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瓷器的歷史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准了。
東漢之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紹興、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西晉時又出現了了扁壺、雞壺、燭台和辟邪等新產品。
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於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蓮瓣罐是北朝典型產品。
北方瓷器生產雖晚於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後,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時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長沙窯的復彩瓷均有較大的發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礎之上,出現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並稱於世的現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國瓷器生產承前啟後的轉折時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創新和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和飲譽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為突出的則是青花和釉里紅的燒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鈷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罩以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一經在景德鎮出現,就以極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兩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最鼎盛時期,瓷器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高峰。景德鎮作為「瓷都」的確立,使景德鎮窯統治明清兩代瓷壇長達數百年,直到如今。當時,各種顏色釉瓷和彩繪瓷是景德鎮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1)中國陶瓷歷史擴展閱讀:
瓷器分類:
1、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
2、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信樂燒、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如中國浙江越窯(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紀後轉肩發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賀的信樂燒(shigarakiyaki)、長崎有田燒(aritayaki)、岡山縣備前(bizenyaki)等。
B. 中國陶瓷的歷史是什麼
中國的科技發展史上,除了「四大發明」,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陶瓷了。中國的英文名稱,就由此而來。但大多數並不了解陶瓷。在他們眼裡,陶瓷一體,事實上,陶和瓷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器物。陶產生在先,用粘土製坯;瓷產生在後,用瓷土製坯,而且兩者燒制的窯溫度也不相同。
古代陶瓷的發展
早在新時期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拉開了陶瓷發展史的序幕。一開始,陶瓷只是一般的生活用品,作為容器或餐具。後來陶瓷製造逐漸脫離了實用主義,出現了只作為裝飾功用的產品。殷商初期,隨著燒制溫度的不斷提高,瓷器初具雛形。
歷史上最先出現的瓷器是青瓷。與比陶相比,瓷器質地細膩緻密,堅固耐用,而且表面塗上了一層釉,防漏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算是進步。但在早期,經常出現露胎流釉的現象。這是由於在制坯時,瓷胎塗滿釉質。在燒制過程中釉質受熱熔化,變為液體,流到地面上,冷卻後又變回固態,把瓷器與地面粘連起來。當時這種現象十分普遍。遇到這樣的情況,師傅們只能用小榔頭敲擊瓷器底部,以把它同地面分開。這是個投鼠忌器的過程,力道的把握非常困難,勁小了,根本敲不下來;勁大了,又會使瓷器上產生裂紋,影響品質,甚至會把瓷器打碎,那前面的所做一切就前功盡棄了。後來有人發明了「半釉」法,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方法就是在制胎時只把釉質塗在器物的上半部分,並且稍微塗得厚一點。燒造時釉質受熱後向下流,流到器物最底下剛好流完,而不會滴到地面上,這樣冷卻後就不會和地面發生粘連,很容易的就可以拿起來了。
東漢時,浙江的越窯的青瓷逐漸成熟起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直至魏晉南北朝,青瓷已經獨霸中國的瓷器市場。
此時,白瓷在北方悄然興起,並在青瓷的強大統治下頑強地生根發芽。經過歲月的洗禮,唐朝時已經和青瓷分庭抗禮。兩者各領風騷,有「南青北白」之說。唐朝的彩陶藝術也有了很大發展,最大的成就是人們後來所熟知的「唐三彩」。唐三彩主要由黃、綠、白三色的釉彩塗於胎身,因此得名。其造型豐富多樣,有各種人物、動物、花鳥等,其中最出名的,要屬唐三彩的馬。
隨著唐王朝的土崩瓦解,中國瓷器市場格局重新洗牌。到了宋朝,瓷器產品打上了地方風格的烙印,形成一個個「瓷器割據」。總體上可概括為「五大名窯」,就是人們常說的官、哥、汝、定、鈞。
經過近千年的發展,中國陶瓷到明清時期更加燦爛輝煌。瓷器不再單調乏味,而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有藍釉、祭紅釉、郎窯紅釉、豆紅釉、黃釉、孔雀綠釉、黑釉等,其中黑釉是用來描邊的。
明代宣德的瓷器在落款上極為講究——真品上的落款中,「德」字右半部分「心」字之上的一橫是省略的,但是宣德爐除外。因為宣德爐是皇家使用的,所以不能殘缺。德化窯的產品質地極脆,製作小型瓷器尚可,大型器物則容易變形,但非常適合佛像,傳世的德化窯佛像價值很高。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但陶瓷製造卻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時代,景德鎮依然穩居陶瓷生產的重要中心。清朝瓷器質量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最高。清朝的統治者非常關心陶瓷業的發展,曾多次頒布特別御令,直接指導官窯的生產活動,對每一件瓷器的器形、樣式、尺寸、紋路等都有明確的批示。這個時期,普遍實行「官搭民燒」制度。所謂「官搭民燒」,就是朝廷把一些御用瓷器的製造工作外包給民窯。由專門的機構設計好瓷器的樣子,同時計算好所需銀兩的數目,一並交給民窯。民窯拿著銀兩去購買原料,按要求進行燒制。如果燒出來的瓷器不合規定,或者製作過程中出現事故,導致原料無法使用,損失必須由民窯自己掏錢承擔。無論返工多少次,朝廷絕不再播一兩銀子,根本不會去管民窯是賺還是賠。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講,就是自負盈虧。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許多學者都把官搭民燒歸為「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因為朝廷可以憑借皇權,肆意壓低價格。但我認為這樣簡單的評價有失偏頗。實際上,當時參加「官搭民燒」的民窯中,真正賠錢的極少。原因有三:一是參加御用瓷器的燒制,有助於提高民窯的生產技術和效率,在提高瓷器質量的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第二,因為是在和皇家做生意,窯廠的腰桿就硬了,這相當於做了廣告,是一種巨大的無形資產;第三,參加官搭民燒的窯廠同時也生產民用的瓷器,當然價格會比普通窯廠的產品要高,但是買的人卻不減反增。總之,因為燒御用瓷器所賠的錢可以通過種種途徑賺回來,還會有豐厚的盈餘。由此可見,「官搭民燒」促成了朝廷和民窯的雙贏,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制度,否則它不會延續百年。
C. 中國古代陶瓷發展歷程
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
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3)中國陶瓷歷史擴展閱讀
按用途分: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壇、盆、罐、盤、碟、碗等。
2、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園林陶瓷、器皿、相框、壁畫、陳設品等。
3、工業陶瓷:指應用於各種工業的陶瓷製品。又分以下4各方面:
①建築一衛生陶瓷: 如磚瓦,排水管、面磚,外牆磚,衛生潔具等;
②化工(化學)陶瓷: 用於各種化學工業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閥以及搪砌反應鍋的耐酸磚、灰等;
③電瓷: 用於電力工業高低壓輸電線路上的絕緣子。電機用套管,支柱絕緣子、低壓電器和照明用絕緣子,以及電訊用絕緣子,無線電用絕緣子等;
④特種陶瓷: 用於各種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特種陶瓷製品,有高鋁氧質瓷、鎂石質瓷、鈦鎂石質瓷、鋯英石質瓷、鋰質瓷、以及磁性瓷、金屬陶瓷等。
D. 簡述中國瓷器發展史
中國瓷器的產生和發展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 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准了。
東漢之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紹興、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所謂窯系,是指某一著名窯場與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窯場均生產某一種或幾種相同類型的產品,這些窯場就構成一個窯系,以主要和最有影響的窯場命名。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西晉時又出現了了扁壺、雞壺、燭台和辟邪等新產品。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當時還有婺州窯、湘陰窯和豐城窯等著名窯址。
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於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蓮瓣罐是北朝典型產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圓系、條系的區別,均從肩至腹堆塑成肥碩的蓮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產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4件蓮花尊。其體積最大的一件高約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貼花,飾飛天紋、寶相花紋、獸面紋和蟠龍紋。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層堆塑上覆下仰蓮瓣紋。
北方瓷器生產雖晚於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後,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長沙窯的復彩瓷均有較大的發展。
其中,長沙窯的瓷器在亞非13個國家、73個地點都有出土,說明它的影響遍及國內外。從其產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棗、棕櫚紋樣及書寫阿拉伯文等方面來看,可能出現了專門為外銷而生產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礎之上,出現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並稱於世的現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國瓷器生產承前啟後的轉折時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創新和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和飲譽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元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為突出的則是青花和釉里紅的燒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鈷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罩以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一經在景德鎮出現,就以極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成為生產的主流達數百年之久,並遠銷國內各地及亞、非諸國;釉里紅是用銅紅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繪以紋飾,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呈釉下紅彩的瓷器。釉里紅的燒成難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純正者少。釉里紅呈色鮮艷,白地紅花引人矚目,極受人們的歡迎。
E. 中國陶瓷歷史有多久
中華向號瓷之國,景德鎮歷稱瓷之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的瓷器稱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
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武稱為「瓷都」的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 史書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古代叫新平鎮)。早在漢代,當時的這個地區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這樣,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歷史已有兩千年。
史書上的景瓷生產
據有關史料記載,漢代以後的景德鎮地區,已有各種各樣的瓷器生產。晉代時,有個叫趙慨的人,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世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華的庭台樓閣,下詔令要這里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 ,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煬帝又要這里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說明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有了較大的影響。
強盛的唐帝國建立之後,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當時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 個出名的制瓷人物,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他們所造的瓷器"瑩如玉""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送到京都出售,被稱為"假玉器",轟動市場,皇帝下令作貢品,"於是昌南瓷名天下"。
F. 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你了解多少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 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 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中國瓷器發展史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 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G. 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瓷復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制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三千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
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