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知識點

世界歷史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2-06 16:22:26

Ⅰ 總結歷史知識

歷史:
必修1
知識點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點1 西周的分封制
考點2 西周的宗法制
知識點2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考點1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考點2 郡縣制
知識點3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考點1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考點2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考點3 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知識點4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考點1 宰相制度的廢除
考點2 內閣的創立
考點3 軍機處的設立
知識點5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考點1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考點2 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知識點6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知識點7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考點1 光榮革命
考點2 《權利法案》與責任內閣制
知識點8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知識點9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考點1 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考點2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知識點10 鴉片戰爭
考點1 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考點2 第二次鴉片戰爭
知識點11 太平天國運動
考點1 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
考點2 《天朝田畝制度》
考點3 太平天國的失敗
知識點12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考點1 甲午中日戰爭
考點2 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點13 辛亥革命
考點1 辛亥革命的醞釀和爆發
考點2 中華民國成立
考點3 辛亥革命的結局
知識點14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考點1 五四風雷
考點2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考點3 國民革命運動
知識點15 國共的十年對峙
考點1 武裝起義
考??2 土地革命
考點3 紅軍長征
知識點16 抗日戰爭
考點1 全民族的抗戰
考點2 日軍的滔天罪行
考點3 抗戰的勝利
知識點17 解放戰爭
考點1 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考點2 解放戰爭的勝利
知識點18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考點1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考點2 巴黎公社
知識點19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知識點20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考點1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
考點2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考點3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知識點21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考點1 「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考點2 民主、法制的健全與完善
知識點22 祖國統一大業
考點1 「一國兩制」的構想
考點2 香港、澳門的回歸
知識點23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考點1 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考點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考點3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知識點24 開創外交新局面
考點1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考點2 中美關系正常化
考點3 中日邦交正常化
考點4 新時期外交
知識點25 兩極世界的形成
考點1 美蘇冷戰
考點2 「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知識點26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考點1 走向聯合的歐洲
考點2 迅速崛起的日本
考點3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知識點27 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考點1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考點2 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及其影響
必修2
知識點1 中國古代農業
考點1 古代中國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變化
考點2 土地制度的演變
考點3 小農經濟
考點4 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知識點2 中國古代手工業
知識點3 中國古代商業
考點1 先秦至宋元商業的發展
考點2 微商與晉商
知識點4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考點1 資本主義萌芽
考點2 「重農抑商」政策
考點3 「海禁」與「閉關鎖國」
知識點5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考點1 自然經濟的解體
考點2 洋務運動
考點3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知識點6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考點1 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考點2 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
考點3 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考點4 民族工業的萎縮
知識點7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考點1 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
考點2 中共八大
考點3 國民經濟的劫難
知識點8 偉大的歷史轉折
知識點9 經濟體制改革
考點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考點2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知識點10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識點1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知識點12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考點1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考點2 改革開放後物質生活的變遷
考點3 新中國成立後風俗習慣的變遷
知識點13 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考點1 交通工具的發展
考點2 通訊工具的變遷
知識點14 大眾傳媒的變遷
考點1 報刊業走向繁榮
考點2 影視事業的發展
考點3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
知識點15 開辟新航路
知識點16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考點1 海上馬車夫
考點2 「日不落帝國」的形成
知識點17 工業革命
考點1 工業革命
考點2 第二次工業革命
考點3 壟斷組織的出現
知識點18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考點1 經濟危機
考點2 胡佛的反危機措施
知識點19 羅斯福新政
知識點20 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考點1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
考點2 二戰後西歐的經濟發展
考點3 二戰後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
考點4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知識點21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考點1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考點2 新經濟政策
知識點22 「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
考點1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
考點2 農業集體化運動
考點3 斯大林模式
知識點23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考點1 赫魯曉夫的改革
考點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考點3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知識點24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考點1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考點2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
知識點25 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考點1 歐洲聯盟
考點2 北美自由貿易區
考點3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知識點26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必修3
知識點1 「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
考點1 「百家爭鳴」
考點2 孔子及儒學的勃興
考點3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
知識點2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考點1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考點2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知識點3 宋明理學
考點1 宋朝的程朱理學
考點2 王陽明的心學
知識點4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考點1 李贄
考點2 三大進步思想家
知識點5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
知識點6 古代中國文學
知識點7 戲曲
知識點8 中國書法
知識點9 西學東漸與維新變法思想
考點1 開眼看世界
考點2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考點3 維新變法思想
知識點10 新文化運動
知識點11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知識點12 孫中山三民主義
考點1 三民主義
考點2 新三民主義
知識點13 毛澤東思想
知識點14 鄧小平理論
知識點15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知識點16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知識點17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知識點18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知識點19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考點1 智者學派
考點2 蘇格拉底
知識點20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考點1 文藝復興
考點2 宗教改革
知識點21 啟蒙運動
知識點22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知識點23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
知識點24 蒸汽和電的革命
考點1 蒸汽時代的到來
考點2 「電氣時代」
知識點25 互聯網與信息化社會
考點1 互聯網的誕生
考點2 知識經濟的發展
知識點26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
知識點27 美術的輝煌
知識點28 音樂的發展與變化
知識點29 影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選修1 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知識點1 棱倫改革
知識點2 商鞅變法
知識點3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識點4 王安石變法
知識點5 歐洲的宗教改革
知識點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知識點7 俄國農奴制改革
知識點8 明治維新
知識點9 戊戌變法

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知識點1 第一次世界大戰
考點1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
考點2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考點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
知識點2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
考點1 凡爾賽體系的構建
考點2 華盛頓體系的構建
考點3 「非戰公約」
考點4 國際聯盟
知識點3 第二次世界大戰
考點1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
考點2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考點3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知識點4 邪爾塔體系下的冷戰與和平
考點1 美蘇冷戰局面的形成
考點2 世界人民反戰和平運動的高漲
考點3 美蘇爭霸
考點4 聯合國
知識點5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考點1 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
考點2 中東戰爭
考點3 印巴戰爭與兩伊戰爭
考點4 海灣戰爭
知識點6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知識點1 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考點1 秦始皇
考點2 唐太宗
考點3 康熙帝
知識點2 東西方的先哲
考點1 孔子
考點2 柏拉圖
考點3 亞里士多德
知識點3 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傑出人物
考點1 克倫威爾
考點2 華盛頓
考點3 拿破崙
知識點4 「亞洲覺醒」的先驅
考點1 孫中山
考點2 甘地
考點3 凱末爾
知識點5 無產階級革命家
考點1 馬克思、恩格斯
考點2 列寧
考點3 毛澤東、鄧小平
知識點6 傑出的科學家
考點1 李時珍
考點2 詹天佑
考點3 李四光
考點4 牛頓
考點5 愛因斯坦

(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A、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1、國家機器的建立。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礎上,確定了周王、諸侯之間的關系。對鞏固周王室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B、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是復習的重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復習:
第一、階段劃分:1、春秋戰國——初步形成;2、秦漢——確立和發展;3、隋唐——完善;4、宋元——強化: 5、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和腐敗。
第二、主要措施:加強中央(皇帝)權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權(秦、漢、北宋、元、明、清)、加強軍事權(唐、北宋、明朝)、加強財政權(北宋、明、加強司法權(北宋、)、加強對官員的監察(御史的設立、明朝特務機構的設立)、加強思想控制等。
第三、封建中央集權制建立和發展的經濟基礎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來源是法家思想,漢武帝後,儒家思想成為其正統思想。
第四、封建中央集權制中斗爭的焦點是皇權與相權之爭,基本趨勢是分相權,集皇權,到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其發展達到了頂峰。
C、中國古代的兵役制度:魏晉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募兵制,王安石變法時的保甲法和將兵法。金的猛安謀克制以及後金和清時實行的八旗制度。

(二)、中國古代的經濟
A、中國古代的經濟制度:
1、土地制度:(1)、井田制(2)、屯田制(3)、均田制,(4)、更名田
2、 賦稅制度:
主要賦稅制度:(1)、西周諸侯要向周王交納貢賦。(2)、漢時的編戶齊民要交納賦稅、徭役、兵役、田租、人口稅和更賦。(3)、與均田制相適應的租調制、租庸調制。(4)、兩稅法,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5)方田均稅法。(6)一條鞭法,是我國賦役征銀的開始。(7)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
征稅依據:人 口:租調制、租庸調制
土地和財產:兩稅法、方田均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稅收種類:實物地租、勞役地租、貨幣地租。
賦稅制度變化是為了適應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緩和階級矛盾,有利於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放鬆了人身控制,到明朝中後期以後的改革在客觀上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B、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
經濟發展的原因:社會穩定;統治者調整政策;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區各民族以及同外國交往的加強;前代經濟發展打下基礎;人民的辛勤勞動,這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
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水利興修,耕地面積擴大,糧食產量提高,農作物品種引進和推廣等。)手工業(手工業部門的發展),商業:主要包括商品經濟、城市的發展和對外交往中的經濟往來。
C、江南經濟的發展:魏晉時江南的開發,隋唐時南方的發展,明清時南方商品經濟發展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D、商品經濟發展的作用:封建社會初期,促進封建地主階級的形成和統治的加強,封建社會發展時期,增加政府收入鞏固國家政權,明清時期,瓦解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
(三)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1、 歷代政府對周邊地區和民族的管轄以及關系的處理,主要有漢、唐兩宋、元朝、明、清,其中特別要注意漢唐元清四個時期。
2、 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發展情況,如西域(漢、唐、元、清)、吐蕃(唐、元、清)、蒙古高原地區(漢、唐、宋、明、清)、東北(唐、宋金、明、清)、西南(漢、唐、明、清)、台灣(元、明清)。
3、 民族融合:春秋戰國時期,宋元時期(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進行比較)
( 四)、中國的對外關系
1、 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主要有兩漢時期,開始建立同周邊的交往,開通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當時世界上的文明中心連結起來。唐朝時,形成了以唐朝為中心的文化圈,同時加強同西亞、歐洲聯系,中國文化對外影響加強。明清時,對外交往方面呈現三個特點:一是繼續加強同海外聯系(鄭和下西洋,華僑對南洋的開發),二是開始遭到外來侵略,三是文化方面出現了西學東漸。
2、 中國近代遭受列強的侵略:
19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通過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逐步加深半殖民地性質(商品輸出為主)。19世紀70年代以後,到20世紀初,經過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輸出為主)。辛丑條約簽訂到華盛頓會議召開,帝國主義在華扶植代理人,干涉中國革命,日本在華勢力上升。華盛頓會議後到九一八事變,通過代理人侵略中國。九一八事變後到1945年抗戰勝利,日本對華侵略。1945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美國侵略干涉中國。
3、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外交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抗美援朝,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開創外交新局面。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特別是70年代外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新時期推行和平外交政策。

(五)、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為反封建反侵略,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民主革命。主要有:太平天國運動(中國農民階級進行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並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進行的改革運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國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和人民民主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國民黨獨裁統治),其中以後三次革命運動為主。
3、 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政協會議的召開,形成了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制度,如多黨合作、人民代表大會制、民族自治等。
六)、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現代化問題包括政治民主化、經濟近代化,思想文化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包括政治上爭取獨立民主的斗爭和建設民主政治的努力。(見第五)
經濟近代化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變革生產關系,廢除封建的土地制和生產關系(天朝田畝制度,孫中山的土地國有、中共土地政策)。二是生產方面的現代化,(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及發展:產生——初步發展——短暫的春天——蕭條——被破壞〈抗戰〉——受到毀滅性打擊——恢復調整——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情況:一五計劃,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大躍進到文革時的曲折——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
思想文化的現代化:(1)、中國近代社會思想的發展:新思潮萌發和洋務派的思想——學習外國的技術;洪仁玕——先進的中國人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早期維新派——開始要求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社會改良,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資產階級革命派——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民主科學。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1918年開始在中國傳播;五四後廣泛傳播並同中國工運相結合;民主革命綱領的提出標志開始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提出表明進一步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形成,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三大改造,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相結合;中共八大開始探索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進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發展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思想。

(七)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
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世界近代化的主要表現。
1、 發展歷程:17世紀——19世紀初,英法美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但表現出明顯的曲折性,革命後確立了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19世紀中期,由於工業革命的擴展,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潮到來,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這一時期在英法美等國也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確立工業資產階級統治。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形成,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從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先河,二戰後,更多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策,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2、 世界民主與專制的斗爭:(1)、17世紀到19世紀60年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統治要求民主的斗爭。(2)、無產階級反資產階級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3)、反法西斯爭取世界民主和平的斗爭。(4)、中國人民以及其它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爭取獨立、民主的斗爭。(5)、抗戰勝利前後中國人民的民主運動。
(八)、世界經濟現代化的進程
1、 經濟現代的進程:14、15世紀到18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工場手工業時期,這時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心先地中海沿岸後移到大西洋沿岸。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19世紀70年代以後,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美德等國經濟發展迅速。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電子技術、航空技術、生物工程等,70年代後,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
2、 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工業革命後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世界市場完全形成——經濟全球化、區域集團化。
3、 經濟運行體制的調整: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體制的調整: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運行體制的調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50中期到70年代的改革,但沒有改變(南斯拉夫改變了這種體制,但出現了自由主義、分散主義、民族主義傾向)——70年代以後,蘇東劇變,中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4、 社會主義和民族經濟的發展:蘇聯在二戰前經濟建設的成就;中國建國後初期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的成就。亞洲各國經濟建設成就及經驗。
(九)、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 封建改革:中國古代的一系列改革,如商鞅變法、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
2、 資本主義改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有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戊戌變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調整的改革有羅斯福新政,以及二戰後各國的社會改革。
3、 社會主義改革: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蘇聯、東歐等國的改革,70年代以後中國的改革。
(十)、思想文化的發展
1、 世界近代科技的發展
2、 中國古代傳統科技的發展,16——18世紀中國傳統科技的總結與西歐近代科技興起進行比較。
3、 世界資本主義思想的興起和發展:文藝復興和啟蒙思想運動。
4、 中國社會思想的發展:百家爭鳴、明清時期的反封建思想、近代各種資產階級流派及傳播。儒家思想的發展以及新文化運動。
5、 在16——18世紀中國出現的反封建思想要同文藝復興和啟蒙思想運動相比

Ⅱ 初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一五」計劃:

1、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國家開始大規模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根據總路線精神,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一五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一化」,即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三改造」。

2、成就: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工礦業的建設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近六百個重要項目。分布:主要項目都集中在適合重工業發展的東北地區。

3、評價: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二、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方針是積極發展、穩步前進,實行自願互利的原則,實行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道路;(農業合作化)

2、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針是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實行和平贖買政策,走統購包銷、加工定貨、公私合營道路。

3、意義: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完。基本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實現了從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三、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

1、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即社會主義改造已基本完成,階級關系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國內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生產關系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矛盾。

2、因此,黨和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盡快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共八大的路線方針是正確的,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1、大躍進的主要表現為大辦工業、農業,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如:工業上掀起大煉鋼鐵、農業上虛報產量等。

2、人民公社化運動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產關系的變革上盲目求快求純。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脫離我國國情,脫離農村生產力水平和廣大群眾與幹部的覺悟程度,挫傷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3、後果:「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黨在探索中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1959~1961年,出現了建國以來未曾有過的嚴重經濟困難。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民主政治制度建設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2、選舉毛澤東為主席。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產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任命周恩來為,兼外交部長。

(2)世界歷史知識點擴展閱讀

歷史學習整理方法:

1、時間歸納法。根據不同時間段,將不同的歷史事跡進行歸納。

2、人物歸納法。將不同影響的人物列出,並將該人物的事跡以及該人物生活年代所發生重大事件列出。

3、事件歸納法。將各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列出,且標明相關時間以及人物,並說明各事件所產生的影響。

4、表格歸納法。將歷史知識的重點製作成表格,在表格中將時間、人物、地點等羅列出來。

5、樹狀圖歸納法。將歷史知識點按照簡潔到詳細的順序,依次將內容按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的順序寫出。

Ⅲ 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考綱知識點

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考綱知識點
一、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九下P2-5)
1、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①它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帝國主義國家;
②二月革命後臨時政府繼續執行沙皇政府的內外政策;
③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④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採取了正確的方針政策;
⑤俄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比較集中。
2、俄國十月革命的時間——1917年11月6日;起義的地點——彼得格勒;
革命的最主要特徵——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
革命的結果——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3、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後,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
4、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二、蘇俄的新經濟政策(九下P7)
1、時間:1921年; 2、領導人:列寧;
3、主要內容: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4、新的特點:允許多種經濟並存;
5、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1927年,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

三、蘇聯的成立(九下P7)
1、成立的時間:1922年底
2、國家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3、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後來,擴大到15個加盟共和國。

四、蘇聯的斯大林模式(九下P9)
1、內容: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2、領導人:斯大林
3、形成的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五、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九下P14-16)
1、時間:1919年1月;地點:巴黎。
2、操縱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美國總統威爾遜。
3、《凡爾賽和約》:1919年6月,戰勝的協約國為了處分德國,與德國簽定。

六、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九下P17-18)
1、時間:1921—1922年;
地點:華盛頓;
與會國: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
2、操縱國: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
3、《九國公約》:九國代表簽署的關於中國問題的文件,,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這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九下P16、P18)
1、凡爾賽體系:1919—1920年,協約國還分別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同《凡爾賽和約》一起構成。暫時確立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秩序。
2、華盛頓體系: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暫時確立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3、通過這兩次國際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華體系」。但這一體系隱藏著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八、經濟大危機的特點(九下P21)
1、時間:1929—1933年;(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後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2、主要特點: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

九、羅斯福新政(九下P22-23)
1、背景: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盪。各國資產階級紛紛尋找出路。
2、時間:1933年。
3、羅斯福新政的目的:不消除經濟危機。 前提: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
特點(手段):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制定《國家工業復興法》,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
4、新政的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緩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
5、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十、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九下P25-26)
1、形成國家:德國; 政黨:納粹黨。
2、形成標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3、表現之一:納粹黨利用「 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

十一、反猶狂潮(九下P26)
1、德國法西斯還掀起迫害猶太人的狂潮。
2、原因:①歷史原因:歐洲久遠的反猶傳統;
②個人原因:從小就從心理、思想上極端厭惡猶太人;
③現實原因:西方大國實行綏靖政策,對納粹的退讓、姑息,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不斷升級。
3、表現:希特勒的《我的奮斗》。

十二、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九下P27-28)
1、形成國家:日本; 政黨:軍部。
2、形成標志:1936年軍部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了。
3、表現: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
1937年「七七」事變;1937年「八一三」事變。

十三、慕尼黑陰謀(九下P34)
1、時間:1938年9月;地點:德國的慕尼黑;
與會國:德、意、英、法。
2、內容: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台德區等地割讓給德國。
3、影響:①犧牲弱小國家利益來保護自己的安全;
②禍水東引,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4、後果:養虎為患,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5、意義:標志著綏靖政策的頂峰。

十四、二戰的全面爆發(九下P35)
1、時間:1939年9月1日
2、標志: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
3、影響: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十五、蘇德戰爭的爆發 (九下36)
1、時間:1941年6月
2、標志:德軍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
3、重大戰役: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領導)

十六、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九下P37)
1、時間:1941年12月7日凌晨
2、標志:日本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即珍珠港事件。
3、影響: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十七、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九下P39)
1、時間:1942年1月1日
2、地點:華盛頓
3、參加國:美中蘇英等26國
4、標志:《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十八、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九下P40)
1、時間:1942.7——1943.2
2、意義: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

十九、雅爾塔會議(九下P39)
1、時間:1945年2月
2、會議目的:為了協同作戰,盡快打敗法西斯。
3、會議代表: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
4、會議地點:蘇聯的雅爾塔。
5、主要內容:①會議決定打敗德國以後,要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
②同時決定成立聯合國。
③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

二十、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九下P41)
1、時間:1944年6月6日
2、標志:諾曼底登陸,標志著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
3、意義:配合蘇聯東西夾擊德國,加速其滅亡。

二十一、德國投降 (九下41)
1、時間:1945年5月8日
2、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的結束。

二十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九下P42)
1、時間:1945年9月2日
2、戰爭結束的標志: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
3、加速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事件:
①1945年8月8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
②蘇聯也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
③中國軍隊也展開大反攻,發動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擊。

二十三、二戰的影響(九下P42)
1、影響:是一場空前的浩劫;徹底改變了世界面貌,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2、啟示:①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
②遏制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恐怖主義;
③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繁榮,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

二十四、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繁榮(九下P48)
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
2、經濟繁榮的原因: ①美國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
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
③政府採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
3、根本原因: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

二十五、美國新經濟的主要特徵(九下P49)
1、主要特徵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主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完成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3、影響:美國經濟逐漸有了持續穩定地發展,進入了新經濟時代。

二十六、歐洲共同體(九下P52)
1、成立的目的: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國際地位
2、成立時間:20世紀60年代
3、作用: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國際地位。

二十七、歐洲聯盟的建立及其相關政策(九下P52)
1、時間: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
2、相關政策:各國逐步使用單一的貨幣——歐元。各國將逐步使用單一的貨幣——歐元;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國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住;同時,還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步調一致。
3、作用: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二十八、日本的崛起(九下P54)
1、時間:20世紀50年代中期—70年代
2、崛起的原因:①二戰後,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政策;
②美國對日本進行經濟扶持;
③日本政府制定經濟政策,引進國外先進的科技;
④日本重視教育和發展科技。(日本實行「科技立國」政策。)
3、地位: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二十九、日本謀求政治大國(九下P55)
1、時間: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期以後
2、表現: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慾望也開始膨脹
3、影響:軍費支出不斷增加,引起了亞洲鄰國的關注與不安。

三十、蘇聯的解體(九下P61-62)
1、時間:1991年底
2、催化劑:1991年八一九事件
3、解體的原因:①歷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失敗;
③外部原因:美國等西方國家推行冷戰政策。
4、影響: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結束、標志著冷戰的結束。

三十一、東歐劇變的實質(九下P65)
1、劇變的原因:①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弊端。
②現實原因:各國改革的失敗導致嚴重的社會危機。
③外部原因:蘇聯放鬆了對東歐國家的限制。
2、劇變的開始: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
3、劇變的實質:社會制度的變化
4、東歐劇變對我們的啟示:①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②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以法治國;
④加強執政黨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等等。

三十二、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九下P84-85)
1、含義: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
2、冷戰政策的本質:「遏制」共產主義和干涉別國內政。
3、冷戰開始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台
4、冷戰政策的表現:政治上:出台杜魯門主義;
經濟上:實施馬歇爾計劃;
軍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5、冷戰結束的標志:1991年底蘇聯解體

三十三、北大西洋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九下P84)
1、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資本主義陣營的成立
2、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成立
3、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4、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1991年底蘇聯解體

三十四、「一超多強」局面的出現 (九下P90-91)
1、出現的原因: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兩極格局的結束。
2、范圍:(按綜合國力劃分)
(1)一超:指美國。
(2)多強:指日本、中國、俄羅斯和歐盟等國家和國家聯盟。
3、標志:世界多極化政治格局的形成。
4、作用:「多強」牽制美國稱霸、促成世界多極化的形成

三十五、科索沃戰爭的影響(九下P91-92)
1、科索沃戰爭的原因:(1)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
(2)美國霸權主義的介入,轉化為國際沖突。
2、時間:1999年3——6月
3、影響:①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給南聯盟造成了重大物質損失,環境破壞和人員傷亡。
(襲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侵犯了中國主權,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
②戰爭是美國霸權主義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挑戰,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違背國際法基本准則,嚴重削弱了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三十六、經濟全球化趨勢(形成原因、影響)(九下P95-97)
1、經濟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①東西方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趨於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
②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③科學技術特別是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時間和空間距離,為全球范圍的經濟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①利(機遇):有利於進一步參與國際經濟活動,有利於促進出口、引進資金和技術,有利於改善國內經濟結構,有利於企業直接面臨國際競爭,促進經濟發展。
②弊(挑戰):發展中國家由於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處於不利境地;進一步增加國際經濟風險。

三十七、世界貿易組織(九下P99)
1、成立時間:1995年1月1日;
2、意義:它的出現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
3、作用:有利於進一步參與國際經濟活動,有利於促進出口、引進資金和技術,有利於改善國內經濟結構,有利於企業直接面臨國際競爭。
4、中國加入的時間:2001年11月
5、中國入關後,應對的措施: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政策,引進國外的資金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

三十八、第三次科技革命(時間、內容、特點和影響)(九下P102-105)
1、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
2、內容:
——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A、起源於美國(國家);
B、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C、人類開始進入信息化時代。
D、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術尤為引人注目。
3、特點: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
4、影響: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引起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Ⅳ 學世界歷史的基礎知識點有那些,跪求!!

給你提供一種學習復的思路,希望制對你的學習有些幫助。
世界歷史不是中國歷史,區域就局限在這么一個區域,它的范圍是整個世界,但是有時又不是在這么大的世界范圍內,而是在幾個國家或地區。找准影響世界歷史大發展的幾個轉折點,我個人這么認為:1.地理大發現2.第一次工業革命3.第二次工業革命4.第一次世界大戰5.第二次世界大戰.把握住這幾個主要點,圍繞這幾個點把世界歷史就可以串起來,同時對這幾個點的背景,條件,產生,過程,影響,反思展開來學習思索。那麼腦海里大致的世界歷史框架就會有了。然後要做的就是細心去把已有的架子上放上各式各樣的書(指各種小知識點)了。

Ⅳ 世界歷史古代埃及知識點

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發源地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角,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貫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羅河定期泛濫,當洪水退去後,兩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
發展歷程
(1)興起: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尼羅河下游陸續出現了若干個小國家
(2)統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實現了統一,之後經歷了古王國時代、中王國時代和新王國時代三個時代
(3)強盛:在新王國時代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
(4)滅亡:此後,古埃及又幾度分裂,並不斷遭到外族入侵。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並古埃及;後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後佔領古埃及。古埃及文明沒有延續下去
科學文化
成就
古埃及的科學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
名字由來
從古王國時期,法老為自己修建呈角錐體狀的陵墓,它每個側面都形似漢字「金」,因此,中國人稱為「金字塔」
評價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3.法老的統治
國王
古埃及的國王稱法老。法老作為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於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權威
王權衰落
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多方面的挑戰。胡夫金字塔之後,古王國時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逐漸衰落
【知識延伸】
尼羅河與古埃及的科學文化成就有什麼關系?
尼羅河不僅養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馬克思曾說:「計算尼羅河水的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古埃及的科學文化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羅河的生產實踐中產生的

Ⅵ 急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知識點!

1、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結果)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2、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列寧領導,指揮中心在斯莫爾尼宮,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
3、十月革命的意義:(教材第5頁)。
4、蘇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經濟上:① 列寧領導,192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② 斯大林領導,1928-1937年,第一、二個五年計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政治上:1922年底(12月)成立蘇聯。
法制上: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1、1919年1-6月,巴黎和會,三巨頭(法克里孟梭、英勞合•喬治、美威爾遜),簽定對德問題的《凡爾賽和約》,實質: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2、《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原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引發「五四運動」。
3、對德《凡爾賽和約》與對奧、保、匈、土的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4、1920年1月,國際聯盟成立,美國未加入,英法操縱。
5、東亞、太平洋地區,日美矛盾尤為激烈,1921-1922年,九國代表召開華盛頓會議,1922年簽署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核心: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實質: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結果:與「凡爾賽體系」一起構成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6、1929-1933年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後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特點:①范圍廣,②時間長,③破壞性大。
7、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施「羅斯福新政」。
目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開創國家干預經濟先例),消除經濟危機。
中心措施:國家對工業的調整,《國家工業復興法》
意義:P23。
危機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只要這種制度存在,危機就不可避免。
8、1933年,德國希特勒上台,德國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9、恐怖措施:①:「國會縱火案,②解散一切工會③焚毀大量進步書籍④反猶狂潮。
10、義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專政(最早,危機之前)
11、1936年2月,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世界大戰亞洲策源地形成。
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1、20世紀30年代,西方大國推行綏靖政策,1938年9月,慕尼黑陰謀把綏清政策推向頂峰。影響:P35。
2、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四、五月,德軍佔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許多國家,英國也遭轟炸。
1941年6月蘇德戰爭開始。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基地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戰爭規模擴大。
3、1942年1月1日,26國代表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1945年2月,美、英、蘇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雅爾塔會議,內容:P39—40。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與蘇軍東西夾擊。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日投降根本原因:中國等亞洲各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展開猛烈進攻。蘇聯對日作戰是履行雅爾塔會議的承諾。
第四單元 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繁榮景象
原因:P48。①占據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③政府採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
2、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地位下降。
原因:經濟發展中的弊端暴露;1974-1975年由中東提高石油價格引起的經濟危機。
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負債國。
3、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新經濟的主要特徵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4、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原因:①美國援助(馬歇爾計劃);②重視教育,勞動力素質高;③採用最先進的科技成果;④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5、20世紀60年代,「歐洲共同體」組織成立。
1993年,「歐盟」成立,至今有27個成員國,使用單一貨幣——歐元。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6、日本成為僅次美國的第二號經濟大國。
原因:①戰後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政策;②50年代,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扶持日本;③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實行「科技立國」政策。
第五單元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演變
1、 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年(被迫下台)。全盤否定斯大林。結果:並未根本改變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2、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首先進行經濟改革,未取得成果,後轉向政治方面,主要表現:由一黨制轉向多黨制,國家權利分散。直接導致蘇聯解體。
1991年8月19日的「八•一九事件」是蘇聯解體的催化劑。
1991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
2、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進行經濟建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最為突出的是匈牙利。
3、 4、東歐劇變:
原因:20世紀80年代,經濟困難(根本原因)導致社會危機;蘇聯放鬆控制。
時間:1989年下半年開始,一年之內
表現:各國黨喪失政權;社會制度發生變化;國家名稱變化: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合並實現國家統一。
第六單元 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 二戰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高漲,領導人:尼赫魯。
2、 2、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造成印巴之間矛盾沖突不斷。
3、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革命力量武裝起義,贏得埃及真正獨立。1956年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4、 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5、 1990年3月,納米比亞獨立,標志歐洲殖民者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6、 1959年,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7、 1999年底,巴拿馬人民終於從美國手中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8、 「一戰」後英國獲得巴勒斯坦地區「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9、 二戰後,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地區「分治」的決議。
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建立,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10、 中東地區動盪不定的原因:①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是巴勒斯坦問題;②中東地區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極為豐富,是列強必爭之地;③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使矛盾更加復雜化。
11、 20世紀90年代初,中東和平出現轉機,為中東和平作出重大貢獻的有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和兩位以色列領導人(拉賓、佩雷斯)。
第七單元 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1、「冷戰政策」的含義:P84 本質:遏制共產主義。
2、1946年3月,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美蘇冷戰的信號;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台,標志美蘇冷戰開始。
3、冷戰的表現:
經濟上: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
軍事上:1949年5月,美國建立「北約」組織;蘇聯於1955年5月建立「華約」組織,標志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4、 美蘇爭霸三個階段: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占優勢;事件: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20世紀七十年代,美蘇爭霸高潮;事件:1973年越南戰爭結束,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12月蘇聯出兵佔領阿富汗。
20世紀八十年代,有所緩和,事件: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
5、1991年底,蘇聯解體,標志美蘇兩極格局結束。
6、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發展,目前是「一超多強」(一超指美國,多強指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
7、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實力。
8、20世紀50-80年代,美蘇爭霸嚴重威脅世界和平,冷戰結束後,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霸權主義直接威脅世界和平。科索沃戰爭就是其中一例。
9、1999年3月-6月的科索沃戰爭是美國霸權主義的表現,是對世界多極化的挑戰;說明: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將是長期的、曲折的斗爭過程;聯合國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10、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原因:P95。
11、經濟全球化的表現:①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增長;②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扮演重要角色);③1995年1月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1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①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②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
13、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①利:引進先進技術,參與國際競爭,發展本國經濟是良好機遇;②弊: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跨國公司把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業轉到發展中國家;國際金融風險對經濟的影響進一步加大。
14、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①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②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措施;③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④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第八單元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1、 第三次科技革命: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
標志: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重大突破;
起源:美國; 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特點:P104
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②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③世界各國都大力發展高科技;④推動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2、 文學:美國,德萊賽,《美國的悲劇》;
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
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3、 美術:西班牙,畢加索,《格爾尼卡》
西班牙,達利,《記憶的永恆》
4、 音樂:爵士樂,源於非洲音樂;特點:即興演奏。
搖滾樂,源於美國。
5、 電影:電影誕生日:1895年12月28日,路易•盧米埃爾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觀看。
美國電影的代名詞:好萊塢

Ⅶ 簡單說說SAT2世界歷史知識點

從今年開始College Board 允許SAT考生有選擇性地向大學提交成績。也就是說,假如你第三次的成績比回前兩次好很多,那麼你就可以選答擇只提交你第三次的成績。這樣大學就只能看到你最後一次考得成績。

關於這個新規定的細節可以在College Board網站上查到。

Ⅷ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為什麼要學習世界歷史

第一,中國的應試教育要求。
第二,開闊眼界,不做井底之蛙,如果連滑鐵盧都不內知道是什麼,二戰同容盟國都不知為何物,聽到但丁只以為是DMC的游戲角色,又怎麼算得上是有學識的人?
第三,長智慧。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學歷史,學的不是故事,是智慧,哲人的閃光點,發明家的著手點,政治家的落眼點,都可以從歷史中學的。
第四,方便裝逼。和人聊天、寫論文的時候總能隨口道出歷史故事,自然是裝逼如風,常伴吾身。而且還不會被人反感的高級裝逼。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