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份 中國大百科全書 考古卷 的PDF版本!!!
參考來書目: 623考古及博物館學基礎自 (分A、B卷) 1.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考古發現》(宿白著,文物出版社) 3. 《 20 世紀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2000 - 2005 斷代考古八本(文物出版社) - 博物館方向: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王宏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大網路全書文物博物館卷》(大網路全書出版社)《三禮通論》(南京師大出版社) 中國古代史:《中國史綱要》( 翦 伯贊,中華書局) 古代建築:《中國古代建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 外國資產階級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的 pdf
自海通以還,新學漸興,域外學術書籍譯介遂成近代中國「輸入學理,再造文明」(胡適語)之重要途徑;而對外國學者中國史研究著述的譯介,不僅有益於學術的繁榮發展,更有助於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身在此山」而形成的某些局限。但國外中國史研究林林總總,洋洋大觀,幾十年來(特別是近20年)對其譯介雖多,終也只能是「取一瓢飲」,因此這種譯介的態度和選擇標准本身小而言之實際又是學術變遷的反映,大而言之甚至可說是時代、社會變化的一種折射,成為值得研究的對象。本文不擬對50年來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譯介的豐碩成果作全面研究述論,更非具體的書評書介,僅想對這種譯介在不同時期的主要特點、對國內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影響和意義等試作初步研究概述,難免掛一漏萬,誠祈方家指正。
(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不僅僅是一種政權的更迭,而是從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到上層建築深刻而全面的巨變,馬克思列寧主義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上層建築反過來又會影響經濟基礎,因此一種全面的社會變動要求一種全新的意識形態與之相應。「學術」屬上層建築.所以對舊有的學術進行「改造」就「勢所必至」了。由於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認識與中國革命關系重大,所以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在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的革命戰爭年代就已相對成熟;但在原先的高等院校的知識分子中,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一直是種種非馬克思主義學派。這樣,以前者改造後者,對資產階級學術思想進行批判,自然成為這一領域的中心任務,對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譯介,自然也不可能離開這一中心任務。
對此意圖,當時出版的所有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譯介幾乎都有明確的說明。《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的「中譯本序言」談到之所以翻譯此書一是因為該書的資料「有不小的利用價值」,但更重要的一個理由」是因為它「一向被中外資產階級學者奉為圭臬之作」,現在「不要忘記這些謬論在很長的一個時期中,曾經嚴重地毒害了中國的思想界。應該說在殖民主義理論的作品中,這部書是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而也就是反對殖民主義者所應該注意閱讀的東西」。①丹涅特著《美國人在東亞》、萊特著《中國關稅沿革史》、約瑟夫著《列強對華外交》、威羅貝著《外人在華特權和利益》、伯爾考維茨著《中國通與英國外交部》的譯者「前言」或「後記」,都毫無例外地鄭重聲明了這一點。
在當時百廢俱興的歷史條件下,就數量而言,翻譯出版的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並不算多。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50年代組織選譯的絕大多數著作的確代表了國外有關學術研究的一流水平,選書之精當與譯品質量之高至今仍令人欽佩,此皆說明選譯者眼光的不凡、學識的深厚與態度的嚴肅認真。例如,直到現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仍是被國內中外關系研究者引征最頻的著作之一;《外人在華特權和利益》一書在整體上仍未被超越……更有意義的是,當時代環境發生變化後,這些譯著的學術性便立即顯示出來,為一些相關學科在新時期的迅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
更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初期對蘇「一邊倒」,各學科都在自身建設方面競相翻譯出版「蘇聯老大哥」的有關著作作為「教科書」,並奉為「典範」時,有關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著作卻翻譯出版極少,更無被視為「典範」之作。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在中國近代史學科中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學派當時即已相對成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框架和方法,無需像其他不少學科那樣匆忙照搬蘇聯的「教科書」。
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和發展,「階級斗爭」愈演愈烈,對外國資產階級學者的分析、批判言辭也日趨激烈,這種「譯介」更明確被提到「了解敵情」、「興無滅資」、「反帝反修」的程度。《外國資產階級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的——資本主義國家反動學者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論著選譯》(第1、2卷)和《外國資產階級對於中國現代史的看法》近120萬字,選譯了從19世紀末葉以來,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仍有影響的英、美、法、德、日等國數十位資產階級學者對中國近代社會性質、近代經濟及文化問題、中外關系、農民戰爭、邊疆危機、中國革命、國共斗爭……等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論述。在長達萬言的「序言」中,選編者對近百年來外國資產階級學者的中國研究狀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對各種觀點進行了嚴厲的政治批判,並進一步申明了編譯的目的:「我們選譯這些資料,即是為了了解敵情和提供反面教材進行興無滅資的斗爭。我們從這些資料里可以進一步認清學術思想領域內,外國資產階級學者的真面目,認識帝國主義通過文化侵略毒化中國人民的罪惡活動,藉以激發我們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和現代修上主義的斗爭,並且從斗爭中清除資產階級歷史學在中國史學界的流毒和影響,壯大歷史科學隊伍,團結一切愛國的歷史科學工作者,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新文化。」②
十年「文革」特別是它的中後期,有關俄蘇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著作在一片荒蕪的學術園地中突然「一花獨放」,翻譯出版了一大批。這種「一花獨放」,完全是由於「反修」斗爭和中蘇邊境沖突的需要。齊赫文斯基主編的《中國近代史》的中譯本「出版說明」寫道:「本書炮製者以極其卑劣無恥的手法,全面、系統地偽造近代中國歷史」,「惡毒誹謗攻擊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斗爭和中國共產黨的馬列主義正確路線」。這篇個到5000字的「說明」充滿了「恬不知恥」、「瘋狂攻擊」、「秉承其主子出意旨」……這樣一些幾近謾罵的文字,並認定這部書的目的是「妄圖否定毛主席關於中國近代史的一系列科學論斷,否定毛主席為中國革命制定的馬列主義正確路線」,「變中國為蘇修社會帝國主義的殖民地」。③當時的「時代精神」可說盡在其中。而有關中俄邊境著述的譯介更多,由於這些譯著以資料、回憶錄為主且限於本文篇幅,恕不細述。但是這些翻譯為後來的中俄關系史研究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基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中美關系在1971年開始解凍,費正清的名著《美國與中國》也在「供有關部門研究中美關系時批判和參考之用」的名義下,由商務印書館組織翻譯出版。
(二)
「文革」結束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的開始,沉寂已久的學術開始復甦,由於較長時期的自我封閉,學界對國外學術研究的了解尤其必要、急迫。這種形勢,為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譯介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而開風氣之先且成效最著的則為中的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國門初啟的1980年創辦的不定期刊物《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
該刊編者在創刊號中明確表示其「目的在於及時介紹外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情況,了解外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動態,溝通中外學術交流」。承認「近年來,在中國近代史這個學術領域內,國外的研究工作發展較快」,「一些我們還未涉及的問題,國外也有了較深入的研究;國外還不時對我國近代史研究上的某些觀點提出不同意見,進行商榷或爭論。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及時了解,以改變閉目塞聽的狀況,活躍學術空氣,促進研究工作的發展」。「所收文章主要看其是否有新觀點、新資料,或新進展,至於內容與觀點正確與否,則不一定要求」。④從「了解敵情」、「反面教材」……到「溝通中外學術交流」、彼此平等地「進行商榷或爭論」,承認自己多有不足、曾經「閉目塞聽」……這種轉變是巨大的、根本性的。這篇「編者的話」雖只短短400多字,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時代的新精神,亦說明所謂新時期確非虛言泛論,而是實實在在地發生了方方面面巨大的新變化。後人或許很難想像,這種平實如常的語言所說的本是最「平常下過」的道理、然而實際卻是那樣地「不平常」,因為它是那樣地來之不易。這種態度,可說是新時期譯介的代表。從1980年創刊到1995年終刊,《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15年來共出版27輯,發表了40O余篇近80O萬字的譯作。其中有國外學術期刊的論文翻譯,也有著作摘譯,文種涉及性、日、俄、法、德等諸多語種,以較快的速度、較為全面地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了外部世界的有關信息,對學術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對學術發展如此重要的刊物卻因種種原因不得個於幾年前停刊,學界至今仍咸為惋惜。另外,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辦的《國外中共黨史研究動態》從1990年創刊到1996年停刊,共出刊42期,也曾是了解國外有關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
在最近20年中,有關譯介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其中影響較大的譯叢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從1987年起出版「中國近代史研究譯叢」,陸續出版的有美國學者魏斐德著《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孔飛力著《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從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費維愷著《中國早期工業化——盛宣懷(1844―1916)和官督商辦企業》、陳錦江著《清末現代企業與官商關系》、施堅雅著《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英國學者楊國倫著《英國對華政策(1895―1902)》、日本學者濱下武志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
江蘇人民出版社從1988年起陸續出版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中與近代中國有關的譯著有美國學者費正清、賴肖爾著《中國:傳統與變革》、羅茲曼主編《中國的現代化》、格里德著《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50》、郭穎頤著《中國現代思潮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史華茲著《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柯文著《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墨子刻著《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周錫瑞著《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杜贊專著《文化、權力與國家——190O―1942年的華北農村》、艾愷著《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張灝著《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一1907)》、任達著《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周策縱著《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蕭公權著《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五四與現代中國」叢書收有譯著《五四:文化的闡釋與評價——西方學者論五四》、美國學者施瓦支(舒衡哲)著《中國的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張灝著《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紀文勛著《現代中國的思想遺產——民主主義與權威主義》、日本學者近藤邦康著《救亡與傳統》。
其他譯著更是難以勝數,對不同專業領域都有相當的影響。
通論性的主要有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兩卷)、《劍橋中華民國史》(兩卷),另外費氏的《美國與中國》不斷重印,《費正清集》、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費正清自傳》和《費正清看中國》等都翻譯出版。還有美國學者石約翰著《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史景遷著《天安門》、柯文著《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以及日本學者溝口雄三著《日本人視野中的中國學》等。
經濟史方面主要有美國學者郝延平著《中國近代商業革命》、《十九世紀的中國買辦——東西間橋梁》、劉廣京著《英美航運勢力在華的競爭(1862―1874)》、日本學者中村哲著《近代東亞經濟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美國學者珀金斯著《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黃宗智著《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國農村的過密化與現代化》、楊格著《近百年來上海政治經濟史(1842―1937)》、法國學者白吉爾著《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等。
政治、軍事、社會史方面的譯著主要有美國學者周錫瑞著《改良與革命——辛亥革命在兩湖》、易勞逸著《1927―1937年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流產的革命》、胡素珊著《中國的內戰》、齊錫生著《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小科布爾著《江浙財閥與國民政府(1927―1937)》、鮑威爾著《中國軍事力量的興起(1895―1912)》、施堅雅著《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英國學者貝思飛著《民國時期的土匪》、加拿大學者陳志讓著《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蘇聯學者卡爾圖諾娃著《加倫在中國,1924―1927》、切列潘諾夫著《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賈比才等著《中國革命與蘇聯顧問》、論文集《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蘇聯學者論文選譯》等。
有關中外關系史的譯著主要有英國學者季南著《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美國學者李約翰著《清帝遜位與列強(1908―1912)》、威維爾著《美國與中國:財政和外交研究(1906―1913)》、柯里著《伍德羅·威爾遜與遠東政策(1913―1921)》、塔克曼著《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菲斯著《中國的糾葛——從珍珠港事變到馬歇爾使華美國在中國的努力》、科爾著《炮艦與海軍陸戰隊——美國海軍在中國(1925―1928)》、沙勒著《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柯偉林著《蔣介石政府與納粹德國》、包瑞德著《美軍觀察組在延安》、布賴克福特著《卡爾遜與中國》、凱恩著《美國政治中的「院外援華集團」》、孔華潤著《美國對中國的反應》、謝偉思著《美國對華政策(1944―1945)》、日本學者藤村道生著《日清戰爭》、蘇聯學者鮑里索夫等著《蘇中關系》等。
思想文化史方面的譯著主要有美國學者伯納爾著《一九○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林毓生著《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盧茨著《中國教會大學史》、日本學者實藤惠秀著《中國人留學日本史》、法國學者衛青心著《法國對華傳教政策——清末五口通商和傳教自由(1842―1856)》(兩卷)等。
人物研究方面的譯著主要有美國學者德雷克著《徐繼畲及其〈瀛寰志略〉》、史扶鄰著《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薛君度著《黃興與中國革命》、麥柯馬克著《張作霖在東北》、日本學者松本一男著《張學良》、蘇聯學者普里馬科夫著《馮玉祥與國民軍》、英國學者施拉姆著《毛澤東》、美國學者特里爾著《毛澤東傳》、邁斯納著《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周明之著《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弗思著《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等。
以上僅是一個極為粗略的鳥瞰,但從中卻足可看出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譯介在這20年中的繁榮盛況,確實起到了「改變閉目塞聽的狀況」、「溝通中外學術交流」的作用,對這期間中國近代史學界學術的活躍和發展起了不能忽視的推動作用。
(三)
這期間的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譯介對國內有關研究的影響、促進是多方面的。當然,學術的變化、各種新觀點的產生總體而言自有更為深刻的社會與學術自身的背景和原因,這種「譯介」只是其中因素之一。但由於本文的任務只是分析這種「譯介」的作用,不必對其他背景與原因作深入探討與詳細論述,故祈讀者勿因此而以為筆者認為新時期的種種新觀點完全是這種「譯介」外在作用的結果;同樣,對各種新觀點本身的具體分析、深入研究和評判也不是本文的任務。故本文亦僅限於客觀論述「譯介」對各種新觀點的影響和作用。大體而言,這種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新時期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一個引人注目、也引起激烈爭論的觀點是從現代化(本文中「現代化」與「近代化」二詞意義相同,根據行文需要選擇使用)的角度,而不僅僅或主要不是從階級斗爭、民族斗爭的角度來看待中國近代史。「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總序」明確表示:「故步自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透過強烈的反差去思量自身,中華文明將難以找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入口」。「收入本叢書的譯著,大多從各自的不同角度、不同領域接觸到中國現代化的問題」。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以費正清為代表的「西方沖擊一中國反應」模式是西方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佔主導地位的學派。這一模式認為「傳統」與「現代」互相對立,中國近代的歷史尤其是現代化史的動力完全來自外部的刺激和挑戰,因此「19世紀之前使得中國如此偉大的東西,恰恰被證明也就是後來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實現現代化轉換的東西」。「中國作為『中央之國』,其自我獨立的政治和文化運轉體系,以長期未受到外來挑戰而聞名於世」。但也因此「直到現代挑戰不可避免地降落到它的大門口之時,都未能領悟到這種挑戰的性質」,因而錯過了現代化的時機。⑤新觀點也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從中國近代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探討現代化受挫的原因;同時對西方的侵略帶來的不同(廣義的)文化的「碰撞」以及這種「碰撞」引起的中國社會的變化等作了不同以往的結論。在現代化理論框架中,洋務運動自然成為「中國早期工業化」的一個重要階段,而興辦洋務的最初動機則無足輕重,也因此才會在80年代形成洋務運動研究熱。同樣,一些研究者對民國時期尤其是抗戰前的經濟狀況也作了更為客觀的研究。
近代中國的「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公共領域等是近些年美國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並有激烈的爭論,而近年中國的有關研究,如對晚清商會、自治社團或組織、地方精英、公共機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甚豐,明顯受此影響與啟發。甚至對近代中國「市民社會」這種觀念提出質疑、反對意見的,其基本「理論資源」也還是來自美國學界的不同觀點,亦見其影響之深。
由於主要地不是從階級斗爭或民族斗爭而是從中西文化沖突、互補(在近代中國實際幾乎是西方文化向中國文化的單向流動)的角度出發,不少研究者更側重於「買辦」、「租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與意義。同樣,傳教士、教會學校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主要是傳播近代科學文化知識,近年也得到更多的強調與重視。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或曰文化背後的社會意義,是近些年來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新的學術觀點、方法和思潮,《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和《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便是這種新範式在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代表作。前者對19世紀山東省的社會、經濟結構作了區域性分析,尤其是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對魯西北地區的民間文化,如社戲、話本、宗教、廟會、集市、尚武傳統、中西文化沖突的歷史等都作了細致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作者認為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是魯西北的社會經濟結構與文化傳統之間由多種原因「互動」的結果。後者力圖打通歷史學與社會學的間隔,從「大眾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權力的文化網路」等新概念,以華北農村為例,詳細論證了國家權力是如何通過種種渠道,諸如商業團體、廟會組織、宗教、神話等深入社會底層的,如「龍王廟」的實際意義是掌管水資源的分配,鄉紳關注「關帝廟」是將其。既作為國家的守護神又作為地方的保護者。這兩本書對近年來國內的有關研究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如傳統文化與義和團的關系,廟會的社會文化意義、功能都受到研究者的重視。
在中外關系史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認為中國被納入近代國際體系的過程當然是國家主權受侵犯的過程,是被殖民的過程,但同時也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破除「華夏中心」的過程,是外交近代化,即近代外交觀念、制度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幾十年前的「侵華史」已漸為現在更加中性的「中外關系史」所取代,雖只一名之興替,卻也可略窺學術之變化,表明研究的「理論預設」今昔已有所下同。
在思想史研究方面,以前未獲研究的「唯科學本義」開始被研究者注意,對自由主義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更加客觀,已從「政治批判」轉入「學術研究」,這反映出「譯介」的影響。《中國的啟蒙運動——知識分了與五四遺產》一書中對「啟蒙」與「救亡」關系的探討,使中國思想、學術界深受啟發。從70年代後期起,美國的中國史研究中「傳統」與「現代」互相對立的模式漸為新的現代化理論所取代,即「現代」從「傳統」中發展而來,應更加註重承繼、利用種種傳統資源。《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一書更側重對近代中國,尤其是五四時期「激烈」「全面」反傳統思想的負面作用進行分析,在80年代中後期「文化熱」、「激烈反傳統」思潮再度產生的背景下,該書的翻譯出版確引人注目,作者可能也未想到,該書實際為90年代因種種原因而異軍突起的「文化保守主義」作了重要的理論鋪墊。
在人物研究方面,《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將孫中山個人與社會環境緊密結合起來考察,突破了以往人們譏稱的「孫中心」框框。《黃興與中國革命》一書對以往注意不夠的黃興與辛亥革命的關系作了細致的研究,引起了有益的探討,促進了有關研究的深化。而且,以上兩書均在國門初啟時翻譯出版,當時也更引人注目。《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一書對李大釗思想與民粹主義的關系作了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啟發了關於民粹主義對中共其他領導人思想影響的研究,這種研究直到現在仍引起熱烈的爭論。相對於國內的人物研究以前主要集中於政治人物,國外對「文化人物」的研究一直比較重視,如對梁漱溟、丁文江、錢穆、洪業等都有研究專著,這些專著的譯介對國內有關研究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
簡言之,50年來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譯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一樣走過了曲折發展的過程,現在確可說是百花齊放。但在這種繁榮之下卻仍有不能忽視的隱憂,即譯作的質量有每況愈下之勢,一些錯譯、誤譯反而起了學術的「誤導」作用,倘長此以往,會使人對所有「譯介」的准確性都產生懷疑,終將使這種學術發展必不可少的「譯介」本身受到嚴重損害。提高譯作質量,是譯介者的當務之急。當然,每個研究者都必須面對的挑戰是,在如此多樣化的譯作面前如何能真正擷其精華而不是食洋不化,機械照搬。而這,卻是更加艱難,也更加重要的。
注釋:
本文寫作中承蒙曾學白女士幫助搜集部分資料,謹表謝忱。
① 邵循山:「中譯本序言」,〔美〕馬士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1―2頁。該書第2卷、第3卷均為張匯文等譯,分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商務印書館1960年出版。
②「序言」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資料編譯組編譯:《外國資產階級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的——資本主義國家反動學者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論著選譯》第1卷,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0―14頁。
③ 「出版說明」,〔蘇〕齊赫文斯基上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俄語系翻譯小組譯:《中南近代史》上、下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4年版,第1―6頁。
④ 「編者的話」,《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1輯,中國主會科學出版社198O年版。
⑤ 〔美〕羅茲曼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中國的現代化》,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69頁。
3. 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
您好,華圖教育為您服務。
這方面書很少有電子版或者PDF。TXT格式的文件進行下載,基本上要在網上購買的比較好,而且電子格式的書籍看起來對閱讀會有影響。
如有疑問,歡迎向華圖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4. 誰有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全冊PDF版,求分享,萬分感謝
席澤宗先生的《科學史十論》。
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當然,他的太大部頭了,所以你可以選擇縮略版,江曉原策劃的。
另外,還有鈕衛星、江曉原編著的《科學史讀本》,你也可以去看看的。
還有就是庫恩的《哥白尼革命》,柯瓦雷的《伽利略研究》和《牛頓研究》——這最後三本比較深,需要有了一定的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基礎之後,細細研讀。
開卷有益,加油~!
5. 有沒有一本書寫的是中國從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書
寫中國從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書是《上下五千年》是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歷史科普圖書 ,為現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學家林漢達所著。
講述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的中國歷史,是一本集中國發展史、重大歷史事件及名人簡介為一身的優秀歷史讀物。作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現代語言寫出來,通俗易懂。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約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淵源,所以「上下五千年」也就代指整個中國歷史。
(5)在中國發現歷史pdf擴展閱讀:
《上下五千年》由著名的語言學家、歷史教育家林漢達教授與現代作家曹余章先後編著,林漢達教授編寫了寫作提綱和部分篇目,曹余章則寫了剩下的篇目,其中第一版分5冊於1979年問世,東漢以前的部分為林漢達與曹余章合著,其餘的部分是曹余章在林漢達手稿基礎上整理而成。
1991年該書分精華版和平裝版發行了第二版。受其影響和啟發,有了相關讀物「中華上下五千年」,繼而又有了「世界五千年」少兒文學讀物問世。
從林漢達和曹余年版的《上下五千年》,我們知道始篇就是「盤古開天地」、「黃帝戰蚩尤」等經久流傳的民間故事,再有就是有文字記載歷史故事,從客觀的角度列數了古往今來的極具影響人物和事件,及其重大發明發現和貢獻作用。
6. 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產生 pdf
這是李約瑟難題,曾有不少人給出各式各樣的解答.其實只要了解了科學的本質以及中國的文明史,就可以很容易得到答案.
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中國缺乏產生代近科學的土壤.
近代科學有兩大基礎,一是完善的形式邏輯,二是實證主義.簡單地說:
科學=邏輯+實證.
遺憾的是,中國盡管有著領先世界的文明,但在這兩個方面卻是極度的匱乏.
在思維方式上,中國傳統文化把取象比類發揮得淋漓盡致.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特徵與規則,但又有相當一部分規則是通用的,在自然研究領域中,如果對每一個事物都進行嚴格的分析,無疑會加大研究成本,這個時候,取象比類法則大大減少了研究成本,只要把已有的規則按「萬物相通」的指引,直接用到別的領域就行了,而且事實上,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事物有相類似的規則.這是中國在文明上一度領先的原因.
但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對取象比類的方法太依賴了,以致於依賴到懶得進行新的研究的地步.動轍子曰詩雲,引經據典,卻沒幾個人願意做更細致的分析.而且科學的本質是認識自然,一切利用科學造福人類的行為其前提都是對自然界有足夠的認識.但是中國的崇古思維認為陰陽五行八卦之說足以解釋天地萬物,而萬物一理,只需把現象往這理論上套就行了,宇宙之規則,盡在古人矣.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懶惰的思想不只中國有,在西方也有,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後,科學界也一度出現,世界的規律牛頓已經發現完了,以後的科學家就是如何應用這些定律了.只不過這種崇古的風尚不如中國發達,沒有成為科學界的主流.
而在實證方面,中國也興趣不大,「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論斷,雖然在局部有正確的可能,但在整體上,謬以千里.但古人卻堅信不疑,極少有人對此進行過質疑.事實上,如果質疑了,那是相當危險的,比如清末有中醫王清任,在一場瘟疫之後,對死人進行了解剖,發現了許多古醫中的錯誤之處,並因此寫了一本《醫林改錯》,但被中醫界罵為「遺毒」,鬱郁而終,走向科學的一點星星之火就這么湮沒在中國歷史的長河.
反觀西方,在基督教統治的一千年裡,愚昧落後,文明以及經濟遠遠落後於中國,但是古希臘的邏輯學卻沒有因此滅絕,而且數學領域更是扎扎實實地發展著,數學是數字化的邏輯學,數學的數次大發展,也是邏輯學不斷完善的表現.而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之後,宗教神權漸漸衰落,歐洲走出蒙昧的歷史陰影,各國間不斷地戰爭以及遠洋掘金活動推動著科學技術大范圍應用,而科學技術的應用本身就是科學理論進行實證的過程.
當實證行為上升致實證主義(進而發展出可證偽主義)之後,邏輯學與實證主義的結合終於讓近代科學的誕生水到渠成.
而斯時的中國還在做著「我中華上國應有盡有,不需與蠻夷互通有無」的春秋大夢.即使對數學和機械有著濃厚興趣的康熙,也沒有意識到科技的重大意義.
當西方的科學理論一個一個被超越,新的、靠著更堅實的證據鋪墊起來的科學理論一個個誕生的時候,在邏輯和實證方面鮮有建樹的中國已失去了誕生近代科學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鴉片戰爭用武力打開封閉的國門,國人還痴迷在自我幻想的美夢之中.在被侵略中百無一用的《易經》不是還被某些「專家」吹捧為解開宇宙密碼的鑰匙嗎?直到現在,還有一些文化啃老族天真地認為,我們的祖宗早就掌握了高於西方科學的宇宙真理,只不過現代的中國人不懂而已,他們從未想過,人類的前進就應該是一代比一代強,中國的祖宗有什麼理由就可以突破歷史局限而得窺宇宙的終極真理呢?
近代科學是西方拋棄了古典四大元素論之後浴火重生的,邏輯+實證的思維既保證了大膽的推理和假設,又保證了小心的求證而避免淪為玄學.
可惜這兩樣東西,到現在我國還是缺乏的.百家講壇成了文學歷史講壇,劉太醫、張務本等神醫騙子被官方媒體一個一個推出來禍害民眾,國外的那些偽科學作品如《審判達爾文》《水知道答案》等被當成科學讀物大量引入,連早被美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打假的百慕大三角一案,到現在還有人傻乎乎地分析著根本不存在的神秘原因,以圖證明自己足以比肩愛因斯坦.
而歷史也跟中國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讓中國坐井觀天了,西歐人若想爬山越嶺打到中國人,比登天還難,近臨的大國印度受到宗教的影響,相對的比較愛好和平,即使被英國侵佔,充其量也不過是「非暴力不抵抗運動」,對侵略興趣不大(有意思的是英國歸還印度統治權之後,印度倒是忽然有野心了),而中國周邊的皆小國,不是文明低的還處在游牧階段,就是彈凡之地,偶有蠻夷入主,也迅速被相對先進的農耕文明所同化.所以,中國人對於自己的文化有一種歷史優越感.
在這種優越感下,以儒家為正統的國人眼裡,科技皆「淫巧奇技」,不足與我朝的天道相提並論.
在各種各樣的誤會和歷史條件下,中國不是與近代科學擦肩而過,而是壓根就沒有誕生的土壤.如果沒有西方武力入侵,再過一千年,中國同樣不會誕生近代科學,當然,在個別的技術上,可能會有發展,但在基礎科學理論上,難有建樹.
很多人都喜歡把這個責任推到清政府身上,其實清政府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已經完全同化了,清政府做的事,宋、明政府都在做,文化傳承中的書院制,激勵體系中中的科舉制,清政府都繼承下來了,但是同樣繼承的是,科學研究始終沒有放在應有的位置,而是地位當低.
所以,核心的問題在於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自秦以降,中國就不再有產生近代科學的土壤了.
7. 中國宮殿史的pdf文檔 請問哪位大俠有 求分享
《中國宮殿史》曾於1995年在台灣初版,迄今已十餘年了。十餘年來。有關的文物考古材料又有新的發現,其研究成果亦堪稱豐碩。本書是在原版的基礎上增補和修訂而成的,該書選用新材料,吸納新成果,求真求實,探索中國宮殿的發展軌跡,為我們展示了一幅中國宮殿的新畫卷。全書共分10個章節,具體內容包括傳說時代的宮室及夏商宮殿、周秦的都城與宮殿、兩漢宮室、魏晉南北朝的都城與宮殿、隋唐宮殿等。
8. 劉慶柱 2004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 考古pdf
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安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漢唐研究室主任。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學位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考古學報》主編、《考古學集刊》主編、《中國考古年鑒》主編。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主要代表作:《西漢十一陵》《長安春秋》《漢杜陵陵園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等。
作品:
1、《西漢十一陵》,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長安春秋》,人民出版社,1988年。 3、《漢杜陵陵園遺址》,科學出版社,1993年。 4、《漢長安城未央宮》,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 5、《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考古》2000年7期。 6、《中國古代宮城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文物》1998年6期。 7、《關於中國古代宮殿遺址考古的思考》,《考古與文物》1999年6期。 8、《論秦咸陽城布局形制及相關問題》,《文物》1990年5期。 9、《漢長安城的考古發現及相關問題研究--紀念漢長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10期。 10、《戰國秦漢瓦當研究》,《漢唐與邊疆考古研究》,科學出版社,1994年。 獲獎情況:考古發掘報告《漢長安城未央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考古發掘報告《漢杜陵陵園遺址》獲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
9.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PDF,跪求(つд⊂)
可以到「國學數典論壇」,搜索《當代中國史學》,就有下載:
凡例
引論
上編 近百年中國史學的前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
第二章 史料的整理與輯集
第三章 金石學的興起與研究
……
中編 新史料的發現和研究
第一章 甲骨文字的發現與著錄
第二章 銅器群的發現與考釋
第三章 考古學的發掘和古器物學的研究
……
下編 近百年中國史學的後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與史料的整理
第二章 甲骨文字與金文的研究
第三章 元史蒙古史中外交通史的研究
10. 求歷史學考研教材11本的 電子檔 PDF最好 北師大版的最好 郵箱[email protected]
第一單元的中國文明的起源
中國古人類的第一課土地
1.D 2.B 3.C 4.C 5.D 6.A 7。 C 8。 ?9.B 10.D
11。北京人 - B,E元謀人 - 山頂洞人 - C,D,F,?
12(1)A - 北京人B - C - 穴居人
(2)人類遺址元謀人,主要位於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區。
13。注意事項:
(1)天勞動:收集水果的婦女和兒童,男人捕魚,集體狩獵野獸,獲取食物;學習日:老年教年輕的狩獵技能和生活經驗;娛樂
天:晚上了盛大的篝火晚會,體育比賽;
重要提示:晚上必須負責保管火的人;
:展開合理的想像。
(2)多喝水: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
不喝酒,根據時間是沒有一艘船。
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定居點
1.D 2.D 3.C 4.D 5.D 6.B 7.D 8.D 9.C 10.A /> 11。 (1)半坡河姆渡(2),陝西和浙江(3)粢飯(4)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12。 (1)黑色陶博俞文彩陶盆,河姆渡定居點和半斜坡定居點。 (2)黑陶,彩陶。
(3)當人們已經知道,畜牧,原始畜牧業開始萌芽,還經常撈去補充食品,但也反映了原始的藝術追求。
13。稍微
14。提示:(1)種植農作物,生產自己的食物。 (2)生產工具,農作物種子。 (3)略。
教訓的傳奇時代文明的曙光
1.C 2.D 3.B 4.C 5.D
6炎帝在中國漢族之間,黃帝炎帝
7。戰爭堯,舜禪讓
作為華夏子孫的許多發明的祖先黃帝被認為是通過對黃帝的功德,傳說玉為武器,提出的旅程的弓,染料的顏色的衣服。的妻子嫘祖的教民養蠶。將被連接,而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些傳說,其中包含的後代組成的。但真正的歷史事實,其中包含至少有助於我們理解,時代的黃帝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農業文化的進步。
9。提示:環保意識,奉獻精神,毅力品質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10。請參閱第8題,另外補充:黃帝領導的兩倍生存的戰爭,炎帝投降。炎黃走向聯合的婚姻代占據了中原地區繼續繁衍,形成了後來的華夏人。
11。 (1)禪讓系統(2)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在符合客觀事實可以知道結果。
第4課裂紋彩繪陶器之謎
光滑的人形陶器「這是一個美麗而優雅的小女孩,小女孩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一個美好的新生活的嚮往。類型陶器可以充滿了水,小口的人背灌溉的,小女孩的嘴用的水。
「尖口的小口瓶獨特的形狀像人的耳朵小環兩邊的瓶子上,像帽子一樣的瓶子,幾何圖案像人的頭發,你看,「她尖尖的下巴非常像人的頭部形狀啊!」提示結束時的小口瓶的水從河兩側的小環該瓶可綁一條繩子,很容易提取。 「提示結束時入水的小口瓶,一個奇妙的現象時有發生:瓶子將小幅回落,水會慢慢流進嘴裡的瓶子,沉了一會兒,瓶子的底部時,垂直的水,「小口尖底的瓶子瓶」已經充滿了一根繩子在水面上,你可以背在身上,回到住處。
「海員紋彩陶盆,可用於提供食物,水,種子,這個美好的陶器在該盆地的格局,一些神秘的圖案,圖案的幾何形狀構成的盆地,無論是當時的人們已經形成了原始的數學思維。
舞花紋彩陶盆泥濘的兵馬俑,大口微斂,鼓腹,小平底輪輞和內,外牆壁的整體造型應用在布朗紋身的可疑大型容器。各組的舞蹈圖五,手牽手,右前方的頭部,面部,右小腿,左前方,踏著節拍,選擇跳舞,有強烈的動態和節奏。 2.C
(1)圖A使用蒸米飯,有權想像的問題,只要是有道理的,因為它的生活相結合。 (2)B是魚和鹿的格局。半坡捕魚狩獵的原始居民,以補充食品。
第一單元單元測試題參考答案
1.B 2.A 3.B 4.B 5.D 6.B 7.C 8.B 9.C 10.D 11 。B 12.C 13.D 14.A 15.A 16.B 17.B 18.D 19.D 20.B(每題2分,共40分)
21。 (12分)答:在船上彩陶壺 - 半坡居民B:骨針 - 穴居人
C:魚紋彩陶盆 - 半坡居民e:的豬糧黑色滔博 - 河姆渡居民
> 22。 (10分)①的半坡原始的居民生活在固定的房子,他們已經學會了紡紗,織布,服裝;
②彩繪圖案,魚和鹿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捕魚狩獵的食品補貼。
23。 (回答任何4點至12點)。「歷史研究」,旨在探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的能力。
A-考古發現,他們可以建立一個半地下的房子
B-河姆渡聚落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
C-縫制的衣服,發現在廢墟中的裝飾品
D-大汶口遺址墓葬,隨葬品的數量
E-區別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壺船
24。 (13分)洞穴潮濕,陰暗,不利於人體的健康;生活在山洞裡,有可能被洪水淹沒,野獸侵入不安全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來的居民從事原來的農業,養殖紡織決定,他們必須是穩定和久坐不動的生活。
25。 (13分)(1)噴槍堵塞,於中汲取經驗教訓的失敗的槍洪水的堤防和疏通河道相結合。 (2)要注意的河流上游的植被,以維持土壤和水堤(修建水庫)和疏通河道相結合。
第二台機組發電和社會變革
第5課夏,商,西周交替
1.C 2.A 3.B 4D。5。 - 6.C 7.C 8.A 9.B 10.B 11。地政總署署長12.C 13.A 14.A 15.C 16.B 17.A 18.B
19。夏:AFGJ供應商:中德學院西周:BEIL
20。 (1)夏桀奢侈殘暴的人有沒有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尊嚴;(2)導致民眾的不滿,反抗,消滅沸騰;(3)收益及虧損流行的觀點談點。
21。 (1)是一個世界,同一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家世界。 (2)材料酋長更換方法,如更換堯,舜禪讓。 (3)的材料更換兩個首領的世襲制,於Zhuanzai家世界的方式。 (4)從禪讓的重點選賢任能,從點的世襲制度,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5)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系統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促進我們的社會進入奴隸制階段,兩人的物質基礎,前者占據了上風,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後者佔了上風,生產力水平有了一些進展。
第6課夏商西周的社會和國家
1.C 2.D 3.D 4.D 5.D 6.B 7.C 8.B 9.D
10。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11。 (1)系統奴的犧牲品(2)狀態悲慘,可以被任意殺害和交易
12(1)血緣關系的親密程度。 (2)早期的祭祀天地和自然崇拜的神靈,以祈求神靈保佑,保佑避免災難的發生。後來宗廟祭祀,以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加強血親意識的重要手段,以提升家族的凝聚力。 (3)主要是指禮儀教化與暴力鎮壓,理解略有下降。
第7課和演變的戰國
1.C 2.A 3.B 4.B 5.C 6.B 7.D 8.A 9.C 10。越來越多的D11.B 15.D 12.B 13.C 14.A 16.A 17.D
18(1)(2)(3)略
(4)原因:周王室的下降周天子失去了權力,強大的諸侯國繼續爭奪土地,人口和其他諸侯國的控制權,的冠軍成為主導,這是春季和霸權的本質。
實質:諸侯爭霸的目的是為了爭奪土地,人口,敬意和特權。
19。晉文公 - 保家衛國 - 尊王攘夷晉國 - 齊東 - 南齊 - 金
吳王闔閭齊桓公 - 晉文公 - 越王勾踐
課8鐵的牛耕引發的齊桓公社會變革的
1.C 2.D 3.A 4.D 5.D 6.C 7.B 8.C 9.A 10.D 11。乙12.D
13。 (1)使用鐵和牛耕和推廣;春秋
(2)鐵農場實耐用,價格低廉,勞動效率高。
(3)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個人的生產成為可能,個性化生產將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戶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4)地主階級
(5)政治國家的政治改革,思想上,百家爭鳴的情況
14
(1)為了實現富國強兵。 (2)治理國家,與本國國情相結合,進行改革,以促進國家的發展。 (3)商鞅違反舊貴族的利益,但在上楊琴成為最繁榮的國家,在戰國後期創造的物質條件,統一六國
第9課甲骨文和青銅器的
1.C 2.B 3.D 4.B 5.C 6.B 7.C 8.D天氣預報 - 占卜的結果;夏天 - 供應商;夏天 - 供應商;夏天 - 供應商;夏天 - 供應商
10(1)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供應商的兒子汪屋頂施放崇拜的母親,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上已知的青銅器;
IV羊方尊:商代青銅器精品酒器;
青銅立法肖像:1986年出土於三星堆商代古蜀文化的優秀作品。使用的子鑄造方法。
(2)馬猴羊雞狗豬鼠牛虎兔龍蛇
(3)出土的甲骨卜辭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代的政治和經濟形勢,研究商代歷史的顯著值。
11(1)大禹治水,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 (2)有很大取代周天子的意向。 (3)權威(描述為一個字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問鼎中原(解釋略)。
課,思想活躍,百家爭鳴
1.C 2.B 3.A 4.B 5.D 6.B 7.A 8.B 9.C 10.C 11。 e12.D
13。
(1)孔子,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我們應該發揚,向他學習什麼樣的好點子,好做法(要知道的結果,這意味著你可以)。
(3)略有下降;結合周圍各種思想闡述了之前的例子。
14。 (1)作學問必須面對現實。
(2)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危險三人行必有我師。
(3)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提倡有教無類,受過教育的范圍擴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當仁不讓分工,」個性化。
15。 (1)(2)--- D --- B --- A --- C(3)--- E ---一(4)--- C ---一(5)--- F --- D(6)--- B ---?
第11課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
1.C 2.D 3e4.A 5.A 6。 ?7.D
8(1)流域魚嘴寶瓶口,飛沙堰(2)(加熱或冷卻的岩石突發大火石頭的原則)
9(1)無論是贊成或反對,說這合理的。 (2)的答案是開放的,創造性的,這是有道理的。什麼「歷史」
第12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