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年代順序表
約170萬年前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棗7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棗7000年前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棗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 堯 舜 禹時期
黃帝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堯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夏 前2207~前1766
商 前1765~前1122
西周 前1121~前 771
東周(春秋、戰國) 前 770~前 249
秦 前248~前 207
漢 前206~ 220
西 前206~ 8
新莽9~ 23
更始帝 23~ 25
東漢25~220 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號
三國 220~280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吳 222~280
晉 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十六國304~439
前趙 304~329劉淵國號漢,劉曜改為趙,史稱前趙
成漢/前蜀 304~347
後趙 319~350
前涼 324~376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後秦 384~417
後燕 386~403
南涼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涼 400~420
北涼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南北朝 386~589
北朝 386~581
南朝 420~589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魏 386~534
東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 907~960
後梁 907~923
後唐 923~936
後晉 936~946
後漢 947~950
後周 951~960
十國 902~979
吳 902~937
前蜀 907~925
吳越 907~978
楚 924~960
南漢 907~971
閩 909~945
南平/荊南 924~960
後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漢 951~979
宋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遼 907~1125遼建國於公元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 93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西夏 1038~1227
金 1115~1234
元 1206~1367鐵木真於公元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 1279年滅南宋
明 1368~1644公元1644年桂王被殺
清 1616~1911清建國於公元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 1644年入關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
Ⅱ 怎麼自製歷史教具麻煩好心人寫個過程
兩個歷史教具的自製方法供你參考:
A、自製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教具
一、教具名稱
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
二、簡單製作
1、製作目的
歷史年表是歷史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整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內容,有
助於學生清晰而且直觀的了解史實脈絡,有助於學生課下的復習與鞏固。大事年表反映了教材的編排順序,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教科書中所講述具體的歷史事件,更有利於學生把握歷史知識之間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入門。年事對照、直觀明了、言簡意賅都是大事年表的突出特點。
2、准備工具
8K白紙 直尺 黑色鋼筆 歷史教科書
3、製作過程
步驟1、首先將白紙對折,以能夠清晰看出對摺痕跡為止;
步驟2、按照摺痕用直尺與鋼筆摹繪出一條直坐標;
步驟3、根據紙張長度,用直尺將坐標軸以一定的比例平均分為數段;
步驟4、在每段坐標軸的上方標清年份;
步驟5、查閱教科書,在每段坐標軸的下方根據所填時間標清具體事件。
B、歷史復習課展示自製教具
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具少之又少的情況下,展示自製教具。現以世界史下冊第三章(人教版)為例說明。
一:用多媒體展示工業革命引起的三股進步潮流: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社會主義運動發展,民族解放運動,做簡單歸納。
二:展示自製教具
(一)製作材料:六十公分左右的正方形泡沫塊三塊,小泡沫塊若干塊,彩色高光澤紙板兩種,硬塑料板一張,雙面膠,海魚線若干,最大號針一個,掛勾一個,大頭針若干,釉彩筆。
(二)製件方法:
1. 自做一個六十公分見方的一個泡沫盒,裡面要平整光滑。
2. 做三個不同大小的泡沫塊,分別用金色,紅色高光澤紙和藍色硬塑料和雙面膠粘好,看不見泡沫為好,分別代表三股不同的潮流,同時第一股潮流也就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為主要,所以泡沫塊要大一些,用金色,用來體現資產階級在工業革命中尋求市場和原料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另外兩股潮流用小一些泡沫塊不同顏色以示區別,在泡沫上已寫出所代表的潮流名稱。在三股潮流下面的橫條是兩個用對應顏色的高光澤紙板做成,寫好了內容。
3. 用海魚線按圖串起,使其自由順暢,海魚線擰著的地方用大頭針固定,使其高度一致。
4. 最重要的是整個泡沫盒代表工業革命,這就是三股潮流的根源,四周用不同顏色的釉彩筆分別寫上「工業革命」四個字,直觀明了,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這個泡沫盒要裝下所有的線上串的東西,做到能散能收。
(三)使用方法:找一個掛勾把該教具掛上,盒子自然向下抖落,瞬時完成。
工業革命(三股潮流)
↙↓↘
第一股第二股第三股
資產階級革命改革民族解放運動社會主義運動發展
(典型事例:亞洲革命風暴)(高潮:巴黎公社)
↓↓↘
資本主義制度最終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表明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世界范圍內確立遠沒達到推翻資本主義
制度的程度,從反面證
↘↙明資本主義處於上升時期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確立
↘↙
資本主義處於上升時期重大功績:第一社會生產力極大向前發展
第二給社會帶來極大財富
第三世界得以徹底改變
Ⅲ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有哪些
圭表
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專成。直立於屬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日晷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漏刻漏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1745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鍾,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志來報告時間。
渾儀渾儀是中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觀測儀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圓球。有資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了,比古希臘約早60年
Ⅳ 夢溪筆談 的作者是我國北宋時期的科學家被西方科學家稱為 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他是誰
沈括(約1031~1095)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鼎盛時期(北宋)最博學的科學家,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小時勤奮好學,14歲就讀完家中藏書,他隨父母到過許多地方,廣聞博見,知識豐富。歷任沭陽縣主簿(縣令助理)、太史令,參與過整理鹽政,考察水利及任司天監、翰林學士等技術性官職,幾乎包辦了當時朝廷中的科學事務,如修歷法,改良觀象儀器,興水利,制地圖,監造軍器等。他十分虛心求教,勤於思考,能向一切內行學習,「歷訪鏡工」,「問教坊老樂工」,「問老醫」,「凡所到之處,山林隱者,無不求訪,及一葯一術,皆至誠懇切而得之」,「發明考證,洞悉源流」。例如他三十多歲開始研習數學天文時,就常請教當時的女數學家胡淑修。沈括比她及其丈夫年長十餘歲,仍能如此虛心下問,並屢嘆曰:「得為男子,吾益友也。」他在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地學、生物、化學、醫葯、水利、兵工、治金、建築、文史、樂律等多學科領域,都有很高造詣。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著名(據《宋史·藝文志》記載他的著述有22種155卷,但不少已散失)。研究中國科學史的專家李約瑟譽他為「中國通」。
沈括十分重視調查、觀察、實測、實驗,並且要「原其理」,「以理推之」。他倡導「見簡即用,見繁即變,不膠一法」,這也是他取得天文、物理等方面獨創性成就的原因之一,他的科學思想受儒、道、元氣說等的影響,同時注意核查他人在實測中的數據。例如在天文學方面,他詳細觀察五星運行軌跡(「如柳葉邊緣」)和隕石墜落時的情景;為測量北極星與北天極的真實距離設計了窺管,每夜3次,連續三月,得200餘圖,得出當時極星「離天極三度有餘」的粗測結論;作晷漏實驗十餘年,首次推出冬至日晝夜「百刻有餘」,夏至日「不及百刻」的結果。他還設計了「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夢溪筆談》卷七)的演示實驗,證明了「月本無光,日耀之乃光耳」,以及月相變的道理。對歷代歷法的積弊改進,推行了比較合理的「奉元歷」,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更科學的「十二氣歷」設想:即以節氣定月份,大小月相間的純陽歷。
沈括對指南針進行了深入研究,他把「方家以磁石磨針鋒」而得的人工磁化針用來作試驗,提出四種裝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單絲懸掛法)並分別評論,指出懸絲法「最善」及具體辦法(「獨絲、」「粘蠟」),還記載與驗證了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現象,比西歐記錄早400年。
在光學方面,沈括對小孔成像、凹鏡成像等成倒影(像)的諸種現象進行比較,得出「礙」(焦點)的概念(參見「中國古代對光的認識」),並具體描述了焦點處「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的現象,他稱光通過「孔」「礙」成象為「本末相格」之術。他親自查看了虹的成因而得出「虹兩頭都垂洞中」的記錄,並說當時「自西望東則見」。通過「紅光驗屍」記錄了民間利用新赤油傘濾光驗出屍身上的青紫傷痕的方法。對透光鏡將背面花紋字跡透現在鏡面上的原因也從鑄造工藝作了考察:「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紋)上差厚(厚度有差別),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
在聲學上沈括用紙人來放大琴弦上的共振,以便形象地觀察(英國人諾布爾和皮戈特在500年後才有類似的琴弦上紙游碼試驗),還記錄了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時「虛能納聲」的空穴效應,並深入分析了各種樂器製作、制鍾等音樂聲學問題。
在《夢溪筆談》中,他還記錄了許多寶貴科技資料如《木經》(喻皓)、活字印刷(畢異),水利施工(合龍方法)等等。
沈括在政治、軍事、外交上亦展示了才能。他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1075年曾出使契丹,駁斥其爭地要求,1080年抗擊西夏侵略時受連累遭貶,1087年退居潤州(鎮江)夢溪園寫出《筆談》巨著.
Ⅳ 中國古代的星象學誰知道
古代的形象學家一般被封為欽天監,如唐代的欽天監李淳風。
Ⅵ 中國古代都有什麼發明
1、喻皓建築:北宋初年 《木經》 喻皓--亦稱預浩,是中國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建築師。出生於杭州,他設計的最傑出的建築是北宋國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安遠門內開寶寺中的靈感塔。他還寫了一部木工手藝的書--《木經》,共 3 卷。他有造塔魯班之稱。
5、火葯: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火葯》:「凡火葯以硝石硫黃為主,草木灰為輔。硝性至陰,硫性至陽,陰陽兩神物相遇於無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驚而魄齏粉。」
Ⅶ 古代是用什麼工具丈量國土面積的
步數
《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和《周髀算經》中的長度單位回,根據中國古代答「步尺法」的關系:1步=6尺,1里=180丈=1800尺=300步
用走路的步數來丈量國土,雖然步伐有大有小,但走的多了依然是平均值。
所以精準度很成問題就是...
近代也有用繩子,光束,影子,甚至大炮來計算的。
現代我們用的是可用全站儀、經緯儀或者gps測出每個坐標點,在電腦上用cda就可以自動算面積。
Ⅷ 中國古代星象學一問
中國古代的星象學不叫星象學, 有時看到什麼"夜觀天象"的,就是中國古代研究天象的人們乾的事了.
秦、漢至南朝,太常所屬有太史令掌天時星歷。隋秘書省所屬有太史曹,煬帝改曹為監。唐初,改太史監為太史局,嗣曾數度改稱秘書閣、渾天監察院、渾儀監,或屬秘書省。開元十四年(726),復為太史局,屬秘書省。乾元元年(758),改稱司天台。五代與宋初稱司天監,元豐改制後改太史局。遼南面官有司天監,金稱司天台,屬秘書監。元有太史院,與司天監,回回司天監並置。明初沿置司天監、回回司天監,旋改稱欽天監,有監正、監副等官,末年有西洋傳教士參加工作。清沿明制,有管理監事王大臣為長官,監工、監副等官滿、漢並用,並有西洋傳教士參加。乾隆初曾定監副以滿、漢、西洋分用。後在華西人或歸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
古迦勒底人創造了星區劃分法,這就是星座。我國古代也創造了自己的星區劃分體系,人們為了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恆星幾個一組,每組合定一個名稱,這樣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所佔的天區范圍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數目,據初步統計,在先秦的典籍中記載有約38個星官。《史記·天官書》中記載91個。《漢書·天文志》中記載說:「經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 張衡所著《靈憲》中雲:「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兩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
春秋戰國時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體系。到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綜甘、石、巫三家星官,編撰成283官1464顆恆星的星表,並繪製成星圖(該星表、星圖早已散佚),晉、隋、唐繼承並加以發展,我國的星區劃分體系趨於成熟,此後歷代沿用達千年之久,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天區,內含若干(小)星官(或稱為星座),據《清會典》所載,甘氏、石氏、巫氏的劃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牆垣,故曰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紫微宮即皇宮的意思,各星多數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十五顆星。兩弓相合,環抱成垣。整個紫微垣據宋皇佑年間的觀測記錄,共合37個星座,附座 2個,正星163顆,增星181顆。它的天區大致相當於現今國際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龍、獵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後、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北斗之南。約占天區63度范圍,以五帝座為中樞,共含20個星座,正星78顆,增星100顆。它包含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執法即廷尉,右執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東南方向,約占天空的57度范圍,大致相當於武仙、巨蛇、蛇夫等國際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個星官(座),正星87顆,增星173顆。它以帝座為中樞,成屏藩之狀。天市即集貿市場,《晉書·天文志》中雲:「天子率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貨物、星具,經營內容的市場命名,如,《晉書·天文志》雲:帝座「立伺陰陽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體,斗則用以量液體,列肆「立寶玉之貨」,是專營寶玉的市場,車肆「主眾貨之區」,是商品市場,市樓「市府也,主市價、律度、金錢、珠玉」等。
關於三垣的創始年代,尚無肯定的結論,從典籍來看,紫微垣和天市垣作為星官,首見於輯錄石申所著《石氏星經》的《開元占經》一書中,而太微垣的名稱始見於唐初的《天象詩》。但是,在《史記·天官書》中已載有和三垣相當的星官名稱。天市垣東、西兩藩的星均用戰國時代的國名命名,亦是三垣創始年代的一個佐證。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所創星區劃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古人把沿黃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稱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為二十八個天區的主體,這些天區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稱為名稱,和三垣的情況不同,作為天區,二十八宿主要是為了區劃星官的歸屬。二十八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的方向相同:
東方七宿為角、亢、氐、房、心、尾、箕,包括四十六個星座,三百餘顆星,組成的形象好似一條蒼龍。不少學者認為,《易經》乾坤「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正是描述的蒼龍七宿在春天時的天象。《石氏星經》稱:「角為蒼龍之首,實主春生之權,亦即蒼龍之角也。」《說文》稱「亢人頸也」,因此亢宿是蒼龍的脖子。氐宿又名天根,它是蒼龍的胸。房宿為蒼龍之腹,由於龍為天馬,所以房宿又稱為天駟或馬祖。心宿即大火星。尾宿是蒼龍之尾,按古代分野說(天上的星星各自對應著地上的某一區域),尾宿和箕宿對應著九江口,因此尾宿又名九江,它附近有天江星、魚星、龜星。箕宿也是蒼龍之尾,它附近還有糠星和杵星。
西方七宿為奎、婁、胃、昴、畢、觜、參,計有五十四個星座,七百餘顆星,它們組成了白虎圖案。奎宿由十六顆不太亮的星組成,狀如鞋底,它算是白虎之神的尾巴。婁宿三星,附近有左更、右更、天倉、天大將軍等星座。胃宿三星緊靠在一起,附近有天廩、天船、積屍、積水等星座,看來胃口太小難以消化如此多的食物,有點消化不良。昴宿即著名的昴星團,有關它的神話傳說特別多,昴宿內有捲舌、天讒之星,似乎是禍從口出的意思。畢宿八星,狀如叉爪,古代將網小而柄長者稱為畢,畢星又號稱雨師(箕星為雨伯),又名屏翳、號屏、玄冥(與室宿相同);我國以畢宿為雨星。觜宿三星幾乎完全靠在一起,實在是櫻桃小口一點點。參宿七星,中間三星排成一排,兩側各有兩顆星,七顆星均很亮,在天空中非常顯眼,它與大火星正好相對,我們今天稱意見不同為意見參商,以及兄弟不和為參商不相見,皆源於此。
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計有四十二個星座,五百多顆星,它的形象是一隻展翅飛翔的朱雀。井宿八星如井,西方稱為雙子,附近有北河、南河(即小犬星座)、積水、水府等星座。鬼宿四星,據說一管積聚馬匹、一管積聚兵士、一管積聚布帛、一管積聚金玉,附近還有天狗、天社、外廚等星座。柳宿八星,狀如垂柳,它是朱雀的口。星宿七星,是朱雀的頸,附近是軒轅十七星。張宿六星為朱雀的嗉子,附近有天廟十四星。翼宿二十二星,算是朱雀的翅膀和尾巴。軫宿四星又名天車,四星居中,旁有左轄、右轄兩星,「車之象也」。
北方七宿為斗、牛、女、虛、危、室、壁,共六十五個星座,八百餘顆星,它們組成了蛇與龜的形象,故稱為玄武七宿。斗宿為北方玄武元龜之首,由六顆星組成,狀亦如斗,一般稱其為南斗,它與北斗一起掌管著生死大權,又稱為天廟。牛宿六星,狀如牛角。女宿四星,形狀亦象箕。虛宿主星即堯典四星之一的虛星,又名天節,頗有不祥之意,遠古虛星主秋,含有肅殺之象,萬物枯落,實可悲泣也。危宿內有墳墓星座、虛粱、蓋屋星座,亦不祥,反映了古人在深秋臨冬之季節的內心不安。室宿又名玄宮、清廟、玄冥(水神),它的出現告訴人們要加固屋室,以過嚴冬。壁宿與室宿相類,可能含有加固院牆之意。北方玄武星宿地位甚高,北京舊有真武廟(復興門外),即供奉玄武大帝。
二十八星宿的全稱
一字青紗腦後飄,道袍水合束絲絛;元神一現群龜滅,斬將封為角木蛟。
九揚紗巾頭上蓋,腹內玄機無比賽;降龍伏虎似平常,斬將封為斗木豸。
三綹髭須一尺長,煉就三花不老方;篷萊海島無心戀,斬將封為奎木狼。
修成道氣精光煥,巨口獠牙紅發亂;碧游宮內有聲名,斬將封為井木犴。
碧玉霞冠形容古,雙手善把天地補;無心訪道學長生,斬將封為尾火虎。
截教傳來煉玉樞,玄機兩擠用工夫;丹砂鼎內龍降虎,斬將封為室火豬。
秘授口訣仗妖邪,頂上靈雲天地遮;三花聚頂難成就,斬將封為翼火蛇。
不變榮華止自修,降龍伏虎任悠遊;空為數載丹砂力,斬將封為觜火猿。
五嶽三山任意游,訪玄叄道守心修;空勞爐內金丹汞,斬將封為斗金牛。
腹內珠璣貫八方,包羅萬象道汪洋;只因殺戒難逃躲,斬將封為鬼金羊。
難龍坎虎相匹偶,煉就神丹成不朽;無緣頂上現三花,斬將封為婁金狗。
金丹煉就脫樊籠,五遁三除大道通;未滅三屍夭六氣,斬將封為亢金龍。
自從修煉玄中妙,不戀金章共紫誥:通天教主是吾帥,斬將封為箕水豹。
出世虔誠悟道言,勤修苦行反離魂;移山倒海隨吾意,斬將封為叄水猿。
箬冠道服性聰敏,煉就白氣心無損;只因無福了長生,斬將封為軫水蚓。
五行妙術體全殊,各就玄中自丈夫;悟道成仙無造化,斬將封為璧水嵛。
跨虎登山觀鶴鹿,驅邪捉怪神鬼哭;只因無福了仙家,斬將封為女土蝠。
頂上祥光五彩氣,包含萬象多伶俐;無分無緣成正果,斬將封為胃土雉。
煉采陰陽有異方,五行攢簇配中黃;不歸闡教歸截教,斬將封為柳士獐。
赤發紅須情性惡,游盡三山並五嶽;包羅萬象枉徒勞,斬將封為氏土貉。
修成大道真瀟灑,妙法玄機有真假;不能成道卻凡塵,斬將封為星日馬。
鐵樹開花怎能齊,陰陽行樂跨紅霓;只因無福為仙侶,斬將封為昴日雞。
面加藍靛多威武,赤發金睛惡如虎;喚風呼雨不尋常,斬將封為虛日鼠。
三昧真火空中露,霞光前後生百步;萬仙陣內逞英雄,斬將封為房日兔。
道術精奇蓋世無,修真煉性握兵符;長生妙訣貪塵劫,斬將封為畢月烏。
發似硃砂面似靛,渾身上下金光現:天機玄妙總休言,斬將封為危月燕。
面加赤棗落腮鬍,撒豆成兵蓋世無;兩足登雲如掣電,斬將封為心月狐。
腹內玄機修二六,煉就陰陽超凡俗,誰知五氣末朝元,斬將封為張月鹿。
此外還有貼近這些星官與它們關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墳墓、離宮、附耳、伐、鉞、積屍、右轄、左轄、長沙、神宮等,分別附屬於房、危、室、畢、參、井、鬼、軫、尾等宿內,稱為輔官或輔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輔官或輔座星在內總共有星183顆。
在實踐中,古人醒悟到,季節的變化和太陽所處的位置有關,星象在四季中出沒早晚的變化,反映著太陽在天空上的運動,但直接測定太陽的位置又難於辦到,於是古人想出了間接辦法,即由月球所處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陽所處的位置。月球圍繞地球運轉一周是27日多(恆星月),恰好一天經過一宿。可見,二十八宿的創設是古代天文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論道:「現在無疑已經證實,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雖然在邏輯性和實用性方面決不遜於埃及、希臘以及較晚的歐洲天文學,然而它卻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體系為基礎的。」他又說:「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經劃定,不論星群離開赤道的遠近如何,中國人都能夠知道它們的准確位置。甚至當星群在地平線以下時,只要觀測和它們聯系在一起的正在頭頂的拱極星,就可知道了。」
二十八宿創設之後,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它的作用亦不斷擴大,它不僅在觀象授時,制訂歷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現代天體測量學形成之前,在推算、測定太陽、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慧星、新星乃至滿天星辰的位置等,無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推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一宿中選取一顆星作為定標星,古人稱它做「距星」。某一宿的距星與下鄰宿距星的赤經差,稱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簡稱距度),中國古代表述天體位置的兩個量叫去極度和八宿度。「去極度」是指被測星辰與北天極的角距離;「八宿度」是指該天體與它西側相鄰一宿距星的赤經差,這個度量體系就是中國天文學家們建立的赤道坐標系統。
由上述可知,選取距星、測量距度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因此歷代天文學家無不注重實測。需要指出,由於歲差的原因,各宿的距度有緩慢的變化,盡管在歲差未被發現之前,天文學家們不知道距度發生變化的這一重要原因,但歷代所測數據卻為現代人人研究歲差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四象
古人將全天二十八星宿按東、北、西、南、四個方位劃分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個星宿,並根據各部分中的七個星宿組成的形狀,用四種與之相象的動物命名這四個部分,叫做四象或四陸,對應關系如下: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稱為東官蒼龍;
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龜,故稱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猶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稱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現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稱南官朱雀。
蒼龍、玄武、白虎、朱雀、統稱為「四象」。
對於四象,中國的不少典籍多有敘述,如《考工記》、《御龍子》、張衡《靈憲》、孔穎達《尚書疏》等,其中以《靈憲》中的敘述最生動,張衡寫道:「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在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
中國典籍中有的稱「四象」為「四維」,如 《史記·天官書》、《石氏星經》、魏人張揖的《博雅》、元黃鎮成的《尚書通考》等,這些記述又互有不同,按《石氏星經》所載,不是四象,而是分為若干小象,且西方、北方都沒有完整的形象,書中寫道:「奎為白虎,婁、胃、昂、虎三子也。畢象虎,觜、參家璘。」又曰:「牛蛇象,女龜象。」《史記·天官書》的記載與《靈憲》所載基本相同,即:蒼龍、朱雀、白虎、玄武分別代表著四季星象。中國天文學家高魯以《史記·天官書》為依據,設計了二十八宿與四象的關系圖,堪為精彩。
就現代國際通用的88星象而言,東方蒼龍大約是占室女、長蛇、半人馬、牧夫、天秤、天蠍、豺狼、蛇夫等座。北方玄武大約占人馬、摩揭、寶瓶、飛馬、天鵝、仙女、雙角、鯨魚等座。西方白虎大約占仙後、白羊、黃仙、金牛、波江、獵戶、天兔等腐。南方朱雀大約占雙子、御夫、巨蟹、大犬、南船、獅子、長蛇等座。
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來講,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據文獻記載,遠在四千多年前,堯帝時就設有司天官。隨著社會的進步,古代天文學得到迅速的發展。在天象觀測方面,公元前十六世紀中國就有天象的文字記載,他們相繼留下的關於太陽黑子、彗星、流星、新星、日月五星的記事以及各種星圖、星表,內容豐富,年代連續,其中許多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在天文學理論和天文儀器方面,他們創造了象渾天說這樣頗有見識的宇宙觀,發明了渾儀、簡儀等光照後世的測天儀器;在歷法方面,早在公元前十六至前十一世紀,中國就已經有了原始歷法,經過不斷改革完善沿襲至今,它既照顧了朔望月,又考慮了回歸年,是別具一格的陰陽合歷。中國古代的天象紀事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們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變化有密切的聯系,於是開始了對日、月等天象的觀察。此後,中國人長期不斷地辛勤致力於天象的觀察和記錄,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留下了關於太陽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種記錄。這些天象紀事不僅內容詳實,年代延續,其中許多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至今對於現代天文學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日出黃有黑氣——黑子的記錄 --------------------------------------------------------------------------------黑子是太陽表面的氣體漩渦,由於其溫度比太陽其它部分的溫度低,所以光芒也較之其它處幽暗一些,從地球上看彷彿是太陽表面出現了黑色的斑點或斑塊,所以又稱日斑。 關於太陽黑子,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觀測記錄。大約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日中有踆烏」的記述。現今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記事,是載於《漢書·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現的太陽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這一記錄將黑子出現的時間與位置都敘述得詳細清楚。歐洲關於太陽黑子紀事的最早時間是公元807年8月,當時還被誤認為是水星凌日的現象,直到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1660年發明天文望遠鏡後,才確認黑子是確實存在的。而在此之前,我國歷史上已有關於黑子的101次記錄,這些記錄不但有時間,還有形狀、大小、位置以及變化情況等等。難怪美國天文學家海爾會贊嘆道:「中國古代觀測天象,如此精勤,實屬驚人。他們觀測日斑,比西方早約2000年,歷史上記載不絕,並且都很正確可信。」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記錄 --------------------------------------------------------------------------------彗星是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包括彗發、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是彗星離太陽近時,彗發變大,太陽風和太陽的輻射壓力把彗發的氣體和微塵推開生成的,形狀好象一把大掃帚,所以在中國民間又把彗星叫做「掃帚星」。中國對彗星的觀測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歷史,擁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記錄。我國古代稱彗星為「星孛」,《春秋》上記錄了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現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哈雷彗星是一顆周期彗星,每76年出現一次,從魯文公十四年開始到清代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止,哈雷彗星出現過31次,每次出現,我國都有詳細的記錄。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這段記載的年、月、日數,位置和近代科學家推算的完全相符。到戰國時代,我國對彗星的觀測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中有畫著各種形態的彗星圖29幅,這些彗星的彗尾有寬有窄,有長有短,有直有彎,條數也不等,彗星的頭部有的是一個圓圈或圓點,有的是圓圈中心還有一個小圓點或者圓圈,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注意到彗星的不同形態,其觀測的精確程度就今天來看,也是有科學價值的。關於彗尾的成因,中國也較早就有了比較正確的解釋,《晉書·天文志》記載:「彗體無光,傅日而為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頓挫其芒,或長或短……」。而歐洲直到十六世紀以前一直誤認為彗星是大氣中的一種燃燒現象。中國的彗星觀測成果,得到近代西方天文學家的高度贊揚。法國人巴爾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研究《彗星軌道總表》之後曾說:「彗星記載最好的(除極少數例外),當算中國的記載。」
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日食的記錄 --------------------------------------------------------------------------------日食是一種太陽被月球遮蔽的現象。當月球在繞地球運行過程中,有時會走到太陽和地球中間,這時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於影子里的觀測者便會看到太陽被月球遮住,這就是日食。 當日食發生時,本來光芒四射的太陽會突然變得暗淡無光,成為一個暗黑的圓面,星星卻出現在白日的天空,這樣的奇特景象,對於不了解其原因的古人來說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自然成為了中國先民們重點觀測的天象。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關於日食的記載。《書經·胤征篇》記載:「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失馳,遮人走……」,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發生的時候人們驚慌失措的場面。《詩經·小雅》中還以詩歌的形式記載著發生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從我國春秋時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4年),有記載的日食共985次,其中年月不符,無日食可考的僅有8次,不及總數的1%。日食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日食周期的國家之一。西漢末年劉歆總結出一種周期,認為135個月中要發生23次日食。大約從公元三世紀起我國就能預報日食初虧和復圓的方向,到了唐代對於日食的預報已經比較准確了。
夜中星隕如雨——流星的記錄 在繁星密布的夜空中,常常能看到一道白光一閃而逝,這就是流星。有時候還能看到天空的某個區域有無數亮光四下飛流,好象下雨一樣,這就是壯觀的流行雨現象。流星和流星雨是行星際空間中叫作流星體的塵粒和固體塊闖入地球大氣圈同大氣摩擦燃燒產生的光跡。中國人對流星群、流星的記載,早於其他國家。古書《竹書紀年》中就有關於流星的記錄:「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左傳》的記載,魯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記錄。我國古代的流星雨記錄達180次之多。中國人不僅記錄流星,而且能准確地指出隕石的來歷:「星墜至地,則石也」(見於《史記·天官書》。)而在歐洲,公元1768年曾發現三塊隕石,對此巴黎科學院推舉拉瓦錫做研究,他得出的結論卻是:「石在地面,沒入土中,電擊雷鳴,破土而出,非自天降。」一直到公元1803年歐洲人才知道隕石的由來。
客星見於房——新星和超新星的記錄某些通常很暗的星星,突然爆發出比原來的亮度強幾千到幾百萬倍的光,叫新星,有的亮度增強到一億乃至幾億倍,叫超新星。以後它們又逐漸暗弱下去,好象在星空中做客一般,所以被古人稱之為「客星「。我國對新星和超新星的出現早有記載。商代甲骨卜辭中就記載了大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出現於天蠍座α星附近的一顆新星。《漢書·天文志》中記載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見於房。」這記錄的是公元前134年出現的一顆新星,這顆新星是中外史書中均有記載的第一顆新星,與其他國家的記載比,我國的記載不僅寫明了時間,還寫明了方位,因此法國天文學家比奧在著《新星匯編》時把《漢書》的記載列為首位。18世紀末,有人通過望遠鏡,在天關星附近發現一塊外形像螃蟹的星雲,取名叫蟹狀星雲。1921年,科學家發現在蟹狀星雲中有一顆脈沖星,它是已發現的脈沖星中周期最短的一個,也是迄今所知唯一的全波脈沖星。根據蟹狀星雲的膨脹速度推算,這顆星應該是公元1054年爆發的一顆超新星產生的。而這顆超新星在我國的史書《宋會要輯稿》上有詳細的記載。自商代到十七世紀末,我國史書共記載了新星、超新星約90顆左右,其中大約有12顆屬於超新星,這么豐富而系統的歷代新星爆發記錄在世界各國中是獨一無二的。
Ⅸ 中國古代四種計時的儀器和工具
中國古代的計時的儀器和工具分別是:
一、圭表: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他們於紹聖(1094~1097)初年著《新儀象法要》,載有總圖和部件圖多幅。這台水運儀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台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台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泄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水運儀象台有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世界史上繼一行之後的重大創造的繼續,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新儀象法要》所載"天衡"圖未繪出樞輪和裝在樞輪上的受水壺,而書中的文字描述又僅寥寥數語:"樞輪直徑一丈一尺,以七十二輻雙植於一轂為三十六洪,束以三輞。每洪夾持受水壺一,總三十六壺,每壺長一尺,闊五寸,深四寸。於壺側置鐵撥牙以撥天衡關舌。"因此對受水壺的結構,特別是它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推測,其中有一種方案採用了可傾式受水壺。當樞輪圓周上接受注水的受水壺積水不到一定的重量時,左天鎖擋住樞輪的一個輪輻,使樞輪不能轉動。當積水到達一定的重量時,樞權(重錘)不足以平衡受水壺重力時,受水壺圍繞轉軸向下傾轉。裝在壺側的鐵撥牙壓迫格叉和關舌下降,關舌通過天條帶動杠桿,使天關和左天鎖上提,樞輪得以轉動。轉過一個受水壺後,格叉和關舌又上升,天關連同左天鎖下落,樞輪的下一對輪輻又被擋住。右天鎖的作用是防止樞輪轉動時回彈。天權和樞權是兩個平衡重錘。天權用於平衡左天鎖和天關的一部分重力,可調整天衡機構的工作靈敏度。樞權用於調整樞輪轉動一對輪輻時受水壺所需的受水量,即間歇運動的周期,從而校正計時的誤差。
六、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