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的三代是指哪三個朝代

中國歷史上的三代是指哪三個朝代

發布時間:2021-02-06 02:04:48

中國歷史上的三代是指哪三個朝代

孔子認為最理想的王權更替方式是中國歷史上的三代:堯、舜、禹。其實質就是按天下人公認的德才標准,通過咨詢禪讓王權。

❷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三個朝代是

秦:開天闢地大一統,拉開兩千年封建序幕;
漢:有史以來皆稱漢人,不必多言;
唐:文治武功,唯念大唐盛世;

❸ 中國歷史上的三代是指什麼

中國史學界的三代一般夏商周三代。不指其它朝代。
一樓說的那時還沒有朝代呀。哪來三代。說的也是五代,不是三代。

❹ 中國歷史上的三代是指哪三個朝代

夏商周

國古史上的夏商周三代時期,約始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終於公元前221年秦統一,綿延達十八九個世紀。這段歷史時期被人們稱為「青銅時代」,也有人從第一個階級社會產生角度稱之為「奴隸制時代」。它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上的偉大意義和重要地位,今天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三代藝術是三代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於三代藝術的研究,也已取得豐富成果。不過,究竟應該怎樣認識三代藝術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中的地位和意義,以及它在世界藝術發展史上的偉大成就和獨特貢獻,仍有深入探討的必要。本文試圖從比較的、類型的視角,對這一問題作一點初步思考。
一、「禮樂藝術」:三代藝術的本質規定
關於三代文化的性質和特徵是什麼,人們也許會作出不同的回答。但有一點是大家能夠認同的,這就是把三代文化概括為一種「禮樂文化」,毫無疑問,三代禮樂文化在西周時期發展到極致,所謂周公「制禮作樂」便是這一文化發展過程的象徵性表達(註:據楊向奎先生的研究,《左傳》「文公十八年」關於「先君周公制周禮」的一段文字「是有關周公制禮的最早記載」。後來的《禮記》《明堂位》則明確提出周公「制禮作樂」:「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參閱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第283頁。)。而三代禮樂文明、禮樂文化代代相因沿革、損益增刪,有其內在的貫通性和一致性,所謂「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禮記·禮器》),等等(註:在近現代研究三代文化的學者中,雖然也有一些學者強調三代文化相異的一面(如傅斯年《夷夏東西說》、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甚至有的學者認為三代文化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民族(如丁山《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但更多的學者還是傾向於認為三代文化本屬一系,同大於異。如嚴一萍認為「綜觀三代文化,縱有異同之處,未逾損益相同,尋其本則一脈相承,未嘗有變焉。」(《夏商周文化異同考》)張光直先生更是在多篇文章中反復論證「三代都是有獨特性的中國古代文明的組成部分,其間的差異,在文化、民族的區分上的重要性是次要的」;「夏商周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亦即都是中國文化,但彼此之間有地域性的差異」。李學勤先生在引述張光直的上述說法時,明確表示贊成其觀點,並認為「三代文化基本相近的看法,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回復到王國維以前的觀點上去了」。參閱張光直《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系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初版)、《夏商周三代都制與三代文化異同》(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二集,北京三聯書店1990年版)、李學勤《夏商周離我們有多遠》(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修訂本,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等。)。
在三代「禮樂文化」整體語境下形成的豐富輝煌的三代藝術,其最本質規定是什麼?這便是藝術(「樂」)與當時渾融為一的整體性文化形態(「禮」)的密切結合與高度統一。就是說,當時的藝術為禮服務,以禮為內容,以禮的實行為根本目標。而當時的「禮」,也總是要盡量訴諸使人愉悅的藝術(「樂」)的形式,以使人們心悅誠服地將外在制約轉化為內在心理需求。對於這種藝術,不妨稱之為「禮樂藝術」。順便說明一下,三代時期,並不存在今天所謂的「藝術」概念。甚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也找不到具有近代意義的「藝術」概念。雖然古代文獻中不難找到「藝術」這一詞語,但今日所用的「藝術」概念實際上是從西方引進的術語。不過,在中國古代,有一個概念與今日所說的「藝術」一詞意義相當接近,這就是先秦時期所使用的「樂」這一概念。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那樣:「中國舊時的所謂『樂』(岳)它的內容包含得很廣。音樂、詩歌、舞蹈,本是三位一體可不用說,繪畫、雕鏤、建築等造型美術也被包含著,甚至於連儀仗、田獵、餚饌等都可以涵蓋。所謂『樂』(岳)者,樂(洛)也,凡是使人快樂,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東西,都可以廣泛地稱之為『樂』(岳)。但它以音樂為其代表,是毫無問題的。大約就因為音樂的享受最足以代表藝術,而它的術數是最為嚴整的原故吧。」(註:郭沫若:《公孫尼子與其音樂理論》,《青銅時代》1945年3月,重慶文治出版社,第163頁,第170頁。)應該說,三代所謂「禮樂」中的「樂」,可以包括所有藝術形式在內,至少可以指稱以音樂為代表的各種藝術樣式。
關於當時禮與樂相互之間的密切聯系,古代不少經籍都有深入周詳的闡發而尤以《論語》、《荀子》、《禮記》等的論述精深微細,全面周到。《禮記·樂記》就認為:「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禮樂之事也。」「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情),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郭沫若闡發其意旨說:「樂須得禮以為之節制,禮也須得樂以為之調和。禮是秩序,樂是和諧。禮是差別,樂是平等。禮是Apollo(阿波羅,即日神——引者)精神,樂是Dionysos(狄俄尼索斯,即酒神——引者)精神,兩者看來是相反的東西,但兩相調劑則可恰到好處。」(註:郭沫若:《公孫尼子與其音樂理論》,《青銅時代》1945年3月,重慶文治出版社,第170頁。)
對於三代禮樂文化、禮樂藝術中的「禮」究竟應做何解釋?自古以來,關於「禮」的解釋層出不窮,莫衷一是。但今天人們更傾向於對「禮」作一種文化學上的廣義的解釋。對古代禮樂文明素有研究的楊向奎先生指出:「禮的來源很早,它起源於原始社會。廣義的禮,社會制度,風俗習慣無所不包。」(註: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第337頁。)陳來先生也認為:「周代所集大成而發展的『周禮』、『禮樂』顯然早已超出宗教禮儀的范圍。歷史上所謂『周公制禮作樂』的禮樂,分明是指一套制度與文化的建構。若從後世《禮記》所說,『禮』根本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文化體系。」「總的來說,古代所謂禮包含制度與禮儀兩大部分,雖然國家的禮儀也可以看作是制度的一種,但禮儀更應當說是一種文化形式、文化體系。」(註: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225、247頁。)實際上,不僅對周禮應這樣理解,對整個三代一脈相承的禮均應這樣來理解。可以說,三代的禮,便是當時尚未分化為各種獨立精神的生產形式、意識形態形式,也就是當時整個文化。
對於三代時期這種「禮樂藝術」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它的類型學特徵,應該怎樣認識和評價?在這里,有必要運用比較的、類型學的方法,作一些深入具體的分析。從這一觀點來看,可以說三代禮樂藝術在中華藝術發展史上確立了一種全新的歷史類型,是中華藝術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階段,在整個人類藝術歷史發展進程中,也做出了應有的偉大貢獻,佔有一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藝術的三大基本歷史類型
人類的藝術發展,有其歷史的階段性和規律性。每個重要的歷史階段,都會形成與該歷史階段相適應而與別的階段相區別的藝術歷史類型。如何總結藝術歷史類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演變,成為藝術史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地描述藝術各種類型包括藝術門類、體裁和藝術精神、藝術風格的演變,是許多藝術史的基本路數。除此之外,在藝術史研究中,還有這樣一種可能,即不只是純歷史地描述藝術歷史類型的演變,而是在描述藝術歷史類型的演變中,努力揭示藝術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實現對藝術歷史類型演變規律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理論描述。這無疑是一個更高層次的理論要求。在藝術理論史上,黑格爾在其《美學》中曾作過這樣的嘗試。他把人類的藝術發展概括為象徵藝術、古典藝術與浪漫藝術三大藝術歷史類型的合乎邏輯的推演過程。
黑格爾是按照藝術中理念與理念的感性顯現之間相互關系的發展變化來劃分藝術三大歷史類型的。這一藝術歷史類型演變模式對藝術真實歷史發展過程的邏輯把握無疑含有合理成分,但也有其致命弱點。其頭足倒置的弊病姑且不論,黑格爾的西方中心主義,他對東方藝術、中國藝術的缺乏了解,使他不無偏頗地僅僅把東方古代藝術作為人類藝術第一大歷史類型即象徵藝術的代表,而在討論其他兩大歷史類型時,卻對東方藝術很少涉獵,避而不談,認為古典型藝術的代表乃是古希臘以雕刻為代表的藝術,而浪漫型藝術的代表則是西方中世紀和近代的藝術(註:參閱黑格爾《美學》第二卷。)像這樣一種對人類藝術歷史類型演化大致輪廓的勾勒,無疑不能正確反映包括中華藝術在內的東方藝術應有的地位和價值。
關於人類藝術基本歷史類型的演變,筆者曾多次在有關論文和論著中闡明這樣一種基本觀點:人類藝術發展的全部歷史,曾經出現這樣三種基本的歷史類型:第一種歷史類型:「物質性實用目的藝術」;第二種歷史類型:「精神性實用目的藝術」;第三種歷史類型:「審美性非實用目的藝術」。
而且,在我看來,這三大藝術類型既是藝術的基本歷史類型,也是藝術的基本邏輯類型——它是按照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的精神生產,在藝術生產與一般生產和一般精神生產的歷史的、邏輯的聯系中劃分出來的藝術類型。簡言之,這是一種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藝術基本類型的劃分體系(註:參閱拙作《試論藝術的邏輯分類體系》(《文藝研究》1992年第5期)及拙著《現代藝術學導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九章、《藝術類型學》(合著)(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第六章。)。
假如上面對人類藝術基本歷史類型演化的概括合乎藝術的歷史進程的話,按照這一藝術類型發展線索來看三代禮樂藝術,應該如何認識三代藝術的歷史地位和意義?
三、三代藝術確立了新的歷史類型
就中華藝術歷史發展而言,整個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們所創造的藝術基本上都屬於第一種歷史類型的藝術,即物質性實用目的藝術。像當時人們所製造的頗為精緻的石制工具、裝飾用的骨器、後來出現的陶器等,基本都是為滿足人們物質實用目的需要而生產的。
大約到了新石器晚期,也就是相當於仰韶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時期,原始中華先民精神生活已頗為豐富復雜,在藝術領域,出現了一種新藝術類型的萌芽形態,如舞陽骨笛、甘肅上孫家寨舞蹈彩陶盆、良渚玉器中以玉琮等為代表的玉石器藝術,其精神因素已逐漸上升為主導性因素。但是,我們必須十分清楚地認識到,這種藝術形態中蘊含的精神因素,顯然還只是一種混合形態的精神因素;它所要達到的精神目的,還只是一種混合形態的精神目的,也可以說是帶有濃厚原始巫術、宗教性質的精神目的。這是第二種藝術歷史類型的前奏。
應該說,在中華藝術史上,第二大藝術歷史類型即精神性實用目的藝術的歷史地位的真正確立,是在三代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完成的。
中國歷史上的三代時期,是國家文明出現時期,是階級社會確立地位時期,是文字、禮儀中心形成並走向成熟時期。總之,「三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由定型到興盛的時期,在整個人類的文明史上據有重要的地位。」(註: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修訂本,第61頁。)它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和主要成就,便是以青銅藝術與樂舞藝術為代表的「禮樂」藝術達到鼎盛。對於這種「禮樂藝術」的最本質的概括,便是把它視為一種典型形態的「精神性實用目的藝術」。可以說,三代正是這種新藝術歷史類型確立的時期。
我們不妨看看當時人們怎樣論述藝術的功能與目的。
如所周知,青銅藝術是三代最主要藝術形式之一。中國青銅藝術在三代時期所取得的無與倫比的輝煌成就,是三代之所以被人們稱為「青銅時代」的一個重要依據。《左傳》「宣公三年」記載王孫滿與楚子關於「九鼎」的一段對話:「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如神奸。……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這十分清楚地表明,作為當時青銅禮器之代表的「九鼎」,乃是集神權與王權於一身的國家象徵,是通神禮器、禮制的形象表現。「九鼎」的功用、目的如此,其他青銅禮器的製作,其目的、功能也大抵如此。像人們所熟知的一些青銅重器,如司母戊大方鼎、獸面紋大鉞、獸面紋方鼎等,都是當時至高無上的王權象徵,是一種禮制的體現。這些青銅器的製作,主要不是為了滿足實用物質生活需要,而是當時混合意識形態的體現。美籍中國學者張光直先生對於中國三代時期青銅器的研究頗引人注目。而他的一個中心觀點便在於:「中國青銅時代的最大的特徵,在於青銅的使用是與祭祀與戰爭分離不開的。換言之,青銅便是政治的權力。」(註: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13頁。)這說明三代青銅器的基本目的和功能是為禮服務。很顯然,它不是純審美的,甚至主要不是為了審美。
再看當時樂舞藝術的目的和功能。
據《尚書·堯典》記載,「帝(舜)曰:『夔!命女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粟,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雖未必一定是舜的時代所實際存在的實事而很有可能是後人的追述或偽托,但說它反映了三代時期人們對詩、歌、舞、詠渾融不分的所謂「樂」的「言志」作用和「神人以和」功能的認識(註:據朱自清先生的研究,先秦時期「詩言志」說中的「言志」有表達作詩之人「懷抱」的含義,但「這種志,這種懷抱是與『禮』分不開的,也就是與政治、教化分不開的」。參閱朱自清《詩言志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還是真實可信的。
對於《詩》三百篇,我們都熟悉孔子這樣一段非常著名的話:「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在孔子看來,詩三百篇實在是能夠實現多種精神實用目的的網路全書,而絕不是純審美的文本。
我們再看看三代時期其他一些重要藝術形式的情況。
從空間造型藝術方面來說,三代藝術無疑以上述青銅藝術為主要代表。但三代除青銅藝術之外,還存在著玉石藝術、漆器藝術、陶瓷藝術、建築以及書畫藝術等等,它們在三代時期均取得巨大成就,獲得可喜發展。但就它們的總體面貌、主導類型而言,如果從其藝術生產的目的和功能上來看,仍不脫「禮樂一體」框架,基本可以說都是屬於精神性實用目的藝術范疇。比如在原始社會末期便已相當發達的玉石器藝術,在三代時期獲得了新的、更大的發展。而三代的玉石器又是以禮玉為主的。《周禮·春官》有關於「六器」(當時最主要的幾種禮玉)功能的詳細記述:「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還有關於所謂「六瑞」(當時對於禮玉在使用等級上分類)功能的記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這種禮玉無疑是禮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時間藝術方面來說,除上面談到的三代樂舞藝術和詩三百篇外,中國三代時期的神話、傳說、史詩(詩經中的部分頌詩)、典禮藝術、巫儺藝術以及某些早期說唱藝術、戲劇藝術的萌芽形態等等,其共同的本質特徵,也基本不脫禮樂藝術范疇,它們或者是當時綜合性意識形態的表現,或者主要是為當時政治教化目的服務的。
總而言之,三代時期的藝術,就其主導性藝術類型而言,其功能和目的,一方面,無疑已超越遠古蒙昧時期物質性實用目的,但在另一方面,它還遠沒有超越其他實用目的——這里所說的實用目的已不是指物質性實用目的,而是指精神性實用目的,而恰恰是以實現其他精神性實用目的為其存在的根本依據。它還不是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藝術,不是審美性的非實用目的藝術。盡管如此,我們也絕不能低估三代藝術的歷史地位和偉大意義。應該說,三代藝術確立了新的歷史類型即精神性實用目的藝術的類型,並成為遠古物質實用目的藝術向此後第三種藝術歷史類型即審美的非實用目的藝術過渡的中介環節。
四、三代晚期向新歷史類型的過渡
如所周知,在中華藝術發展史上,魏晉時期是又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藝術自覺的時代」。用我們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藝術類型劃分模式來看,可以說這一歷史時期是第三種藝術基本歷史類型即審美的非實用目的藝術類型真正得以確立其歷史地位的時期。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新的歷史類型的確立,並不是一朝一夕實現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它在三代時期,特別是三代晚期,即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舊禮樂制度的崩壞和藝術自身的發展,在各種藝術中均已出現了對於當時綜合意識形態即禮的超越的嘗試和努力,藝術開始努力突破精神性實用目的藝術歷史類型的框范,審美的、藝術形式的意味大大增強,出現了新藝術歷史類型的萌芽。這種新風格、新類型的藝術,我們可以屈原、宋玉的辭賦創作、樂舞中普遍流行於各國的「新聲」創作、青銅藝術等造型藝術形式中的新風格、玉器中的「玩玉」等等的出現為標志。
在春秋戰國時期,特別是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各門藝術均日益走向精緻、絢爛,其感性美成分逐漸增多,超越實用功能的、審美的成分逐漸增多。這樣的量變的積累,必然導至質的飛躍,即審美目的上升為主導目的,實用目的退居次席。應該說,這樣的藝術在三代晚期已經開始出現。比如,青銅器中出土於河南新鄭的一對「蓮鶴方壺」,其蓮瓣形壺蓋中央清新俊逸的白鶴造型,它所運用的鏤空細密花紋,成為美術史上一種新風格的代表,而從其功能上講,也在突破著禮樂藝術即精神性實用目的藝術的框范,日益突出其審美價值和作用。那些廣泛流行於民間甚至在一些王室貴族中也日益受到歡迎的所謂「新樂」之所以被那些維護舊禮樂體系的人斥之為不合於禮,之所以大不同於那些唯恐使人卧的「古樂」,根本原因也是由於它們對舊的禮的體系做出了不同的超越,其審美、娛樂成分大大增強了。雖然這一類藝術在整體上尚未成為主導的藝術歷史類型,卻是數百年後魏晉時期藝術真正獲得自覺的必不可少的先聲。
這種在某種程度上超越禮樂藝術框范的審美型藝術萌芽的出現在當時藝術理論上也有所反映。比如,莊子便在他的《田子方》一文中描述了一位「解衣般礴」、不計世俗功利的「真畫者」形象,並把他視為其藝術理想的化身。荀子在其《樂論》中雖然也強調了禮與樂的同的一面,卻對禮與樂相異的一面極為關注,大大突出了「樂」不同於禮的獨特價值與特性。
總之,中國古代藝術,自三代晚期,出現了第三種歷史類型即作為獨立精神生產的、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藝術類型的萌芽。這種歷史類型,在魏晉時期逐漸確立了自己的歷史地位。此後,中國古代藝術走著一條頗為獨特的漫長歷史道路。這便是它基本上是審美性非實用目的藝術與精神性實用目的藝術(所謂「禮樂藝術」、「載道藝術」)這兩種藝術歷史類型同時存在,互相消長,交織並進。就是說,在中國古代魏晉以後,雖然審美型藝術作為一種新類型已經確立自己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但它卻沒有完全取代第二種藝術歷史類型的主導地位而成為絕對主導型的藝術。就是說,禮樂型、載道型藝術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仍有相當勢力和影響,並且由於它往往得到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支持,有時往往還會壓倒第三種歷史類型的聲音。但是,那些歷史上真正留傳下來的富有價值的藝術作品,主要還是那些審美型藝術而不是禮樂型、載道型藝術。
與中國古代藝術發展道路頗不相同的是西方藝術。西方藝術在原始社會階段無疑也是以物質性實用目的藝術為主要歷史類型。進入階級社會後,精神性實用目的藝術,如神話、傳說、史詩,神廟建築等,逐漸取代第一種藝術類型而成為主導的藝術歷史類型。西方在這之前的藝術發展,與中國藝術發展歷程,應該說沒有什麼大的不同。但是,西方在公元前五世紀前後的古希臘時期,曾出現過一個文化與藝術的短暫的輝煌時期,在藝術上出現了所謂「走向自由的偉大覺醒」。英國著名藝術史家貢布里希曾經描述過這一藝術景觀。在他看來,希臘前5世紀以前,仍是宗教、政治目的藝術的天下,而「藝術走向自由的偉大覺醒大約發生在公元前520年到公元前420年這一百年之間。到公元前5世紀臨近結束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常識他們的作品本身的誘人之處,不再是僅僅賞識它們有宗教作用或政治作用了。」「勝利女神廟(建於前408年——引者)的飾帶大概已表明藝術家的態度已有所轉變。……這樣,在公元前4世紀對待藝術的態度漸漸地就改變了。菲狄嚴斯(前5世紀雕刻家,代表作是為奧林匹亞神廟製作的雅典娜雕像和奧林匹亞的宙斯雕像——引者)的神像當初是作為神qí@①的體現而聞名於整個希臘。而公元前4世紀的神廟的偉大雕像之所以享有盛譽,更多的是在於它們具有藝術作品的美。當時希臘有文化的人談論起繪畫和雕像來,就像談論詩歌和戲劇一樣:或者贊揚它們的美好,或者批評它們的形式和構思。」(註: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第二版,第53-55頁。)從古希臘造型藝術以及悲劇、喜劇、抒情詩等所達到的審美的、藝術的成就而言,我們似乎可以說,西方的藝術在這個特殊歷史時期,已經確立審美型藝術的歷史地位。然而好景不長,西方文化藝術在古希臘羅馬短暫的輝煌之後,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的黑暗。在中世紀,無疑談不上種種獨立精神生產的存在,因為,正如恩格斯所正確地指出的那樣:「中世紀的歷史只知道一種形式的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中世紀把意識形態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學、政治學、法學,都合並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註: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在這種意識形態嚴重異化的總的語境下,其藝術的生產只能是為宗教神學服務的他律的藝術,而不可能是審美的非實用目的的藝術。在西方,藝術要真正確立第三種歷史類型的地位,取代第三種歷史類型的主導地位,要等到文藝復興以後。特別是18世紀前後,近代「美的藝術」體系大體形成,藝術自律性原理在理論上得到充分闡明,這使審美型藝術類型終於成為藝術世界真正主導者,第二種歷史類型被推入歷史幕後而成為次要的類型。
詳細對中西藝術歷史類型演化不同歷史道路加以比較,非本文所能勝任。這里只想指出的是,中國三代時期在藝術上的成就,不僅確立了精神性實用目的藝術這一新的歷史類型的主導地位,而且在它的晚期,開始向第三種歷史類型即審美型藝術過渡,成為魏晉時期藝術自覺的先聲。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說三代藝術在中華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義。它在人類藝術史上的地位和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

❺ 中國歷史上的三代指什麼

三代也叫三抄朝。它們依次為夏朝、商朝、周朝。
夏朝自公元前22世紀末到公元前17世紀初,共有17代。
商朝自公元前17世紀初至公元前11世紀,共有30代。商朝自盤庚遷都於殷後,商朝也就又稱為殷朝。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到公元前256年結束。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共有12代。東周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共有25代。

❻ 中國歷史常說的「三代」指的是哪個王朝

三代也叫三朝.它們依次為夏朝、商朝、周朝.
夏朝自公元前22世紀末版到公元前17世紀初,共有權17代.
商朝自公元前17世紀初至公元前11世紀,共有30代.商朝自盤庚遷都於殷後,商朝也就又稱為殷朝.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到公元前256年結束.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共有12代.東周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共有25代.

❼ 自三代以來中三代是指哪三個朝代

三代又稱三朝,依次為夏、商、周

❽ 中國歷史上生存最長的三個朝代是哪三個

一。奴隸社會:周
1。周王朝。 約800年
周王朝分西周、東周兩個階段。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到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被北方的犬戎人殺死,這是西周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到公 元前256年秦國軍隊滅亡周朝,這是東周時期。雖然周王朝建立的確切時間目前史學 界還無法給出一個十分精確的答案,但是粗略估算前後歷時800年左右。但周朝是個
比較鬆散的分封制國家,後300年間基本是名存實亡。
2。夏朝:600年
3。春秋時期294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4。戰國時期254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
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最長的朝代。秦以外,所有的朝代都從立國者建立的「小王朝」 算起,至退出中原統治地位截止。因而不包括東晉、南宋、殘元、南明。這一演算法, 與史家通常定義的開國皇帝和亡國之君符合。

1。清朝:清296年,清朝的皇帝是中國歷代質量最高的,沒有一個昏君,沒有一個暴君,連守成之君也很少,若不是東西方碰撞,統治時間會更長。
2。漢朝:實際上是兩個朝代,因為中間有王莽的新朝15年。所以,漢朝是西漢214年,
東漢196年。東漢末自建安元年起,習慣上認為已進入曹魏、三國時代,因而東漢實 際是172年。
3。唐朝:和漢朝一樣,是兩個朝代,中間有武則天的「周朝」15年。兩個唐朝加在 一起289年。
4。明朝276年
5。宋朝167年
6。元朝162年
7。晉朝45年
8。隋朝37年
9。秦朝15年。秦是中國的創立者,從「始皇帝」算起是15年;從秦王政即位算起是
40年;從秦滅周室,史家以秦代周紀年算起是49年

❾ 《三代遺才》中的三代指哪三個朝代

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
三代,是對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三回代」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答的《論語·衛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該詞一直到戰國時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後,「三代」的含義才開始包括了東周,並一直沿用下去。在周朝初期還有統稱夏、商為「二代」的現象。

❿ 歷史上被稱為上古三代是哪三個朝代

夏、商、周,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稱「上古三代」。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的三代是指哪三個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