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 2006-12-19 14:19:00 | By: Hmily ]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Ⅱ 讀中國古代歷史故事讀後感
《中來國歷史故事》是我的自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Ⅲ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的寫作思路:前一部分寫書籍的大概內容;第二部分寫自己的理解想法;第三部分寫書籍對自己的影響。
正文: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後,我覺得自己的眼界開闊了。中國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淺。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跌宕起伏的一段歷史,我們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段歷史,並且這是一段屈辱史,中國幾千年來的恥辱便凝聚在這一百多年中。
中國雖然經歷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長期封建統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國仍然面臨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臨著國內封建主義勢力的繼續存在。總結近代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經驗,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學習中國近代史,使我深深體會到今天的辛福生活來之不易,更激發出我強烈的愛國熱情。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到「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回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奮斗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這一時間相比較。
中國是近代史,是中國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個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的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而中國人民的團結和行動的力量,是我們打不垮的砝碼。人民的覺醒,是近代史中最偉大的成就。
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我們更應該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們的國家保持飛速的發展。我們要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任,使祖國走向輝煌。
(3)中國歷史讀後感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是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經典之作,產生過廣泛的影響。蔣廷黻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對中國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以學術的形式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稱蔣廷黻「執中國近代史研究之牛耳。」本版《中國近代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勇導讀推薦,附錄《琦善與鴉片戰爭》、《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專節詳述沙俄近代以來鯨吞中國的歷史。
Ⅳ 歷史讀後感500字。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Ⅳ 學習中國歷史有感
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Ⅵ 關於歷史的讀後感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歷史滄桑,到頭來什麼也剩不下,永生的願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起消逝在我們目光盡頭。又是一個長假,終於又拿起了讀了一半的《萬曆十五年》,重新翻開讀到孤單的將軍——戚繼光,讀到首輔張居正,讀到萬曆皇帝。曾有人感嘆道:「歷史竟然可以這么寫!」是的,在讀本書時,我也有同感,這本書不是單純的描述歷史,而是生動的分析歷史。本書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譯到英文就是「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這正是這本書的讀到所在,我想本書說到的末端小結也許正是某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的結證。
整本書讀起來很有意思,作者黃仁宇先生由於為了寫一個論文從此結緣於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讓讀者對歷史長勝了濃厚的興趣。在書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無奈,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有很多東西去不由他抉擇。旁人可能覺得皇帝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職務,但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它卻無法平自己的意願行事,這體現出了皇帝的苦惱。由此,萬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團慪氣,但他應該知道,實際上文官集團的力量是一個皇帝難以約束的。我終於知道,一個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於一些原因。從書中我們不難看出,萬曆少年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他曾經勵精圖治,打算開創一個「萬曆中興」,但由於一件件事的不能決斷,他終於無法忍受。而立儲之事就成了他的一個爆發。他終於在這件事上開始怠政。而一個王朝也由於君主的怠政而漸漸走向沒落的深淵。
讀到張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態炎涼,生前的榮華和身後的悲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清算張居正的行動中,凡是和他有關的人都受到牽連,不是流放邊關就是把官回鄉,其中戚繼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繼光是一個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脫歷史的慣性發展,它便是犧牲品。戚繼光和張居正一樣是很有作為的,戚繼光發明的戰法確實令人驚嘆,這讓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發明了各兵種協同作戰,並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將軍炮,在當時也有一定的應用,但是他們哪裡知道,西方國家已經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這一年正值西歐歷史上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
游園感悟
日期:2007-11-25 供稿:新聞中心 瀏覽117次 欄目責任編輯:新聞中心
初冬的早晨,伴著徐徐的清風,暖暖的陽光,獨自一人來到「廉政文化主題公園」——荷花公園。
自從荷花公園建好後,這一塊僻靜的地方全然變了模樣,整天都有來這兒觀光或散步的人們。特別是周末——前來放鬆疲憊心情的上班族,鍛煉身體的老年人,帶著孩子散步的年輕夫妻,三三兩兩,絡繹不絕。
走進「廉政文化主題公園」,迎賓石上「秋至皆空落,凌波獨吐紅;托根方得所,未肯即從風」 ,點出公園宣廉倡廉的主題。「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莫道清廉淡滋味,塘中偏有自潔藕」、「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欲,天下之禍莫大於不知足」、「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等八塊宣傳廉政的詩句牌匾高掛在大門右側的涼亭柱上。因為是星期四,公園里的遊人不多,只有一些晨練的老人和帶著孩子出來曬太陽的媽媽們。沿著公園的小徑向東走,沿路的綠地里散落的景觀石上雕刻著「廉潔」、「清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喻以為官做人最重要的品德。寬闊的河塘,碧波盪漾。十一月的荷花早已凋零,但卻讓人感受到另一種心情。水塘邊「愛蓮亭」的兩根紅色大柱上題有一幅廉政楹聯:「仕守清廉品自高,花有青蓮稱君子」。讓人看了醒腦清心,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走在落滿黃葉的小路上,腳下沙沙作響。在河塘旁的長條石凳上坐下,晨風佛過臉龐,略感有些寒意,頭頂的陽光被垂柳遮住半邊,深呼吸這清新的空氣,聆聽樹間歡快的鳥叫,感受著初冬後別樣的荷花公園。樹上不斷有緩緩飄落的黃葉落在地上,不知誰家的孩子將一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激起了層層水波……河塘對岸的牆壁上雕刻著一幅十幾米長的浮雕,是朱自清的《河塘月色》。精緻的雕刻,美麗的畫面,再現了《河塘月色》的美景,讓人們充分感受河塘之靜,月光之明,荷花之美,從作者的高尚情懷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看著滿園的景色,發現如今的荷花公園已不再是從前那個只有美麗風景的小游園,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廉政文化主題公園」。將廉政文化這一主題寓教於文,寓教於景,寓教於游,寓教於休閑,使「廉政文化主題公園」成為加強黨員幹部思想道德建設和普通群眾學廉潔倡廉風的重要陣地,讓人們在休閑娛樂的同時,享受著濃厚的廉潔文化的熏陶。
Ⅶ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讀後感:初看這本書,僅僅將其作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然於後發覺此書多有牽扯財政知識,則上升至必讀之行列。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此書則重在抽取其中的財政史,其他知識則可謂意外收獲了。大歷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觀歷史,用350頁文字粗粗帶過我華夏五千年之文明,雖顯得簡陋而無所適從,但有利於讀者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作者別具匠心地將之與世界史聯系起來,則又提供了另一番視角。
總體上,我在閱讀此書時有三大收獲,現簡述如下:
第一, 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有所提升。
一般傳統歷史家將中國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為皇帝君王者,號令天下,無所不從。然則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在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須依著道德軌跡,或者成為道德之代言人,否則便不能收到萬民的支持。
作者在書中屢次用到「中國是一隻大型的潛水艇夾肉麵包」,此比喻雖生硬而令人費解,卻還是充滿想像力的。歷史發展乃上下兩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要維持整個國家之穩定,上下必須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為古代經濟之基礎者,正是「農業之系統」,其與「商業之系統」相對。凡古代之昌盛時期,必有解決土地問題之暫時良策,並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待到每個朝代後期,由於小自耕農的衰落,農業凋敝,國家自然混亂了。
第二, 對一些具體歷史細節的糾正認識。
在對人方面,比如,我從書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緒帝死後不到24小時去世的,而洪秀全則是在運動失敗前服毒自殺(對這點我尚且有所懷疑);宋朝皇帝趙瑣以及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都有一番雄心壯志,專於政事,卻無力回天。
在對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國在當時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廣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時世界裡任何地方提出。元朝兩次征日,未能取勝的原因,乃是「神風」幫助,看來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到了海上戰鬥力就減弱了。遼東半島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後的坎坷命運,之前在歷史教科書中卻隻字未提。「文化大革命」雖說是十年離亂,卻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改組機會。
第三, 財政對於中國古時朝代的興衰有重要影響。
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對於每個朝代,都會專門分析其財稅制度。若財稅制度符合當時小自耕農的實際情況,則國家能夠得到充足的財源;而如果該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財稅體系,則滅亡不遠矣。歷史界甚至公認明朝之覆滅由於財政的破產,黃老也曾提出民國時期各軍閥未能成為實際之強人,他們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財政。兩稅法、王安石的變法、一條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為了挽救頹勢對於財稅制度的改革。但這些改革之所以要麼未能實行,要麼未能取得實際效果,正是因為他們要麼脫離小自耕農的實際,要麼由於改革主持者失勢,其所倡導的政策,也被反對派否定。小自耕農的破產與國家之衰落往往構成因果關系。結果國家稅收不能按時按量徵收,君主只好提高稅率,或者變換著方式增加附加稅。軍人不能按時獲得足夠軍餉,則軍隊素質下降,遇到各種天災人禍,國家也無足夠能力應付。真是成也財政,敗也財政。這甚至讓我有些懷疑,是否中國古之朝代更替,無非是「財政周期」?
如此看來,財政之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那麼由此及彼,現今中國財政制度的設置,對於國家之強盛必定也是舉足輕重的。然目前國家財稅制度所受之詬病,已經愈加明顯。學財政的人應該以完善這一整套制度為己任。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除非下層有法制上的保護,上端無限制收稅的權利並非執政者之福。因為全國財政並無實際上之結構,各級人員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責。目前我國對於下層之法律保護已算有所進展,但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尚不到位。如此,要想到達作者提出的真正「數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離吧。比如目前增值稅的徵收就常常遇到逃稅偷稅的現象,而要想實現如美國之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實在任重道遠。
Ⅷ 中國歷史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貫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Ⅸ 讀完《中國史》後有什麼感受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兒女創造的文化博大精深,文明奇跡猶如星夜的盞盞繁星,數不勝數,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留下了永恆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