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你對中國歷史的認識,簡答
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
約公元前回2070年,夏答朝出現;商朝時出現了已知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西周時社會進一步發展,春秋戰國時生產力提高,思想百家爭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朝;西漢與東漢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漢字基本定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進入分裂割據局面。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北伐戰爭後中國國民黨在名義上統一中國。1931年日本策動九一八事變,1937年開始全面侵華,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解放戰爭後,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2. 談談對中國當代歷史任務的理解和認識
對當代中國歷史任抄務的襲理解和認識
當代中國人民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在本世紀中葉中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又面臨三大主要任務:一是既要努力實現歐洲早已完成的工業化,又要追趕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二是既要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又要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三是既要實現國內的可持續發展,又要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
3. 年輕人應該知道中國的當代史嗎
應該,但某party不會讓你知道,除非你出國了
4. 中國年輕人還能客觀對待歷史嗎
都被外國的糖衣炮彈給突破了防線,看看如今的娛樂圈,那就是要讓年輕人丟掉信仰的手段,以為當網紅明星就是牛逼人
5. 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了解多少
歷史學、歷史感與人文精神<p> 歷史學「鑒往」的作用,在清朝中葉以前,(鴉片戰爭、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以前),說得通俗一些,我覺得有點類似網路全書。網路全書,我們現在人的理解是具有全面性、權威性,有什麼不明白的,查其即可。史學在中國古代時期的作用非常類似於它,翻開《二十四史》,皇帝的詔書、大臣的奏章;大到軍國大事的決策,小到人際交往的細節,充斥著對史例的引用,人們判斷有無價值、應當與否的標准,多引歷史上曾經如何,並以此作為當下的行動指南。應該說,這種鑒往的作用直到今天也仍然沒有完全消失,我們今天也仍然在說要以史為鑒。
但史學對於中華民族還有特殊的意義,這個意義始終都存在,那就是涵養歷史感。
人類歷史的發展,從實驗的角度來說,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從這個角度出發,誰的歷史越長,誰就越有智慧,咱們國家在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都有八、九百年的歷史了,而美國到現在為止只有200多年的歷史,我們的科技等等確實不如美國,但是在有關人生活的意義,人類生存的智慧等一些人文性質的問題上,一個已經思考了並試錯了幾千年的民族會比不上一個只有幾百年思考經驗的民族,我對此表示懷疑。中國有句老話,叫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講得就是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是處於變化中的,想想看,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誰可能真正永久占據霸主的位置,英國還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在香港回歸的那一刻,英國人的心境更可能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什麼是歷史感,這就是歷史感:就是有一個歷史的胸懷。《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中寫道「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只有體味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沙淘盡英雄」的情境,才可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也就是說只有胸中裝著幾千年的歷史,只有看慣了興衰的反復更迭,才可能不只是把眼界盯著當下,盯著現在,盯著幾年,幾十年,而是前後延展數百年,什麼是歷史感,這就是歷史感,這種歷史感使我們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不會慌里慌張地、急急忙忙地採取簡單的妄自菲薄的態度。
但是我們曾經輝煌過,就一定能證明我們以後會輝煌嗎?當然不是,那樣又陷入了另外一個怪圈,就是妄自尊大(我們漢唐時候多麼強盛,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的衰落只是一百多年的事,再過幾百年,我們又是最厲害的了)。是這樣嗎?我們是不是只需等待就可以了?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個問題:即如何看待歷史事實與歷史意義的關系。
歷史事實是不能更改的,但是歷史意義卻可以更改。比如,日本曾經佔領了東三省,這一歷史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但是中國人經過浴血奮戰,收復了東三省,我們回過頭去再來評說這一歷史事實,我們就可以說,中華民族是不可以欺侮的。反之,如果我們沒有打敗日本人,東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了,那我們又會怎麼評說這一歷史事實呢,我們只能說,日本佔領東三省,是中華民族不幸的開始。所以,歷史事實雖然不能改變,但我們卻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去改變歷史的意義。正如我們現在落後,但我們正在努力,使它將來變得富強。我們也就改變了我們曾經落後這一歷史事實的意義。
這也是歷史感,其實也就是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系的理解。過去是可以改變的,所謂改變過去,並非改變歷史事實,而是改變了歷史的意義,認識到了這一點,也就決定了現在的努力方向,也就決定了未來的命運。對一個人,對一個國家而言,都是如此。<p> 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學的」,我很想把這句話改為「中國人既不是宗教的,也不是哲學的,而是歷史的。」西方人在人生價值的取捨上,是以上帝為評判者,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忍耐,最後在上帝那裡得到了公正評判。而中國人則是在歷史中得到了超脫。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只要投降元朝,不僅可以保全生命,而且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他選擇了死,因為他相信歷史會給他一個光輝的評價。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但當他把有限的個人的生命投入到了無限的歷史的生命中去時,他有限的生命也就具有了永恆的意義。
這也是歷史感:即將有限的個體生命,融入民族的歷史生命中,從而獲得無限與永恆。<p> 現在我來說一說,為什麼我要用「涵養」這個詞, 「涵養」一般情況情況下是作為名詞來用,但我把它用作了動詞,我想要表達的是,歷史學的作用不是轟轟烈烈,不是立竿見影,而是於長期中、於潛移默化中、於潤物細無聲中,點點滴滴地將深切的歷史感、也就是深切的文化關懷滲透進人們的血液中、情感里、心裡。
現在人們對歷史學的認識有誤區,這與我們國家目前的大環境有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鋪天蓋地的商潮的到來,「能不能賺錢」已經越來越成為衡量事物有用無用的價值尺度。作為整個文化事業基礎學科的歷史學,相對來說,是一項長遠投資,而且它的回報也不是直接以賺了多少錢來表現,而是以提高了人們的人文素質,從而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社會環境,使人們生活得更有意義,使人活得更象人,這樣一種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象我剛才所說,如果人們具有了深厚的歷史感,有了一種歷史的胸懷,歷史的視野,他自然就不會對自己的民族妄自菲薄,他就會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再比如如果理解了有關歷史事實與歷史意義之間的關系,是不是更能使人有一種時代的責任感,去自覺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更不用說中國歷史上數不勝數的優秀人物,他們的輝煌榜樣,對人的人格塑造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這些東西,如何能用賺了多少錢來衡量呢?!毫無疑問,它的作用是深遠的,對一個民族來說,又是根本性的。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已經越來越緊密,國家和國家的競爭,拼到最後,一定是在拼文化。
作為一名史學工作者,無論是在研究領域,還是在教育陣地,都應該將這種歷史感滲透進去。使學生們能夠理解有些東西雖然不能帶來當下的利益,但是卻絕不能輕視它,應該具備這樣的文化胸懷,如果學生開始有了這樣的文化理解能力,我們就可以說,受教育者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一定人文素質、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的人。而這樣的人越多,我們的國家越有希望。<p>
10-24-2002 08:25 AM
老冷
歷史不是時間的自然累計。一個人活得久,不等於他的生命就更豐富。要說自然的時間,全人類是完全平等的。我們常常說,中國歷史悠久,這句話隱含著一種比較,比較而言,中國的歷史在世界各大國家、各大文明中,是比較悠久的一個。依據是什麼呢,就是中國較早地進入了文明,並且從西周末共和元年起,中國就開始了連續不斷的歷史記錄。過去有一種說法,說中國歷史文獻之豐富,舉世無雙。真是這樣嗎?從前說這話的人,局限在歷史編纂學領域,心裡想的是二十四史。今天的歷史學家,不會如此自欺欺人了。即使把所有各領域的歷史文獻放在考察范圍內,我們也很容易就看到中國歷史文獻內容的單一和干癟。坐井觀天,本來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據井中所見,就開始比較井中世界與井外世界,豈不是有些荒謬嗎?
說中國歷史悠久,美國建國只200年,就斷言其歷史短淺,蘊蓄歷史智慧的潛力有限,雲雲,都是百年前的村學究見識。歷史的深厚與否,取決於對歷史的認識與自覺是否深厚。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是歷史大國,日本也是歷史大國,現代的中國不是歷史大國。
什麼是歷史感呢?歷史感本質上是一種保守主義情操。在當今中國,大家迫不及待地嚮往現代化,嚮往西式生活,對傳統棄如敝屣,充分暴露了中國文化中歷史感的貧乏。這一點,不必與歐美比較,就是與日韓比較,也完全看得出中國人太缺乏保守觀念了,太不珍惜傳統了。對於傳統缺乏感情,意味著對自己的歷史缺乏自覺,說明了中國不是一個歷史大國。
如果把中國的歷史智慧濃縮為「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種陳腐膚淺的言論上,那真是中國歷史的悲哀,更充分地展示了中國歷史淺薄並不斷復制淺薄的一面。<p>出路不在繼承淺薄,而在創造和新生,其前提是對人對己有清楚認識。這正是當今喜歡歷史學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6. 說說你對中國歷史文化特點的認識
只能回答個人感覺的了解程度吧 1.知道中國是自古不斷發展至今從未徹底斷絕過的內古國容 2.每個朝代的順序和名字 時代 長短 著名君主、實踐 (聊天時談歷史插得上話)3.了解重要事件 原因 意義(應付歷史考試)4.更深入 具體的了解歷史 並具有自主分析的能力 (聊天時可以裝逼了)5.研究 能分析歷史大勢 判斷偶然性和必然性 做到以史為鑒 / 對特定時代的文化有深入了解 可以參與考古
這就應該算是歷史學家了
7. 就當代80後及90後對中國歷史的了解程度,談談如何使國人認識自己及民族的過去
一樓的書獃子算了吧讀書讀傻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歷史是由勝利者改寫的,不利版於他們統>治的東權西都被刪了,哪一個朝代在寫本朝歷史時不把壞的一面去掉?你說司馬遷那時候敢些他那時候官府怎麼黑暗嗎?皇帝會給他寫嗎?我們歷史書學到的,有多少被掩蓋,有多少被忽略,有多少被修改的?
8. 你對中國歷史了解多少
五千年簡述
中華民族,歷史悠長。三皇五帝,傳位禪讓。夏禹開始,建立家邦。湯滅夏桀,國號殷商。武王伐紂,西周辟疆。幽王貪色,身死國喪。平王遷都,東周洛陽。春秋五霸,齊桓楚庄。秦穆晉文,還有宋襄。戰國七雄,各據一方。秦楚齊燕,韓趙魏粱。嬴政統一,自稱始皇。反抗暴政,陳勝吳廣。楚漢相爭,劉邦勝利。西漢開國,長安稱帝。新莽篡位,綠林赤眉。劉秀興兵,滅莽殺敵。再造東漢,洛陽登基。黃巾起義,分崩離析。曹魏蜀吳,三國鼎立。西晉代魏,司馬稱帝。五胡亂華,干戈不息。永嘉南渡,東晉是繼。南朝北朝,隔江峙立。宋齊粱陳,南方更替。北十六國,分裂割據。續有北魏,北周北齊。楊堅創隋,南北統一。滅隋建唐,高祖李淵。黃巢造反,天下又亂。五代十國,分裂再現。趙氏篡周,北宋是建。遼夏女真,覬覦中原。金襲汴梁,靖康國難。南宋高宗,遷都臨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忽必烈時,滅宋建元。順帝腐敗,喪失政權。洪武建明,定都應天。成祖永樂,改都順天。明帝崇禎,自縊煤山。闖王進京,四十二天。三桂請兵,清帝入關。道光以後,列強侵犯。武昌起義,領袖中山。建立共和,宣統交權。老袁竊國,軍閥混戰。工農革命,搗毀封建。各族人民,同掌政權。華夏文明,史稱五千。
這首四字歌是高明先生為便於人們學習歷史知識而編寫的。它簡單.通俗.易學.易記。如果能背誦出這四百字,對於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史稱.次序、興衰更替,你定能了如指掌。
9. 關於對中國近現代史的認識和看法
中國近代史是一來部屈源辱和光榮並存的歷史,是一部中國人民不懈抗爭的歷史,其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以及事跡。
鴉片戰爭,西方以其船堅炮利敲開了古老的中國的大門,從此以後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開始了和外國侵略者不屈的斗爭,一次次救亡圖存的事跡相繼上演。
看法:
只有馬列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工人階級才能領導中國人民,無數的事跡,例如洋務運動,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農民階級,本國封建階級,資產階級,因為其本身的局限性,無法領導中國人民取得勝利,只有工人階級,作為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具有最強的反抗性,才能帶領中國人民,掀翻三座大山,贏得革命的勝利。
10. 對中國歷史文化了解多少
只能回答個人感來覺的了解程度吧源 1.知道中國是自古不斷發展至今從未徹底斷絕過的古國 2.每個朝代的順序和名字 時代 長短 著名君主、實踐 (聊天時談歷史插得上話)3.了解重要事件 原因 意義(應付歷史考試)4.更深入 具體的了解歷史 並具有自主分析的能力 (聊天時可以裝逼了)5.研究 能分析歷史大勢 判斷偶然性和必然性 做到以史為鑒 / 對特定時代的文化有深入了解 可以參與考古
這就應該算是歷史學家了
6.再往上真的就是大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