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雕塑經歷了哪幾個發展時期
中國古代雕塑經歷了萌芽期、成熟和繁榮期、高峰期、低潮期四個時期。
1、萌芽期: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可追溯至公元前4千年以上,這一時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現,拉開了中國雕塑史的序幕。其雕塑作品側重於動物外形的器皿、飾物和人物的捏塑,形體小巧,造型粗略,帶有濃厚的人情味,青銅器藝術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時的青銅作品雖然多具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特性,一些誇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渲染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形成了端莊、華麗、氣質偉岸、形象乖張的藝術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鼎是這一時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2、成熟和繁榮期:秦漢和魏晉南北朝
秦漢雕塑突飛猛進,形成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臨潼出土的數千兵馬俑,給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其兵俑體態與真人相等數量眾多、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馬俑形象寫實身體矯健、活靈活現。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畫,神態萬千、精細逼真。
漢代雕塑在繼承秦代恢弘莊重的基礎上,更突出了雄渾剛健的藝術個性。這一時期的墓葬雕塑特別發達,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渾之勢和整體之美。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石刻最重要的一件。它採用象徵手法,以氣勢雄壯、昂首挺立的戰馬象徵霍去病和他所統率的英雄健兒;以馬下所踏的一個面目猙獰作垂死掙扎的人物象徵被戰敗的奴隸主貴族侵略者,採取了大起大落,精細有別的手法處理,形象十分醒目,是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典範,是西漢紀念碑雕刻取得劃時代成就的標志。
源於魏晉時期的佛像雕塑藝術風格的多樣化與技巧的純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此時的佛雕作品既有博大凝重之態,又不失典雅鮮活之美。雕塑製作規模宏偉,數量巨大,藝術技巧有很大提高,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與深度方面,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都不同程度超過前代。各族人民在雕塑藝術上互相交流,促進了雕塑的發展,在總的時代風格下有一定的地區特色。
3、高峰期:隋唐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步入更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時代,主要體現在佛教美術方面,出現了內容更豐富、表現范圍更廣大技巧更熟練的佛教造像。於此同時,從事雕塑的藝術家與工匠也更多的出現,創造出一批劃時代的作品。宗教題材以外的雕塑,則以陵墓雕刻最為重要。它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唐代雕塑藝術的水平和風格。
隋代至盛唐時期是古代大規模開窟造像的最後一個高峰期,石窟寺遍布北方、西北以及巴蜀地區。現存著名的石窟寺有:山東雲門山、駝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炳靈寺石窟、天龍山石窟、廣元千佛崖和皇澤寺造像等。其中敦煌石窟的彩塑和龍門奉先寺的雕像藝術水平最高,唐代的藝術風格也最為鮮明。位於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在經歷魏晉唐多個朝代的開鑿後,雖歷經千年歲月的風霜,仍不失其神秘華麗之彩。龍門奉先寺群雕更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此時的佛像雕塑藝術已逐步擺脫外來佛像樣式的影響,走向了雕塑作品民族化的成熟期。
4、低潮期:唐之後至清末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時期的宏偉規模和奔放氣勢,在寫實手法的精雕細刻上卻有所發展,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開鑿石窟的風氣已趨衰微,寺觀雕塑仍具一定規模。由於宗教藝術進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顯減弱,現實性生活氣息則大大增強,特別是菩薩、羅漢、侍者像幾乎是現實生活人物寫照。繼中晚唐之後的宋代雕塑進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創作手法趨於寫實風格,材料使用則更加廣泛。宋代的彩塑較為發達,在佛雕造像上較唐代有了較大變化,此時的佛像造像以觀音菩薩居多。宋代帝陵的表飾仿效唐代,但其表現手法以寫實為主,石雕作品更具端莊溫順之態。宋代雕塑的過分世俗化,嚴重削弱了雕塑藝術應有的紀念性、恆久性,其作品在空間布局、形體數量上的追求也不及前代。
元代喇嘛教佛像又出現於寺廟之中,帝王陵寢缺乏漢唐之氣魄。從雕塑整體發展來看,宋至元題材因襲唐代而有變化,雕刻手法雖細膩寫實,缺乏洗練,整體不夠堅實有力,造型上缺乏深沉豪邁的氣概,是中國古代雕塑日趨衰落的時期。
明清的雕塑沿著古代傳統繼續發展,呈現了定型化與世俗化的面貌。雕塑藝術的進展主要表現為敬神意識的衰落與世俗審美趣味的增長。名目繁多的寺廟里,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像,從題材到表現手法日趨世俗化、民間化,形成了工巧繁縟、萎靡纖細、色彩亮麗的藝術風格。佛教石窟造像驟減,佛寺造像雖亦有世俗化佳作,但一般流於定型化而失生氣,城隍、土地、關帝等偶像增多。明清帝陵的陵墓表飾較前代規模更大、像設更多,布置講究,技術嫻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漢代的雄渾,此時的作品更能滿足人們的賞心悅目之功能。得到發展顯著的雕塑品種是小型的案頭雕塑和工藝裝飾雕刻,生氣勃勃,品色繁多。如泥、陶、瓷塑,明清有廣州石灣陶瓷、福建德化瓷塑、廣東潮安漆泥塑和無錫惠山泥塑等。明清雕塑有明顯追隨唐宋風格的痕跡,在明清石雕佛像幾乎絕跡,寺廟造像逐漸發達,且趨於程式化。
『貳』 中國雕塑的歷史
石窟寺分布地區很廣,早期石窟集中於新疆地區,重要的有克孜爾石窟、庫木吐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吐峪溝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等;晉朝以後,在河西走廊和華北地區興建的石窟有莫高窟、榆林窟、天梯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須彌山石窟、南北石窟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響堂山石窟、天龍山石窟、萬佛堂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陝北石窟等。南方地區有南京棲霞山石窟。隋唐以後新開鑿的石窟有彬縣大佛寺、駝山石窟、雲門山石窟、柳埠千佛崖石刻、峽江千佛崖、安岳石刻、大足石窟,以及雲南南詔國開鑿的劍川石窟等,五代至元代在杭州開鑿了飛來峰石刻。在近代,石窟雕塑遺存曾受到外國人的嚴重破壞和掠奪。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和雕塑技法上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並在長期發展中,不斷吸收、融匯了很多外來藝術成分。其發展的高峰是秦漢、南北朝、隋唐時期,五代以後,大規模的雕造活動日益減少,而中小型雕塑則有新的發展。20世紀以後,受歐洲雕塑影響,出現一些西方雕塑樣式的紀念碑雕塑和大量架上雕塑。80年代以後,城市環境雕塑興起,中國雕塑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中國美術史上留下姓名的雕塑家不多,也缺少雕塑理論著作。對於中國雕塑史的研究和創作經驗的總結,主要開始於近代。
『叄』 中國雕塑幾年歷史
很多年
『肆』 雕塑的起源
在原始社會末期,居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原始人,已經開始製作泥塑和陶塑了。年,在陝西華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墓葬中發掘出一件陶制鷹鼎。它那精美的造型引起人們的贊嘆。陶鷹鼎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顯得威武而雄壯。
西方古代時期的雕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是為圖騰、魔法和宗教服務。歐洲古典時期的藝術是一種在赤貧後產生的新的美術形式,這種美術形式給後來整個西方美術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經過漫長的歷史,古希臘人輝煌的藝術文化尚留給我們一些建築雕塑作品和壁畫。在這些少量的作品中,僅論其中精美絕倫的人體表現,直到今天它也是難以逾越的高峰。
20世紀是一個色彩繽紛的時代,各種思潮和流派不斷產生並流行,並波及整個世界,如立體派、表現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流行主義、抽象構成和照象寫實等等,不管這些流派的形式和主張有何不同,他們都是決裂於傳統藝術的新形式。
(4)中國雕塑歷史擴展閱讀:
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在人類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時,就出現了原始石雕、骨雕等。
在近代,盡管中國雕塑工匠與西方雕塑家在創作形式上極為相似,但是兩者肩負的社會責任大相徑庭。在中國,雕塑人員仍然是傳統分工中的一員,其主要職責是為寺廟建築塑像、為建築雕刻石頭。一方面,他們沒有獨立創作的自由空間。
另一方面,從表現對象、作品所處空間等方面來講,他們的作品缺少介入社會現實的能力。而在西方,在"工作室"自由創作的雕塑能藉助作品表達自己對社會的觀察,作品力量絲毫不弱於同時代的畫家。
接受各方定件、從中獲利的西方雕塑,其作品則可以進入各種現代社會的公共空間,比如廣場、街頭、公園,其作品自然會引起公眾關注。這也是西方雕塑與中國雕塑有何區別的另一個原因。
『伍』 中國雕塑史的目錄
前言
中國雕塑史
上古
三代——夏
三代——商
三代 ——周
秦
兩漢
三國、兩晉
南北朝——南朝
南北朝——北朝
無魏
北齊、北周
隋
唐
宋
元、明、清
『陸』 雕塑起源於什麼地方
中國雕刻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代先人們首先從石器的製做過程中,獲得雕刻技術的訓練,並孕育著雕刻藝術的才能和審美觀念,又從陶器的製做中獲得製做人物和動物的造型功能。 從事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工匠,在藝術表現的技法和手法上有其獨到之處。他們利用最原始最簡單的工具創作了圓雕、浮雕、透雕和陰刻技術,運用可雕可刻的材料,製做出具有欣賞方面的各種形象。
陶塑、骨雕和石刻是具有藝術表現特殊用途的器物。以雕塑藝術手法製做的古代人面像,在古代人類社會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不僅比較直觀地再現了古代面貌,而且還反映了古代人的精神世界。許多陶塑、骨雕、石刻作品,通過古人的藝術創造,展現了高度的藝術技巧和藝術水平。呈現出風格多樣的藝術情趣。其中一些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藝術造詣升華到超凡脫俗的程度。
原始陶塑、骨雕、石刻作品,多半帶有原始宗教色彩,是古人一種社會需要。雖然至今我們還沒有搞清楚原始宗教行為的許多細節,只能根據現在已經知道的民俗學、民族志方面的材料,初步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但是,原始宗教曾經廣泛地存在和流行的事實,已經在陶塑、骨雕、石刻作品中展現開來。有待於我們作深入和細致的探討。 遼西地區,是紅山文化的發祥地。紅山文化女神廟、祭壇和各種有關女神的作品,一直在上古的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紅山諸文化的崇拜意識,是一部神秘莫測的天書,它記述了古人對大自然奮斗的歷程。 內蒙古赤峰地區出土有興隆窪文化石雕女神像(距今八千年),趙寶溝文化陶塑女神像(距今七千年),紅山文化陶塑女神像(距今五千年)。
『柒』 中國古代雕塑
雕塑分為雕和塑兩個形式,一個是加法一個是減法,雕屬於減法,難以把控,想達到形神兼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塑就是加法,相對比較好掌握。古代工匠都是大師 ,加法永遠比減法簡單。
中國古代石雕是一個特殊的門類,從最初的產生到80年代初石雕被重視之前,每個時期的產物都有自己特定的風格,並且不會被後人復制。因為對於古人來說石雕永遠是裝載內心信仰的聖物。
一、兩漢(神道時期)
明清的石雕沿著古代傳統繼續發展,呈現了定型化與世俗化。表現手法日趨民間化,形成了工巧而繁復、纖細、色彩亮麗的藝術風格。題材也多元化從宮殿廟宇到民宅桌案,從造像與神碑到護子獅和拴馬壯,無所不用其極。
審視古代石雕藝術不能用片面的時代喜好去審視美醜。因為不同時代的先民在不同的文化體系和生產工具下,產生了具有時代特徵和民族特色的作品。隨著文化的傳播和交融題材也開始愈加豐富,多元化。這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用綜合性的眼光去審視歷史遺留。
我們現在的時代是石雕藝術的末法時代,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用現代的審美去展示與陳列古代石雕遺留。我們能做到完美的陳設就是我們這代人對古代先民最大的尊敬。
(7)中國雕塑歷史擴展閱讀:
據《龍》雜志6日報道,由北京龍源傳統文化交流促進中心主辦的2019首屆「中國秦漢新城城市雕塑國際雙年展」將於當地時間11日亮相威尼斯,並舉辦新聞發布會。歡迎中外藝術家參與中國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
首屆「中國秦漢新城城市雕塑國際雙年展」是以雕塑為主要藝術載體的雙年展,展會依託陝西省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意在豐富中國城市的公共審美需求,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彰顯城市的文化內涵。
中國西咸秦漢新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周、秦、漢遺跡遍布,其中大秦帝國都城遺址和被譽為「中國金字塔」群的9座西漢帝陵廊道綿延雄陳,以漢帝劉邦長陵、劉徹茂陵、劉啟陽陵久負盛名。
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使中國西咸秦漢新城承載了東方文明的靈根,映射著中華文明的源泉。近些年來的城市建設中,西咸秦漢新城在20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創作了40多件大型雕塑作品。如《秦人的步伐》、《冰凍的水》等。這些雕塑作品表現了古老城市厚重的文化傳承和生生不息的發展新動力。
『捌』 中國有多少千年的雕塑歷史
在原始社會末期,居住抄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原始人,已經開始製作泥塑和陶塑了。1.1975年,在陝西華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墓葬中發掘出一件陶制鷹鼎。2.在湖北屈家嶺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中,出土了一些手捏的只有數厘米大小的動物雕塑。3.秦兵馬俑,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這些都是中國雕塑的歷史見證。
『玖』 簡述中國古代雕塑的發展歷程
三國-兩晉-南北朝雕塑
產品推介:
三國兩晉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還有些供玩賞的小型雕塑品,用於建築或器皿上的工藝雕塑也很普遍。由於處於長期分裂動盪的階段,各民族不斷接觸、斗爭、融合,又大量從異國的藝術特別是宗教藝術中汲取了養分,因此雕塑呈現出豐富多採的新面貌,為其後隋唐雕塑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對鄰國特別是朝鮮、日本的雕塑產生了影響。
陵墓雕刻 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較好,分布在南京附近,現存31處,有宋、齊、梁、陳諸代的作品,以齊、梁兩代為多。從保存較完整的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及梁安成康王蕭秀墓前石刻觀察,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對的石獸、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組成。石獸有翼,一般呈蹲伏狀,勁健有力,造型雄偉,是以整石雕成的立體圓雕,體長和高度多在3米以上。若與漢代陵墓前石刻,如霍去病墓石刻相比,可以明顯地看出雕造技藝的長足進步和完全不同的時代風格,即由凝重古樸轉向優美生動。神道石柱是在雙螭盤曲的底座上樹起多楞的柱體,有的是24面體,有的多達28面,楞面刻成下凹的瓦楞形狀,因而避免了直立造型的呆板,柱體上都是有銘刻的方形石額,柱端托一刻仰蓮紋的圓蓋,蓋頂中央蹲一小型石獸,整體造型秀美挺拔,端莊而又富有變化。石碑體形巨大,圓額有穿,座於龜趺之上,穩重有力。這3種石雕組合在一起,顯得頗為庄嚴宏偉,但又生動多變,表現出南朝大型紀念碑性質的雕刻藝術的高度水平。
南朝陵墓石天祿
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沒有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實例,只有在洛陽邙山上砦發現有身高超過3米的石雕文吏殘像,可能是北魏孝庄帝靜陵前石雕群中的遺物。但是發現有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的精美浮雕作品,在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了北魏文明皇太後馮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門拱券門楣兩側的龕柱上都有浮雕,題材是口銜寶珠的孔雀和手捧蓮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圓熟,造型生動,是罕見的北魏浮雕藝術精品。
俑 這一時期的立體圓雕作品中,以俑的數量最多,絕大部分是塗彩的陶塑,也有少量的釉陶俑、青瓷俑以及石雕作品。從西晉時開始,出現了以鎮墓獸、甲胄武士、鞍馬、牛車和男僕女婢組合成的俑群。以後南朝的俑群大致沿襲西晉舊制,數量較少。北方有所不同,從十六國時期起,就在繼承西晉舊制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俑群內容增多、數量增大,一般包括以下4組內容:①驅邪鎮墓的鎮墓獸和全裝甲胄執銳按□的鎮墓俑;②模擬墓內死者生前出行的儀衛,以牛車和鞍馬為中心,包括人和馬均披鎧甲的甲騎具裝俑、身負箭□的步兵、騎馬的鼓吹樂隊、騎馬和步行的屬吏,以及儀仗、仆從等;③模擬墓內家居享樂的大量舞樂和男奴女婢;④模擬庖廚中執炊操作的奴婢,以及灶、碓、磨、井等模型,還有各種家禽、家畜的形象。其數量從西晉時的10餘件擴大到幾十件,乃至成百上千件。例如北魏司馬金龍墓中出土各類陶俑近400件,而東魏茹茹公主叱地蓮墓中出土陶俑多達1064件。陶俑的塑制也日漸精美,多為先制模具,然後合模成型,入窯焙燒後再貼金繪彩。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日益提高,從西晉時的呆滯古拙,轉向生動自然;從僅具輪廓,轉向注意細部刻畫。人物的面相也隨時代的審美標准不同而變化,從西晉到北魏早期,面相寬方。北魏太和(477~499)以後,面相趨於清瘦,至晚期更加瘦削。東、西魏時,面相由瘦削又轉趨圓潤,直至北齊、北周,遂開唐代圓潤豐頤之先河。人像的體態也是神韻日增,出現不少生動傳神的作品。例如北齊庫狄迥洛墓中出土的胡裝舞蹈老人,面目傳神,姿態生動,頗具藝術特色。陶塑動物中以駿馬和駱駝的塑造最佳,駿馬多是鞍轡鮮明,挺立欲嘶,勁健異常,這可能與古代鮮卑族對駿馬的特殊喜愛有關。
西晉對坐書寫俑
西晉青瓷騎馬樂俑
宗教造像 宗教雕塑的發展,在南北朝時期是空前的,這與佛教在中國的興旺緊密聯系在一起。佛教造像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石窟寺的造像,另一類是一般放置於寺廟或宮室、民居的供養像。石窟寺造像主要分布在北方,著名的石窟寺如雲岡、龍門、敦煌莫高窟以及麥積山、炳靈寺、鞏縣、響堂山、天龍山等都有這一時期的雕塑作品。其中石質宜於雕刻的,造像採用石雕,一般主尊為立體圓雕或後背與後壁相連的圓雕,龕楣、寶床、壁面則為浮雕。石質不宜雕刻的,則採用泥塑敷彩的塑像,龕楣、壁面常有成組的小型影塑。石窟雕像中最宏偉的,當屬雲岡石窟第20窟的坐像,高13.7米,造型雄偉,氣魄渾厚,顯露出北魏石雕藝術的時代風格(見彩圖雲岡石窟第20窟石雕佛像(北魏))。彩塑中最受人推崇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坐像,含蓄微笑的神態,給人以恬靜的美感。放置於寺廟或宮室等的供養像,主要材質有銅、石和泥塑等,均為立體圓雕,風格與石窟造像相同。泥塑多隨建築物的毀壞而不能完整保存。經考古發掘獲得的殘像中,以在洛陽永寧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殘像造型最為精美,塑工細致,面目傳神,是現存北朝雕塑中的精品(見洛陽永寧寺雕塑)。一般官民所造的佛像,形體較小,多為銅像和石像。在河北省曲陽縣修德寺廢址出土的2200多件石刻中,有年款的共247件,主要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這是研究北魏、東魏、北齊乃至隋唐雕刻藝術發展的重要資料(見曲陽修德寺雕刻)。河北省藁城縣發現的一批北齊石像,漢白玉石質,刻工精細,像上仍保留著原來的彩繪和貼金,可窺知當時石像敷彩後的本來面貌。在南方,石窟的開鑿不盛,僅存南京棲霞山一處,且已被後人損毀,難窺原貌。在四川省成都市萬佛寺廢址出土的紅砂岩造像中,發現有紀年明確的南朝造像,使人從而了解到南朝石造像的一些特點,與北方比較,其表現手法細膩,衣著裝飾繁縟,顯示出纖巧華美的風格(見成都萬佛寺石刻)。除一般造像外,北朝時又流行造像碑,在碑石上開龕造像,其造像風格與同時的石窟造像相同(見北朝造像碑)。這時期的道教造像,也有少量遺留,除衣飾面相稍有不同外,造型手法與佛教造像相同,無甚特色,缺乏藝術價值。
小型雕塑 供佩戴、玩賞的小型雕塑品,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玉石、琥珀等,上面多有穿孔,可與珠飾串聯在一起。小的僅長2~4厘米,大的也不超過10厘米,除習見的璜、□等物外,最具時代特點的是一些小型圓雕的神獸像。神獸為獸首人體,肩附飛翼,四足有利爪,均蹲坐狀,在南朝和北朝墓中都有發現,形體雖小,但造型呈現出小中見大的氣勢。如南京甘家巷南朝墓中出土的滑石像,全身肌肉凸張,巨乳碩腹,雙手按膝,兩肩上聳,頭微下縮,如頂負重物,造型渾厚有力,整體輪廓呈立方體,態勢極為穩重,形體雖不大,看來似能力負千鈞。此外,六朝墓中經常出土石雕的伏豬,多成雙放置,即東晉墓出土衣物券中所記的「玉□」。東晉墓中出土的石豬,生動寫實,以後日漸抽象化,至南朝晚期有的僅把石材修治成長條狀,再施加簡練的幾條刻線以代表豬形,反而顯得別具情趣。
南朝畫像磚浮雕神獸
裝飾雕塑 大量施用於各種器物上面,以銅鏡和陶瓷的裝飾雕塑最具有藝術價值。東漢晚期在南方開始出現的神獸鏡和畫像鏡,至三國孫吳時有了很大發展。鏡背紋飾呈高浮雕狀,極為精美,多為人物、車馬、鳥獸及神仙、神獸等,神仙中多見東王公、西王母,而且在神仙中還出現了佛教造像。陶瓷器的雕塑裝飾,南方和北方在風格方面有些不同。這一時期正是青瓷器燒造的極盛時期,特別是在南方,有的青瓷器的造型極為優美。例如水注,常在圓碩的注腹前麵塑出蛙頭,後麵塑出蛙尾,兩側各塑二足,活現出一隻浮於水面的蛙,頗為生動。再如羊形水注,器呈卧羊形,體腔中空可儲液體,羊的姿態生動,加以釉色晶瑩,使人喜愛。也有的青瓷器皿造型奇偉,如江蘇省宜興縣西晉周氏家族墓群出土的神獸尊。此外,當時南方還流行一種陶瓷製的谷倉罐(也稱魂瓶),其上蓋常有許多小型人物塑像,多僅具輪廓,刻出鼻口耳,形象古樸生動,並塑有樓閣及鳥獸,罐腹則貼塑各種人物、神獸、鳳鳥、魚、鱉等,還有的谷倉罐上塑有趺坐的佛像。這些谷倉罐既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喪葬習俗,也是具有時代特徵的陶瓷雕塑藝術品。在北方,不見谷倉罐和南方那種造型較靈巧的青瓷藝術品,但一些陶瓷器上的貼塑或模印的圖案顯得更渾厚古樸。例如北齊婁睿墓出土的黃釉陶器上的貼塑花紋,由蓮花、忍冬、寶珠所組成,繁縟厚重。最具特色的是北齊范粹墓出土的黃釉扁壺,上面有凸起的模印圖像,是由樂隊伴奏下起舞的胡人,頗為生動傳神,反映出當時北方人民喜愛的舞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