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課堂教學改進

世界歷史課堂教學改進

發布時間:2021-02-07 17:07:34

⑴ 歷史課堂教學應該著手於哪些方面的改進

一、跟上時代的步伐,應對新課程挑戰
新課程是學生發展的最大機遇,同時新課程也是對教師的一項挑戰。新課程在目標、功能、內容、評價等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革,這些變革都需要教師在理解與接納前提下,將其轉化為課程實踐活動,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目標。因此,它要求教師緊跟時代步伐,激發學生思維潛能。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新的教學理念則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一杯水的前提下,自己要擁有源源不斷的自來水。因為固定的一桶水"有點陳舊、保守,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它要求老師不斷更新理念,提高水平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學源於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教學知識的形成。例如在講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問題時,原來的教法只需列舉所學過的有關史實論證這一觀點。而現在的學生會問:台灣的選舉進程及結果?民進黨與國民黨哪一黨執政,更有利於促進與大陸的關系?台灣的再次回歸有沒有希望?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要去老師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去應付、處理,而這些知識遠遠不是課本及教參所具備的,它需要老師打破固有的教育觀念、方式、方法,從網路等有關資料,多渠道收集有關信息。由此而言,教師專業發展與新課程理念的互融,評價改革的適度超前,就是促進歷史教學改革駛入快車道的重要保障。
二、激發潛在思維潛能,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活躍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有明示和暗示。明示就是直截了當的指示、命令、給人以毫無疑義的確定信息;暗示是通過心理因素進入潛意識。而潛意識平時處於壓抑狀態,在特定的環境和氣氛中冒出來,在意識中出現,其表現形式為靈感、直覺、想像等。因此積極的暗示能夠開發頭腦中的思維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問題意識。
21世紀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培養和創造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要重點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和創造性思考問題的能力。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李政道博士說:培養人才最重要的是培養創造力。晚清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以借喻的方式表述了做學問的三個境界,即第一是設想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是苦索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是頓悟階段: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許多看似偶然的發現,其中都隱含著一種必然,發現者必然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因為問題產生於質疑與好奇。牛頓不會是第一個發現蘋果從樹上往下落而不是向上去。但他卻是第一個發現萬有引力的人,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好奇心,及發現問題的能力。不少學生對於學習歷史不得法,盲目死記硬背,而不會開闊思維去發現內在聯系。不善於做拓展性試題,如何提高學生做題能力,是歷史教學中有關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一環。如在講到世界史有關美國的西進運動中有一道題:美國的西進運動與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有什麼不同?先不忙於提供答案,而是從現實入手分析黨中央對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及西部大開發中所牽涉到的居民的安置問題,再聯繫到美國的西進運動又被稱為印第安人血淚史,進行橫向比較,縱向拓展,最後得出問題的答案。古老的命題,貫穿個性的使然,啟發式的提問,廣泛聯繫到教學中去,既發展了智力、增強了能力,也使學生感覺到知識間的互通性。所以激發潛在思維潛能,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這也是新課程目標下新的教學藝術。
三、改變執教方法,重塑教學新理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學方法,歷經歲月的沉澱,有其不可抹殺的優點,但相對於歷史教學而言,由於它過度強化了學科結構化、體系化的歷史知識,技能的簡單傳遞,而忽視了包括歷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內目標培養。單純的形成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讀、學生背;老師問、學生答的固定模式。其實,恰到好處的歷史課教學,既要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從而加強理解記憶,又不能脫離主題,逐本取末;及要收到思想上、政治上的教育效果,又不能單調、古板、枯燥無味。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本人認為在結合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改變執教方法,重塑教學理念要做到一下三點:
首先,以時事作導語,引入課堂主題。
在備課的時候,我會藉助網路的幫助,多方面搜集與課題有關的知識,跨越時空的隧道,進行知識結構的重組。如在講元朝設置宣政院,專門負責對全國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管理時,我會介紹有關時事:發生在西藏的3.14打砸搶燒事件的有關報道,然後引入主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是少數藏獨分子所掩蓋不住的事實,從而引起學生對西藏現狀的關注和對本課主題的極大興趣。
其次,變學生為主題,貫穿教學全過程。
新的歷史教學理念強調知識與技能既是目標,也是載體,從而註定了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的主體構建性學習過程。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幫助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與教材、媒體一起構成一整體,為學生這一學習主題服務。他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同時,要多渠道收集與課堂主題相關的信息。如在講宋代的社會生活時,指導學生藉助多媒體,觀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搜集兩宋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資料,既開拓了學生的知識范圍,也培養了他們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科學研究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留懸念做結尾,餘味無窮。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教師要喚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就要創設出適合學生去尋知的意境。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把認知訓練為主轉變為以能力訓練為主。在一節新課結束後,要進行必要的課堂小結,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部分,不能能及時反饋信息,而且可以進一步促進主體性的發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概括了學習的重點內容,再適時的進行延伸,提出問題,給學生留有懸念,自己去尋找答案,再次達到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使其個性完全得到釋放。
總之,教無定法,我認為新課程課堂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我們把握好時代的命脈,形成自己獨到的風格。

⑵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理念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也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體系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和改變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個教案用了好幾年,同一個歷史知識去年這樣教,今年還是這樣教,教學能力停滯不前,這種缺乏反思的、靜態的歷史教學,是不利於歷史教師持續的、良性發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過去的許多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正在受到新課程的挑戰。
明確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新課程標准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然而在教學中師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過深過繁,教材內容過多,在教學實際中任務往往難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塊專題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本意是使教學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主題,便於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採用中外合編的體例本意是通過對比、聯系,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但導致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新課程非常強調初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在初中的歷史結構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現的。而初中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學生沒有記歷史基礎知識的習慣,由於沒有初中的基礎作鋪墊,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而,初中的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實在很難銜接。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准、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塊。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塊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優化教材結構。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優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系。新課程標准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盡量多採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准》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當然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
四.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很多歷史教師依然是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由過去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由過去的從教師的權威性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對話,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由過去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歷史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在歷史教學中要由「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義,才能進行認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價值的反思,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才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推進課改向縱深發展。反思可以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反思可以.增強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作為積極投身於高中歷史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就要善於自覺運用「教學反思」,盡管長期不懈的堅持的確很苦很累,但天長日久這些苦和累就會化作生命的芬芳,永遠滋潤和飄香。有經驗的歷史老師往往不會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學片斷,也不會隨著一節課的結束而結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過多節次的課堂教學,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永遠把更好預設在下一節。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將歷史教學上升到藝術層次演繹出來,教學設計過程是歷史教學藝術生成的重要過程,教學反思才能使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在成長的道路上產生質的飛躍。

⑶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從事歷史教學已有七年,在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探索,如何在歷史教學中貫穿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我認為其中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麼什麼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教學有效性即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總結自身教學經驗,我認為要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對歷史課程標準的解讀與運用
歷史課程標準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尺。理解、掌握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容是進行教學的基礎。通過對新課標的解讀,對比傳統教學存在的不足,不斷改變自身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產生求知慾,課堂效率就高。「每個年輕的心靈里,都有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關鍵在於老師怎樣去點燃。每當課上講到有意思的歷史典故時,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也能夠認真聽課了,甚至還能夠認真思索教師的問題並試著回答。這讓我意識到要想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得讓學生聽你的課,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到讓學生學會,進而達到會學。因此,必須採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比如:可以創設好的情境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作用。當然,在講到枯燥無味歷史知識時,也可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
三、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落實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前,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面對新課程,我們常常苦惱於資源的無處尋找,事實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接觸課程資源,但是沒有從宏觀上加以把握,沒有明確地進行分類,使用時目的性不強,缺乏系統化……難以產生宏觀效應」。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先從教材入手,反復推敲、體會,根據學習目的要求,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整合、裁剪,突出重點、難點;其次以教材為核心,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在內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現實中的教育資源,使教學不再局限於教材。那麼我們身邊的課程資源都有哪些呢?「教學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組織等,和無形資源,包括社區文化、社區認同感及歸屬感等。」
1、挖掘物質資源,體現歷史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與其它學科相比,歷史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和現實性的特點。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物、報刊、文學作品等不同類型的物質資源,充分體現歷史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2、開發人力資源,展現歷史的鮮活性。在課堂上人力資源的開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的教,一個是學生的學。首先,教師是資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亞夫說過「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教師有怎樣的學科教育觀念,其次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水準。」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如果我們的課堂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學生怎麼能不跟著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呢?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注意個人的積累和修養,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讓學生愛上你的課,愛聽你的課。
其次,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圖和對成人生活方式的復制來成長的,他們與課程接觸時,時時刻刻都在用兒童的眼光去理解、去體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經驗,這些鮮活的經驗又會給課程帶來新鮮血液,成為課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怎樣開發學生資源呢?還是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積極地尋找有意義的東西,同時也實現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四、在授課過程中實現角色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去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接受學習。他們從不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而是被動地接受,使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學生思維受到扼制。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即老師不再局限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休,與學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動研究,從「舞台劇的主角轉變為導演」。最終在教師轉換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
五、要有針對性的課堂檢測
課堂檢測是檢驗一堂課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重要環節,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課堂檢測一定要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來制定,通過檢測,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
六、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反思將會使更多的人獲得成功。教學反思對於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它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重新審視,對成敗得失進行思考判斷,它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尋找解決方法,並在隨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趨於優化,從而達到最佳。
總之,提高教學有效性關鍵在於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熟悉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追求每一節課的高效。

⑷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之我見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對教師的喜愛遷移到對教師所教內容上,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筆者一直認為,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師長,更是學生的朋友。教師要以人格的魅力去感化學生、影響學生。教師和學生建立了親密的感情後,在教學時就能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礎上將課堂效率發揮到最大,教學效果就更加顯著。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指師生關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際關系。課堂上,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學生也不再是唯命是從的士兵。師生之間可以平等對話、共同探究、合作討論、彼此爭辯、暢所欲言,師生都將成為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合作夥伴。師生之間應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不但有語言的溝通,還滲透著心靈的交融,教師與學生同時探討、反思、進步,從而和諧共進。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融洽,有利於激發課堂教學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因此,教師要真正做到發揚民主,與學生平等對話;主動接觸學生,深入了解學生,求得師生心靈上的溝通,讓學生感到教師既可敬又可親,是他們的良師益友,使得學生更加積極認真地參與到課堂中,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潛能。否則,就算你上課上得再精彩,說得天花亂墜,效果也不會很明顯。更重要的是應該傾聽學生的聲音,採納學生的建議,因為接受教育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的要求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推動教學改革的主要動力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我們只是猜測他們需要什麼。就像主持人一樣,要滿足觀眾的需求,就要了解觀眾的口味,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水平,不斷突破。服務對象參與服務項目建設,有利於服務水平的提高和服務質量的保障,這是商業領域成功的秘訣,也是今後學校成功辦學的策略。學生對教學提出建議,教師進行演繹,或指導學生自己為自己上課(通過角色的交換,學生能力提高更快),要求教師適應學生而不是學生適應教師,這樣有利於加快教改步伐,推動教改的進步和發展。
二、備好教材,備好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吃透知識,更應該先准確地把握《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的方向,掌握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把握學生的思維起點,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次教學、分類指導。教師在平常備課時,一定要非常熟悉課本,明確重難點,並要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備課時,不僅備教材,還需要備學生。要時時想到學生,處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如何輕鬆快捷地熟記知識點、如何解題又快又准。例如: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教學,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發生的一次產業革命,本身的重大變化就是以電力代替了蒸汽力,使工業動力結構發生了重大改進,使工業發展的動力更強大、持久和穩定,所以,學習本課主題可從電力的廣泛應用為切入點,使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再概括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哪些特點。對這些特點的了解是深入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意義的先決條件。因此,可以讓學生結合已經學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進行兩次工業革命的對比,了解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進一步加深對工業革命的認識。
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精心設計,先易後難,先慢後快,這樣才能做到好學生能吃飽,後進生能吃到。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這樣才會增加學生的成就感。而且針對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提倡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盡量鼓勵學生參與目標的設計,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每堂課的學習目標,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利於學生的自我反饋和評價。例如,在學習巴黎和會的性質時,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目標就是通過學生對巴黎和會簽定的一系列條約內容的分析、探討的活動認識到《凡爾賽和約》是在犧牲戰敗國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礎上簽定的掠奪性條約,從而得出巴黎和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的協約國集團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這一重要結論。
為保證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面向實際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歷史的學習特點對學生實施探究性教學。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部分內容時,可以採用小組「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通過查閱報紙、報刊雜志、書籍以及利用網上資源收集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料,針對學生收集的信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學習到了相關知識,開闊了視野,認識到了法西斯的殘暴本性,理解全世界人民團結戰斗的重要性,正義的力量只有加強聯合,才能有效地戰勝邪惡勢力,確立起為人類的解放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還培養了關注社會、參與社會的強烈責任感。
三、避免盲目趕進度
歷史學科教學內容較多,古今中外,錯綜復雜。許多教師為了在中考前贏得更多的備考時間,在平時上課的時候拚命趕進度,也不管學生有沒有真正掌握知識要點。以後復習時,學生不明白又重新上一遍課。筆者個人認為這種做法並不可取,一來並沒有真正贏得時間,反而很被動。還不如一步一個腳印,平時上課就把知識落實到位,穩扎穩打。二來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歷史科與其他學科一樣,知識之間是有連貫性的,前面的知識沒有掌握好(特別是事件的背景),直接影響後面知識的理解。不懂的內容越來越多,學不懂就不想學;不想學就更不懂,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堂內容,內容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而不應該盲目地趕進度。
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並不是對教材作大的調整,而是指一個單元需要多少課時完成,每課時內容分配,先講什麼,後講什麼,每節課講多少內容,講到什麼程度。這些都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不可強求一定要完成多少任務。例如我們在學習《法西斯勢力的猖獗》時,由於初中生缺乏對經濟危機方面知識的積累,使之對濟濟危機導致政治危機,加速法西斯政權建立的理解較為困難,所以在本課學習過程中嘗試製作了一張「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建立」的簡表,使學生在鞏固本課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學會總結、歸納歷史知識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適當引導學生理解德、意、日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既承接前一課「經濟危機」,又誘使學生思考下一課有關二戰的內容,逐步掌握知識間的聯系及課程編排的意圖,形成階段性的知識系統。
科學地安排好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尋求更有效、更靈活的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能力提高得更快。
四、有選擇地採用多媒體教學
每節課都採用多媒體教學,這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太切合實際的,並且耗時較多。我們只能有選擇地將一些難理解的、抽象的、有危險的、知識量大的課題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為多種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個興奮點,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保持。如講「新航路的開辟」內容時,對於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學生往往難以聽明白且容易混淆。筆者在課堂上使用自製的多媒體課件,先用地圖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著分別用四種不同顏色的動畫箭頭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過程。在路經重要地點時,能自動、醒目地顯示所經地點的名稱,並配以聲音講解,然後將各知識點歸納成對比表,展示給學生,接著顯示相關練習題進行測試。學生學習後,效果很好,大多能講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但有的教師嘗到多媒體的甜頭後,便在一些課上從頭至尾都運用多媒體教學,忽視了其他常規媒體的運用。事實上,任何教學媒體都有所長,也有所短。盡管多媒體有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其他常規媒體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視。如直觀教具、教學模型的空間結構功能等等。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多媒體與其他常規媒體有機結合,優化教學。
五、課堂練習要有針對性
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課堂練習。現在學生手裡都有多本練習冊,有些習題多次重復,還有些題超綱過難,重復的習題學生厭倦,過難的習題給學生增加負擔,喪失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篩精選習題,避免學生浪費時間,做無用功。並且講評時,要根據大部分學生的要求,沒必要逐一講解。大部分學生明白的可以不講,個別不明白的同學可以課後單獨輔導。學生平時測試或考試時,教師也應該一起考。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講解時才更有針對性。
要想切實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這要求我們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環境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總結,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筆者相信,只要我們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運用得當,我們的課堂效率一定事半功倍。

⑸ 歷史課堂教學應該著手於哪些方面的改進呢

一、跟上時代的步伐,應對新課程挑戰 新課程是學生發展的最大機遇,同時新課程也是對教師的一項挑戰。新課程在目標、功能、內容、評價等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革,這些變革都需要教師在理解與接納前提下,將其轉化為課程實踐活動,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目標。因此,它要求教師緊跟時代步伐,激發學生思維潛能。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新的教學理念則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一杯水的前提下,自己要擁有源源不斷的自來水。因為固定的一桶水"有點陳舊、保守,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它要求老師不斷更新理念,提高水平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學源於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教學知識的形成。例如在講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問題時,原來的教法只需列舉所學過的有關史實論證這一觀點。而現在的學生會問:台灣的選舉進程及結果?民進黨與國民黨哪一黨執政,更有利於促進與大陸的關系?台灣的再次回歸有沒有希望?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要去老師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去應付、處理,而這些知識遠遠不是課本及教參所具備的,它需要老師打破固有的教育觀念、方式、方法,從網路等有關資料,多渠道收集有關信息。由此而言,教師專業發展與新課程理念的互融,評價改革的適度超前,就是促進歷史教學改革駛入快車道的重要保障。 二、激發潛在思維潛能,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活躍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有明示和暗示。明示就是直截了當的指示、命令、給人以毫無疑義的確定信息;暗示是通過心理因素進入潛意識。而潛意識平時處於壓抑狀態,在特定的環境和氣氛中冒出來,在意識中出現,其表現形式為靈感、直覺、想像等。因此積極的暗示能夠開發頭腦中的思維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問題意識。 21世紀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培養和創造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要重點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和創造性思考問題的能力。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李政道博士說:培養人才最重要的是培養創造力。晚清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以借喻的方式表述了做學問的三個境界,即第一是設想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是苦索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是頓悟階段: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許多看似偶然的發現,其中都隱含著一種必然,發現者必然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因為問題產生於質疑與好奇。牛頓不會是第一個發現蘋果從樹上往下落而不是向上去。但他卻是第一個發現萬有引力的人,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好奇心,及發現問題的能力。不少學生對於學習歷史不得法,盲目死記硬背,而不會開闊思維去發現內在聯系。不善於做拓展性試題,如何提高學生做題能力,是歷史教學中有關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一環。如在講到世界史有關美國的西進運動中有一道題:美國的西進運動與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有什麼不同?先不忙於提供答案,而是從現實入手分析黨中央對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及西部大開發中所牽涉到的居民的安置問題,再聯繫到美國的西進運動又被稱為印第安人血淚史,進行橫向比較,縱向拓展,最後得出問題的答案。古老的命題,貫穿個性的使然,啟發式的提問,廣泛聯繫到教學中去,既發展了智力、增強了能力,也使學生感覺到知識間的互通性。所以激發潛在思維潛能,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這也是新課程目標下新的教學藝術。 三、改變執教方法,重塑教學新理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學方法,歷經歲月的沉澱,有其不可抹殺的優點,但相對於歷史教學而言,由於它過度強化了學科結構化、體系化的歷史知識,技能的簡單傳遞,而忽視了包括歷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內目標培養。單純的形成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讀、學生背;老師問、學生答的固定模式。其實,恰到好處的歷史課教學,既要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從而加強理解記憶,又不能脫離主題,逐本取末;及要收到思想上、政治上的教育效果,又不能單調、古板、枯燥無味。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本人認為在結合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改變執教方法,重塑教學理念要做到一下三點: 首先,以時事作導語,引入課堂主題。 在備課的時候,我會藉助網路的幫助,多方面搜集與課題有關的知識,跨越時空的隧道,進行知識結構的重組。如在講元朝設置宣政院,專門負責對全國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管理時,我會介紹有關時事:發生在西藏的3.14打砸搶燒事件的有關報道,然後引入主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是少數藏獨分子所掩蓋不住的事實,從而引起學生對西藏現狀的關注和對本課主題的極大興趣。 其次,變學生為主題,貫穿教學全過程。 新的歷史教學理念強調知識與技能既是目標,也是載體,從而註定了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的主體構建性學習過程。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幫助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與教材、媒體一起構成一整體,為學生這一學習主題服務。他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同時,要多渠道收集與課堂主題相關的信息。如在講宋代的社會生活時,指導學生藉助多媒體,觀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搜集兩宋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資料,既開拓了學生的知識范圍,也培養了他們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科學研究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留懸念做結尾,餘味無窮。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教師要喚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就要創設出適合學生去尋知的意境。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把認知訓練為主轉變為以能力訓練為主。在一節新課結束後,要進行必要的課堂小結,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部分,不能能及時反饋信息,而且可以進一步促進主體性的發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概括了學習的重點內容,再適時的進行延伸,提出問題,給學生留有懸念,自己去尋找答案,再次達到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使其個性完全得到釋放。 總之,教無定法,我認為新課程課堂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我們把握好時代的命脈,形成自己獨到的風格。

⑹ 例說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⑺ 怎樣立足課歷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與深入,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成為每一位歷史教師必須探討的問題.課堂高效性,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達到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初中歷史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要求:「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對教師的歷史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活動,盡量給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引導他們去探究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1.提高課堂效率,首先要研究編寫好導學案
導學案對於學生來說起引領、導向和輔助作用,也是我們老師的「好助手」.所以在編寫導學案的問題生成時,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預設學生通過看課本預習之後能夠掌握哪些內容,問題設置要有層次性、優化問題的設計.設計提示課文的關鍵問題,問題的措詞必須清晰、明確;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能力水平,要有邏輯連續地提出問題;設計能調動更多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問題,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和水平區分度……例如:八年級歷史下冊的第十四課,我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讀三遍課文後,完成下列預習題(溫馨提示語:相信自己,給力!):1、我國的海軍兵種有哪幾種?2、海軍的艦隊有哪些?3、請列舉本課所學的我國自行研製的武器裝備有哪些?4、請寫出本課的知識網路圖.
在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中讓學生明確預習思路,設計問題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給學生留提問題的空間.放手讓同學們對於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探討、研究、解決.如有共性的問題老師再進行引導、討論解決.如八年級歷史下冊第三課《土地改革》,學生產生這樣一個共性問題「為什麼有的少數民族地區沒有進行土地改革?」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一下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非常的活躍,說明孩子們在看書的時候動了腦筋.
2.提高課堂高效性的關鍵在於課堂的引導
在上問題解決課和拓展訓練課,教師要組織好課堂教學管理,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更好地學習、交流、展講、匯報.對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並隨時做出調整,這是提高課堂高效性的手段.
2.1 利用一體機畫龍點睛,創設優化的教學情境.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同時歷史又是具體的,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的語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動,遺址、遺物等,可見歷史也是生動、形象、具體的,情景性強.用一體機創設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會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信息.通過電影、電視、聲音、投影、多媒體動畫等教學手段,向學生們再現歷史現象,完善知識傳遞媒介,調動一切視聽感覺,使抽象的知識盡可能地具有形象、生動的特徵,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如講抗日戰爭中的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材料,我在講課前先放一曲《在松花江上》,營造學習氣氛,然後帶著感情講解有關內容,從而收到較好的效果.再如講「三大戰役」時,我讓學生看《偉大的戰略決戰》電影.這樣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歷史場景、事件和人物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子里,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的高效性.
2.2 讓學生展講活練相結合,提高歷史課堂教學高效性.課堂教學是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形式.但由於受傳統教法的影響,當前歷史課堂教學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注入式多、啟發式少的現象,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突出能力的培養提高實效性呢?「讓學生展講活練」也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學生展講」是學生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和導學案,先預習—自己完成課文的知識網路---小組討論---展講.學生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作精闢的講解,通過展講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基本訓練和自學能力的培養.「展講」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使課堂氣氛更活躍,有笑聲、有討論、有爭議.這樣,才能激發同學們的求知慾,對學習有更濃厚的興趣.例如:八年級歷史下冊第十五課,學生是這樣展講的.學生主持導入語:「同學們,舊中國清政府一次次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說明了什麼?說明了舊中國外交是不獨立的、不平等的、是跪著的外交,那麼新中國成立後,外交方面又有什麼轉變?又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第十五課.
「活練」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練習的機會,並加以指導,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練」,達到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練習是對教學的檢驗、補充和提高,練習有助於提高學生判斷、理解、運用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少而精、且有層次的例題和習題,指導學生有目的地練.
3.教學過程的質量,應該是關注學生的學
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課堂效率的好壞.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擯棄傳統的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他們准確掌握知識,熟練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應注意有計劃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和技能.所謂「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教師教學的著力點已不再是教「書」(傳授知識),而是教「學」(傳授科學的思維方法).
3.1 指導學生學會預習.學會預習.這是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知識都應具備的一種能力,是培養學生自我獲取信息能力的起點.讀書是學生能夠讀懂教材,形象地再現歷史最基本的要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其中關鍵的詞語,並歸納其中的主要內容,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教師還要提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
學會讀書是學生學習的前提,學會預習則是學習的重要過程.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通過課本依據「查、劃、寫、記、練、思」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自學的過程,經過思考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並且進行不斷整理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集中精力觀察,做到看準、看細,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時還要善於帶著問題觀察,抓重點,抓本質.
3.2 指導學生學會思考.思考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一是教學中要給學生留有質疑的思維時空,鼓勵學生勇於發問,敢於求異;二是培養學生掩卷而思,富於聯想的習慣;三是學生形成先思後問,問後多思的思維習慣.實踐表明,只有經過學生獨立思考而獲取的知識,才是深刻的,才是容易轉化為學生的能力的.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多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實踐中,學習和思考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在前者中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知識,這是學習的基礎;從後者中不斷尋找方法和規律,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
3.3 指導學生學會創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學會創新.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即在思維上為學生留有「空白」,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於發現,特別在進行一項探索性的活動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實踐,去思考,去創新.
4.提高課堂效率,良好的師生關系必不可少,這是保證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能影響他人、指導學生領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不再只是教書的執行者,而是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與學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即,不只是教會學生學什麼、做什麼,而應教會學生怎麼學,怎麼做,教會學生發展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課堂是一個情感場,學生們會帶著各種各樣的感情上每一節課.良好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聽課效果事半功倍.教師要在平等的前提下,嚴愛有度,走進學生的心靈,給學生信心,給學生溫暖,給學生希望,給學生可以觸摸到的未來,才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會因為喜歡這位教師而喜歡上這位教師的課.
教師要充分認識個人魅力的重要性,它是優化師生情感關系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保證.教師要得到學生的熱愛,就得有內在的個人魅力.教師要自覺提高自身修養,擴展知識視野,增強敬業精神,提升教育藝術,完善自己的個性.教師得到學生的真心愛戴,學習就會變成一種和諧、愉快、充滿感情交流的過程.
「登山有道,徐行則不困,措足於實地則不危」.

⑻ 怎樣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歷史的考試緊扣課標出題,所以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歷史課程標准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標准,它非常具體,內容標准詳細地規定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六本書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標准共44個學習主題,分布在每一冊書共有37個單元。因此,我們在講課之前必須參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來備課,這樣,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是一標多本,圍繞一個課程標准,使用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有北師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都要熟悉教材內容,做好:(1)教材內容分析,了解現行教科書的結構(2)了解課時教學內容與前後課之間的聯系及其在全冊教科書中的地位(3)了解本課教學內容中各子目的內在聯系明確每一課的課標要求以及三維目標對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准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知識與技能」是三維目標中的主線,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始終。它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知識與技能」以「過程與方法」作為生成保障。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培育的憑借與途徑。
備課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作好學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2)了解學生已經具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3)了解學生在思維、情感等年齡心理上的差異,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內容,即問什麼? 一是問題內容要緊扣課標和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課本,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准則,以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文獻資料思考題等為主要內容。五是不能過於膚淺。
2、要問的對象,即問誰?(1)多關注學習中等及以下的學生 (
2)問題難度較大、靈活性較強的最好問優學(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能總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應關注全班同學。3、提問的方式,即怎麼問?
一是問題的表述要簡明、准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是問題要有啟發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鼓勵、引導。
4、解決問題的方式(1)注重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維,以自主學習為主,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徑,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把學生的閱讀置於中心位置,要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並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識記層次的問題。(2)較難的問題,可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試著解決,答案還不夠完整或學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圖、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3)把歷史知識的學習放在本單元、本冊書或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融會貫通。(5)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做好板書設計。
四、做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
學習歷史並不僅是單純地知道歷史事件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指導我們今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

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五、做好練習鞏固與背誦教學

我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和背誦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練習題的設置:1、要緊扣課標要求,體現識記、理解、運用層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鞏固。2、題要適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3、教師精心設置每課的練習題,當堂練習當堂訂正,及時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4、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的答案之後把題寫到作業本上,同時作為本課背誦的主要內容。
背誦環節:1、力求讓學生達到理解記憶,注意背誦的准確性。2、注意對知識的系統記憶。3、多提問檢查,關注全體同學,人人過關,只佔用課堂時間,教師問學生時可變換問題的角度,創設問題的情境。4、多激勵,形成競爭的氣氛。

此外,還應進行教學反思。成長=經驗+反思。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教學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項技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自己隨機應變,也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課堂教學改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