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文明的世界史地位
萬年中華文明史的世界史地位 它西起關隴,東致大海,南括長江中下游,北越燕山而跨蒙遼,其遼闊版圖為一千五百年、二千年後的古埃及、古巴比倫所無法企及。 壯哉!隨著地下文物的不斷涌現,通過考古學、古文獻學、考古年代學、古天文學、古氣候學氣象學等的綜合研究,使我國奴隸制社會各起訖的相近歷史年代顯露端倪(3): 朝代帝世年數歷史年代備注 伏羲朝數十世 1260年公元前5341--4082年公元前4130—4082年共工稱霸九州 炎帝朝17世380年公元前4081--3702年公元前3707年涿鹿之戰 黃帝朝18世400年公元前3701--3302年 少昊朝20世400年公元前3301--2902年公元前3007--2902年九黎之亂 顓頊朝19世350年公元前2901--2556年公元前2780年統一四川 帝嚳朝20世300年公元前2555--2256年 帝摯朝1世9 公元前2255--2247年 唐朝2世73年公元前2246--2174年公元前2220--2211年鯀治水 虞朝2世27年公元前2173--2146年公元前2160--2150年大禹治水 夏朝13世470年公元前2145--1675年公元前1930年統一巴蜀 商朝31世628年公元前1674--1046年公元前1520年統一川陝 就這樣,在人類歷史發展和文明進程中,中華民族猶如人類歷史的火車頭,執人類文明之牛耳呼嘯向前,到公元前11-8世紀,已遙遙領先於世界其它文明而跨入封建社會的初級階段——封建領主制的國家——西周而雄居於世。春秋戰國——人類文明史上最具改革與活力的時代:政治大變革,經濟大發展,思想大爭鳴,文化大積累,軍事大兼並,外交大縱橫,民族大融合......產生了眾多對人類歷史進程具有重大影響的諸子百家和大量不朽文獻。及致始皇,平六國而統天下,置郡縣而修法度,擊匈奴而築長城,定貨幣規度量而簡文字,建馳道而同車軌,建樹了史無前例的功勛。漢武雄風,上崇儒術,下削諸侯;廣開仕途,招攬人才;推廣農技,興修水利;激活工商,加強財政;外擊強奴,海陸舉貿......使得強大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所形成的綜合實力雄渾無比,化解了來自中亞、西亞兇悍蠻族的進攻並將其大部融化。余勢西遷,引發了整個蠻族世界的大遷徙,導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西歐社會的巨變。而此後的中國歷史,無論是「分久必合」的民族大融合時期,還是「合久必分」的封建統一大帝國,中華文明始終以其無可替代的先進性和獨特性,逶迤磅礴至人類發展的近代前夕。無怪乎在人類近代以前的大部分科技發明裡,中國的先進發明動輒就比歐洲早幾百年或上千年;北宋徐州的一個冶鐵坊的人數就多達四千人,相當於十一世紀歐洲一個大城市的人口數;元朝的海軍艦船已開始使用火炮,此時的歐洲還在大刀長矛的冷兵器里蝸行;明代鄭和的第一次太平洋、印度洋遠航,所率水手官兵就達二萬七千多人,比十四、五世紀歐洲最繁華的亞得里亞海沿岸各國的商業首都威尼斯港所有海員人數的整和還要多幾千人......完全可以這么說,在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大多數歲月里,中國的綜合國力雄超於世,國民生活水平位居世界之首。即使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中國仍不失為世界經濟強國,由於中英貿易順差極大,英國才出此鴉片之下策,導致了中英邪片戰爭。 「一萬年」——必將從歷史源頭徹底盪除「西方中心論」的 歷史陰霾,高築起中華民族永恆的精神長城 歐洲人「震於中國立國之悠久,及其在世界史上地位之重要也,於是大運神思,力言中國文化淵源西土,以示西洋人之有功於中國。」(4)胡謅什麼古巴倫酋長「奈亨特」率「百克」族東遷,此酋長即黃帝,「百克」族就是中國所說的「百姓」了。這種天方夜譚一經別有用心的日本人所鼓噪,竟流傳一時。及至我仰韶文化遺址大白於天下,此等謬論才漸漸銷聲匿跡。又說什麼古埃及之聖書象形文字、古巴比倫之楔形文字為中國文字之源。針對這種無稽之談,不要說我國八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已經出土,就比及一種我國已經發現的古象形文字,如半坡陶文,或是姜寨陶文,還是楊家灣陶文,後者哪一種不比前者成熟得多?而時間卻早出了一千年以上。印度考古發現了距今7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就說中國的水稻是從印度傳入的。而湖南、江西一些古文化遺址中出現了距今10000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看這些人們還能怎麼樣說?一部分西方(包括日本)人之所以熱衷於此,自然有其政治的目的和不良用心。而其正直的思想家、政治家、學者卻往往為中華文明之輝煌所傾倒。黑格爾說,「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連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其他亞細亞人民雖然也有遠古的傳說,但是沒有真正的『歷史』:印度的『四吠陀經』並非歷史;阿拉伯的傳說固然極古但是沒有關於一個國家和它的發展。這一種國家在中國才有,而且它曾經特殊地出現。歷史必須從中華帝國說起,因為根據史書的記載,中國實在是最古老的國家。」(5)瓦西里耶夫說:「中國的歷史是偉大的,它根植於遙遠的古代......在中國的遠古時代,確實有不少稀世的、獨特的、只有中國才有的東西,因而似乎可以明顯地證明對古代中國文明百分之百的本土性表示任何懷疑都是不對的。」(6)美國的開國元勛、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的富蘭克林曾宣稱: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悠久、經驗最豐富、也是最聰明的民族」。
⑵ 秦朝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
秦朝興盛時,羅馬帝國尚未崛起,其可謂當時世界上領土人口第一大國。其為後世確立了封建版基權本制度。大概的確定了中國的版圖。在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但關於地位問題很難定義,教科書式的回答讓人反胃,翻來覆去就兩句話。應該說當時它對世界周邊影響不大,除了跟臨近的少數民族打打外,萬國來朝的局面沒能出現。所以其在中國歷史地位非常重要,但 世界歷史,我個人認為勉強
⑶ 和諧世界的歷史地位
一、構建和諧世界是中國針對當前不和諧的世界發出的真誠而正當的呼聲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時代的主旋律」。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提倡多邊主義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大國關系總體保持穩定。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深入發展,給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和更大空間。但是,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仍面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尚未根本改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時有表現,地區熱點問題錯綜復雜,局部沖突時起時伏。恐怖主義活動、毒品走私、跨國犯罪、環境污染、嚴重傳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災害等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威脅。南北差距繼續擴大,貿易糾紛和摩擦上升,資源能源問題突出。全球安全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天下仍不太平,世界並不和諧。面對機遇和挑戰,世界各國應順應歷史潮流,加強協調合作,共同應對挑戰。「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努力!」胡錦濤主席在在聯合國講壇上發出的倡議是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真誠而正當的政治呼聲,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二、構建和諧世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國際上的延伸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適應了中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這既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在當前的國際格局下提出和諧世界也是為中國國內創建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因為全球化所產生的相互依存使得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否和諧,能否實現長治久安,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國際社會是否和諧。國家和地區和諧是國際社會和諧的基礎;國際社會的和諧反過來又能夠促進一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和諧。如果把一國的和諧建立在國際社會的動盪之上,這樣的和諧是不可能持久的。在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問題上,堅持國家和諧與世界和諧、國家利益與全人類共同利益相結合。在國內構建和諧社會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需要,在國際上提倡建立和諧世界,也是出於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需要的考慮。構建和諧世界,昭示了中國領導層不僅在本國社會強化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而且在國際社會倡導以人為本的時代潮流。
三、構建和諧世界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基礎上中國外交的價值回歸
和諧世界的新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是緊密相連,它深深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即「和合」思想之上。作為中華民族獨創的精神財富,和合概念與和合文化有其特定的含義。「和」指的是和諧、和睦、和平、和善;「合」指的是匯合、結合、聯合、融合等。「和合」,就是認可世界的和諧本質,以和平與合作的手段謀得利益,達到一種和睦而至大同的境界。「和合」文化體現在國際關繫上,主張「和」為主,「和為貴」。「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反對以強凌弱,干預他國內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崇「柔遠懷德」和「厚往薄來」,強調大國與小國相互信任的取得在於大國對小國的謙下和小國對大國的尊重,「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大者宜為下」;倡導「兼相愛,交相利」的「非攻」思想,應「視人之國若其國」,「以義名立於天下」。殷周時期《尚書·堯典》中提出的「協和萬邦」的觀念,即是祖先所嚮往的和諧世界。在殷周時期邦國林立的情況下,《堯典》以道德教化為本,以「親九族」、「平章百姓」的本邦治理為前提,然後去感化他國,使各國團結起來,達致「協和萬邦」,體現了一種處理邦國關系的原則和理想。這個原則和理想就是「和合」。正是在「和合」思想深厚的積淀中蘊藏著「平天下」而致大同的最終核心條目。這一貫穿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之魂為新時期中國外交構建和諧世界指明了方向,並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實現了中國外交的價值回歸。
四、構建和諧世界是中國和平國際主義的再一次宣示中國發展道路如何,不僅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復興,也對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戰略猜疑很重。「中國威脅論」的叫囂困擾著當前中國的發展。面對詆毀,如何與國際社會建立戰略互信,就成了中國大戰略的重中之重。「和平崛起」的提出,不僅要在實踐上,而且要在理論上向世界證明,中國不是一個現有秩序的挑戰者,而是一個參與者,中國將以實現世界和平與繁榮的方式,求得自身的安全與發展,向國際社會兌現和平崛起的承諾。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新理念,再一次向國際社會表明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胡錦濤主席指出,中國將始終不渝地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的發展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只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共同繁榮。這是中國政府對和平國際主義外交政策的闡述,並早已切身付諸實踐。
五、構建和諧世界是對「新安全觀」的繼承與發展
在全球化時代,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僅僅靠軍事力量來維護國家安全是遠遠不夠的。相互依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斷引發外來危機加劇國內問題,同時國內問題又常常「溢出」國界。國內事務國際化與國際事務國內化使得一國「孤單而又封閉的安全」成為神話。事實證明,單極世界謀取的「霸權穩定」也是不可能的。後冷戰時代的全球安全離不開國際視野和集體觀念。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是適應時代的要求,提出了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觀。新安全觀提出多維的安全內容,強調國家安全的平等原則,主張建立共同合作安全模式,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和談取代沖突,以人類共同安全取代聯盟集團安全,才能跳出國家安全的困境,實現世界的太平與和諧。在此基礎之上,胡錦濤提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體現了各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共生、共存的新觀念,是對符合這一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國際安全觀的繼承,是維護全球持久和平和戰略穩定的基點。他指出:「要摒棄冷戰思維,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共同防止沖突和戰爭,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為此,各國應共同應對全球安全威脅;加強聯合國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國際合作中發揮的核心作用,切實遵循聯合國憲章確定的宗旨和原則,切實維護安理會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權威;鼓勵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協商、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或沖突,共同反對侵犯別國主權的行徑,反對強行干涉一國內政,反對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加強反恐合作,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消除根源,堅決打擊恐怖主義;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則,實現有效裁軍和軍備控制,防止核擴散,積極推進國際核裁軍進程,維護全球戰略穩定。
六、構建和諧世界是崛起的中國重塑國際新秩序的世界責任當前世界不和諧,最突出的表現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尚未根本改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時有表現;世界發展很不平衡;多種文明之間的沖突加劇。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為正在崛起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提出構建和諧世界新理念是中國致力於和平、發展與合作,重塑國際新秩序的世界責任。
建設和諧世界,就必須改革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一貫主張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恪守以主權平等和互不幹涉內政為核心的國際關系准則,致力於創造安全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一貫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致力於建立共同發展的新型國際關系,造成自主選擇、求同存異、和諧合作、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國際局面;積極推動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盡管中國本身還是一個中低收入的國家,但中國卻是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推動南南合作的典範。中國本著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胡主席在出席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上,宣布中國將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最不發達國家和重債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對其商品給予零關稅待遇,減免債務,在今後3年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億美元優惠貸款以及幫助他們培訓各類專業人才等。這充分表明,中國願意在發展的道路上,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果。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將不斷加強援助發展中國家的能力,中國還將向世界提供資本、市場和更多的「公共產品」。中國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系在一起,將從推動國際體制、國際組織、政策、觀念和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協調協作等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加快發展。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各種文明只有在對話和交流當中才能更好地發展、豐富與完善。胡錦濤指出:「要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本著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動各種文明和平共處、取長補短、共同發展,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胡主席說,應當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以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應該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慮和隔閡,使人類更加和睦,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應當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並蓄的和諧世界。總之,只有堅持包容精神,承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才能實現和諧社會。也正是在「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指導下,中國通過參與到亞太經合組織(APEC)、東盟「10+1」、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經濟和政治組織,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合作」、「雙贏」中大大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總之,「和諧世界」是一種充滿民主精神和大局意識的國際安全觀,它真實地反映出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的期待。它向世界昭示了一個正在崛起的負責任的大國,首次以一種全球的視野,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的終極目標所做的價值思考和人文關懷。構建和諧社會的倡導和理念必將在求和平、謀發展的國際社會得到廣泛的回應,必將在樹立中國國際新形象、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推動國際政治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起到觀念建構與實際影響的重大作用。「和諧世界」理念與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脈相承,但又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和諧世界」新理念的目標──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是對中國外交政策宗旨的繼承和升華。它主張:在和諧世界中,各國內部的事情由各國人民自己決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國平等協商解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享有平等參與權與決策權。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不將自己的安全與發展建立在犧牲他國利益基礎之上……
⑷ 中國近代史載世界歷史的地位
中國來衰落
英法斗爭,戰線遍源布全世界
美國獨立
法國大革命
19世紀:
工業革命
拉美各殖民地相繼獨立
亞洲各國大多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印度大革命
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運動
美國內戰
日本明治維新
歐洲瓜分印度、非洲、太平洋
歐洲工人運動
清日戰爭
義和團運動
20世紀:
日俄戰爭
日本吞並朝鮮
辛亥革命
一戰
蘇聯建立
二戰
中國分裂
各個殖民地國家相繼獨立
文革
計算機大量應用
由此可見,中國是近代史上的主角,但不是唯一的主角。
至於地位,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統治集團、階級階層會有不同的答案,何況人乎。
⑸ 倫敦和北京在世界上的歷史地位,哪個更高
在歷史上北京地位完全沒有辦法跟倫敦比。
比如說,北京是什麼時候成為一個國際大都會的呢?
北京真正成為大都會,要從元朝說起。在元朝之前,北京在中國的地位不過是一個二線城市。元朝在這里建立了大都。這里正式成為中原政權的政治中心,這個城的規模並不是特別大,並沒有後面明清時候大。但是,元朝的北京是北京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因為元朝統治的疆域是元明清三代最大的。
其後中原政權有所收縮,其疆域最大都沒有超過元朝。而遺憾的是,蒙古帝國在忽必烈時已經分裂為數大汗國。所以北京也沒有機會成為世界第一帝國蒙古帝國的首都。
如果忽必烈能夠統一蒙古部落,然後坐鎮北京繼續蒙古的擴張,那北京極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都會,甚至有機會再一次渡海征日本。那麼北京的歷史地位將大大增強。
但是,因為歷史沒有假設,所以北京並沒有成為影響世界的大都會。
這是從領土上來看,但我們觀察一個城市最重要的,還有其文明影響力。
從這一點看,自從元朝之後,北京只有一次達成了世界級的文明影響力,那就是鄭和下西洋,據說還是去尋找建文帝。
鄭和的船隊把中國的文明影響力擴張到東南亞,最遠抵達紅海跟非洲海岸。
有意思的是,幾乎在同時,歐洲的葡萄牙也開始了探索,他們之間隔著一個非洲大陸。同時探索著無邊的海邊。這時候,英國倫敦的船還在森林裡。
此後出現了分叉,明朝停止了大規模的海洋探索,鄭和的海圖被燒了。而歐洲的船隊不間斷的駛出了港口。包括英國的船也開始下水了。
如果說北京曾經在世界上超越過倫敦的話,那就是鄭和時期。此後,在明朝的大部分時期,以及清朝的所有時期,北京都落在了後面。
我們說的落在後面,不僅僅是誰更有錢,而是誰給世界更多的文明影響力。
我們說一下英國的情況。
在1588,英國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正式成為海上霸主。
1620年,英國新教徒坐著「五月花號」抵達美國。
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
1685年,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英國確定君主立憲制。
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牛頓同志中招,買股票虧了血本。
1760~1830年,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1765年,英國發明紡紗機,1769年,瓦特發明蒸汽機,1814年,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到1918年前,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號稱「日不落帝國」.
可以說,英國是人類史上對地球的模樣改變最大的國家。這些決定都是從倫敦發出來的。
那麼,同時期的北京,或者說中國發生了什麼呢?
鄭和之後,北京似乎難有世界級的影響,無非是明朝萬曆年間,抗倭援朝,不過是維持了東亞的舊有格局。
明清易主,亦不過是紫禁城換了主人。接下來的平葛爾丹,雅克薩之戰,也不是保住舊有的體系。
所以說,論世界級的影響力,北京不但跟倫敦的歷史級別完全不同,就是跟中國的另外一座城市長安也無法比較,漢朝以及唐朝時的長安,還是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不說絲綢之路,就是漢唐把匈奴突厥趕到西方,也引發了西方的大震動。
就是單純比土豪,北京也從來沒有登上過世界首富的位置。當年北宋的開封才是真正的首富。就是明朝時,北京也比不上南京的繁華。
當然啦,這都是歷史。我們需要正視歷史,然後展望未來。希望北京以後能夠超越倫敦,給世界貢獻更多的文明輸出。
⑹ 馬克思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
Karl Marx
卡爾·馬克思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被評為二十世紀影響世界最深的人。
生平事跡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於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城。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眾的律師,對馬克思少年時代的思想成長起過良好的影響。母親罕麗達·普勒斯堡是個賢慧的婦女,主要操持家務。
馬克思從小勤奮好學,除母語德文外,他先後攻下了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和義大利文。善於獨立思考。1830年,他進入特利爾中學,1835年9月畢業。中學時代,他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已有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學畢業時他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說,一個人只有立志為人類勞動,才能成為真正的偉人。1835年10月,他進波恩大學攻讀法學,一年後轉入柏林大學法律系。在大學,他除研究法學外,還研究歷史、哲學和藝術理論。1837年起,馬克思開始認真鑽研黑格爾哲學。1841年,他結束大學生活,獲哲學博士學位。
馬克思在完成博士論文後,本想在波恩大學講授哲學,但因普魯士政府加緊對進步知以界的迫害,不得不放棄這個打算。於是他轉向政治,開始從事反對封建專制和爭取民主的斗爭。1842年初,他寫了第—篇政論文章《評普魯土的書報檢查令》,通過對書報檢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個普魯土國家制度的反動本質。同年5月,他開始為自由主義反對派創辦的《萊茵報》撰稿,10月擔任了該報的主編。在馬克思的影響下,這份報紙越來越鮮明地傾向於革命民主主義。1843年4月1日《萊茵報》被反動當局查封。
1843年5月,他來到萊茵省的一個小鎮克羅茨納赫。在這里,他與童年時代的女友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結婚。從此,她成了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難與共的親密伴侶和戰友。
1843年秋,馬克思遷居巴黎,籌備出版《德法年鑒》雜志。在富有革命傳統的法國,他積極參加法國工人的集會,了解法國工人階級的斗爭狀況,同法國工人運動的領袖和正義者同盟的領導成員建立了密切聯系,還結識了流亡在法國的各國革命家。巴黎的斗爭生活促進了他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
在巴黎期間,馬克思進行了緊張的理論研究工作。他埋頭鑽研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特別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和空想共產主義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從英國來到巴黎,拜訪了馬克思。這是一次歷史性會見。從此他們開始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合作。
1845年1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2月到了布魯塞爾。他開始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著重闡明了實踐在社會生活和人的認識中的作用,指出實踐是檢驗人的思維的真理性的標准。這個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接著,他又同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唯物主義歷史觀。書中科學地論證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唯物史觀是恩格斯肯定的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
馬克思在為無產階級制定科學世界觀的同時,還為創建無產階級政黨而積極作思想准備和組織准備。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在工人中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1847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了德國工人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了同盟的改組工作。在6月召開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擔任了同盟布魯塞爾區部和支部的領導人。為了更廣泛地團結和教育群眾,馬克思和恩格斯倡議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協會。1847年11月,馬克思親自出席了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受大會委託與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正式發表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
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風暴席捲歐洲大陸。3月初,馬克思被比利時當局驅逐出境,到了巴黎。他立即著手建立共產主義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員會,並當選為主席。4月初,他們返回德國,直接參加革命。6月他創辦了《新萊茵報》。它是當時民主運動中唯一代表無產階級觀點的報紙。馬克思通過報紙宣傳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綱領,指導德國人民同封建專制制度作斗爭,揭露自由資產階級的妥協和叛賣行為,還通過報紙同各國民主派建立廣泛聯系,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為了發展民主統一戰線,馬克思參加了科隆民主協會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領導人建立密切聯系。他還積極參加科隆工人聯合會的工作,同工人組織內部的錯誤傾向進行斗爭。
革命失敗後,馬克思流亡到倫敦,在這里長期定居。在倫敦,馬克思重建了共產主義者的盟約地方組織和中央委員會。
五十年代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貧困的生活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形形色色的敵人對他攻擊誹謗,幾乎所有的報刊對他關上了大門。但他沒有退縮,繼續戰斗。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國博物館研讀政治經濟文獻,埋頭從事經濟學研究,為無產階級鍛造理論武器。恩格斯為了從經濟上支援馬克思,使自己的戰友能完成創立新的經濟學理論的偉業,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犧牲。他重返曼徹斯特,再次從事他所討厭的經商活動。馬克思在埋頭經濟學研究的同時,還設法利用資產階級進步報刊發表各種政論文章。從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稿,寫了500多篇文章。他們在這些文章中評述當時的國際重大政治事件,抨擊各國反動政府的內外政策,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特別是東方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他們寫了不少論述中國的文章,揭露英國對中國的殖民政策,譴責沙皇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佔,支持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
馬克思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最偉大的功績是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間,他寫了第一個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即通常說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這是《資本論》的第一稿。在這個手稿中制定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的基本要點。1859年馬克思利用這個手稿的有關章節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的價值論,包括貨幣學說在內」。後來他又寫了一個新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二稿,這個手稿闡述了《資本論》第一卷的主要內容,也談到了屬於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內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對剩餘價值學說史的批判,這部分後來被編為《剩餘價值理論》。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寫了第三個手稿,即《資本論》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分別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資本論》這部不朽著作具有劃時代意義,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次革命。它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的規律,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揭示了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秘密在於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從而把他的社會主義學說置於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它成了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最銳利的理論武器。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歐洲的民族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出現了新高潮。馬克思又投入了實際斗爭。1864年9月28日,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成立,他被選為國際的領導機構總委員會的成員,並擔任德國通訊書記。他為國際起草了《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許多重要文件,為國際制定了斗爭綱領、斗爭策略和組織原則。在國際存在的整個時期,他始終是國際的領袖、國際的靈魂。正像恩格斯說的,「敘述馬克思在國際中的活動,就等於編寫這個協會本身的歷史」。
1871年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舉行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賣國政府,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馬克思雖然在起義之前並不贊同這一行動,但起義一經爆發,他就滿腔熱情地給予支援和幫助。他注意收集有關公社的材料,認真研究公社的各項措施,通過各種渠道與公社保持聯系,為公社出謀獻策,並且親自寫了幾百封信宣傳公社的意義,號召支持公社的事業。公社失敗後,馬克思又從物質生活、政治思想上幫助逃離法國的公社流亡者。
七十年代,馬克思寫了《哥達綱領批判》,對拉薩爾主義的政治觀點、經濟觀點和策略思想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同時深刻地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指出了共產主義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論述了這兩個階段的基本特徵和分配原則,並提出了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的理論。這部著作對無產階級政黨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反動政府的迫害,貧困的物質生活,繁重的理論工作和緊張的戰斗,嚴重損害了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的—顆偉大的心停止了跳動。他安葬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馬克思的—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冊,他的學說將永放光芒。
⑺ 四大發明在世界歷史中處於怎樣的地位
中國古代創造了不少推動中國歷史進程,甚至是世界歷史進程的發明,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火葯、造紙術、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這四大發明的產生對中國、世界的政治、軍事、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那麼小編來介紹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歷史中處於怎樣的地位吧。
四、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我國畢升通過改進雕版印刷術得來,這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古代的印刷效率,為近代印刷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石;也為保存、傳播知識文化,促進世界文明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⑻ 頤和園在世界歷史上是什麼地位
頤和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北京頤和園始建於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
頤和園前身是清朝的清漪園。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以為太後慶壽為名修建清漪園,1764年建成。
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
1884年,以為慈禧太後退休後頤養天年為由,在清漪園舊址進行了重建並更名為頤和園。
1900年,頤和園被八國聯軍所洗劫破壞。,翌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再次動用巨款修復此園。
頤和園是中國乃至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和園林藝術的結晶。
頤和園以玉泉山、西山群峰作借景,氣勢宏偉, 設計巧妙,是我國古典園林藝術講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典範。園中山水相依,水綠山青,閣聳廊回,金碧輝映,在我國古典園林藝術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
頤和園佔地面積達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游覽三個部分。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行政區,是當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地方。仁壽殿後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芸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樑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
萬壽山後山、後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後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
頤和園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選址造園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與日俱增,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德皇太後(孝聖憲皇後)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並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瓮山,並將瓮山改名為萬壽山。
這張「設計圖」,是頤和園建造之初的設計圖,出自宮廷畫師、建築設計師郎世寧之手,是清代難得的一幅頤和園總體建築規劃布局圖。此圖對中國早期的皇家建築設計、研究、地理環境學等各學科有著很重要的史料價值
鼎盛時期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游賞建築。 頤和園萬壽山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游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
頤和園鼎盛時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公里(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大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古樹名木1600餘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准則。
破壞與重建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1902年修復。頤和園盡管大體上全面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但很多質量上有所下降。許多高層建築由於經費的關系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如文昌閣城樓從三層減為兩層,樂壽堂從重檐改為單檐,也有加高的建築,如大戲樓。蘇州街被焚毀後再也沒有恢復。由於慈禧偏愛蘇式彩畫,許多房屋亭廊的彩畫也由和璽彩畫變為蘇式彩畫,在細節上改變了清漪園的原貌。[4]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翌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再次動用巨款修復此園。1924年,頤和園辟為對外開放公園。
⑼ 毛主席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他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客觀規律,版系統地提權出了軍事辯證法思想,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和一系列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軍事思想體系。
毛主席逝世十天之內,有123個國家的政府和首腦向中國政府發來了唁電或唁函,105個國家的領導人或他們的代表到中國使館弔唁,53個國家降半旗致哀,許多國際機構和國際會議上也開展了悼念活動。
聯合國總部以歷史上罕見的快速度在毛澤東逝世的當天就降半旗致哀。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在聯合國全體大會上發言時盛贊毛澤東的豐功偉績:"毛主席是一位偉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學家和詩人","他實現自己理想的勇氣和決心將繼續鼓勵今後的世世代代。"
聯合國大會主席在聯大開幕式上發表講話說:"最近,世界上失去了我們時代最英雄的人物"。
安理會主席在9月10日的專門悼念會議上致悼詞說:毛主席"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聯合國教科文執行局書記說:毛主席"是不僅為自己的人民而且為全世界人民向未來打開了門窗的世界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