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人口變化歷史
中國人口變化分三個階段:在近代之前;近代到現代;現代至今。且人口變版化與歷史進程權有很大的關系:近代前處於清朝統治,1840年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佔34%;近代後由於歷史原因,人口增長緩慢;直到近代後人口開始增長迅速。
1、近代之前
中國從歷史上,就已經在世界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近代之前是在1840年之前,那時候的中國還是處於清朝政府的統治,人口正常增長,那時候的中國人口就已經有4.3億人,佔世界人口的34%,已經算是很高的比例了。
2、近代到現代
近代到現代的時間為1840年~1949年建國前,中間經過了一百多年的辛酸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大量人口死於戰亂、毒品、疾病、飢餓等等,人口緩慢增長,到1949年末,中國大陸的人口僅有5.4167億,在世界人口比重中下降了11%。
3、現代至今
現代至今的時間就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那時候國家穩定,人民生產發展,經濟也慢慢增長,科技技術到現在也慢慢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人口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延長了人均壽命。到2018年末,中國人口已經達到13.95億人。
② 中國歷史各朝代人口是多少
戰國 4500萬
秦 4000萬
西漢初年 1500萬
西漢元始二年(2年) 6300萬
東漢初年 2700萬
東漢永壽三年(157年) 6500萬
魏黃初元年(220年) 2200萬
魏滅蜀前 3000萬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 3500萬
東晉 1600萬
劉宋 2000萬
蕭梁 2100萬
北魏 3000萬
陳 1500萬
隋大業五年(609年) 5800萬
唐武德五年(622年) 2500萬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 8500萬
唐開成、會昌年間 6000萬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 3000萬
北宋崇寧、大觀年間 12600萬
遼乾統年間 900萬
西夏貞觀年間 300萬
南宋初 5650萬
金初 2830萬
南宋嘉定年間 8060萬
金泰和年間 5600萬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萬
元至順元年(1330年) 8500萬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萬
明崇禎年間 20000萬
清康熙年間 16000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萬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萬
清咸豐元年(1851年) 43610萬
清光緒六年(1880年) 36450萬
清宣統二年(1910年) 43600萬
③ 中國歷史上人口年表
公元2年.西漢平帝元始年間.人口5960萬~~公元57年.東漢光武帝元中年間.人口2101萬~~公元105年.漢和帝元興年間.人口5326萬~~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年間.人口4602萬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共214年、歷10代13帝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元年:劉邦攻咸陽、秦亡, 時以10月為歲首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5年:楚漢之爭項羽自刎、劉邦即皇位,是年漢全國戶口不過秦時十之二三 公元前1年.漢哀帝劉欣元壽2年:哀帝卒,中山王劉衎9歲繼帝位、太皇太後王氏臨朝,外戚大司馬王莽秉政 公元1年.漢平帝劉衎元始元年:王莽為太傅、號安國公,益封2.8萬戶 公元2年.漢平帝元始2年:凡郡國103、縣邑1314、道32、侯國241,民戶1223萬余、口5959.5萬、田827萬余頃 公元5年.漢平帝元始5年:王莽加九錫、毒死漢平帝 公元6年.漢孺子嬰居攝元年:王莽立宣帝玄孫嬰為太子、號曰孺子,遂王莽稱假皇帝 公元8年.漢孺子改初始元年:王莽自稱皇帝、國號新,西漢亡 東漢:公元25年…220年,共196年、歷8代14帝 25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劉秀即皇帝,定都洛陽 圖片:事當執金吾,妻則陰麗華 37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13年:封宗室及絕國侯者137人、諸功臣皆增秩增封凡365人,以竇融為大司馬 57年.漢光武帝元中2年:光武帝卒、太子劉庄即位,漢戶427.9萬余、口2100.7萬余 58年.漢明帝劉庄永平元年:明帝夜夢金人, 迎請迦葉摩騰與竺法蘭、於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同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經典《四十二章經》 75年.漢明帝永平18年:明帝卒、太子劉炟即位,口3400萬余,翌年改元漢章帝劉炟建初元年 88年.漢章帝章和2年:章帝卒、太子劉肇即位,時年僅10歲、竇太後臨政,戶745.6萬余、口4335.6萬余,翌年改元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 105年.漢和帝元興元年:和帝卒、少子劉隆即位、始生百日余、鄧太後臨政,戶13.7萬余、口5325.6萬余、田732萬余頃 史將光武帝時期建武之治和明帝、章帝時期清明統治,稱為光武明章之治;時間從建武13年到和帝時期,計光武朝21年、明章兩朝31年、和帝17年、共69年 106年.漢殤帝劉隆延平元年:殤帝卒、在位8個月,迎章帝之孫13歲清河王子劉祜即位,翌年改元漢安帝劉祜永初元年 121年.漢安帝建元元年:鄧太後卒、28歲安帝親政 125年.漢安帝延光4年:3月安帝卒、迎立章帝之孫北鄉侯劉懿為帝、閻太後臨朝 10月.漢少帝北鄉侯劉懿卒、立安帝獨子廢黜太子11歲濟陽王劉保為帝,戶964.7萬余、口4869萬余、田694萬余頃 126年.漢順帝劉保永建元年:閻太後卒 144年.漢順帝健康元年:順帝卒、2歲太子劉柄即位,梁太後臨朝 145年.漢沖帝劉柄永嘉元年:沖帝卒、梁太後之弟梁冀立章帝玄孫8歲建平侯劉纘為帝 146年.漢質帝劉纘本初元年:「拔扈將軍」梁冀毒殺質帝、立章帝曾孫15歲蠡吾侯劉志為帝,戶934.8萬余、口4756.6萬余、田693萬余頃 147年.漢桓帝劉志建和元年:立梁冀女為皇後,3年後太後歸政.卒 156年.漢桓帝永壽2年:戶1607萬余、口5006.7萬余 159年.漢桓帝延熹2年:皇後梁氏死、8月桓帝與宦官唐衡、單超等誅殺梁冀及其黨羽,至「五侯」專橫 167年桓帝卒、竇太後臨朝 168年.漢靈帝劉宏建寧元年:以竇武為大將軍、解瀆侯劉宏即皇帝位 189年.漢少帝弘農王劉辯光熹元年、漢獻帝劉協永漢元年:4月靈帝卒、皇子辯即位,何太後臨朝,改元光熹,封皇弟劉協為渤海王,5月董太後暴死 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劉協為帝、鳩殺何太後,改元永漢,董卓自為太尉、11月董卓自為相國… 220年.漢獻帝建安25年、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曹操卒、子丕立為魏王,丕廢獻帝、自立為皇帝,東漢亡 三國:魏220…265年、共46年,蜀221…263年、共43年,吳222…280年、共59年 221年.魏文帝黃初2年.蜀昭烈帝劉備章武元年:劉備稱帝於成都、以諸葛亮為丞相 222年.魏文帝黃初3年.蜀昭烈帝章武2年.吳大帝孫權黃武元年:孫權自稱吳王[7年後稱帝]、天下三分,蜀有戶20萬、男女90萬口 242年.魏齊王曹芳正始3年、蜀後主劉禪延熙5年、吳大帝赤烏5年:吳有戶52萬、230萬口 262年.魏陳留王曹奐景元3年、蜀後主景耀5年、吳景帝孫休永安5年:魏有戶66萬余、443萬余口;翌年蜀亡、魏得戶28萬、口94萬、甲士10萬余 西晉:265年…316年,共52年 265年.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吳歸命侯孫皓元興2年、甘露元年:司馬炎廢曹奐、自立為皇帝、魏亡 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吳歸命侯天紀4年:吳亡、晉得戶52.3萬、男女口230萬,晉全國大凡戶245.9萬余、口1616萬余、州19、郡國173;282年.晉戶增至377萬 東晉:317…420年,共104年 370年.燕亡、秦得燕戶245.9萬、口998.8萬 南北朝:420…589年,共170年 464年.宋境內凡有州22、郡264、縣1299、戶94萬有奇 577年.北齊亡、凡州50、郡162、縣380、戶303.2萬余,皆入於周 隋:581…618年,共38年 581年.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楊堅稱帝、國號隋,北周亡、周有州210、郡508 589年.隋文帝開皇9年、陳後主陳叔寶禎明3年:陳亡、天下墾田凡1940萬余頃 606年.隋煬帝楊廣大業2年:戶890.7萬余、口4602萬 609年.隋煬帝大業5年:戶890萬有奇 東西9300里、南北14815里
④ 中國人口歷史變化
一、中國人口總量的變化。
人教版中學歷史教材中記載的人口數據有:秦朝2000萬,西漢末近6000萬,東漢和帝時期5300萬,隋唐4600萬,北宋1億,清朝前期3.6億,清朝晚期4億,建國初5億多……。這組人口數據說明,第一,人口總量的增長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中最明顯的特徵;第二,人口總量的變化為波浪型增長。可以說,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口總量就會大幅度增長,如兩漢、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會動盪,經濟凋敝,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如秦末、楚漢戰爭時期、兩漢之交、三國兩晉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國人口波浪型變化呈現出谷連著峰,峰連著谷的軌跡。第三,人口增長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人口達到1億用了幾千年,達到3.6億用了幾百年,達到5億多隻用一百多年。
二、中國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
遠古以來相當長的時間里,黃河流域成為我國經濟、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現北重南輕的格局。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北方政局動盪長期戰亂,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規模南遷,北重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漸被打破。特別是西晉八王之亂,持續時間長,破壞嚴重,加劇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導致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萬以上。唐朝安史之亂後,北人再次大舉南遷。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混戰不已,北人繼續南遷。於是,南方逐漸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也隨之超過北方,南重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終形成。
三、影響中國人口歷史變化的重要因素。
1.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自然環境包括地理、氣候、水文、土壤等。只要有可能,人們總是尋求氣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中國歷史人口起源於兩河中下游地區,東南人口密度高於西北人口密度,這充分說明了自然環境對人口變化的重要影響。
2.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影響人口的變化。
在農業生產力水平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作物品種和提高畝產量,都是增加糧食的重要途徑。我們雖然不能將人口變遷完全歸因於糧食的多少和農業生產的興衰,但農業發展和糧食豐收肯定有利於人口增殖。每個朝代前期社會安定,農業發展,糧食豐收,都伴隨著人口的興盛。北宋人口劇增,與南方農業發展,水稻品種增加不無關系。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長也與高產作物甘薯、玉米的廣泛種植有密切關系。
3.社會環境與人口的變化休戚相關。
社會環境中戰爭、政策和人口統計制度等,對人口變化有較大影響。縱觀中國歷史上戰爭對人口的影響有三個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總量的減少。三國時期的「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就充分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對人口的摧殘。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環境的破壞。翻開史書,屢有「室廬焚毀,田畝無主,荒棄不耕」。「人相食啖」的記載。三是造成在籍人口下降。長期戰亂,造成大量人口遷徙。遷徙人口脫離原籍,使國家在籍人口減少。反之,社會安定有利於人民休養生息,增殖人口。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就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戰爭與和平環境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就政策而言,對廣大農民來說土地政策和賦稅政策是最重要的。只要政府將農民與土地結合,輕徭薄賦,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就有利於人口增殖。如均田制、租庸調制以及攤丁入畝的實施,對人口增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反之,土地兼並,賦稅苛重,人身依附加強,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其中有飢俄而死,也有人口逃散和隱匿人口現象。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又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政府經濟政策變化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中國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記和調查制度。人口統計制度經歷了歷代的發展,不斷完善,也成為影響歷史人口變化的重要因素。雖然歷代的人口統計或殘缺不全,或有可能失真,但它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人口資料,成為我們了解中國人口歷史變遷概貌的重要依據。
⑤ 中國歷史各期人口有沒有數據
1. 秦時期文獻傳說中的最早人口數
中國是一個歷史古老、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在中國國土上已發現的遠古人類的遺骸、遺物,最古老的可追溯到距今250萬年前的雲南「東方人」。發展到距今一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有的學者認為,當時的中國人「略高於100萬」。到距今4000萬年前,約公元二十一、二世紀,傳說中的大禹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據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當時的人口數已達1355萬。到戰國時,有的學者認為峰值人口約3000萬,與大禹時人口1355萬相比,二千年約增加了一倍多。
2. 自秦漢至新中國成立前的人口演變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共441年。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成長時期。秦統一六國時人口約1200萬。漢初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據有的學者估計,人口約1500萬。經過休養生息,到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達到5959萬,是這一階段的峰值人口數。西漢末王莽篡位,戰亂又起,東漢光武二年(57年)人口只2100萬,到桓帝永壽三年(157年)人口剛剛恢復到5600 多萬。
三國、二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公元220-907年)共687年。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也是從封建割據到再統一的時期。三國時(公元202-265年間),人口合計767萬。晉武帝採取「安撫流亡,減免徭役和規定男女及時婚配」的政策,使國家戶籍上的戶口很快增加,到武帝太康元年(180年)人口達1616萬。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人口一直在2000萬左右徘徊,只有北魏孝明帝熙平年間(約517年)到達過3000萬。隋統一全國37年,人口恢復較快,煬帝大業五年(609年)人口達到4600萬,比隋文帝開皇十年(509年)時約1800 萬人,增加了一倍多,唐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人口又下降到約1200萬,到唐玄宗開寶14年(755年)人口才達到5300萬,是這一階段的峰值人口數,比西漢平帝元始二年的5959萬還少600多萬。
五代十國、宋、元(公元907-1368年)共461年。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繼續發展時期。又經歷一次從封建割據到再統一。人口增長較快。五代時皇帝更換頻繁,政局混亂。宋初,兵荒馬亂、人口損耗,到太祖開寶九年(976年)人口約618萬。直到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人口達到4700萬。這是北宋人口最盛時期。這時北方遼和金興起,金滅北宋。宋高宗定都杭州,史稱南宋。金與南宋南北對峙,至宋孝宗、金世宗時(1187年),金與南宋合計人口已達6900萬。最高到過7633萬。有的學者認為金與南宋峰值人數已1億多。元興起,元世祖至元28 年(1291年)人口達5985萬人,加上游食者42.9萬人,超過6000萬人。
明清兩朝(公元1368-1911年)共543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明統治277年除在明憲宗成化15年(公元1479年)人口達到7185萬。其餘大部年份在5000萬或6000萬左右徘徊。
清統一全國後,社會秩序穩定,可是人口增長緩慢,康熙五十年(1711年)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賦」,推行「攤丁人畝」辦法,人民不需因逃避丁銀而隱匿人口,人口開始驟增。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國人口統計數是2462萬。到乾隆六十年( 1795年)人口達到3億多。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人口已達到4億多。
民國時期曾試行過一次人口調查,加上未經調查地區的估算數字,於1931年發表全國人口為47480萬人,即四萬萬七千五百人之數。
公元紀年 背景 人口數(萬)
-----------------------------------------
前340 戰國初期 3000
前221 秦朝初期 2000
前202 西漢初期 1300
2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6300
157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 7200
256 三國末期 2500
300 晉惠帝永康元年 3379
502 南北朝中期 5240
581 南北朝末期 4430
609 隋煬帝大業五年 5542
624 唐高祖武德元年 2274
755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8775
860 唐懿宗咸通元年 6700
960 五代十國末期 3979
1110 宋徽宗大觀四年 11946
1207-1223 南宋寧嘉宗期間 12540
1351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1566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6480
1661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 8490
1691 清聖祖康熙三十年 11023
1751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20560
1805 清仁宗嘉慶十年 33218
1851 清文宗咸豐元年 43216
1874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35890
1912 中華民國元年 44294
⑥ 中國各個朝代的人口。
約公元前 2205一前2198年(夏禹時代)傳說有1350萬人
約公元前1115-前1079(西周成王時代)傳說有1371萬人
公元前684年(東周在三十三年)傳說有1184萬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估計2000萬人
公元2年(西漢元始二年〕 5959萬人
57年(東漢建武中元二年) 2100萬人
75年(東漢永平十八年) 3412萬人
88年(東漢章和二年) 4335萬人
105年(東漢元興元年) 5325萬人
122年(東漢延光四年) 4869萬人 140年(東漢永和五年) 4915萬人
136-141年(東漢永和中) 5386萬人
126-144年(東漢順帝時) 4915萬人
144年(東漢建康元年) 4973萬人
145年(東漢永嘉元年) 4952萬人
146年(東漢本初元年) 4756萬人
156年(東漢永壽二年) 5006萬人
157年(東漢永壽三年) 5648萬人
220-265年(三國時期) 767萬人(魏、蜀、吳人口相加)
280年(晉太康元年) 1616萬人
581--600年(隋開皇中)約4450萬人
607年(隋大業三年) 4601萬人
605--618年(隋大業中) 890萬戶,約合4450萬人
740年(唐開元二十八年) 4844萬人
755年(唐天寶十四年) 5291萬人
1080年(北宋元豐三年) 3330萬人
1110年(北宋大觀四年) 4673萬人
1195-1223年(金章宗明昌六年---南宋嘉定十六年) 7681萬人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5883萬人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6054萬人
1403年(明永樂元年) 6659萬人
1491年(明弘治四年) 5328萬人
1578年(明萬曆六年) 6069萬人
1651年(清順治八年) 1063萬人
1656年(順治十三年) 1541萬人
1659年(順治十六年) 1900萬人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2034萬人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2041萬人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2041萬人
1711年(康熙五十年) 2462萬人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2502萬人
1724年(雍正二年) 2611萬人
1726年(雍正四年) 2639萬人
1734年(雍正十二年) 2735萬人
1741年(乾隆六年) 14341萬人
1742年(乾隆七年) 15980萬人
1743年(乾隆八年) 16445萬人
1746年(乾隆十一年) 17189萬人
1751年(乾隆十六年) 18181萬人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 19034萬人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 20047萬人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21083萬人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 22102萬人
1775年(乾隆四十年) 26456萬人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 27086萬人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28182萬人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 29110萬人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30148萬人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31049萬人
1805年(嘉慶十年) 33218萬人
1808年(嘉慶十三年) 35029萬人
1822年(道光二年) 37245萬人
1826年(道光六年) 38028萬人
1829年(道光九年) 39050萬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 40100萬人
1839年(道光十九年) 41085萬人(湖南、福建、台灣未計在內)
1840年(道光二十年) 41281萬人(湖南、福建未計在內)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42134萬人
1851年(咸豐元年) 43216萬人(湖南、福建、台灣未計在內)
1910年(宣統二年)十八省人口,民政部統計是33118萬人,郵局調查是43842萬人
1911年(宣統三年〕 37767萬人(清朝最後一年)
1912年(民國元年) 35572萬人
1913年(民國二年) 43200萬人
1919年(民國八年) 42767萬人
1918-1919年(民國七至八年) 45265萬人
1920年(民國九年) 44715萬人
1921年(民國十年) 44338萬人
1922年(民國十一年) 44715萬人
1923年(民國十二年) 43609萬人
1924年(民國十三年) 40000萬人
1925年(民國十四年) 48550萬人
1926年(民國十五年) 48550萬人
1927年(民國十六年) 45778萬人
1928年(民國十七年) 45184萬人
1929年(民國十八年) 43893萬人
1933年(民國十九年) 44400萬人
1931年(民國二十年) 43893萬人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48830萬人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47353萬人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 43586萬人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 46215萬人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46136萬人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43840萬人
1944年(國國三十三年) 46492萬人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 46100萬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54877萬人
1950年 54682萬入 1951年 55748萬人
1952年 56891萬人
1953年6月30日24時 601938035人
1954年 59484萬人 1955年 60818萬人
1956年 62123萬人
1957年 65663萬人
1977年 80000萬人
1978年底 97523萬人
1982年7月 1031882511人
據文獻記載和實際情況來看,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主要是下面兩個關鍵時代。一個是清代乾隆至道光的100年間(1736-1834年),全國人口由不到1億迅速超過4億;一個是解放以來的30多年間,全國人口由4.7億多迅速增長到10.3億多。
清代以前,各個朝代全國人口的最高數字是:夏代1000萬多;秦代2000萬;隋、宋兩代各4000萬多;兩漢、唐代、元代各有5000萬多;明代6000萬多。最多是金章明昌六年(1195年)至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南北合計7681萬,古代的人口統計或估計是不精確的,而且少數民族人口一般都沒有計入。
⑦ 歷史上個個時期的中國人口總數
以下是經查閱史書,得出的中國歷代大致人口數(2002年修訂版):
公元前220年 (秦王政二十六年) 約20,000,000
公元2年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59,594,978
公元57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21,007,820
公元75年 (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 34,125,021
公元88年 (東漢章帝章和二年) 43,356,367
公元105年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 53,256,029
公元125年 (東漢安帝延光四年) 48,690,789
公元140年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 約49,150,000
公元144年 (東漢順帝建康元年) 49,730,550
公元145年 (東漢沖帝永嘉元年) 49,524,183
公元146年 (東漢質帝本初元年) 47,566,772
公元156年 (東漢桓帝永壽二年) 56,476,856
公元280年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 16,163,863
公元581-600年 (隋文帝開皇年間) 約44,500,000
公元609年 (隋煬帝大業五年) 46,019,956
公元705年 (唐中宗神龍元年) 約37,140,000
公元726年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41,419,712
公元732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 45,431,265
公元740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 48,143,609
公元742年 (唐玄宗天寶元年) 48,909,800
公元754年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 52,880,488
公元755年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52,919,309
公元760年 (唐肅宗乾元三年) 16,993,806
公元764年 (唐代宗廣德二年) 約16,900,000
公元820年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 約15,760,000
公元1008年 (北宋真宗景德三年) 16,280,254
公元1053年 (北宋仁宗皇佑五年) 22,292,861
公元1066年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 29,092,185
公元1083年 (北宋神宗元豐六年) 24,969,300
公元1122年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 46,734,784
公元1281年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約58,830,000
公元1291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59,848,964
公元1381年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59,873,305
公元1393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約60,540,000
公元1403年 (明成祖永樂元年) 66,598,337
公元1502年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50,908,672
公元1504年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60,105,835
公元1578年 (明神宗萬曆六年) 60,692,856
公元1620年 (明光宗泰昌元年) 51,655,459
公元1651年 (清世祖順治八年) 10,633,326
公元1652年 (清世祖順治九年) 14,483,858
公元1682年 (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 19,432,753
公元1685年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 約23,600,000
公元1712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一年) 24,621,324
公元1713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 23,587,224
公元1724年 (清世宗雍正二年) 約126,110,000
公元1741年 (清高宗乾隆六年) 143,411,559
公元1751年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約181,810,000
公元1764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約205,500,000
公元1776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208,095,795
公元1790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301,487,115
公元1795年 (清高宗乾隆六十年) 約297,000,000
公元1812年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 約333,710,000
公元1834年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401,008,574
公元1840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約412,810,000
公元1844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419,441,360
公元1845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約421,350,000
公元1887年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 377,636,000
公元1901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 426,447,325
公元1910年 (清宣統二年) 約368,150,000
公元1911年 (清宣統三年) 341,423,867
公元1913年 (民國二年) 約432,000,000
公元1928年 (民國十七年) 約474,780,000
公元1931年 (民國二十年) 約421,700,000
公元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 約462,150,000
公元1937年 (民國二十六年) 約483,400,000
公元1947年 (民國三十六年) 約461,000,000
公元1949年 約541,670,000
公元1954年 602,660,000
公元1964年 704,990,000
公元1969年 806,710,000
公元1974年 908,590,000
公元1981年 1,000,720,000
公元1988年 1,110,260,000
公元1995年 1,200,000,000
公元2000年 1,300,000,000
註:以上數字基本出自史書的記載,不過即使是史書,也不是100%准確,只能參考。
我們可以從上表看出,戰爭對人口的數量影響極大,西漢末年有接近6000萬人口,經過西漢末的幾十年戰爭,銳減一半以上;東漢末好不容易恢復到5000萬以上,經過東漢末的混戰和三國時期,銳減到1600萬;安史之亂前唐朝有5300萬人口,不過短短幾年就下降到1700萬;明末的戰亂也使人口從5100萬驟降至1000萬左右。
另有一處,1713年只有2300萬,到1724年上升到1億多,乍一看似乎非常假,其實這是因為雍正實行了新的田畝制度和征稅制度,使得原先隱藏的大量人口、逃避稅收的做法行不通了,所以大量人口一下子爆炸性的涌現出來。其實歷朝歷代大家族都有藏匿人口的做法,統計經常不準確,所以我說之前的統計也不一定可信。
⑧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人口最多
1、第一位:清朝
清朝在剛剛入關中原時人口數只有1430萬丁,在康乾盛世之後,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人口是也是大量的飆升的,在道光年前人口數達到了4.13億。自此清朝也創造了歷史上第三個人口數量高峰,4億多的人口數也是古代中國時期人口數量最多的朝代。不過在民國時期人就數量就出於停滯階段。
2、第二位:明朝
明朝初期人口數為6055萬人,後來墾田增加,明朝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發達,並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明朝人口數量大幅度飆升,萬曆年間明朝人口數量接近2億。
3、第三位:宋朝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人口第二個人口數量高峰,也是第一個人口數量突破億的朝代。宋代的政治雖然較弱,但是社會經濟卻發展的相當迅速,南方生產繁盛,農業、手工業以及科學技術都居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宋朝一開始從北宋的兩千多萬人口到1.4億的人口數量這樣的增長速度歷史上都少見。
4、第四位:漢朝
漢朝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人口數量高峰,不過它的高峰值只有5900多萬,並沒有破億。但在當時已經非常大的進步了,在那時幾乎是沒有朝代能夠突破6000萬的人口數量。
5、第五位:元朝
宋末戰爭讓死傷慘重,人口大幅度下降。在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後人數只有5985萬的人口,折了一半的人口數量讓人非常震驚。不過有了宋朝的人口基數,在元朝入主中原後人口數量還是比其他朝代多很多。
這五個朝代在古達時期都是繁榮和平的朝代,百姓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口數量也就提高了。但在當時人口並不是持續增長的,因為改朝換代的慘烈戰爭會讓不少百姓將士犧牲。這也是古代中國人口數量不多的最大原因。
⑨ 中國古代人口
中國古代的統計重視戶數不大重視人口數,因為戶是政府稅收的主體。很多回時期的人口數是由戶數推答算的,推算方式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宋朝:《元豐九域志》所載全國16569874戶為准,設北方、南方戶均7人, 則宋神宗時全國在籍人口約一億一千餘萬。
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爭議。在明末清初,因為戰亂,大部份人留離失所,但有戶可查的人口仍然達五千萬,所以保守估計當時明朝的人口大約在七千到八千萬左右。
一般認為,中國人口真正過億是在清朝,大約1704年,人口突破1億大關。到了1760年,中國人口突破了2億。到1800年,人口達到3億。大約1834年,中國人口突破4億。
⑩ 中國人口變化史中國人口變化史
1、春秋戰國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這一時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國傳統農業的迅速發展和奠定後來傳統農耕文明基礎的時代。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此後一直到秦末民變之前持續不斷的增長。
2、秦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估計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億,秦代人口占據世界15%的比例。
3、漢朝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漢戰爭之中取勝的漢王劉邦稱帝,天下重新統一,建立漢朝,據當代學者估計,人口約1650萬。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4、三國時期
東漢後期(157年),人口達到鼎盛,民戶人口5648萬人,經過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大大小小的軍閥互相混戰,到了三國後期(263年),民戶人口只有大約767萬,其中,263年滅蜀前夕魏國443萬,蜀國滅亡前夕94萬,吳國230萬(280年數據)。
這只是民戶數據,不包括軍隊和官員,根據歷史資料記載,263年,蜀國帶甲將士10萬2千人,吏4萬人,280年,吳國帶甲將士23萬人,吏3萬2千人,即使加上這些,總人口也只有793萬人。
5、晚唐時期
黃巢之亂時(875年—884年),期間超過八百三十萬人死亡。唐哀帝天復三年(907年)全國合計20,000,000人。
6、明朝時期
明朝建立並逐步統一全國後,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使得全國的農業在蒙元時期長期大規模戰亂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人煙之地和墾荒使得期間人口穩定成長。
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約有6054萬人,其中民戶6175.0萬,軍戶325.0萬。
7、清朝
明末清初四十餘年期間的頻繁戰爭和頻繁的瘟疫災荒飢饉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國社會已穩定,社會生產普遍恢復。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國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餘萬增加到一億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8、中華民國
台灣人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為517,568,000,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10)中國歷史人口擴展閱讀:
人口登記的萌芽期:
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徵集兵員的記載。這可以視為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萌芽。
西周時創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記辦法。周朝已有了戶籍登記制度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