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古今歷史上三大動亂時期

中國古今歷史上三大動亂時期

發布時間:2021-03-15 00:55:19

1. 中國古代歷史上三次南遷的歷程 原因 影響 啟示

我國歷史上曾進行過三次人口遷移,這三次大遷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那麼,人口遷移的原因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人口遷移。所謂「人口遷移」,一般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間位置上的變動,這種變動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的變動。黃河流域是中國最早的經濟文化中心地區,中國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在這一片地區。引起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戰亂、移民支邊和自然災害等,但戰亂往往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人們為逃避戰亂地區而進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下面分別對三次人口南遷情況進行介紹: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第一次人口南遷高峰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社會大動亂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特別是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和西晉的「永嘉之亂」,黃河流域戰火連綿,長時間的戰亂對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災難,嚴重的破壞了人們經濟生產,北方人民為逃避戰亂不得舉族南遷,對於第一次的南遷描述,史稱「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2、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第二次人口南遷高峰
在安史之亂前,唐朝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國力經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後達到鼎盛,在這段鼎盛時期內唐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和軍事制度——府兵制逐漸遭到破壞,由於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逐漸被日益盛行的募兵製取代,募兵制的形成,使軍隊開始變為私人武裝,很快發展成為強大的地方割據力量——節度使,致使唐朝的軍事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形成條件,「安史之亂」致使黃河流域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被迫南遷,對於戰亂後的人口遷移的描述,史稱「四海南奔似永嘉」。

3、宋代靖康之亂時期——第三次人口南遷高峰
在宋代「靖康之亂」前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混戰,南方相對安定,人們紛紛南遷,但這一時期的南遷規模不及「靖康之亂」後的人口遷移規模。由於宋代統治者實行的是「守內虛外」的政策,同時宋朝國內的冗官、冗兵、冗費,以及由此帶來的積貧、積弱,是構成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靖康之亂」的重要因素之一。「靖康之亂」後,金兵大肆劫掠,中原戰亂又起,隨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南遷高峰,對於這次南遷的描述,史稱「高宗南渡,民從之者如歸市」。

人口南遷對於南方地區的影響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不僅增加了勞動力,有利於開墾荒地,而且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刺激的南方經濟的增長,為南方農、工、商各業的發展帶來了生機。伴隨著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所帶來的是中國古代南北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南移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自東漢末年,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兩宋最終完成。由於北方較南方戰亂較多,所以北方的經濟特點一般是反復的破壞和恢復,而南方社會比較安定,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其經濟特點是持續的開發。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人民為避戰亂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遷的歷程,北方人民的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地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隋唐五代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繼續發展,「安史之亂」後伴隨著第二次人口南遷,南方經濟迎來了第二次飛躍,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史稱「天下大計,仰於東南」,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愈加明顯。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在「靖康之亂」後,隨著第三次的人口南遷的高峰出現,南方的糧食產量、農業技術、手工業技術與規模、商業貿易、城鎮數量都超過了北方,江浙一帶已經成為全國糧倉地帶和最大的紡織中心和商業中心,同時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進程也終於完成。
北方人口南遷者絕大多數為勞動人民,他們來自封建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黃河流域,擁有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勞動經驗。從《呂氏春秋》、《管子》、《汜勝之書》以及《四民月令》等文獻資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戰國秦漢至兩宋時期,黃河流域的生產技術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相比同一時期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區則要落後的多,北方人口南遷將黃河流域的先進生產技術與工具帶到長江流域,必然推動這一地區的農業與手工業生產,不論在質或量上方面均發生顯著的變化。有些南方地區開始實行區種法,並開始採取輪作復種制。這些進步雖不能完全歸功於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帶來的文化影響的突出作用,是應該得到充分肯定的。
勞動是財富生產的唯一源泉。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給南方地區帶來了大量的生產力。在南遷過程中,能夠順利到達南方地區並且能生存下來的,多為一些青壯年,他們能夠承受一路南遷的顛簸與艱辛,同時他們也是廉價的勞動力。當時南方的士族地主階級具有從事土地開發的強烈沖動和積極表現,他們迫切要求開發江南,建立強大的經濟基礎,以增強南方的軍事力量。北方南遷人民來到南方地區後,兩手空空,一無所有,而政府無法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所以士族有需要勞動力來尋覓開發山川澤林的積極性,南遷人民有需要解決生計問題的積極性,在這兩個積極性的推動下,經過長期艱苦卓越的奮斗,終於使南方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

人口南遷的意義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和其所帶來的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是南方地區逐步開發、發展的歷程,它改變了黃河流域「一枝獨秀」的歷史現象,使南方擺脫了「荊榛遍野,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經濟得到飛躍發展,進而後來居上,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對中國經濟的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也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向南傳播,進而向邊疆地區滲透,使各地經濟的發展趨於平衡,並且南方經濟的發展也拉動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全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同時,人口的南遷,促進了我國古代的民族融合,特別是中原地區漢族人民遷居到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少數民族內遷到內地,使各族人民交錯雜居,接觸頻繁,甚至互通婚姻,相互融合,豐富了各族經濟文化生活,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與發展。人口的南遷使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趨於平衡、合理,改變了古代人口布局,促進了民族融合,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建設。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對於當代我國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格局產生,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大意義。

2.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是哪些

3. 中國三大動盪時期是什麼時候

歷史上當然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

4. 中國歷史上最動盪的歷史時期是哪個時期

是五胡亂華的南北朝時期吧。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西晉「八王之亂」,胡人趁亂反晉。西晉滅亡後,出於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進入安定的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南渡導致了經濟重心南移。
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等。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
東晉建立時,中原已淪喪於胡人之手。中原漢族在祖逖、桓溫等名將的帶領下絕地反擊,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遷居南方的愛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復失土為己任。東晉與五胡的戰爭,十六國之間的廝殺,使得這一時期戰亂連連。河淮地區為南北交戰的主戰場。
望採納。

5. 中國歷史上什麼時期最混亂如權游里的五王大戰那種。

有兩個時期是公認的最混亂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內。五胡亂華,中容原大地殺伐一片,人命賤如豬狗。
第二時期是五代十國時期,各地藩鎮割據,互相混戰不休,再加上北方契丹族興起,常對中原掠奪侵擾,人民痛苦不堪。
以我個人看來,似乎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更加混亂不休。畢竟五代時雖說藩鎮割據,但畢竟中原的五個小朝廷和南方的諸國基本都是漢人國家,(五代中的唐、晉、漢三國皇帝雖說是突厥沙陀人,但已是基本漢化了的,所建國家也是奉中原漢族正朔)。因此野蠻程度遠小於五胡亂華時的各個尚未開化的少數民族,對人民的殘暴性更是遠遠不如五胡。

6.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叛亂、叛變有那些

中國歷史上較為有名的叛亂有很多,具體名稱與事件如下:

沙丘之變:又稱沙丘之謀,秦始皇在沙丘宮(今河北省廣宗縣)去世後,趙高與李斯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七王之亂: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八王之亂: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後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侯景之亂: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侯景發動的武裝叛亂事件。侯景本為東魏叛將,被梁武帝蕭衍所收留,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於548年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亂,549年攻佔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將梁武帝活活餓死,掌控梁朝軍政大權。

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安史之亂: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陳橋兵變: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靖難之役: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政變。

三藩之亂: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7. 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動盪的是哪個時期

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動盪的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北洋軍閥時期。

1、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出現了所謂的「戰國七雄」」。孔子說「春秋無義戰」,大家爾虞我詐。禮崩樂壞,篡權弒君不勝枚舉。

2、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僅53年,中央政權竟然換了15個皇帝。五代十國包括五代與十國等眾多割據政權,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和黑暗的時期之一,戰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導致了大量歷史珍貴文獻的遺失以及科技與文明的衰退。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南北朝是中國一個分裂的朝代,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大家對這段歷史可能不熟悉,然而卻是漢人政權很窩囊的時期,漢民族喪權辱國,老百姓流離失所,儒家文明式微,統治階級荒淫無恥,都是這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特徵。

4、北洋軍閥時期

北洋軍閥時期(1912年—1928年)北洋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可惜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崩離析,皖系、直系兩大派系先後控制中央政府。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壯大的奉系控制。各個派系互相爭斗,期間「直皖戰爭」、「南北戰爭」和「直奉戰爭」等打得不可開交,雖然國家在形式上是統一的,但也算是混亂動盪的時期了。

(7)中國古今歷史上三大動亂時期擴展閱讀:

1、戰國時期的史料給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戰爭日益加劇。所以許綽雲編寫的統計材料乍一看顯得令人吃驚:根據這項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沒有戰爭,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沒有戰爭的年份不少於89年。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即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相比,戰爭雖然更加頻繁,同時有更多的國家捲入,但規模要小得多,時間較短,也不那麼激烈。

2、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在唐末、五代及宋初。

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3、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4、北洋軍閥是中國近代一支特殊的軍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會根源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侵華政策發生了改變:由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給袁以有力支持。於是袁世凱依靠外國勢力的支持,並運用封建權術,由軍而成閥,由軍閥而成集團,穩操20世紀初期中國的政局。

8. 中國古代歷史有哪些大事件

1、沙丘之變

沙丘之變,又稱沙丘之謀,秦始皇在沙丘宮(今河北省廣宗縣)去世後,趙高與李斯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後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巡遊時在途中突然去世,遺詔令公子扶蘇主持葬禮,意即使之返都即位。

此時扶蘇正在上郡監督蒙恬的軍隊,管理詔書的趙高卻發動了陰謀,威脅丞相李斯,矯詔處死扶蘇與蒙恬。隱瞞秦始皇死訊,以咸魚放到秦始皇車上,遮擋秦始皇屍體發出的臭味。回到咸陽後,他們擁立公子胡亥為皇帝,就是秦二世。

不料始皇於沙丘暴卒,宦官趙高脅迫左相李斯發動「沙丘之變」,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為秦二世。

2、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的平定,標志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3、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指中國古代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兩次黨錮之禍都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被殘酷鎮壓。

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並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4、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後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5、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斗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沙丘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國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黨錮之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王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玄武門之變

9. 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會:採集漁獵經濟

採集漁獵經濟是一種從自然界獲取生產生活資料的攫取型經濟。

二、奴隸社會:奴隸制經濟

奴隸制經濟是奴隸主階級完全佔有生產資料(包括奴隸),強制奴隸為其勞動並最大限度佔有生活資料的一種經濟發展方式。

三、封建社會(1840年以前):小農經濟

(雖然明朝中後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還未形成獨立的經濟成分)

小農經濟是一種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耕織結合的封閉型經濟。

(9)中國古今歷史上三大動亂時期擴展閱讀:

中國的現代經濟史: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其意義是,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大躍進時期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盡管這條總路線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但由於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總路線提出後,黨發動了「大躍進」運動。

3、文化大革命時期

在長時間的社會動亂中,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主要比例關系長期失調,經濟管理體制更加僵化。這十年間,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資的應增效益推算,國民收入損失達五千億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沒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

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許多國家經濟起飛或開始持續發展的時期。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不僅沒能縮小與發達國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間的差距,從而失去了一次發展機遇。

4、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的根本性創新,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它具有自身質的規定性與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於傳統的計劃經濟。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在經濟建設上逐步採取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10. 歷史上大動盪的朝代或歷史時期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百家爭鳴
秦末農民戰爭時期,楚漢相爭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 三國鼎力
五胡十六國時期
唐後期藩鎮割據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
清末列強入侵時期
中華民國軍閥混戰時期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今歷史上三大動亂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