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想要簡要的了解中國歷史...
http://..com/question/22610000.html 這里很清楚
❷ 想了解中國歷史
其實如果想了解最准確的中國歷史還應該是《中國通史》和《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兩本書是專最權屬威的,當然你要是不喜歡文言文可以選擇白話文或者是簡寫版的。
另外,像你說的比較有意思的有《明朝的那些事兒》《春秋的那些事》《萬曆十五年》《一口氣讀完道教史》《水煮清王朝》《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大秦帝國》《最三國》《那時漢朝》《唐史並不如煙》都非常不錯,你去當當網、卓越網就能買,多數圖書館也能借
還有問題就繼續HI我吧
❸ 如何學習了解中國歷史
1、首先,掌握一些系統的歷史知識、史學理論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憑興趣,「跟著感覺走」,讀了再多的書,看了再多《百家講壇》中的歷史講座,你都未必真的理解歷史,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
那麼,怎樣掌握基本的系統歷史知識和史學理論?你可以根據你已有的基礎,選擇比較權威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著作下點功夫來啃。為什麼要先讀權威的通史著作,因為它的作者治學嚴謹,寫的書史料翔實,論述、論證比較科學,會啟迪你如何正確地觀察、分析問題,這就讓你初步學習到基本的史學理論、史學方法。加上它們是通史,這就使你的歷史知識不會是支離破碎的,而是系統的有規律的東西。有些新潮的年輕人會說,那些「公認的、權威的」歷史著作保守,觀點不新。是有這種情況,但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才是最值得學的,至於觀點、結論本來就不可能永久不變的,否則歷史學就不會發展了,就不是一門科學了。
2、其次,在吃力地啃通史名著的同時,為了張弛結合,也為了培養興趣,可結合閱讀些既生動又嚴肅通俗歷史著作。這些科普型的歷史著作必須是公認的、久經檢驗的,如過去吳晗編的「歷史小叢書」以及以後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初學者最好不要迷於一些不負責任的嘩眾取寵的歷史書,例如大量充斥於書店的什麼什麼「大帝」的書。也不要迷信外國歷史學家的著作,它們當中即使質量較好較權威的往往也是一西方為中心的,對東方包括中國歷史或者有成見、偏見,或者並不真的了解中國歷史。當然,看看人家是怎麼看世界看中國還是有好處的,我只是說:不要迷信,不要人雲亦雲,其實對自己中國人寫的書也一樣。
3、爭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學好中國古代史,像《史記》、《資治通鑒》之類的古代史學名著都沒有接觸,只是讀後人寫的歷史書,實在太不夠了。當然,你不想把歷史當作自己的專業,讀多讀少要根據你的時間和精力,但有可能讀多點是有好處的,至少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會相信那些不負責任的胡謅。
❹ 讀懂中國歷史,需從讀懂三家分晉開始!為何這樣說
首先,我們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周朝它分為了西周和東周,整個周朝在統治時其實是採取分封制這樣一個制度的,所以諸侯國其實是擁有本國自治的這樣一個權力的,東周時,諸侯國漸漸強大起來,周王朝也控制不住諸侯國的發展了。
以上就是三家分晉的主要故事梗概,三家分晉它是春秋時代的結束的標志也是開啟了戰國的新篇章。也因為三家分晉,使得秦、齊、楚、趙、燕、韓、魏處於七國並立的局面。
❺ 為何說讀懂中國歷史,需從讀懂三家分晉開始
由周武王姬發創建的周朝,享國長達791年之久,創歷史之最。但是,周朝的政治格局,並非始終一貫,而是分為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了春秋和戰國。其中,西周與東周的分水嶺是周平王東遷,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是三家分晉。
周平王東遷,意味著“周轍東,王綱墜”,作為兩周的分界自是理所當然。那麼,三家分晉又有何重大歷史意義?為什麼被史學界視為春秋的終結、戰國的開端?
(秦始皇)
綜上,三家分晉的影響延綿千年,有著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是歷代歷史學家和歷史愛好者研究中國歷史的必修課題,甚至可以說,若要讀懂中國歷史,需從讀懂三家分晉開始。這也是司馬光將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鑒》開篇的原因之一。
❻ 我想了解中國歷史要看什麼書
可以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
1、《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2、《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3、《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而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5、《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❼ 我想全面了解中國歷史,應該先看哪幾本書
1、《國史大綱》:《國史大綱》是一部中國通史,力求簡要,舉其大綱,刪其瑣節。回在不到答1000頁的篇幅里,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又顯示了作者駕馭繁復歷史的偉力,整書綱舉目張,簡繁得當。
2、《明朝那些事兒》: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
3、《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重大,有關著述已出版不少。這本書的研究可謂推陳出新,作者一系列獨到創見可能在學術界引起爭議,相信這種爭議將有助於深化中國近代史研究。
4、《萬曆十五年》:本書是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作者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5、《中國通史》:本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敘述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兵制、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冊按歷史順序敘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
❽ 一篇精彩絕倫的成語千句文,讓你讀懂中國歷史,
兩宋興衰不是兩宋興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後的朝代。分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開封)與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稱兩宋
❾ 一口氣讀懂中國史讀後感不少於600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然而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浩如煙海,如《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及各類野史可謂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咽的苦葯.《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致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歷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一看的.
學會寬容
----讀《中國通史》有感
寬容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美德.寬容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海納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學會寬容.
有句耳熟能詳的名句:「天空是廣闊的,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請用真摯的手,接過我手中的花.它,將在你心坎兒里散發出愛的芬芳.只要用熱情和希望去珍惜,這愛的芬芳就永遠在你的心房……寬容,在你身上嗎?
翻開《中國通史》,發現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秦穆公的一匹良馬被歧下三百多個鄉下人偷宰著吃了.秦國官吏捕捉到他們,打算嚴加懲處.秦穆公說,他不能因一條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傷害.聽說吃了良馬肉,如果不喝酒,對身體會有害.賞他們酒喝,然後把他們全放了吧.後來,秦晉交戰,穆公的戰車陷入重圍,形勢十分險惡.這些鄉下人爭先恐後地沖上去與晉軍死戰,以報穆公的寬容之德.穆公脫險.
穆公的寬容,讓他在危急時刻救了自己.
容忍他人小的過失,他會以一技之長來感謝;釋放與你有大仇的人,他會以自己的性命來報答.只因報恩的情意在心底,總有一天會得到報答.由此看來,那些刻意尋找他人過錯,追尋仇人的人,豈不是太愚蠢了嗎?
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對與別人的過失,必要的指責無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就會讓世界變得更精彩,以寬容之心度他人之過,做世上精彩之人.
因為寬容,紛繁的生活才變得純凈;因為寬容,單調的生活才顯得鮮麗.寬容賦予了生命多麼美麗的色彩!
天地如此寬廣,但還有比他更寬廣的東西——人心.讓我們學會寬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