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次通貨膨脹
一、1987~1988年是一個經濟擴張的階段,物價指數在前一期經濟擴張的拉動下,持續走高,上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歷史高點。以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基點,1986年的物價指數上漲6.0%,1987年的物價指數上漲13.7%,1988年的物價指數上漲34.8%。
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要求和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從1986年開始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政府財政赤字,特別是1988年實行財政的「包干」體制以後,社會的需求進一步猛增。
二、到1993年上半年,通貨膨脹壓力又開始上升,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國內金融市場,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規定和監管,為房地產業大量融資,使得貨幣量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
由於這次調控吸取了以前貨幣緊縮過度造成經濟過冷的教訓,這個貨幣政策的實施中一直遵循著「適度從緊」的原則,最終於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
但是實際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信貸狀況的收緊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綜合信貸的平衡;限制地區間的信貸大大降低了貨幣的流通速度。
三、2003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2%。城市上漲0.9%,農村上漲1.6%。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上漲3.4%,服務價格上漲2.2%。商品零售價格下降0.1%。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8%。
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2%。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4.4%,其中,穀物上漲2.3%,棉花上漲35.3%,油料上漲19.4%,畜產品上漲1.8%。當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自對投入工廠,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龐大需求。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劇增加。2003年中國的原油進口比2002年增加31.2%,達到創紀錄的9110萬噸。我國主要採取了穩健的貨幣政策。
四、2005年開始,由於經濟增長過快和長期的國際順差導致的通貨膨脹。一直到現在出現國際金融危機。
(1)歷史上中國貨幣收縮時期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區別:
1、含義和本質不同: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一種經濟現象,是指在經濟相對萎縮時期,物價總水平較長時間內持續下降,貨幣不斷升值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持續小於社會總供給。
2、表現不同:通貨膨脹最直接的表現是紙幣貶值,物價上漲,購買力降低。通貨緊縮往往伴隨著生產下降,市場萎縮,企業利潤率降低,生產投資減少,以及失業增加、收入下降,經濟增長乏力等現象。主要表現為物價低迷,大多數商品和勞務價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貨膨脹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貨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通貨緊縮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長期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形成買方市場及出口困難。
4、危害性不同:通貨膨脹直接使紙幣貶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沒有變化,生活水平就會下降,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混亂,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過在一定時期內,適度的通貨膨脹又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
通貨緊縮導致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但從長遠看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貨膨脹最根本的措施是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同時要採取控制貨幣供應量,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等措施。
治理通貨緊縮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綜合運用投資、消費、出口等措施拉動經濟增長,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正確的消費政策,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
Ⅱ 中國古代貨幣年表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 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環球熱訊社區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 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黃金問題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南齊: ,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
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
1481紙幣崩潰,1581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Ⅲ 簡述貨幣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1、自專然貨幣向人工貨屬幣的演變。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知識拓展:
紀念幣
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行量約8.5億枚(張)。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於紀念幣的方寸之間。
Ⅳ 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國貨幣發展史:
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出現過布錢、刀幣、圓錢、五銖錢、通寶、制錢、銀兩、銀元、銅元以及犧牲品類金銀幣、谷帛幣和紙幣,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幣材廣泛,堪稱世界貨幣之冠。
2、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3、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4)歷史上中國貨幣收縮時期擴展閱讀
明清貨幣
明「銀」,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
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清朝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
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
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Ⅳ 簡述中國貨幣發展史中幾個重大演變
我國古代貨幣的六次重大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知道的就這么多了,看看符不符合和你的要求啊?
Ⅵ 中國貨幣(錢幣)發展史(歷史)
我國古代貨幣的六次重大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Ⅶ 中國貨幣歷史
世紀之交,千年伊始,縱觀貨幣的起源與發展,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演變進行的,它在記載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同時,已成為研究社會歷史,探索人類文明的重要工具.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勤勞勇敢,在創造和孕育人類文明的同時,也孕育了璀璨奪目,連貫性強,影響深遠的東方貨幣文化,成為研究世界貨幣演變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有關史料和考古研究表明,我國貨幣的起源發展與世界貨幣起源發展基本同步,大體產生於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後,發展於奴隸社會殷商時期,形成於後周,統一於秦.就其貨幣本身發展的歷史來看經歷了從實物貨幣時期,金屬貨幣時期,紙幣時期以及現代電子貨幣時期等四個不同階段.其中,我國金屬貨幣白銀的鑄造,紙幣的使用,遠遠早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實物貨幣時期是貨幣發展的最初階段,產生於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及畜牧業與農業分離之後的原始社會後期.據《周易·系辭下》記載,"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為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段文字描述了我國實物貨幣初期商品交換過程,交換的形式是以物易物.稱"物物交換",隨著交換的發展,"物物交換"的形式逐漸不能適應.於是,人們選出一種大家都樂意接受的產品作為等價物,這種產品便獲得了貨幣的職能,即稱為"實物貨幣".其對象首先是牲畜,其次是布粟,最後為幣.
金屬貨幣時期在我國使用以物易物.稱為"物物交換".隨著交換的發展"物物交換"的形式逐漸不能適應.於是,人們選出一種大家都樂意接受的產品作為等價物.這種產品便獲得了貨幣的職能,即稱為"實物貨幣".其對象首先是牲畜,其次是布粟,最後是貝幣.
金屬貨幣時期在我國使用大致是在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即手工業分離出來之後.金屬貨幣在我國的貨幣使用中長期占統治地位,並延續使用了幾千年,呈現出紛繁復雜,幣制多樣的形態,在我國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金屬鑄幣主要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
一,仿形貨幣階段.這一時期的貨幣,以金屬鑄造,較之實物貨幣時期雖有幾種固定的幣形,但無標准重量,僅有大小輕重之分,我國殷商至戰國末期為仿形貨幣階段,包括仿貝,仿農具和仿工具"削"的鑄幣,主要有西周布幣,齊,燕刀幣,楚蟻鼻錢以及仿紡輪的圜錢.在貨幣理論研究方面有了初步的成效,其中"子母相權"理論對後世貨幣理論研究影響較大.
二,記重貨幣階段.是金屬貨幣發展逐步走向規范的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將紛繁復雜的仿形貨幣,統一為黃金和半兩方孔圓錢.在這一階段白銀開始鑄幣,並得到了較大推廣,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採用銀制幣的國家.其中,漢五銖錢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最久,最成功的記重貨幣,在貨幣理論研究上也由仿形貨幣階段的輕重論進入了記重貨幣階段的名目論和金屬論.
三,記年寶錢貨幣階段.唐開元通寶的使用標志著金屬記年寶錢貨幣階段的開始,即錢上鑄明年號.從有關考古發現來看錢上鑄明年號,並不是從唐朝開始,而且唐朝第一次鑄錢也並不是年號錢,但唐以後的錢幣多是鑄明年號,因此,我國習慣上把唐開元通寶以後的鑄幣,稱為記年寶錢貨幣階段.記年寶錢的產生既是唐朝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對前朝貨幣實踐的總結,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發展的鼎盛時期,隨著對外交往交流的增多,這一時期貨幣對我國後世貨幣變化,仍至世界貨幣發展都有重要影響.唐朝經濟的繁榮在貨幣方面表現為:一是經濟的繁榮促進了貨幣信用機構的發展,當時長安已出現了專門經營兌換和匯兌的信用機構,並且出現了類似匯票性質的"飛錢";二是唐朝除了有通行的銅鑄幣外,還有金銀鑄錢,發展了貨幣的金屬實物形態.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鑄幣是唐"開元通寶".
造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我國也是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之一,他的使用最早可追朔到漢代白鹿皮幣和唐"飛錢",北宋(大約公元1000年)時正式發行"交子",元,明時逐步完善並成為經濟交往中的主要貨幣,清時繼續延用,但一度曾被廢止.紙幣的出現和使用是在社會經濟交往過程中自發產生,是對貨幣發展的一次史無前列的變革.800年前,明朝中葉曾來我國進行旅行的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無法理解賤價的紙張竟能同昂貴的絲綢同價交換.紙幣雖然改變了商品交換的方式,但由於封建社會和近代統治者只將紙幣發行當作其
聚富斂財的工具,過量發行,導致通貨膨脹加劇,尢其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施的"法幣改革"時發行的法幣,更是將其作為剝削和壓榨人民,擴充軍備,堅持內戰的工具,導致物價上漲,民不燎生.直至1948年12月人民貨幣制度的誕生,紙幣的發行和使用才得以真正意義上的規范和統一,並保持幣值的穩定,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欣欣向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如果說,上個世紀紙幣的使用是中國開創了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紀元,那麼二十世紀初美國人創造的作為現代社會象徵的電子貨幣,同是貨幣發展史上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它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人類傳統的支付方式,實現了貨幣從有形階段向無形階段的跨越,而且還改變了人們數千年來衡量財富的標准,並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十多年來電子貨幣以其便捷,安全,高效等優點,在我國得到了較快發展,並進入人們生產,生活等諸多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貨幣互聯網路的形成,電子貨幣代替傳統意義貨幣已成必然.我們相信21世紀以信用卡為代表的電子貨幣時代已經到來,一卡在手,走遍天下已不是人類的夢想.
回首過去,展望新世紀,中國曾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和使用貨幣的文明古國之一,並在漫漫的貨幣歷史長河中寫下過無數次中華文明的輝煌,記錄過漢唐時期封建王朝最強盛的一頁.但由於我們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的閉關鎖國狀態,以及近代工業的落後,已使我們在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上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錢幣愛好者,在貨幣研究方面,不能拘泥局限於錢幣本身的形制,大小,輕重,色澤,成份,文字以及鑄造年代,製作技術方面,而要將它提高到社會經濟結構中去,研究貨幣的產生發展變化;並要將對貨幣研究放在其特定的歷史之中,去研究其產生的社會經濟條件,以及政治,軍事,文化中去,借古探今,汲取經驗,認清經濟活動規律,掌握現代科技,為社會主義金融事業和金融體制改革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弘揚我國悠久的貨幣文化.
Ⅷ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時期
定義:
(膨脹)基本概念通貨膨脹(Inflation)一般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版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權求,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緊縮)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事件:
通貨問題是經濟發展中常見的,幾乎常常發生,典型的是美國60、70年代的滯漲問題。我們國家08-09年利率的不斷變化就是通貨問題的反應。
Ⅸ 在中國歷史上的貨幣變化【要圖】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都與「貝」有關。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