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朝鮮族歷史

中國朝鮮族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6 18:10:43

㈠ 延邊朝鮮族的歷史

我就是延邊人啊!我來告訴你吧
朝鮮族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吉林省其他地方,黑龍江、遼寧、內蒙古自治區及內地的一些城市也有分布。人口192.38萬人(2000年),吉林省有1145688人。

中國朝鮮族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三省的朝鮮人。其中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居東北境內。自19世紀中葉起,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遷入,尤其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荒後,大批朝鮮人遷至延邊等地。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又有大批朝鮮人遷人中國東北各地。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系屬尚無定論;朝鮮文創於1444年,有40個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寫時,把同一音節的音素迭成字塊構成方塊形文字。

解放前,朝鮮族地區處於封建地主經濟階段,並有一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少數滿族、漢族「佔山戶」強占農民開拓的土地,致使農民淪為其佃戶和僱工。同時,朝鮮族中,也分化出極少數地主。租佃關系有「活租」與「定租」,租率達50%。還有多種名目的超經濟剝削。

朝鮮族擅長在寒冷地區種水稻。克服了圖門江、鴨綠江流域山多、荒原多、沼澤多和寒冷、無霜期短等困難,使水稻在我國東北生長。延邊已成為東北地區著名「水稻之鄉」,所產大米,色白如雪,油性大,與京津的「小站稻」齊名於世。朝鮮族聚居地區有大面積原始森林,素稱「長白林海」,是我國重要林業基地。所產的人參、貂皮、鹿茸角被奉為東北「三寶」。密林中還棲息著東北虎、梅花鹿、灰鼠等珍貴動物。延邊黃牛是我國五大地方良種牛之一。

㈡ 朝鮮族的歷史

朝鮮族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吉林省其他地方,黑龍江、遼寧、內蒙古自治區及內地的一些城市也有分布。人口192.38萬人(2000年),吉林省有1145688人。

中國朝鮮族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三省的朝鮮人。其中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居東北境內。自19世紀中葉起,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遷入,尤其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荒後,大批朝鮮人遷至延邊等地。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又有大批朝鮮人遷人中國東北各地。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系屬尚無定論;朝鮮文創於1444年,有40個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寫時,把同一音節的音素迭成字塊構成方塊形文字。

解放前,朝鮮族地區處於封建地主經濟階段,並有一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少數滿族、漢族「佔山戶」強占農民開拓的土地,致使農民淪為其佃戶和僱工。同時,朝鮮族中,也分化出極少數地主。租佃關系有「活租」與「定租」,租率達50%。還有多種名目的超經濟剝削。

朝鮮族擅長在寒冷地區種水稻。克服了圖門江、鴨綠江流域山多、荒原多、沼澤多和寒冷、無霜期短等困難,使水稻在我國東北生長。延邊已成為東北地區著名「水稻之鄉」,所產大米,色白如雪,油性大,與京津的「小站稻」齊名於世。朝鮮族聚居地區有大面積原始森林,素稱「長白林海」,是我國重要林業基地。所產的人參、貂皮、鹿茸角被奉為東北「三寶」。密林中還棲息著東北虎、梅花鹿、灰鼠等珍貴動物。延邊黃牛是我國五大地方良種牛之一。

㈢ 朝鮮族的民族歷史

史前時期

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一般觀點認為朝鮮民族是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而衍變而來。

檀君朝鮮

傳說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現在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神話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中。

辰國

辰國被是三韓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聯邦制的國家。從辰國能與衛滿朝鮮抗衡並能派特使到漢朝的角度上看,辰國應存在穩定的中央集權。三韓中的辰韓沿用了辰國的名字。馬韓曾宣稱自己是辰國之王。

箕子朝鮮

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朝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朝鮮《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衛滿朝鮮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前三國時期

這一時期鐵器被廣泛生產和運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北部主要分布著扶余、高句麗、沃沮、東濊等部落國家。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其中的真番、臨屯二郡很快被撤消,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開始逐步統一其周邊國家,後又吞並樂浪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三韓聯盟。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
三國時期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朝鮮三國時期」。
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
百濟由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百濟吞並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
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並了辰韓部族立國。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並了伽倻。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統一新羅時期

新羅從百濟奪取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疆域抵達黃海。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聯合新羅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670-676年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新羅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政權,定國號「高麗」,史稱「王氏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於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高麗王朝時期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993年,高麗契丹戰爭後高麗按協議與宋朝斷交,並獲得鴨綠江以東故地。並在以後兩次戰爭中擊退契丹的入侵。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
1231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蒙古則答應撤軍。元朝建立後,不肯降元的三別抄繼續發動抗元戰爭;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時期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朝鮮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朝鮮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成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即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內亂,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朝鮮純宗。
1919年3月1日,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語,朝鮮半島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生在漢城(首爾)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喚起人民的反抗意識,民眾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
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現代

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共同託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解放,美國和蘇聯隨即改變計劃,商定以北緯38°為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三八線)同時,蘇聯、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南半部,朝鮮半島從此處於分裂狀態。。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朝鮮半島南部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北部於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韓國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面臨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在這時,朝鮮領導人向中國政府請求支援。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幫助朝鮮作戰。
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1953年7月27日,美國被迫與朝中方面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雙方最終決定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軍隊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以監察朝韓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953年10月1日,美國和韓國共同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韓國駐軍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

㈣ 朝鮮族有多少年的歷史

朝鮮族的主源,應當是朝鮮半島最早的居民是韓和穢。他們的先人早在舊石器時代就一直居住在朝鮮半島。韓種族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居住朝鮮半島的南部。穢種族屬於北方蒙古人種,居住在朝鮮半島的北部及中國東北地區。韓、穢兩種族早就人口眾多,是朝鮮半島舊石器以至新石器時代諸文化的主人。
在商、周之時(公元前十一世紀),原來居住在遼東地區的東夷人,開始遷徙到遼東半島。商朝貴族箕子東走建朝鮮的記載,應當是這一遷徙在史籍上的反映。遼東式石棚及青銅短劍的分布於朝鮮半島北部,也應當是東夷族進入朝鮮半島的遺跡。據《後漢書·東夷傳》載:「昔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箕子教以禮義、田 ,又制八條之教。」《三國志·東夷傳》也有相同的記載。表明古朝鮮是由箕子所率領東走的商人(東夷人的一支)和朝鮮半島土著的穢人結合而成。
中外史學家對箕子王朝鮮之說,頗有爭議,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朝鮮的多數學者否認「箕子東來說」,少數人則認為是歷史事實。南朝鮮史學界有人認為箕子是存在的,並要求在「國史」中加以記述。有人則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認為「華北文化」傳入朝鮮,「並不和哪個特定人物--箕子的東來相關聯」。中國史學界,有些認為箕子朝鮮說「未必完全可靠,可能是後人的牽強附會」。也有人認為此說是能夠成立的。但不論分歧如何,雙方都認為中國華北地區文化進入朝鮮半島是無可置疑的,即使不把它和箕子聯系起來,有一部漢族先人早在青銅時代及以前就遷居朝鮮半島也應當是事實。其二,即使主張箕子建古朝鮮者,也不否認朝鮮半島早有居民存在。這也是雙方一致公認的。其三,對見於大量史籍記載的「箕子東走說」輕易否定還是不妥當的,至少從目前看,否定者還提不出強有力的根據。司馬遷的《史記》綜合了古代史籍中關於箕子的記載,在《宋微子世家》中作了系統的科學的論述。並在《朝鮮列傳》中,明確地記載了當時朝鮮侯姓箕,照應了他們和箕子的承襲關系。還是可信的。
公元前三世紀左右,燕人佔取遼東,並攻佔了古朝鮮西部的
檀君郵票
土地,促使了居住在遼東的夷人和新牽來的燕人(華夏族的一支)融合成新的燕人,不久並入於秦,成為今漢族的一部分。而居住朝鮮半島的夷人,則和當地的穢人融合成了古朝鮮族。
公元前二世紀,中國秦漢之交,中原戰亂,「燕、齊、趙民避地朝鮮者數萬口」。漢初,燕人衛滿東走出塞,「度貝水,居朝鮮之西界秦故空地上下障。滿誘亡黨(中國移民)眾稍多,乃攻准,准逃亡。」衛滿建立了衛氏朝鮮。衛氏朝鮮的建立,表明了燕人的進一步遷入朝鮮半島北部。
與此同時,箕氏的後代箕准南走馬韓為王。此外在秦代還有一部分漢人,為逃避秦的徭役,逃亡到朝鮮半島的東南部,與當地土著韓族結合形成了漢代的辰韓。北方民族進入了朝鮮半島的南部。
公元前一O八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於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樂浪等郡縣,漢民更進一步遷居朝鮮半島。
漢魏之時,在朝鮮半島南部,居住著韓種的三支,馬韓、辰韓、弁韓。史載馬韓有五十四國總十餘萬戶。辰韓、弁韓各有二十國。共七十八國。共計為二十萬戶,約近百萬人。
公元一世紀開始,原居住在鴨綠江流域的高句麗人逐漸南下佔有朝鮮半島北部,公元四世紀攻佔了樂浪郡。部分漢人如張統等遷居遼西、退出了朝鮮半島。部分漢人留居朝鮮半島和古朝鮮人、穢人一起在高句麗人統治下,逐漸融合成新的民族。同時,高句麗人有部分南下與朝鮮半島南部的韓人相結合建立了百濟國。辰韓(由南遷的秦人和當地的土著的韓人結合而成)的苗裔建立了新羅國家。朝鮮半島初步形成了三個並列的小民族。
公元七世紀,新羅和唐聯合,攻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不久唐兵被迫撤出朝鮮半島。新羅基本上統一了朝鮮半島,在朝鮮半島上第一次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棗新羅民族。
但當時朝鮮的東北部還為渤海國所佔,渤海族是以粟末摸和及高麗遺民為主融合其他穢百人形成的一個民族。高句麗民族一部分遷居中國中原地區加入於漢族之中,一部分加入渤海族之中,一部分加入新羅民族之中。
公元十世紀,遼滅渤海,將渤海人西遷,部分渤海人南投新羅,加入新羅族中。而同時,原居牡丹江流域的女真人南下,佔有了朝鮮半島的東北部。
也在公元十世紀初,王建創立了高麗王朝,新羅人改稱高麗人。高麗人與新羅人不同是前者吸收了十餘萬渤海人,但主體是一樣的。高麗人和高句麗人卻根本不同。高句麗人是橫跨中朝兩國國土,但又不包括朝鮮半島南部的一個古民族。而高麗人則是純屬朝鮮半島上的一個民族。
公元十四世紀,李氏朝鮮建立,這個民族復被稱為朝鮮族。此後一個時期居住在朝鮮半島東北部的女真人,部分北遷成為女真族和滿族的一部分,部分南徙加入於朝鮮民族之中。
朝鮮民族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許多民族,但它的主體是穢和韓,以後又加入了大量漢人(東夷也是漢人先人的一支)和高句麗人。
清朝為了統治全國各族把滿族人大批遷移到全國各地,使東北很多地區荒蕪,朝鮮人開始北度圖們江進入中國東北地區。成為今天中國東北的一個民族。但他們並不是長期居住東北的土著民族。
過去學術界有一種錯誤認識,認為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夫餘人、高句麗人都是今天朝鮮族的祖先。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夫餘人和高句麗人是有相當一部分加入了今天的朝鮮族,但更多的是加入於中國的漢族之中。
現在居住在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並不是古代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人的直接後裔。如果說他們含有高句麗人的血統,也只能說他們中包含了部分居住在朝鮮半島的高句麗人的血液

㈤ 朝鮮族的起源

朝鮮族在中國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亦是中國第14大民族。中國現代朝鮮族大多是19世紀後遷入中國的朝鮮族人的後裔。吉林、黑龍江、遼寧以及內蒙等省份和北京、上海等城市是現代朝鮮族聚居地,開放的沿海城市也是朝鮮族活躍地區。

朝鮮族的起源是公元前11世紀,原來居住在中國北方的一部分殷商族人開始遷徙到朝鮮半島,箕子東走應當是這一遷徙在史籍上的反映。

據中國史書記載,殷商末年著名的賢臣、紂王的叔父箕子,眼見紂王暴虐無道,屢番苦諫而失敗,反遭囚禁,直到周武王滅商之後才獲釋放。

箕子不忍殷商被滅,偷偷回到自己的封地,率數千族人向東逃到朝鮮半島。周武王封箕子為王,建都平壤,稱箕氏朝鮮。

箕子所率領東走的殷商遺民給大同江流域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同時也帶來中國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他們與當地的穢人相互結合,形成朝鮮半島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5)中國朝鮮族歷史擴展閱讀:

關於朝鮮人的起源,在朝鮮半島還流行檀君開國的神話。檀君神話最早記載於13世紀的朝鮮文獻《三國遺事》中。

相傳在公元前2300多年的中國上古唐堯時期,天帝桓因的庶子桓雄喜愛人間世界,帶3000仆從降臨於朝鮮半島的太白山頂神檀樹下,建立「神市」。

他率領風伯、雨神、雲師,還帶領教臣民懂得農耕、醫葯、木工、紡織、捕魚等360多種謀生之道和技藝的能工巧匠來到朝鮮半島。他制定各種法規、刑罰,進行賢明的治理。他的王國內有一頭熊和一隻老虎同住在一個洞穴中。

它們向桓雄祈求,希望能變成人。桓雄給了他們一把靈艾和20枚大蒜,告訴它們,如果它們吃了大蒜和艾蒿後,在百天內不見陽光,就能變成人。老虎因缺乏毅力而失敗了,熊經受住了考驗變成一個美女。熊女無人婚配,又在檀樹下祈求懷孕。

桓雄暫變成人與她婚配,生了兒子。這個孩子就是檀君王儉。檀君在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以平壤為都城建立了王國,定名為「朝鮮」。他後來隱居於阿斯達山,成了山神,一直活了1908歲。

朝鮮人至今仍在開天節紀念檀君,並一度實行檀君紀年,可見這種關於朝鮮民族起源的傳說非常深入人心。

後來的檀君教、大倧教都是崇拜檀君的宗教。在現代檀君廟里,有很多虔誠的信徒向檀君神像頂禮膜拜。歷史上的朝鮮半島曾先後有過許多民族定居,發生過一系列民族融合,最終才形成今天的朝鮮民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鮮族

㈥ 朝鮮族的來歷

朝鮮族是由相鄰的朝鮮半島陸續遷入、定居東北地區而逐漸形成的我國跨境民族之一。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早在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朝鮮族的祖先就已定居在我國華北、東北境內。

從19世紀中葉開始,有更多的朝鮮人接連不斷地從朝鮮半島遷入,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由於當時朝鮮封建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特別是1869年前後朝鮮北部遭受了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飢寒交迫的朝鮮農民紛紛背井離鄉,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一帶開墾,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

(6)中國朝鮮族歷史擴展閱讀:

風俗習慣

朝鮮族的傳統服裝與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鮮族居住以火炕為中心,平時男人盤腿而坐,而婦女坐相一般是雙膝著地的脆式,所以衣著多是寬松式。朝鮮族一般喜著白衣素服,顯示出喜愛清凈樸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稱。

朝鮮族風味小菜很有特點,以腌、拌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腌小菜,這是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朝鮮族很講究腌,各家為腌小菜都備有大小不同的壇缸,腌菜有白菜、蘿卜、纓菜、黃瓜、茄子、大頭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為有名。

傳統的朝鮮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一般建在沿山的平川地帶,房屋正面朝陽,依山傍水,保持樸素潔凈,盡量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婚姻是人生大事,作為締結良緣的婚禮受人重視是必然之事。習慣上,朝鮮族婚禮按「婚儀」、「納采」、「納幣」和「迎親」等程序進行。婚儀是父母通過媒人商議好子女婚事,納采為訂婚儀式,納幣是新郎家送彩禮以示對女方家許婚的謝意。

㈦ 中國朝鮮族移民史的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編 清代朝鮮移民
第一章中朝疆界的自然人文特徵
第二章明清之交中朝邊界行政機構與民族流動
第三章明末清初朝鮮移民的遷入
第四章東北封禁朝鮮移民的犯越
第五章東北開禁後朝鮮移民的大量
第六章清對朝鮮移民的撫綏措置
第七章「間島問題」始末
第二編 民國時期朝鮮移民
第一章日朝合並後朝鮮人大量遷入的原因
第二章1919年「三·一」運動後遷入的原因
第三章中日兩國對朝鮮移民的管轄之爭
第四章奉系軍閥對朝鮮人的統治政策
第五章東北朝鮮人反對日本管制與爭取歸北
第六章朝鮮移民與東北水田的發展
第七章東北朝鮮人社會文化生活狀況
第三編 日偽時期朝鮮移民
第一章日偽對朝鮮移民的放任方針
第二章日本對東北朝鮮人的管制措施
第三章1937年以後日本計劃移民與朝鮮開拓民
第四章朝鮮開拓民入殖過程與生活狀態
第五章滿洲移民業務的一元化與朝鮮開拓民政策的失敗
第六章日偽對東北朝鮮人社會文化的管制
第四編 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朝鮮人
第一章抗戰後東北朝鮮人所處的社會環境
第二章解放區民主政府的建立與土地改革
第三章國民黨返還朝鮮人資產與農貸政策
第四章東北朝鮮人團體爭取生存權的活動
後記
部分章節:
第一章中朝疆界的自然人文特徵.
中朝兩國自古以來山水相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兩國政權諸多更迭,疆界幾經變遷。中朝現以長白山為界山,以東流的圖們江和西流的鴨綠江為界河。這種疆界,明初已趨定型。清代中朝疆界,仍依如前朝,南岸為朝鮮,北岸為清所屬。此後,中朝國界固定以長白山為界山,以圖們江、鴨綠江為界河。
朝鮮移民自明末清初或翻越長白山,或渡過圖們江及鴨綠江遷入中國東北地區,長白山、圖們江及鴨綠江自然成了他們踏上中國東北之境的第一門關和移民生活的起點。為了有助於從自然地理和空間上把握和了解朝鮮移民遷居東北的過程,應首先考察一下中朝疆界的自然人文概況。
第一節長白山
一、山名的由來
長白山坐落在中國吉林省的東部,介於中朝疆界,是圖們江、鴨綠江、松花江的發源地。長白山總面積約有8000平方公里。其范圍北起吉林省安圖縣的松江鎮,西始吉林省撫松縣,東止於吉林省和龍市境內的南岡嶺,南部直延伸到今朝鮮境內。由於長白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徵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世人注目。

㈧ 請簡述朝鮮族歷史

在數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萬年,公元前1000年開始從中國傳入青銅製造技術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由中國傳入冶鐵技術進入鐵器時代。
最早有文字記錄的是箕子朝鮮,中國先秦時代東北地方政權;
衛氏朝鮮,中國漢代地方政權。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亡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統一其舊域後
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後被高句麗所滅。
並且在3世紀末完全統一了馬韓54國。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唐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676年,由於出現反抗以及唐朝還要防禦突厥的威脅,唐軍從百濟故地撤退並將該地轉交新羅,新羅最終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在935年被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高麗王朝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

㈨ 誰知道中國的朝鮮族人的歷史

朝鮮族

chaoxian zu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1923842人。

民族概況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吉、遼三省。其餘則散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濟南、西安、武漢等內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多數居民使用朝鮮語和朝鮮文。雜居地區的朝鮮族通用漢文。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朝鮮族人口數為1923842。

中國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3省的朝鮮人。他們定居下來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一個民族。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有一部分中國朝鮮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東北境內。如遼寧省蓋縣朴家溝村姓朴的朝鮮族,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從19世紀中葉開始,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從朝鮮半島遷入,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由於當時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壓迫,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椎,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但此時遷入人數還不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在朝鮮侵略的加劇,大批居民為尋找生路,不顧清政府禁令,紛紛徙入中國東北邊疆地區定居下來,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族農戶。

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採取封禁政策。後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里、寬約50里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更便於朝鮮農民大批移入東北地區定居。

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不堪忍受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朝鮮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06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入朝鮮聚居區以後,朝鮮族人民便開始了抗日活動,從自發的到有組織抗日活動層出不窮。1927年10月,在朝鮮地區開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朝、漢聯合抗日游擊隊在各地建立起來。在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中朝鮮族占絕大多數,第一、七軍中朝鮮族戰士也約佔半數。1938年秋,有8名漢族、朝鮮族女游擊隊員在強大敵人面前,射完最後一顆子彈,砸碎武器,縱身跳入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光榮犧牲,譜寫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壯抗日詩篇。數以萬計的朝鮮族戰士在抗日戰場上捐軀。在解放戰爭時期,僅延邊參軍的朝鮮族就達5萬人。朝鮮戰爭爆發後,大批朝鮮族青壯年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鄰國同胞並肩戰斗,為朝鮮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社會經濟

朝鮮族聚居的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我國主要林區之一。在長白山下,朝鮮族人民開拓了這塊富饒的疆土。朝鮮族在東北邊疆開發荒地初期,糧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飢;住的是極簡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沒有耕畜便靠人力墾拓。到1881年在延邊地區先後墾拓的土地達5300多公頃。1884年在朝鮮族專墾地區開墾的土地已達12000多公頃。長期以來,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部分人從事林、副業。19世紀70年代,他們在吉林省通化縣大甸子等地,試種水稻獲得成功,後相繼在臨江、懷仁、興京、柳河、海龍等地和延邊部分地區擴種。1906年朝鮮族農民在和龍縣勇智鄉大教洞開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穀產量提高,從此延邊地區的稻田面積逐年增加,成為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水稻產區。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營養豐富,與京津的「小站稻」齊名於世。但少數持有特殊權勢的滿族、漢族「佔山戶」用各種手段強占農民用血汗開拓的大片土地,使農民變成自己的佃戶或僱工。同時,在朝鮮族中也分化出極少數地主。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朝鮮族地區處在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並有了一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租佃關系有「活租」和「定租」兩種。「活租」租率達50%。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超經濟剝削。民國時,僅延邊地區地方官府徵收的稅目就有30種以上。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朝鮮族地區先後解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1946年進行了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朝鮮族人民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雜居在各地的朝鮮族也先後建立了幾十個民族鄉。

為了充分利用朝鮮族聚居區的地上地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事業蓬勃發展起來。延邊州已擁有鋼鐵、煤炭、電力、機械、有色金屬、紡織、橡膠、化肥、造紙、印刷、食品、陶瓷、制葯等工礦企業,工業體系初具規模,成為我國民族特需用品生產基地之一。工業總產值逐年增加。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全面發展,延邊是中國北方的水稻之鄉,其品種優良,氣候條件好,他們積極引進科學技術.使水稻連年增產。水果品種齊全,以聞名全國的蘋果梨為大宗。烤煙產量也很可觀,是我國的主要烤煙產區之一。人參、鹿茸也是該地區傳統產品,久負盛名。延邊自治州內有鐵路、公路,四通八達,縣縣通火車。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延邊在對外開放方面得地勢之利。琿春經濟特區已經國務院批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經濟增長具有強勁之勢。

文化藝術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餘,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會」。伽椰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長鼓舞、農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歌舞節目。朝鮮族舞蹈優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裊娜,如仙鶴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剛勁跌岩,活潑瀟灑,反映了明朗激昂與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鮮族歌曲具有旋律流暢、婉轉、明朗的特點。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長白之歌》、獨唱《閨女之歌》等,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謠》、《阿里朗》、《諾多爾江邊》等,人人會唱。

朝鮮族的體育活動也有特點。摔跤是他們的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從鄉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一般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即組織踢足球。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女子足球隊。每逢節、假日,常舉辦以足球為中心的多種體育比賽。由於足球運動普及,延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足球之鄉」。盪鞦韆和跳板是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

朝鮮族人民特別重視教育,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興辦了不少學校。有「寧肯啃樹皮,也要讓兒女上學」的好傳統。解放後,各地紛紛建立「家長會」、「董事會」等民間辦學組織,自籌資金、材料,辦起了幾百所中小學。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少數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後來陸續創辦了延邊醫學院、延邊農學院、延邊教育學校等高等院校和延邊藝術學校等十幾所中等專業學校和1000多所中小學校。各級教育網已經形成。各類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鮮族的高、中級知識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鮮族地區的各條戰線。在延邊地區還建立了各種成人教育學校。農業、林業、文、史、教育等各種科研團體,為延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朝鮮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按照傳統習慣,近親、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習俗。父子關系是一切人倫關系的基礎。講求父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社會上老人受到尊重,人們非常鄙棄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多數地區居民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的則實行火葬。

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服裝。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叫「則高利」和「契瑪」。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漬(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愛吃打糕、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現在不少人學習漢族烹飪技術。

朝鮮族的村落,多位於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內房屋的建築面向東南、南和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牆外多刷白色。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室內有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近年來家庭中的陳設日漸講究。朝鮮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注重衛生,尤忌隨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潔。

朝鮮族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清明上墳添土,中秋除草,並進行祭祀,以示對故人的哀思。此外還有3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後兩個喜慶日,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壽、祝福。

朝鮮族信仰宗教的人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佛教在朝鮮族中有悠久的歷史,佛教的某些禮儀和習俗早已滲透於朝鮮族人民生活之中,成為民族風俗。但是,現在佛教在朝鮮族中影響不多。近年來,因為受到韓國的影響,在我國朝鮮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朝鮮族沒有全民性的統一宗教。

㈩ 中國與朝鮮的歷史淵源

早在周朝開國時,商朝的遺民不願被周朝統治,而遷徙到朝鮮半島一帶居住,版是最早朝鮮地權區的居民。之後周朝 燕國 秦朝都在哪裡統治過,漢朝時更建立了樂浪郡。漢朝末年,朝鮮半島一帶居住了大量的各種少數民族,如鮮卑 匈奴 東胡等。建立了不少小國,隋朝時,高麗強大起來,對隋朝產生威脅,楊廣起兵討伐,之後唐朝時經過多次戰爭,滅掉了高麗 百濟等小國,因新羅國一直對唐朝表面恭敬,唐朝默認了當地領土被新羅吞並,新羅人,就是現在的朝鮮族 。之後朝鮮一直是中國的屬國。中國也多次出兵保護朝鮮不被外國入侵。清末,朝鮮被日本滅國,二戰結束後,朝鮮被分為南北兩國分別獨立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朝鮮族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