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事例
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鄗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涼州之戰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磧口之戰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 李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台之戰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 吳玠、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釣魚城之戰之戰 王堅 不詳——4萬
鄂州之戰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厓山海戰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台州之戰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近代、現代時期
南京之戰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第一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黃橋戰役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蘇中戰役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魯南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萊蕪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孟良崮戰役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晉中戰役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豫東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淮海戰役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Ⅱ 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1、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爆發了一場決定性大戰。當時北方割據勢力以袁紹最大,曹操次之,兩大勢力決戰是勢所必然的。袁紹有軍隊數十萬,佔地面積又大,但不得人心。
曹操能用於對抗袁紹的軍隊僅三、四萬,但比較得到百姓擁護,而且獻帝在他手中,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盡管在白馬、延津取得局部勝利,但敵強我弱的態勢仍未根本改變,於是決定誘敵深入,主動撤退到官渡,深溝高壘,固守陣地,以待有利時機。
雙方在官渡相持數月後,曹操出奇兵火燒烏巢,盡焚袁軍糧草輜重,並趁機向袁軍全力進攻,一舉消滅袁軍七萬余,袁紹和兒子袁譚率親兵八百餘騎逃過黃河。此一戰役,曹操以少勝多,殲滅袁紹的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2、赤壁之戰
赤壁大戰後,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展、進據益州的基礎。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為抗曹,繼續與劉備聯盟,任其在荊州發展。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3、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
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他族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4、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時爆發在楚漢相爭時期,劉邦乘項羽在進攻齊地,聯合眾王進攻項羽的大本營彭城,劉邦一方有六十多萬軍隊。
項羽聽說後,只帶了三萬騎兵快馬加鞭來打劉邦,劉邦做夢都沒想到項羽會來的那麼快,當項羽開始進攻的時候,劉邦等人還在縱情享樂,當聽到項羽開始進攻的時候,由於沒有統一的指揮,劉邦等人的軍隊被項羽殺的潰不成軍,最終項羽大勝,開創了以少勝多的首例。
5、昆陽之戰
爆發於更始元年(23年),它是綠林起義軍推翻王莽政權的一次戰略性 決戰,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典型戰例。
在這次決戰中,劉秀等人領導的農民 起義軍,以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法,一舉全殲王莽軍的主力,撞響了新莽 王朝徹底覆滅的喪鍾。它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劉秀又精選了三千人的敢死隊,自城西沖擊新軍的中堅。王邑、王尋輕視劉秀,自以為很容易打敗劉秀。因而,他們只率領萬餘人巡視陣地。了防止各營出現混亂,他們下令各營嚴格管束自己的部隊,沒有命令,不準擅自出兵。
王邑、王尋迎戰劉秀,但他們不是劉敢死隊的對手,新軍的陣勢很快即被劉秀軍擊破,士卒混亂潰逃。這時新軍其餘的部隊,因不敢輕舉妄動,故無人主動支援王邑、王尋軍作戰。劉秀率領漢軍,奮勇沖擊,並一鼓作氣打垮了王邑、王尋的部隊,斬殺了王尋。
王邑的中堅被沖垮,王尋被斬殺後,新軍各部隊失去了指揮中樞,立即混亂。這時昆陽城內的漢軍看到劉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隊取得勝利,也大喊著沖殺之聲,沖出城門,內外夾攻新軍,殺聲震天動地,新莽的四十二萬大軍迅速土崩瓦解。
新莽軍本是強迫征來的貧苦百姓,早已對王莽政權痛恨之極,經起義軍內外夾攻,自然棄陣而逃。潰逃的莽兵相互推擠,「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
碰巧又遇上大風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風颳走,大雨傾盆而下水暴漲,王邑軍隨隊的虎豹都嚇得發抖,新軍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萬餘人,滍川被屍體堵塞得幾乎斷流。王邑、嚴尤、陳茂等人僅帶少數長安精騎,踏著死屍渡河才得逃脫。
漢軍繳獲了新軍的全部軍用物資,各種東西堆積如山,一連搬了一個多月還沒搬完。王邑率領千餘殘兵一氣奔逃到洛陽。當王莽得知昆陽慘敗的消息後,異常震驚,整個新莽朝廷上下也為之驚恐。
Ⅲ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以弱勝強戰役
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役有:
一、赤壁之戰
雙方兵力:曹操:20多萬;周瑜:5萬。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二、合肥之戰
雙方兵力:張遼:七千;東吳軍隊:10萬。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不過數次也未有勝負。
合肥之戰,可謂張遼巔峰之戰。這一戰,張遼不僅功勞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無一不得到充分展現。
三、夷陵之戰
雙方兵力:陸遜:5萬;蜀漢軍隊:數十萬。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四、兗州之戰
雙方兵力:曹操:數萬;黃巾軍:30萬。
兗州之戰是曹操對黃巾軍的戰役,是曹操以數萬兵力迫降黃巾軍30萬大軍,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爾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五、官渡之戰
雙方兵力:曹操:兩萬;袁紹:十餘萬。
官渡之戰乃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劉曄、荀攸、許攸。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六、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新鄉市附近)進行的決戰。
周軍聯軍總數達4.5萬人。據《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一些文獻記載是十七萬。牧野之戰周武王大獲全勝。
七、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八、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在漢高帝二年(西元前205年)四月發生,是楚漢戰爭其中一場大戰。楚軍依靠項羽的雄才大略,千里出奇兵,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56萬之眾,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九、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交戰,最終東晉僅以謝玄統率的八萬軍力大勝苻堅、苻融率領的八十餘萬前秦軍。
十、護步達岡之戰
金收國元年(遼天慶五年,1115年),在金遼戰爭中,金軍追擊大敗遼軍主力於護步答岡的戰略決戰。金軍以2萬兵力大勝遼軍70萬,遼軍大潰,死者甚眾。此役,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十一、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故稱為昆陽之戰。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
綠林軍17000擊潰新軍43萬,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十二、薩爾滸戰役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後金以六萬兵力大勝明君十萬,後金大勝,掌握戰略主動權。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Ⅳ 中國戰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
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鄗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涼州之戰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磧口之戰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 李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台之戰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 吳玠、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釣魚城之戰之戰 王堅 不詳——4萬
鄂州之戰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厓山海戰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台州之戰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近代、現代時期
南京之戰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第一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黃橋戰役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蘇中戰役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魯南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萊蕪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孟良崮戰役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晉中戰役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豫東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淮海戰役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九連山戰斗 不詳 不詳 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Ⅳ 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事
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之間進行的一場車陣會戰,也是我國歷史上後發制人,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面對強敵而不懼,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以弱勝強,創造了輝煌戰績,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其他的僅供參考
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b][/color]:
兗州之戰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涼州之戰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磧口之戰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 李靖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台之戰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b]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 吳絳?、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b]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鄂州之戰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山海戰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
白溝河之戰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台州之戰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近代、現代時期 :
南京之戰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第一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黃橋戰役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蘇中戰役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魯南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萊蕪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孟良崮戰役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晉中戰役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豫東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九連山戰斗 不詳 不詳 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Ⅵ 古代以弱勝強的故事
一、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
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後並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二、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爆發了一場決定性大戰。當時北方割據勢力以袁紹最大,曹操次之,兩大勢力決戰是勢所必然的。袁紹有軍隊數十萬,佔地面積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於對抗袁紹的軍隊僅三、四萬。
這年二月,袁紹遣謀士郭圖、大將顏良直撲白馬曹操所置東郡太守劉延,自己親率大軍駐屯黎陽。曹操採用聲東擊西的戰略,引兵向延津,袁紹派兵增援。曹操見袁紹中計,立即親率輕騎直趨白馬,陣斬顏良,袁軍大亂潰散。袁紹大怒,下令渡河追擊曹操。
此一戰役,曹操以少勝多,殲滅袁紹的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三、赤壁之戰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曹操採用侍中、尚書令荀之計,領大軍直出葉縣、宛城(今河南南陽),另遣輕騎襲襄陽(今屬湖北)。
劉表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軍。正加緊准備迎敵的劉備得知劉琮投降時,曹軍已過宛城。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
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迴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戰後,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展、進據益州的基礎。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為抗曹,繼續與劉備聯盟,任其在荊州發展。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四、淝水之戰
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盪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謝石起初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
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
兗州之戰 ——數10萬 迫降30萬,官渡之戰——10餘萬 殲7萬餘人,赤壁之戰——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合肥之戰7千——10萬,大敗吳軍,涼州之戰——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6萬——30萬 殲敵近20萬,淝水之戰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沙苑之戰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8千——10萬 全殲敵軍 。
Ⅶ 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事例
長勺之戰、巨鹿之戰、
官渡之戰 曹操與袁紹.先斬文丑後以淄重為誘.
後來打倒版袁紹.奠定了北方的霸業權.
赤壁之戰.黃忠和周諭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曹操中計
淝水之戰.符堅自大導致失敗了
桂陵之戰又叫圍魏救趙.孫臏
馬陵之戰
Ⅷ 列舉一個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 以弱勝強的事例,並作簡要分析
赤壁之戰
http://ke..com/view/22710.htm
在評論曹操兵敗赤壁,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