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動了南內昌起義、秋收起容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黃麻起義。這些地區起義後保留下來的部隊,當時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1937年7月7日爆發抗日戰爭,8月25日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1937年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活動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1937年10月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編成了五大野戰軍。經過數年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後又進駐西藏,統一了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解放軍擔當保衛國防,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任務,同時開展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使之發展成由陸、海、空三軍和導彈部隊組成的諸軍、兵種合成的軍隊。 並對軍隊建設提出了「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
❷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湖北東部等地區的起義。這些地區起義後保留下來的部隊,當時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1937年7月7日爆發抗日戰爭,8月25日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活動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10月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45年,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並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軍」一詞。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中共領導下的關內各解放區部隊大批進入東北地區,10月31日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中國爆發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經過數年的國共內戰,打敗了國民政府的軍隊,進軍西藏,統一了中國大陸。
從建國初至建國五十周年為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天安門廣場上進行過共13次閱兵式。
2005年12月31日,解放軍完成體制編制調整改革,裁減員額20萬。總員額下降為230萬,陸軍占總員額的比例下降至歷史最低點。
2006年,解放軍全面啟動非現役公勤人員制度,軍級以上單位的機關和非作戰部隊中由士官和義務兵承擔的炊事、駕駛等部分公勤崗位,逐步使用社會聘用人員。
http://ke..com/view/24050.htm
❸ 歷史上我國軍隊發展史
戰國時代各大國為了擴充軍隊、提高戰力,基本都有軍功授爵的制度,而且回在建立龐大的常備軍答之外,還重金招募訓練精銳武士。那時正值奴隸社會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農民成為了軍隊的主體成分。參軍後上陣殺敵不僅能夠獲得封賞,得到金錢、土地,還可以得到爵位,成為統治階級。所以那時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幾乎只有參軍作戰一種途徑,民眾自然是趨之若鶩,奮勇爭先。所以秦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能夠以五百多萬人口而組建一支百萬大軍。三國魏晉之時豪門士族已經逐漸成型,農民也轉變為依附豪強的佃戶農奴,再加上士族門閥之風興起,社會等級觀念開始深入人心,當兵服役已變成了供人驅使的賤役,為世人所不齒。三國時期,士兵的待遇極差,生活極苦,而且連年征戰死傷狼藉,民戶大量逃亡。孫吳政權管轄土地遼闊但控制民戶極少,不得不連年向山越等少數民族進攻,以擄掠人口擴充軍隊。蜀漢更糟,除了強征少數民族外,幾乎所有成年男性都要當兵,即使這樣,百餘萬戶極限也就組織20萬人。猇亭之戰後,蜀軍兵力最高也就十四五萬。其實不是人口減少的問題,而是士兵地位低下,國家剝削殘酷的原因。就算人再多也不願意當兵的,強征就會導致士兵大量逃亡,軍隊戰鬥力低下
❹ 中國 人民軍隊 歷程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湖北東部等地區的起義。這些地區起義後保留下來的部隊,當時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1937年7月7日爆發抗日戰爭,8月25日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活動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10月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45年,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並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軍」一詞。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中共領導下的關內各解放區部隊大批進入東北地區,10月31日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中國爆發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經過數年的國共內戰,打敗了國民政府的軍隊,進軍西藏,統一了中國大陸。
從建國初至建國五十周年為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天安門廣場上進行過共13次閱兵式。
2005年12月31日,解放軍完成體制編制調整改革,裁減員額20萬。總員額下降為230萬,陸軍占總員額的比例下降至歷史最低點。
2006年,解放軍全面啟動非現役公勤人員制度,軍級以上單位的機關和非作戰部隊中由士官和義務兵承擔的炊事、駕駛等部分公勤崗位,逐步使用社會聘用人員。
❺ 中國軍隊的發展歷史
1、創建了中共部隊: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葉挺、朱德、賀龍等 在江專西南昌領導發動了「八一屬南昌起義」,打響 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創建了中共部隊。
2、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國民革命軍 起義部隊在湖南和江 西發動了秋收起義。
3、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 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 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 工農紅軍第四軍。
4、接受改編:1937年8月22日,國 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紅軍改編為國 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5、
❻ 中國解放軍的歷史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從統一全軍服裝開始,先後經歷了10次改革,其中變動較大的有6次。 1950年,經中央軍委批准,統一了全軍的軍服制式和供給標准,樣式分為幹部、戰士、男女。單衣,幹部為開襟式,戰士為套頭式。女軍人為連衣裙,均戴大檐帽。用料為棉平紋布。顏色,陸軍為綠色,海軍單衣為上白下藍色、棉衣為藍色,空軍為上綠下藍色。佩戴「八一」五星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 1955年實行軍銜制時,參照蘇軍服裝樣式,對全軍軍服進行了全面改革。全軍軍官和士兵配發常服,校以上軍官配發禮服。常服樣式,男軍官為立翻領四個挖袋,西式褲,夏季戴大檐帽(1958年加發解放帽),冬季戴栽絨帽,男士兵為立翻領兩個上挖袋,西式褲,夏季戴船形帽(1958年改戴解放帽),冬季戴栽絨帽。海軍士兵為披肩領套頭式,褲子旁開口。女軍人夏服為小翻領兩個挖袋,戴無檐軟帽。 顏色,陸軍為棕綠色,海軍夏服為上白下藍色、冬服藏藍色,空軍為上棕綠色下藏藍色。軍官佩戴肩領章,士兵佩戴領章,官兵均佩戴軍兵種符號和圓形「八一」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裝帶。 60年代初期,針對冬季只有棉衣,夏季只有單衣,脫了棉衣換單衣,不利隨氣候調節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在小改變制式的原則下,對冬服的結構配套進行了改革。用罩衣、緊身棉衣、絨衣和襯褲取代老式棉衣,並普遍配發了大衣,較好地解決了服裝換季問題,提高了軍服的衛生性能。 1968年,全軍軍服就化纖材料用於軍服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與試驗,從1971年開始,逐步將單衣、罩衣和大衣用料改為滌棉混紡織物,提高了軍服的質量。 1985年,全軍換發了「八五」式服裝,與原來服裝相比,主要變化是:幹部、戰士配發了制式襯衣、大檐帽,圓形「八一」五星帽徽和軍種肩領章。冬服、夏服、大衣,軍以上幹部改用純毛料製作,師團幹部改用混紡毛料製作。 1987年,87式服裝改革區別於我軍歷史上任何一次軍服改革。建立了禮服、常服、作訓服系列,較好地解決了軍人執行不同任務著穿不同服裝問題。 87式服裝,官兵夏常服、女軍人冬常服都由立領改為開領,士兵常服由兩個口袋改為4個口袋,官兵著夏常服時配襯衣扎領帶。作訓服、迷彩服樣式新穎,有時代感。大衣、襯衣、軍帽、軍鞋等也作了相應改進,都有較大創新。尉官常服、士官夏常服用料由滌棉布改為混紡毛料。軍官的硬肩章,官兵的軟肩章,其樣式威嚴、莊重、大方,銜級標志清晰,區分明顯。軍種符號設計簡明新穎,便於區分,綴釘也較方便。大帽徽加設松枝葉和天安門圖案,象徵明顯,寓意深刻。文職幹部的肩章、符號,軍官禮服的領花,大檐帽的飾帶等,都與87式服裝相匹配。 07式新軍裝(網上有就不介紹了)
❼ 人民軍隊的發展歷史
人民軍隊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在原始公社制度末期,開始出現為保護氏族、胞族和部落的生活資料而組成的武裝組織。這種武裝組織雖不能算作軍隊,但卻被F.恩格斯稱作是「真正的『武裝的人民』」。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階級的出現和階級斗爭的發展,人民為了反抗統治階級的奴役和壓迫,產生了由人民群眾自己組織的軍隊。奴隸社會時期,奴隸起義建立起來的武裝組織,是代表奴隸階級利益的人民武裝。公元前18世紀在埃及奴隸起義中建立起來的武裝隊伍,公元前5世紀在中國由跖所領導的奴隸起義軍,以及公元前73年古羅馬的斯巴達克領導的奴隸起義武裝,都是歷史上較早的人民武裝組織。在封建社會時期,農民舉行起義的武裝組織,是代表農民階級利益的人民武裝。在中國,從秦朝的陳勝、吳廣到清朝的太平天國,大約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先後爆發了數百次農民革命戰爭,參加戰爭的農民武裝,盡管行動口號、組織方式、規模和影響有所不同,但在反對封建的生產關系,主張建立農民「平等」的理想社會等方面卻是共同的。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戰爭,如1775年的美國獨立戰爭,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19世紀上半葉的西班牙資產階級革命等,都曾建立過人民的軍隊。對於西班牙獨立戰爭中建立的軍隊,K.馬克思稱贊它「為真正地武裝人民奠定了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4卷,第31頁)。但是,上述這些軍隊,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都未能使人民革命事業獲得徹底的勝利。
無產階級登上人類歷史的政治舞台之後,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組織無產階級革命軍隊,用暴力推翻舊的社會制度的革命理論。根據這個理論建立起來的軍隊,區別於以往的任何人民武裝。它是由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的,為無產階級和人類徹底解放而戰斗的人民軍隊。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義,就是一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勞動人民(主要是工人)為主體組成的人民軍隊。巴黎公社依靠這支軍隊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見彩圖)。 恩格斯根據巴黎公社的經驗,曾反復強調打碎舊軍隊,建立新軍隊,並於1887年 2月明確提出「真正的人民軍」(《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2卷,第424頁)的概念。В.И.列寧、И.В.斯大林在領導蘇聯革命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出了無產階級軍隊由工農組成,是為勞動者利益而斗爭的工具的建軍原則。根據上述原則建立起來的蘇聯紅軍,為建立和鞏固蘇維埃國家政權,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抵禦並戰勝德國侵略者,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特點出發,把創建新型人民軍隊作為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1926年毛澤東在主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期間,就提出了建立農民自己的武裝的思想。1927年8月,他又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論斷。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各地發動和領導了百餘次武裝起義。1927年 8月1日的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和中國新型人民軍隊的誕生(見彩圖)。毛澤東等領導的參加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經過三灣改編,特別是經過古田會議,為從根本上解決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一系列理論、路線和原則問題奠定了基礎。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和一切人民武裝,以及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就是在這些基本理論和原則的指導下不斷發展和壯大起來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人民軍隊為骨幹,經過長期的革命戰爭和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又是依靠人民軍隊,戰勝了外來勢力的侵略、破壞和武裝挑釁,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安全,保衛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鞏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中國民主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都證明: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❽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各時期的名稱是什麼
1、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發動和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起義部隊沿用原國民革命軍番號,編成" 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起義部隊主力在廣東潮汕地區遭到失敗後,余部由朱德、陳毅等率領經江西轉入湖南南部,進行游擊戰爭,這一番號即自行消失。
2、工農革命軍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發動和領導了湘鄂贛邊界秋收起義,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是我黨第一次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此後各地黨領導的起義武裝大多使用這個名稱。
3、中國工農紅軍
1928年4月下旬,南昌起義的余部和湘南起義的農民軍,轉戰到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5月4日,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8 年5月25日,黨中央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一律改稱"中國工農紅軍"。
4、八路軍、新四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5、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6年6月下旬,抗日戰爭結束後,內戰全面爆發,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番號取消,我軍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8)中國軍隊的歷史擴展閱讀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防禦階段後,人民解放軍的稱謂重新提出,並且出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提法。
9月12日,《解放日報》社論中,再次提出「人民解放軍」的稱謂。隨後,新華社和毛澤東發表的文章中,也多次公開出現人民解放軍的提法。10月3日,《解放日報》在《為實現一月停戰協定及政協決議而斗爭》的社論中,第一次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
從1944年至1947年上半年,人民解放軍的稱謂經歷了一個提出——中斷——再提出的過程。這一現象的出現,不僅是一個名稱的改變、是一個單純叫什麼的問題,而是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
首先,為了適應由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到國內解放戰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在抗日戰爭戰略反攻階段、中國軍民即將取得最後勝利和國共兩黨兩軍矛盾突出時,開始提出和使用解放軍稱謂。
當國共兩黨兩軍關系緩和、重慶談判開始後,人民軍隊則中斷了解放軍的稱謂。在國共兩黨和談關系破裂、全面內戰爆發後,人民解放軍的稱謂再次出現,並且逐步趨向統一。
其次,是由新的軍事戰略轉變所決定的。從抗日戰爭的戰略反攻階段到解放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人民軍隊實行了由游擊戰為主到以正規戰為主的新的軍事戰略轉變。隨著作戰對象和作戰形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軍隊組織形式和名稱的變化。
再次,是人民軍隊正規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隨著各戰略區野戰兵團的迅速組建和擴大,部隊正規化建設的趨勢不斷加強,集中性和統一性的要求逐步提高。
這不僅在指揮關系和編制體制方面反映出來,而且在稱謂的規范和統一問題上也得以體現。從加以多種前提的解放軍,逐步統一為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
為了奪取全國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48年9月8日至13日,召開了擴大會議,提出要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
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這次會議的精神,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軍委於11月1日作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指出:人民解放軍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游擊部隊三類。
野戰部隊的「野戰軍現時分為四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各步兵兵團、軍、師、團,各騎兵師、團,各炮兵師、團等,一律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
作為地方部隊建制的軍區,其「第一級軍區(即大軍區),現有五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中原軍區,華東軍區,東北軍區,華北軍區」;「第二級軍區,現有三個,亦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晉綏軍區,豫皖蘇軍區,冀熱遼軍區」。
游擊部隊,則依情況需要和可能由各地軍事機關自行組織。隨後,全軍進行了統一整編。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❾ 中國軍隊的發展史
以下是中國來人民解放自軍(包括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參加的戰爭、戰役及事件。
1946年—1949年:國共內戰(1948年1月前,包括東北民主聯軍)。
1951年—1953年:{zh-cn:朝鮮戰爭;zh-tw:韓戰;zh-hk:韓戰}(「抗美援朝」)。(為表示中國不是跟美國宣戰,支援朝鮮的部隊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
1954年—1955年: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1958年:{zh-cn:金門炮戰;zh-tw:八二三炮戰(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
1962年:中印戰爭。
1969年—1978年:中蘇邊界沖突(大陸稱「珍寶島保衛戰」)。
1974年:西沙之戰(交戰方為南越)。
1979年:中越戰爭(「對越自衛還擊戰」,交戰方為越南)。
1988年:南沙之戰(交戰方為越南)。
1995年—1996年:台灣海峽導彈危機(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
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