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鑽石的營銷歷史
1939年,由於經濟不景氣,為此,當時戴比爾斯不得不削減自己90%的生產量,為了打動世界鑽石需求,打出了「A diamond is forever」的經典口號,成功把鑽石推銷給了大眾,使鑽石的價格一路走高,並最終形成了如今高度壟斷的鑽石市場。
1948年紐約著名廣告公司,愛爾廣告公司(NW Ayer)為國際鑽石推廣中心(DTC)創作的20世紀堪稱經典的廣告語「A diamond is forever 」。跨越了一個世紀,被鑽石這一稀有、珍貴的「寶石之王」所深深的吸引。
1993年是中國鑽石發展史上一個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DTC通過香港的奧美廣告公司,徵集「A diamond is forever 」的中文翻譯,經過半年的評比,一名大學教師的一句話被選上,於是「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經典的廣告語成功的進入中國,並歷經超過十年的時間使中國消費者開始廣泛接受鑽石文化。而在這之前中國對鑽石的了解可謂知之甚少,鑽石行業發展並不成熟,鑽石文化理念更是無從談起。而打開這個歷史性局面大門的鑰匙就是這句20世紀最著名的廣告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經典的一句廣告語也從此改變了中國人婚慶以配戴黃金、翡翠的傳統局面,進而形成了中國新婚人們「無鑽不婚」的全新理念。
20世紀,「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成為中國大陸最為經典的廣告語,如同一次愛情核爆炸,響徹全球。在古老東方中國這句話更是意味深長,短短的十九年間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婚慶以配戴黃金、翡翠的傳統習俗,一枚鑽戒成為承載兩人愛情最美好的信物。
至2020年中國將替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鑽石消費大國。而這一切不能不說與「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廣告語在中國的推廣有著某種密切的關聯。
『貳』 鑽石的來歷
鑽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是指經過琢磨的鑽石。鑽石是無色正八面體晶體,其成分為純碳,由碳原子以四價鍵鏈接,為目前已知自然存在最硬物質。由於鑽石中的C-C鍵很強,所有的價電子都參與了共價鍵的形成,沒有自由電子,所以鑽石硬度非常大,熔點在華氏6900度,鑽石在純氧中燃點為720~800℃,在空氣中為850~1000℃,而且不導電。
伯納特兄弟於1870年發現了金伯利鑽石礦。正是這一發現,使人們知道了在哪種岩石中有可能含有鑽石。
原來,那是一種在遠古時代的岩漿冷卻以後所形成的火山岩。接著,研究者又發現,在這種火山岩中除了鑽石,還含有被稱為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兩種礦物。因此,在那些出產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地點,找到鑽石礦的可能性就相對大。於是,石榴石和橄欖石就成為尋找鑽石的「指示礦物」。
根據指示礦物來尋找金剛石礦的方法並不是在哪一天突然發現的。上世紀70年代,美國史密森研究所的地球化學家約翰·賈尼在仔細研究了石榴石和鑽石之間的關系後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但是,在那之前,即上世紀50年代,德比爾斯公司的地質人員早就根據指示礦物在世界各地尋找鑽石礦了。
(2)中國鑽石的歷史擴展閱讀
鑽石有各種顏色,從無色到黑色都有,以無色的為特佳。它們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半透明或不透明。許多鑽石帶些黃色,這主要是由於鑽石中含有雜質。 鑽石的折射率非常高,色散性能也很強,這就是鑽石為什麼會反射出五彩繽紛閃光的原因。
鑽石在X射線照射下會發出藍綠色熒光。鑽石原生礦僅產出於金伯利岩筒或少數鉀鎂煌斑岩中。金伯利岩等是它們的母岩,其他地方的金剛石都是被河流、冰川等搬運過去的。鑽石一般為粒狀。如果將鑽石加熱到1000℃時,它會緩慢地變成石墨。
『叄』 我國金剛石/鑽石產地發現的歷史及現狀
圖2.1 重達101.4695ct的蒙山5號金剛石晶體
Figure 2.1 The No.5 Mengshan diamond crystal weighing 101.4695ct
中國出產金剛石的記載是在明朝(1488年),湖南沅水流域的農民在淘砂金時就常淘到金剛石,山東郯城地區明朝時也有金剛石的發現。20世紀20~30年代,山東膠縣七寶山地區也發現過金剛石。1917年編寫的《臨沂縣志》記載:「金剛石有明凈如水而無色者,有白黃紅綠諸色者用於寶飾,小者可劃玻璃,往往揀而得之,不恆有。」(葉寅生,1997)。其後,最重要的一些發現包括:1937年,山東農民羅振邦在郯城金雞嶺翻地時偶爾發現了重281.25ct的金剛石,淡黃色,晶形似一隻剛出殼的雛雞,結合產地其被命名為「金雞鑽石」;1939年,也是在山東的郯城,又有人拾獲了一顆重218.75ct的金剛石(白立侖,1997),後來,這兩顆金剛石據說均被日軍駐臨沂的顧問掠走,至今下落不明(塗懷奎,1998)。1965年,山東省地質局809隊在山東蒙陰常馬庄發現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工業價值原生金伯利岩型金剛石礦床「紅旗1號」;1971年6月,遼寧省地質局區調隊在遼寧瓦房店發現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管,隨後確定了3個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礦帶。1977年12月21日,山東省臨沭縣岌山公社常林大隊村民魏振芳在田裡發現一顆淡黃色,重158.786ct的天然金剛石,引起轟動。該晶體呈八面體、透明,屬寶石級鑽石,被命名為「常林鑽石」,是中國目前可見最大的鑽石(走向世界,2009)。70年代末,復州河城的金剛石砂礦發現一顆無色透明的寶石級金剛石,重10.8ct。1981年8月15日,山東臨沂縣郯城陳埠礦區發現一顆棕黃色124.27ct的巨粒金剛石,晶體呈立方體與菱形十二面體的聚形,命名為「陳埠1號」。1983年11月14日,山東蒙陰王村礦區勝利1號金伯利岩筒中發現了一顆淡黃色透明119.01ct的金剛石,被命名為「蒙山1號」。1986年,湖南沅水流域的桃園縣群眾挖到一顆不規則橢圓形,透明度較好,重43.15ct的金剛石,其後湖南的農民還挖到過一顆重62.1ct的金剛石。1991年於瓦房店發現「嵐崮1號」鑽石,這是遼寧發現最大的一顆透明寶石級鑽石,重60.15ct,呈八面體。2006年5月27日,山東蒙陰建材701礦在勝利1號岩管生產線上選出一顆呈拉長八面體晶形、重達101.4695ct特大金剛石(圖2.1)。表2.1為部分我國已發現的大於2g(10ct)的金剛石/鑽石晶體。
表2.1 我國已發現的大於2g(10ct)的金剛石/鑽石Table 2.1 Diamonds above 2g(10ct)found in China
自發現中國第一個具有工業價值金伯利岩型金剛石原生礦床「紅旗1號」,到1977年,基本探明了山東常馬庄、王村、西峪、頭寸和紅喜庄5個有工業價值的金剛石原生礦床;此後數年,山東陸續發現60餘個金伯利岩。
1971年,遼寧省地質局區調隊在遼寧瓦房店發現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管,繼而發現了3個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礦帶(包括幾十個岩體,其中最富的品位為1.6ct/m3)。其後,至1980年又探明了30號、42號、50號、57號、68號和74號等6個具有工業價值金剛石原生礦床。1992年遼寧省地礦局地質6隊,採用金剛石重砂測量和高精度地面磁法測量新技術,在遼寧瓦房店嵐崮山地區發現了3個新的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岩體;2009年,遼寧地質隊又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在瓦房店位於110號岩管東側下方找到一個金剛石儲量大約在21×104ct的中型金剛石礦(中國新聞網,2010-1-21;東北新聞網(沈陽),2010-02-05)。
1990年10月,湖南寧鄉縣雲影窩地區含金剛石的橄欖金雲火山岩岩體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至今,該區已發現了25個橄欖金雲火山岩岩體(脈)。經對6個岩管進行采樣選礦試驗,在4個岩管中發現了65顆微粒金剛石,這些發現雖然不具經濟意義,但為揚子地台金剛石的找礦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表明我國南方原生金剛石的成礦條件良好並具備較為廣闊的找礦前景(王仲會,1998;梅厚鈞等,1998;張培元,2001)。
圖2.2 中國三個主要金剛石 / 鑽石產地的大地構造區位及金剛石 / 鑽石發現情況
( 據 Yang et al.2009; Zheng et al.,2006; Zheng et al.,2007 等修改 )
Figure 2.2 Geotectonic locations and diamond exploration situ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diamond fields in China
(After Yang et al.,2009; Zheng et al.,2006; Zheng et al.,2007)
至今,我國目前已基本查明了遼寧、山東、湖南、江蘇等省金剛石原生礦床與砂礦金剛石礦產資源的儲量(金剛石/鑽石產地及分布見圖2.2)。截至2000年年底,中國保有金剛石儲量2295×104ct,在世界上30多個鑽石產出國中大約居第10位。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我國年產金剛石約(10~15)×104ct,但在2002年前後,遼寧50號岩筒的金剛石開采基本結束,2009年以後山東蒙陰勝利1號岩金剛石的產量和質量也開始下降。實際上,最近兩年國內金剛石的產量已經很難統計,較為重要的可能是湖南省沅水流域間歇性的金剛石砂礦開采,農閑期間,有大小規模不等的淘砂機在4~5個地區進行鑽石砂礦的開采,有些開采點一個點的淘砂機就可達5台(圖版Ⅰ),每天可以有上百克拉的產量,但總體上估計年產量不會超過10×104ct。
『肆』 鑽石何時在中國發展的
世界上首枚鑽石大約是產於3000年前的古印度,是在印度的一條叫克里希納的河谷內發現的。直到十八世紀之前,巨富的印度歷代君王是世界上唯一的供應者。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初,印度一共生產了約300萬克拉的原鑽。這也是鑽石為什麼以"克拉"作為計量單位的原因。古印度生長一種奇特的樹, 這種樹每顆樹籽的重量基本相同,每粒正好是0.2克。 由於鑽石稀世罕見、重量有限,聰明的印度人便用這種樹的樹籽"克拉"作為鑽石的重量單位。鑽石的重量計量單位是克拉(CT),1克拉=0.2克,1克拉=100分。
在13世紀的歐洲,鑽石是皇室貴族的專利品,佩帶鑽石是皇後、公主們的特權。法國國王查理十七世的情婦愛麗絲·蘇慧是第一位打破這種傳統的女子,她從國王那裡獲贈一顆鑽石,並在公共場合佩帶,鑽石從此進入民間。
15世紀是鑽石與愛情結緣的里程碑。巴根地公爵查爾斯愛鑽如命,喜好收集鑽石,他女兒瑪麗與奧地利大公訂婚時獲贈一枚鑽戒,成為歷史上第一枚訂婚鑽戒。其後,鑽石便成美麗及永恆愛情的象徵,也因此而俘獲了無數女人的心。
16和17世紀,浪漫的法國人獨領鑽石新潮流。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項鏈鑲有11顆大鑽石,他的王後嘉芙蓮除喜歡鑽石首飾外,還將鑽石粉末摻入食物中將政敵毒死。歐洲歷史上相傳的"篡位粉"可能指的就是鑽石粉末。鑽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證,極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編造謊言,以防礦工將鑽石吞入體內行竊。路易十四執政期間,鑽石在法國的流行達到頂鋒。他的皇宮內擺滿珠寶玉石,全身上下鑽石閃閃。 據說他以國家名義購買了109顆重達10克拉以上的鑽石、273顆重量為4至10克拉的鑽石。最著名的要數從寶石巨商手中購回的44顆大鑽石,其中包括一顆112克拉的法國藍鑽。
受法國影響,俄羅斯沙皇將鑽石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彼得大帝1724年為皇後加冕時, 皇後冠上鑲有2500顆鑽石。
英國王室與鑽石也有一段難解之緣。享利八世是鑽石收藏家,1558年至1603年, 用鑽石原石鑲成的八角結晶體戒指時髦一時,頓成風尚。同時又掀起用鑽石在玻璃窗上刻情書的熱潮,鑽戒一度被稱為刻字戒指,甚至伊麗莎白一世本人也在一塊玻璃上與沃爾特爵士詠詩談心, 傾訴哀腸。1838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當時王室擁有2500顆鑽石供她使用。
美國人對鑽石的興趣比歐洲人晚多了,直到19世紀末期,美國才時興鑽石首飾, 並將它作為愛的永恆信息。這一切完全是由鑽石大王哈里·弗雷德里克·奧本海默創造的,他是把戴比爾斯公司從19世紀帶到20世紀的歐內斯特·奧本海默爵士的兒子。美國人後來居上,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發起的以"鑽石是永恆的"這句廣告語聞名於世的促銷運動。據說鑽石巨商布雷迪擁有2萬顆鑽石;出版業巨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國皇室珠寶拍賣會上買到一條鑲有222顆鑽石的項鏈送給他的妻子; 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伊麗莎白·泰勒都與鑽石有一段美麗的故事,而美國老百姓對鑽石也是感情深厚,當世界名鑽在紐約展出時,成千上萬的觀眾在雨中排隊,等候參觀。
在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佩戴婚戒的人還不到人口的1%,後來,戴比爾斯發起的一場朴實無華然而持之以恆的促銷運動,使日本近70%的新娘佩戴了鑽戒。
西德人是另一個容易受廣告宣傳影響的消費群體。1967年以前,西德的新娘大多喜歡佩戴由兩個金環重合而成的婚戒,於是戴比爾斯推出了"三環鑽戒"的新概念,即給"雙環戒"增添一個鑲鑽石的第三環。這一新概念使西德變成世界上第三個最大的鑽石消費國。
中國最早關於鑽石的記載是西晉時的作品,《列子·湯問》提到輥鉻之劍,和漢代「十洲記」提到的切玉刀。這些刀劍都鑲有鑽石。
訂了婚的女士們將戒指戴在左手無名指上的傳統,可追溯到早期的埃及人,他們相信愛情之脈從心臟直接通到左手無名指的指尖。透過一隻簡單的單粒鑽戒,鑽石為世上無數男女傳達了心中的情愫,散發出永恆的愛火。從結婚,到結婚周年紀念日,相愛的男女都用鑽石來表達情意,一隻鑲滿鑽石的圓形戒指,說的是"我倆的愛情沒有盡頭",代表永恆之愛(這個源自西方的傳統亦為東方人所接納),時至今日,人們以鑽戒作為愛的獻禮已蔚然成風。人們還將結婚60周年或75周年稱為鑽石婚,也將鑽石作為四月的生辰石。
數十億年前即誕生在地殼深處的鑽石,一直是無可比疑、不容超越的代表,並因為它的堅硬和美麗而價值不凡。鑽石是經得起時代變遷的古老寶藏,幾世紀以來早已成為永恆之愛的象徵。傳說中,邱比特的箭端鑲了鑽石,所以具有神奇的魔力!正因為它的光芒凌駕超越於任何寶石之上,古希臘人相信鑽石是隕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碎片,甚至有人認為鑽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淚;人們也一度認為鑽石是由天水或天露而來。在梵文中鑽石一詞即為雷電之意,藉以表達鑽石由閃電而生的信仰。直至今日現代科學的發展才告知人們鑽石並不是由天而降,相反而是破地而出的。
『伍』 鑽石發展史
鑽石號稱"寶石之王", 它與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和金綠貓眼石同被列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五大名貴寶石,而其中鑽石又居於五大寶石之首,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珍貴的寶石。鑽石是金剛石的寶石名稱,所以又稱金剛石、天寶石、夜光石,英文名稱為DIAMOND,阿拉伯語是最硬的意思,希臘文稱之為無敵於天下的"阿塔瑪石"。 鑽石的高折射率和高色散值導致鑽石具有一種特殊的"火彩",現代科學精確的計算出鑽石的最佳折射角度和切磨方法,因此切工精緻的鑽石可以幻化出動人心魄的異彩,加上其堅硬永恆的特性,所以成為世人珍愛和追求的目標。
世界上首枚鑽石大約是產於3000年前的古印度,是在印度的一條叫克里希納的河谷內發現的。直到十八世紀之前,巨富的印度歷代君王是世界上唯一的供應者。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初,印度一共生產了約300萬克拉的原鑽。這也是鑽石為什麼以"克拉"作為計量單位的原因。古印度生長一種奇特的樹, 這種樹每顆樹籽的重量基本相同,每粒正好是0.2克。 由於鑽石稀世罕見、重量有限,聰明的印度人便用這種樹的樹籽"克拉"作為鑽石的重量單位。鑽石的重量計量單位是克拉(CT),1克拉=0.2克,1克拉=100分。
在13世紀的歐洲,鑽石是皇室貴族的專利品,佩帶鑽石是皇後、公主們的特權。法國國王查理十七世的情婦愛麗絲·蘇慧是第一位打破這種傳統的女子,她從國王那裡獲贈一顆鑽石,並在公共場合佩帶,鑽石從此進入民間。
15世紀是鑽石與愛情結緣的里程碑。巴根地公爵查爾斯愛鑽如命,喜好收集鑽石,他女兒瑪麗與奧地利大公訂婚時獲贈一枚鑽戒,成為歷史上第一枚訂婚鑽戒。其後,鑽石便成美麗及永恆愛情的象徵,也因此而俘獲了無數女人的心。
16和17世紀,浪漫的法國人獨領鑽石新潮流。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項鏈鑲有11顆大鑽石,他的王後嘉芙蓮除喜歡鑽石首飾外,還將鑽石粉末摻入食物中將政敵毒死。歐洲歷史上相傳的"篡位粉"可能指的就是鑽石粉末。鑽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證,極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編造謊言,以防礦工將鑽石吞入體內行竊。路易十四執政期間,鑽石在法國的流行達到頂鋒。他的皇宮內擺滿珠寶玉石,全身上下鑽石閃閃。 據說他以國家名義購買了109顆重達10克拉以上的鑽石、273顆重量為4至10克拉的鑽石。最著名的要數從寶石巨商手中購回的44顆大鑽石,其中包括一顆112克拉的法國藍鑽。
受法國影響,俄羅斯沙皇將鑽石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彼得大帝1724年為皇後加冕時, 皇後冠上鑲有2500顆鑽石。
英國王室與鑽石也有一段難解之緣。享利八世是鑽石收藏家,1558年至1603年, 用鑽石原石鑲成的八角結晶體戒指時髦一時,頓成風尚。同時又掀起用鑽石在玻璃窗上刻情書的熱潮,鑽戒一度被稱為刻字戒指,甚至伊麗莎白一世本人也在一塊玻璃上與沃爾特爵士詠詩談心, 傾訴哀腸。1838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當時王室擁有2500顆鑽石供她使用。
美國人對鑽石的興趣比歐洲人晚多了,直到19世紀末期,美國才時興鑽石首飾, 並將它作為愛的永恆信息。這一切完全是由鑽石大王哈里·弗雷德里克·奧本海默創造的,他是把戴比爾斯公司從19世紀帶到20世紀的歐內斯特·奧本海默爵士的兒子。美國人後來居上,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發起的以"鑽石是永恆的"這句廣告語聞名於世的促銷運動。據說鑽石巨商布雷迪擁有2萬顆鑽石;出版業巨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國皇室珠寶拍賣會上買到一條鑲有222顆鑽石的項鏈送給他的妻子; 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伊麗莎白·泰勒都與鑽石有一段美麗的故事,而美國老百姓對鑽石也是感情深厚,當世界名鑽在紐約展出時,成千上萬的觀眾在雨中排隊,等候參觀。
在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佩戴婚戒的人還不到人口的1%,後來,戴比爾斯發起的一場朴實無華然而持之以恆的促銷運動,使日本近70%的新娘佩戴了鑽戒。
西德人是另一個容易受廣告宣傳影響的消費群體。1967年以前,西德的新娘大多喜歡佩戴由兩個金環重合而成的婚戒,於是戴比爾斯推出了"三環鑽戒"的新概念,即給"雙環戒"增添一個鑲鑽石的第三環。這一新概念使西德變成世界上第三個最大的鑽石消費國。
中國最早關於鑽石的記載是西晉時的作品,《列子·湯問》提到輥鉻之劍,和漢代「十洲記」提到的切玉刀。這些刀劍都鑲有鑽石。
訂了婚的女士們將戒指戴在左手無名指上的傳統,可追溯到早期的埃及人,他們相信愛情之脈從心臟直接通到左手無名指的指尖。透過一隻簡單的單粒鑽戒,鑽石為世上無數男女傳達了心中的情愫,散發出永恆的愛火。從結婚,到結婚周年紀念日,相愛的男女都用鑽石來表達情意,一隻鑲滿鑽石的圓形戒指,說的是"我倆的愛情沒有盡頭",代表永恆之愛(這個源自西方的傳統亦為東方人所接納),時至今日,人們以鑽戒作為愛的獻禮已蔚然成風。人們還將結婚60周年或75周年稱為鑽石婚,也將鑽石作為四月的生辰石。
數十億年前即誕生在地殼深處的鑽石,一直是無可比疑、不容超越的代表,並因為它的堅硬和美麗而價值不凡。鑽石是經得起時代變遷的古老寶藏,幾世紀以來早已成為永恆之愛的象徵。傳說中,邱比特的箭端鑲了鑽石,所以具有神奇的魔力!正因為它的光芒凌駕超越於任何寶石之上,古希臘人相信鑽石是隕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碎片,甚至有人認為鑽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淚;人們也一度認為鑽石是由天水或天露而來。在梵文中鑽石一詞即為雷電之意,藉以表達鑽石由閃電而生的信仰。直至今日現代科學的發展才告知人們鑽石並不是由天而降,相反而是破地而出的。古人還相信鑽石會生小鑽石,連著名的科學家波義爾(R.Boyle,1627-1691)也相信此種說法。在17世紀,葡萄牙的探險家認為"鑽石在接近地表處生長2-3年可長成",並以礦工為何若干年後再返回老礦區仍可採到鑽石為例證實這一觀點。
『陸』 古代人把鑽石叫什麼
鑽石素有"寶石之王"的美譽,是高檔寶石中的最珍貴者。由於在西方國家,鑽石的原石是由位於倫敦貿易中心附近的中央統售機構(CSO)來進行分類和估價,並進而由該組織對其銷售進行控制的,因此與其他寶石不同,國際上對寶石鑽石有較統一的分級系統,因而它是獨立於其它寶石之外。
鑽石的礦物名稱為金剛石,其英文名稱diamond,來源於希臘文adamas,意為最硬的東西。 人類利用鑽石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古代,人們就相信鑽石有神奇的力量,因而佩帶它就成最勇敢和堅強的象徵。許多國家的人民都把鑽石戒指作為定婚和結婚的信物,相信它能給人帶來幸福。國際寶石界也普遍把鑽石定為四月生辰石,它是純潔無瑕的象徵。 在古代,鑽石是權力地位的象徵。一些著名的鑽石--庫利南Ⅰ,就被鑲嵌在英帝國國王的權杖上,用以顯示英王在世界上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近百年來,寶石由王宮、寺院進入民間以後,鑽石首飾也就成了人們十分嚮往的一種珍貴裝飾品。在日本,就有近半數的公民喜歡購買鑽石首飾,而在美國,則更有大約三分之二的已婚女性酷愛鑽石品。人們都普遍認為,佩帶鑽石首飾能給人以一種精神上美的享受,因而被認為是物質文明的一種標志。此外,鑽石是一種高檔寶石,因而還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由於歷年來高檔寶石價格一直在持續穩定地上升,因此,目前世界各國把鑽石等高檔寶石作為硬通貨幣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了。
在我國,金剛石俗稱鑽石,又稱金剛鑽。由於金剛石色彩艷麗、光彩奪目、晶瑩透明,因此,重量有0.25克拉以上的優質金剛石,被人們視為寶石。為與一般的金剛石相區別,人們就把能作寶石用的金剛石,稱為寶石金剛石。但是,金剛石是礦物學名稱,而鑽石是寶石學名稱。因此,嚴格地說,鑽石應當是經過琢磨做成了首飾的金剛石寶石,而沒有經過加工具寶石價值的金剛石原石則稱為寶石金剛石。但是,由於一般人已經把金剛石稱作鑽石叫成了習慣。因此人們也就把金剛石與鑽石混為一談了。
『柒』 鑽石最早出現在我國的那個朝代
中國的鑽石歷史不知從何時開始的,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定論。在中國最古老的詩歌《詩經》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記載,許多學者認為這「他山之石」就是金剛石。此後在《列子》、《海內十洲記》中都曾記載過「刀長有咫,切玉如泥」的昆吾刀劍,如果記載詳實的話,那麼這昆吾刀劍很可能就是以金剛石製成的。但以上記載和由此而得到的認識均只是人們的猜想,無法得到明確的定論。有史可查的明確有關鑽石記載最早是晉的《起居注》:「咸寧三年,敦煌上送金剛,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此後在《魏書》、《隋書》和《北史》等典籍中也都提及波斯擁有較多的鑽石。可以看出,中國最早的鑽石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源於印度。
目前,我國遼寧的瓦房店、山東的蒙陰及湖南的沅水流域,都是鑽石的重要產地。1983年,我國探明的鑽石儲量已居世界第六位,目前我國的鑽石產量佔世界前十位。1977年12月21日,山東臨沂縣常林村的一位農村婦女在耕地時發現了我國現今最大的「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比一般核桃稍大),現今儲存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國庫中。我國發現的100克拉以上的鑽石共有4顆,均是在山東發現的。我國發現的最大鑽石重1.4兩,摺合218.65克拉,1936年產出於山東沂沭河畔。鑽石晶瑩無暇、色澤金黃,取名為「金雞」鑽石。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侵華日軍搶走,至今下落不明。1981年8月發現「陳埠一號」重124.27克拉。
『捌』 我國從什麼朝代起出現鑽石的
鑽石是迷人的,而與種種傳說、迷信交織在一起的一部鑽石歷史,更增添了鑽石的神秘色彩。鑽石的歷史也是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縮影。這里只對其作簡要的勾勒,目的是為鑽石鑒賞者提供一個簡要的線索。
鑽石之初--印度
鑽石的歷史起源於印度。在十七世紀之前,雖然早期婆羅洲也產鑽石,但由於產量極少,因此可以說印度是當時鑽石的唯一產地。古印度人把鑽石顏色分為四個等級,這是印度所特有的種姓制度,就是對印度人地位、身份所進行的一種劃分:無色的鑽石稱作「婆羅門」;淺紅色的鑽石稱作「剎帝利」;淺綠色的鑽石稱作「吠舍」;灰色的鑽石稱作「首陀羅」。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文獻中已有關於鑽石的描述和記載,考古研究發現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紀已用鑽石作為工具,對其它寶石的珠子進行雕琢。當時的印度人已知道,當兩顆鑽石相互碰撞時,部分鑽石會裂開甚至蹦掉,這是鑽石辟開加工的開始。在印度人看來,世間萬物都有「生世之謎」,傳說鑽石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巴拉的勇猛無比的國王,他不僅出生純潔,其平生所作所為亦光明磊落,當他在上帝的祭壇上焚身後,他的骨頭便變成了一顆顆鑽石的種子,眾神均前來劫奪,他們在匆忙逃走時從天上灑落下一些種子,這些種子就是蘊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堅硬、透明的金剛石。
鑽石之路--從印度到地中海
與古代中國通向西方的「絲綢之路」一樣,連接古印度與西方的則是「鑽石之路」。鑽石之路實際上由兩條路線組成,一為陸路,從印度經現今的兩伊、土耳其抵羅馬;二為水路,跨印度洋,經伊斯蘭聖城麥加,從地中海南岸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再穿地中海抵達羅馬。公元一至三世紀羅馬帝國出現的鑽石,即是通過這兩條「鑽石之路」從印度運來。可想而知,最好的鑽石必然首先為印度的國王們所擁有,其次為沿途各國的統治者所佔有,當走到終點時,剩餘的鑽石已為數不多了。
公元三世紀之後,在大約一千年的時間里,鑽石在地中海地區銷聲匿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波斯帝國崛起在印度和地中海之間,它取代了羅馬帝國而成為印度鑽石的主要吸收者。此外,伴隨羅馬帝國衰落喪鍾的還有基督教的興起,由於此前的鑽石大都與異教迷信聯系在一起,剛剛皈依基督教的教徒們對鑽石興趣在為減小。
鑽石新的生命--歐洲
中世紀的歐洲,雖然鑽石已經受重現,但人們心目中的鑽石仍帶有各種神秘色彩,就如:有人認為鑽石可以治病,也有人認為鑽石是有毒的,吞下去會導致人死亡。有一些關於鑽石的迷信則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將士們認為鑽石會給擁有者帶來勇氣,作戰時佩載鑽石,可無往而不勝,又如鑽石會使男人對妻子的愛更深。但使鑽石在歐洲人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有以下一些主要事件
(1)法王路易九世(1214-1270)在位時曾頒布節約法令,規定只有國王才能擁有鑽石,女人不許佩載鑽石。不到二百年後,查七世的情婦第一次公開場合違背路易九世的法令,多次在宮廷社會場所以其首飾上的鑽石而引人注目。此舉使鑽石在當時的歐洲理人,特別在女士心目中變得更富魅力。
(2)1477年,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一世在與法國勃艮地的瑪麗公主定親前,接到公主的一封來信,內文寫道:定親之日,公主必須戴上鑲有鑽石的指環。由此,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第一枚結婚鑽戒就此戴在了瑪麗的手指上。鑽石戒指從此成為情侶們忠貞愛情的至高信物。
(3)1499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首次繞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開辟了從歐洲通向亞洲的海上貿易之路。從而使歐洲人得以避開中東阿拉伯國家對鑽石貿易的壟斷,來自印度的鑽石得以在歐洲大量地出現。除上述因素外,真正鑽石在歐洲得新生的是鑽石切磨技術首先在歐洲得到發展,威尼斯作為歐洲與東方的一個重要的貿易口岸,鑽石在重新回到歐洲之初的十四世紀,這里也曾是歐洲最早的鑽石切磨中心。但其地位很快被安特衛普所取代,並很快變成國際鑽石切磨中心。到了十五世紀晚期,安特衛普的鑽石切磨師們已經開始利用塗有細粒鑽石的金屬盤來對鑽石表面進行拋光;到了十七世紀,這里的切磨師已能在鑽石上切磨出58個面;到十八世紀,已掌握了鑽石的劈開技術。由於鑽石切磨技術在歐洲日益完善,歐洲人對鑽石的興趣日漸濃厚,阿姆斯特丹、倫敦也相繼成為重要的鑽石加工中心。
承前啟後--巴西
印度的鑽石產量在十七世紀達到高峰,年產量大約為5-10萬克拉,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達到寶石級。此後鑽石產量迅速回落,在1725-1730年間,每年從印度運至歐洲的鑽石只有2000-5000克拉,歐洲的鑽石工業面臨空前挑戰。所幸的是在1730年,在另一個遠離歐洲的大陸,南美巴西發現了鑽石,並很快取代了印度,成為第一大鑽石生產國。在1730-1870年的140年時間里,來自巴西的鑽石主宰了世界的鑽石市場。其產量在1850-1859年間達到頂峰,平均年產量達到30萬克拉。由於鑽石產量供給充足,鑽石也不再是僅僅供王公貴族們享用的奢侈品了,只要有錢,不管你身份如何,你盡可以在市場上購到你看中的鑽石。
現代鑽石工業--南非
巴西的鑽石一度使世界鑽石業興旺,但其供給量有限。到1861年為止,巴西的鑽石年產量下降到17萬克拉,到1880年,巴西鑽石年產量只有5000克拉。這種戲劇性的產量下降對當時歐洲初具規模的鑽石業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在這時,一個神秘的大陸--非洲傳來喜迅。1866年夏,一天,位於南非奧蘭治河岸的德克爾農場一個15歲的男孩發現了一顆重達21.25克拉的鑽石,後來這顆鑽石被切磨成10.73克拉的橢圓形鑽石,最初被命名為「奧萊利」。當這顆鑽石亮相於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時,已被易命名為「尤利卡」(Eureka)。南非鑽石出現署光後,很快在金伯利發現規模巨大的鑽石礦床,1872-1903年間,從金伯利城周圍的各礦床中開采出來的鑽石年產量已達2000-3000萬克拉,佔全球鑽石總產量的95%。由於南非鑽石的發現,並在此基礎上,創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公司-DeBeers公司,並由此開創了現代十分繁榮的現代鑽石產業。
中國鑽石
中國的鑽石歷史不知從何時開始的,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定論。在中國最古老的詩歌《詩經》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記載,許多學者認為這「他山之石」就是金剛石。此後在《列子》、《海內十洲記》中都曾記載過「刀長有咫,切玉如泥」的昆吾刀劍,如果記載詳實的話,那麼這昆吾刀劍很可能就是以金剛石製成的。但以上記載和由此而得到的認識均只是人們的猜想,無法得到明確的定論。有史可查的明確有關鑽石記載最早是晉的《起居注》:「咸寧三年,敦煌上送金剛,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此後在《魏書》、《隋書》和《北史》等典籍中也都提及波斯擁有較多的鑽石。可以看出,中國最早的鑽石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源於印度。
目前,我國遼寧的瓦房店、山東的蒙陰及湖南的沅水流域,都是鑽石的重要產地。1983年,我國探明的鑽石儲量已居世界第六位,目前我國的鑽石產量佔世界前十位。1977年12月21日,山東臨沂縣常林村的一位農村婦女在耕地時發現了我國現今最大的「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比一般核桃稍大),現今儲存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國庫中。我國發現的100克拉以上的鑽石共有4顆,均是在山東發現的。我國發現的最大鑽石重1.4兩,摺合218.65克拉,1936年產出於山東沂沭河畔。鑽石晶瑩無暇、色澤金黃,取名為「金雞」鑽石。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侵華日軍搶走,至今下落不明。1981年8月發現「陳埠一號」重124.27克拉。
『玖』 請問鑽石的歷史是怎樣的
鑽石的准確由來至今仍是個謎。數億年前鑽石成形於地球深處的高溫高壓中,比天上的星星更為古老。Diamond這個字是從希臘文Adamas來的,意思是堅不可摧,不可戰勝。鑽石征服了世界,被世人頂禮膜拜,是鑄造愛情的魔法。
鑽石自發現以來,就關乎浪漫和傳奇。希臘人認為鑽石中的火彩是生生不息的愛情火焰。
在3000至4000年,鑽石的魔力征服了國王,女王和大臣。自誕生以來,鑽石就象徵著財富、權力、愛情、精神和神奇的權力。古時候國王穿著胸前鑲滿鑽石和珍寶的盔甲穿作。有人認為鑽石是星星墜落時的留下來的碎片;也有人認為是天神的眼淚在地上的結晶物。鑽石中蘊含眾神神奇的力量,佩戴它能威力倍增,超出常人。由於這些信念,士兵們作戰時會躲開國王和那些買得起鑽石鑲在胸前的人。
15世紀前,只有國王才能佩戴象徵力量、勇氣、不可戰勝的鑽石。數百年後,鑽石擁有了獨特的含義,那就是摯愛的禮物。有人說,愛神丘比特的愛情之箭的箭尖是鑽石做成的,因此無堅不摧,具有了征服愛情的力量。
世界各地千百萬人都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鑽石,它的神奇魅力和美麗浪漫,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用心去感受。鑽石戒指作為訂情信物,可以追溯到1477年,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送給法國勃艮第的瑪利公主一枚鑽戒,從此開啟了贈送鑽石訂婚戒的傳統。古埃及人發現左手中指直接通往心臟,所以將戒指套在中指上,代表相愛一生。
公元前800年在印度的沖積河床中發現了第一顆鑽石,它源於哪座火山無從知曉。印度的沖積河床里蘊藏著大量的鑽石,18世紀後供應量銳減,或許導致了巴西的勘鑽熱潮。巴西成為繼印度之後又一個重要的鑽石產地。l866南非發現大量的鑽石礦藏,引發全球的淘鑽熱。l954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中又發現了大量鑽石。目前加拿大西部成為最新的淘鑽熱。
歷史上,人們通常在河流周圍的砂石中開采鑽石。1870年南非人在遠離河流的地方發現鑽石,從此開始了向地底挖掘鑽石的先河,促使當代先進的開采技術誕生,人們可在地表深處,甚至河流、海洋中開采鑽石。
切割:
把鑽石切成復雜的面,實際上是近代寶石工藝的一種做法。數百年來,未經切割的鑽坯通常不用於佩戴,而是當作護身符的,也有將天然的八角鑽石鑲嵌在戒指上。約在l074,匈牙利女王的王冠上鑲嵌的未經切割的原石,也許這是史上最早的珠寶首飾。13世紀法國和英國的皇室開始佩戴鑽石飾品。十六世紀的英格蘭的時尚潮人用鑽戒在玻璃窗上刻畫浪漫的誓言,他們稱鑽戒為「塗鴉環」。
史料記載,鑽石拋光(用鑽石粉)最早始於14世紀印度,當代也有資料表明始於威尼斯。最早鑽石切割始於l550年安特衛普。當地技師很快成立鑽石協會,安特衛普成為當時最重要的鑽石中心。
鑽石路線和鑽石中心:
印度鑽石通過兩條地中海路線達到威尼斯:南線途徑亞丁,衣索比亞和埃及,北線通過阿拉伯,波斯,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由於葡萄牙人發現直通印度的海路,促使安特衛普蓬勃發展成為鑽石中心。安特衛普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便於從里斯本和威尼斯進口大量鑽坯。
1585西班牙攻打安特衛普,眾多鑽石切割師遷移到阿姆斯特丹。荷蘭公民自由的政策吸引了許多來自西班牙,葡萄牙,德國和波蘭,逃避宗教迫害的鑽石工匠(包括許多猶太人)。
16世紀後期,隨著英國對當時世界產鑽中心——印度興趣日益濃厚,倫敦也繼而成為重要的切割中心和世界主要毛坯鑽石市場。
如今比利時、印度、以色列、中國、南非和美國成為世界著名的鑽石切割中心。
『拾』 鑽石的最早起源
是印度!梵語中"金剛"一詞就源於鑽石(要不鑽石的礦物名怎麼叫金剛石呢!),意為"堅固內不壞的".
印度人首先發現並容利用鑽石做首飾,並且也是最先掌握加工鑽石技術的國家!
時候記不清了,好象是2000多年前還是2500多年前,反正印度是最先發現並了解使用鑽石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