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排行榜,誰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下五千年,那些有霸氣的帝王們為我國歷史奠定了基礎,創造了龐大的基業,才有今天我們祖國的繁榮。至於從歷史上選出前十位優秀的帝王,看法不一,但必須都要文武雙全,要選擇的話那得去仔細的通讀帝王傳。從秦朝到清朝,貢獻的帝王不少,他們有的昏聵,有的卻是雄主,還有的平凡而且一般般的,夾在中間的即想當雄主後又變得昏聵那不及格,中國歷代帝王眾多,要想按自己想法挑選,確實很難,總之什麼都少不了,也納不下。
1.秦始皇:縱觀中國歷史放在第一位非秦始皇莫屬,秦始皇即是秦朝的建立者,又是開創了一個新時期,他結束了自東周以來長達五百年的列國紛爭局面,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制。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建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中央施行三公九卿制,廢除分封制,由此否定了周朝的弊政,周朝奴隸制在秦朝總算變成封建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秦朝在疆域上為後世奠定了基礎,比夏,商,周都要大,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中華千古以來也是第一次。秦王嬴政取三皇五帝,改為皇帝,自稱始皇帝,份量重了吧!他帝國雖然沒有傳到百世,千世,可他的體制卻一直被歷代沿用下來,一直到清朝,至今國外仍用秦將中國讀音。
2.漢武帝:第二位當屬漢武帝,這個可不是根據時間排序,漢武帝功績確實僅此於秦始皇,原因是他將大漢傳揚到世界,漢這個詞一直影響到至今,自四百年大漢後,他形成了中國主要組成部分,漢族。現在我們所說的話和所寫的字都是漢語,漢字。所以漢朝是繼承了秦制,卻創造將一個時代沿用至今。漢朝最著名當屬漢武帝是個代表,他的時代佔了漢朝四分之一,在他一生中,可以用雄才大略總結,他在位時,結束了匈奴的威脅,匈奴自此國力衰落,漢朝這時候國力膨脹,向西擴展到西域蔥嶺今帕米爾,東邊擁有朝鮮半島北部,南面據有越南一帶,西南降服了嶺南,閩粵一帶分裂勢力。可以說這個時候,大漢帝國頭一次如此之盛,瘋狂的探索西方未知世界,張騫幾度出使西域,開啟了絲綢之路便於與羅馬帝國溝通。思想上,罷默百家,獨尊儒術,使帝國從此拉開以儒家治國的序幕,一直沿用至今被多國推崇。開始實行皇帝紀年,也是頭一次,漢武帝由於連年對匈用兵,愧對百姓,晚年首次以皇帝名義發布罪己詔。
3.唐太宗:排第三位,非唐太宗莫屬,這可不是吹,唐朝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排在首位,在當時大唐無論在經濟,文化,軍事,科技都是很矚目的,領先世界。文化上影響了周圍各國,至今日本都還保存著唐風,世界各國稱華人為唐人,還有許多唐人街,可見唐朝佔有世界多大份量。秦漢只是基礎,唐朝則是爆發,最具有典型代表的唐太宗就是一個例子,唐太宗解除了中原有史以來的大患,漠北的突厥,外蒙古和西伯利亞部分地區首次納入中華版圖,接著西域各國臣服,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即是中國的皇帝,又是全突厥地區的可汗,直到唐高宗時,唐帝國勢力一度伸向裏海地區。武功說完了,文治更是了不得,君王是舟,百姓是水,唐太宗虛心納諫,吸取了隋亡教訓,輕徭薄賦,完善科舉制,完善三省六部制,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為此還著有《貞觀政要》開創了貞觀之治,後來的唐朝都是沿著他的道路走的,唐朝後來的強盛離不開唐太宗的努力。
4.忽必烈:第四位是少數民族皇帝忽必烈,為什麼這么排呢,歷史書都這樣提及,肯定事出有因。忽必烈和他爺爺成吉思汗比起來,成吉思汗還有差距,原因很簡單,成吉思汗並不是想以中原皇帝自居,他從出生到死一直在中國及周邊徘徊,只是攻金滅夏而已,西域雖然有這么大,不足以說明他實力很強,文治他還是比不上他的孫子。忽必烈為了當上皇帝還是通過戰爭來掠奪的,戰勝了本來大汗位的弟弟阿里不哥。忽必烈將大蒙古國改為元朝,建都北京,也是自唐以來中華再一次走向興盛,忽必烈滅掉宋朝後,大元版圖已達到有史以來最大,北到北冰洋,南到南海,西到流沙,如果算起四大汗國,肯定到了歐洲。忽必烈在疆域方面為今天中國奠定了基礎,設立行省制,西藏地區設立宣政院管轄,台灣設立澎湖巡檢司。忽必烈鞏固了帝國疆域,先後平定了西北諸王海都和北部的乃顏,在其基礎上又進一步擴大對日本和東南亞戰爭,可見忽必烈繼承了蒙古帝國偉業,他一定程度上也使蒙古帝國疆域達到有史以來最大。武功方面忽必烈毫不遜色成吉思汗,文治方面也做的不錯,勸課農桑,發展紙幣促進經濟都是忽必烈所為,還恢復了王安石的國家控糧政策,救濟貧民,使國家進一步走向穩定和繁榮,更是鼓勵科技和水利方面,元朝可以說是繼承了宋制也發展了宋制。
5.康熙帝:第五位是康熙帝,康熙帝和忽必烈一樣都是少數民族,可康熙帝不同點是,他所做的完全是一個中原王朝的作為。康熙帝為清朝開疆拓土,成就了今天中國的疆土,在他在位時,平三藩,收台灣,阻擊准噶爾汗國東侵,消滅噶爾丹。以北又將沙俄趕出黑龍江,一定程度上使沙俄百年不敢在犯中國,康熙帝國時大清已經具有輪廓,除新疆,青海外。康熙武功不錯,文治方面也是可以的,他興修水利,重農治河,移天縮地,建造園林,興文重教,編輯典籍像今天的《康熙字典》可出來名了。為了體察民間,還時不時微服私訪,這也是康熙帝的一大優點。
6.隋文帝:第六位隋文帝,關於隋文帝功績眾說紛紜,最近他的影響力可是排在中國歷代帝王之首,參考於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隋文帝楊堅功勞有多大?他是中華帝國復興者,開創了隋唐盛世,這就是他第一個大功勞。楊堅結束了自西晉以來百年攻伐的南北朝分裂局面,南北首次一統,對外方面,沉重打擊了北部突厥,使當時橫行於亞洲的突厥帝國一分為二。他在位時,在漢長安城 以東南築新城,大興城由此拉開了新時代的來臨。隋文帝開創了開皇之治,隋朝由此進入了盛世,他節儉苛刻,對自己對子孫都有所規定,政治上清明,國庫,糧倉堆滿也為帝國集贊了不少財富,開科取士,創建了延續一千年的三省六部制。隋文帝識大體,但卻在立儲方面埋下了隱患,導致後來楊廣竄權。
7.朱元璋:第七位是朱元璋,朱元璋推翻了當時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大汗汗國,元朝,元朝當時可以算是統治整個世界,可見朱元璋有多英武!按本人的能力說起,他起家時和劉邦一樣,靠得是白手打下的江山,朱元璋本身家庭敗落,窮苦農民出身,後來一度淪為乞丐和尚。最後投靠紅巾軍,參加與江南各個勢力的競技,最後脫穎而出,開始了一趟爭奪大元天下的里程,朱元璋建都南京,大明瞬間膨脹已將元朝勢力驅逐到漠北,東北和雲南已被平定,烏思藏名義上歸屬大明,但明軍仍想試圖深入外蒙古尋求與殘元作戰,意圖想吞並元朝全境,可步步維艱。朱元璋推翻元朝後,西域帖木兒首次稱臣,明朝算已經形式上控制了蒙古西域勢力,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為漢家王朝爭得了光,延續了漢唐,宋的輝煌。政治上廢除了丞相制,實行內閣制鄒型,加強中央集權皇權地位,身旁設立情報機構所謂錦衣衛。讓大明修養生息,節儉自好,還寫有《皇明祖訓》以規定子孫行為,為大明延續了三百年。他始終恪守傳統,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這也為後來中國明清衰落埋下了伏筆。他的種種舉措使大明走向了盛世所謂洪武盛世,讓分王管理龐大的疆域,個個擁兵自重,立儲方面做得不足,致使朱棣奪權。
8.光武帝:第八位是漢光武帝,他是繼承西漢承繼東漢偉大創舉的帝王,光武帝劉秀使漢朝又延續了兩百年,這兩百年,漢朝一定程度上疆域有所擴大,將漠北匈奴徹底瓦解,與西域絲綢之路更加便捷。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他本身有優厚的條件,靠得本身能力才繼承大統的,他結束了軍閥割據平定甘肅,蜀地的勢力,使帝國又恢復到西漢時的疆域,放棄王莽的弊政,恢復舊制。劉秀開創了光武中興,他是東漢唯一有作為的皇帝,只是後期東漢被外戚和宦官把持,國不將國。
9.宋太祖:第九位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算不上是統一大盛世的皇帝,可他一定程度卻使中原實現了統一,結束了自唐以來的五代十國混亂局面。他開創的宋朝軍事上沒有政績,可經濟,文化,思想方面卻達到歷史上空前繁榮。宋朝延續了漢唐的風氣,使中國一直遙遙領先於世界,它保護了漢文明不受危險,遼,夏,金,蒙先後顛覆宋朝,宋朝抵住了他們的來襲,蒙古為此還喪命一個皇帝蒙哥,宋朝一直將世界上最龐大的蒙古帝國拖到最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和平取代後周,他擔憂唐朝軍閥割據再度重演,於是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可這樣種種舉措卻加重了大宋強干弱枝局面,宋朝武將少,文官多,致使對外戰爭節節失利。
10.明成祖:第十位明成祖朱棣,為什麼這樣說呢?他是沖破儒家傳統和祖宗舊法的人物,他在位時創造了大明第二個盛世,永樂盛世,大明達到萬國來朝的局面。朱棣一死,可惜它卻是中國走下下坡路的開始,西方開始崛起,歐洲探險家大力發展造船業,進一步佔領了全球的海洋,發現了新大陸。而明成祖時期,西方勢力仍萎縮於歐洲,大明仍是世界第一,鄭和下西洋,巡遊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暢通無阻,印度,伊朗,阿拉伯,非洲沿岸,皆皆稱臣納貢。明成祖一改以往,遷都北京,建造紫禁城,今天故宮就是他建的。政治上沿用洪武舊制,廢丞相,設內閣,編纂《永樂大典》,明成祖使明朝疆域達到極盛,東北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對東北擁有主權,他可以說是在揮霍朱元璋的資產,創造大明盛世。
⑵ 中國古代皇帝排名順序
1、秦始皇(贏政)——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2、漢高祖(劉邦)——揭竿而起,開國皇帝
3、漢惠帝(劉盈)——來去匆匆,過眼雲煙
4、漢文帝(劉恆)—— 緹縈救父,文景之治
5、漢景帝(劉啟)——政績並不代表著其成功
6、漢武帝(劉徹)——開天闢地的帝王
7、漢昭帝(劉弗陵)——因病而亡
8、漢廢帝(劉賀)——漢朝最短命的皇帝
9、漢哀帝(劉欣)——「同志」皇帝
10、漢新帝(王莽)——奪權容易,守權難
11、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12、漢明帝(劉庄)——東漢時期小有作為的皇帝
13、漢章帝(劉炬)——「章草」皇帝
14、漢桓帝(劉志)——碌碌無為的皇帝
15、漢獻帝(劉協)——東漢最後一個皇帝
16、三國魏武帝(曹操)——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17、三國魏文帝(曹丕)——政壇、文壇雙峰並峙的皇帝
18、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智慧與魅力並存的皇帝
19、三國吳大帝(孫權)——智勇兼備的英雄
20、西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
21、西晉惠帝(司馬衷)——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
22、東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的第一代皇帝
23、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24、十六國漢光文帝(劉淵)——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
25、十六國昭武帝(劉聰)——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
26、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曜)——神射手
27十六國後趙高祖(石勒)——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少數民族皇帝
28、十六國後趙國太祖(石虎)——殘暴、偏激、猜疑
29、十六國前秦宣昭帝(苻堅)——古代三位最傑出的皇帝之一、
30、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31、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著雄圖大略的皇帝
32、南北朝南齊高帝(蕭道成)——「魚鱗子」
33、南北朝齊廢帝(蕭寶卷)——歷史上最為昏庸、荒淫的皇帝
34、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5、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驕子
36、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歷史上最癲狂的皇帝
37、隋文帝(楊堅)——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
38、隋煬帝(楊廣)——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
39、唐高祖(李淵)——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40、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範
81、元成宗(鐵穆耳)——守成之君
82、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83、明惠帝(朱允墳)——帝王之旅四年告終
84、明成祖(朱棣)——馬上天子
85、明仁宗(朱高熾)——一個平庸老實人
86、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87、明英宗(朱祁鎮)——玩童皇帝
88、明代宗(朱祁鈺)——「代替他人當皇帝」
89、明憲宗(朱見深)——糊塗皇帝
90、明武宗(朱厚照)——頑童皇帝
91、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統
92、明穆宗(朱載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93、明神宗(朱翊鈞)——一代英主卻背負千古罵名
95、明光宗(朱常洛)——賦予傳奇色彩的皇帝
96、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97、明思宗(朱由檢)——歷史劇中的悲劇人物
98、清太祖(努爾哈赤)——開疆擴土、驍勇善戰的英雄
99、清太宗(皇太極)——血腥人生
100、清世祖(順治)——清人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101、清聖祖(康熙)——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102、清世宗(雍正)——一位撲朔迷離的皇帝
103、清高宗(乾隆)——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
104、清仁宗(嘉慶)——勵精圖治卻未能扭轉歷史
105、清宣宗(道光)——滿清唯一的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106、清文宗(咸豐)——有重整江山之心,卻無回天之力
107、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108、清德宗(光緒)——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選而繼承大統的皇帝
109、末代皇帝(宣統)——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
⑶ 中國歷代皇帝的排名
1 李世民(唐太宗)[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採納;他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他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准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在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蓽何力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還有很多就不講了]
2 劉徹(漢武帝)[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
3 嬴政(秦始皇)[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這里也就不說了。]
4 孛兒只斤鐵木真(元太祖)[成吉思汗][ 縱觀中國古代數千帝王,唯成吉思汗堪稱「天之驕子」,與亞歷山大大帝不相上下,猶在拿破崙、漢武帝之上,奈其殺戮過重,血流漂杵、積屍成山,實乃罪孽,故居於第4]
5 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康熙] [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達61年。他智擒敖拜,三征准噶爾,平定三藩,打擊沙俄侵略,收復台灣,蠲免賦稅,為後來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平生沒有明顯缺憾,考慮到是封建晚期的帝王,沒有認清時事開放國門(其實真不是他的錯),屈居第5]
6 楊堅(隋文帝)[隋朝建立初期,是一個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鑾寶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對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一)確立三省六部制。(二)簡化地方官制,(三)修訂「開皇律」,(四)領均田令,(五)設置糧倉。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創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功蓋寰宇,排在第6位。]
7 趙匡胤(宋太祖)[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系。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他對待權臣剛柔並濟,懷柔安撫,很好的解決了天下統一後的軍權問題,這是前無古人的。永不消逝的英雄--趙匡胤。]
8 李隆基(唐玄宗)
9 漢文帝、漢景帝並列
10 忽必烈
11 朱元璋(明太祖)
12 朱棣(明成祖)
13 愛新覺羅弘歷(清英宗)[乾隆]
14 武則天
15 楊廣(隋煬帝)[「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⑷ 中國歷史最好的皇帝排名 要多
1 李世民(唐太宗)[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採納;他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他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准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在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蓽何力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還有很多就不講了]
2 劉徹(漢武帝)[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
3 嬴政(秦始皇)[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這里也就不說了。]
4 孛兒只斤鐵木真(元太祖)[成吉思汗][ 縱觀中國古代數千帝王,唯成吉思汗堪稱「天之驕子」,與亞歷山大大帝不相上下,猶在拿破崙、漢武帝之上,奈其殺戮過重,血流漂杵、積屍成山,實乃罪孽,故居於第4]
5 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康熙] [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達61年。他智擒敖拜,三征准噶爾,平定三藩,打擊沙俄侵略,收復台灣,蠲免賦稅,為後來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平生沒有明顯缺憾,考慮到是封建晚期的帝王,沒有認清時事開放國門(其實真不是他的錯),屈居第5]
6 楊堅(隋文帝)[隋朝建立初期,是一個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鑾寶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對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一)確立三省六部制。(二)簡化地方官制,(三)修訂「開皇律」,(四)領均田令,(五)設置糧倉。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創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功蓋寰宇,排在第6位。]
7 趙匡胤(宋太祖)[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系。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他對待權臣剛柔並濟,懷柔安撫,很好的解決了天下統一後的軍權問題,這是前無古人的。永不消逝的英雄--趙匡胤。]
8 李隆基(唐玄宗)
9 漢文帝、漢景帝並列
10 忽必烈
11 朱元璋(明太祖)
12 朱棣(明成祖)
13 愛新覺羅弘歷(清英宗)[乾隆]
14 武則天
15 楊廣(隋煬帝)[「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⑸ 中國歷史上十位最傑出的皇帝
1、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2、漢武帝:劉徹
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3、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4、隋文帝:楊堅
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即隋文帝(581年-604年在位),漢族,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
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楊堅在大寶殿駕崩,在位23年,終年64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5、漢文帝:劉恆
劉恆(前203年—前157年),即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
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後。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第二年,即文帝後元七年(前157年),劉恆去世。
6、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取名鐵木真。
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之後被密葬。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
7、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
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葬明孝陵。
8、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是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9、武則天(武周)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後改名曌(zhào),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肆殺唐宗室,興起「酷吏政治」。
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
10、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後)。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
⑹ .中國歷代皇帝排名
1.秦始皇(贏政)——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2.漢惠帝(劉盈)——來去匆匆,過眼雲煙
3.漢景帝(劉啟)——政績並不代表著其成功
4.漢武帝(劉徹)——開天闢地的帝王
5.漢宣帝(劉詢)——中興之主
6.漢哀帝(劉欣)——「同志」皇帝
7.漢新帝(王莽)——奪權容易,守權難
8.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9.漢明帝(劉庄)——東漢時期小有作為的皇帝
10.漢章帝(劉炬)——「章草」皇帝
11.漢桓帝(劉志)——碌碌無為的皇帝
12.漢獻帝(劉協)——東漢最後一個皇帝
13.三國魏武帝(曹操)——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14.三國魏文帝(曹丕)——政壇、文壇雙峰並峙的皇帝
15.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智慧與魅力並存的皇帝
16.三國吳大帝(孫權)——智勇兼備的英雄
17.西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
18.西晉惠帝(司馬衷)——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
19.東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的第一代皇帝
20.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21.十六國漢光文帝(劉淵)——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
22.十六國昭武帝(劉聰)——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
23.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曜)——神射手
24.十六國後趙高祖(石勒)——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少數民族皇帝
25.十六國後趙國太祖(石虎)——殘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國前秦宣昭帝(苻堅)——古代三位最傑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著雄圖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齊高帝(蕭道成)——「魚鱗子」
30.南北朝齊廢帝(蕭寶卷)——歷史上最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驕子
33.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歷史上最癲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楊堅)——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
35.隋煬帝(楊廣)——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淵)——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範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顯)——被3個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
41.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樂皇帝
43.唐肅宗(李亨)——兩耳不聞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適)——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46.唐順宗(李誦)——進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憲宗(李純)——中興之主
48.唐穆宗(李恆)——縱情享樂終其一生
49.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晃)——五代時期的第一個皇帝
50.五代十國後唐庄宗(李存勖)——喜歡唱戲的皇帝 51.五代十國後晉高祖(石敬瑭)——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國後晉出帝(石重貴)——善始未能善終
53.五代十國後漢高祖(劉禺)——後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54.五代十國後周太祖(郭威)——五代時期後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國後周世宗(柴榮)——五代十國時期最有作為的帝王
56.五代十國吳武帝(楊行密)——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國南唐烈祖(李界)——後廢吳主自立,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亡國之後成詞宗
59.五代十國吳越武肅王(錢鎦)——「海龍王」
60.五代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國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趙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趙恆)——信小人、遠賢臣
63.宋仁宗(趙禎)——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64.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契丹民族的英雄
65.遼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強盛的人
66.遼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遼景宗(耶律賢)——遼朝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吳)——中國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鐵木真)——一代天驕
71.元太宗(窩闊台)——蒙古帝國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國的締造者
73.元成宗(鐵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墳)——帝王之旅四年告終
76.明成祖(朱棣)——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熾)——一個平庸老實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鎮)——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鈺)——「代替他人當皇帝」
81.明憲宗(朱見深)——糊塗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頑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統
84.明穆宗(朱載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鈞)——一代英主卻背負千古罵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賦予傳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檢)——歷史劇中的悲劇人物
89.清太祖(努爾哈赤)——開疆擴土、驍勇善戰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極)——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順治)——清人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92.清聖祖(康熙)——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撲朔迷離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
95.清仁宗(嘉慶)——勵精圖治卻未能扭轉歷史
96.清宣宗(道光)——滿清唯一的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豐)——有重整江山之心,卻無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緒)——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選而繼承大統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統)——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
⑺ 中國歷史上皇帝的排名
怎麼這么麻煩,就算一個個說,大部分也都是我們不了解的,找幾個典型的就行了。就功勞來說1、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實際建立者,貞觀之治的開辟,從民族方面也是很大的進步,漢藏、漢維吾爾、漢靺鞨等都是那時候開始密切交往的,同時唐朝的疆域開辟到空前,玄奘西行又帶來很多地理上的新發現,同時政治統治方面也出現新的局面,三省六部制、科舉制。文治武功連同士農工商、民族問題都處理的十分和諧,歷史上無出其右。2、秦始皇嬴政,第一位統一全國的人,第一位皇帝,第一次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漢字對於維系中國人的統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要提到),第一個建立封建專制制度,創立郡縣制、三公九卿制,修築萬里長城,開發靈渠,本來說秦始皇的功績是非常大的,人稱千古一帝,不過秦朝的暴政同時又是敗亡開始,焚書坑儒更是讓百家爭鳴的思想活躍的局面戛然而止,秦始皇在位並沒有處理好民族和內部的團結,沖淡了他的功績。3、漢武帝劉徹,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國家回收鹽鐵經營、貨幣鑄造,完善了秦始皇遺留的問題,同樣為政權的長期鞏固奠定了基礎;擊敗匈奴,也是漢民族的形成的開始。不過跟秦始皇一樣,由於嚴重的過錯,影響到了歷史對他的評判。4、隋文帝楊堅,第三位統一全國的人,開創出新的封建制度,建立起盛世局面,再次奠定長期統治。5、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全國,建立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建立行省制,開創盛世。同時,中國當時是最為開放的,很多中國的發明都是在那時候到達西方,為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奠定基礎。6、漢高祖劉邦,漢朝的建立者,通過其無為而至的工作方式,是漢朝逐漸強大起來。7、漢文帝劉恆,功莫大於高祖,德莫過於漢文,以德服人,廢除酷刑,勤儉愛民,文景之治。8、武則天,唯一的女皇帝,穩定了國家大局,並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9、宋太祖趙匡胤,結束分裂,建立新制度10、唐玄宗11、明太祖12、康熙13、乾隆14、永樂15、光武帝16、孫權17、曹丕18、晉武帝19、劉裕
⑻ 中國偉大皇帝排名
1、◆千秋基業----秦始皇嬴政
他順應時代潮流結束了長達幾百年的群雄割據局面,他實現了華夏民族的大統一,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開天闢地的貢獻;他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的帝制時代,他是中國第一個統一帝國的創建者,他是中國第一個封建帝王--秦始皇嬴政。
2、◆中華始治----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他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他兩次把田租減為三十稅一,甚至12年免收全國田賦,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他還親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對當時農生產的迅速恢復與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逐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當時各諸侯王掌握著封國內的政治、經濟大權,對國家的統一和中央政權的鞏固形成了嚴重威脅。漢文帝先後粉碎了劉興居和劉長的謀反,又接受賈誼提出的分割大的諸侯的建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他還妥善處理好漢朝同南越和匈奴的關系,對南越王趙佗實行安撫政策,對匈奴繼續實行和親政策的同時,加強了邊防的力量。
3、◆大漢天子----漢武帝劉徹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塑造了一個民族奮起圖強的偉大時代,他開創了一段留傳千古的帝國傳奇,他演繹了一場天地泣血的酷烈大戰.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真正的聖武大帝。
4、◆開皇之治----隋文帝楊堅
他使一個民族絕處逢生,他使一個文明得以延續,他使一個不再是國家的國家奇跡般的再次統一,他為一個民族的盛世打下根基。
5、◆貞觀長歌----唐太宗李世民
他使一個國家有了傲視群雄的氣度,他使一個民族有了崇高的國際地位和輝煌的經濟文化成就,他令世界各國紛紛前來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可謂萬國來朝,德化遠播。他鑄造的強盛國力和開放包容的心態,使一個民族贏得了外族空前絕後的尊重。
6、◆絕代女皇----聖神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出身於官宦之家,天生麗質,聰穎過人。當時皇帝唐高宗多病,武則天用計謀廢當時皇後,自立為後,並開始參與朝政。唐高宗死後,武則天連廢中宗睿宗二帝,改國號周,自立為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帝王。
7、◆千古仁君----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趙禎的仁德和氣量可謂一代明君聖主。雖然沒有實現大一統,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時期的宋朝,遠比生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時期更幸福。宋仁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品質給後世歷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為以後歷代明君推崇的榜樣。宋仁宗的治國模式至今仍是國內外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學習和研究的重點。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將國家的文治藝術推向了古代社會的巔峰,造就了古代中國一世繁華,被譽為千古第一仁君。
8、◆一代布衣----明太祖朱元璋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之後加強中央集權,穩定政治局勢,調整生產關系,恢復發展經濟,為明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所制定的一套典章制度,還為明朝的長治久安提供必要的保障,並多為清朝所繼承,對此後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元璋的歷史功績,遠遠超過中國歷次農民戰爭後新王朝開國皇帝。
9、◆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名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子。1360年出生。11歲封為燕王。43歲即皇帝位。1424年病死,時年65歲。在位22年。他是一個注意建功立業的皇帝。
10、◆明星帝王----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清聖祖仁皇帝康熙,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康熙自幼好學不倦,意志堅毅。他披上龍袍時還是個孩子,並且祖輩交給他的並不是一統江山。反清勢力和分裂割據的活動來自四面八方。這位少年皇帝,14歲親政,16歲就除掉了壓在頭上的輔政大臣,從此獨攬大權。20歲即迎戰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叛亂,經過多年奮戰,平定三藩,統一蒙古,收復台灣,北拒沙俄,維護了統一。
⑼ 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的排名順序
秦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陝西臨潼 發現兵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陝西臨潼北
西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年 長陵 陝西咸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陽市韓家灣 惠孝張皇後
漢高後呂雉 前187--前180 呂後陵 咸陽長陵東
漢文帝劉恆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東郊 孝文竇皇後
漢景帝劉啟 前156--前141年 陽陵 咸陽市張家灣 孝景王皇後
漢武帝劉徹 前140--前87年 茂陵 興平縣南位 李夫人
漢昭帝劉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陽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後
漢宣帝劉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長安縣東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後
漢元帝劉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陽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後
漢成帝劉驁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漢哀帝劉欣 前6--前1年 義陵 咸陽市周陵東
漢平帝劉衎 公元1--5年 康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孺子嬰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陽王劉玄 23--25年
東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光武帝劉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陰皇後
明帝劉庄 58--75年 顯節陵 河南洛陽 馬皇後
章帝劉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 竇皇後
和帝劉肇 89--105年 慎(順)陵 河南洛陽 熹皇後
殤帝劉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陽
安帝劉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陽 閻皇後
順帝劉保 126--144年 憲陵 河南洛陽 梁皇後
沖帝劉炳 145年 懷陵 河南洛陽
質帝劉纘 146年 靜陵 河南洛陽
桓帝劉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陽 鄭皇後
靈帝劉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陽 何皇後 王皇後
少帝劉辯 189年
獻帝劉協 190--220年 禪陵 河南修武 曹皇後
三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蜀昭烈帝劉備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後甘氏 穆皇後吳氏
蜀後主劉禪 223--264年 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 後追封 高陵 河北臨漳 武宣卞皇後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陽陵 河南澠池 文德郭皇後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後
高貴鄉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陽
魏元帝曹奐 261--265年
吳武烈帝孫堅 後追封 吳陵 江蘇丹陽 吳夫人
吳大帝孫權 222--252年 蔣 陵 江蘇南京 步皇後 潘夫人
吳會稽王孫亮 253--258年
吳景帝孫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當塗 朱夫人
吳末帝孫皓 265--280年 河南洛陽 滕夫人
西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武帝司馬炎 265--290年 峻陽陵 河南洛陽 武元楊皇後
晉惠帝司馬衷 291--306年 太陽陵 河南洛陽
晉懷帝司馬熾 307--313年
晉愍帝司馬鄴 314--316年
東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元帝司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蘇南京 元敬虞皇後
晉明帝司馬紹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蘇南京 明穆庾皇後
晉成帝司馬衍 327--342年 興平陵 江蘇南京 成恭杜皇後
晉康帝司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蘇南京 康獻褚皇後
晉穆帝司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蘇南京 穆章何皇後
晉哀帝司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蘇南京 哀靖王皇後
晉廢帝司馬奕 366--371年 吳陵 江蘇吳縣 孝庾皇後
晉簡文帝司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蘇南京 簡文順王皇後
晉孝武帝司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蘇南京 孝武定王皇後
晉安帝司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蘇南京
晉恭帝司馬德文 419--420年 沖平陵 江蘇南京 恭思褚皇後
十六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劉淵 304--309年 永光陵
漢劉聰 311--317年 宣光陵
漢劉粲 318--337年
前趙劉曜 318年
後趙石勒 319--332年 高平陵 河北邢台
後趙石弘 333--334年
後趙石虎 335--349年 顯原陵
後趙石遵 349年
後趙石鑒 349年
後趙石祗 350年
前燕慕容皝 337--348年
前燕慕容 349--359年 龍陵
前燕慕容 360--?年
前秦苻健 351--354年 原陵
前秦苻生 355--356年
前秦苻堅 356--384年
前秦苻丕 385年
前秦苻登 386--393年
前秦苻崇 394年
後秦姚萇 384--393年 原陵
後秦姚興 394--415年 偶陵
成李特 303年
成李雄 304--334年 安都陵
成李期 335--337年
漢李壽 338--343年 安昌陵
漢李勢 344--?年
前涼張寔 314--319年 寧陵
前涼張茂 320--323年
前涼張駿 324--345年 大陵
前涼張重華 346--353年 顯陵
前涼張祚 354年 愍陵
前涼張玄靚 355--362年 平陵
前涼張天錫 363--?年
西涼李暠 405--416年 建世陵
西涼李歆 417--419年
西涼李恂 420--?年
後涼呂光 389--399年 高陵
後涼呂紹 399年
後涼呂纂 399--400年 白石陵
後涼呂隆 401--?年
後燕慕容垂 384--395年 宣平陵
後燕慕容寶 396--397年
後燕慕容盛 398--400年 興平陵
後燕慕容熙 401年 微平陵
南涼禿發烏孤 397--399年
南涼禿發利鹿孤 400--401年 西平陵
南涼禿發檀 402--?年
南燕慕容德 398--404年 東陽陵
南燕慕容超 405--?年
西秦乞伏國仁 385--387年
西秦乞伏乾歸 388--411年 抱罕陵 甘肅蘭州
西秦乞伏熾磬 412--?年 武平陵
北燕馮跋 409--?年 長谷陵
夏赫連勃勃 407--?年 嘉平陵
南北朝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武帝劉裕 420--422年 初寧陵 江蘇南京 武敬臧皇後
宋少帝劉義符 423--424年 江蘇南京
宋文帝劉義隆 425--453年 長寧陵 江蘇南京 文元袁皇後
宋孝武帝劉駿 454--464年 景寧陵 江蘇丹陽 孝武文穆王皇後
宋前廢帝劉子業 465--?年 江蘇丹陽 崇獻何皇後
宋明帝劉彧 466--472年 高寧陵 江蘇南京
宋後廢帝劉昱 473--477年 江蘇丹陽
宋順帝劉准 478--479年 遂寧陵
齊高帝蕭道成 480--482年 泰安陵 江蘇丹陽 高昭劉皇後
齊宣帝蕭承之 479年追尊 永安陵 江蘇丹陽
齊武帝蕭賾 483--493年 景安陵 江蘇丹陽
齊鬱林王蕭昭業 494年 江蘇丹陽
齊薛王蕭昭文 494年 江蘇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 494年追尊 修安陵 江蘇丹陽
齊明帝蕭鸞 495--498年 興安陵 江蘇丹陽 明敬劉皇後
齊東昏侯蕭寶卷 499--501年 江蘇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 502--?年 恭安陵
梁武帝蕭衍 503--548年 修陵 江蘇丹陽
梁臨賀王蕭正德 549年
梁簡文帝蕭綱 550--551年 陵 江蘇丹陽 簡文王皇後
梁豫章王蕭棟 551年
梁武陵王蕭紀 552年
梁元帝蕭繹 553--555年 湖北荊州
梁敬帝蕭方智 556--557年
陳武帝陳霸先 558--559年 萬安陵 南京江寧 武宣章皇後
陳文帝陳蒨 560--566年 永寧陵 南京市
陳廢帝陳伯宗 567--568年
陳宣帝陳頊 569--582年 顯寧陵
陳後主陳叔寶 583--589年 河南洛陽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420--423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明元昭哀皇後姚氏 明元密皇後杜氏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424--452年 金陵 山西大同 太武皇後赫連氏 太武敬哀皇後賀氏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453--465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文成元皇後李氏
北魏獻文帝拓撥弘 466--471年 金陵 山西大同 獻文思皇後李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 472--499年 長陵 河南臨汝 孝文幽皇後
北魏宣武帝元恪 500--515年 景陵 河南臨汝
北魏孝明帝元詡 516--528年 定陵 河南臨汝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529--530年 靜陵
北魏東海王元曄 531年
北魏節閔帝元恭 532年
北魏孝武帝元修 533--534年 雲陵 陝西富平
西魏文帝元寶炬 535--537年 永陵 陝西富平 文帝文皇後乙弗氏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534--549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550--551年 武寧陵
北齊廢帝高殷 560年 文靜陵
北齊武成帝高湛 562--564年 永平陵
北齊後主高緯 565年 陝西西安
北周閔帝宇文覺 557--558年 靜陵
北周明帝宇文毓 559--565年 昭陵 明敬皇後獨孤氏
北周武帝宇文邕 566--578年 孝陵 武皇後阿史那氏
北周宣帝宇文贇 579年 定陵 宣皇後楊氏
北周靜帝宇文衍 580年 定陵
隋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況
隋文獻帝楊堅 581--604年 太陵 陝西武功 文皇後獨孤氏
隋煬帝楊廣 605--618年 煬帝陵 江蘇揚州
隋恭帝楊侑 605-619年 恭帝陵 陝西乾縣陽洪鄉
唐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唐太祖李虎 後追封 永康陵 三原縣陵前
唐世祖李昺 後追封 興寧陵 咸陽市窯店東
唐高祖李淵 618--626年 獻陵 三原縣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禮泉縣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縣梁山
武則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縣梁山 夫婦合葬
唐中宗李顯 684(710)--712年 定陵 興平縣龍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撟陵 蒲城縣豐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縣金粟山
唐肅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禮泉縣武將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縣檀山
唐德宗李適 780--805年 崇陵 涇陽縣嵯峨山
唐順宗李誦 805年 豐陵 富平縣金瓮山
唐憲宗李純 806--820年 景陵 蒲城縣金熾山
唐穆宗李恆 821--824年 光陵 蒲城縣堯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縣陵前柴家窯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縣徐木桃溝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貞陵 涇陽縣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簡陵 富平縣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縣雞子堆
唐昭宗李曄 889--904年 溫陵 河南洛陽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東荷澤
讓皇帝李憲 惠陵 蒲城縣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後楊氏(武則天之母) 順陵 咸陽市底張韓家村
五代十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後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陽 元貞皇後張氏
後梁末帝朱友貞 913--923年 河南洛陽 次妃郭氏
後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新安
後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陽
後唐末帝李從珂 935--936年 河南洛陽
後晉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顯陵 河南洛陽
後晉出帝石重貴 943--946年
後漢高祖劉知遠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後漢隱帝劉承佑 949--950年 穎陵 河南開封
後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開封
後周世宗柴榮 955--959年 慶陵 河南鄭州
後周恭帝柴宗訓 960--961年 順陵 河南鄭州
吳楊渥 907--908年 紹陵
吳楊隆演 909--919年 肅陵
吳楊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順德皇後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後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陽 太後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後宋氏
南唐李昪 943--960年 順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後鍾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陽
南漢劉隱 907--911年 德陵
南漢劉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漢劉玢 942年
南漢劉晟 943--957年 昭陵
南漢劉鋹 958--?年 廣東韶關
楚馬殷 907--929年 湖南衡陽
楚馬希聲 930--931年
楚馬希范 932--949年
楚馬希萼 950年 金陵
楚馬希崇 951--?年 金陵
吳越錢鏐 907--931年 安國縣
吳越錢元瓘 932--940年 龍山
吳越錢弘佐 941--946年 龍山
吳越錢倧 947年
吳越錢俶 947--978年
閩王審知 907--925年 宣陵 福州蓮花山
閩王鏻 926--938年 福州蓮花山陳後
閩王曦 939--942年 福州
閩王延政 943--?年
南平高季興 907--927年 高陵 湖北江陵
南平高從海 928--947年 龍山鄉
高平高保融 948年 龍山鄉
北漢劉旻 951--954年
北漢劉均 955年
北宋,遼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宣祖趙宏殷 後追封 永安陵 河南鞏縣 杜後 太祖王後 賀後 宋後
宋太祖趙匡胤 960--976年 永昌陵 河南鞏縣 太宗尹後 符後真宗潘後
宋太宗趙光義 976-997年 永熙陵 河南鞏縣 李後 李後 真宗郭後
宋真宗趙恆 998--1022年 永定陵 河南鞏縣 李後 劉後 楊後
宋仁宗趙禎 1023--1063年 永昭陵 河南鞏縣 曹後
宋英宗趙曙 1064--1067年 永厚陵 河南鞏縣 高後
宋神宗趙頊 1068--1085年 永裕陵 河南鞏縣 向後 朱後 陳後 徽宗王後劉後 劉後
宋哲宗趙煦 1086--1100年 永泰陵 河南鞏縣 劉後
宋徽宗趙佶 1101--1125年 金兵北擄
宋欽宗趙桓 1126--1127 金兵北擄
遼穆宗耶律璟 960--969年 懷陵 懷州黑山
遼景宗耶律賢 970--983年 乾陵 宣獻皇後肅氏
遼聖宗耶律隆緒 984--1031年 慶陵 內蒙巴林左旗 齊天皇後肅氏
遼興宗耶律宗真 1032--1055年 慶陵 皇後蕭氏
遼道宗耶律洪基 1056--1101年 慶陵 宣懿皇後蕭氏
南宋 金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高宗趙構 1127--1162年 永思陵 浙江紹興 憲聖慈烈皇後
宋孝宗趙昚 1163--1189年 永阜陵 浙江紹興 恭安皇後夏氏等
宋光宗趙惇 1190--1194年 永崇陵 浙江紹興 慈懿皇後李氏
宋寧宗趙擴 1195--1224年 永茂陵 浙江紹興 恭淑皇後韓氏
宋理宗趙昀 1225--1264年 永穆陵 浙江紹興 皇後謝氏
宋度宗趙昺 1265--1274年 永紹陵 浙江紹興
宋恭帝趙顯 1275--1276年
宋端宗趙罡 1277--1278年 永福陵 廣東新會
宋趙昺 1279年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1115--1123年 睿陵 北京房山
金太宗完顏晟 1127--1135年 恭陵 北京房山
金熙宗完顏亶 1136--1149年 思陵 北京房山
金海陵王完顏亮 1150--1161年 北京房山
金世宗完顏雍 1162--1189年 興陵 北京房山
金章宗完顏璟 1190--1208年 道陵 北京房山
金衛紹王完顏永濟 1209--1213年
金宣宗元顏珣 1214--1223年 德陵 河南開封
金哀宗完顏守緒 1224--1234年
明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朱元璋高祖 曾祖 祖父 建於1386--1413年 祖陵 江蘇泗洪
朱元璋父母 建於1369--1379年 皇陵 安徽鳳陽
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年 孝陵 江蘇南京 皇後馬氏
明惠帝朱允炆 1399--1402年
明成祖朱棣 1403--1424年 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徐氏
明仁宗朱高熾 1425年 獻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張氏
明宣宗朱瞻基 1426--1435年 景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孫氏
明英宗朱祁鎮 1436--1449年 裕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錢氏 周氏
明代宗朱祁鈺 1450--1456年 景泰陵 北京市西郊金山 皇後汪氏
明憲宗朱見深 1465--1487年 茂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紀氏 王氏 邵氏
明孝宗朱祐樘 1488--1505年 泰陵 北京市昌平 後後張氏
明武宗朱厚照 1506--1521年 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夏氏
明世宗朱厚熜 1522--1566年 永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杜氏 陳氏 方氏
明穆宗朱載垕 1567--1572年 昭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李氏 陳氏 李氏
明神宗朱翊鈞 1573--1620年 定陵 北京市昌平 孝端王氏 孝靖王氏
明光宗朱常洛 1620年 慶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郭氏 王氏 劉氏
明熹宗朱由校 1621--1627年 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張氏
明思宗朱由檢 1628--1644年 思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周氏 田氏
清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清室祖先 永陵 遼寧新賓
清太祖努爾哈赤 1616--1626年 福陵 遼寧沈陽東郊
清太宗皇太極 1627--1648年 昭陵 遼寧沈陽北郊
清世祖福臨 1644--1661年 孝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皇後佟佳氏,董鄂氏
清聖祖玄燁 1662--1722年景陵 景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四個皇後,一皇貴妃
清世宗胤禎 1723--1735年 泰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孝敬憲皇後敦肅皇貴妃
清高宗弘歷 1736--1795年 裕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二後三貴妃
清仁宗顒琰 1796--1820年 昌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孝淑睿皇後
清宣宗旻寧 1821--1850年 慕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孝穆成皇後,孝全成皇後
清文宗奕詝 1851--1861年 定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孝德顯皇後
清穆宗載淳 1862--1874年 惠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嘉順皇後
清德宗載湉 1875--1908年 崇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隆裕皇後
宣統皇帝溥儀 1908--19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