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現在在世界的地位怎麼樣,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高嗎
其實國外對某party成見很深,中國人(和諧)權是一個弊病。
歐美國家看咱們其實和咱們看朝鮮差不多,
看中國歷史就和咱們看歐洲歷史一個態度。。。。
沒必要太認真。
㈡ 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你好
我的祖國同胞
現在人的地位是靠實力(綜合實力,經濟實力)來體現的
我們國家目前處於一種發展中的國家中,綜合實力還是一般
在國際上雖然說有一定的影響力
但是還是不行,許多人對於中國的喜歡
源於古人
因為我在聊天的時候就能感覺到
但是我們現在人已經沒有了古人的風范
我們中華民族傳統
美德都讓我們給拋棄了
一般到中國來一次的人基本上就不會在來了
因為我們沒有給他們留下好的印象.因此我們這些後代簡直是丟古人的臉啊!
悲哀啊,悲哀~~~~~`
1,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舉世矚目,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與日俱增。
中國作為綜合國力較強的國家,已成為邁向多極格局的一極。鄧小平同志指出:「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麼也算一極」。中國可以作為「一極」的主要依據是:
第一,中國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擁有較強軍事防禦力量的國家。
第二,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且是發展中國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利用聯合國講壇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國家。
第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在政治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2,如何樹立在國際上的良好中國形象
樹立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從大的方面來講,我認為這要全社會營造一種公開、共贏、友好、積極的氛圍。公開透明盡可能詳盡並且有信心地報道在中國發生的事情,讓國際社會覺得我們並不是在躲避什麼問題,或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更透明更友好一些,讓外界更願意了解我們。還有就是要有積極的態度,這應該是媒體報道的一個大的原則,我覺得政府、老百姓、社會團體、階層都應該有這樣一個積極的態度。這其中媒體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媒體可以比較直觀地報道和宣傳政府的積極形象。但是只靠媒體還不夠,為什麼呢?因為老百姓私下的一些非議也不利於良好國家形象的樹立。因此,應該比較公正、透明地來做宣傳工作,這樣,我們國家的形象也就提升了,老百姓也高興
㈢ 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古代中國的時間下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認為近代以前就是古代,那末下限應劃在鴉片戰爭以前。如果認為奴隸制社會是古代,由於古史分期問題尚在討論之中,那麼下限又難以遽定。關於古代世界的時間下限,也並非沒有爭論。不過,一般不會下延到近代以前,因為中間還有一個中古(或中世紀)的時代。這篇小文姑且將時間下限劃在公元五世紀前後。必須說明,這里不涉及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求其便於從比較中了解中國在古代世界上的地位而已。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這已經是盡人皆知的常識,至於要談古代中國在古代世界的地位,可以寫成許多專題論述。本文只從三個方面一般地介紹中國在各文明古國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一、中國在世界各文明古國中,是唯一的文明傳統未曾中斷的古國
中國的文明曙光出現於夏代,時間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與商、周並稱「三代」,這在中國是一個很古老的說法,孔子就是這樣稱呼它們的。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三代世表》,商代世系已從甲骨文資料得到基本的證實,夏代世系看來也必有根據。近年一些考古學家又認為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中國文明始於夏代的論據越來越充實了。
公元前二十世紀以前出現的文明,除黃河流域的夏以外,有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蘇美爾、阿卡德文明(開始出現在公元前四千年代晚期)、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350年左右)和愛琴海上的克里特文明(約與夏代同時開始)。這就是世界最古的五個文明古國。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國逐漸進入青銅器的繁榮時代。這期間,經歷了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兩次王朝變更。盡管夏、商、周原本是同時存在的來源於不同部落的邦,但是他們之中有一個共主,即天子,而這種共主的地位和有關的禮制是在三代間依次相承的。《尚書?周書》中一再說到商革夏命 ,周革殷命,而三代相傳的「天命」卻是同一的。孔子說:「殷因於夏禮,其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其損益可知也。」這也表明三代間雖有相革相代的一方面,但又有相繼承的一方面。近年於周原發現甲骨卜辭,雖然目前可見數量還不多,但已可以充分證明殷周之間的文明的連續性。
公元前兩千年代,埃及和兩河流域的文明基本處於繁盛階段(埃及有中王國、新王國,兩河流域有古巴比倫王國),同時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也產生了一些國家,在愛琴地區出現了克里特● 邁錫尼文明。但是就在這一時期,印度河流域文明滅亡了(約公元前1750年),克里特?邁錫尼文明也先後滅亡了(約公元前十五世紀、公元前十二世紀)。而且它們的文字和歷史被遺忘,除邁錫尼文明的線形文字以外,其他文字至今尚未釋讀成功。
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中國的西周王朝經過強盛而衰落,隨後出現了春秋時代的諸侯爭霸局面。中國在這期間進入了鐵器時代。中國古代文明的傳統在這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傳世的最古老和最權威的文獻《詩經》、《尚書》的核心內容形成於這一時期,孔子修《春秋》也在這一時期。司馬遷的《十二諸侯年表》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也從此有了逐年不斷的歷史記載。
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古文明由盛而衰。興起於兩河流域北部的亞述帝國和興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先後征服了埃及和西亞的古文明地區(公元前8—7世紀,公元前六世紀後半葉)。埃及和兩河流域這兩個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以及鄰近它們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的其他文明古國從此基本失去政治上的獨立。這時期,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形成了許多「雅利安」人的國家,在伊朗高原先後形成米底國家和波斯國家,在希臘形成為數眾多的城邦,在義大利形成了羅馬國家。可以說,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在青銅時代產生的文明古國至此已基本失去獨立,它們的歷史地位已由上述新起的一批國家所代替。
公元前一千年代後半期,中國經過戰國時期的兼並,出現了秦的統一,繼而出現了二百年統一強盛的西漢帝國。這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繁榮的時期,現在我們讀到的各種先秦子書、儒家經書、種種古史大多都是這一時期產生或編定的。司馬遷的不朽名著《史記》,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上起五帝,下迄當時(漢武帝時期),高度體現了中國文明發展的連續性。
公元前一千年代後半期同,在世界史上也是一個頗見異採的時代。希臘經過古典時代(公元前五至四世紀)的高度繁榮之後,在公元前四世紀後期落入馬其頓控制之下。波斯帝國亦於公元前四世紀後期為馬其頓亞歷山大所滅亡。亞歷山大帝國轉眼分裂之後,埃及、兩河流域及西亞其他古文明地區又落入托勒密王國、塞琉古王國的統治之下(馬其頓、希臘人為統治者)。公元前三世紀,孔雀帝國一度幾乎統一印度半島,但曇花一現後又分裂了。公元前二至一世紀間,羅馬共和國日趨強大,逐漸征服了地中海周圍廣大地區。馬其頓、希臘失去獨立,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一帶古文明地區又落入羅馬之手。曾經盛行於西亞各國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其他兩種文字,也在這個時期里逐漸失傳。古代埃及、西亞文明的傳統基本已經中斷。近代學者在釋讀它們的文字以後,它們的歷史才較清楚地為人所知。
公元一至五世紀間,中國經過兩世紀的東漢帝國以後,有過三國的鼎立,西晉短期統一後的四至五世紀時,北方有過統治者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十六國」局面。但是,中國文明的傳統甚至在北方也未曾中斷。五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改革是這種文明傳統繼續存在的有力證明。自魏晉至南北朝,政治上紛亂雖多,史學上卻是一個繁榮的時代。僅就期間最混亂的「十六國」來說,據《隋書?經籍志?霸史》、《史通?正史?十六國史》等篇記載,即有史書二十六種二百七十一卷(其中三種不知卷數,未計。見金毓黼《中國史學史》第61―65頁)。後來北魏的崔鴻又據這些書的資料編成《十六國春秋》一百卷。這些書都是前四史的繼續,又是唐修《晉書》(載記部分)的資料來源。這些都是中國文明從未中斷的明顯標志。
公元一至五世紀,羅馬帝國經過兩世紀的興盛以後,三世紀便陷入危機,四世紀末分為東西兩部,公元476年西羅馬正式滅亡。日耳曼人紛紛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起自己的國家。西方的古代文明至此實際中斷了。以後,西方有過「文藝復興」,但那是近代歐洲各民族文明的興起,而絕對不是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恢復。
縱觀古代歷史,唯一保持了文明連續性的就是中國。
二、中國在世界各文明古國中,是唯一形成了穩定的統一趨勢的古國
從世界文明古國的發展情況來看,大體早期出現的都是一些由部落聯合而成的小邦,然後再由小邦統一為地區性的國家(古希臘的各城邦甚至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就失去了獨立)。公元前三千至二千年代間,埃及和兩河流域一再出現過這種統一的局面(盡管這種統一並不十分鞏固),有時還把勢力擴展出本地區之外,如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真正跨地區性的帝國出現於鐵器已盛行的公元前一千年代和以後。這期間在世界上先後出現的帝國有:亞述帝國(公元前九至七世紀,主要版圖在兩河流域和敘利亞一帶,公元前七世紀中期一度包括埃及北部)、波斯帝國(公元前558-330年,極盛時版圖東起印度河流域,西北至巴爾乾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25年定都巴比倫,323年亞歷山大死後帝國開始分裂,版圖包括馬其頓和波斯帝國)、孔雀帝國(公元前四世紀後期至三世紀後期,阿育王統一半島大部的時間不到四十年)、安息帝國(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二世紀,版圖以伊朗為主,其盛世西有兩河流域,東至中亞南部)、貴霜帝國(公元一至三世紀,其盛時佔有中亞和印度河流域)、羅馬帝國(公元前一世紀末至公元476年,包括多瑙河以南、萊茵河以西的歐洲,埃及和北非其他沿地中海地區,小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並一度擴展至兩河流域、多瑙河以北今羅馬尼亞一帶及不列顛南部)、薩珊朝波斯帝國(公元三至七世紀中葉,領土范圍大體與安息相當)、笈多帝國(公元四至五世紀,版圖包括恆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部分地區)。
以上這些古代帝國中,一部分以一個地區為主,擴展到附近一些地區,如亞述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薩珊波斯帝國、笈多帝國等,另一類是跨越多地區的,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孔雀帝國、羅馬帝國。其中有些存在的時間很短,有些存在的時間較長,但總的說來它們都是不鞏固的。斯大林曾說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不曾有自己的經濟基礎,而是暫時的不鞏固的軍事行政的聯合。這些帝國不僅沒有過而且也不可能有對於整個帝國統一的語言、對於帝國所有組成成員都懂得的語言。這些帝國是一些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語言的部落和部族的共同體。」(《馬克斯主義與語言學問題》1964年版,6-7頁。)這是說得很符合實際情況的。就以其中影響較大、歷時較久的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來說,不管統治者對政治軍事組織作了多大的調整和加強,它們的內部仍然不能成為一體。波斯帝國基本保持了各地原有基層社會政治結構,羅馬帝國最盛時內部也有很多地方自治的城市(組織形式很象城邦);各地對於帝國政府的關系不過服從統治、出稅、出兵而已。這些帝國的出現本身就不意味著統一,因此它們一旦滅亡也就難以成為以後統一的歷史基礎。
古代中國的情況與其他古國不同。統一的趨勢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趨勢。中國文明出現之初,也曾有很多小邦林立。相傳,「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於湯而三千餘國。」(《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周武王准備伐紂,諸侯會於孟津者有八百之多(《史記?周本紀》),這還沒有加上站在殷一邊的或中立的。小邦雖多,但是眾小邦之上有一個大邦,就是王國。夏、商、周三代都是王國。周原甲骨的資料表明,周即是一個邦,同時又是服從殷領導的「周方伯」。西周時期,王國對諸侯的權威又勝於殷代。三代基本上是邦的聯合,但其中又逐漸發生統一趨勢。
春秋戰國時期看起來象是周王朝失馭,諸侯獨立性強了,但是實際是在並小邦為地區性國家,變封建為郡縣的過程中。因此,當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時,在中國出現的是波斯和羅馬無法與之比擬的郡縣制帝國。秦雖不長,但是兩漢時期四百年鞏固了中國統一的歷史基礎。三國看來分裂了,但是蜀在西南、吳在東南方的發展實際為更大規模的統一作準備。西晉滅亡後,北方一度有「十六國」的分裂,但是北魏後來統一了北方,以後隋又統一了中國。中古時期的隋、唐帝國是古代秦漢統一趨勢在更高程度上的再現。
在古代中國統一發展過程中,除郡縣制以外,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因素,尤其為其他古代帝國所未有,這就是中國的統一有民族的基礎。在秦統一以前,以中原為核心的廣大地區已經形成了語言相通、文化相同的「華夏」族,經過兩漢又發展為「漢人」。這實際上都是民族融合的結果。原來中國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不以血統而以文化分夷夏。正如韓愈所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所以,「漢人」只不過是以先進的華夏、漢文化為中心,各兄弟民族融合的結果。南北朝時,北人稱南人為「島夷」,南人稱北人為「索虜」,其實北人、南人都在共同發展同一文化,所以「島夷」和「索虜」又共同融合成了隋唐時的漢族。有了作為核心的漢族和邊裔兄弟族的聯合,才有中國統一發展的穩定性。
三、中國在促成古代東西方文明的聯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都產生於北溫帶南部(約東北回歸線至北緯四十度之間),南北差距不大,但是它們分散在不同的經度上,相互間有著遠近不同的距離。因此,隨著文明的發展,古代東西方文明間的聯系也有一個形成過程。
公元前三千年代末,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克里特這些最古老的文明,在廣闊的原始世界中不過是幾個孤立的綠洲。到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隨著敘利亞、小亞一帶形成國家,埃及、兩河流域和克里特?邁錫尼文明已經連接起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葉,隨著波斯帝國從伊朗高原興起,從印度到地中海區域之間也開始有了聯系。由於帕米爾高原和喜馬拉雅山的屏蔽,中國在地理上處於相對獨立的地位。直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葉,中國不知帕米爾以西的國家,其他文明古國也不知東方還有一個文明高度發展的中國。波斯的皇帝們和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先後遠征中亞,兵鋒最遠也只達到帕米爾以西。因此,克服這種地形上的障礙成了打開陸上東西交通的關鍵。
公元前二世紀,漢通西域,這對打破東西方文明的分離狀態具有重要意義。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命首次西行,本為聯合月氏對付匈奴。這項任務雖未完成,但他首次訪問了中亞和伊朗東北部(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成為正式穿行「絲綢之路」關鍵一段的第一人。當然,「絲綢之路」的開通,並非決定於漢武帝個人的政治軍事動機,亦非成於張騫一人。張騫在大夏(巴克特里亞)時,見到中國產品邛竹杖、蜀布,問大夏人從何處得來,回答是從身毒(印度)買來。可見中國西南已早與印度有商業往來。張騫死後,「西漢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裏海東北)、黎軒(羅馬)、條支(在伊朗西南波斯灣沿岸)、身毒國。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於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漢率一歲中使多者十餘、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其吏卒亦輒復盛推外國所有,言大者予節,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徒皆爭效之。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齎物,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史記?大宛列傳》)使團如此之大,又如此之多,結果實際成了國際商隊。司馬遷記載漢使從陸路到達黎軒、條支、身毒等地,這是東西交通史上的大事。可惜記事不詳。到東漢和帝時,西域都護班超命甘英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條支,臨「西海」(大概指波斯灣),為安息西界的船人所阻,未能直達大秦,但是再次巡歷了二百年前西漢使者所走通的「絲綢之路」。從「絲綢之路」的東端西安(約在東經110°)起,西經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再逾帕米爾(約至東經70°),這是一段十分艱險的路程。兩漢時期開通了這一道路,並曾管轄了這些地區,首次使中國和中國以西的古代文明形成了直接的聯系。帕米爾以西至兩河流域(約東經70°―40°)的一段在貴霜和安息控制之下,中國使者亦曾行經其中大半,至波斯灣(約東經50°)。「絲綢之路」西端為地中海濱之安條克(東經36°),在羅馬統治之下。因此,在這條古代文明交通的交通大道上,不僅大量西運的絲綢來自中國,而且這條道路本身的開通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賴於中國。
東西方的海上交通大約也在這時期開始了。一般地說,羅馬統治下的希臘商船航行於紅海和印度西海岸之間;印度商船航行於印度與中南半島南端之間,有時也到中國口岸;中國船隻西南航行至中南半島南端,有時也到印度東海岸和斯里蘭卡。漢與羅馬互相通使的企圖因安息遮隔而未實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來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並無珍異,疑傳者過焉。」(《後漢書?西域傳》)不過東西方的海上聯系確已形成了。
公元一至二世紀,從東到西在亞、非、歐大陸上領土相接地並列著東漢(約跨於東經130°―70°)、貴霜、安息(二國約跨於東經70°―40°)、羅馬(約跨於東經40°―西經10°之間)四個帝國。其中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幅員比較廣闊的是東漢和羅馬。羅馬與漢在其盛世,一西一東,大抵旗鼓相當。不過,如果從縱的時間過程來看這四個曾在空間上並列的帝國,那末其它三個國家就都無法與中國比擬了。關於這一點,前面已經說過了。
㈣ 河南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什麼的啊
河南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
河南省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被描述為人牽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至遲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
這里就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到了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中晚期,中原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
(4)中國在歷史上的地位擴展閱讀: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姓氏的主要發源地,在中國300個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
按照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國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之根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內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
春秋戰國時期,河南是百家爭鳴的主陣地,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等主流思想均發源於河南。
中國的早期農業文明最早發源於河南。中原早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耕作技術與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的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
為中原早期發達的農耕文明提供了佐證。炎帝朱襄氏建都陳國都城株野,創造了中原早期發達的農業文明。
㈤ 現在中國的歷史地位
在過去30年尤抄其是21世紀以來,襲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上升。在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中,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盡管世人在評論中國時會有不同的聲音,持不同的立場和態度,但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中國在世界媒體的報道中已成為出現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所有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體會到中國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
㈥ 古代中國歷史地位
綜觀人類文明史,工業革命以前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主流地域是亞,歐兩大陸,當然,還有非洲的小部分地區比如說埃及。
下面我主要談兩個方面,政治,經濟影響和科技貢獻:
一,政治,經濟影響:馬克思說「政治是經濟的上層建築」談經濟不可不談政治。中國古代社會,由於社會經濟的繁榮,在政治影響上以東南亞地區為主。這里舉一個例子--日本。日本人是不咋地。可是他的民族思想里有一點叫「與強者為師,為伍」古代時他們學習中古,是因為中國古代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處於領先地位。就如同他們現在學習美國一樣。
Ⅰ中國人(少數民族除外)的民族的名字為什麼叫漢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漢朝時期,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通過「絲綢之路」讓世界上一些本不了解中國的國家對中國的印象。我也可以提供一些漢朝時期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往來給你以供參考:
{(一)朝鮮:
1、來往:秦漢之際,「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人」;三韓多次派人晉見武帝和光武帝。
2、影響:辰韓「嫁娶以禮」、語言、稱謂與秦相似,被子人稱為「秦韓」。
3、貿易:檀弓、果下馬等輸入中國,中國銅鏡、漆器、鐵制工具等輸至朝鮮。
(二)日本:
1、政治關系:武帝時,有30多國通過朝鮮「使譯通於漢」;光武帝時,「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帝賜以印綬」。
2、經濟關系:中國鐵器、銅器、絲帛傳入日本。
(三)越南:
象牙、犀牛、珍珠輸入中國,中國鐵犁牛耕和水利工程技術在越推廣。
(四)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A、出玉門關或陽關往西到中印度半島等地。
B、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鑄鐵、井渠、造紙等技術西傳。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
2、海上絲綢之路:A、從廣東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各國,最遠達印度半島南端。
B、加強了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
(五)安息、大秦:
1、重要地位:西亞大國,利用絲綢之路與漢頻繁交流,通過水上絲綢之路在漢與大秦間轉手貿易。處於陸上絲綢之路的西端,直接交往受安息等國的阻隔。
2、人員來往: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達波斯灣。
166年安敦使者到達東漢,《後漢書》中有與歐洲直接往來的最早記載。}
Ⅱ現在國外中國人聚居的地方為什麼叫「唐人街」還有很多上了年紀的老華僑為什麼喜歡稱呼自己為「唐人」?那重要是因為唐代是中國古代最繁榮強盛的一個朝代。從唐太宗貞觀開始,拓土開邊,威震中亞、西亞及南海諸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武功之盛,可想而知。到了唐玄宗開元之治,國威更加繁盛,遠近各國都派人前來「訪問」。從此,海外人對中國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稱,如稱中國人為「唐人」,稱中國的字為「唐字」,稱中國為「唐山」等等,這種情形延續至今。 唐朝覆亡後,由於唐對世界經濟、文化的影響,外國人對中國人稱為「唐人」的習慣一直未變,從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臘傳》中說:「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直到目前,老一輩的華僑仍喜歡自稱「唐人」,稱中國為「唐山」,至於華僑聚居的地方稱為「唐人街」,這幾乎舉世皆知。可以這么講,當年的唐大都,不亞於今天的美國紐約。稱之為世界的經濟中心本人認為亦不為過。
綜上兩點,中國由於在軍事,經濟上的繁盛對世界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漢,唐兩個時期。還有一點就是「鄭和下西洋」,訪問南海諸國以及亞,非等地,說明當時中國在航海領域上領先於世界諸國。不過此行意在示恩威,影響上有,不過沒前兩個朝代的大。
Ⅲ 中國為什麼叫China?這主要源於「絲綢之路」的突出貢獻。在英文中,china是瓷器的意思。由於瓷器的傳入,於是乎他們也由此來稱呼我們的國家了。
二,科技貢獻:中國的四大發明三項影響了世界(造紙,火葯,指南針)。而另一項(印刷)也影響了不少亞洲國家。
1 造紙,在蔡倫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比較象樣一點的(刻在岩石,牆壁,寫在樹葉上的不算)主流的書寫記錄方式中國的是竹簡法,而歐洲一般都寫在羊皮上(得殺多少只羊啊,汗)他的發明,無疑是對世界的文明,科技,乃至於經濟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 火葯,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中國人拿來放炮仗。而諾貝爾卻發明改良成了槍炮(雖然他的本意是善良的。是為開山裂石)
3 指南針,他在有衛星定位之前對人類的探險(主要是航海)起的關鍵作用不言而喻,不再細說。
4 活字印刷。中國人有,歐洲也有,中國北宋時期由畢升發明。不過歐洲到了1450年才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出來。
對了,在補充一點,東南亞很多國家,比如說朝鮮和日本。漢字都是做為他們的政府辦公文字和正式文字被使用許久。中國古代由於經濟的優越對射界的影響可見一斑。
就先說這么多,希望能幫到你。
㈦ 中國在世界上地位如何
確實是范圍很大的問題,只能從某些方面來回答。
綜合來講:目前,中專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屬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中國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擁有較強軍事防禦力量的國家。
第二,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且是發展中國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利用聯合國講壇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國家。
第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在政治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㈧ 中國歷史的地位
中國的地位還是有的 但是沒有自由發言權 也沒有自由行動全 樓上的不了解世界不要瞎說好吧 中國購進俄羅斯的航母是用來賣的 不是用來武裝自己的 中國軍隊不裝備航母 這是聯合公約上寫的 美國是不敢動中國 不是因為中國軍事強大 是因為中國拿著他幾千萬億美元的債卷來 如果中國把他們發放出去 美國在一次面臨經濟危機 中國軍事比美國落後50年 不用想也知道 中國在世界有沒有真正的地位 在過去30年尤其是21世紀以來, 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上升 。在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中,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盡管世人在評論中國時會有不同的聲音,持不同的立場和態度,但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中國在世界媒體的報道中已成為出現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所有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體會到中國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 國際地位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體系中所處的位置是該國在與其他國際行為主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國際力量對比結構中的狀態。衡量和評估一國國際地位主要看兩方面因素:一是綜合國力.二是外部世界。綜合國力是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基礎;外部世界是影響一國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國際環境和外部聯系。 國際地位提升的基礎是綜合國力增強 1.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將現代化規律和本國國情有機結合,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1世紀頭8年中國經濟在世界的排位幾乎是一年上一個台階2008年GDP達到 4.4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今年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增長奠定了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基礎。 2.中國與世界的關聯度空前增強。中國廣泛參與全球和區域合作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近22%。中國同國際社會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系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履行應盡的國際義務在反恐、防擴散、打擊海盜等國際事務上發揮著負責任的建設性作用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而實力地位發生變化。美在伊戰後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受損,其秘密監獄、虐待戰俘等行徑使美國「民主、自由、法治、人權」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國際地位和聲譽下降。國際金融危機又使其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受到沖擊。俄羅斯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大,歐盟一體化進程放慢,日本經濟發展面臨新困難印度、巴西等發展中新興大國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增大。 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地位還面臨的四大機遇 (1)和平轉型的國際體系,有利於中國漸進式地成為世界主要大國。當代國際體系轉型的大趨勢是從大國對抗為核心的傳統特徵向大國合作治理全球問題的未來特徵轉變。「和平與發展」將成為未來幾十年國際體系的主導力量。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與當代國際體系轉型是正相關的歷史進程這是以往後起大國所沒有的歷史條件。 (2 )在全球事務中各方對中國的借重和需求顯著上升。雖然以聯合國為主體的全球治理體系尚需完善但國際社會認為主要國際組織應在現有架構基礎上發展和演變,繼續發揮而不是削弱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作用。中國是國際體系的積極建設者各方對中國的借重和需求顯著上升,中國在重大國際議題上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上升,正從世界舞台的邊緣走向中心,戰略迴旋空間大大拓寬。 (3)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和影響上升,是中國實現和平發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戰略依託。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開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快車道。這不僅表現在「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日益顯著的影響力而且出現了「鑽石七國」迅速上升的勢頭,整個非洲經濟也呈現前所未有的增長態勢。這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也就是說中國作為其中的一員不是孤軍奮戰不是單兵崛起發展所遇的阻力會減小。 (4)中國和諧世界的理念已經形成,使世界各國對「中國威脅」的看法和擔憂有所減弱,對中國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強。 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地位面臨的風險挑戰 (1 )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周邊亂象叢生,中國外部安全環境風險和隱患增多。朝核、伊核等國際熱點問題有升溫趨勢中東、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動盪加劇海盜、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問題日益突出國際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中國周邊一些國家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加劇,政局持續動盪。中國仍然面對外部的戰略防範和牽制面對分裂勢力和敵對勢力的干擾破壞外部安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對國家安全與和平發展造成重大挑戰。 (2)意識形態因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上升,中國外部典論環境仍存在較大壓力和挑戰。盡管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認同中國和平發展是機遇但仍有一些人對中國的和平發展抱有種種疑慮,充滿誤解和偏見,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部分學者將西方現代國際關系史上存在的大國興衰、霸權更替規律強加於中國宣揚「強國必霸」等論調,質疑中國的和平發展。同時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依然深刻復雜國際上一些勢力仍在利用民主、人權和宗教問題「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國。如何消除外部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讓更多的人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一個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將是中國長期面臨的挑戰。
㈨ 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確實是范圍很大的問題,只能從某些方面來回答。
綜合來講: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中國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擁有較強軍事防禦力量的國家。
第二,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且是發展中國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利用聯合國講壇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國家。
第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在政治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