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SAT2的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各有什麼特點
我考的是American History,全是選擇題,好像是一小時75道吧。總的來說對事件史實的基礎了解非常重內要,哪一容年發生了哪一件重達事件,基本影響是什麼,和之前或者之後的某次時間有著怎樣的聯系。
比如題目中會問Monroe Doctrine是什麼,或者Monroe Doctrine對當時的美國政治的影響是……
大概就是這樣,多看多記憶不是很困難
我的朋友曾經告訴我美國歷史相比世界歷史要簡單很多,因為其跨度要相對小很多。世界歷史可能會有什麼瑪雅阿茲特克歷史之類的題目,對於中國學生過於困難
② 美國有歷史課嘛
肯定是有的,雖然美國建國短,但是近代史肯定是有的,再加上全球回史,所以還是要歷史課的答。正如中國中學歷史課包含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兩大板塊,美國中學歷史課也是包含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兩大板塊。但美國中學歷史課把不同時代的歷史,不同地域的歷史,不同主題的歷史又劃分成了很多不同的課程。這種現象在精英私立高中更加突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生歷史事件的原因,歷史事件帶來的後果是任何歷史課的最基本的要素。在這些基本要素的基礎上,初級歷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技能。這些基本技能包括收集證據,詮釋證據,分析概念,綜合分析。中級歷史課程使用更困難的閱讀材料,更復雜的概念,並且要求更高的理解水平。高級歷史課程則展開對歷史專題的更細致,更深刻的討論。無論在什麼水平上,美國中學歷史課的顯著特點表現在創造性寫作,批判性思維,研究性技術和多樣化課程上。
③ 美國的歷史教科書是怎麼寫中國和世界歷史的
美國許多中學都採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里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首先,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台灣的。雖然美國政府稱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公眾在談到台灣時,很多時候仍將「台灣」和「中國」錯解成了相對應的概念,他們不會把「台灣」和「中國大陸」對應,也不會補充一句「中國台灣」。
何以如此呢?在美國教科書中,數次出現的「中國疆域地圖」,商代的、秦漢時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灣模糊化。在書後的世界地圖里,中國大陸和台灣是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標示的。
其次,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
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
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再次,有關民主和人權問題。美國課本把新中國成立的政府劃歸「集權政府」一類,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指責。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實上,美國歷史教科書可能借鑒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書中除了沒提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字寫成「李伯」之外,主要歷史事件和年代都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相一致。
④ 美國教育的歷史
美國教育的歷史,從1636年哈佛學院建立算起,迄今不過300多年的歷史,卻成為世界上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發展變化大致分為4個階段:
1、教育的移植階段。從17世紀至獨立前是殖民地時期,其教育是宗主國教育模式的移植。教會壟斷教育,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從初等學校一直到高等學校大多為移植宗主國的學校形式。
2、教育的改造階段。美國獨立後至南北戰爭前,是教育制度的初創階段。
3、從南北戰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美國教育的創新階段,具有美國特色的教育制度基本形成。美國教育領導權實行典型的地方分權。
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是美國教育大發展和大改革階段。主要有1958年《國防教育法》的頒布,60年代開始的「中小學課程改革運動」,1971年的「生計教育計劃」,70年代中期的「恢復基礎運動」。進入80年代後,美國朝野教育改革呼聲強烈,但前景如何尚難預料。
(4)美國學生世界歷史擴展閱讀:
長期以來,教育公平缺失是美國民眾「痛感」最強烈的社會問題之一。近日,美國司法部公布的一起大規模高校入學騙局讓這一問題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根據法庭文件,33名家長通過一名招生咨詢顧問,以作弊造假的方式幫助孩子進入美國頂尖大學。
據路透社報道,目前,好萊塢女演員菲麗西提·霍夫曼已就被指控的共謀與欺詐罪等罪名發表聲明,對受控罪行供認不諱。
另外13名學生家長也作出了同樣表態。這一案件折射出美國教育體系的深層弊端。專家認為,美國大學現行的申請體系,正讓富裕家庭子女在進入優質大學方面擁有不成比例的明顯優勢,教育體系公平性缺失愈加嚴重。
「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入學騙局」。
根據檢方公布的文件,從2011年起,涉案家長向加利福尼亞州一家招生咨詢機構的經營者威廉·辛格提供資金,由後者出面賄賂高校體育教練和入學考試機構工作人員。
受賄者通過將子女包裝成運動員、請槍手代考標准化入學考試或篡改考試答案等手段提高進入名牌大學的機會。涉案家長則為這種「服務」支付高達數十萬美元的「酬勞」。
這起案件被媒體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入學騙局」。捲入舞弊案的高校包括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喬治城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多所知名大學。
共有包括家長和大學體育教練等在內的50人被提起訴訟,涉案資金達到2500萬美元。涉案的33名家長多為法律、金融等行業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士。
⑤ AP是學美國歷史好,還是學世界歷史好
你是希望用AP申請學校還是用來換學分?如果換學分的話建議你別考了,換過去也省不了多少錢,而且從基礎課學比較容易適應,一上學就跳過基礎可能適應不好,如果你要申請用的話還是學美國歷史吧
⑥ 世界歷史上除了中國還有哪些著名的學生運動
1964年,美國加州柏克利大學的學生在「公民參與的民主」的口號下,反對校方家長式的管理及陳舊的校規,發起「言論自由運動」,拉開了學生運動的序幕;
1965年,美國密根歇大學發起反對越戰的運動,哥倫比亞、哈佛、耶魯等名校學生積極響應,形成遍及全國的學生反戰運動;
1966年,在西德、法國、英國等國也出現反對越戰的學生運動;
1967年,西德學生運動廣泛開展,出現高潮;
1968年4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佔領學校的幾座大樓,抗議學校為越戰服務的研究項目和種族主義政策,學生與軍警發生沖突,引發全國性的抗議運動;
1968年5月,法國爆發波瀾壯闊的「五月事件」,一千萬學生、專業人士還有工人走上街頭,引發全國性的罷課、罷工,巴黎街頭出現像1789年大革命和1871巴黎公社那樣的街壘和巷戰,整個社會達到了革命的臨界點;
1968年3-10月,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學生罷課、上街,抗議越戰;
1968-1969年,義大利的學生和工人運動掀起高潮,出現「火熱的秋天」(Hot Autumn)
1968-1969年,北愛爾蘭學生要求民主,導致內戰;
1970年5月,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入侵柬埔寨為導火索,美國學生反戰運動達到高潮,全國罷課學校900餘所,一半以上的高校教師和學生參加這一運動,學生運動達到頂峰……
這場幾乎是突如其來的、席捲西方各國的學生運動的風暴,雖然是由「自由言論」、「公民參與民主」、反對越戰、反對舊的教育制度等具體原因所引發的,但是運動本身帶有十分鮮明的反對現代文明的色彩。學生運動的狂飆掠到之處,原有的社會倫理道德、行為准則、生活態度、生活內容,甚至舉止行為和基本價值觀都受到強烈的沖擊和批判。傳統意義上的西方生活方式(westen way of life), 傳承於古代希臘、羅馬文明,深得基督教精神的熏陶,在近代又歷經人文主義精神的浸染和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的洗禮才熔煉成型,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構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受到如此強烈的沖擊,這本身就昭示著一個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遷時代的來臨。為了深刻理解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生運動,給這場學生運動一個准確的歷史定位,讓我們首先把歷史的鏡頭拉開、放大,聚焦於它所發生的那段歷史,鳥瞰整個20世紀60年代。
「60年代」(The Sixties)在西方是一個特殊的詞彙,它代表了一個特定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30多年,但至今一提起「60年代」,還會在許多西方人心中激起強烈的感情沖動。對於那些當年曾是學生運動的參與人,現在已成為他所反對過的那個制度的維護者的成年人來說,「60年代」是一個激盪的歲月,不僅給他留下一片與其青春融為一體的抹不去的回憶,也留下了背負一生的沉重思考;而對於「60年代」後出生的一代人來說,60年代也並不遙遠,因為他們今天生活的許多內容、許多方面就源自於那個時代。
歷史意義上的年代並不一定完全按時間的紀年劃分。歷史含義上的「60年代」始於50年代末,以新左派運動的興起為起點,止於70年代初,以「黃金時代」終結、各種社會運動取得階段性成果為標志,在西方有「漫長的60年代(long sixties)之說。 在這里「漫長」的含義不僅是因為它在時間上超過了10年,更主要的是在這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里,西方國家發生了許多在內在邏輯上相通,但色彩繽紛、表現各異的事情,包括新左派運動、反戰運動、黑人民權運動、青年反主流文化運動、學生運動、女權運動、環境保護運動、流行音樂興起、家庭和社會關系變化、性觀念革命、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後現代思潮崛起等等,林林總總,五光十色,不僅給這個時代留下了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革的深深的印記,而且,它們作為60年代的一份精神遺產,超越時間的界限,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地擴展、延伸,直接影響著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
⑦ 美國高中歷史教科書
美國的高中教材是供應給在校學生用的...學期末要收回去的...所以一般市面上沒有美國高專中的教材...如果需要學習屬...建議去一些外文原版書店或者上亞馬遜網訂購一本mmy系列的美國歷史書...這本書對了解美國歷史很有幫助...當中的陳述也比較簡練...並非描述性敘述...我准備一月28號考SAT...我也是用這一本書的...
⑧ 美國歷史 《glencoe woeld history》 ( 如下圖) 。是美國的歷史教材么如果是,是哪個區的教材
這本書及其系列來是由國家地理源頻道即《National Geographyic》與McGraw-Hill公司旗下Glencoe合作出版的Glencoe Science Moles系列教材。該系列教材面向中學生,是中學教材,涵蓋Life Science Earth Science以及Physical Science三類共計15本,由Mole A至Mole O組成。
⑨ 美國高中歷史課都講什麼呀應該了解哪方面的歷史啊
美國高中歷史課據有特殊地位美國各公立高中歷史課是必修課。在社會學科課程中,歷史課是主幹,被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上。9一11年級,三學年中,學生天天都有歷史課。假如不計科學類的選修課,美國高中歷史課的學時,差未幾與科學類課程的總學時相等。學生必需在歷史課上獲得及格以上的學分才能畢業。
在新澤西州,公立高中一般9年級開設「世界歷史」10一11年級開「美國歷史」。斯蒂文森高中歷史教授教養的實際情況是,9年級學生天天有一節「世界歷史」課。美國高中歷史課每周有功課,均勻2一3周一次考試。功課和考試每次都記分。學「古代希臘史」的一次功課是讓學生填歷史輿圖,其中涉及重要歷史人物流動和波希戰役的路線、地點。學生只讀課本還不能完成功課。如柏拉圖的出生地在課本上是沒有的,學生必需另外查閱資料才能填上去。學「羅馬帝國」歷史的功課,則要求一個小組的4名學生,在二個禮拜內,將羅馬帝國的一段歷史,編成可以詠嘆的史詩。對「美國歷史」教授教養就更加正視。
美國建國總共只有200多年。高中學生在兩個學年裡,也是天天一節歷史課。兩學年足足有370個學習日。就是說,學生均勻要用3節課時間去學2年的美國史事。美國高中教育就是這樣通過歷史課,讓學生具體了解美國建國以來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國際關系等的發展及相關事件和人物。更通過把握歷史知識,讓學生接受美國憲法理念,學習政治,學習立身處世的原則,適應社會要求。
美國社會學科類課程的教材一般每兩年修改一次。2001年發生「911」恐J沛襲擊事件,當年就增補進歷史教材。到2003年,紀念「911」兩周年,各教材出版商修改中學歷史教材時,不僅就文字敘述該怎麼寫,還對應該收錄哪些照片,展開了強烈熱鬧的討論。編纂們從不同的角度編寫,但都誇大要以當今的眼光,恰當地把這一事件編進教材,使它更符合歷史事實,更具有教育意義。
美國高中歷史課教師明確要求學生要把古今事件結合起來學。學世界古代各國歷史,學生一定要主動了解現代當地的狀況。時勢新聞經常是世界歷史課上討論和功課的內容。西場高中在9、10年級開設的社會學科類課程,還有一門名稱叫「世界透視」的課,課程內容更是將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各地發生的熱門題目結合在一起。
⑩ 美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教育改革時間分別是多少
美國歷史上經歷了6次教育改革,具體如下:
1、第一次改革浪潮:「新課程」運動1958年到60年代初期
1957年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使美國政府為之震驚,而公眾則把目光投向了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上,責備美國的宇航技術落後是學校教育質量下降所致,進而認為這是進步主義教育偏廢基礎性、系統性,降低學術標准所造成的惡果。
美國政府很快就將國防建設與教育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並於1958年頒布了《國防教育法》,確立了以培養高科技人才為目標的教學新體系。
2、第二次浪潮:20世紀60年代中期伴隨著民權運動而開始到70年代
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初、中等教育法案》。該法案要求根據各學區貧窮兒童的數量分配資金,通過為小學、初中學生提供課本、器具和實物來確保貧困生有足夠的學習資料,資金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控制,到1966年,這項計劃的投入總額達120億美元。
3、第三次改革浪潮:「恢復基礎」運動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
70年代,促進教育機會平等仍然是美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聯邦的法案為那些處於教育體系邊緣的人們帶來了成功和鼓舞。1972年,國會通過禁止性別歧視的《教育修正法案》。1975年,由福特總統簽署了《全體殘障兒童教育法案》,以保證殘障兒童接受免費、適當教育的權利。
4、第四次改革浪潮:學校重建運動是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
1983年4月,美國國家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發表了《國家處於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告,美國社會再次掀起了與「恢復基礎」性質相近的學校重建運動。重建「意味著規則、角色、關系體系的改變,以致於學校更有效地服務於現存的目的,或者一起服務於新的目的」。
5、第五次改革浪潮:教育選擇與國家標准運動1991年和1993年
美國教育改革的第五次浪潮是伴隨著「2000年教育目標」的出籠而掀起的,其著眼點是強調教育的國家標准。
1991年和1993年布希政府和柯林頓政府分別公布了指導整個美國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和《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這兩份文件吹響了美國教育標准國家統一化的號角。
6、第六次教育改革浪潮: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
當時改革的基點是在工作場所的需要和條件下重新設計學校教育。這次運動的教育目標包括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場所順利過渡、信息技術的培訓以及強調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決策能力、團體合作的課程設置以及僱主認為今日、未來雇員應有的技能等方面。
2005年1月14日,總統布希公開強調需要為高中學生的未來做更多的准備。他認為教育要保證每一個高中畢業生具有在大學和全球性競爭的工作場所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能。
(10)美國學生世界歷史擴展閱讀
20世紀50年代末期,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不僅激發了世界強國之間的科技競爭,而且引發了世界范圍的大規模的教育改革運動。在激烈的競爭與頻繁的改革中,美國的教育改革尤其引人注目,並對各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美國教育從時間上看,雖然只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但改革周期轉換的速度之快、改革內容變化之大是美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沒有出現過的。這些改革推動了美國教育的科學化和人本化進程。
本著「洋為中用」的原則,考察與分析當代美國教育改革的發展與變化及其所呈現的突出特點,無疑會對新世紀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深化與路徑選擇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