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百年歷史啊!
要學好高中歷史,還需要一定歷史理論的學習。高中歷史比初中歷史的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注重歷史的前因後果,加強了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而在這其中就蘊藏著歷史理論。關於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推薦可以去『李曉鵬博客』看看,此人曾經是高考狀元,對於歷史的學習很有心得,下面我把在他博客里看到的一段關於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注釋或例題,參考課後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准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並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准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本、工具書及學慣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後探討。
課後要進行及時的復習。復習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不同的復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復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復習,牢固掌握。
階段復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知識的復習鞏固,復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系,融會貫通,在階段復習時注意養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復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因此復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最後,學會學習,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讀書。
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說,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徵和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閱讀內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系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系,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成求知的好習慣。
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可以自己去『李曉鵬博客』里詳細看看,裡面除了有關於如何學好歷史的博文,還有具體的歷史解題技巧等等,都挺不錯的,而且他曾經用了6個月從最後一名成為的高考狀元,我挺佩服他的,博客里都是他的學習經驗總結,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網路搜一下看看,我就不多說了,想學的童鞋們加油吧 !
地理是中學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由於它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性質,所以,其學習既不同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又與政治、歷史等文科課程有很大的區別。怎樣才能學好高中地理呢?古人雲:「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學」就是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學習高中地理的方法很多,也因人而異,但我認為比較好的方法主要有:培養對地理的興趣,文理兼容的學法,重視地圖,高初中知識有機聯系等幾個方面。
一、培養興趣,輕松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習就會從「享受」變作「忍受」,成為負擔。有了興趣,學習就成為一種需求,就學得輕松愉快,動力無窮。學習地理,首先就是要培養對地理的興趣,喜歡地理。
地理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人生活在環境里,人類離不開環境。地理學科引導我們去認識環境,教我們怎樣去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因而也是我們學習生存的科學,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是每一個公民必須的素質。
地理學科的內涵非常廣泛,它不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學知識,與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等各門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問題的地理思維方法還對我們學習其它學科大有幫助,使我們在這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淺。
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很強,它引導我們把身邊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奧妙,海陸的變遷,氣候的異常,資源的開發,工業的合理布局,農業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長,環境的有效保護等等,都是地理學科研究的內容;航空航天、南極探險、邊貿洽談、中東戰亂、三峽工程、經濟發展、「五一」旅遊、拉閘限電……無一不與地理有關。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生活離不開地理;只要我們聯系實際學習就會感覺到地理非常實用且趣味橫生;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注生活,關心發展,就能培養起對地理的興趣,喜歡地理,學習地理就會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就一定能夠輕松地學好地理。
二、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門課程中,地理與其它學科相比,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因此,學習高中地理就要針對不同的內容,分別採用理科或文科的學習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人文地理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三、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例如,「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內容,必須結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 的圖像來學習,才能闡述清楚,理解透徹,遇到相關知識的試題時才能靈活運用,順利解答,脫離了地圖是難以弄懂和解答這類問題的。又如,「人類與環境」內容,結合「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來分析理解,可以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直觀、形象、簡單、明了地印在我們的腦子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內容,結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和「上海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圖」學習,使我們比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記住城市化的三個主要標志。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准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於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每次看幾分鍾也行),把地圖印在腦子里,並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地球運動」,「大氣分層」,「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國家位置」,「鐵路干線」,「工業中心」……於是,我們就可以從中准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有的同學可能會認為,看圖太費時間,不如看書來得快。殊不知落實到圖上的知識印象深刻,經久難忘,便於運用,避免了死記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復耗時,枯燥無味,知識容易張冠李戴等弊病。因而從整體效果上看,圖文結合實際耗時並不多,效果卻很明顯。同學們學習地理,應該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培養讀圖用圖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圖」,定能事半功倍。
四、知識聯系,融會貫通
我們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統地理,特別是人文地理的基礎。因此,具備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識是學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同學的初中地理知識已經淡忘,影響到高中地理的學習,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復習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識。一是可以抽點時間(讀報刊雜志的時間即可)瀏覽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圖知識、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中國分區地理等內容,加深這些基礎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當涉及初中知識時,及時查找區域地圖或復習初中相關內容,注意高初中知識的有機聯系,把系統地理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去理解、分析、解決問題,使知識得以融會貫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冊「全球性大氣環流」一節中,「海陸熱力差異使緯向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的高低氣壓中心」 的內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陸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亞、夏威夷等具體地方,及時復習熟悉這些地方,才能較好地掌握相關的大氣活動中心的位置、范圍及其移動和影響等內容。在「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一節,需要密切聯系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初中地理知識,才能學好這一節內容。
『貳』 求中國歷史大事年表(1840―1949),就要北師大歷史書後面的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
『叄』 《用年表讀通中國史》算人文書籍嗎
算
這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更是一本有趣的歷史書。全書分為「歷史年表」和「歷史事件敘述」兩大部分,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講述史前至民國時期的中國史。每章有一總說,配有精美插圖。
『肆』 中國古代一共有多少年歷史了
3910年。
中國古代史是指先秦至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歷史。中國古代史的起點是夏朝即公元前2070年,到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總共有2070+1840=3910年。
(4)用年表讀懂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朝代順序:
1、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禹
2、商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湯
3、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武王
4、東周(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平王
5、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
6、西漢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9年滅亡) 漢高祖 劉邦
7、新朝 公元9年-公元23年 王莽
8、東漢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漢光武帝 劉秀
9、三國(魏、蜀、吳)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1)魏國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魏文帝 曹丕
(2)蜀國 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漢昭烈帝 劉備
(3)吳國 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吳大帝 孫權
10、西晉 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晉武帝 司馬炎
11、東晉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晉元帝 司馬睿
12、南北朝 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13、隋朝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文帝 楊堅
14、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唐高祖 李淵
15、五代十國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16、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宋太祖 趙匡胤
17、南宋 公元1127年—公元1276年 宋高宗 趙構
18、元朝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世祖 忽必烈
19、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太祖 朱元璋
20、清朝 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清太祖 努爾哈赤
『伍』 了解學習中國歷史應該看什麼書
一、《上下五千年》
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國發展史、重大歷史事件及名人簡介為一身的優秀歷史讀物。作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現代語言寫出來,通俗易懂。
二、《史記》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三、《資治通鑒》
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四、《中國通史》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初版於1923年9月,出版後數十年內不斷重印再版,僅1933年至1935年間就重版了4次,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中國通史》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是一本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在20世紀的史學界,憑個人力量獨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段的中國全通史,迄今為此,本書也是其中最權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陸』 中國廣告發展史大事年表
摘自「人兒的博客」
1、中國廣告發展史(1979年以前)
我國最古老的廣告形式是由口頭叫賣、吆喝聲逐漸發展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銷售現場廣告。
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雕刻銅版,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印刷廣告物。
1815年8月,英國傳教士米憐在馬來亞創辦了《察世俗每月統紀傳》,這是最早的刊登廣告的定期中文刊物。
1853年,由英國傳教士在香港發行並銷售到廣州、上海等地的《遐爾貫珍》刊物,首先利用刊物兼辦廣告業務。
1858年,在香港出版的《孖刺報》,增出中文版《中外新報》,最早刊登了商業廣告。
1904年,國人開辦閔泰廣告社。國人開辦的廣告公司中,規模較大的有成立於1926年的華商廣告公司和成立於1930年的聯合廣告公司。
我國最早的廣告研究團體是1918年在北京成立的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
1927年,上海有六家廣告社組織成立「中華廣告公會」,這是我國廣告同業的最早組織。
2、中國廣告猛進史(1979年後)
1979年初,中國廣告恢復全面啟動。這足以說明1979年是中國的廣告元年。
1979年1月14日,《文匯報》首先發表文章《為廣告正名》
1979年1月,上海電視台擬訂《上海電視台廣告業務實行辦法》、《國內外廣告收費實行標准》。
1979年1月25日,上海電視台成立了廣告業務科。
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台在電視上播出「上海電視台即日起受理廣告業務」的幻燈片,繼而播出中國電視廣告史上的首條商業廣告:參桂補酒。
1979年2月,《文匯報》率先恢復中國報紙廣告。
1979年3月15日,中央電視台首次播出外商廣告——西鐵城手錶。
1979年3月5日,上海電台恢復廣告業務。
1979年4月15日,廣東電視台設立中國電視史上第一個廣告節目。
1979年4月17日,《人民日報》開始刊登廣告。
1979年11月,中央宣傳部頒布《報刊、廣播、電視刊登和播放中國廣告的通知》。
1979年12月,中央電視台開辟「商品信息」節目,集中播放國內外廣告。
1979年12月20日,北京市各處出現商業廣告路牌。
1979年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始研究廣告節目的問題。
1980年元旦,中央人民廣播電播出建台以來第一條商業廣告。
1982年,我國公布大陸廣告業復甦後的第一部廣告法規《廣告管理暫行條例》。
1983年12月27日,中國廣告協會成立(簡稱中廣協)。
1983年,廈門大學新聞傳播系開辦廣告專業,正式向全國招生。這是我國高等院校開辦的第一個廣告專業。
1988年9月,北京廣播學院廣告學專業成立。
1993年7月15日,國家工商局發布《關於在部分城市進行廣告代理制和廣告發布前審查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從1993年下半年起在全國開展廣告代理制試點。
1994年3月,北京廣播學院成立我國內地第一個廣告學系。
1994年6月,廈門大學新聞傳播系獲准正式招收首批廣告碩士研究生。
1995年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正式實施。
1995年,由IMI市場信息研究所、北京廣播學院廣告學系、國際廣告雜志社等編輯的全國首部《1995IMI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年鑒》問世。
1996年,《國際廣告》雜志由雙月刊改為月刊,這是我國第一家廣告專業月刊。
1996年,中國首家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
2003年11月11日,由光明日報報業集團和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合作出版的《新京報》誕生,是首次由兩大報業集團跨抵禦合作出版的綜合性日報。
『柒』 《一本書讀懂中國史》的讀後感 急的不得了!
讀了《一本書讀懂中國史》,我才知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這個道理。
這本書主要講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歷史變化,從傳說時代到清朝覆亡都發生了哪些驚天動地的事變,出現了哪些著名的人物,人們生存的環境又有了哪些巨大的變化。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為我很喜歡歷史,平時當看到一些有關歷史的電視節目和書籍時,都會吸引我認真、仔細地從中了解歷史知識。這本書的組成結構我也很欣賞,書中將數千年的歷史長河劃分為12個篇章,在每一個篇章里都包含了許多涉及到的朝代的相關故事,引人入勝,發人深省,通過有趣的故事使我們對歷史有了深刻的認識。不僅如此,書中還設有「篇章概括」、「大事年表」、「知識鏈接」、「常識介紹」和「圖片寫真」這樣5個模塊,使我們初學歷史者能夠便捷地、更加深入地學習到各個朝代發生的歷史事件。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文化繁多,在歷史上發生了許多重大的事件。如大禹治水拯救了許多老百姓的生命,使洪水不再展現它的淫威,讓人們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張騫通西域,第一次與其他國家交流溝通,開辟的道路成為後世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商道;武昌起義的槍聲打破了清政府的封建腐敗,為辛亥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數千年來,也出了許多名震中外的歷史人物,例如統一中國的秦始皇,通使西域的張賽,首霸中原的齊恆公,精忠報國的岳飛······
雖然中華民族的歷史輝煌,但是輝煌中也有不少「污垢」。如清官李斯在生前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幫助秦始皇做了統一文字這樣重要的貢獻,可卻受到陰險手辣的趙高誣陷,被腰斬於咸陽,隨後他的家人全部遭到殃及;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沒落,英法聯軍火燒我圓明園、掠奪我無價之寶;國弱則民受辱,八國聯軍侵華,殺戮我將士與百姓,掠奪我們的財產和土地,給我們的歷史寫上了恥辱的一筆。如果你問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令國人恥辱之事,那我就從通過書中學到的知識告訴你:是因為有著許多貪官、軟官、惡官,如貪污貪到富可敵國的和珅、枉殺忠將的秦檜、軟弱無能的南唐後主李煜等,就是他們這些人「造就」了那些不堪回首的恥辱。
讀完這本書後,我不僅學到了很多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還懂得了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在生活中無論多麼優秀,肯定還是會有缺點的,所以我們要學習前人的優良品質。學習岳飛的愛國,學習孔子的睿智,學習荊軻的勇敢······讓我們好好學習,努力向上,繼承先人的優良品質不光使我們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還要使國家變得富強!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這句話真的沒有錯。
『捌』 求中國古代各名典籍簡介
1、《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2019年2月報道,從海昏侯墓出土簡牘5200餘枚,專家釋讀後發現包括《春秋》在內的儒家經典及其訓傳。
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4、《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5、《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
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
《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文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