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時期沙漠變遷探討

中國歷史時期沙漠變遷探討

發布時間:2021-03-14 20:19:13

『壹』 誰能簡述中國歷史上疆域的變遷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學術研究精華的總結,該書本著「面
向大眾,要讓普通讀者能夠讀懂專,感興趣」這一原屬則,深入淺出,用一種
通俗的方式介紹中國疆域的變遷以及關於疆域的歷史掌故.閱讀本書,它
帶你了解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沿革,體會人口遷移、民族融合的內涵,感受
歷朝歷代疆域掌故的驚心動魄.作者嚴謹的學風,睿智的眼光,廣闊視野
以及生動鮮活的撰述方式,一定會帶給你一個全新的中國疆域文化讀本.

『貳』 中國歷史上有出現沙漠後退的現象嗎

中國東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帶 歷史時期原非沙漠地區,由於人為因素,如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破壞,不合理的墾殖和過度的放牧及戰爭的破壞等等,造成植被覆蓋減少,在日照、風力強烈作用下,先由表層的風蝕,繼而引起下覆沙質沉積物的揚起和搬運,使地面出現連綿沙丘。
①稱爾沁沙地。公元10世紀前,長期是游牧民族的活動場所,水草豐茂,牛羊遍野。 10世紀時契丹(遼)將在戰爭中俘掠來的漢人和迫遷來的渤海人約數十萬人,安置在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進行屯墾,開辟農田,使之初次成為農牧交錯地區。部分地區開始沙化。當時農作物都種在隴上,防止為「吹沙所壅」。以後在蒙古貴族統治期間,沒有更大規模的開墾。清代又在此廣設牧場,草原面積有所恢復。19世紀以後,清政府為了增加財源,將大片草原招民開墾。因土地貧瘠,經過兩三年即因沙害而放棄,繼而開墾新草地。在無植被覆蓋的撩荒地上,乾旱風季時沙層被吹揚而起,形成了流動沙丘。這些沙丘先以點狀出現。以後連成一片,使草原退化為沙漠化土地(見科爾沁草原)。
②烏蘭布和沙漠。自晚更新世以來,黃河河道一再東移。至今仍有三條古河道遺跡。在廢棄的河道和低窪地,曾因河水漫溢而積聚成湖。<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就記載了這一地區有名為屠申澤的大湖。現今這一帶以亞砂土、亞粘土與中細沙互層為主的地層,正是代表黃河沖積相和沖積-湖積層的表層的沉積物。秦漢時代,為防禦匈奴,從內地遷來大量漢民,安置在河套一帶進行屯墾戍邊,並設置了郡縣。其中朔方郡最西的窳渾、臨戎、三封 3縣就分布在今烏蘭布和沙漠北部地區。故城廢址已半被沙湮,周圍一片沙丘。但當年卻為新開發的農墾區。東漢以後,匈奴南進,邊民內遷,墾區廢棄,已被耕作過的表土受乾旱氣候和強烈風蝕,遂成流沙。10世紀末,宋使王延德出使高昌(今吐魯番),途經烏蘭布和沙漠北部。 據他的記載, 這一地區已是「沙深三尺,馬不能行」,「不育五穀」。但在17世紀末的記載中,該地尚有蒲草、經柳等在固定沙丘上生長的灌叢植物。晚清以來,由於濫行砍伐和過度放牧,又導致這一地區流沙再起。現從磴口以南直至烏達的黃河西岸,流沙已直抵河岸,南北陸上交通完全阻絕,包蘭鐵路不得不改在黃河東岸行駛。 第四紀以來形成的沙漠地區 此後隨人類活動的影響,沙區有所擴大,沿邊地區逐漸沙漠化。
①位於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和陝北一帶的毛烏素沙地,大約在第四紀以來已存在,但面積不及現今,其間尚分布有草原、沼澤和灌叢。今在沙地內部的漢唐故城遺址,如十六國時代赫連夏的都城統萬城,唐宋時代為夏州城,即今靖邊縣北白城子。但從漢代以來沙地逐漸擴展。據《水經注》記載,今無定河流域已分布有「赤沙阜」、「沙陵」(沙丘)、「沙流」(流沙)。 9世紀唐人記載夏州周圍「皆流沙」、「風沙滿眼」、「茫茫沙漠廣,漸遠赫連城」。公元994年宋太宗毀夏州城時說「夏州深在沙漠」。1080或1081年沈括過無定河一帶,有「沙隨風流,謂之流沙」的記載。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當時沙漠南界在今橫山、白於山和鄂爾多斯交界處,恰為今毛烏素沙地的南緣。18世紀後,清政府招民開墾,殘留的草地均遭破壞,毛烏素沙地進一步沙漠化。
②塔克拉瑪干沙漠。其周邊地區在歷史時期曾是中國西北農業發達的地區之一。兩漢時期通往西域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鄯善(今若羌)、且末、精絕(今民豐北)、扜彌(今於田)、渠勒(今於田南),於闐(今和田)、莎車等及位於北道上的樓蘭(今樓蘭廢墟)、危須(今焉耆東北)、 犚犁(今焉耆南) 、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溫宿(今烏什)、尉頭(今烏什西)、疏勒(今喀什市)等都有較發達的農業或畜牧業。這些古城國都興建在河流的下游三角洲或沿岸地區,如精絕位於尼雅河下游三角洲,且末位於車爾臣河沿岸的沖積平原等等,農業用水依靠這些河流的灌溉。但沙漠地區的河流由於氣候乾燥,風沙侵襲,極易淤廢和改道。一旦河流淤廢或改徙,植物枯死,居民遷往他處,而留下的古城即為廢墟。如古且末、尼雅等古城已被流沙所淹。至今這些古城周圍還可看到扇形分布的干河床、枯死的胡揚,廢棄的渠道、道路和耕田的遺跡(見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高昌故城及附近石窟)。
逐年乾涸的河流
逐年乾涸的河流
③歷史時期塔里木河等河流的不斷改擺動、改遷和沙漠的侵襲,原沿塔里木河西行的東西交通大道遂為流沙所淹。從西漢至魏晉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樓蘭即因孔雀河水改道,迫使樓蘭廢棄(見樓蘭遺址),其他如尼雅廢墟(漢代精絕國,見尼雅遺址)、米蘭(伊循城,見米蘭遺址)均因尼雅河、車爾臣河改道而廢棄。據考古調查,今庫車、新和、沙雅一帶廢址以數百計,盛唐時尚為農業發達地區。唐以後塔里木河改道,植物枯死,古城遭到干河床風沙的襲擊,先後成為廢墟,形成沙丘。
④風力亦為沙漠地區沙丘擴展的重要因素。歷史上自樓蘭西進沿昆侖山北麓山前平原至喀什,是漢唐時通向西域的南道。由於歷史時期以來開發不當造成遍地沙化,在長期風力作用下,道路已被沙丘淹沒,成為沙漠地帶。然而各段淹沒和廢棄時間不一,有先有後。

『叄』 中國歷史上的沙漠化

在秦漢時代,毛烏素沙地的一些地方曾是「沃野千里」、「水草豐美」的地方。我國甘肅民勤在戰國時曾有個很大的湖泊——豬野澤,後來在漢代及以後幾百年才逐漸乾涸。在唐朝時代,我國氣候屬於暖濕期,河西走廊現今為沙漠的地帶,還保留了唐代一些居民點和遺址。

任振球認為變冷變干時期是沙漠化時期。公元376年,新疆古城樓蘭已廢棄;古且末城在公元644年,玄奘經過時人煙已斷絕,城郭廢棄;河西走廊弱水下游的古居延,在西漢初年是重要屯墾區,在北魏時(公元386~534年)被遺棄。這些沙漠化事件分布地區並不同,而它們的發生時間恰好處於4~6世紀的氣候變冷、變干時期。位於騰格里沙漠邊緣的民勤縣,上面曾提到其境內在戰國時代有個很大的豬野澤。這個湖後來逐漸乾涸的過程是先分為東西兩湖,西面的白亭湖在公元1667年曾經乾涸,到1700年「湖水丈餘」後,至1840年才完全乾涸。其兩次乾涸時間正值低溫期。

圖13.4.3 中國黃土來源區與堆積區

近幾十年來,由於人為的原因,我國的沙漠化在一些新的地區進行。這是很可怕的現象。

『肆』 毛鳥素沙漠歷史經過了怎樣變遷

指正你一個錯誤,是毛烏素沙漠,不是毛鳥素沙漠。

『伍』 教材古代,近代,現代不同時期的荒漠化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教學目標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4.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 運用。 教學重點: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 運用。 教學難點: 1.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我們這兩節課就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為案例來探討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麼?人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對策和措施?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並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 ⑵形成 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⑶主要表現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化。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養分 植物就 無法正 在沒有了植 被保護的情 裸露的地面極易遭受風沙侵蝕和 使土壤中水分和養分進一步流失 繼續發 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觀,即發生土

⑷影響 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 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花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 【合作探究】 根據你的理解,運用下列關鍵詞解釋荒漠化的含義。 土地退化 乾旱半乾旱地區 氣候因素 人類活動 沙漠化 【教師總結】荒漠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其實質是土地退化,分布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表現為土地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鹼化,
所謂「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1.范圍 地形區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以北 行政區劃范圍: 包括新、寧、甘(北部)、內蒙古(大部) 【教師總結】這里所說的西北地區是指位於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2.地貌特點: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乾旱 ⑴乾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區乾旱特徵的成因圖示: 教師補充講解:由於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響,再加上周邊 高大山地特別是隆起的青藏高原,進一步阻隔了水汽的進入,乾旱就成為了這一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徵,並且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乾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賀蘭山以西 賀蘭山 內蒙古高原東部 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 乾旱程度 極端乾旱區 乾旱區 半乾旱的草原地帶 自然景觀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降水稍多,山頂冰雪覆蓋。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草原 【合作探究】 深居內陸 遠離海洋 水汽難以乾旱 阻隔水汽 高山環繞盆地 地形 位置 東 西 降水遞減,乾旱程度增強,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減少

1.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麼關系?並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對應溫帶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對應荒漠草原; 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對應荒漠地區。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強。原因是我國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2.新疆的綠洲分布有什麼特點?請聯系水源和地形條件解釋原因。 【教師總結】天山北部水汽主要來源於北冰洋,北坡屬於迎風坡,隨著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脈阻擋的影響,南疆與北疆乾旱程度不同。綠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狀分布。原因是河流水來自兵雪融水補給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本區條件分析: ①基本條件 ——氣候乾旱少雨 氣候乾旱,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質條件 —— 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 由於由於氣候乾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鬆的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乾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本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它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氣溫、降水的變率大。雨量的變化,對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於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加劇荒漠化進程。
【合作探究】 根據圖2.4,分析說明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教師總結】圖2.4表示了荒漠化兩個正反饋效應(惡性循環),說明乾旱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說明:事實上,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⑴來自於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⑵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圖2,5) 人為因素 破壞原因與典型地區 主要危害 過度樵採 ①能源缺乏地區把樵採天然植被作為解決燃料問題的主要手段(如鄂爾多斯沙區、內蒙古東部的庫侖旗等地)②一些農牧民為了增加收入,無計劃、無節制地在草原地區採挖葯材、發菜等 固沙、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壞 過度放牧 為求得短期的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進半乾旱的草原牧區、乾旱的綠洲邊緣 程 過度開墾 在乾旱、半乾旱沙質土壤地區,特別是沙區邊緣從事農業生產,特別在缺少防護林保護的沙質土壤區 使沙化土地連片發展 【合作探究】 讓學生閱讀後進行復述掘井帶來的負作用。 3.另一種荒漠化現象——次生鹽漬化 ⑴綠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⑵次生鹽漬化形成: ①由於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 ②乾旱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合作探究】 讓學生閱讀後討論: 若條件允許,我國西北荒漠地區是否可以將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來發展發展灌溉農業? (從灌溉與次生鹽漬化方面思考) 【合作探究】 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1.薩赫勒地區位於撤哈拉沙漠的南緣。請根據下面的圖文資料,並聯系已學知識,分 析薩赫勒地區的氣候等自然特徵,並說明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 【教師總結】資料表明薩林勒地區正處於乾旱與半乾旱、熱帶沙漠與熱帶草原的過渡地帶;津德爾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點,其月均溫都在22℃以上,甚至達到33℃,可想而知其蒸發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別是7、8兩個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別集中的降水狀況與其全年的高溫、高蒸發量相比,確實是個容易產生環境問題的敏感地區。客觀上,這里就潛在著荒漠化的自然因素,這是本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水熱條件所決定的。 2.氣候的嚴酷性決定了薩赫勒地區的傳統經濟以自給性質的游牧業為主。20世紀以來,隨著沿岸國家人口和經濟的發展及本區交通條件的改善,這里的傳統游牧經濟向商品性的定居牧業經濟轉化。根據圖2.9,分析這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轉變對牧場帶來的環境影響。 【教師總結】
將傳統的游牧經濟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進行對比,比較它們對草場的影響。從表中可知,傳統的自給性的游牧經濟,因其牲畜品種多樣、經營規模小且分散、季節游牧,有利於牧草的恢復生長,是一種適應於當地自然條件的經濟模式;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從牲畜品種的單一性、大規模的集中經營、採取掘井定居的經營模式,
勢必增加草場的壓力,結
果必然導致草場的退化,甚至導致整個草場的毀滅。

3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對糧食需求迅速增加。這一因素促使薩赫勒以南的早作農業不斷向北推進,農牧之爭加劇。分析這一因素的加入,對本區草場生態環境及荒漠化的發展,又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教師總結】由於人口激增,對糧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們不斷擴大耕地面積以至向牧業地區推進,結果是: 牧場超載 轉牧脆弱地區 荒漠化加劇 勞動力需求 草地縮小 草地變旱地 人口增加 棄耕後

4.人口和貧困是薩赫勒地區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是造成這里生態環境惡化、上地 荒漠化加劇的根源。請你解釋下圖(圖1.11),試提出一種解決非洲貧困問題的可能辦法。 【教師總結】明顯地描繪了人口過快增長,造成貧困飢荒與荒漠化的惡性循環過程。問題的源頭就在人口的過快增長,如果控制人口增長與實行環境整治雙管齊下,這個惡性循環就可以得到解決。 第二課時 五、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1.歷史時期的荒漠化問題——西北地區時有出現 如: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人民利用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興修水利,發 展屯田,使這里成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隨著人們對河流上游地區的過度開墾,大量破壞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銳減或者改道,綠洲水源枯竭,加上戰爭、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綠洲在經歷了漢、唐、明、清幾次大規模開發後,相繼被迫放棄。 【合作探究】 1.了解古絲綢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現代公路干線及其連接的綠洲城鎮,幾乎全部遠離古遺址(古絲綢之路),更貼近昆侖山的山前地帶。 【教師總結】2.不同時期的荒漠化問題 時期 人為因素 發生荒漠化的區域 古代(唐宋後) 盲目墾耕,戰爭、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

近代(清代後) 「移民實邊」、
「開放蒙禁」 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建國後) 人口壓力,管理失誤 草原牧區和旱農地區 【合作探究】1.農牧界限向北推進,為什麼會加劇該地區的荒漠化? 【教師總結】農牧界限向北推進,意味著農作侵入牧區,大片的草地將會變成旱地。這樣,勢必壓縮草場面積,在原有的牲畜量不減少的條件下,會產生所剩牧場的超載,超載的牧場並必定會逐步衰退,為了牲畜的發展又可能將牧場轉移到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環境的退化趨勢必日益嚴重;在此同時,由草地開墾出來的旱地本身在防風固沙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劣勢。加上若因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棄荒的話,其本身就是現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農牧界限向北推進,勢必加劇該地區荒漠化的進程。 2.為什麼我國北方的農牧過渡帶,恰恰又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 【教師總結】在我國北方的農牧過渡帶,常常存在「農牧之爭」,從土地單位面積的產出量對比,農業一般都高於牧業,因此舊雨農作侵入牧區的趨勢。特別是在人口激增、糧食不足的條件下,以農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會陷入「過渡開墾 →生態用水緊張→ 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劇→ 土地肥力減弱→ 再度開墾 →荒漠化再度加劇」的惡性循環圈。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六、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 預防.. :具有潛在荒漠化危險的土地; 扭轉.. :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復.. :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

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泊山、治水,治鹼(鹽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並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圖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點: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復自然植被 人們將水分條件較好,開有一定植物生長的沙漠圈圍起來,實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 然更新;或者選育梭梭、檸條、沙拐棗.........等優良固沙植物進行人工補種。實踐證明,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合作探究】乾旱區綠洲與荒漠的演替是雙向的,但綠洲變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變綠洲卻非常艱難。想一想,這是為什麼? 【教師總結】這是由當地乾旱的環境決定的。水分條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難。 ②治理重點: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資源 ①在農作區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的鹽鹼化; ②在牧區草原,減少水井的數量,以免牲畜的大量無序增長; ③在乾旱的內陸地區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要顧及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①乾旱地區的綠洲地區 ⅰ應在綠洲外圍的沙漠邊緣地帶進行封沙育草; ⅱ在綠洲前沿地帶營造喬、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積極保護、恢復和發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綠洲內部建立農田防護林網,組成一個多層防護體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區 利用柴草、樹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工程,攔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擋沙丘前移。 ⑶調節農、林用地之間的關系——宜林則林,宜牧則牧 ①現有林地應該作為防護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毀林開荒。 ②綠洲邊緣的荒地與綠洲之間的灌草地帶,不能盲目開墾,主要用於種樹種草,發展林業與牧業。 ③對已經造成荒漠化的地方,還應退耕還林,退耕還牧。 ⑷採取綜台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解決農牧民的能源問題的途徑:如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長 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建立一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對荒漠化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5.我國治理措施和經驗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 (圖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頭草方格沙障

⑶ 我國政府對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 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合作探究】 1.根據下面的圖文資料,說明前蘇聯墾荒區土壤風蝕的潛在自然背景。並說明人們的生產活動怎樣加劇了這個過程。 【教師總結】對圖2.16的分析,要知道」墾荒地區」處於亞歐大陸的中部偏北的地方,雖處於西風帶但遠離水汽來源,故降水稀少。從其周邊的內陸湖「裏海」、「鹹海」的分布特點,可以推斷,這是一個半荒漠向乾草原的過渡地帶,是一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其自然地理狀況必定是寒冷、乾旱、大風。 【合作探究】2.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前蘇聯在總結大規模墾荒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採取了一系列綜合防護措施。仔細分析這些措施,你認為該地區防治荒漠化(土壤風蝕)的主要方向是什麼? 【教師總結】要善於將所列四項保護措施逐條進行分析,而後進行歸納,不難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的東西,那就是「抗旱、防風、保水、保土、保肥」。 【合作探究】3.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為前蘇聯墾荒區防治荒漠化的對策與措施可以被我國的哪些地區所借鑒。 【教師總結】關於對前蘇聯的防治對策和措施的適應性研究,當然少不了要對不同地區的環境特徵進行綜合分析。既然前蘇聯的「墾荒地區」的環境特徵是乾旱、大風、風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風、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將適用於我國的西北地區。當然,一些措施同樣可以適用於我國的南方地區甚至海南島的西部地區。

『陸』 中國歷史時期的疆域包括 智慧樹

中國歷代的版圖變化,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鼎盛和屈辱:狼煙起,江山北望,龍起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這是一張夏朝的地圖,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關於夏朝有非常多的傳說,夏朝在二里頭的遺址是有可考的證據。我們現在先觀察一下夏朝的地圖,上面是一張夏朝略縮圖和夏朝地圖。夏朝建都在黃河北岸的山西安邑(今山西安邑縣)。在當時屬於夏王朝有很多的小部落,從略縮圖可以看出。這些小的部落經常受到夏朝的君主欺壓,夏朝建立之出,這些部落還都派人到安邑去朝賀進貢。到了泄時也就是(前1823年---前1808年)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落諸侯爵位。

經過了幾次傳位,廑(前1727年---前1707年)

時,夏朝已經衰落了。傳到發時,各個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夏朝的勢力比起那些部落的聯合,只能是望塵莫及了。然而當時商部落已經在夏都的東部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鄭州建立起來了勢力,然而在這里我介紹一下,周部落就是後來西周,周部落在夏朝時候,

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一個中等部落,勢力也比不上商朝的力量。夏朝直到暴君夏桀,已經名存實亡了。但是夏桀很會享受,他用人當坐騎,並且修建酒池肉林,同時還與美女妹喜天天在後宮作樂。各個部落終於忍不住了,夏朝的子民也已經憤怒了。此時商部落的商湯已經有足夠的勢力可以滅掉夏朝。終於在伊尹的輔佐下與夏桀在鳴調打了一仗,夏軍打敗,夏桀也被流放到了安徽巢湖地區。

商湯在步驟亳建立起來了第一個都城。根據史書記載,夏桀的兒子獯鬻卻是北漂了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重新建立起來了一個第二王朝,當然了歷史上就沒有什麼太多記載,但是到了戰國時,葷粥、鬼方、獫狁逐漸演變成西戎、犬戎,到了秦朝以後,就改成匈奴了。還有記載葷粥則是鬼方的前身,在夏朝叫葷粥,商朝時稱鬼方,盡管說法不一,但是我們考證的是獯鬻當時到了葷粥這個地方將一些夏朝的管理經驗以及文化待到了這個地方,逐漸葷粥的生產力得到了飛躍的發展,從而擴大了勢力,更加成為中原的威脅。給商朝、周朝以至於以後的秦漢都增添了很多的煩惱。由於商朝在河南,因此,與夏朝相比則更加靠東部了。然而商朝卻多次遷都,最後定都在殷,今河南安陽。商朝西北部地區的鬼方和羌方則是後來的犬戎和西戎,大家可能要想,那葷粥呢?別著急,此時的葷粥只是一個很小的部落,然而在周朝卻成了勢力。鬼方當時在,陝西內蒙一代,此時的商朝也更加擴充了自己的地盤。

商朝時期,各個原始部落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也都紛紛促進了自己的生產活動。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也就出現了剩餘產品,這些剩餘產品就可以拿出去交換,就是以後的貿易。有了貿易的開展整個時代又進了一大步。商朝開始的幾代國君還都非常賢明,但是到中期一些貴族都安於享樂,此時盤庚為了讓這些享樂的貴族有一種吃苦奮斗的精神決定進行一次大遷都,就是殷(安陽)。商朝最後一個國君商紂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不但享受的手段超過了夏桀,以至於刑法的手段更加兇狠,時西部的周部落卻逐步崛起。內憂外患,國力衰退,荒淫無道,此時商朝已經背離民心風雨飄搖了,最終在牧野地區與周朝打了一,葬送了商朝的命運。

周朝建立了,有兩個國都,因此也就分出西周與東周了。周朝原本是黃土高原的古老部落,但是慢慢地經過風雨變遷,加之辛勤勞作,使得他們形成了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周部。他最先定都陝西長安縣西北地區,稱為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後,被犬戎侵佔了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西北)以後,周平王遷都到河南洛邑,史稱東周。在西周時期,中國的版圖可謂是非常豐富,周武王的與周成王的分封諸侯,加之周公旦的輔助,使得當時中國的版圖異彩紛呈。也為日後的周朝統治買下了隱患。

在西周初期,君主鼓勵人民努力生產,但是到了周厲王實行了專利法,並且還不讓老百姓議論朝政,終於在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也恰恰從那時候起,就開始有文獻記載歷史的事情。到了周朝末期,由於當時生產力發展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地步,同時文化的發展成為了當時社會進步的主流,各個諸侯也都發展擴大了,大的諸侯實力已經超過周王室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後,周王室被迫東遷。此時的犬戎則佔領了鎬京,同時犬戎總是侵犯中原,在東周時期,犬戎盡管老實了一陣大多是看尊王攘夷的能力。犬戎、葷粥的首領也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中原諸侯聯手,能把這些自己滅掉,所以就小規模侵犯,並沒有形成大規模戰役。由於諸侯逐步發展起來,東周此時的實力只是一般諸侯的力量,因此諸侯之間的戰爭形成了東周的第一個時期--春秋。

『柒』 中國歷史沙漠地理主要研究面積最小的沙漠變遷而不是最大的沙漠是為什麼我


截至2018年3月,中國最小的沙漠是天漠,面積僅有200畝。

「天漠」位於懷來縣小南辛堡鎮西南部的龍寶山,距北京90公里,與八達嶺長城、康西草原一線貫通,由群山、戈壁、沙漠、湖泊構成。是距離北京最近的一個沙漠,它的面積只有200畝,是世界上最小的沙漠,所以它也被稱為袖珍沙漠。天漠有著非常奇特的景觀,在這里,你會看到一道金燦燦的沙丘,綿延數十里,有著群山、沙漠、隔壁、湖泊等各種自然景觀,各個景觀相互襯托構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線。

每年到了風季會讓北京遭受到嚴重的沙塵暴危害,為此,政府出動武警在天漠附近大量植樹造林,建造除了一道長達8公里、面積達到兩萬畝的防風固沙林帶,至此天漠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遊玩。

天漠不僅僅是自然風光吸引人,還有很多有趣的活動。去這里遊玩,你只需要花20元就可以盡情地進行滑沙、摔沙等系列游,如果想騎駱駝的話,只需花100元就可以暢想的騎一個小時。如果你是自駕游的話,只需要花30元錢就可以開著車繞天漠一圈。如果你玩累了,還可以吃當的美食,例如當地水庫出的河鮮,純粹的土特產。除此以外,值得品嘗的有清燉豬蹄、燉豆腐、醋燜鯉魚、炸河蝦等。

形成原因

天漠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它「界限分明」,在天漠四周,有一個清晰可辨的輪廓線,離開這個輪廓線哪怕咫尺之遙,馬上就是普通的農田。而且在天漠的東部,已有一部分沙子被運走,裸露的地面與堆積的沙子也有一個截然的分界線,地面是由紫黑色的粗沙礫構成,與天漠積沙迥然不同。這表明,天漠里的沙子不是從地面上堆積起來的,與底下的土地不是一體成形的。天漠四周幾百公里內不見沙源,其成因也有電磁成因說,風沙成形說,風化成因說,就地起沙說等等眾多的版本。 關於風沙成形,有一說法是,由於強大的西北氣流夾帶著內蒙古高原的沙塵到此被軍都山所阻,沙塵墜落後所形成。但是確切的成因卻沒有一個定論,對於沙漠成因仍是不解之謎。




『捌』 簡述中國歷史上疆域的變遷

歷史上的中國(中國疆域的變遷)
【內容介紹】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學術研究精華的總結,該書本著「面
向大眾,要讓普通讀者能夠讀懂,感興趣」這一原則,深入淺出,用一種
通俗的方式介紹中國疆域的變遷以及關於疆域的歷史掌故。閱讀本書,它
帶你了解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沿革,體會人口遷移、民族融合的內涵,感受
歷朝歷代疆域掌故的驚心動魄。作者嚴謹的學風,睿智的眼光,廣闊視野
以及生動鮮活的撰述方式,一定會帶給你一個全新的中國疆域文化讀本。

【本書目錄】

序言:中國的歷史、疆域與歷史地圖
「疆域」與「領土」
了解歷代疆域變遷與學習歷史的關系
秋海棠與雄雞
疆域變遷和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的編制:裴秀、杜預、賈耽和稅安禮
清代楊守敬集古代地圖研究之大成
中國歷史地圖的里程碑??《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國」的來歷和變化
中國古代疆域的類型
1.走向統一國家的漫長歷程:先秦
從部落聯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盤庚遷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弦高犒軍和春秋戰國諸侯兼並
2.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縣制的形成和鞏固
西漢初的困境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東漢的疆域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3.長期的分裂與短暫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的形成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擴張的南方的退縮
4.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行政區域的擴大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
邊疆政權的消長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5.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黃袍加體」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遼、金和其他政權的疆域
牧業民族一統天下:元帝國的建立
6.退縮中的中原王朝:明時期
奴爾干都司的設置和撤銷
北方和西北諸衛所的內遷
南方和西南的退卻
對西藏主權的延續
其他政權的疆域
7.統一中國疆域的最終形成:清朝時期
東北地區的統一
從人關到平定台灣
擊敗噶爾丹,蒙古歸一統
對西藏主權的確立
天山南北路歸入版圖,極盛疆域最終形成
帝國主義入侵使疆域變形
侵奪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
結語: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統一
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疆域
落後腐敗導致國土淪喪
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

『玖』 我國歷史時期沙漠形成和擴大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我們應從中吸取哪些教訓

土地沙漠化,是指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人類不合理的開發經營活動,原有的脆弱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致使原非沙漠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主要特徵的類似沙質荒漠環境的退化過程。土地沙漠化及其造成的環境惡化和經濟貧困,已被國際社會列為威脅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之一。我國是沙漠化問題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沙漠化問題的形成,是有一個歷史過程的。研究、解決今天的沙漠化問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很有必要探究沙漠化形成的歷史過程和產生的根源。



我國境內歷史上的沙漠化過程,包括乾旱地區的沙漠化和半乾旱地區的沙漠化。

一是乾旱地區的沙漠化。乾旱地區的沙漠分布在西北地區,它們絕大多數在地質時代即已形成。但在沙漠邊緣的一些綠洲地帶,由於歷史上人為的濫墾、濫牧、濫樵、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時期沙漠變遷探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