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學者張錦力

中國歷史學者張錦力

發布時間:2021-02-07 00:55:47

Ⅰ 中國史研究的中國學者有那些

劉浦江,中國遼金史研究第一人,1961年生於上海,籍貫重慶墊江。1979年至1983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史專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3年7月至1988年3月,任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助教、講師。1988年4月至今,歷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至2010年,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主任。主要專業領域為宋遼金史、中國北方民族史。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九江市修水縣義寧客家人,生於湖南長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蔣廷黻(1895.12.7-1965.10.9),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寶慶人,1911年赴美求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回國任南開大學第一任歷史系主任,與梁啟超成為南開大學史學的奠基者;1925調入清華大學任歷史系主任,在任期間改革清華大學歷史系,建立起全國一流的史學陣營;1935年受到蔣介石的賞識,棄學從政,任國民黨行政院政務處長,1945年被任命為中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灣駐美「大使」兼「駐聯合國代表」;被譽為國民黨官員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紐約去世,享年70歲。
吳晗(1909-1969),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原名吳春晗,字伯辰,筆名語軒、酉生等,浙江義烏人,曾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其所著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被當權者殘酷批鬥,最後不得已在獄中自殺,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王永興 ,1934年至1940年就讀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中文系、歷史系,獲學士學位;1940年至1943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史學部。1943年至1945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助教;1945年至1946年,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助教;1946年至1952年,任清華大學歷史系講師;1952年至1955年,任清華工農中學常務副校長;1955年至1958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1958年至1978年,在山西省教育學院任教,曾參加中華書局點校「二十四史」的工作;1978年調至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任教,1980年評為教授,1986年離休,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創建做出了重大貢獻,曾任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

Ⅱ 中國的歷史學界有哪些著名的流派

1、新史學派
以梁啟超抄1902年《新史學》發表後為根源。
2、古史辨派(疑古派)
代表顧頡剛、胡適、錢玄同、童書業、呂思勉等學者。懷疑古書記載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代表層層積累的古史
3、南高派(信古派)
古史辨派(疑古派)繆的相信古代文獻記載史實的一批學人。以柳詒徵、 繆鳳林、鄭鶴聲等為代表,活動中心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以《史地學報》為中心。
4、食貨派
誕生於30年代社會史大論戰之中,以《食貨》雜志為核心,較早開展社會經濟史的研究
5、史料學派
6、戰國策派,以雷海宗、林同濟為代表,他們以德國斯賓格勒的文化形態理論為學說基礎。
7、馬克思主義史學
8、保守派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在中國歷史上被評價為梁啟超、是梁啟超。
但張衡、祖沖之、沈括、郭守敬,、徐光啟、張騫等,都可稱為網路全書式的人物。

Ⅳ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學者

太多了,像孔子、老子、莊子、孟子、荀子、孟子、韓非子、董仲舒、東方朔、司馬遷、孔融、王羲之、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仲淹、關漢卿、張養浩、顧炎武、李贄、王夫之----------

Ⅳ 現在中國研究社會史的歷史學教授有誰

延年榮

Ⅵ 中國近現代的著名學者都有哪些啊

1、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2、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3、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州(今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4、厲麟似

厲麟似(1896~1970),生於浙江杭州,中國近現代教育界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外交家、語言學家,中國電化教育奠基人、中歐教育文化交流先驅、聯合國中國分部創辦人、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甘地」,在促進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5、陳寅恪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男,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Ⅶ 歷史學者張錦力是哪裡人,那個大學畢業的

八十年代山西財來經大學的高材生源,他剛一畢業,就進了《人民日報》,成為全國著名記者艾豐的門下弟子。其後,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勵精圖治,戰果赫赫,先後撰寫了華旗事件、明星碑事件、腦黃金事件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報道,很快就成為當時新聞界小有名氣的記者。

Ⅷ 中國的歷史學界有哪些著名的流派

新史學派,以梁啟超1902年《新史學》發表後為根源;古史辨派,代表顧頡專剛、胡適、錢玄同、屬童書業、呂思勉等學者。懷疑古書記載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代表層層積累的古史;南高派;古史辨派,繆的相信古代文獻記載史實的一批學人。以柳詒徵、 繆鳳林、鄭鶴聲等為代表,活動中心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以《史地學報》為中心。

Ⅸ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學家

1、左丘明(約前502年—約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2、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

3、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游學不輟,才名漸顯。

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

4、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5、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Ⅹ 中國近代四大史學家

中國近代四大史學家氏陳垣、錢穆、、陳寅恪。

1、陳寅恪

陳寅恪(1890年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2、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

1967年遷居台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教授。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歲,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3、呂思勉

呂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

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

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

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4、陳垣

陳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又字圓庵,漢族,廣東廣州府新會縣人,中國傑出的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

陳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鑒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陳垣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他的許多著作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有些被翻譯為英、日文,在美國、德國、日本出版,毛澤東主席稱他是「國寶」。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陳垣

網路-呂思勉

網路-錢穆

網路-陳寅恪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學者張錦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