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l歷史上的紀年法
歷史上出現過不少紀年方法。我國現行的紀年法是公元紀年法,世界上通用此方法。相傳這種以公元為標識的紀年法,是西方國家為耶穌而設立的。把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由於這種方法對歷史年代的計算有連續性,而且簡便、易記,因此逐漸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採用。要弄清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我們需要梳理一下其他幾種常見的紀年方法。
一、王公年次紀年法。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紀年方法,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紀年。如《左傳·餚之戰》中「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三十三年」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35年。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趙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
二、年號紀年法。漢武帝劉徹開始用年號紀年,即位那年稱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順次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此後,新皇帝登基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公元1044年),《琵琶行》:「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公元1054年),《石鍾山記》:「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 《<指南錄>後序》:「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紀年明確,可以直接表明具體的年份。
三、干支紀年法。干支紀年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紀年方式之一,它不受國別和國君在位時間的限制,因而更簡便通用。其特點是:(1)天乾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2)天乾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3)60年一循環,周而復始。如《五人墓碑記》中「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當然,更常見的是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核舟記》中「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即公元1622年。 還有年號干支再加上年次的,如「至元三年歲丁丑七月既望」,即為公元1266年。兩法並用紀年的長處是不易錯亂。近代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1894年)、「戊戌變法」(1898年)、 「辛丑條約」(1901年)、「辛亥革命」(1911年)。
四、生肖紀年法。我國古人用十二地支和十二種動物相配,又產生了十二生肖紀年法。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由於今年按天干紀年是屬於丁亥年,正好地支是「豬」,十二生肖是與豬相對應,故稱2007年為「豬年」。生肖可以用來推算一個人的年齡和出生的年份。歷史上也使用過生肖紀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兒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號,鼠兒年即甲子,為公元1324年)的記載。
五、民國紀年法。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為民國元年。在中國大陸,民國紀元存在到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現台灣仍採用此法。
附一:公元紀年與干支紀年的快速換算
干支紀年是我國歷史上一種古老的紀年法,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至今仍廣泛使用。為了方便大家換算,此處介紹一種方便實用的方法。
首先,明確干支與公元紀年年份的尾數的對應關系。
尾數
4
5
6
7
8
9
0
1
2
3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其次,要明確地支與公元紀年年份除60後的余數的關系。如果余數大於12則除12找余數,若小於12則直接找最終余數與地支的對應關系。
余數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需要說明的是,天乾的0代表10和0,地支的0代表0和12。除60代表60年一輪回,余數除12是因地支有12位數。如此可按此換算即可。
⑵ 歷史上的紀年法具體是什麼
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方法一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方法二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後序》「德祐二年」、《雁盪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方法三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方法四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⑶ 中國歷史上的紀年法有哪些
一、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二、年號紀年法
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指南錄>後序》「德祐二年」、《雁盪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三、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四、年號干支兼用法
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
「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五、星歲紀年
1、歲星紀年
戰國時期用歲星紀年。歲星就是木星,由西向東運行,繞太陽一周用11.86年古人發現大約12年後木星又出現在星空同一位置,於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並給他們起上名字叫,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個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紀年。像歲在星紀,歲在析木、歲在大梁。
2、太歲紀年
木星運行軌道由西向東,這和人們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為解決這個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太歲,給它又起了十二個名字,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恰、涒攤、作噩、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讓它和真歲星背道而馳,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來紀年,這就是太歲紀年法。
後來發現,歲星並不是一年整走一個星次,運行一周11.86年,86年便會多走一個星次,這種紀年方法不精確又繁瑣,後廢不用。這種紀年方法在《呂覽》、《楚辭》中可看到。
六、生肖紀年
它是我國民間推行的一種與干支密切相關的紀年方法,用十二肖獸名稱作為年名和地支對應。
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3)世界歷史紀年法擴展閱讀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參考資料:網路——紀年法
⑷ 歷史紀年法
四種紀年法
《中國歷史》教材中經常出現諸如「共和元年」、「貞觀元年」。「辛亥革命」、「公元××年」等等歷史年代和歷史事件,這些稱謂是怎樣來的呢?
1、帝王紀年法。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紀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為元年,依次則為二年、三年……按順序計算。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時間是西周時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從此以後,每一個帝王都有確切的紀年,如周平王元年為公元前770年;漢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春秋、戰國時期較為特殊,在全國范圍內採用東周帝王紀年。在列國中,則以諸侯紀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見「中國歷史紀年表·十二諸侯」,「周·春秋紀年表」)。
2、年號紀年法。年號紀年法是帝王紀年法的繼續,自從漢武帝(劉徹)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開始,以後我國歷代帝王就都用年號紀年了。例如,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他的統治時期就用「貞觀」紀年,貞觀年間指的就是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從西漢的漢武帝到清朝的宣統皇帝,我國歷史上共有600多個年號。有的皇帝有好多個年號,如唐高宗李治有14個年號,武則天有17個年號。明清的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個年號。如明成祖一直使用「永樂」年號。因此,明清兩朝時也就以年號作為皇帝的代稱了。例如「崇禎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但在歷史書籍中通常用「雙時法」,即將公元紀年附在後面,如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帝王紀年法也是如此。
3、干支紀年法。我國古代使用的由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依照一定的順序,配對組成的紀年法。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組成了天干;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輪回一次,稱一甲子,周而復始。該種方法始於漢代,是我國古代文史資料記事用的紀年標准,與年號紀年法並用。在我國的歷史教科書里,該紀年法多用於近代史方面。例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丑條約、庚子賠款、辛亥革命等。干支紀年法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凡是甲字開頭的,公元年代的末位數必然是4,乙字開頭的是5,丙為6……辛為1……依次類推。例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發生於甲子年,即184年;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年是1894年。又如《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是1901年;辛亥革命則發生在1911年,其尾數皆相同。
4、公元紀年法。是世界上通用的紀年方法。公元就是公歷紀年,公元元年是開始紀年的標志,相傳這一年是傳說中耶穌的誕生年。由公元元年開始,向前推算稱之為公元前X年,向後推算稱為公元×年(可以省略「公元」二字)。從推算的數字中可以看出,公元前的年代,數字越大,距今越遠;公元後的年代則正好相反,數字越大,則距今越近。這種紀年方法在歐洲6世紀時開始使用,全世界普遍使用則是在公元1400年前後。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後才使用公歷的。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會上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9月27日,我國政府決定,把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⑸ 歷史上的紀年法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的紀年法,我總結了一下,如下:
一、王公年次紀年法。
二、年號紀年法。
三、干支紀年法。
四、生肖紀年法。
五、民國紀年法。
⑹ 世界上還有哪些紀年法
紀年法包括有干支紀年法、年號紀年法、民國紀年法、公元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紀年法、星歲紀年法(包括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生肖紀年法。
1、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法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2、年號紀年法
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
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雁盪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3、公元紀年法
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歷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
公元常以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4、年號干支兼用法
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
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
"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5、民國紀年法
是以中華民國成立為起始的紀年法,以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為起始的紀年方法。
當時規定與公元紀年法並行(也就是用公元紀年法不犯法)。但官方,個人檔案中多用民國紀年法。民國年換算——公元紀年減去1911,得出民國多少年。
⑺ 歷史上的紀年法有哪幾種
我國歷史上使用的紀年法重要的有4種:
(1)干支紀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循環相配,可配成六十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歷,六十年後周而復始。
(2)帝號紀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宣王」和「隱公」均為帝王或諸侯的謚號,這就是帝號紀年。
(3)年號紀年。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4)黃帝紀年。辛亥革命期間,一些報刊和革命黨人為反對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紀年,而以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祖先黃帝為年號來紀年,史稱「黃帝紀年」。由於計算的起始時間不同,當時各報刊採用的黃帝紀年的年代也不統一。對1911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推斷為黃帝4609年,中國留日學生江蘇同鄉會編印的《江蘇》推斷為黃帝4402年,由黃藻編輯初刊的《黃帝魂》推斷為黃帝4622年。其中,《民報》所用年代為多數革命黨人接受,武昌首義後湖北軍政府頒發的文告即以此為據,各省響應起義的文告也多采此說。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定黃帝紀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從這一天起,不再使用黃帝紀年了。
⑻ 世界上的公元紀年是怎麼統一的
公元是「公歷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歷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各國採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歷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⑼ 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年份是怎麼統一的
採用公元紀年體系,使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年份統一,公元227年,在採用公元紀年的國專家也是公元227年。
中華人屬民共和國的歷法、紀年採用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西元紀年,但仍然並用我國傳統農歷,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西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西元。
(9)世界歷史紀年法擴展閱讀:
公元紀年體系起源
現行西歷即格里歷,又譯國瑞歷、額我略歷、格列高利歷、格里高利歷,稱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改革儒略歷制定的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公元」產生於公元6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幾乎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
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耶穌出生於古羅馬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284年的說法,主張以耶穌出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年方法,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
⑽ 世界歷史上還有過哪些紀年法
1、公元紀年法:這是我國今天採用、也是世界上通用的紀念方法.
2、干支紀年法:干支紀年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紀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記載見於《淮南子?天文訓》,但西漢時這種方式還不通行.自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開始干支正式用於紀年.干支紀年在中醫古籍中有廣泛的應用.
3、年號紀年法:我國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紀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
4、民國紀年法:1912年中華民族成立後,定1912年為民國年號.從此又有了民國紀年法.
5、生肖紀年法:十二生肖之說起於東漢,漢前未見記載.生肖可以用來推算一個人的年齡、出生的年份,歷史上也使用過生肖紀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兒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號,鼠兒年即甲子,為公元1324年)的記載.
5、星歲紀年法:戰國時代,天文占星家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星歲紀年法.星指歲星(即「木星」),歲指太歲(古代天文占星家設想出的假歲星,又叫歲陰、太陰).故有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
(10)世界歷史紀年法擴展閱讀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公元紀年。
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各國採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歷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
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