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紅軍歷史戰績

中國紅軍歷史戰績

發布時間:2021-03-15 07:08:44

Ⅰ 簡述中國紅軍長征的歷史2000

抄紅軍長征是1934年襲10月—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面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為二萬五千里,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國民黨稱此為「流竄」。
1934年10月10日晚6點12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八萬六千人,分別自瑞金地區出發,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從而開始進行紅軍打敗國民黨的轉折點。
轉移時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意義: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
長征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長征是一部艱難的歷史斗爭。

Ⅱ 紅軍發展史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回簡稱「紅軍」。中答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1927年黃安縣(今紅安)農民政府大門兩旁寫對聯出現的「紅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紅軍」一詞稱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革命軍多次「圍剿」和「清剿」。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Ⅲ 有關紅軍長征的歷史

我們知道,紅軍先後曾有4支隊伍從不同地點參加了長征。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是其中的一支,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二萬五千里」。「二萬五千里」是從哪來的呢?

1935年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12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毛澤東根據什麼說紅一方面軍長征有二萬余里?他是怎麼算出來的?

老紅軍李中權將軍回憶,1937年他在抗大親自聽毛澤東在大會上講的。毛澤東的演算法是從1934年10月出發到1935年10月結束,以每天走70里,共25550里,略為二萬五千里。

1937年2月編好的《二萬五千里》一書有5個附錄,其中《紅軍第一軍團經過地點及里程一覽表》專門有說明,說明指出一軍團直屬隊:「除休息外,行軍作戰時間,1934年10月12天,11月24天,12月24天,1935年1月22天,2月26天,3月24天,4月30天,5月27天,6月23天,7月10天,8月14天,9月16天,10月19天。」作戰的時間加起來共271天。如果以每天紅軍行軍70里,271天應走18970里,可是編者卻將書名定為《二萬五千里》。這是為什麼?

毛澤東在長征中並不是天天行軍。如紅軍1935年1月7日佔領遵義,中央在此停了12天。紅軍7月底到達四川松潘,到8月底才離開北上過草地,停留了近1個月的時間。這是兩次大的停留,僅這兩次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毛澤東對此是很清楚的,他為什麼計算里程時沒有將此天數扣除?

因為他知道中央機關是紅軍中走路最少的單位。作戰部隊除行軍外還要打仗,就要不斷奔襲、迂迴。作戰部隊走的路常常是機關、後勤部隊的幾倍。這里僅舉一例:紅軍為突破第一道封鎖線,三軍團四師和先頭部隊十一團佔領古陂圩後,敵人撤退逃跑,十一團和十二團乘勝追擊,敵人繳械後,他們再返回追紅軍大部隊,一去一回起碼140里。部隊的這些行動都是奉軍委之令,毛澤東對此一清二楚。他知道在中央停留時,作戰部隊一直在運動,作戰部隊行軍的里數路線遠遠超過中央直屬隊。所以他在計算紅軍長征里數時,沒有扣除中央機關停留的時間。

最早進入陝北的斯諾,於1936年秋采訪了許多長征幹部,看到《紅軍第一軍團經過地點及里程一覽表》。他說:「紅軍自己普遍總說是『二萬五千里長征』,其實連所有的轉折和走回頭路都算起來,從福建最遠的一點到陝西的西北隅,長征軍中的某一些部隊所走的路程無疑要超過上述的數字。照第一軍團所記的一個准確的、一段一段的旅程計,顯示了全部路程兩倍於美國大陸的寬度———而且這還是主力行軍中的最小的里程。我們必須記著,在全部旅程中,都是步行的,他們這樣地跨過了世界最難走的通道,爬越了幾個最高的山嶺,橫渡了亞洲最大的河流,而且從頭到底就是一個長久的戰爭。」

重走長征路,今非昔比

李愛德、馬普安所走的路線遠比當年紅軍走得少,走得容易,除經濟發展,修了大量的公路,自然條件發生變化,環境大為改善外,還有一個原因,他們是在和平環境,得到眾人幫助,平安走完長征路的。而當年紅軍在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之中,為了求得生存,他們要與敵人作戰,要尋找敵人的薄弱環節。什麼地方敵人的力量薄弱呢?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在沒有路的地方開出一條路來。現在重走長征路,是為學習、體會、宣傳長征精神,首先要保證參加者的安全,不能死人,不能傷人,絕對不能讓參加者冒險。這是兩個長征的最大的不同。

7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人們受時間、體力、交通、經費種種條件的限制,一般只能走最著名的地方,走大的村鎮、縣城,走容易到的地方。在眾多的紅軍長征路線中,只能選一條路線走。每一個人很難嚴格按照長征路走完,更不能真正沿著紅軍的腳印走。

「二萬五千里」長征,不容置疑

綜上所述,兩個外國年輕人走的長征路,只是當年紅軍長征走過路線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他們所說的紅軍長征12000至13000里是很不準確的。但是,沒有想到他們隨便說的一句話竟然在世界各地的報道有100篇之多,產生的影響如此之大,由此可見紅軍長征在世界影響之大,關於紅軍長征的任何一個不同的說法都會引起軒然大波。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歷史上、情感上重要的路線,紅軍長征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情感上最重要的路線,也是世界上最長、最著名的路線。紅軍長征25000里是歷史事實,是不容置疑的。紅軍長征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是空前絕後的,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重走當年長征路,不可能再現當年長征的艱難險阻。(摘自《解讀長征》徐占權編著、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相關閱讀

「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

提到「長征」,不少人都把它等同於「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是不準確的。「長征」的外延較大,是指各支隊伍的戰略行動的總稱。中國工農紅軍先後曾有4支隊伍參加長征: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因此,紅一方面軍長征又稱「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行程近萬里;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由四川彰明等地出發,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合編為紅二方面軍),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寧夏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由此可以看出,4支長征隊伍的總行程約六萬五千里,而「二萬五千里」只是其中的1支—————紅一方面軍的基本行程。

Ⅳ 中國軍隊歷史的進程

我想說的是八路是抗戰的 後來叫18集團軍
前面還有周恩來的軍隊(還是叫北伐軍)和共產黨專的紅軍屬
不知道你要共產黨的還是國民黨的
⒈ 八路軍以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任弼時為政治部主任,鄧小平為政治部副主任。下轄的陸軍第一一五師,以林彪為師長,聶榮臻為副師長;陸軍第一二O師,以賀龍為師長,肖克為副師長;陸軍第一二九師,以劉伯承為師長,徐向前為副師長。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照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把各「路軍」改編為「集團軍」。並下達命令:將第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主要有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縱隊(習慣上稱華南抗日游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它們分別戰斗在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等地區。

希望對你有用

Ⅳ 紅軍歷史

紅軍,全稱中國工農紅軍 :

土地革命戰爭(見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Ⅵ 中國紅軍長征是發生在哪個歷史星期

紅軍長征發生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7-1937.7),也稱專作第二次國內革屬命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反對國民黨恐怖統治的內戰時期。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的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Ⅶ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Ⅷ 為什麼中國紅軍的戰鬥力那麼強

紅軍之所以稱為紅軍,是南昌起義10個月以後的事。1928年4月間,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此後不久的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央通告》,規定「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至此,「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就成了「紅軍第四軍」。值得注意的是,有了第四軍,前面還有沒有第一、二、三軍?後面還有沒有第五、六、七、N軍?當時還不清楚。福建文史專家傅柒生在《軍魂》一書中解釋說,因為南昌起義的主體來自於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這支部隊「北伐」時期戰功赫赫,被譽為「鐵軍」,朱、毛部隊沿用「鐵軍」番號,表明繼承「鐵軍」的傳統基因。發揚「鐵軍」優良的戰斗作風,是紅四軍戰鬥力旺盛的精神基礎。

1、1929年,朱德、毛澤東率主力離開井岡山,實施外線作戰,途中打了一個大勝仗,在長汀製作了四千套軍服,這也是中國紅軍第一次統一著裝,「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當時,周邊都是國民黨軍和軍閥部隊,相繼投入兵力數十萬人「會剿」。奇怪的是,紅四軍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打越強,先後擊斃反動軍隊的旅長郭鳳鳴,活捉國民黨軍師長張輝瓚,抵抗了劉和鼎、蔣光鼐、金鼎漢等部接踵而至的進攻。1928年8月下旬,國民黨軍趁紅四軍外線作戰欲歸未歸之際,對井岡山根據地發起「會剿」。朱、毛紅軍下山時,帶走了主力部隊,惟一的迫擊炮因為打不響留給了看家的部隊。後來彭德懷做過一個保守的比較,當時敵我兵力對比大概是三十比一。8月30日晨,敵軍兩個團加強一部,向黃洋界哨口發起進攻,留守部隊以區區兩個連的兵力,憑險據守,連續打退多次攻擊。打到下午,紅軍子彈所剩無幾,最後關頭,戰士們把那門破炮找出來了,僅有的三發炮彈,前兩發都是啞炮。就在絕望之際,一個戰士不甘心,又把第三發炮彈填入炮膛,奇跡就在這個瞬間發生了,第三發炮彈不但響了,還正好落在敵軍指揮部,上山之敵以為紅軍大部隊殺回來了,連夜逃之夭夭。解讀這個戰例,我們不難看出,人少不是問題,槍破不是問題,天寒地凍也不是問題。那麼,紅軍為什麼能打勝仗,為什麼能以少勝多,為什麼能以弱勝強?事實上,毛澤東在戰斗結束之後寫的那首詩詞,就給出了答案: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眾志成城,就是紅軍能打勝仗的根本原因。不僅眾志成城,連那門破炮在關鍵時刻也幽了一默,真是恰到好處,有如神助。

2、紅軍初創時期,打了很多勝仗,也打了一些敗仗。當然,若依實力對比和傷亡對比論成敗,紅軍即使打了敗仗也是勝仗,用俗語說,幹掉一個夠本,幹掉兩個賺一個。但是,在毛澤東的眼裡,這個「賺」要不得,夠本不行,小賺不行,大賺也不行,要特別大的賺才行。星星之火,必須燎原,這就要求年幼的紅四軍,必須盡快成為一支比純金還要純、比鋼鐵還要硬的隊伍。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了解麾下這支剛剛從農民和舊軍隊脫胎的軍隊,雖然名稱變了,但是很多舊的習氣還有待改造,攏到一起就是一塊鋼,攏不到一起就是一盤沙。早在秋收起義之後不久,部隊就進行了三灣改編,克服大而無當,把一個師縮編成一個團,把手掌攥成拳頭。當然,最重要的是「支部建在連上」,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對官兵進行組織管理和思想教育,逐步建立主動革命的思想基礎。或許,就是從三灣改編開始,一個課題就在毛澤東的腦海里醞釀了,培養信仰,首先就要解決為誰打仗,為誰扛槍的問題。三灣改編的另一個原則就是官兵一致,建立士兵委員會,內部實行民主。官兵很快就有了感情認同,這支部隊是自己的,為自己扛槍,為老百姓打仗,為子孫萬代打天下。這個認識激活了強大的戰鬥力。

Ⅸ 中國紅軍的歷史

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爆發了「南昌起義」。

1928年4月,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與在井岡山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

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

1934年10月後陸續長征,並勝利到達陝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稱八路軍和新四軍。

(9)中國紅軍歷史戰績擴展閱讀:

紅二方面軍

原為紅二、六軍團,1935年接中央命令編為紅二方面軍,後來和四方面軍會師後編成中還包括九軍團和三十三軍一部整編為三十二軍(和四方面軍的九軍區分)。

總指揮賀龍,副總指揮蕭克,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向應。同年7月,紅二、六軍團到達甘孜與四方面軍會師,奉命組成紅二方面軍,並將原屬一方面軍的三十二軍(三十二軍就是原一方面軍的九軍團)編入。

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黃麻起義後成立的紅七軍,黃麻起義失敗後余部以後發展成紅11軍第31師。加上在六霍起義和商南起義中誕生的紅32師和紅33師改編成紅1軍。

1930中紅15軍與紅1軍合並成紅四軍,軍長為鄺繼勛,政委曾中生,參謀長徐向前。1931年11月,以紅4軍和紅25軍正式成立紅4方面軍。四方面軍總指揮為徐向前,政委為陳昌浩,政治部主任為劉士奇。

閱讀全文

與中國紅軍歷史戰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