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玉米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玉米是哥侖布從美洲帶入歐洲再流傳至中國的,與紅薯一樣。大約在清初吧。因有種說法,明朝是被飢餓拱翻的,而這些能耐罕的農作物早日進入的可能會改寫近代史。
『貳』 玉米的種植史
玉米種植及利用史
一、種植史
玉米,亦稱「玉蜀黍」、「包穀」、「包蘆」、「珍珠米」等。據考證,玉米原產於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由於玉米適合旱地種植,因此西歐殖民者侵入美洲後將玉米種子帶回歐洲,之後在亞洲和歐洲被廣泛種植。大約在十六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引進玉米,十八世紀又傳到印度。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種植,其中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米種植面積最大。
二、玉米分類
玉米分類主要有兩種方法:按種皮顏色分類和按品質分類。具體如下:
1、中國新修訂的國家標准和美國標准都是依據種皮顏色將玉米分為黃玉米、白玉米和混合玉米。
黃玉米。種皮為黃色,並包括略帶紅色的黃玉米。美國標准中規定黃玉米中其他顏色玉米含量不超過5.0%。
白玉米。種皮為白色,並包括略帶淡黃色或粉紅色的玉米。美國標准中將淡黃色表述為淺稻草色,並規定白玉米中其他顏色玉米含量不超過2.0%。
混合玉米。我國國家標准中定義為混入本類以外玉米超過5.0%的玉米。美國標准中表述為顏色既不能滿足黃玉米的顏色要求,也不符合白玉米的顏色要求,並含有白頂黃玉米。
2、按品質分類,玉米可分為常規玉米和特用玉米。所謂特用玉米,指的是除常規玉米以外的各種類型玉米。傳統的特用玉米有甜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新近發展起來的特用玉米有優質蛋白玉米(高賴氨酸玉米)、高油玉米和高直鏈澱粉玉米等。由於特用玉米比普通玉米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和更大的經濟價值,國外把它們稱之為「高值玉米」。
甜玉米。通常分為普通甜玉米、加強甜玉米和超甜玉米。甜玉米對生產技術和採收期的要求比較嚴格,且貨架壽命短。我國現在已經掌握了全套育種技術並積累了一些種質資源,國內育成的各種甜玉米類型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糯玉米。它的生產技術比甜玉米簡單得多,與普通玉米相比幾乎沒有什麼特殊要求,採收期比較靈活,貨架壽命也比較長,不需要特殊的貯藏、加工條件。糯玉米除鮮食外,還是澱粉加工業的重要原料。我國的糯玉米育種和生產發展非常快。
爆裂玉米。
高油玉米。含油量較高,特別是其中亞油酸和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達到80%,具有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軟化血管的作用。此外,高油玉米比普通玉米蛋白質高10-12%,賴氨酸高20%,維生素含量也較高,是糧、飼、油三兼顧的多功能玉米。
優質蛋白玉米(高賴氨酸玉米)。產量不低於普通玉米,而全籽粒賴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80-100%,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已經實現了高產優質的結合。
紫玉米。是一種非常珍稀的玉米品種,為我國特產,因顆粒形似珍珠,有「黑珍珠」之稱。紫玉米的品質雖優良特異,但棒小,粒少,畝產只有50公斤左右。
其他特用玉米和品種改良玉米。包括高澱粉專用玉米、青貯玉米、食用玉米雜交品種等。
三、利用史
1、玉米利用概述
就玉米利用而言,大體經歷了作為人類口糧、牲畜飼料和工業生產原料的三個階段。
口糧消費占玉米總消費的比重大約在5%左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比例有逐步降低的趨勢。玉米是三大糧食品種之一,為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起到很大作用。時至今日,玉米仍然是全世界各國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在「玉米的故鄉」墨西哥,「國菜」玉米餅的年消耗量達到1200萬噸之多,人們無論貧富貴賤都非常喜歡食用;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玉米也被作為補充人體所必需的鐵、鎂等礦物質的來源為人們廣泛食用;在某些貧困國家和地區,玉米依然是人們廉價的裹腹之物。
飼料消費是玉米最重要的消費渠道,約占消費總量的70%左右。該項消費可以看作是生活水平和人口數量隨時間變化的一個函數: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初期,恩格爾系數較高,人們對肉、蛋、禽、奶的強勁需求拉動了畜牧業和飼料業的大發展,導致飼用玉米需求大幅度增加,成為玉米增產的主要動力;在生活達到一定水平後,恩格爾系數下降,對肉、蛋、禽、奶等的需求將保持平穩,此時飼用玉米消費將僅與人口數量成正比。
作為工業原料使用也是玉米消費的主要渠道。玉米不僅是「飼料之王」,而且還是糧食作物中用途最廣,可開發產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業原料。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澱粉,可得到化學成份最佳,成本最低的產品,附加值超過玉米原值幾十倍,廣泛用於造紙、食品、紡織、醫葯等行業。以玉米澱粉為原料生產的酒精是一種清潔的「綠色」燃料,有可能在21世紀取代傳統燃料而被廣泛使用。
庫存亦是玉米需求的一種形式。處於糧食安全的考慮,各國總要儲備一些糧食。世界玉米庫存量一般占消費量比重的20%左右。近年來我國玉米庫存約600~700萬噸。
2、世界玉米利用現狀
玉米利用總的情況是在工業發達國家用作飼料的比例大,而在發展中國家用作口糧的比例大。
隨著全世界畜牧業的大發展,飼料工業得以迅速發展,全世界飼料用玉米需求呈現增長趨勢。在發展中國家表現為工業飼料消耗玉米增加,同時採用傳統方式喂飼畜禽的飼料玉米消耗亦在增加。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表現為大量的玉米原糧被加工為工業飼料。
從全世界耗用玉米趨勢看,近15年來,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其用作飼料的玉米都逐年增加,用作口糧的數量在減少,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在增加。以我國為例:90年代前期,飼料工業和畜牧業迅速發展,1993年,飼用玉米消費量達到6200萬噸,占玉米總消費量的67%,1995年該項指標迅速達到77%,玉米總消費增量幾乎全部由飼用玉米消費增量體現。
80年代全世界用作工業飼料的玉米2.64億噸,用作口糧的玉米0.66億噸,用作工業原料的玉米0.44億噸。進入90年代,上述三個指標分別為3.52億噸、0.59億噸、0.56億噸。
1996年美國生產工業飼料耗用玉米1270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53%。歐洲地區消費飼料玉米6600萬噸,中國生產工業飼料耗用玉米3498萬噸,日本消費玉米1662萬噸,巴西生產飼料耗用玉米1520萬噸,法國飼料用玉米1326萬噸,韓國飼料用玉米852萬噸。
美國的玉米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40%。縱觀幾十年來美國的玉米市場消費趨勢可見,50年代美國的玉米產品用作飼料的佔85.7%,工業原料、食品佔8.08%,出口佔5.17%;60年代飼料用玉米佔81.76%,工業原料、食品佔8.23%,出口佔12.38%;70年代飼料佔66.02%,工業原料、食品佔8.77%,出口佔25.21%;80年代至90年代初,用作飼料的玉米佔59.36%(12237萬噸),用作工業原料、食品佔11.65%(2401萬噸),出口占 28.63%(5902萬噸)。由此可見,在美國雖然用作飼料的玉米比例在下降,但飼料仍是消耗玉米最多的產業,出口量增加迅速,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消費量較為穩定.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畜牧業的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工業的發展,玉米已成為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和出口商品的多用途作物.
我國的玉米消費是80年代口糧比例佔38%,消費玉米2588萬噸,飼料用玉米佔48%(工業飼料和傳統飼料),消耗玉米3269萬噸,出口佔11%,出口玉米749萬噸,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佔3%,耗用玉米205萬噸左右。
進入90年代,人們直接消費的玉米比重在下降。全國口糧消費玉米大約占玉米總產量的19%,消費玉米量約為1870萬噸;玉米作為飼料消費在我國有兩種情況。一是加工生產成配合飼料。我國近年配合飼料產量約4800萬噸,按60%比率折算,年消耗玉米2880萬噸。二是傳統的把玉米直接用於飼料的消費。在農村中,主要是把玉米直接作飼料喂飼大牲畜、豬和家禽。據專家估計,這種傳統的飼喂方式每年估計消耗玉米3500萬噸左右,這兩項每年消費玉米約638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68%。
玉米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也可加工成精製的玉米食品。我國目前用於工業原料和食品工業的玉米大約占玉米總產量的5%左右,年消耗玉米250萬噸左右。我國1990~1994年平均出口玉米82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8%左右。1995年之後又轉向大量進口玉米。近10年來,我國玉米消費趨勢是用於生產配合飼料的玉米數量猛增,用於口糧的玉米逐年減少,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增長緩慢,從玉米出口國變為玉米進口國家。
3、我國玉米利用新趨勢
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重視並發展玉米深加工工業,先後引進技術和設備,興建了一批生產規模在10萬噸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吉林省實施了「百萬噸玉米深加工工程」,把玉米深加工工業作為支柱產業。吉發集團與港商合資建立的一個公司年加工玉米能力已達到40萬噸,成為亞洲最大的玉米加工企業。盡管我國玉米深加工工業已取得初步進展,但比照世界先進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以吉林省為例:1979年到1998年,吉林省糧食加工轉化量由159萬噸增長到600萬噸(包括禽畜過腹和飼料加工用糧440萬噸),年均增長23萬噸,同期,吉林省玉米主產量卻由903萬噸增長到2506萬噸,年均增長84萬噸。二者比較,前者只是後者的28%,產量遠大於耗量。與美國等國的玉米深加工產品已達4000多種,產值上千億美元相比,差距明顯。而我國變性澱粉、果葡糖漿等生產剛剛起步,酒精產量也不高,玉米深加工前景十分廣闊。
『叄』 介紹下我國玉米種植的歷史!
玉米
異花授粉作物.
(一)營養特性 玉米是谷實類飼料的主體,也是我國主要的能量飼料。玉米的適口性好,沒有使用限制。其營養特性如下:
1.可利用能量高。玉米的代謝能為14.06MJ/k8,高者可達15.06MJ/kg,是谷實類飼料中最高的。這主要由於玉米中粗纖維很少,僅2%;而無氮浸出物高達72%,且消化率可達90%;另一方面,玉米的粗脂肪含量高,在3.5%至4.5%之間。 玉米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又名苞谷、棒子、六穀等。據研究測定,每100克玉米含熱量196千卡,粗纖維1.2克,蛋白質3.8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40.2克,另含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等。玉米中含有較多的粗纖維,比精米、精面高4-10倍。玉米中還含有大量鎂,鎂可加強腸壁蠕動,促進機體廢物的排泄。玉米上述的成份與功能,對於減肥非常有利。玉米成熟時的花穗玉米須,有利尿作用,也對減肥有利。
玉米可煮湯代茶飲,也可粉碎後製作成玉米粉、玉米糕餅等。膨化後的玉米花體積很大,食後可消除肥胖人的飢餓感,但食後含熱量很低,也是減肥的代用品之一
2.亞油酸含量較高。玉米的亞油酸含量達到2%,是谷實類飼料中含量最高者。如果玉米在日糧中的配比達50%以上,僅玉米即可滿足豬、雞對亞油酸的需要量(1%)。
3.蛋白質含量偏低,且品質欠佳。玉米的蛋白質含量約為8.6%左右,且氨基酸不平衡,賴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不足。
4.礦物質 礦物質約80%存在於胚部,鈣含量很少,約0.02%;磷約含0.25%,但其中約有63%的磷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單胃動物的利用率很低。其它礦物元素的含量也較低。
5.維生素 脂溶性維生素中維生素E較多,約為20mg/kg,黃玉米中含有較多的胡蘿卜素,維生素D和K幾乎沒有。水溶性維生素中含硫胺素較多,核黃素和煙酸的含量較少,且煙酸是以結合型存在。
6.葉黃素 黃玉米中所含葉黃素平均為22mg/kg,這是黃玉米的特點之一,它對蛋黃、脛、爪等部位著色有重要意義。
(二)飼用價值
1.雞 玉米是雞最重要的飼料原料,其能值高,最適於肉用仔雞的肥育用,而且黃玉米對蛋黃、爪、皮膚等有良好的著色效果。在雞的配合飼料中,玉米的用量高達50%~70%。
2.豬 玉米養豬的效果也很好,但要避免過量使用,以防熱能太高而使背膘厚度增加。由於玉米中缺少賴氨酸,所以任何體重的豬日糧中均應添加賴氨酸。
3.反芻動物 玉米適口性好,能量高,可大量用於牛的混合精料中,但最好與其它體積大的糠麩類飼料並用,以防積食和引起膨脹。
(三)高賴氨酸玉米 為解決玉米蛋白質品質差的問題,各國育種工作者都致力於培育高賴氨酸玉米品種。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育成了奧帕克2號(Opaque-2)和弗洛里-2號(Floury-2)等高賴氨酸玉米品種,其籽粒中賴氨酸含量在0.5%以上,色氨酸含量在0.2%以上。我國也曾引種試種,均因產量低,籽粒容重小及價格等問題而未能大面積推廣。不過,國內外的大量試驗證明,高賴氨酸玉米可以全部或部分代替豆餅,是解決必需氨基酸供應不足的重要途徑
玉米又名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麥、六穀、蘆黍和珍珠米等,屬禾本科玉米屬。全世界玉米播種面積僅次於小麥、水稻而居第三位。在我國玉米的播種面積很大,分布也很廣,是我國北方和西南山區及其它旱谷地區人民的主要糧食之一。 山東省萊西市為玉米的重要產區之一.英文是corn
玉米籽粒根據其形態、胚乳的結構以及穎殼的有無可分為以下9種類型。
1.硬粒型 也稱燧石型。籽粒多為方圓形,頂部及四周胚乳都是角質,僅中心近胚部分為粉質,故外表半透明有光澤、堅硬飽滿。粒色多為黃色,間或有由、紅、紫等色。籽粒品質好,是我國長期以來栽培較多的類型,主要作食糧用。
2.馬齒形 又叫馬牙型。籽粒扁平呈長方形,由於粉質的頂部比兩側角質乾燥得快,所以頂部的中間下凹,形似馬齒,故名。籽粒表皮皺紋粗糙不透明,多為黃、白色,少數呈紫或紅色、食用品質較差。它是世界上及我國栽培最多的一種類型,適宜製造澱粉和酒精或作飼料。
3.半馬齒型 也叫中間型。它是由硬粒型和馬齒型玉米雜交而來。籽粒頂端凹陷較馬齒型淺,有的不凹陷僅呈白色斑點狀。頂部的粉質胚乳較馬齒型少但比硬粒型多,品質較馬齒型好,在我國栽培較多。
4.粉質型 又名軟質型。胚乳全部為粉質,籽粒乳白色,無光澤。只能作為製取澱粉的原料,在我國很少栽培。
5.甜質型 亦稱甜玉米。胚乳多為角質,含糖分多,含澱粉較低,因成熟時水分蒸發使籽粒表面皺縮,呈半透明狀。多做蔬菜用,我國種植還不多。
6.甜粉型 籽粒上半部為角質胚乳;下半部為粉質胚乳。我國很少栽培。
7.蠟質型 又名糯質型。籽粒胚乳全部為角質但不透明而且蠟狀,胚乳幾乎全部由支鏈澱粉所組成。食性似糯米,粘柔適口。我國只有零星栽培。
8.爆裂型 籽粒較小,米粒形或珍珠形,胚乳幾乎全部是角質,質地堅硬透明,種皮多為白色或紅色。尤其適宜加工爆米花等膨化食品。我國有零星栽培。
9.有稃型 籽粒被較長的稃殼包裹,子粒堅硬,難脫粒,是一種原始類型,無栽培價值。
我國玉米質量的國家標准,根據玉米的粒色和粒質分為四類:
黃玉米:種皮為黃色的玉米。
白玉米:種皮為白色的玉米。
糯玉米:富含粘性的玉米。
雜玉米:以上三類玉米中混有本類以外的玉米超過5.0%的玉米。
玉米種植及利用史
一、種植史
玉米,亦稱「玉蜀黍」、「包穀」、「包蘆」、「珍珠米」等。據考證,玉米原產於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由於玉米適合旱地種植,因此西歐殖民者侵入美洲後將玉米種子帶回歐洲,之後在亞洲和歐洲被廣泛種植。大約在十六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引進玉米,十八世紀又傳到印度。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種植,其中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米種植面積最大。
二、玉米分類
玉米分類主要有兩種方法:按種皮顏色分類和按品質分類。具體如下:
1、中國新修訂的國家標准和美國標准都是依據種皮顏色將玉米分為黃玉米、白玉米和混合玉米。
黃玉米。種皮為黃色,並包括略帶紅色的黃玉米。美國標准中規定黃玉米中其他顏色玉米含量不超過5.0%。
白玉米。種皮為白色,並包括略帶淡黃色或粉紅色的玉米。美國標准中將淡黃色表述為淺稻草色,並規定白玉米中其他顏色玉米含量不超過2.0%。
混合玉米。我國國家標准中定義為混入本類以外玉米超過5.0%的玉米。美國標准中表述為顏色既不能滿足黃玉米的顏色要求,也不符合白玉米的顏色要求,並含有白頂黃玉米。
2、按品質分類,玉米可分為常規玉米和特用玉米。所謂特用玉米,指的是除常規玉米以外的各種類型玉米。傳統的特用玉米有甜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新近發展起來的特用玉米有優質蛋白玉米(高賴氨酸玉米)、高油玉米和高直鏈澱粉玉米等。由於特用玉米比普通玉米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和更大的經濟價值,國外把它們稱之為「高值玉米」。
甜玉米。通常分為普通甜玉米、加強甜玉米和超甜玉米。甜玉米對生產技術和採收期的要求比較嚴格,且貨架壽命短。我國現在已經掌握了全套育種技術並積累了一些種質資源,國內育成的各種甜玉米類型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糯玉米。它的生產技術比甜玉米簡單得多,與普通玉米相比幾乎沒有什麼特殊要求,採收期比較靈活,貨架壽命也比較長,不需要特殊的貯藏、加工條件。糯玉米除鮮食外,還是澱粉加工業的重要原料。我國的糯玉米育種和生產發展非常快。
爆裂玉米。
高油玉米。含油量較高,特別是其中亞油酸和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達到80%,具有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軟化血管的作用。此外,高油玉米比普通玉米蛋白質高10-12%,賴氨酸高20%,維生素含量也較高,是糧、飼、油三兼顧的多功能玉米。
優質蛋白玉米(高賴氨酸玉米)。產量不低於普通玉米,而全籽粒賴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80-100%,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已經實現了高產優質的結合。
紫玉米。是一種非常珍稀的玉米品種,為我國特產,因顆粒形似珍珠,有「黑珍珠」之稱。紫玉米的品質雖優良特異,但棒小,粒少,畝產只有50公斤左右。
其他特用玉米和品種改良玉米。包括高澱粉專用玉米、青貯玉米、食用玉米雜交品種等。
三、利用史
1、玉米利用概述
就玉米利用而言,大體經歷了作為人類口糧、牲畜飼料和工業生產原料的三個階段。
口糧消費占玉米總消費的比重大約在5%左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比例有逐步降低的趨勢。玉米是三大糧食品種之一,為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起到很大作用。時至今日,玉米仍然是全世界各國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在「玉米的故鄉」墨西哥,「國菜」玉米餅的年消耗量達到1200萬噸之多,人們無論貧富貴賤都非常喜歡食用;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玉米也被作為補充人體所必需的鐵、鎂等礦物質的來源為人們廣泛食用;在某些貧困國家和地區,玉米依然是人們廉價的裹腹之物。
飼料消費是玉米最重要的消費渠道,約占消費總量的70%左右。該項消費可以看作是生活水平和人口數量隨時間變化的一個函數: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初期,恩格爾系數較高,人們對肉、蛋、禽、奶的強勁需求拉動了畜牧業和飼料業的大發展,導致飼用玉米需求大幅度增加,成為玉米增產的主要動力;在生活達到一定水平後,恩格爾系數下降,對肉、蛋、禽、奶等的需求將保持平穩,此時飼用玉米消費將僅與人口數量成正比。
作為工業原料使用也是玉米消費的主要渠道。玉米不僅是「飼料之王」,而且還是糧食作物中用途最廣,可開發產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業原料。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澱粉,可得到化學成份最佳,成本最低的產品,附加值超過玉米原值幾十倍,廣泛用於造紙、食品、紡織、醫葯等行業。以玉米澱粉為原料生產的酒精是一種清潔的 「綠色」燃料,有可能在21世紀取代傳統燃料而被廣泛使用。
庫存亦是玉米需求的一種形式。處於糧食安全的考慮,各國總要儲備一些糧食。世界玉米庫存量一般占消費量比重的20%左右。近年來我國玉米庫存約600~700萬噸。
2、世界玉米利用現狀
玉米利用總的情況是在工業發達國家用作飼料的比例大,而在發展中國家用作口糧的比例大。
隨著全世界畜牧業的大發展,飼料工業得以迅速發展,全世界飼料用玉米需求呈現增長趨勢。在發展中國家表現為工業飼料消耗玉米增加,同時採用傳統方式喂飼畜禽的飼料玉米消耗亦在增加。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表現為大量的玉米原糧被加工為工業飼料。
從全世界耗用玉米趨勢看,近15年來,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其用作飼料的玉米都逐年增加,用作口糧的數量在減少,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在增加。以我國為例:90年代前期,飼料工業和畜牧業迅速發展,1993年,飼用玉米消費量達到6200萬噸,占玉米總消費量的67%,1995年該項指標迅速達到77%,玉米總消費增量幾乎全部由飼用玉米消費增量體現。
80年代全世界用作工業飼料的玉米2.64億噸,用作口糧的玉米0.66億噸,用作工業原料的玉米0.44億噸。進入90年代,上述三個指標分別為3.52億噸、0.59億噸、0.56億噸。
1996年美國生產工業飼料耗用玉米1270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53%。歐洲地區消費飼料玉米6600萬噸,中國生產工業飼料耗用玉米3498萬噸,日本消費玉米1662萬噸,巴西生產飼料耗用玉米1520萬噸,法國飼料用玉米1326萬噸,韓國飼料用玉米852萬噸。
美國的玉米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40%。縱觀幾十年來美國的玉米市場消費趨勢可見,50年代美國的玉米產品用作飼料的佔85.7%,工業原料、食品占 8.08%,出口佔5.17%;60年代飼料用玉米佔81.76%,工業原料、食品佔8.23%,出口佔12.38%;70年代飼料佔66.02%,工業原料、食品佔8.77%,出口佔25.21%;80年代至90年代初,用作飼料的玉米佔59.36%(12237萬噸),用作工業原料、食品占 11.65%(2401萬噸),出口占 28.63%(5902萬噸)。由此可見,在美國雖然用作飼料的玉米比例在下降,但飼料仍是消耗玉米最多的產業,出口量增加迅速,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消費量較為穩定.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畜牧業的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工業的發展,玉米已成為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和出口商品的多用途作物.
我國的玉米消費是80年代口糧比例佔38%,消費玉米2588萬噸,飼料用玉米佔48%(工業飼料和傳統飼料),消耗玉米3269萬噸,出口佔11%,出口玉米749萬噸,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佔3%,耗用玉米205萬噸左右。
進入90年代,人們直接消費的玉米比重在下降。全國口糧消費玉米大約占玉米總產量的19%,消費玉米量約為1870萬噸;玉米作為飼料消費在我國有兩種情況。一是加工生產成配合飼料。我國近年配合飼料產量約4800萬噸,按60%比率折算,年消耗玉米2880萬噸。二是傳統的把玉米直接用於飼料的消費。在農村中,主要是把玉米直接作飼料喂飼大牲畜、豬和家禽。據專家估計,這種傳統的飼喂方式每年估計消耗玉米3500萬噸左右,這兩項每年消費玉米約6380 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68%。
玉米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也可加工成精製的玉米食品。我國目前用於工業原料和食品工業的玉米大約占玉米總產量的5%左右,年消耗玉米250萬噸左右。我國 1990~1994年平均出口玉米82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8%左右。1995年之後又轉向大量進口玉米。近10年來,我國玉米消費趨勢是用於生產配合飼料的玉米數量猛增,用於口糧的玉米逐年減少,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增長緩慢,從玉米出口國變為玉米進口國家。
3、我國玉米利用新趨勢
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重視並發展玉米深加工工業,先後引進技術和設備,興建了一批生產規模在10萬噸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吉林省實施了「百萬噸玉米深加工工程」,把玉米深加工工業作為支柱產業。吉發集團與港商合資建立的一個公司年加工玉米能力已達到40萬噸,成為亞洲最大的玉米加工企業。盡管我國玉米深加工工業已取得初步進展,但比照世界先進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以吉林省為例:1979年到1998年,吉林省糧食加工轉化量由159萬噸增長到600萬噸(包括禽畜過腹和飼料加工用糧440萬噸),年均增長23萬噸,同期,吉林省玉米主產量卻由903萬噸增長到2506萬噸,年均增長84萬噸。二者比較,前者只是後者的28%,產量遠大於耗量。與美國等國的玉米深加工產品已達4000多種,產值上千億美元相比,差距明顯。而我國變性澱粉、果葡糖漿等生產剛剛起步,酒精產量也不高,玉米深加工前景十分廣闊。
自從有了超女後,它又有了第二種意思,就是超女李宇春的歌迷,因為她的名字中有「宇」字,歌迷又有「迷」字,取諧音的意思 ,就是 「玉米」。
「玉米」這個詞,在網路上,尤其是在「域名投資愛好者」群落中,是「域名」的趣稱.他們更喜歡把域名叫做「玉米」,把注域名叫做「煮玉米」。這群專門「煮玉米」的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玉米蟲」了
菜譜名稱 《中國益壽食譜》之益壽食物--玉蜀黍(玉米)
所屬菜系 其它菜系
所屬類型 健康菜譜
玉蜀黍為禾科植物玉蜀黍的種子,又名玉米、玉麥、紅顏麥、薏米包等。味甘性平。具有調中開胃,益肺寧心,清濕熱,利肝膽,延緩衰老等功能。
現代研究證實,玉米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亞油酸的含量高達60%以上,它和玉米胚芽中的維生素E協同作用,可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並防止其沉積於血管壁。因此,玉米對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壓等都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維生素E還可促進人體細胞分裂,延緩衰老。玉米中還含有一種長壽因子----谷胱甘肽,它在硒的參與下,生成谷光甘肽氧化酶,具有恢復青春,延緩衰老的功能。玉米中含的硒和鎂有防癌抗癌作用,硒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的分解,使惡性腫瘤得不到分子氧的供應而受到抑制。鎂一方面也能抑制癌細胞的發展,另一方面能促使體內廢物排出體外,這對防癌也有重要意義。其含有的谷氨酸有一定健腦功能。
禾本科玉米屬一年生草本。俗稱玉米、苞谷、棒子、珍珠米等。重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原產墨西哥或中美洲。栽培歷史4500~5000年。但其起源和進化過程仍無定論。中國玉米栽培已有400多年歷史。相傳於15 世紀初傳入。分布於北緯58°至南緯40°之間的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從低於海平面的盆地到海拔3600米以上地區,都能種植。以北美洲最多,次為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在世界各類作物中,玉米種植總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小麥、水稻而居第三,單位面積產量居世界谷類作物之首。種植面積和產量以美國第一,中國次之,巴西居三。中國集中分布在從東北經華北走向西南的斜長形地帶內,其種植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85%。中國可分為6個玉米種植區:北方春玉米區;黃淮海平原夏玉米區;玉米植株形態西南山地玉米區;南方丘陵玉米區;西北灌溉玉米區和青藏高原玉米區。
根為須根系,分胚根和節根。花為單性,雌雄同株。子粒為穎果,由果皮、種皮、胚和胚乳組成。子粒有黃、白、紫、紅或呈花斑色。玉米喜溫。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為25~30℃。玉米為短日照的四碳植物 ,在砂壤、壤土和粘壤土均能生長 ,
pH6.5~7.0最適宜。耐鹽鹼力較差,以氯離子為害較大。玉米全生育期90~150天。可分為苗期、穗期、花粒期3個生育階段。
根據子粒形狀、胚乳澱粉性質及稃殼大小,可分為馬齒型、硬粒型、甜質型、糯質型、爆裂型、粉質型、有稃型7個類型。
品種改良先後採用穗行選種、混合選種、品種間雜交和自交系間雜交等方法。自交系間的雜交種,其雜種優勢強,增產潛力大。為世界各國廣泛應用。
中國各玉米區的主要種植制度:東北、華北北部及西北部分地區為一年一熟春玉米區;華北平原以一年二熟夏玉米為主;西南和南方丘陵山區地形復雜,高寒山區以一年一熟春玉米、丘陵山區以一年二熟夏玉米,平原和淺山區以一年三熟秋玉米為主。栽培方式有單作,或與豆類、薯類間作和麥壟套種等。適期早播對其增產十分重要。根據肥、水條件和品種特性,合理密植,保證足夠苗數和穗數是高產的關鍵。玉米需氮、鉀較多,需磷較少,並可利用上茬剩餘磷素,但土壤有效磷量低於 10ppm時,施磷顯著增產。對鋅肥敏感,缺鋅時生長受抑制。全生育需水量5600~6100毫米/公頃。苗期需水較少,拔節孕穗期增多,抽雄開花期最多,灌漿成熟期較多。玉米不耐澇,多雨地區應注意排水。果穗包葉變黃,基部黑色層形成,籽粒變硬時收獲。
玉蜀黍病害有30多種,主要有大、小斑病,絲黑穗病,青枯病,病毒病和莖腐病等。通過選用抗病品種和加強管理預防之。蟲害有玉米螟、地老虎、螻蛄、紅蜘蛛、高粱條螟和粘蟲等。採用葯劑防治。
子粒含澱粉73%、蛋白質8.5%、脂肪4.3%左右;含維生素(硫胺素,核黃素)較多。玉米子粒主要供食用和飼用,可燒煮、磨粉或制膨化食品。工業上用制酒精、啤酒、乙醛、醋酸、丙酮、丁醇等。玉米澱粉製成的糖漿無色透明,果糖含量高,可製糖果、糕點、麵包、果醬及飲料。穗軸可制糠醛;莖稈可造紙和隔音板;果穗苞葉可編制手工藝品。子粒可作精飼料。蠟熟期收獲的莖葉、果穗,是牲畜特別是奶牛的良好青貯飼料。飼用時的營養價值和消化率均高於大麥、燕麥和高粱。
另外「玉米」一詞在網路中也常指域名。
『肆』 玉米是什麼朝代開始有的
玉米在中國是從明朝開始種植的,根據歷史記載我國栽培玉米的歷史大約有470多年,也就是從明專世宗嘉靖二十八屬年(1549年)開始。
玉米原產於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沿安第斯山麓一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在第二次歸程(1499年)中,把玉米帶到西班牙。
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多年前,墨西哥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種植玉米的歷史也已有3500年。考古學家已經在普埃布拉州特瓦坎谷地發現了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1540年之間玉米文化的遺跡,表明古印第安人如何在狩獵活動日漸稀少的同時,逐漸開始採摘野果並過渡到人工種植玉米的過程。
(4)玉米在中國的種植歷史擴展閱讀:
玉米的價值
玉米用作飼料、食物和工業原料,在許多地區作為主要食物,但營養價值低於其他穀物,蛋白質含量也低,並缺乏菸草酸,若以玉米為主要食物則易患糙皮病。玉米的谷蛋白質低,不適於製作麵包。在拉丁美洲,玉米廣泛用作不發酵的苞谷餅。
玉米除食用外,玉米玉蜀黍(Zea mays)的穗也是工業酒精和燒酒的主要原料。
『伍』 玉米的歷史
玉米(Zea mays L.),在我國又被稱為玉蜀黍、包穀、苞米、棒子、玉茭子等等,玉米自從明代傳入我國後廣受國內各個地區百姓的愛戴。
玉米在英文中被稱為maize或corn,我們都知道corn更多是美國人的叫法,而maize這個更普遍的英文稱呼來自於西班牙語maíz,該西語詞彙則來源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島生活的Taíno人對玉米的稱謂mahiz,15世紀末到達加勒比群島的西班牙殖民者繼續沿用了當時土著Taíno人對玉米的稱呼。
但是,最早的玉米卻並不起源於加勒比地區,而是在同為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地區。
基因考古研究告訴我們,玉米來源於一種名為teosinte(Zea mays ssp,parviglumis)的一年生野草(從其拉丁名可以看出它與玉米同屬同種,只是分屬不同亞種),中文有時翻譯為類蜀黍,最早馴化於墨西哥南部的Balsas河流域,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
關於玉米起源,目前的三種研究手段都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貢獻:基因考古研究一針見血、不容置喙地指出了起源時間、地點和祖本,但卻留下了大量空白需要植物考古學材料的填補。
大植物遺存的材料可信、生動且信息量豐富,但起源時間上卻和所謂的基因推測時間有明顯的差距;微植物遺存及時地出現在玉米起源的關鍵時間和關鍵區域,似乎可以完美解釋前兩種研究方法在結果上的分歧,卻因為本身年代測定和考古學背景的硬傷而飽受爭議。
『陸』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種植玉米的
明朝。抄
明代時期,我國歷襲史文獻才有對被稱為「玉蜀藜」的玉米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的時候是1531年,而這一年份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所以有很多專家學者推測玉米是經過哥倫布之手,才有機會傳到世界各國的,當然也包括中國。而且不到兩百年,玉米已經在我國二十幾個省份中有廣泛地種植了。
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玉米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
(6)玉米在中國的種植歷史擴展閱讀:
玉米發源地
有一種說法:歐洲文明是小麥文明,亞洲是稻米文明,拉丁美洲則是玉米文明。而墨西哥及中美洲,正是玉米的發源地,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多年前,這里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種植玉米的歷史也已有3500年。
考古學家已經在普埃布拉州特瓦坎谷地發現了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1540年之間玉米文化的遺跡,表明古印第安人如何在狩獵活動日漸稀少的同時,逐漸開始採摘野果並過渡到人工種植玉米的過程。
『柒』 玉米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歷史沒有記載具體時間,大概是15世紀前後傳入中國的。
玉米傳入中國己經有版400多年,在我國種植的玉權米主要是推廣引進品種,結合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獲得適應中國環境的品種。1950年以前,中國僅進行了極少的雜交種選育研究,沒有在生產上應用。實際上,玉米雜交能增產的理論研究在美國早在1909年就己經開始。我國對雜交玉米的研究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7)玉米在中國的種植歷史擴展閱讀:
從1949年開始,為了迅速提高糧食生產,國家提出了玉米改良及雜交種推廣方案,全國各主要院校相繼開展了品種間雜交種的選育工作,並在生產上同步推廣。那時不需要品種審定,新品種一旦表現良好就地推廣。代表品種有坊雜2號、齊玉25號、小粒紅x東崗黃馬牙等。
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單交種是河南新鄉農科所於1963年組配成功的,產量在4500一6o00kg/hmZ,t匕當時的品種增產30%一40%,1965年開始推廣種植。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白單4號也開始推廣。到70年代,中國科學院的群單105、廣西玉米所的小英雄、丹東市農科所的丹玉6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的中單2號等新品種也相繼育成推廣。
參考資料:玉米-網路
『捌』 玉米何時傳入中國
1492年哥倫布在美洲發現印第安人以玉米為食物,於是將其帶回歐洲, 隨後傳播種植到世界各地。在傳入歐洲55年後,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河南《襄城縣志》就出現了關於玉米在中國的最早文字記載;四年後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當時,由雲南土司進貢的玉米在送入北京的途中經過河南鞏縣,又被《鞏縣志》留下記載。
這種在中國出現的新奇植物,為了撰寫《本草綱目》行走四方的李時珍(1518-1593),在1552至1578年遊走采寫的過程中,也發現了玉米在長江中下游的種植,但他對當時玉米的描寫是「種者亦罕」。
『玖』 「玉米」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玉米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從美洲傳到中國的。玉米這種作物最早出現於美洲地區,其中又以墨西哥與中美洲更早一些。當地的印第安人在發現野生玉米並知曉這種植物可以食用之後便開始進行種植,種植歷史距今大約有3500年。後來隨著美洲這塊“新大陸”被哥倫布發現,玉米這種作物開始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玉米傳入中國的時間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中間不過間隔大概40年左右的時間。
相比起水稻和小麥這兩種糧食作物,玉米的種植難度更低,對於土壤以及氣候的要求都不算太嚴格,而且它的產量也是非常可觀的。這也正是玉米得以在中國迅速傳播開來的原因。除此之外,玉米的營養價值也非常高。現如今玉米早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食物,且種類也是越來越多樣化。
『拾』 玉米 傳入中國的時間當時中國所處的朝代謝謝
玉米傳入中國的時間應該是在明朝時期,也就是1400年以後。中國引種玉米的時間,早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間。中國明代的一部葯物學著作——《滇南本草》中,就有關於玉米的記載:「玉麥須,味甜,性微溫,入陽明胃經,通腸下氣,治婦人乳結紅腫或小兒吹著,或睡卧壓著,乳汁不通。」該書的作者,為明代雲南陽沐(今嵩明附近)人,生於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即使不計算中國醫者認識使用的過程,這一記載也早於哥倫布的日記。因此,中國玉米的引進當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
著名的清史學家根據眾多的方誌資料統計,在乾隆至道光年間(1736~1850)全國已有直隸、盛京、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20個省區種植玉米了。
(10)玉米在中國的種植歷史擴展閱讀:
玉米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大約有470多年。但由於產量高,品質好,適應性強,栽培面積發展很快。目前我國播種面積在3億畝左右,僅次於稻、麥,在糧食作物中居第三位。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糧之一,現今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人口以玉米作為主要食糧,其中亞洲人的食物組成中玉米佔50%,多者達90%以,非洲佔25%,拉丁美洲佔40%。
玉米的蛋白質含量高於大米,脂肪含量高於麵粉、大米和小米,含熱量高於麵粉、大米及高粱,但缺點是顆粒大、食味差、粘性校在生活水平較低地區,玉米是重要的食糧。在城市及較發達地區,玉米是調劑口味不可缺少的食品。隨著玉米加工工業的發展,玉米的食用品質不斷改善,新的玉米食品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渣、特製玉米粉、速食玉米等隨之產生,並可進一步製成面條、麵包、餅乾等。玉米還可加工成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醬油、白酒等,這些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