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十大歷史之謎
一、千古遺恨《蘭亭序》
《蘭亭序》,被譽為「千古第一行書」,是書聖王羲之巔峰之作,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失傳千年,讓人懷念!史書記載,在唐太宗遺詔中,明確要求《蘭亭序》陪葬。換句話說,這件寶貝應在昭陵。五代溫韜滅絕人性,已將昭陵挖掘一空,發現鍾繇和王羲之書法真跡,讓其流傳於世,並未提到《蘭亭序》,致使成為無頭公案。有人說,《蘭亭序》還在昭陵,可能藏在更為隱秘之處,溫韜形跡匆匆,並未發現真跡;有人說,《蘭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則天酷愛字畫,更何況,民間早有《蘭亭序》陪葬乾陵一說。乾陵尚未被盜,一切只能成為霧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開啟,必將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二、戰國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傳千年,奇貨可居,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更傳為千古佳話!和氏璧流向何方?眾說紛紜,唯一肯定的是,這塊寶玉尚在人間,因能耐1300攝氏度高溫,一般火無法焚化。秦滅六國,嬴政終獲至寶。有人說,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傳世玉璽,歷經劉邦、王莽、司馬炎之手,一直傳到後唐,石敬瑭滅後唐,後唐李從珂人玉共焚,從此下落不明。按理說,真金不怕火煉,石敬瑭應是得到寶物,極有可能與石敬瑭陪葬;有人說,和氏璧被作為陪葬品埋在秦陵,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於世。如果真是這樣,將來發覺秦陵地宮,和氏璧必將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采。
三、明朝《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
《永樂大典》,算得上千古奇書!據說有三千人參與編纂,歷時三年,全書兩萬兩千卷,明成祖甚是滿意,親自作序賜名。令人遺憾的是,自《永樂大典》問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為公案。一種說法認為,明英宗將此書殉葬於永陵,明朝有殉葬書籍傳統,從明英宗酷愛大典來看,極有可能「生死相連」;另一種說法認為,正本毀於明亡之際,文淵閣失火,正本可能毀於一旦。由於史籍沒有記載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來只能藉助考古發現。
四、西周「九鼎」遺失古今憾
九鼎,是鎮國神器,屬於古代至寶!相傳夏啟收集珍禽異獸、奇異之物,繪畫成圖,讓工匠將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九鼎象徵九州,反映全國統一和王權集中,作為夏、商、周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多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根據《史記》記載,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國都城,但《漢書》卻說,九鼎沉沒於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馬遷所說屬實,九鼎應該落入秦始皇手中,何況杜牧有「始皇東游出周鼎」之說!秦始皇對九鼎十分珍愛,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極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這也成為目前一些考古學家鼓動開掘秦陵動機所在。
五、秦朝十二銅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後世留下太多謎案,十二銅人就是其中之一!為何要鑄十二銅人?原因已不是那麼重要,十二銅人不翼而飛,讓後世百思不得其解!關於十二銅人下落,有三種猜測:有人說,西楚霸王攻克咸陽,火燒阿房宮,十二銅人一並燒毀;有人說,十二銅人毀於東漢末年,董卓鑄造銅錢用掉十個,另外兩個被苻堅銷毀;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樂觀,據史料記載,十二銅人並未銷毀,十二銅人是秦始皇最愛之物,在陵墓營造好後,隨同其它珠寶一起陪葬。由於一些技術因素,秦陵挖掘暫時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銅人下落,至今無人能說清楚。
六、青銅劍千年不銹之謎
秦始皇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二十世紀最偉大考古發現之一!隨同兵馬俑一道,同時出土一批青銅劍,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地下沉睡兩千多年,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無獨有偶,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一把越王勾踐劍,做工精細,削鐵如泥,兩大考古發現立即傳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跡還在後面,經過科研人員檢測,寶劍鋒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此為千年不銹之故。這一發現轟動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專利。眾所周知,鉻是一種稀有金屬,熔點高達4000攝氏度,提取甚為不易。現代科學發明,竟然出現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前?又有誰能想像,秦始皇手中之劍,竟然是現代科學結晶?層層謎團,孰是孰非,只能成為千古之謎。
七、古墓「長明燈」不熄之謎
古墓「長明燈」,最早見於神話傳說,據說不熄之火是天宮之火,是普羅米修斯把它偷偷帶回人間。在世界各地,盜墓者費盡心機,到古墓竊取珠寶,古墓往往與世隔絕,寶物歷經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終年不見天日,本應伸手不見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頂掛著「長明燈」,陰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燈,為何長明千年不滅?為何無氧依然燃燒?能量從何而來?若是油燈,千年不滅,燃料如何供給?顯然不是人力所為;若是電燈,燈碗液體可能是用來導電之汞,問題是電能如何產生?難道某個角落有發電裝置?要做到如此一勞永逸發電,必須太陽能發電方可。凡此種種,只是憑空臆測,真相到底如何?還需科學驗證。
八、《洛神賦》到底為誰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見長,除七步詩之外,首推《洛神賦》有名。在《洛神賦》中,曹植所寫洛水女神到底是誰?成為歷史難以破解之謎!一種推測是甄後,曹丕之妃。作為小叔子,竟然愛上親嫂,就兄弟而言,為其不義;就君臣而言,為其不忠,成何體統?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公然就指甄後,李商隱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詩句,亂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來,招來文人罵聲一片;另一種推測是,曹植塑造一個洛神形象,美麗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擬,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無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麼曹植為何要寫《洛神賦》?如果說是寄託君臣之道,作為政治上屢次受兄迫害,怎麼會產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為歷史懸疑。
九、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
樹碑立傳,自古就是慣例,但武則天是一例外!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為了誇耀自己,顯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達;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有自知之明,是聰明舉動,「是非功過」留待後人評說;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左右為難,想到死後與高宗合葬,不論自稱皇帝還是皇後,都是很難落筆,所以乾脆「一字不名」,讓後人蓋棺定論。武則天立「無字碑」為後世出了難解之謎,有碑無文,不如說無文勝有文,成為趣談。
十、太平天國寶藏在哪裡?
太平天國失敗令人嘆息,太平天國巨額珠寶失蹤同樣令人遺憾。天京失陷,全軍覆沒,大批珠寶從人間蒸發。中外紛傳洪逆之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更多財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後,曾國藩威逼利誘,多次追問金銀所在,這也是忠王被處死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誠,始終未曾吐露珠寶下落。有人甚至將天王府後花園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結果一無所獲。如此窖藏珠寶,甚吊世人胃口,對於寶藏追蹤,始終沒個消停!下落如何?各種版本,各執一詞,依然一團迷霧。
② 中國十大歷史未解之謎是什麼
1.千古遺恨《蘭亭序》
《蘭亭序》,被譽為「千古第一行書」,是書聖王羲之巔峰之作,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失傳千年,讓人懷念!史書記載,在唐太宗遺詔中,明確要求《蘭亭序》陪葬。換句話說,這件寶貝應在昭陵。五代溫韜滅絕人性,已將昭陵挖掘一空,發現鍾繇和王羲之書法真跡,讓其流傳於世,並未提到《蘭亭序》,致使成為無頭公案。有人說,《蘭亭序》還在昭陵,可能藏在更為隱秘之處,溫韜形跡匆匆,並未發現真跡;有人說,《蘭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則天酷愛字畫,更何況,民間早有《蘭亭序》陪葬乾陵一說。乾陵尚未被盜,一切只能成為霧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開啟,必將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2.戰國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傳千年,奇貨可居,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更傳為千古佳話!和氏璧流向何方?眾說紛紜,唯一肯定的是,這塊寶玉尚在人間,因能耐1300攝氏度高溫,一般火無法焚化。秦滅六國,嬴政終獲至寶。有人說,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傳世玉璽,歷經劉邦、王莽、司馬炎之手,一直傳到後唐,石敬瑭滅後唐,後唐李從珂人玉共焚,從此下落不明。按理說,真金不怕火煉,石敬瑭應是得到寶物,極有可能與石敬瑭陪葬;有人說,和氏璧被作為陪葬品埋在秦陵,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於世。如果真是這樣,將來發覺秦陵地宮,和氏璧必將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采。
3.明朝《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
《永樂大典》,算得上千古奇書!據說有三千人參與編纂,歷時三年,全書兩萬兩千卷,明成祖甚是滿意,親自作序賜名。令人遺憾的是,自《永樂大典》問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為公案。一種說法認為,明英宗將此書殉葬於永陵,明朝有殉葬書籍傳統,從明英宗酷愛大典來看,極有可能「生死相連」;另一種說法認為,正本毀於明亡之際,文淵閣失火,正本可能毀於一旦。由於史籍沒有記載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來只能藉助考古發現。
4.西周「九鼎」遺失古今憾
九鼎,是鎮國神器,屬於古代至寶!相傳夏啟收集珍禽異獸、奇異之物,繪畫成圖,讓工匠將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九鼎象徵九州,反映全國統一和王權集中,作為夏、商、周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多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根據《史記》記載,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國都城,但《漢書》卻說,九鼎沉沒於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馬遷所說屬實,九鼎應該落入秦始皇手中,何況杜牧有「始皇東游出周鼎」之說!秦始皇對九鼎十分珍愛,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極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這也成為目前一些考古學家鼓動開掘秦陵動機所在。
5.秦朝十二銅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後世留下太多謎案,十二銅人就是其中之一!為何要鑄十二銅人?原因已不是那麼重要,十二銅人不翼而飛,讓後世百思不得其解!關於十二銅人下落,有三種猜測:有人說,西楚霸王攻克咸陽,火燒阿房宮,十二銅人一並燒毀;有人說,十二銅人毀於東漢末年,董卓鑄造銅錢用掉十個,另外兩個被苻堅銷毀;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樂觀,據史料記載,十二銅人並未銷毀,十二銅人是秦始皇最愛之物,在陵墓營造好後,隨同其它珠寶一起陪葬。由於一些技術因素,秦陵挖掘暫時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銅人下落,至今無人能說清楚。
6.青銅劍千年不銹之謎
秦始皇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二十世紀最偉大考古發現之一!隨同兵馬俑一道,同時出土一批青銅劍,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地下沉睡兩千多年,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無獨有偶,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一把越王勾踐劍,做工精細,削鐵如泥,兩大考古發現立即傳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跡還在後面,經過科研人員檢測,寶劍鋒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此為千年不銹之故。這一發現轟動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專利。眾所周知,鉻是一種稀有金屬,熔點高達4000 攝氏度,提取甚為不易。現代科學發明,竟然出現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前?又有誰能想像,秦始皇手中之劍,竟然是現代科學結晶?層層謎團,孰是孰非,只能成為千古之謎。
7.古墓「長明燈」不熄之謎
古墓「長明燈」,最早見於神話傳說,據說不熄之火是天宮之火,是普羅木修斯把它偷偷帶回人間。在世界各地,盜墓者費盡心機,到古墓竊取珠寶,古墓往往與世隔絕,寶物歷經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終年不見天日,本應伸手不見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頂掛著「長明燈」,陰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燈,為何長明千年不滅?為何無氧依然燃燒?能量從何而來?若是油燈,千年不滅,燃料如何供給?顯然不是人力所為;若是電燈,燈碗液體可能是用來導電之汞,問題是電能如何產生?難道某個角落有發電裝置?要做到如此一勞永逸發電,必須太陽能發電方可。凡此種種,只是憑空臆測,真相到底如何?還需科學驗證。
8.《洛神賦》到底為誰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見長,除七步詩之外,首推《洛神賦》有名。在《洛神賦》中,曹植所寫洛水女神到底是誰?成為歷史難以破解之謎!一種推測是甄後,曹丕之妃。作為小叔子,竟然愛上親嫂,就兄弟而言,為其不義;就君臣而言,為其不忠,成何體統?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公然就指甄後,李商隱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詩句,亂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來,招來文人罵聲一片;另一種推測是,曹植塑造一個洛神形象,美麗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擬,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無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麼曹植為何要寫《洛神賦》?如果說是寄託君臣之道,作為政治上屢次受兄迫害,怎麼會產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為歷史懸疑。
9.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
樹碑立傳,自古就是慣例,但武則天是一例外!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為了誇耀自己,顯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達;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有自知之明,是聰明舉動,「是非功過」留待後人評說;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左右為難,想到死後與高宗合葬,不論自稱皇帝還是皇後,都是很難落筆,所以乾脆「一字不名」,讓後人蓋棺定論。武則天立「無字碑」為後世出了難解之謎,有碑無文,不如說無文勝有文,成為趣談。
10.太平天國寶藏在哪裡?
太平天國失敗令人嘆息,太平天國巨額珠寶失蹤同樣令人遺憾。天京失陷,全軍覆沒,大批珠寶從人間蒸發。中外紛傳洪逆之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更多財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後,曾國藩威逼利誘,多次追問金銀所在,這也是忠王被處死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誠,始終未曾吐露珠寶下落。有人甚至將天王府後花園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結果一無所獲。如此窖藏珠寶,甚吊世人胃口,對於寶藏追蹤,始終沒個消停!下落如何?各種版本,各執一詞,依然一團迷霧。
③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有哪些
中國的歷史未解之謎太多了,多看歷史書會發現很多,比如成吉思汗的陵墓在哪裡等等這些未解之謎
④ 中國歷史上都有什麼千古之迷
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謎」難解
--------------------------------------------------------------------------------
在中國成都市以北約40公里的「三星堆」遺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許多重大學術問題,至今仍是難以破譯的千古之謎。
據中國媒體報道,專家學者對其中「七大千古之謎」尤其爭論不休,但都因沒有確鑿證據而成為懸案。
第一謎,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
對於這個問題,目前有其來源與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關、與川東鄂西史前文化有關、與山東龍山文化有關等看法,即人們認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彼此融合的產物,是多種文化交互影響的結果。但究竟來自何方?
第二謎,三星堆遺址居民的是什麼族?
目前有氐羌說、濮人說、巴人說、東夷說、越人說等不同看法。多數學者認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與三星堆關系密切,其主體居民可能是來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由於三星堆出土的人物頭像和面具等造型很奇特,有人推測是「外來文明」,甚至聳人聽聞的說法:「外星文明」。
但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專家、三星堆遺址保護站站長陳德安說,出土文物並不是寫實的,那些頭像和面具可能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靈」,用那些奇特的造型來判斷當時的人種「說服力不是很強」。
第三謎,三星堆古蜀國的政權性質及宗教形態究竟如何?
三星堆古蜀國是一個附屬於中原王朝的部落軍事聯盟,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已建立起統一王朝的早期國家?它的宗教形態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還是神靈崇拜?或是兼而有之?這些問題目前都還沒有答案。
第四謎,三星堆青銅器群高超的青銅器冶煉技術及青銅文化是如何產生的?是蜀地獨自產生發展起來的,還是受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或西亞、東南亞等外來文化影響的產物?
第五謎,三星堆古蜀國何以產生、持續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古蜀國繁榮持續了1500多年,然後就突然消失了。在歷史重新銜接時,中間已有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古蜀國究竟如何滅亡,目前有水患說、戰爭說和遷徙說,但都沒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第六謎,出土上千件文物的兩個坑屬何年代及什麼性質?
目前,年代爭論有商代說、商末周初說、西周說、春秋戰國說等,性質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謎,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謎「巴蜀圖語」。
三星堆出土的瑰寶--世界最早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號究竟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還是某種宗教符號?可以說,如果解開「巴蜀圖語」之謎,將極大促進三星堆之謎的破解。
據媒體昨天引述考古隊,發掘工作還須進行「一二十年」。考古專家認為,隨著青銅器的礦料來源、鑄造技術等的綜合研究,三星堆的千古之謎將逐漸破解。
⑤ 中國古代有哪十大未解之謎
1、老子的出關之謎
有史實記載,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則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
有人說出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
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說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致意外身亡。
2、西施的生死之謎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國第一位女間諜。而做為越之功臣,吳之罪人的西施最後的結局如何,則眾說紛紜。有人說被勾踐沉江,《墨子·親士》篇就說:「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
《太平御覽》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中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
在後人的詩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隱的《景陽井》詩雲:「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皮日休《館娃宮懷古》詩:「不知水葬歸何處,溪月灣灣欲效顰。」這說明在唐代,人們是認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說法的。
3、徐福的東渡之謎
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全國後,位高權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長生長壽,後來聽人說東海上有蓬萊仙鳥,那裡有服後可以長生的靈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東渡大海,後來秦始皇至死也沒盼來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哪裡呢?
有人說那時航海技術差,碰到大風浪,全部覆沒。而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後人以為是台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認為是日本。
4、楊貴妃生死之謎
楊貴妃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她那傳奇的一生曾觸發無數騷客文人的才情,為之吟詩作賦。然而,這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歸宿如何呢?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於馬嵬驛。
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
5、宋太祖暴死之謎
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後,傳位太宗。」
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一種意見是,宋太宗「弒兄奪位」。持此說的人以《續湘山野錄》所載為依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於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弒兄之嫌。
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此說的人引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
⑥ 求 全面些的中國歷史迷團[解與未解的]
先秦:老子的真正來出生源地
秦漢:秦始皇墓的規格
王莽究竟是被起義軍殺的還是更始帝殺的
金縷玉衣真的可以讓人死而不腐嗎
三國:魏武帝曹操墓的確切位置
南北朝:魏國皇帝拓跋燾是不是神經病
唐:哀帝的死因
楊貴妃的真正死因以及其真正的埋葬地
武則天無字碑之謎
宋:宋太祖趙匡胤的真正死因
明:建文帝的生死
土木堡之變背後的真正目的
紅丸案之謎
清:多爾袞是否娶過孝庄
順治的真正死因
雍正是不是真的皇位繼承人以及其真正的死因
光緒的真正死因
⑦ 中國歷史上"四大之迷"分別是什麼
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謎」難解
在中國成都市以北約40公里的「三星堆」遺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許多重大學術問題,至今仍是難以破譯的千古之謎。
據中國媒體報道,專家學者對其中「七大千古之謎」尤其爭論不休,但都因沒有確鑿證據而成為懸案。
第一謎,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
對於這個問題,目前有其來源與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關、與川東鄂西史前文化有關、與山東龍山文化有關等看法,即人們認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彼此融合的產物,是多種文化交互影響的結果。但究竟來自何方?
第二謎,三星堆遺址居民的是什麼族?
目前有氐羌說、濮人說、巴人說、東夷說、越人說等不同看法。多數學者認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與三星堆關系密切,其主體居民可能是來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由於三星堆出土的人物頭像和面具等造型很奇特,有人推測是「外來文明」,甚至聳人聽聞的說法:「外星文明」。
但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專家、三星堆遺址保護站站長陳德安說,出土文物並不是寫實的,那些頭像和面具可能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靈」,用那些奇特的造型來判斷當時的人種「說服力不是很強」。
第三謎,三星堆古蜀國的政權性質及宗教形態究竟如何?
三星堆古蜀國是一個附屬於中原王朝的部落軍事聯盟,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已建立起統一王朝的早期國家?它的宗教形態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還是神靈崇拜?或是兼而有之?這些問題目前都還沒有答案。
第四謎,三星堆青銅器群高超的青銅器冶煉技術及青銅文化是如何產生的?是蜀地獨自產生發展起來的,還是受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或西亞、東南亞等外來文化影響的產物?
第五謎,三星堆古蜀國何以產生、持續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古蜀國繁榮持續了1500多年,然後就突然消失了。在歷史重新銜接時,中間已有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古蜀國究竟如何滅亡,目前有水患說、戰爭說和遷徙說,但都沒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第六謎,出土上千件文物的兩個坑屬何年代及什麼性質?
目前,年代爭論有商代說、商末周初說、西周說、春秋戰國說等,性質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謎,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謎「巴蜀圖語」。
三星堆出土的瑰寶--世界最早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號究竟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還是某種宗教符號?可以說,如果解開「巴蜀圖語」之謎,將極大促進三星堆之謎的破解。
據媒體昨天引述考古隊,發掘工作還須進行「一二十年」。考古專家認為,隨著青銅器的礦料來源、鑄造技術等的綜合研究,三星堆的千古之謎將逐漸破解。
⑧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有哪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的奇人異事更是數不勝數,有些人失蹤至今我們都無法再史卷中找到他的蹤跡。而這些人有的卻為中華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她)卻神秘失蹤,從此再無音信了。
1.李耳——老子
關於他的死後人也是各執一詞,有的說是被其弟弟宋太宗所殺,因為宋太祖死的那天晚上,宋太宗恰好留宿宮中,而且在哥哥死後第二天在靈前即位當皇帝,各大臣沒有任何反對意見,實難脫弒兄之嫌。另一種說法是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記載的,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確實不是太宗所害的,但是關於他是怎麼死的,至今也沒有明確的答案,到底那天晚上發生了什麼事情誰也不知道,所以更是無法定論他是怎麼死的。
⑨ 中國歷史上七大謎案
中國歷史上七大謎案分別是:
1、老子的出關之謎
有史實記載,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
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有人說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
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說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致意外身亡。
2、西施的生死之謎
西施位居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國第一位女間諜。而做為越之功臣,吳之罪人的西施最後的結局如何,則眾說紛紜。有人說被勾踐沉江,《墨子·親士》篇就說:「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
《太平御覽》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中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
在後人的詩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隱的《景陽井》詩雲:「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皮日休的《館娃宮懷古》詩:「不知水葬歸何處,溪月灣灣欲效顰。」這說明在唐代,人們是認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說法的。
3、徐福的東渡之謎
秦始皇最盼望的就是長生長壽,後來聽人說東海上有蓬萊仙島,那裡有服後可以長生的靈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東渡大海,後來秦始皇至死也沒盼來徐福的消息。
有人說那時航海技術差,碰到大風浪,全部覆沒。而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後人以為是台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人認為是日本。
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童女至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
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都參觀了徐福墓,並詩文題記。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
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九洲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找不到可靠的歷史文獻來證明。
4、楊貴妃生死之謎
楊貴妃是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歸宿如何,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
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
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的描述中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軍殺死於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5、宋太祖暴死之謎
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後,傳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
《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一串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後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後」,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後的禮儀治喪?
種種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於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
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燥狂憂鬱症。
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
6、明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此後,有關惠帝已經出逃的傳聞頗多,明成祖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兩種。
朱棣登位後,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察訪建文帝的。
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
7、李自成的生死之謎
李自成,陝西米脂人。他家境貧寒,但有勇有謀,大仁大義。他當過驛卒,當過邊兵,最後加入了反明的農民起義軍,南征北戰,不斷壯大,幾十萬大軍所向披靡,終於推翻了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搖搖欲墜的明王朝。
但因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李自成領兵退出北京,轉戰河南、陝西、湖北等地,最後不知所終。有人說李自成在九宮山遇難。《明史》的結論是,自成已死,屍朽莫辨。
它的根據是,當時追擊李自成的清朝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給朝廷的報告說,李自成兵盡力盡,僅帶親信20人,竄入九宮山中,被村民圍困,無法脫逃,自縊而死。他派人前去驗屍,而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了。
還有一個根據是,南明王朝駐湘將領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報告稱,他的部眾已將李自成斬於九宮山下,只是丟了首級。但是,這個「遇難」說卻難以令人相信。因為李自成雄才大略,驍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敵。
然而,事實上,當時九宮山很平靜,那幾十萬大軍也很平靜。那麼,為什麼有「遇難」說,而且在民間廣泛流傳?據推測,這是李自成與其部下放的煙幕彈,一個緩兵之計。
一方面,揚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對這支大軍的敵意,下一步可能聯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為,心腹之患已除,放鬆警惕,一旦時機成熟,李自成可東山再起。
也有人說李自成在夾山寺隱居。據說,清朝初年,即將上任的雲南同知張瓊伯在赴任途中,游訪石門夾山寺,與寺中方丈談古論今,頗為投緣,相見恨晚,視為知己。幾年後,他又重訪夾山寺,方丈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