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台灣的歷史
台灣的歷史
台灣本來就是中國的
格式:xx年xx幹了什麼
簡短有力,我要做幻燈片的展開
我來答
步兵大王
LV.5 2017-11-29
台灣,古稱:夷洲、琉球。
根據《臨海水土志》。三國時吳王孫權派兵一萬前往「夷洲」。此為最早之記述。
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其為「琉球」。隋朝曾三次出師琉球。
公元610年(隋,大業6年),開始有中原漢民移民澎湖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368年),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
明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地區事務,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
明朝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荷蘭艦隊佔領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撫南居益將荷蘭人趕出澎湖。但荷蘭人的戰艦封鎖了漳州海口,明朝海軍無法出動。天啟三年(1623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請荷蘭人前往廈門談判,在宴會上囚禁荷蘭代表團,並乘機襲擊燒毀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蘭戰艦。天啟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渡海出擊收復澎湖。
但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銃部隊支援,明軍發動總攻,一直打到風櫃仔的紅毛城下,然後雙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8月,明軍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蘭人勢窮力孤,不得不撤離佔領了兩年的澎湖。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成功收復了澎湖。
公元1624年,(大明,天啟四年)荷蘭軍隊退出澎湖,佔領台灣,修建了熱蘭遮城和赤嵌城。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26年,西班牙軍隊登陸台灣北部及東部地區。在當地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42年,荷蘭軍隊打敗西班牙軍隊,獨佔台灣。
公元1652年,時年九月,台灣農民領袖郭懷一發動武裝起義。後被荷蘭軍隊所鎮壓。
公元1661年,時年四月南明招討大將軍鄭成功率軍兩萬五千人及戰艦數百進兵台灣。
公元1662年,時年二月荷蘭之台灣總督揆一像鄭成功投降。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改赤嵌城為承天府,該熱蘭遮城為安平鎮。於澎湖設安撫司。稱台灣為:東都。鄭經時期改稱:東寧。
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遣水師提督施琅率軍兩萬,戰船200艘由銅山出發進攻澎湖、台灣。澎湖、台灣之鄭軍大敗。鄭成功之孫鄭克爽屈膝投降。
公元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
公元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台灣的歷史
台灣本來就是中國的
格式:xx年xx幹了什麼
簡短有力,我要做幻燈片的
我來答
步兵大王
LV.5 2017-11-29
台灣,古稱:夷洲、琉球。
根據《臨海水土志》。三國時吳王孫權派兵一萬前往「夷洲」。此為最早之記述。
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其為「琉球」。隋朝曾三次出師琉球。
公元610年(隋,大業6年),開始有中原漢民移民澎湖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368年),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
明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地區事務,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
明朝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荷蘭艦隊佔領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撫南居益將荷蘭人趕出澎湖。但荷蘭人的戰艦封鎖了漳州海口,明朝海軍無法出動。天啟三年(1623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請荷蘭人前往廈門談判,在宴會上囚禁荷蘭代表團,並乘機襲擊燒毀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蘭戰艦。天啟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渡海出擊收復澎湖。
但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銃部隊支援,明軍發動總攻,一直打到風櫃仔的紅毛城下,然後雙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8月,明軍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蘭人勢窮力孤,不得不撤離佔領了兩年的澎湖。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成功收復了澎湖。
公元1624年,(大明,天啟四年)荷蘭軍隊退出澎湖,佔領台灣,修建了熱蘭遮城和赤嵌城。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26年,西班牙軍隊登陸台灣北部及東部地區。在當地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42年,荷蘭軍隊打敗西班牙軍隊,獨佔台灣。
公元1652年,時年九月,台灣農民領袖郭懷一發動武裝起義。後被荷蘭軍隊所鎮壓。
公元1661年,時年四月南明招討大將軍鄭成功率軍兩萬五千人及戰艦數百進兵台灣。
公元1662年,時年二月荷蘭之台灣總督揆一像鄭成功投降。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改赤嵌城為承天府,該熱蘭遮城為安平鎮。於澎湖設安撫司。稱台灣為:東都。鄭經時期改稱:東寧。
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遣水師提督施琅率軍兩萬,戰船200艘由銅山出發進攻澎湖、台灣。澎湖、台灣之鄭軍大敗。鄭成功之孫鄭克爽屈膝投降。
公元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
公元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簽台灣,古稱:夷洲、琉球。
根據《臨海水土志》。三國時吳王孫權派兵一萬前往「夷洲」。此為最早之記述。
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其為「琉球」。隋朝曾三次出師琉球。
公元610年(隋,大業6年),開始有中原漢民移民澎湖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368年),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
明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地區事務,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
明朝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荷蘭艦隊佔領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撫南居益將荷蘭人趕出澎湖。但荷蘭人的戰艦封鎖了漳州海口,明朝海軍無法出動。天啟三年(1623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請荷蘭人前往廈門談判,在宴會上囚禁荷蘭代表團,並乘機襲擊燒毀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蘭戰艦。天啟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渡海出擊收復澎湖。
但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銃部隊支援,明軍發動總攻,一直打到風櫃仔的紅毛城下,然後雙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8月,明軍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蘭人勢窮力孤,不得不撤離佔領了兩年的澎湖。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成功收復了澎湖。
公元1624年,(大明,天啟四年)荷蘭軍隊退出澎湖,佔領台灣,修建了熱蘭遮城和赤嵌城。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26年,西班牙軍隊登陸台灣北部及東部地區。在當地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42年,荷蘭軍隊打敗西班牙軍隊,獨佔台灣。
公元1652年,時年九月,台灣農民領袖郭懷一發動武裝起義。後被荷蘭軍隊所鎮壓。
公元1661年,時年四月南明招討大將軍鄭成功率軍兩萬五千人及戰艦數百進兵台灣。
公元1662年,時年二月荷蘭之台灣總督揆一像鄭成功投降。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改赤嵌城為承天府,該熱蘭遮城為安平鎮。於澎湖設安撫司。稱台灣為:東都。鄭經時期改稱:東寧。
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遣水師提督施琅率軍兩萬,戰船200艘由銅山出發進攻澎湖、台灣。澎湖、台灣之鄭軍大敗。鄭成功之孫鄭克爽屈膝投降。
公元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
公元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簽約開阜,台灣之淡水、雞籠、安平、打狗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公元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飄民事件」,
❷ 有關台灣屬中國的歷史事件
三國時,吳國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
隋 朝 稱流 求 隋煬帝三次派版人去台灣,台灣同大陸關系加權強。
元朝時,台灣正式內屬中央政府。設置澎湖巡檢司
明朝時,被荷蘭佔領。
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趕走荷蘭殖民者。
1684年,清政府派施琅進軍台灣,1685年設台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在台灣建立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澎湖列島等給日本
1943年,《開羅宣言》三大國宣告日本佔領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台灣回到祖國懷抱。國民黨軍隊進駐台灣。1947年,台灣「二·二八起義」。
1949年,蔣介石退居台灣
❸ 中國從古代到近代史上與台灣密切相關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❹ 中國與台灣交往的歷史資料
中國有超過4千年的文字記載歷史,而記載台灣島的文獻距今1700年,那是三國時期吳國人沈瑩對東南沿海風土人情的記錄,書名為《臨海水土志》。公元7世紀隋朝政府派萬餘人渡海去台灣,有相當一部分人留居島上,成為大陸到台灣的又一批居民,雖然此前800餘年,中國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島,先後與該地波里尼西亞島族人混血成為台灣土著。
12、13世紀中國的宋朝和元朝已經在台灣島鏈中的澎湖島設立行政機構,將台灣島納入行政治轄和版圖。14、15世紀中國沿海出現了有組織的海盜與政府對抗,鄭氏家族一度占據台灣島,成為海盜集團主力,後被政府招安成為明朝沿海貿易官員,扮演著中國與外部世界貿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紀初,荷蘭海盜以欺騙手段登陸台灣,在台南港建立軍事城堡,此後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又用傳教方式在台灣南部、北部的中國人居住地建立農場,殖民擴張。1662年鄭成功率領明朝海軍力量驅逐了荷蘭殖民者,設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灣島。這種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統一中國之後,變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灣測繪地圖,以後一直將台灣島視為「東南沿海七省之門戶」。
19世紀以後,列強以武力對東亞各國脅迫開關,中國、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後遭到英國、美國艦隊和登陸部隊的侵略,其後中日兩國採取「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發展軍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求自保。1871年,維新後的日本派出偽裝成漁民的武裝人員登上台灣島東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機威逼清政府讓出對硫球島政權的保護權,並對台灣提出領土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後,為了鞏固台灣島防禦,清政府增加對台灣島的移民,並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灣省,派出劉銘傳治理台灣,劉任內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第一條海底電纜、第一條輸電線路,建立了第一家發電廠、第一家電報局,台灣工商業興盛,現代教育發達,成為當時清政府「洋務運動」中最為先進的一省,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次年,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當時的記者報道,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清政府官員也紛紛留守原職,與當地駐軍、民眾一道拚死抵抗日本軍隊的佔領,大陸東南沿海人民也出錢出力出人參加抗日斗爭,以後在日本統治的50年中,近60萬台灣同胞因反抗日本佔領,犧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監獄中。即使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為了抵制日本殖民統治,林獻堂代表的勢力運用議會抗爭方式爭取做中國人的權力,而蔣渭水等知識分子和教師也用報紙和圖書的中文寫作和陳述中國歷史,向台灣同胞弘揚中國人的意識。
日本殖民統治者竭力建設台灣的目的,是讓這個富庶島嶼充當它向東南亞和西太平洋擴張的跳板。日本統治期間從台灣掠奪了大量資源和勞動力,台灣工人工資僅僅是日本工人工資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礦產、鋼鐵、蔗糖、大米運往日本。日本甚至將台灣土著人視為野獸,使用鐵絲網圈圍其居住地,並使用迫擊炮和毒氣彈對其反抗進行種族滅絕。日本教育台灣人的目的是讓他們成為馴服的奴隸,日本人從來就不允許台灣人報考大學的政治、法律類,只能學工科和醫科,成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台灣實施高壓統治和類似希特勒納粹文化的「皇民化運動」,逼迫台灣同胞改掉中國人姓名、放棄語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軍國主義,而李登輝家族和辜敏寬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從者和繼承者。日本還征調大批台灣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陸和東南亞的軍隊,甚至參與對美國珍珠港的襲擊。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及澎湖列島依照中、美、英簽署的《開羅宣言》和中、美、英、蘇簽署的《波茨坦公告》規定,歸還中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市舉行,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台灣及澎湖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當時在台灣的西方記者報道說,台灣島到處是鞭炮和歡聲笑語,到處張燈結綵,人民歡欣鼓舞,慶祝自己又重新成為中國人,他們流著歡喜的淚水,祭告祖先亡靈,慶祝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近代以來,台灣同胞經歷的歷史和中國大陸同胞所經歷的一樣,都深受列強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時台灣同胞也與中國大陸一道艱苦地抗爭,尋求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發展。在經歷了歷次戰亂之苦後,兩岸同胞都認識到,中國大陸與台灣分離的歷史,完全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殖民的結果,完全是中國長期衰弱和內亂的結果。中國的統一,不僅是民族復興的標志,更是兩岸中國人走向全面現代化必須要面對的客觀事實。
參考資料:中國台灣網
❺ 中國關於台灣歷史
簡介: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明鄭時期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塽前後治理台灣22年,獎勵製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原住民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台灣; 1954年美國同台灣當局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造成台灣同祖國分離的狀況。
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 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並在2005年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中以 法律的形式進一步明確了 一個中國的原則。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採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❻ 在歷史上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聯系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衛溫抵達現在的台灣(古稱夷洲,隋代稱琉球);元代設澎湖巡內檢司;明末鄭成功打敗容荷蘭殖民者,使得台灣回歸祖國懷抱,設承天府;清初康熙帝命施琅攻台灣,台灣並入大清;清劉銘傳擊敗法國設巡撫,隸屬福建省,後設台灣省;1895年日本強佔台灣,1945年回歸祖國懷抱;1949年國名黨退守台灣與大陸對峙至今……
❼ 台灣與大陸的歷史
中國有超過4千年的文字記載歷史,而記載台灣島的文獻距今1700年,那是三國時期吳國人沈瑩對東南沿海風土人情的記錄,書名為《臨海水土志》。公元7世紀隋朝政府派萬餘人渡海去台灣,有相當一部分人留居島上,成為大陸到台灣的又一批居民,雖然此前800餘年,中國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島,先後與該地波里尼西亞島族人混血成為台灣土著。
12、13世紀中國的宋朝和元朝已經在台灣島鏈中的澎湖島設立行政機構,將台灣島納入行政治轄和版圖。14、15世紀中國沿海出現了有組織的海盜與政府對抗,鄭氏家族一度占據台灣島,成為海盜集團主力,後被政府招安成為明朝沿海貿易官員,扮演著中國與外部世界貿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紀初,荷蘭海盜以欺騙手段登陸台灣,在台南港建立軍事城堡,此後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又用傳教方式在台灣南部、北部的中國人居住地建立農場,殖民擴張。1662年鄭成功率領明朝海軍力量驅逐了荷蘭殖民者,設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灣島。這種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統一中國之後,變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灣測繪地圖,以後一直將台灣島視為「東南沿海七省之門戶」。
19世紀以後,列強以武力對東亞各國脅迫開關,中國、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後遭到英國、美國艦隊和登陸部隊的侵略,其後中日兩國採取「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發展軍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求自保。1871年,維新後的日本派出偽裝成漁民的武裝人員登上台灣島東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機威逼清政府讓出對硫球島政權的保護權,並對台灣提出領土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後,為了鞏固台灣島防禦,清政府增加對台灣島的移民,並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灣省,派出劉銘傳治理台灣,劉任內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第一條海底電纜、第一條輸電線路,建立了第一家發電廠、第一家電報局,台灣工商業興盛,現代教育發達,成為當時清政府「洋務運動」中最為先進的一省,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次年,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當時的記者報道,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清政府官員也紛紛留守原職,與當地駐軍、民眾一道拚死抵抗日本軍隊的佔領,大陸東南沿海人民也出錢出力出人參加抗日斗爭,以後在日本統治的50年中,近60萬台灣同胞因反抗日本佔領,犧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監獄中。即使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為了抵制日本殖民統治,林獻堂代表的勢力運用議會抗爭方式爭取做中國人的權力,而蔣渭水等知識分子和教師也用報紙和圖書的中文寫作和陳述中國歷史,向台灣同胞弘揚中國人的意識。
日本殖民統治者竭力建設台灣的目的,是讓這個富庶島嶼充當它向東南亞和西太平洋擴張的跳板。日本統治期間從台灣掠奪了大量資源和勞動力,台灣工人工資僅僅是日本工人工資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礦產、鋼鐵、蔗糖、大米運往日本。日本甚至將台灣土著人視為野獸,使用鐵絲網圈圍其居住地,並使用迫擊炮和毒氣彈對其反抗進行種族滅絕。日本教育台灣人的目的是讓他們成為馴服的奴隸,日本人從來就不允許台灣人報考大學的政治、法律類,只能學工科和醫科,成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台灣實施高壓統治和類似希特勒納粹文化的「皇民化運動」,逼迫台灣同胞改掉中國人姓名、放棄語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軍國主義,而李登輝家族和辜敏寬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從者和繼承者。日本還征調大批台灣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陸和東南亞的軍隊,甚至參與對美國珍珠港的襲擊。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及澎湖列島依照中、美、英簽署的《開羅宣言》和中、美、英、蘇簽署的《波茨坦公告》規定,歸還中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市舉行,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台灣及澎湖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當時在台灣的西方記者報道說,台灣島到處是鞭炮和歡聲笑語,到處張燈結綵,人民歡欣鼓舞,慶祝自己又重新成為中國人,他們流著歡喜的淚水,祭告祖先亡靈,慶祝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近代以來,台灣同胞經歷的歷史和中國大陸同胞所經歷的一樣,都深受列強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時台灣同胞也與中國大陸一道艱苦地抗爭,尋求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發展。在經歷了歷次戰亂之苦後,兩岸同胞都認識到,中國大陸與台灣分離的歷史,完全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殖民的結果,完全是中國長期衰弱和內亂的結果。中國的統一,不僅是民族復興的標志,更是兩岸中國人走向全面現代化必須要面對的客觀事實。
參考資料:中國台灣網
❽ 台灣的歷史中國的歷史一樣嗎
其實有點不太懂你要問的問題
是想知道台灣的歷史還是想知道台灣人念哪些,或者是想知道台灣接收到的歷史知識和大陸有沒有一樣
一般來說台灣學生念的歷史分成中國史台灣史和外國史三部分
早期台灣學生念的本國史就是中國的歷史,從史前文化開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時代的介紹,然後是堯舜禹湯到明清,最後到民國和最近
最近大概是十幾年前開始加重台灣史的比重,雖然以前就有但是現在介紹的更為詳細
從地理開始,大概多少年前因為海水上漲和大陸分開,以前和福建是連在一起的,接著是歷史部分從原住民的歷史開始,最早可以追朔到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有長濱文化
其實台灣是屬於南島語系,大部分的學者認為台灣是南島語系的中心,所以台灣的原住民甚至可以和菲律賓人做溝通,以歷史來看,到400年前台灣都還是史前時代,因為沒有文字
所以對台灣歷史的介紹是從400年前開始,從被荷蘭和西班牙佔領開始,學習上也是這400年佔大部分,所以也有學生說台灣400年念的時間和念中華5000年文化時間一樣(都是兩學期)
台灣本島正式被劃入中國版圖是在清朝時期,至於早期如元明兩朝劃入的只有台灣的外島澎湖
接下來就和中國史連在一起一陣子,接著割給日本最後國民政府接收
❾ 中國歷史上統治過台灣的是什麼朝代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
鄭成功收復台灣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鄭氏執政時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清政府統治時期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日本統治時期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慶祝台灣光復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主權回歸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❿ 用史實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早在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就派將軍工溫率萬人船隊到夷州(今台灣),加強了大陸與夷州的聯系;
隋朝煬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灣);
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對台灣和澎湖的管轄,並每年從那裡徵收鹽稅;
1661年至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台灣;
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第二年,清政府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
以上史實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拓展資料:
台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台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7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於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之交界,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豐富。人口約2350萬,逾7成集中於西部5大都會區,其中以首要都市台北為中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 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 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住民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 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