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丙子虜亂

世界歷史丙子虜亂

發布時間:2021-02-06 14:40:47

1. 請講一講古代朝鮮抗擊清朝入侵的歷史及相關英雄

金皇太極制定「先征服蒙古,再征服朝鮮,最後用全力進攻明國」策略, 為了進攻明朝時後方專不受到朝鮮屬的騷擾, 皇太極於1627年大舉進攻朝鮮,由於雙方實力差距,朝鮮大敗, 雙方簽訂《平壤條約》,這時還屬於兄弟之盟, 但朝鮮並不願臣服於金。 1636年12月,皇太極改元稱帝後,親率大軍渡江,攻陷義州,勢如破竹。 1637年1月 朝鮮投降,並重新簽訂《平壤條約》 這時雙方變成了君臣之盟。 相關英雄的 話 清朝 就不說了 ,朝鮮的話 國王李倧的話 算一個吧 畢竟和清朝做了很多的斗爭。

2. 誰能解釋一下:「丙子胡亂」的意思,貌似是一場戰爭

朝鮮歷史丙子胡亂-紀念碑文
公元1635年,皇太極建號「滿洲」,翌年稱帝建元,定國號為「清」,宣布與明朝平起平坐。同年朝鮮即遣使沈陽,以示與清兄弟盟好。清朝官吏強迫其行朝賀之禮,不從,毆打至衣衫破裂,旁觀漢人無不垂淚。11月皇太極滿漢八旗10萬揮師南下,2月陷朝鮮北部四道。1636年正月,朝鮮國王獻上明朝所賜赦印,行臣下叩拜之禮於清帝。並立碑於漢江之畔。
文曰:
大清崇德元年冬十有二月,寬溫仁聖皇帝以敗和自我始,赫然怒以武臨之,直擣而東,莫敢有抗者。時我寡君棲於南漢,凜凜若履春冰而待白日者殆五旬,東南諸道兵相繼奔潰,西北帥逗撓峽內,不能進一步,城中食且盡。當此之時,以大兵薄城,如霜風之卷秋籜,爐火之燎鴻毛。而皇帝以不殺為武,惟布德是先,乃降敕諭之曰:來,朕全爾。否,屠之。有若英、馬諸大將,承皇命相屬於道。於是我寡君集文武諸臣謂曰,『予托和好於大邦,十年於茲矣。由予惛惑,自速天討,萬姓魚肉,罪在予一人,皇帝猶不忍屠戮,諭之如此,予何敢不欽承,以上全我宗社,下保我生靈乎?』大臣協贊之,遂從數十騎,詣軍前請罪,皇帝乃優之以禮,拊之以恩,一見而推心腹,錫賚之恩,遍及從臣。禮罷,即還我寡君於都城,立招兵之南下者,振旅而西,撫民勸農,遠近之雉舉鳥散者,咸復厥居,詎非大幸歟?小邦之獲罪上國久矣,己未之役,都元帥姜弘立助兵明朝,兵敗被擒,太祖武皇帝止留弘立等數人,餘悉放回,恩莫大焉。而小邦迷不知悟,丁卯歳,今皇帝命將東征,本國君臣避入海島,遣使請成,皇帝允之,視為兄弟國,疆土復完,弘立亦還矣。自茲以往,禮遇不替,冠葢交跡。不幸浮議煽動,搆成亂梯,小邦申飭邊臣,言涉不遜,而其文為使臣所得,皇帝猶寬貸之,不即加兵,乃先降明旨,諭以師期,丁寧反覆,不翅耳提面命,而終未免焉,則小邦羣臣之罪,益無所逃矣。皇帝既以大兵圍南漢,而又命偏師先陷江都,宮嬪王子暨卿士眷屬俱被俘獲,皇帝戒諸將不得擾害,令從官及內侍看護。既而大沛恩典,小邦君臣及被獲眷屬復歸於舊,霜雪變為陽春,枯旱轉為時雨,區宇既亡而復存,宗祀已絕而還續,環東土數千里,咸囿於生成之澤,此實古昔簡策所希覯也。於戲!盛哉,漢水上游三田渡之南,即皇帝駐蹕之所也,壇塲在焉,我寡君爰命水部,就其所增而高大之,又伐石以碑之,垂諸永久,以彰夫皇帝之功之德,直與造化而同流也。豈特我小邦世世永賴,抑亦大朝之仁聲武誼,無遠不服者,未始不基於茲也。顧摹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不足以彷佛於萬一,謹載其大畧。

石碑位於漢城市內漢江岸邊,現今被列為史跡。

3. 清成立之初曾兩次入侵朝鮮,彼時明朝為何不幫助朝鮮

哎!1636年清清軍入侵朝鮮時,明軍僅在皮島有一點兵力.清朝班師途中順勢攻陷皮島.

資料

1627,1636,清朝兩次入侵朝鮮。
朝鮮光海君朝末年,東亞的國際政局出現了極大的動盪。新興的女真軍事力量在對明朝的戰爭中表現出了驚人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光海君不得不採取一種圓滑的外交政策,在臣服明朝的同時也向後金示好。這種態度為朝鮮的正統派兩班階級所不容。再加上光海君在治國方面的一些失誤,以及宮廷內部不同勢力之間的爭斗,天啟三年(1623)三月十二日,朝鮮發生宮廷政變。西人黨的李貴、李適、金自點等人在仁穆王後和新崛起的南人黨勢力的協助下,召集軍隊在綾陽君的別墅內會合,打入慶雲宮,發動宮廷政變。三月十三日晨,綾陽君李倧即位於慶雲宮之別堂。是為李朝仁祖。仁祖即位後,光海君的親信--大北派的李爾瞻、鄭仁弘等被賜死,光海君和家人被流放到喬桐島。仁祖在兩班階級、尤其是儒家學者支持下,採取親明排金的政策。當時明金對峙,後金要想西進伐明,就要考慮東面朝鮮的行動。對於如何處置朝鮮,後金朝廷內部有兩種意見。《李朝實錄》記載,「第三子洪太時(皇太極)常勸其父進犯我國;其長子貴永介(代善)則每以四面受敵,仇怨甚多,則大非自保之理,極力主和,務要安全,非愛我也,實自愛也」。努爾哈赤為避免兩面作戰,對朝鮮採取拉攏的政策,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鮮投書,希望朝鮮與明朝脫離關系,與後金結盟。但是朝鮮不為所動,仍然支持明朝,反對後金。

此時,明朝遼東巡撫王化貞標下練兵游擊毛文龍率領兵丁二百餘人,在朝鮮皮島建立了牽制後金、聯絡遼民的海外基地,勢力不斷壯大。努爾哈赤要求朝鮮斷絕與毛文龍的往來,遭到朝鮮嚴詞拒絕。皇太極即位後,曾說「父王不聽我計,臨終方悔……我氣不過就是東江(皮島),只為山險谷深,前埋後伏,且他奸細甚巧,我的動靜言語霎時可知,可恨!可恨!」。為了打破明、蒙、鮮三麵包圍圈,皇太極公開遣使與遼東巡撫袁崇煥講和,暗地裡則把進攻的矛頭從西邊轉移到了東邊,積極准備攻打朝鮮和消滅毛文龍,消滅後顧之憂。同時朝鮮方面因為後金的威脅與日劇增,也在加緊進行戰爭准備。仁祖二年,命令守御使李曙修築南漢山城。碧岩大師被任命為修築工程的總指揮,動員八道守軍輪流服勞役,兩年以後即仁祖四年,全長9公里、有四將台、四大門、十六暗門的南漢山城便竣工了。

1627年丁卯(明天啟七年,朝鮮仁祖五年,後金天聰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極以朝鮮「助南朝兵馬侵伐我國」、「窩藏毛文龍」、「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歸天……無一人吊賀」四項罪名,對朝鮮宣戰。他命阿敏、濟爾哈朗、岳托等人率軍東征,阿敏率領三萬余騎渡過鴨綠江,攻佔義州,濟爾哈朗則率領大軍進攻毛文龍駐扎的鐵山。毛文龍退居皮島。阿敏認為皮島隔海相望,沒有水師,無法進攻,而義州則被後金輕易攻取,說明朝鮮防禦力量很弱,足以取勝。因此,後金把進攻目標轉為朝。阿敏率領大軍南下,一面放兵四掠,一面以待朝鮮請和。仁祖得到後金大軍南下、定州失守的消息,驚恐萬狀,將後妃送到江華島避難。阿敏部將乘勝前進,先後攻佔安州、平壤,至中和乃停止前進,駐營安扎。此時仁祖也已逃往江華島,並命使臣到後金營中投書求和。雙方經過一個多月的談判,朝鮮迫於後金的軍事壓力,基本上答應了後金提出的入質納貢、去明年號、結盟宣、約為兄弟之國等要求,惟有永絕明朝一條不同意。最後阿敏讓步,向朝鮮表示「不必強要」。三月初三,仁祖率領群臣和後金代表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華島焚書盟誓。雖然阿敏在盟誓上署名了,但是對朝鮮誓文不滿意,便令八旗將士分兵擄掠三日,使朝鮮京畿道海邊一帶「盡成空壤」。隨後後金撤軍到平壤,奉皇太極命令不再後撤,揚言「大同江以西,不可復還」,又逼迫朝鮮簽訂了平壤誓約,在中江、會寧開市、索還後金逃人、追增貢物。這次入侵,在朝鮮歷史上被稱為「丁卯胡亂」或者「丁卯虜亂」。

丁卯胡亂之後,後金和朝鮮的兄弟關系並不和睦。後金軍一退,朝鮮馬上向明朝「疏奏被兵情節」。崇禎帝在答詔中對朝鮮被迫與後金媾和的行為表示諒解,同時表彰朝鮮「君臣大義,皎然日星」。1629年,袁崇煥誘殺桀驁不馴的毛文龍,為朝鮮除去一害,朝鮮致書袁崇煥表示感謝。而在與後金的交往中,朝鮮多次表現出厭惡、不情願的情緒。邊境開市,被朝鮮以邊地殘破、百姓乏食為由一再拖延,定期交納的貢物,朝鮮也找一切機會削減其數額。明朝孔有德自山東叛逃後金,皇太極命朝鮮助以糧餉,朝鮮非但拒絕,而且還幫助明朝追殺。皇太極一度對明朝採取和平攻勢,要朝鮮從中調停,朝鮮看出後金求和之意不誠,加以辭拒雙方關系日益僵化,終於釀成了又一場戰爭。

1636年丙子(明崇禎九年,朝鮮仁祖十四年,後金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他事先將此事通報朝鮮,希望朝鮮參與勸進。朝鮮聞訊大嘩,積累近10年的憎惡、羞辱情緒一並迸發。朝鮮臣僚紛紛痛切陳詞,「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氣氛下,仁祖拒不接見後金使團,不接受其來書。後金使團憤然離開漢城,沿途百姓「觀者塞路,頑童或擲瓦礫以辱之」。該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正式舉行稱帝大典,朝鮮使臣羅德憲、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極非常氣憤,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有意構怨,決定舉兵再征朝鮮。該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王京城下。京畿之內「上下惶惶,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仁祖再次將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華島避難,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等待各路勤王軍的到來,同時派出崔鳴吉等人赴清營談判,拖延時間。朝鮮請和書中寫道「朝鮮國王謹上言於大清寬溫仁聖皇帝:小邦獲戾大國,自速兵禍,棲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約,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而已」雲雲。皇太極見朝鮮君臣求和之切,毫無鬥志,乃對其迫降,下令清軍包圍南漢山城,伐木列柵,繞城駐守,山城內糧草斷絕,不得不殺馬充飢。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朝鮮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經爬到南漢山城的南門,看到城下清軍黑壓壓一片,不禁長嘆。清軍在望月峰上升白旗書招降二字,又致書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則復書「重圍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請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蓋以禮有不可廢,而兵威亦可怕也……」。見朝鮮方面還在糾纏於出城投降的細節,不耐煩的皇太極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時清軍又攻佔了江華島,俘虜王妃、王子、宗室76人,消息傳來,見大勢已去,仁祖只好求和。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領群臣出南漢山城,徒步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浦清營拜見皇太極,伏地請罪。皇太極降旨赦之。雙方築壇盟誓,朝鮮去明年號,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時貢獻,並送質子二人。此外,朝鮮朝廷中主戰最堅決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人被清軍索要,在沈陽就義,號稱「三學士」。此役為朝鮮歷史上著名的「丙子虜亂」。清朝班師途中順勢攻陷皮島,拔除了明朝在遼東沿海的最後一顆釘子。

丙子虜亂之後,朝鮮成為清朝的附屬國。世子李溰長居沈陽,另外一質子則由鳳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輪流擔任。同時朝鮮還要歲貢黃金百兩、白銀千兩、白薴布200匹、各色綿細2000匹、各色細麻布400匹、各色細布萬匹、米萬包等等。具有高度發達的儒家文明、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淪為落後的山林狩獵民族建立起來清朝的藩屬國,在當時的朝鮮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虜亂對朝鮮社會、文化的沖擊非常大。國王和兩班的權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征索也加重了朝鮮的負擔。經濟掠奪、政治欺壓、文化差異,使得終朝鮮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是社會思潮的主流。

丙子虜亂之後,李朝開始了社會恢復時期。在戰爭中遭到破壞的漢城宮室和城防建築得到了修復。在最主要的糧食產地,南方的全羅、慶尚、忠清三道(三南),實行了新的田稅法。同時允許人們納糧贖罪。國防方面,以海防(防日)和北防(防清)為重點,設立了總戍廳和守御廳。政治方面,以金自點為首的洛黨開始得勢,朝鮮又陷入無休無止的黨爭之中。

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五月八日,李倧這位經歷曲折的朝鮮國王去世於昌德宮之大造殿,在位二十七年,春秋五十五。清朝賜謚為庄穆,但是朝鮮並不把清朝當作真正的宗主國,因此終李朝之世,此謚號以及清朝賜予李朝各國王的謚號,都不為朝鮮所用。仁祖初葬於坡州北雲川里,後在英祖年間移葬交河長陵

4. 朝鮮歷史上"丙子亂"是怎麼回事

崇德元年(西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率軍入侵朝鮮,攻陷京城後迫使朝鮮國王仁祖簽訂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史稱丙子之亂(丙子虜亂)。從此,朝鮮成為大清之屬國直至甲午戰爭後。

5. 韓國電影 最終兵器 弓 其中有一段男豬腳 殺死清軍太子 請問那個太子是誰或者是誰的原型

後金征高麗抄一共有兩次,一次是努爾哈赤時期是阿敏帶隊,一次是皇太極時期由皇太極親自帶隊多爾袞隨軍出征。不管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都沒有立過太子。記不記得《康熙王朝》里朝鮮、俄羅斯、日本使臣把皇長子和皇太子弄混的片段嗎。這個韓國編劇是有意為之還是確實不懂得歷史就不知道了。這個皇太子肯定不存在。劉承龍扮演的這個皇叔是誰都搞不清楚,如果是多爾袞,那麼太子是不是豪格?
其實話又說回來,人家本來是想增加一下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本來也沒打算給我們中國人看。至於這個太子是誰,到底有沒有這個太子,人家可能覺得都不重要。就是想表達一下我們打贏了,最牛逼的就是還把敵人的太子殺了就可以了。就是自己給自己編個故事騙自己一樂,就是意淫嗎!就是想表達他們自己戰勝了強敵,至於這個敵人是誰都不重要。可以是中國人,是日本人,是俄國人都可以。敵人都可以假設,更別說敵人的太子了。時代背景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自己的英雄。
說不好那天他們還能拍一部把日本鬼子趕出朝鮮半島的電影。或者是他們把志願軍打的大敗,從而挽救了聯合國軍的電影。這都有可能,棒子事吹乾不出來啊。
你可別當真,當真你就輸了。

6. 滿清不滿朝鮮幫明朝,出兵攻下朝鮮後,對朝鮮做了什麼事情

滿清出兵攻下朝鮮以後。逼迫朝鮮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並且還讓朝鮮的領導者在朝鮮為滿清皇太極立了一塊碑,歌功頌德,以示忠心。


從那以後,朝鮮正式的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而朝鮮的領導者要向皇太極三跪九叩行大禮,而且還送了人質去清朝。這場戰爭被稱為「丙子虜亂」,也成為了朝鮮歷史上最為尷尬的一段歷史。除此之外,清朝還強迫朝鮮在朝鮮地盤上建立了一塊碑,在上面寫了清朝的皇太極征討朝鮮的經過。

7. 誰能解釋一下:「丙子胡亂」的意思,貌似是一場戰爭

丙子胡亂一般指丙子之役

丙子之役是指1637年1月至2月(丙子年十二月至丁丑年正月)清朝攻打朝鮮王朝的戰爭。朝鮮半島歷史上稱之為「丙子胡亂」或「丙子虜亂」,又因跨越丙子、丁丑兩年,合稱「丙丁虜亂」。

丁卯之役後,後金與朝鮮確立了「兄弟之國」的關系。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後金大汗皇太極自稱皇帝,國號大清,朝鮮拒絕承認,兩國矛盾升級,引發皇太極統帥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鴨綠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南下,直抵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

朝鮮國王仁祖李倧逃至南漢山城,被圍四十餘日後出城投降,在漢江南岸的三田渡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此後朝鮮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系,成為清朝的藩屬國,隨即清軍在朝鮮軍的配合下發動皮島海戰,奪取明軍據點皮島,丙子之役的餘波至此告終。

清朝通過丙子之役解除了自己的後顧之憂,粉碎了明朝的東江防線,既控制了朝鮮,又削弱了明朝。朝鮮則視之為奇恥大辱,盡管被迫臣服,內心仍敵視和鄙視清朝。

(7)世界歷史丙子虜亂擴展閱讀:

丙子之役的影響:

政治上,清朝與朝鮮從「平等」的兄弟關系變為君臣關系,朝鮮自此斷絕同明朝的宗藩關系,成為清朝的藩屬國,直到250多年後的甲午中日戰爭為止。隨著朝鮮臣服清朝及明朝東江鎮的崩潰,清朝徹底扭轉了建國以來三面受敵的不利局面,反而對明朝京師構築起包圍網,明清力量對比進一步向清朝傾斜。

皇太極在丙子之役後得意地對明將沈志祥宣布:「蒙天眷佑,朝鮮已平,蒙古、瓦爾喀諸國皆附,今所存者, 止明國而已」(此外還有黑龍江流域的索倫諸部尚未完全臣服,但對明清關系沒有影響,後皇太極通過索倫之役平定)。可見丙子之役使皇太極向一統天下的大業邁進一大步。

8. 中國近代史中和朝鮮發生的事

金正日和蘇聯斯大林串通一氣 瞞著中國談出兵南朝鮮收復全朝鮮 毛澤東原本打算先收台灣再幫朝鮮 金正日先斬後奏 發動戰爭 迫使中國進行援朝 這就是史實

9. 丙子之亂是什麼

西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率軍入侵朝鮮,攻陷京城後迫使朝鮮國王仁祖簽訂屈辱的城下之盟,史稱丙子之亂(丙子虜亂)。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丙子虜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