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米的發展歷史有哪些
大米
大米是稻穀經清理、礱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成品。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適的設備,通過適當的工藝流程和妥善的操作方法,將混入稻穀中的各類雜質除去,以提高大米成品的質量,同時利用磁鐵除去稻穀中的鐵釘、鐵屑等,以保證生產安全。礱谷工序就是用橡膠輥礱谷機或金剛砂礱谷機將稻穀的穎殼脫下,並使穎殼與糙米分離。碾米工序即用碾米機碾削、摩擦糙米使皮層和胚乳分離,然後再進行刷米、去糠、去碎、晾米等處理,這樣就可得到所需等級的大米。
大米的歷史
大米的歷史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 7000年前, 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大米是怎麼分類的?
大米分秈米、粳米和糯米三類。秈米由秈型非糯性稻穀製成,米粒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根據秈米的收獲季節,分為早秈米和晚秈米兩種。粳米由粳性非型糯性稻穀製成,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根據粳米的收獲季節,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兩種。糯米由糯性稻穀製成,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粘性大,分為秈糯米和粳糯米兩種:秈糯米由秈型糯性稻穀製成,米粒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粳米由粳性稻穀製成,米粒一般呈橢圓形。
什麼是糙米?為什麼說糙米營養價值比精製大米高?
稻穀由谷殼、果皮、種皮、外胚乳、糊粉層、胚乳和胚等各部分構成。糙米是指脫去谷殼,保留其它各部分的製品;精製大米( 即通常所說的大米)是指僅保留胚乳,而將其餘部分全部脫去的製品。由於稻穀中除碳水化合物以外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礦物質和維生素)大部分都集中在果皮、種皮、外胚乳、糊粉層和胚(即通常所說的糖層)中,因此糙米的營養價值明顯優於精製大米。隨著營養科學知識的普及,糙米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並被視為"文明病"的剋星,一股食用糙米熱潮正在逐步形成。
什麼是勿淘米?為什麼說勿淘米的營養價值比糙米高?
勿淘米是應用現代高科技專利精確碾制技術與仿生休眠保鮮包裝技術獲得的發明專利產品,全稱為留存胚與糊粉層的勿淘米。其將沒有食用價值或價值不大,卻可能長期食用對人體有害的果皮、種皮、外胚乳三層保護組織全部去盡,而將具有天然營養保健作用的胚芽與糊粉層部分最大限度的留存,在潔凈狀態下規范生產,並採用仿生技術進行休眠保鮮抗菌包裝,食用時為保全營養不可以淘洗。其出成品率較免洗胚芽米提高約8%,生產成本每噸將降低達600多元,其單位重量較糙米更有營養,開封信用較稻穀現場磨米更鮮香。具備現代主食時尚---「鮮」、「綠」、「凈」、「便」、「全」、「香」、「廉」七大特點,即新鮮、綠色無污染、純凈無雜質、食用方便、營養全面、口感新香、價格相對低廉。具有其他同類產品中極高的性價比。
什麼是大米的食用品質?與哪些因素有關?
大米的食用品質是指大米在熟制過程中和食用時所表現出的各種性能,如色澤、滋味、軟硬等。影響大米的食用品質的因素很多,諸如品種類型、加工工藝新陳度、糊化溫度、直鏈澱粉含量、膠凝度等。其中直鏈澱粉含量在18%-25%之間,煮熟後粘性低,吸水性強,出飯率高,米飯顆分明食用品質較差;粳米直鏈澱粉在19%-18%之間,煮熟後粘性較大,吸水性中等,出飯率低,口感好,食用品質較佳。
什麼是方便米飯?
方便米飯是經熱水浸泡或短時間加熱後便可食用的米製品。
方便米飯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而產生的,早在70年代初便出現在發達國家市場上,並以平均15%的年增長速度迅速發展,經久不衰,方便米飯品種繁多, 國市場上已相繼推出五香牛肉飯、咖喱雞肉飯、香菇雞絲飯、魚香肉絲飯及速凍米飯等。
方便米飯品種多,生產工藝也各異。目前市場上以軟罐頭米飯為主,它不僅能很好保留米飯原有的營養成分和風味,而且便於食用和保存,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其生產工藝為:大米、陶洗、浸泡、預煮、拌勻、包裝密封、蒸煮殺菌、冷卻、裝箱、成品。
什麼是米粉?
米粉是指以大米為原料,經浸泡、蒸煮、壓條等工序製成的條狀、絲狀米製品,而不是詞義上理解的以大米為原料以研磨製成的粉狀物料。米粉質地柔韌,富有彈性,水煮不糊湯,干炒不易斷,配以各種菜碼或湯料進行湯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廣大消費者(尤其南方消費者)的喜愛。米粉品種眾多,可分為排米粉、方塊米粉、波紋米粉、銀絲米粉、濕米粉、干米粉等。它們的生產工藝大同小異,一般為:大米 — 淘洗 — 浸泡 — 磨漿 — 蒸粉 — 壓片(擠絲)—復蒸 — 冷卻 — 乾燥 — 包裝 — 成品。
什麼是強化米?為什麼強化大米越來越受到重視?
強化米是指在普通大米中添加某些營養素而製成的成品大米。目前,用於普通大米營養強化的營養素主要有維生素、礦物質及氨基酸等。
大米皮層和胚芽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在碾米過程中, 隨著皮層和胚芽的碾脫,所含的營養成分也隨之流失。大米的加工精度越高,營養成分損失也越多。另外,大米在淘洗過程中,也會損失許多的營養成分。對普通大米進行營養強化,不僅可以補充其流失的營養成分,還可以增加大米本身缺乏的一些營養物質,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賴氨酸、鐵和鈣等。
食用強化米可以改善人們的膳食營養,補充缺少的微量營養素,滿足人體生理的正常需要,減少各種營養缺乏症的發生,從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這種米粉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很受消費者歡迎。
什麼是清潔米?清潔米有什麼優點?
清潔米又叫免淘米,是一種清潔干凈、晶瑩整齊、符合衛生要求,不必淘洗就可以直接蒸煮食用的大米。普通大米在水中淘洗,不僅要消耗大量的水,而且在淘洗過程中,各種營養成分損失相當大。根據有關資料報道,普通大米經過淘洗,蛋白質成分損失達5.5%~6.1%、鈣損失達18.2%~23.3%、鐵損失達17.7%~46.0%。清潔米是應用特殊工藝生產的免淘大米,避免了做飯時因淘洗而造成營養成分的流失。這種米方便適用,具有較好的貯藏性,風味明顯好於常規貯藏條件下的普通大米,是當前大米的主要產品。
為什麼大米會陳化?陳化米有什麼害處?怎樣防止大米陳化?
大米經過長時間的貯藏後,由於溫度、水分等的影響,大米中的澱粉、脂肪和蛋白質等會發生各種變化,使大米失去原有的色、香、味,營養成分和食用品質下降,甚至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如黃麴黴素等)。
貯存時間、溫度、水分和氧氣是影響大米陳化主要因素,另外大米品種、加工精度、糠粉含量以及蟲霉危害也與大米陳化有密切關系。大米陳化速度與貯存時間成正比,貯存時間愈長,陳化愈重。水分大,溫度高,加工精度差,糠粉多,大米陳化速度就快。不同類型的大米中糯米陳化最快,粳米次之,秈米較慢,因此,為保持大米的新鮮品質與食用可口性,應注意減少貯存時間,保持陰涼乾燥。
為什麼說大米蛋白質營養價值高?
大米蛋白質中,含賴氨酸高的鹼溶性谷蛋白佔80%,賴氨酸含量高於其它穀物,氨基酸組成配比合理,比較接近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蛋白質氨基酸最佳配比模式,大米蛋白質的生物價(bv值)為77,蛋白質效用比率(per值)為2.2(小麥為1.5,玉米為1.1),蛋白質的可消化性超過90%,均高於其它穀物,因此大米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高。
國大米質量是怎樣定等的?
國大米質量是根據加工精度定等的。加工精度指大米背溝和粒面留皮程度。根據國家標准《大米gb1354-86》規定,大米按其加工精度分為特等、標准一等、標准二等、標志著三等4個等級。
㈡ 中國的大米有多少年的歷史
因該有7~8千年的歷史了.
㈢ 中國最早什麼年代有大米
最早應該是在半坡文化時代了,半坡文化遺跡中發現碳化的稻米,是世界內上最早發現稻米的文化容。
大米:
大米(Rice),是稻穀經清理、礱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成品。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適的設備,通過適當的工藝流程和妥善的操作方法,將混入稻穀中的各類雜質除去,以提高大米成品的質量,同時利用磁鐵除去稻穀中的鐵釘、鐵屑等,以保證生產安全。礱谷工序就是用橡膠輥礱谷機或金剛砂礱谷機將稻穀的穎殼脫下,並使穎殼與糙米分離。碾米工序即用碾米機碾削、摩擦糙米使皮層和胚乳分離,然後再進行刷米、去糠、去碎、晾米等處理,這樣就可得到所需等級的大米。現代新型大米還應用色選、風選、去菌除塵、滅菌絕蟲、抗菌、阻氧、抑酶、仿生包裝等加工技術以使大米更衛生安全,鮮香營養,損耗更小。
㈣ 五常大米的歷史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將軍富俊組織少數朝鮮族居民在沙河鎮的亮甸子、王家街一帶引水種稻,所產稻穀用石頭碾子碾成大米,其後成為清朝後期歷代皇帝的貢米。 哈爾濱的水稻面積已經達到了665萬畝,總產已經達到了70億斤。全國平均每人可以吃到5斤哈爾濱大米。全國水稻大縣五常,水稻面積達到170萬畝,是建國初的17倍。
自五常於清乾隆年間開始有栽培水稻的歷史記載以來,不到200年的時間里,五常大米名聲鵲起,譽滿天下,一直是皇室獨享的御貢米。改革開放後來更是屢獲殊榮,「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中國名牌」、「美國食品營養協會認證產品」、「中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等桂冠獨享華夏。「五常米,帝王糧」的民諺在白山黑水間廣為傳唱。對飲食挑剔到極致的慈禧太後更是多次提起「非此米不能盡食」。
五常是從1835年開始種植水稻的,距今已有176年的歷史。
五常從1993年提出綠色戰略口號,率先舉起水稻這面「大旗」,樹綠色食品的品牌。
1993年五常有130萬畝稻田(2000年有160萬畝),提出的口號是:百萬無公害,10億精加工,佔領大市場,富裕老百姓。
1994年10月使用國家綠色食品的標志。
1995年成為中國僅有的7個大米名牌之一,也是我市唯一的中國名牌大米產品。
五常市於1999年成立了大米協會,同時組建了大型產業化龍頭———綠風優質米開發集團。
2001年,五常市開始整合稻米資源及品牌,凡是在五常劃定產區所產稻穀,集中打「五常大米」一個品牌,根據不同品種,分別注冊「五常大米」、「五常香米」、「五常糯米」和「五常黑米」四個商品名稱。
2003年,五常大米商品量達4億多公斤,每公斤比其他大米售價高出0.12元,稻農增收5000多萬元。
㈤ 大米起源於哪個國家
大米起源於中國,具體分析如下:
1、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
2、稻穀是指沒有去除稻殼的子實,包括水稻;
3、水稻脫去穎殼後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
4、雲南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綜上所述可知:最早出現稻穀的地方位於雲南,稻穀包括水稻,可以參出大米,而雲南屬於中國,所以大米起源於中國。
(5)中國大米歷史擴展閱讀:
大米的發展起源:
長江中下遊河姆渡文化在約七千年以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杵臼發明被應用,人類知道清理分離不益食的谷殼與米糠。此後不久應該發現用水淘洗是一種更高效的去雜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層及塵埃,人們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十九世紀未輥式米機被發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紀中期噴風米機問世,碾米效果得以較大的改善。
二十世紀後期制米技術快速發展,光電色選自動清理水平不斷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種植的不斷擴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糧食局第二制米廠規模生產。1989年50噸/天生產線上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稻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稻
㈥ 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追溯到什麼時代
根據已有考古和研究結果來看,種植水稻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
三個萬年以上的古稻遺址有: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其中玉蟾岩遺址經年代測定為距今一萬二千多年,這時候的稻穀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含有秈、粳特徵)之間,因此被認定為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古栽培稻類型。
後兩個遺址的時期要更早一些,屬於舊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但沒有發現稻穀的碳化顆粒,只是發現了稻穀的植物硅酸體。
以往我們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國內發現的最早的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但根據嚴文明教授的《中國稻作文化起源》來看:「這里發現的稻穀遺存極為豐富,單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第一次發掘時,就在第4文化層發現約400平方米的稻穀、稻殼和稻草堆積,其厚度從10-20厘米到30-40厘米不等,最厚處達70-80厘米。。。顆粒大小接近於現在的栽培稻,比現在野生稻大得多,加以還有許多稻作農具共存,可以肯定這些稻穀堆積的遺存屬於栽培稻的收獲品」,說明處於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時期的稻作農業已經發展到相當一定的程度了,所以在這之前肯定是有前例的,也就是說河姆渡的稻作農業是被傳播過來,不是獨立發展而來的。
但,中國那麼大,隨著考古的發現,可能會有更多新的成果被發現,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中國稻作文化的起源探析,黃劍華
再論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
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
㈦ 你了解大米的歷史發展嗎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斗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使稻作生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至1984年全國水稻栽插面積達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5370.0千克,稻穀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加約29%、170%和266%。
㈧ 大米起源於那裡歷史那年開始繁殖有大米
大米是水稻的種子,稻穀經脫殼、去糠等工藝加工後的最終產品。水稻在植物分類學中為禾本科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現在的稻種由野生稻種演變而來。中國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國家。經過數千年培育和優選,目前水稻的品種已達6 萬個以上,廣泛分布於從北緯45度至南緯35度的全球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廣大地區。在世界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中,水稻僅次於小麥居第二,並以其穩產、高產,適應性強,耐儲藏和加工方便而成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全球約有半數以上的人以大米為主食。在我國,稻穀的產量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考古學上的證據表明,水稻栽培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1 萬多年前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曾經出土過水稻的植硅石。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曾出土栽培稻穀的果實。後來考古學家又在湖南澧縣八十壋遺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約八九千年的栽培稻穀。這無疑很好地證明了我國是水稻的原產地之一。現今我國從東南的福建、台灣到西南的雲南,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我國廣泛分布的這種普通野生稻和我國栽培的普通栽培稻的親緣關系很近,同具24條染色體,可雜交和產生可育後代。我國已故著名水稻育種專家丁穎認為:中國的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化而來。
1973年浙江餘姚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稻殼、稻葉不失原形,有的稻葉色澤如新,有的稻殼上連稻毛也清晰可辨。經鑒定,這些稻穀已有6700~69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稻穀。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