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中百家爭鳴是什麼時期提出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我國學術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以後中國文化發展的基礎,決定其發展方向。以後2000多年中國古代文化學術發展的道路、特點及其中的各種問題、思想(除了佛學的傳入之外)都可以從先秦百家爭鳴中追溯到其源頭。在認識學術文化發展規律方面,先秦百家爭鳴也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
Ⅱ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的什麼「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版,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權以後2000多年中國古代文化學術發展的道路、特點及其中的各種問題、思想(除了佛學的傳入之外)都可以從先秦百家爭鳴中追溯到其源頭。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稱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這些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Ⅲ 中國古代,類似於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時期有哪些急!!!!明天就交了。。。
也就春秋那個時候,真正的百家爭鳴過,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再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真正的百家爭鳴就沒有出現過。
就算是文風鼎盛的北宋,也是在儒家的框架下,出現各家學派的。。
Ⅳ 百家爭鳴出現在什麼時期
百家爭鳴出現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解釋: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之間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出自這里。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但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中國思想、文化兩千餘年。
Ⅳ 中國古代歷史上「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在什麼時期
戰國時期,因為各個國家不斷爭霸。所以急需各種人才,有才能的人都能被重視,而以後的時期都是一個國家所以需要的人才就相對片面了。甚至出現極端就是選其一,廢其它。
Ⅵ 中國百家爭鳴,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的三個百家爭鳴時代
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第一次,也是眾所周知的一次,起於三千年前的春秋末期,貫串戰國時代。這是一個大動盪、大分化、大競爭的時代。由於經濟發展和時代需求,教育、文化空前普及,「士」這個階層登上歷史舞台。特別是,標志性的文化巨人們比肩繼踵而出,儒、道、墨、法之外,還有若幹家大師。種種因素表明,中國成為世界文化大國,是從這個時代開始。
中國最近一次的百家爭鳴,是在距今八十多年前的五四時代。產生了區別於封建思想、教育、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的成果,出現了劃時代的、當之無愧的文化大師,標志著苦難深重的中國,以全新的文化大國面貌而崛起。
上述兩次文化繁榮昌盛,無庸置疑,也不須贅述。
王母的蟠桃,三千年一結實,中國文化的大繁榮,真如瑤池仙果一樣稀有嗎?
以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眾彩紛呈,每隔千年出現一次繁榮昌盛,應該合乎情理。
其實,距今一千年的北宋,也具備了文化繁榮昌盛的必要條件。首先,經濟空前發達,國家年收入超過七千萬兩白銀,「國家幹部」的工資,屬於歷代最高;其次,教育空前普及,開科取士人數眾多,選拔規則完備,士子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公務員」考試成為求教讀書的巨大推動力;從而,北宋以四大發明俱備的實力,科技水平領先於當時世界;再者,首次實現「三教合一」,又各家分門別派,封建王朝的朋黨之爭,本不是優良傳統,但學術上的內斗,也促進了百家爭鳴局面;尤其是,擁現出以蘇軾為代表的一批標志性文化大師。
可惜的是,北宋這個輝煌的朝代,被不可思議地滅亡了,它的光輝文化史,隨之陪葬於其末代皇帝駭人聽聞的腐敗。它的文化含金量,也被莫名其妙地貶低了。到二十世紀前期,史學教授錢穆一句「積貧積弱」,幾乎成為這個時代的蓋棺定論。現今的人們,只能從拍賣場上的天價,才會去估量宋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
每千年一勃興的文化繁榮昌盛,在世界上,足夠一個文化大國身份了。
然而,北宋的燦爛文化,因被草原民族的殘暴蹂躪而貶值;五四的光輝傳統,隨著旗手被冷落而改換門庭。
漠視已有輝煌,無視眼前巨匠的現象,反映出文化上的幼稚。
處在新世紀之初的今天,我們要打造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文化,有多少路要走呢?
從歷史篩選出的軟、硬條件,我們都不妨參照一下。
要有雄踞世界的文化,第一個問題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
辦教育,經費是基礎。並不是花錢越多越先進,而在於願否在教育上投入。看看教育經費在國家計劃中所佔份額,就可一目瞭然。比比這個份額在世界各國的排名,就會測量出我們算不算「教育大國」。若干年來,「國家有困難」,幾乎形成中國教育的專用語,其微言大義,就是「國家不在這里真花錢」。
確定教育方針,是基礎的基礎。認准教育培養什麼人,比願投多少教育經費還重要。「五七指示」早已列入「沒聽說過」,今天的教育方針,也是沒聽說過。或許會有人會反駁,不是有「素質教育」嗎?這四個字,是否算做教育方針,我們還是沒聽說過。「素質」二字,辭典上的解釋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總之,先天(與生俱來的)特點稱為素質(後天練成的稱為「素養」)。准此,所謂「素質教育」,等於指的是「胎教」。這樣,國家確實可以不花錢也辦事,頂多給孕婦一點營養補助,就算仁至義盡了。但,不查辭典的人,誤以為所謂提高素質,就是唱歌跳舞做游戲,約定俗成地,給有文藝專長的學生加分。搞文化教育的領導,盡心竭力地磨破一大堆義大利舞鞋,政績雖佳,中國的教育還是有困難。
「素質」提高以後,不愛讀書的學生更不愛讀書了,努力學習的孩子更嚮往出國了,出國深造,應當海歸的人才,走上「不歸」路了。
教育永遠有困難,人們更加不讀書。寫書成了有錢人的特權、高消費的渠道。按商業化操作出版的書,真正的讀書人多不肯掏腰包去買。無書可讀,何談文化?
下一個問題是,知識的社會價值如何。
知識分子多少錢一斤?為什麼媒體追捧大學畢業生賣豬肉?為什麼追星族不以知識論星?為什麼文章不值線?為什麼導師被稱為「老闆」?為什麼資歷越老的教師工資越低?為什麼對國家貢獻越大的專家越默默無聞?
姑且不談十萬個為什麼,簡單說說下一個問題。
一國家民族的文化,要在世界上站穩腳跟,必須有足以代表這種文化的大師。沒有文化大師的民族,是可憐的庸眾;而抹煞屬於吾土吾民的真正大師,是自甘墮落。
再簡單小議一個大問題:文化的凝聚力。
只要稱為文化的無論什麼,都會產生向心力,就像酒好不怕巷子深,臭豆腐也能吸引人。但是,只有具備足以教化、感染、鼓舞人民的成熟主流文化,國家民族才會有凝聚力。只知哈東哈西、專門拿祖宗開涮、標榜「非主流」、堅守「三俗」陣地、專事顛倒美醜等等等等如果流行下去,如果以為,文學藝術不過是搞怪,我們只能離文化的繁榮昌盛越來越遠。
Ⅶ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社會處於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在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在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這是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諸子百家的學說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對後世影響深遠。
在這個時期,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針對社會的急劇變化,各學派熱烈爭辯,著書立說,闡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詰難,於是出現了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百家爭鳴"的出現,正是上述社會與階級關系在我國古代思想意識形態上的反映。而這種「百家爭鳴」的出現,則又是有其特殊的歷史環境的。春秋晚期與戰國初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改革。這些都是新興地主階級利用政權的力量來改變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從而完成封建化的過程。
到戰國時期,由於各國處於封建割據的狀態,統一的封建政權還沒有形成。新興地主階級在各諸侯國都把主要精力用於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變法改革,以致於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落後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其他方面。
由於居於統治地位的地主階級,本身政權還不鞏固,他們的思想也還沒有形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這就為諸子百家的爭鳴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時期社會的各階級、階層的思想家,都能夠自由地著書立說和四處奔走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並不受到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的排擠和束縛。而一旦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確立,封建大一統的國家形成,就很難再出現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百家爭鳴」的盛況了。
(7)中國歷史上兩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擴展閱讀: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鑒。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盛,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沖擊。在各國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四處游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了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地探索。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對各種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涌現出一批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學術大師,形成了思想領域中百家爭鳴的局面。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 這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並戰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於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影響
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Ⅷ 中國古代歷史上「百家爭鳴 的局面出現在什麼時期
歷史中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提出的。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公元前專 770 ~公元前屬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漢書·藝文志》將戰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西漢人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
「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Ⅸ 中國百家爭鳴的有哪幾個時代
春秋戰國
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