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最廉潔的八位官員

中國歷史上最廉潔的八位官員

發布時間:2021-02-06 01:38:05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8位文官排行,為何劉伯溫只能排第四

因為除了他之外,還有好幾個能力在他之上的,就像跟劉伯溫齊名的諸葛亮,就排在他前面,主要是前面幾個人的實力和成就比他高,所以他只能排第四。

一,霍光排在劉伯溫的前面,是因為他獨攬大權。

在八位文官里,霍光排在第一名。他是西漢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同時也是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對於西漢昭宣中興貢獻非常大。霍光曾經在漢武帝快死的時候位列四大輔臣之首,昭宗年間他獨攬大權,真真切切的做到了什麼叫“政由己出”。他的權力大到連帝王都可以廢黜,影響力極大,從他死後漢宣帝曾親赴弔唁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他們都排在劉伯溫的前面,因為他們在自己年代的影響力都大過劉伯溫,權利和成就也比劉伯溫高。

② 中國目前最廉潔的官員是誰

這樣的問題,不好回答,太多官員,一生兩袖清風,為民請命.但是,他們默默無聞.所以,我們無從得知他們的姓名.

③ 中國古代有八位正直的官享受最高的榮譽"文正"不知哪8位

不止8位啊 多了去了。詳細如下:


李昉(925-996),字明遠,北宋文學家,深州饒陽縣五公村人。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皇帝去南郊祭祀,跪拜時摔倒,幾天後去世。贈司徒,謚文正。

王旦(957—1017),北宋大名莘縣(山東)人,字子明。太平興國進士。真宗時入相,進太保,當國最久。事至不膠,有謗不校,引薦朝士,不令其人自知。以天禧元年(1017年)卒,壽六十一,追封魏國公,謚文正。

王曾(978-1038),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孝先。咸平中(998—1003)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死於任上享年六十一歲。贈侍中,謚文正。

蔡卞(1048-1117)字元度,興化仙遊人,蔡京弟。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鄉祭祖,逝於途中,享年70歲,贈太傅,謚文正。

鄭居中(1051-1123),字達夫,北宋河南開封人,進士及第,由中書舍人連升至翰林學士。因與蔡京不合,罷改資政學士,後再出任樞密院,官累特進,尋拜居中為少保、太宰,仍事事與蔡京立異。入朝暴遇疾回舍,數日卒,年六十五。贈太師華原郡王,拜太宰,加少師,封燕國公。卒謚文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蘇州)人。皇佑四年(1052)卒,謚文正,贈魏國公。

司馬光(1019~1086), 山西聞喜縣涑水鄉人, 字君實,陝州夏縣(山西)涑(s ù)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宰相,當政八月即逝,追封溫國公,謚文正。

蔡沈(1167--1230) ,字仲默,宋建陽人,世稱九峰先生。紹定三年,蔡沈逝世,謚「文正」。 (此人得謚文正不知是本謚,還是元明兩代追謚或加謚的,尚待考,也請知之者指點)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人。死後70年,南宋乾通6年,追贈太師,謚文正。



虞仲文字質夫,武州寧遠人也,仕為遼相。歸金,授樞密使平章政事,封秦國公。年五十五卒,謚文正。天會七年,贈兼中書令。正隆二年,改贈特進、濮國公。(生卒年待考)

張行簡(?——1215),莒州日照(今山東日照縣)人,字敬甫。生年不 詳,卒於金宣宗現佑三年(1215)。金世宗大正十九年(1179) 己亥科狀元。貞佑三年(1215),病逝於任上。朝廷追贈銀青光祿大夫, 謚文正。



耶律楚材(1190-1244),金與蒙古國官員。契丹族,字晉卿,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里(意為長髯人)。契丹皇室後裔。卒後追封廣寧王,謚號文正。

耶律有尚 字伯強,遼東丹王十世孫。卒年八十六,賜謚文正。(待考)

竇默(1195-1280) 元初名醫、名臣、名儒,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字漢卿,廣平府肥鄉縣城西村人。卒後追贈太師,封魏國公,謚文正,故後人多稱其「竇太師」和「竇文貞(正)公」。

許衡(1209-1281) 元懷孟河內人,字仲平,號魯齋。及死後,世祖加贈司徒,封魏國公,謚文正。

劉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因從釋氏,又名子聰,拜官後始更今名。其先瑞州人也,世仕遼,為官族。卒贈太傅,封趙國公,謚文貞。成宗時,贈太師,謚文正。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

廉希憲(1231—1280),元代政治家,維吾爾族。其祖上均為高昌世臣。大德八年(1304),追封魏國公,謚文正。加贈恆陽王。
何瑋(?-1310),易州易縣人。至大元年,遷太子詹事,兼衛率使。三年,改河南行尚書省平章政事,卒。贈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梁國公,謚文正。

吳澄(1249-1333),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字幼清,學者稱草廬先生。元統元年(1333),卒於家,年八十五。贈江西行省左丞、上護軍,追封臨川郡公,謚文正。

王壽(1250?-1310),字仁卿,涿郡新城人。卒年六十,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國、薊國公,謚文正。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寧海人。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工文章,名書室曰正學,官侍講學士,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福王時追謚文正。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明湖廣茶陵(今屬湖南)人,
長期生活在北京。天順八年(1464)進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為朝廷重臣。1516年(正德十一年),李東陽病逝,享年70歲,贈太師,謚文正。

謝遷(1449-1531),字子喬,浙江餘姚人。明成化11年(1475),謝遷應試,得中狀元,授修撰職。明孝宗時,以少詹事入內閣,參預機務,隨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輔政時天下皆稱之為賢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後以年老而辭歸。卒謚文正,著有《歸田稿》。

劉理順(1581?-1644),字復禮,杞縣人。萬曆中舉於鄉。十赴會試,至崇禎七年始中式。及廷對,帝親擢第一,還宮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碩矣。」拜修撰。益勤學,非其人不與交。卒後贈詹事,年六十三,謚文正。清朝賜謚文烈。

倪元璐(1593~1644) 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李自成攻陷京城時,自縊而亡,謚文正,清代時追謚文貞。



湯斌(1627~1687) ,別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賢良祠。乾隆元年(1736),謚文正。道光三年,從祀孔子廟。

劉統勛(1698-1773)字延清,另字爾鈍,清內閣學士,刑部尚書,高密縣逄戈庄(原屬諸城)人。卒於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歲,謚文正,乾隆帝臨其喪,見其「室無長物,寒氣襲人」,為之大慟。回至乾清門,對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統勛乃不愧為真宰相!」可見對其倚重與尊寵。

朱珪(1731-1806)字石君,號南厓,直隸大興人。乾隆年進士,授仁宗學,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逝世,嘉慶帝親往府上弔唁,由於朱家大門低矮,御車不能入,嘉慶帝便步入,並哭之深哀,給帑銀二千五百兩治喪,晉贈太傅,入祀賢良祠,予謚「文正」。上親臨奠三爵。

曹振鏞(1755—1835),字儷生,號懌嘉,尚書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親臨吊喪,下詔褒恤,賜謚文正,入祀賢良祠。

杜受田(1788~1852),字芝農(杜愕子),清山東濱州人(今濱城鎮南街杜家),道光進士。1852年(清咸豐二年)七月九日,在實施賑務途中觸染暑疫,卒於淮安清江浦,時年64歲。咸豐帝甚痛,贈太師、大學士,謚「文正」。

曾國藩( 1811 ~ 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謚文正。

李鴻藻(1820—1897),字蘭孫,直隸高陽人。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歲。予謚文正,贈太子太傅。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容卿、蟄生,別號澹靜老人,謚文正,壽州(今壽縣)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豐九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卒年八十有二,贈太傅,謚文正。

台灣鄭氏朝廷
陳永華(?—1680)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明亡時剛中秀才,後參加鄭成功軍,為成功謀士。收復台灣後,任總制,留守廈門。鄭經嗣位,官至東寧總制使,盡力輔佐。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提倡種蔗製糖,設置學校。後為馮錫范、劉國軒所忌。1680年3月,陳永華自請解除兵權,因憂悒成疾,當年在台灣病逝。鄭經親臨吊喪,謚文正

④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廉潔八位官員

西門豹
西門豹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趙廣漢
趙廣漢
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 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黃霸
黃霸
(? - 公元前 51 ),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 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 -- 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徐有功
徐有功
(? -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 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 " 法官 " ,被當時人譽為 " 自古無有 " 的好官。?
狄仁傑

(公元 630-700 ),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 "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 ,為 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 " 唐室砥柱 "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 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 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包拯
包拯
(公元 999-1062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 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二刻拍案驚奇》講過一個故事。朱熹在福建崇安縣當知縣時,有一天接到一件案子,一個小民狀告大姓侵佔自己的祖墳。古人重風水,朱熹就是風水高手,當時豪門富戶占奪小民好墳地的案子很多,朱熹決定親自去查驗。到墳頭一看,果然是塊風水寶地。大姓申辯說:「這本來就是我家新修的墳頭,大人您看,泥土還沒干呢,怎麼成了他家的祖墳?」小民申辯道:「墳頭雖然是新的,那是新蓋的,底下還有老土,卻是我家的。」朱熹令人拿鐵鍬挖,果然挖出了一塊墓碑,上面赫然列著小民祖先的名字。朱熹一看大怒,墓碑為憑,鐵證如山,必然是大姓貪圖小民祖墳風水好,惡意侵佔。於是判了大姓一個強占田土之罪,將墳地判給了小民。 朱熹斷了此案,好不得意,覺得「此等鋤強扶弱的好事,不是我,誰人肯做?」卻不料真相是另一回事:原來小民知道朱熹一向專門打擊富豪大戶,憎惡他們欺侮百姓,所以把青石刻成字,偷埋在大姓家墓地,然後來告狀,朱熹果然中計。包拯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夢溪筆談》記載過他的一件糗事。包拯坐鎮開封府時,有人犯法,按律應處脊杖。這人賄賂了一個小吏,想讓其幫忙免去這頓皮肉之苦。小吏拿了錢,與他約定:開堂時只管大聲喊冤,其他的事交給我。開堂問罪,那人果真呼號喊冤,分辨不已。小吏故作不耐煩,惡聲呵斥:「不就是脊杖嗎,受就受了,啰嗦什麼?」包拯見小吏如此越權跋扈,大怒,將其杖責,卻把犯法的從輕發落了。小吏雖挨了打,卻得了錢,犯法者出了錢,免了一頓打,大家雙贏,輸的是包拯。
況鍾
況鍾
(公元 1383-1442 ),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 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
海瑞
(公元 1514-1587 ),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 40 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 20 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明朝大清官海瑞曾經研發過一套斷案標准:「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世事繁雜,海大人不是福爾摩斯,遇到斷不了的案子,乾脆一律傾向弱者,自以為心安理得。海瑞絕不是這套原則的唯一奉行者,在他前後,有很多官員都曾這么干過,他們有一個統一的稱號——「清官」。
袁可立
袁可立
(1562--1633),字禮卿,號節寰,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明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 袁可立正直敢言,為民請命。二十八歲彈劾比他官大五級的應天巡撫,力雪蘇州太守石昆玉冤案。萬曆十七年,他出任蘇州府推官。時蘇州「胥吏抱牘如山,公片言立決,如風掃籜。」(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稱,按治豪橫而忤應天巡撫李淶,權勢傾天的巡撫反誣太守有罪,袁可立力雪其冤。援引大明律「對中丞誦之,其聲琅琅。中丞愧甚,舉屏自障。公讀法聲益厲,中丞遂自劾去。」(黃道周《節寰袁公傳》)一時轟動江南,以治行第一擢袁可立山西道監察御史,吳民簞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絕。 萬曆二十三年,巡視京都西城,有皇帝弄臣殺人,百官不敢問,袁可立重捶抵罪。「會有一璫殺人,公廉其狀,捕而繩之,法不少借」(《墓誌銘》)。即有人持重金至袁可立門上,可立勃然大怒道:「殺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顧可脫乎?吾知有三尺,不知弄臣」。遂抗旨將弄臣正法於市,萬民呼「袁青天」,由是觸怒權貴。 萬曆時皇帝寵信後宮,朝綱廢弛。二十三年九月,雷震景德門,袁可立上疏針砭時弊,奪俸一年。袁可立不為動,再次直言問責皇帝:「親郊祀,勤朝講,批章奏,錄遺賢,明賞罰,化朋黨」(《墓誌銘》)。疏上,削職為民二十六年,史稱「震門之冤」,朝中大臣為袁可立鳴冤者十數年不絕,帝皆不聽。 泰昌立,起袁可立自民間,官拜兵部左侍郎加兵部尚書,因公開反對魏忠賢再遭罷官。袁可立為人公正廉直,顧大局。魏忠賢專權亂政,朝中黨派紛爭。袁可立深為國事所憂,思想傾向東林,魏忠賢由是恨他。他的同年高攀龍致書袁可立:「弟腐儒一,無以報國,近風波生於講會,鄒馮二老行,弟亦從此去矣(高攀龍《答袁節寰中丞》)」。從此袁可立與閹黨的關系勢成水火,每議事「數有所抵牾,欲自請外」(《節寰袁公傳》)。魏忠賢欲勾陷可立,派出大批爪牙「卒日環伺公門,思坐以不法」,但終因袁可立剛正廉潔「而無可乘借。」(《墓誌銘》) 天啟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九卿科道公推袁可立南京戶部尚書,魏忠賢阻,再推兵部尚書參贊機務。魏忠賢又作梗,以自己心腹劉廷元代袁可立掌南兵部。時北則崔呈秀為本兵,自袁可立去職,天下兵馬大權魏閹一手握定,忠賢推戴之勢成矣。袁可立「歸而魏焰益肆」。黃道周說:「當魏崔時,蓋無復然明義、真者,有之,則必自大司馬節寰袁公也。」(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於成龍
於成龍
(1617-1684) 字北溟,號於山,清山西永寧(今呂梁離石)人。謚「清端」,贈太子太保。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聲朝野。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當面褒贊他為「今時清官第一」。於成龍始終把整頓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針對各屬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他從利用中秋節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訪於民間,面對「州縣各官病民積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狀況,很快頒布了《興利除弊約》。他舉優劾貪,寬嚴並濟,時人說凡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 於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卒後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

中國十大清官,還得說一句,資料來自網路

⑤ 歷史人物中,最清廉的人是誰

清廉抄的官並不少,但是如果說最清廉,那就非明代的海瑞莫屬了。

明代的官俸祿非常低,官員如果僅僅靠俸祿,根本無法滿足全家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海瑞就是完全靠俸祿生活的人,以至於他窮的只有在老媽生日那天才能買幾兩肉改善改善,而他買肉居然成為官場的大新聞。

海瑞眼裡不揉沙子,他對自己要求高也就罷了,但是他還要求別的官也像他一樣,因此當他被任命為知府時,他的上級和下級一致反對,一些屬下甚至不惜辭職,也不在他手下當官。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朋,海瑞的至清與至廉可謂古今第一人。

⑥ 中國現代最清廉的官員 是誰

有官貧至無官日;離任榮於到任時。誰做到誰最廉。

⑦ 中國哪個朝代的官員最廉潔

明朝前期,因為朱元璋十分痛恨貪官污吏,所以他對付貪官可是夠狠的,朱元璋是說到做到的,他頒布了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肅貪法令:貪污 60 兩以上銀子者,立殺!

⑧ 誰是中國歷史上最清廉的官員

"最"清的沒來聽過這種說法,倒是有源十大清官:

1。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⑨ 中國現代史上廉潔的官員事跡有哪些

唐朝宰相盧懷慎
唐朝的宰相盧懷慎清正廉潔,不搜刮錢財,他的住宅和家裡的陳設用具都非常簡陋。他當官以後,身份高貴,妻子和兒女仍免不了經常挨餓受凍,但是他對待親戚朋友卻非常大方。

他在東都(洛陽)擔當負責選拔官吏的重要公務,可是隨身的行李只是一隻布口袋。他擔任黃門監兼吏部尚書期間,病了很長時間。宋璟和盧從願經常去探望他。盧懷慎躺在一張薄薄的破竹席上,門上連個門簾也沒有,遇到刮風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擋。盧懷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盧從願,看到他們倆來了,心裡非常高興,留他們呆了很長時間,並叫家裡人准備飯菜,端上來的只有兩瓦盆蒸豆和幾根青菜,此外什麼也沒有。盧懷慎握著宋璟和盧從願兩個人的手說:「你們兩個人一定會當官治理國家,皇帝尋求人才和治理國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統治的時間長了,皇帝身邊的大臣就會有所懈怠,這時就會有小人乘機接近討好皇帝,你們兩個人一定要記住。」過了沒幾天,盧懷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時候,曾經寫了一個報告,向皇帝推薦宋璟、盧從願、李傑和李朝隱。皇帝看了報告,對他更加惋惜。

安葬盧懷慎的時候,因為他平時沒有積蓄,所以只好叫一個老僕人做了一鍋粥給幫助辦理喪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獵,來到一片破舊的房舍之間,有一戶人家簡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舉行什麼儀式,便派人騎馬去詢問,那人回來報告說:「那裡在舉行盧懷慎死亡兩周年的祭禮,正在吃齋飯。」玄宗於是賞賜細絹帛,並因此停止了打獵。

另外人們傳說:盧懷慎去世時,他的夫人崔氏不讓女兒哭喊,對他說:「你們的父親沒死,我知道。你父親清正廉潔,不爭名利,謙虛退讓,各地贈送的東西,他一點也不肯接受。他與張說同時當宰相,如今張說收受的錢物堆積如山,人還活著,而奢侈和勤儉的報應怎麼會是虛假的呢?」到了夜間,盧懷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將夫人的話告訴了他,盧懷慎說:「道理不一樣,陰間冥司有三十座火爐,日夜用燒烤的酷刑來懲罰發不義橫財的人,而沒有一座是為我准備的,我在陰間的罪過已經免除了。」說完又死了。

⑩ 請列舉出三位古今中外的廉潔官員

(一)范仲淹知饒州故事
范仲淹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一生功績卓著,道德斐然。
免徵茶稅 惠及萬民
饒州人一向有種茶的習慣,百姓普遍種茶。有一天,范仲淹和隨從一行人從饒州城裡出發,長途跋涉來到鄱陽縣東北部的鐵爐沖村訪問故友胡光先生。聽說范大人來了,村裡人沸騰了。「范仲淹是清官,是天下第一大好人」,人們神奇地說。他們不約而同地回到各自的家中,從梨樹上挑選最大的梨子摘下送去給范仲淹吃。范仲淹拿著百姓送來的大梨子說:「這個村種了這么多大梨子,以後就叫大梨胡家」,范仲淹的話當場把眾多的百姓逗樂了。當范仲淹問到這里的農民的生活狀況時,胡光先生當著知州大人范仲淹的面說:「這里的百姓由於茶稅過重,不堪重負,長此下去,民不聊生,有的百姓已經背井離鄉,外出逃難。」范仲淹聽了心裡十分沉重。返回城裡後,當晚他在床上翻來覆去,怎麼也難以入睡,他披衣起床,赴案提筆,「我要為民救苦救難,」這時他又想到朝廷,奸臣當道,想起了他受迫害被貶官來饒州的情景,有些畏難了,感到自己是被朝廷貶職的人,上奏有可能再遭誣陷。因此,筆尖難以下落。這時他腦海里立刻浮現出童年時期那苦難的情景,他曾在寺廟里發過誓「不做良相,且當良醫」,「為百姓解救困苦,個人就是遭到再大的打擊,也值得!」這天晚上范仲淹的卧室燈光通宵達旦,一張減免百姓茶稅的奏章寫成了,馬上令人快馬加鞭送往朝廷。宋仁宗皇帝見了奏摺立刻批示准奏。從此饒州百姓無茶稅。為了紀念范仲淹,鄱陽鐵爐沖村的茶農將村名更名為「大梨胡家」。」當時民間流傳著這樣兩句話,「一章奏免貢新茶,惠及饒民千萬家。」
嚴明獄規,防止冤案發生
范仲淹一生勤政有民,體察民情。他來饒州不久,就接待了很多前來申冤的百姓,有很多案件,他都親自審理。有一天,鄱陽縣的一個婦女牽著兩個孩童跪拜在署衙前喊冤,范仲淹聽到有人喊冤,馬上前去詢問究竟,那婦人悲傷地說:「我丈夫冤死在獄中,請大人做主,為我丈夫申冤!」范仲淹安慰了那婦人後,立即去到縣城監獄,親自調查審理此案。通過調查審理此案,證實了這婦人的丈夫真是在獄中遭嚴刑拷打而死,而且還了解到監獄中經常發生囚犯死亡現象。范仲淹對此十分震怒,嚴厲處罰了獄中看守官,並下令饒州各縣嚴禁獄中濫用刑法,嚴刑逼供。他還要求部下辦案必須慎重,多做調查研究,重證據。這樣,使監獄有了嚴明的獄規。從此,很多案情均能獲得公正的處理,百姓感恩戴德。
(二) 周總理
據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回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斗爭時期,周恩來除了特殊工作的需要外,很少戴手錶。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了新中國的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時,才由組織上發給一塊瑞士產的「如萊克斯」牌手錶。他戴著這塊表走南闖北:出席日內瓦會議、參加萬隆會議、出訪印度等。
據周恩來的衛士長成元功1997年回憶,1961年的廬山工作會議,主要是研究經濟問題,會議進展得很順利,周恩來很高興。晚上,江西省委舉行便宴,招待周恩來,同席作陪的還有時任上海市委第一書記的柯慶施等人。飯後,周恩來一行便去觀看上海星火雜技團的表演。當時,江西已有話劇團、採茶劇團和贛劇團,其中「江西省贛劇團」的團名還是周恩來親筆題寫的,但江西就是缺少一個雜技團。為此,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楊尚奎就悄悄跟周恩來表示,想把上海星火雜技團留下來,周恩來笑而未答。
當演員們要表演魔術《表箱遁表》時,需要向現場觀眾借一塊手錶做道具。坐在位置靠前的周恩來便立刻取下了自己的手錶讓成元功遞給了演員。魔術師一見是周恩來的表,立即鞠躬致謝。這時台下掌聲雷動,台上表演也十分成功。
演出結束了,周恩來等上台與演員們親切握手,祝賀演出成功。當魔術師向周恩來歸還那塊「如萊克斯」牌手錶時,周恩來說:「這塊表就送給你了。」正當上海星火雜技團的同志們由發愣到喜悅再次鼓掌時,周恩來卻接著說:「不過我送手錶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希望你們團能留下來,不回上海,在這里成立一個江西省雜技團。」說到這里,周恩來特意提高嗓門:「你們說,江西好不好呀?」「好!很好!」演員們大聲回答。「是的,江西是個好地方。江西是毛主席親手創建革命根據地的地方,江西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他們對革命貢獻很大……所以我動員你們留下來,做一名光榮的江西老表。
就這樣,周恩來用自己多年使用的一塊手錶做「紅娘」,為上海星火雜技團「嫁」到江西牽了紅線,使江西省有了雜技團。
打那以後,周恩來就不戴手錶了。直到他要和彭真等去蘇聯出席蘇共二十二大,才想起來該買塊手錶才方便,這時正好傳來上海手錶廠研製的新產品「上海」牌手錶問世的消息,周恩來很高興,就讓成元功花90元錢為他買了一塊新出產的「上海」牌手錶。
周恩來戴著「上海」牌手錶,心裡總有一種自豪感,因為這是塊國產表,他一直珍愛地戴在手腕上。到1972年2月,這塊用了十多年的「上海」牌手錶的表面上的熒光部位已不能發光了。這讓習慣於夜間工作的周恩來感到很不方便,他就趁陪美國總統尼克松到上海參觀訪問時,委託上海市委的同志幫他將這塊舊表送去上海手錶廠修理一下。
上海領導一聽說總理要修手錶,就讓自己的秘書到上海手錶廠一下端來兩盤子各式各樣的手錶。
隨後,上海領導來到周恩來住地,他對周恩來說,這些手錶您隨便挑一塊吧。待上海領導一走,他立即讓工作人員將手錶全部退了回去,並毫不客氣地批評有關人員說:「你們不該自作主張,給地方添煩添亂。」最後,他仍然只留下那塊修理過的舊表。
據周恩來的保健大夫張佐良1997年回憶,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後,遺體於11日下午送八寶山火化。當時,人們都很悲痛。這時,張大夫見到周恩來生前十分珍愛的那塊「上海」牌手錶還留在總理的手腕上閃閃發亮,感到燒掉很可惜,就悄悄地給取了下來。因為當時「四人幫」還都在台上,有關周恩來的事有許多禁令,所以張大夫說:「如果我請示,這事就有可能辦不成,時間也來不及。」
現在,這只周恩來戴用了十幾年的國產「上海」牌手錶收藏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它不僅是周恩來廉潔的寫照,也閃現著偉人的一腔愛國情懷。

德國女總理默克爾一直給人儉朴低調的印象,某年訪問南京時選擇的「低標准」酒店房間。據《揚子晚報》的報道,雖然是政府首腦,默克爾總理卻沒有入住索菲特銀河大酒店頂層400多平方米、可以看到南京全景的總統套房,而是與商務客人一樣住進了面積70多平方米的普通套房。普通套房一晚連服務費不到1800元,只有總統套房的1/20。
默克爾僅僅入住普通套房讓酒店的工作人員大感意外,他們當然會覺得意外,因為我們平常看到的,是國內一些普通官員出差往往也要入住豪華套房乃至總統套房「享受」一把,默克爾的儉朴與我們一些官員的奢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誰都知道總統套房比普通套房舒適得多,默克爾當然也很清楚。但她並沒有大手一揮選擇總統套房,為什麼?並不是默克爾不懂得享受,也不是德國政府出不起這區區幾萬塊錢的房費,而是默克爾及其身邊的工作人員清楚地知道,他們用的是納稅人的錢,不能也不敢鋪張浪費。在德國,對公務消費奉行「零容忍原則」,也即任何鋪張浪費都是不可容忍的,都可視為腐敗。德國政府官員的公務消費有著嚴格的限制和監督,總理自然也不例外,對他們來說,用納稅人的錢大肆鋪張簡直就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比如說,德國很多地方的政府大樓都顯得破舊不起眼,因為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用納稅人的錢蓋豪華辦公樓。再比如說,德國官員的公務消費都有嚴格限制,其消費清單也是公開的資料,公眾隨時可以查詢得到。如果有官員大肆揮霍公款了,那他面臨的將不僅僅是輿論的質疑,還很可能因此丟掉烏紗帽甚至鋃鐺入獄。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最廉潔的八位官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