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是誰下場又如何
中國歷史上,皇帝是一國之主,但是皇帝之下還有丞相處理朝政,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丞相是百官之長,是朝中除皇帝之外最高的行政長官。自從秦始皇設置丞相之職,綿延之後的1600多年的時間內,中國大部分時期都是有丞相或類似職位的。可以說,這一傳統貫穿了幾乎整個中國的封建時代。
『貳』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是誰
胡惟庸(?—1380年),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回。因被疑叛亂,爆發了答胡惟庸案,後被朱元璋處死。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遂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叄』 歷史:我國古代最後一任宰相就職於哪個朝代
中國最後一個宰相叫胡惟庸
在明朝初年的洪武年間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後明朝就不再設宰相之職
但是,自永樂中後期開始,內閣大學士逐漸成為實質上的宰相
『肆』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是誰
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李善長同鄉。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被朱元璋處死。
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遂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胡惟庸案,對中國歷史影響重大。從此,相權被徹底剝奪,中國政治制度進一步走向君主專制。
『伍』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的名字
1、胡惟庸是中國最後一任有實權的宰相,也是最後一個有丞相之名的人。回
2、人物簡介
胡惟庸(?—1380年)答,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李善長同鄉。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遭朱元璋處死。
3、人物事跡
胡惟庸成為丞相後,日益驕橫跋扈,獨攬丞相大權,生殺黜陟,為所欲為。內外諸司所上的奏章,胡惟庸必先取閱,對自己不利的,就隱匿不上報。他任意提拔、處罰官員,各地喜好鑽營熱衷仕進之徒、功臣武夫失意者,都奔走於他的門下,送給他的金帛、名馬、玩好,不計其數。胡惟庸一時間權傾朝野,許多人都看他臉色行事,敢怒不敢言。後來胡惟庸被人揭發其准備兵變,因此被朱元璋消滅。
『陸』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是誰
是胡惟庸。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設有宰相制,宰相都稱為丞相,當時丞相共有左、右二員,左比右大,分任左、右丞相的是李善長和徐達兩人。
朱元璋即帝位後,逐漸感到帝權與相權的沖突,唯恐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有鑒於此,幾次設法試圖調整,以加強皇權。最早被殺的是中書左丞相楊憲。楊憲於洪武二年九月入為中書右丞,洪武三年李善長病休時,便實際操縱中書省大權,升為左丞。他玩弄權術,陷害同僚,「市權要寵」,很快被朱元璋殺死
接著是右丞相汪廣洋被殺。朱元璋鑒於李善長權力過大,威脅帝權,於是在撤換李善長後,最初選中了汪廣洋接替李善長的相位。汪廣洋遇事小心謹慎,又以「廉明持重,善理繁劇」而著稱。
洪武六年,胡惟庸進入中書省,與汪廣洋共任右丞相。之後,汪廣洋以「無所建白」貶為廣東參政。但是汪廣洋一離相位後,胡惟庸遇事專斷與李善長相比有過之無不及。況且李善長還借胡惟庸等人,遙執相權,勢力更甚於前。
汪廣洋被貶後,當然也不服氣,便暗中收集李善長的不法證據,於洪武九年(1376)與御史大夫陳寧,合疏參劾李善長有「大不敬」之罪。這當然正中朱元璋的下懷,於是洪武十年九月,朱元璋先升胡惟庸為左丞相,再調回汪廣洋為右丞相,以牽制胡惟庸,改變胡惟庸獨相的局面。
然而汪廣洋復相後,整日喝酒,並沒有起到應有的牽製作用,反而事事調和,公事「惟以他官剖決,不問是非,隨而舉行」。這令朱元璋大為失望,又把他貶往廣南地區。即使這樣,仍未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氣,便又追加詔書,下令追到後,即將汪廣洋就地處死,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汪廣洋被貶殺。
由上可知,明初的丞相擅權不行,屍位素餐也不行,放權、抓權均無好下場。朱元璋對於相權的存在實際上已深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權過大,絕不希望有凌駕於眾人之上的權臣存在,廢相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胡惟庸的獨斷專行,使相權與皇權的沖突更為明朗化了。胡惟庸之前,李善長小心謹慎,徐達經常帶兵在外,汪廣洋只知飲酒吟詩,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尚不突出。但胡惟庸為相七年,擅權亂政,使得朱元璋感得大權旁落,除了剪除別無選擇。
胡惟庸案實際是一個冤案,明初的冤案又何止這一個?
早在洪武十一年三月,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朱元璋就下令凡奏事不得先「關白」中書省。在此之前,凡是各地送給皇帝的奏章都要關白中書省,就是給皇帝一份,同時也要給中書省丞相送一份。接著,又令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這樣就大大削弱了中書省的權力。然而即使這樣,也還不能令朱元璋滿意。
於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接著就宣布裁撤中書省。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朱元璋大權獨攬。秦、漢以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從此廢除,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稍後,朱元璋還宣布以後嗣君不許議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請者,處以重刑,並立為祖訓。
我們再回頭看一下胡惟庸案就可明白,說胡惟庸獨斷專行確有其事,但謀反其實是子虛烏有,它只不過是朱元璋廢丞相的一個借口。胡惟庸被告稱謀叛時,證據並不充足,如果深究下去,胡惟庸可能不會被坐成死罪。因此朱元璋才迅速認定謀逆是實,即行殺掉,連告發的塗節也全不放過,只是為了死無對證,並可以藉此另做文章。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後,仍然能時時刻刻感受到李善長的威脅。李善長為功臣之首,雖已退位,但勢力還很大,加之與胡惟庸的姻親故舊關系,始終令朱元璋耿耿於懷。為了鞏固帝業,就必須徹底消除這一隱患,因而胡惟庸案不斷升級。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虜南倭」,於是又為胡惟庸添上了一個「通倭通虜」的罪名,就是說他G結蒙古和日本,企圖謀反。但是據吳晗先生《胡惟庸黨案考》,通倭通虜都是「莫須有」的罪名。胡惟庸事件正像一個傳說中的故事,時間越長,故事的范圍便越擴大。到後來胡惟庸東通日本高麗,西通卜寵吉兒,南通三佛齊,北通沙漠,東西南北諸夷,無不與胡惟庸叛逆案發生關系。朱元璋在殺胡惟庸若干年後又給他加上這些謀逆罪名,是想借胡案興起大獄來誅殺文武功臣,以防功臣們日後威脅朱姓子孫。平心而論,胡惟庸的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是所謂的「胡黨」卻未免牽強附會。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借口,凡是他認為心懷怨望、行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黨」的罪名,處死抄家,開國功臣李善長也最終被牽連進此案。
『柒』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胡惟庸到底是怎麼被終結的
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後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是明朝的胡惟庸。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朱元璋,李善長同鄉,與張昶為友。在在李善長的舉薦下,胡惟庸力壓群雄,擔任中書省左丞相,位居與百官之首。胡惟庸當了丞相之後,排除異己,結黨營私,把握朝政,害死了劉伯溫。在處理涉及生殺廢黜的事情上面,不但沒有向朱元璋進行匯報,竟然直接自己拿了注意。儼然自己就是一個皇帝,朱元璋眼看就要被架空了。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國來進貢,胡惟庸等人不報告朱元璋。宦官出來見到了,便進宮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責備中書省臣。就在第二年的的時候,塗節開始倒戈,告發了胡惟庸,。御史中丞商皓當時被貶為中書省吏,也告發了惟庸的陰謀。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邀請明太祖前來觀賞。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沖到皇帝的車馬前,緊拉住韁繩,急的說不出話來。朱元璋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宮城,發現胡惟庸家牆道里都藏著士兵,刀槍林立。於是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當天即處死。胡惟庸再怎麼權勢滔天,再怎麼把持朝政,天底下權利最大的還是皇帝,他一紙令下,就以謀反的罪名把胡惟庸抓起來了,不久後,就被滿門抄斬。
這次歷史事件被稱為胡惟庸案,不僅胡惟庸自己被處死,連他的親家李善長和其他無數和他有關聯的官員都受到牽連,死亡的人數多達三萬。
明代史籍中關於胡惟庸案的記載多有矛盾,因此關於其是否確實謀反,當時便有人懷疑,
其實胡惟庸到底有無謀反,朱元璋到底是不是借著此事廢除丞相制度,都以無從考證。但是,從此,相權被徹底剝奪,中國再也沒有設置過宰相職位,胡惟庸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以為宰相。丞相制度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封建專制達到頂峰。
『捌』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丞相和最後一個丞相分別是誰呢,他們做了哪些貢獻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丞相是李斯。他是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所以,在他的建議下,實行了郡縣制,這個制度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還有一個就是推行了統一度量衡、文字的措施,加強了國內的經濟交流,使得國家的經濟得以快速發展,還有焚燒詩書,目的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這些措施使得國富民強。但是,勾結趙高擁立胡亥為君主,為趙高所忌憚,之後就父子腰斬,並被夷三族。
你覺得第一個丞相和最後一個丞相相比較,誰的功勞更大一些?
『玖』 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宰相胡維庸是什麼朝代的人
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宰相胡惟庸是明朝人。
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縣(今屬安徽)人。胡惟庸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宰相。早年追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信,任丞相。後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處死,同時藉辭窮追其友好,包括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等大批元勛宿將皆受株連,牽連致死者三萬五千餘人。
胡惟庸早年隨朱元璋起兵,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吳元年,召為太常少卿,進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洪武六年七月,憑李善長推薦,任右丞相,約至十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擅自決定官員人等的生殺升降,先閱內外諸司奏章,對己不利者,輒匿不上報。各地喜好鑽營、熱衷仕進之徒與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送金帛、名馬、玩物不可勝數。學士吳伯宗曾因彈劾他而險遭大禍;他得知大將軍徐達對他不滿,曾在朱元璋處誣奏其奸行,後竟誘使徐達家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因福壽揭發,未能得逞。胡惟庸還千方百計地拉攏因犯法受朱元璋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令其在外收集軍馬,以圖謀反。此外,他還勾結中丞塗節、御史大夫陳寧等,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籍。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極大注意。朱元璋從元亡的教訓中,深感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對各省權力機構進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關閉中書省,進一步削弱了中書省權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馳馬於市,墜死於車下,惟庸殺挽車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準以金帛償其家之請。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和中書省吏上書告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和塗節、陳寧等先後處死。
胡惟庸死後,其謀反「罪狀」陸續被揭發,如派林賢下海招倭;派封績稱臣於元嗣君,請出兵為外應;令李存義、楊文裕說李善長謀逆;毒死劉基;收納亡命等事,連韓國公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延安侯唐勝宗等。朱元璋大怒,為肅清「逆黨」,株連殺戮者達三萬餘人。「胡黨」而受株連至死或已死而追奪爵位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寧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遂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