惜玉、崇玉、賞玉、藏玉之人,擔當起了「器以載道」、記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任翡翠顏色五彩斑斕,質地晶瑩別透,品性潤若凝脂。它既有青翠欲滴的綠,又有熱情如火的紅;既有雍容華貴的黃,又有典雅莊重的紫:既有聖潔高貴的白,又有凝重犀利的黑……「這些種種自然而又富於變化的色彩,無不是收藏家們傾心嚮往的經典。
⑧ 淺談中國翡翠的歷史文化 翡翠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對於翡翠是何時進入中國的話題,各個不同國家的文人學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今天我們就來淺談中國翡翠的歷史文化,那麼,我們的翡翠歷史有多少年了呢?
牛秉鉞先生在《翡翠史話》中曾寫道「周朝時有翡翠,漢朝時也有翡翠。……但是直到明朝末年還是罕見的寶物,……翡翠製品在我國盛行,是清朝的事了。」通過這位權威史學家的分析,我們可以確定翡翠的歷史有很多年了,翡翠進入中國的時候大約是在清朝中期。
從70年代至今,翡翠的設計更多偏向個性化,精緻化,即融合了傳統文化,還與中外翡翠設計相結合,這時人們對翡翠的了解不是局限於綠色才是好翡翠,更多品種的翡翠也逐步被人們所接受,如老坑種,油清種等等~
⑨ 中國歷史上翡翠的用處有哪些
翡翠顏色美麗典雅,深深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古典靈韻的象徵,巧妙別致之間給人的是一種難忘的美,是一種來自文化深處的柔和氣息,是一種歷史的沉澱、美麗的沉積。
古老相傳,翡翠是仙女精靈的化身,被人稱為「翡翠娘娘」。據說翡翠仙女下凡後,生在風景秀美的我國雲南大理的一個中醫世家,天生麗質,樂施於人。
一個偶然的機會,緬甸王子被她那美麗的容貌迷住了,於是用重金聘娶翡翠仙女。
自從翡翠仙女嫁給了緬甸王子成為「翡翠娘娘」後,她為緬甸的窮苦勞動人民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為他們驅魔治病解除痛苦,還經常教窮人唱歌、跳舞。
然而,「翡翠娘娘」的所作所為卻違反了當時緬甸的皇家禮教。國王非常震怒,將「翡翠娘娘」貶到緬甸北部密支那山區。
「翡翠娘娘」的足跡幾乎踏遍了那裡的高山大川,走到哪裡就為哪裡的窮人問醫治病。
後來「翡翠娘娘」病逝在密支那,她的靈魂化作了美麗的玉石之王「翡翠」。於是,在緬甸北部山區,凡是「翡翠娘娘」生前到過的高山大川都留下了美麗的翡翠寶石。
翡翠之美在於晶瑩剔透中的靈秀,在於滿目翠綠中的生機,在於水波浩渺中的潤澤,在於潔凈無瑕中的純美,在於含蓄內斂中的氣質,在於品德操行中的風骨,在於含英咀華中的精髓,美自天然,脫胎精工,靈韻具在,萬世和諧。
翡翠寶石通常被用來製作女子的手鐲。手鐲的雛形始於新石器時代,第一功效是武器,然後才有裝飾作用。東周戰國時期的手鐲於後世手鐲區別不大,稱為「環」或「瑗」,漢代為「條脫」或「跳脫」,至明代初年仍有人使用這個名字,「手鐲」一詞是明代才出現的。
在我國古代,玉乃是國之重器,祭天的玉璧、祀地的玉琮、禮天地四方的圭、璋、琥、璜都有嚴格的規定。
玉璽則是國家和王權之象徵,從秦朝開始,皇帝採用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至清朝。
漢代佩玉中有驅邪三寶,即玉翁仲、玉剛卯、玉司南佩,傳世品多有出現。
漢代翡翠中「宜子孫」銘文玉璧、圓雕玉辟邪等作品,都是祥瑞翡翠。唐宋時期翡翠某些初露端倪的吉祥圖案,尤其是玉雕童子和花鳥圖案的廣泛出現,為以後吉祥類玉雕的盛行鋪墊了基礎。
遼、金、元時期各地出土的各種龜蓮題材的玉雕製品就是雕龜於蓮葉之上。在明代,尤其是後期,在翡翠雕琢上,往往採用一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紋飾。
清代翡翠吉祥圖案有仙人、佛像、動物、植物,有的還點綴著祿、壽福、吉祥、雙喜等文字。
清代翡翠中吉祥類圖案的大量出現、流行,實際上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當時社會人們希望藉助於翡翠來祝福他人、保佑自身、嚮往與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態。至清代,翡翠大量應用,生產了許多的翡翠珍品。
如綠翡翠珠鏈,粒徑0.11厘米至0.15厘米,長49.5厘米,翠色純正,珠粒圓潤飽滿,十分珍貴。尤其少見的黃翡翠項鏈,粒徑0.76厘米至1.18厘米,鏈長73.5厘米,蛋黃色純正,珠粒圓潤飽滿。
還有翡翠雙股珠鏈,共用翡翠珠108枚,枚徑0.76厘米至0.94厘米,一股長45.7厘米,一股長50.8厘米,顏色鮮艷,翠質均勻細膩,顆粒圓潤飽滿,十分珍貴。
稍大型的器件如清翡翠觀音立像,高17厘米,整體翠色濃艷,翠質細膩溫潤,雕工精美,觀音菩薩面部生動自然,衣褶飄逸,栩栩如生,安然慈祥,殊為珍貴。還有翡翠送子觀音像。「送子觀音」俗稱「送子娘娘」,是抱著一個男孩的婦女形象。「送子觀音」很受我國婦女喜愛,人們認為,婦女只要摸摸這尊塑像,或是口中誦念和心中默念觀音,即可得子。
據說晉朝有個叫孫道德的益州人,年過50歲,還沒有兒女。他家距佛寺很近,景平年間,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對他說:你如果真想要個兒子,一定要誠心念誦《觀世音經》。
孫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議,每天念經燒香,供奉觀音。過了一段日子,他夢見觀音,菩薩告訴他:「你不久就會有一個大胖兒子了。」
果然不久夫人就生了個胖乎乎的男孩。清翡翠雕佛坐像,高32厘米。顏色溫潤通透,翠質均勻細膩,通體碩大完美,坐佛兩耳垂肩,雙手合十盤腿而坐,整體庄嚴肅穆,十分珍貴。
比較高大的是一尊清翡翠關公雕像,高約1.22米,重約110千克,帶底座,右手持雕龍大刀。人物頭戴頭盔,左手托長須,身披戰袍鎧甲,腳蹬長靴,眼睛微閉下視,神情威嚴。
這件雕像的材質在燈光下肉眼觀察,可看出質地細膩、結構顆粒緊密、顏色柔和、石紋明顯,輕微撞擊,聲音清脆悅耳,明顯區別於其他石質,通身白中泛青,接近糯米種,腿部還漂有淡淡的紫羅蘭花,可以說是開門的翡翠料。
這件翡翠作品雕工十分考究細膩,通體浮雕散落的雲朵、頭盔、鎧甲雕刻得細致入微,戰袍的褶皺也十分自然合理。一把胡須絲絲入微,肉眼看十分清晰均勻。
關公的左臂肩膀處還有精細的獸面浮雕,右臂所持長刀刀身雕有龍和日,顯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都是古代優秀老工匠才能完成的。關公神情威嚴,雙眼下視,似睜似閉,相當傳神,屬於清代關公的造型。另外,翡翠還大量應用於帶扣等實用並精美裝飾兩用的物品中。如清乾隆雕螭龍帶扣,長5.1厘米,此件翡翠質地細膩,雕工精細,造型高古。翡翠雕帶扣較為少見,如此質地的翡翠帶扣在清代也當屬稀有之物。金黃色的老翡翠相當罕見,清代中期老翡翠金黃色螭龍帶扣,長5.7厘米,寬3.3厘米,最厚1.9厘米,雕工一流,螭龍盤轉有力,栩栩如生。通體寶光四溢,非常漂亮,整體打磨仔細,已看不到砣痕。
其他還有江蘇省常州茶山發現的清代翡翠玉翎管,長6.5厘米,直徑1.4厘米,孔徑0.8厘米,翠綠、灰白相間,有光澤。圓柱形,中空,上端有寬柄,柄上鑽一透孔。
按大清律例,文官至一品鎮國公、輔國公得用翠玉翎管;武官至一品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得用白玉翎管。故在清代,佩帶翡翠翎管和白玉翎管常為一品文武高官的象徵。
清朝的官帽,在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
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作一眼。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駙,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10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
如清代神童翠玉翎管,翎管長3.8厘米,是普通翎管的一半。翠玉翎管基本為整體滿深綠翠,有小點的白地,質地堅硬,雕琢精細,光滑,具玻璃質感。但有一面有較重的腐蝕,手感不平。
神童翎管與名聲顯赫文武高官頂戴的翎管比較,數量極其稀少。清代翡翠獅紐印章,上面有一尊獅子紐,帶提油。下面的翠印還帶點紅翡,寓意好,印章高2.6厘米,寬度1.7厘米,厚度0.9厘米。翡翠不僅用於當時的器物,還應用於仿古代青銅器型中。如清翡翠雙耳蓋鼎,高13.8厘米,顏色濃艷,翠質細膩,工藝精細,整體厚重敦實,尤為珍貴。類似的還有翡翠瓜果方壺擺件,高25.5厘米,顏色濃淡相宜,翠色潤透,雕刻精細,整體生意盎然,較為難得。
瓜果還可以單獨成為有吉祥寓意的擺件,如清翡翠雕瓜果福祿壽擺件,高13厘米,翡翠大料為材,局部呈紅翡,大面積現綠色。鏤空圓雕,中有黃瓜、蘿卜、壽桃等瓜果。邊有飾銅錢一串。
瓜藤蔓蔓,枝葉茂盛,還有小花朵朵點綴。黃瓜別名胡瓜,有福祿寓意,壽桃寓意長壽,銅錢串是財的象徵,三者合一,福祿壽三全。是為吉祥如意之物。原配紫檀松石座,鏤雕精緻。而富有寓意的如「五子登科」翡翠擺件,五子登科也稱「五子連科」,《三字經》中記載: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後來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翡翠擺件的吉祥圖案,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袂獲取功名。
五代時的薊州漁陽人竇禹鈞年過而立尚無子,一日夢見祖父對他講,必須修德而從天命。自此,竇禹鈞節儉生活,用積蓄在家鄉興辦義學,大行善事。
以後,他接連喜得5個兒子,竇儀、竇儼、竇侃、竇偁、竇僖。竇父秉承家學,教子有方,兒子們也勤勉飽讀,相繼在科舉中取得佳績,為官朝中,是為「五子登科」,在漁陽古城傳為佳話。
清代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後珍愛玉器與歷代帝王相比是空前絕後的,並特別喜歡翡翠,將它看得比什麼珍寶都貴重,她用過的玉飾、把玩的玉器數量多達足以裝滿3000個檀香木箱。
慈禧太後喜愛翡翠為當時的滿漢官員所知曉,於是紛紛進貢獻寶來博取她的賞識。太後對翡翠的偏愛超過對高品質的鑽石的喜愛,有兩件事可以說明:
第一件事,慈禧太後是個地道的翡翠迷,曾有個外國使者向她獻上一枚大鑽石。她慢條斯理地瞟了一眼,揮揮手道:「邊兒去。」
她不稀罕噴著火彩的鑽石,反而看上另一個人向她進獻的小件翡翠,「好東西,大大有賞!」給了他價值不菲的賞賜。
第二件事,恭親王奕砢退出軍機之前,叔嫂因國事而爭論產生不快。恭王新得一枚祖母綠色翡翠扳指,整天戴在手上,摩挲把玩。
沒幾天,慈禧召見恭王,看見他手上戴著一汪水般的翡翠扳指,便讓摘下來瞧瞧。誰知慈禧拿過來一面摩挲一面誇好,頗似愛不釋手的樣子,一邊問話,順手就擱在龍書案上了。
恭王一看扳指既然歸還無望,只好故作大方,貢奉給她了。
慈禧太後的頭飾,全由翡翠及珍珠鑲嵌而成,製作精巧,每一枚翡翠或珍珠都能單獨活動;手腕上戴翡翠鐲;手指上戴10厘米長的翡翠扳指,尤其她還有一枚戒指,是琢玉高手依照翠料的色彩形態,雕琢成精緻逼真的黃瓜形戒飾。
甚至,慈禧的膳具是玉碗、玉筷、玉勺、玉盤。慈禧太後擁有13套金鍾、13套玉鍾,作為皇宮樂隊的主要樂器。玉鍾懸掛於2.67米高,1米寬的雕刻精巧的鍾架上。
1873年,慈禧太後開始給自己選「萬年吉地」,興建陵墓。陵址選好後,她就將手腕上的翡翠手串兒,扔進地宮當「鎮陵之寶」。
慈禧太後在死後仍以翡翠珠寶為伴。在李蓮英的《愛月軒筆記》里散亂地記述了慈禧入殮時的所見所聞:
「老佛爺」身穿金絲福字上衣,平金團壽緞褂,外罩串珠彩綉長袍;頭戴珍珠串成的鳳冠,上面最大一枚如同雞卵,重約4兩;胸前佩戴著兩掛朝珠和各種各樣的飾品,用珍珠800枚、寶石35枚;腰間系串珠絲帶,共計9條;手腕佩飾一副鑽石鑲嵌的手鐲,由一朵大菊花和6朵小梅花連成,精緻無比;腳蹬一雙金絲彩綉串珠荷花履……口中還含著一枚罕見的大夜明珠。慈禧屍體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了3層綉花褥子和一層珍珠,厚約33厘米。
第一層是金絲串珠錦褥,面上鑲著大珍珠12604枚、紅藍寶石85枚、祖母綠兩枚、碧璽和白玉203枚;第二層是綉滿荷花的絲褥,上面鋪撒著珍珠2400枚;第三層是綉佛串珠薄褥,用了珍珠1320枚;頭上安放一片碧綠欲滴的翡翠荷葉,重22兩。腳下放著一朵粉紅色瑪瑙大蓮花,重36兩。
屍體入棺後,其頭枕黃綾芙蓉枕,身蓋各色珍珠堆綉的大朵牡丹花衾被;身旁擺放著金、玉、寶石、翡翠雕琢的佛爺各27尊;腿左右兩側各有翡翠西瓜一隻、甜瓜兩對、翡翠白菜兩棵,寶石製成的桃、杏、李、棗200多枚。白菜上面伏著一隻翠綠色的蟈蟈,葉旁落著兩只黃蜂。
屍體左側放一枝翡翠蓮藕,3節白藕上雕著天然的灰色泥土,節處有葉片生出新綠,一朵蓮花開放正濃。屍體右側,豎放一棵玉雕紅珊瑚樹,上面纏繞青根、綠葉、紅果的盤桃一隻,樹梢落一隻翠色小鳥。
另外,棺中還有玉石駿馬、十八羅漢等700餘件。棺內的空隙,填充了4升珍珠和2200枚紅寶石、藍寶石。入殮後,屍體再覆蓋一床織綴著820枚珍珠的捻金陀羅尼經。
⑩ 翡翠何時傳入中國
遠在我國的北方絲綢之路開發以前,南亞大陸就開辟了陸上通道。在這條驛道上,騰沖版是最重要的前沿權最大驛站。元明清各朝代時,緬北翡翠珠寶產地曾長期隸屬中國。歷史給予騰沖翡翠集散地的地位。最早記載著騰沖翡翠生產貿易的是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他於1638-1639年曾在騰沖親眼目睹了翡翠加工及貿易的盛況,並寫入了他的「游記」之中。那麼翡翠傳入中國的時間應在此之前。考證歷史得知,在此之前的明永樂年間(大約1403年),明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明朝向周邊擴張。在此基礎上大力開拓雲南邊疆以及對騰越的三征麓川,使滇西尤其騰沖得以大大開發。各種貿易及翡翠珠寶交易旺盛。從而促進了翡翠進入中國,故翡翠傳入我國已有600年以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