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被認為中國歷史上城市變化的一個轉折點

被認為中國歷史上城市變化的一個轉折點

發布時間:2021-03-14 01:06:43

中國歷史上最關鍵的轉折點都有哪些及其理由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也是唯一一個從史前一直發展到現代的國家。他的文明輝煌燦爛,中間沒有中斷。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關鍵的轉折點都決定了中國未來的走向。


轉折點一戰國時期。眾所周知,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鐵器的發展,使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國家形態上出現了早期的國家滴解各個國家之間進行對外擴張。為建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奠定了基礎。在的話上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這個時期所產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各大流派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

無論失去哪個轉折點,都不會有現在強盛的祖國,每一個都是歷史的必然性和中華民族、中華兒女的歷史選擇。

⑵ 歷史上中國有哪些重要的轉折點。

六、明清時期的重要拐點

陳友諒敗於朱元璋――大明統一的關鍵性戰役

朱標早逝――明初藩王勢力膨脹

朱棣「靖難」成功――「永樂大帝」成為歷史舞台的主角

大明王朝實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的開始

帖木兒病逝――明朝避免了一場大戰爭

於謙反對遷都――避免了明朝的南北分裂

張居正被萬曆皇帝清算――明朝滅亡的種子

萬曆立儲之爭――萬曆數十年不理朝政

明軍誤殺努爾哈赤的父祖――努爾哈赤叛明的開始

崇禎帝殺掉袁崇煥――註定明朝滅亡的命運

崇禎帝不肯遷都南京――大明名存實亡

李白成部強搶陳圓圓――大順政權短命的一大誘因

鄭成功攻打南京失敗――反清大業的致命挫折

康熙制服鰲拜――康熙大帝親政

雍正即位――康雍乾盛世的關鍵

林則徐厲行禁煙――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辛酉政變」慈禧掌權――中國開始半個世紀之久的沉淪

曾國藩自殺未成――打造「同治中興」

天京變亂――太平天國由盛而衰

翁李相爭――甲午戰爭北洋水師慘敗

袁世凱出賣維新派――戊戌變法失敗

新政失敗――大清起死回生之夢的破滅

辛亥革命――兩千年帝制的終結

⑶ 中國歷史上城市變化的一個轉折點是在什麼朝代

一、唐宋的坊、市制度及變化
1、「坊」和「市」的概念。
坊是指城裡的居民住宅區。市在宋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主要用於貨物聚散和商品交易。四周有圍牆,與居民嚴格分開。
2、發展的歷程及變化。
在秦朝的時候,就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漢朝每個城市都有專供貿易的市,據說在都城長安東西「市」就有九處以上。
唐代「市」的形制建設更加規整方正,而且還建立了完備的市署官吏系統,對市場進行管理。唐代的長安設東西兩市,僅東市就有二百二十行。《舊唐書·職官三》言兩京諸市各有市令一人,丞二人,錄事一人,府三人,史七人,典事三人,掌固一人。唐政府對市場的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管理交易、平準物價和定時貿易。
唐後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漸被打破,商業活動逐漸擴展到市以外的區域,揚州、汴州等大城市出現了夜市,不再嚴格執行坊市分開、日落閉市等制度。除了都市的商業外,農村集市貿易業發展起來,為了商業服務的櫃房和飛錢相繼問世。
宋初仍沿襲唐代在城市中實行封閉性的坊市制,除在空間上對居民區和商業區嚴格區分外,還在時間上對居民的生活和經濟活動給予限制。但在商品經濟沖擊下,政府不得不作出讓步。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詔令開封府三鼓以後不禁夜市,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宋太宗時期出現侵街現象,臨街設邸店的事情時有發生,政府禁不勝禁。宋仁宗景佑年間(1034-1038年),允許臨街開設邸店,商人只要納稅就可以到處開設商店。熙寧年間(1068-1077年),開封府的鼓樓已不再擊鼓,京師的警衛也不再執行夜巡制度。政府禁令鬆弛,阻礙商品交換和限制生活自由的坊牆紛紛被推倒或拆除,封閉式的坊市制徹底崩潰,開放型的城市新格局逐漸形成:居民住宅可以直接臨街開門,商店也不再受市的制約,城市成為擴大化的市,商店、作坊和住宅區混和的新型街道出現。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集市。唐朝時農村出現的集市,北宋擴大,在城郊和鄉村的「草市」廣泛興起且更加普遍;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市鎮,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是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和朱仙鎮。早市和夜市晝夜相接。
二、城市的發展變化
1、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及變化。
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封國建邦,以屏周藩」。吸走後期,各有差異的築城規制漸遭破壞。春秋時期,各諸侯國舊城增修擴充和新城建造蔚然成風,新建的城市從規模上超過東周的都城。進入戰國時期,政治上兼並戰爭愈加劇烈,七雄爭霸的局面最後形成。經濟上,鐵器的廣泛使用和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及人口的大量增長。城市的空前發達與性質的轉變是這二者交互作用的直接結果。戰國時出現的新的類型的城市重要是郡縣城。形成了國、郡、縣、鄉等一套較為系統健全的統治機構。設縣之處必有城,城市之邑多為縣。
最突出地反映了春秋戰國之際城市性質的變化,即城市的構成由以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礎上的王城、相對獨立的諸侯國都及卿大夫采邑為主,變為以封建國家的都城及作為其股肱的地方行政管理機構——郡縣城為主。從三代以宮廟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主要作為政治中心的「城」和主要作為經濟中心的「郭」兩大部分共同組成城市,這是春秋戰國城市性質轉變的最根本性的標志之一。隨著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工商食官制度解體,私營工商業力量成長壯大。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的城市,一般也是工商業發達的都市。擴大了的城市中產生了新的功能分區,位於郭內的閭里及工商業區擴展迅速。不少都城遺址如齊都臨淄、燕下都、秦都咸陽等都發現了若干大規模的手工業作坊。與之相應的是商品經濟的興盛發達,「市」已發展為城市個階層人們公開交換物品的場所。戰國時期的齊、燕、秦等國的都城都設有若干市。工商業的發達導致了城市經濟的興盛。至此,中國古代城市脫離了初始狀態,城市經濟和城市生活達到非常繁榮和集中的程度。可以說,把「城」與「市」凝為一體的城市是在此期開始出現的。
2、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城市的興衰變化。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隋朝開鑿了貫通南北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唐時的交通四通八達,海上的「絲綢之路」以及江南經濟的發展;隋唐又是當時的歐亞的「文化圈」。所以隋唐初年的城市發展較快,出現了像長安那樣的國際大都市以及廣州那樣的港口城市。
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軍閥混戰。從城市結構和管理體制來講,坊市體制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四月詔規定:官府於界內修築道路、倉場、營房,允許民間在道旁隨便營造房屋。新的街道制度已經形成。這一時期,城市興衰變化較大,軍事力量(如藩鎮)逐漸滲透到城市管理當中,坊市體制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開始向街市制發展。
唐代對街衢的管理主要體現在警衛、治安方面。以長安為例加以說明,負責長安城六街巡邏、警備任務的,是左右街使,隸屬於金吾衛系統,統稱金吾街使。街使之下,又於城門、坊角設武侯鋪。武侯鋪執行六街的巡邏、警備任務。
唐代對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種種限制,如唐令規定一般百姓的住宅佔地面積,還規定了官員及庶人宅舍的營造等級,有時甚至對人際間的言語交流也加以限制。唐政府還很重視對城市環境的管理。在唐代皇帝的詔令中,有植樹綠化城市、保護城市環境的內容。唐代法律中也有保護城市環境的明確規定,坊市製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在城市生活中發揮著作用。
坊市制崩潰以後,廂坊制代替坊市制,成為新的城市管理制度。
唐代的城市管理制度以相對封閉的坊市制為核心。坊市制的中心理念,即把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和商業活動限制在一定的區域(坊與市)內,實行時間和空間上的雙重製約。唐代都城長安的外郭城,除坊與市之外,還存在著一些重要的空間區域,即街。因此,唐代城市的管理區域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坊,二是市,三是街。這種分區管理的模式,是唐政府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產物。
唐代的坊統一以鼓聲為准,由坊正負責坊門的啟閉,違反規定就要受到處罰。夜晚全城街道實行嚴格宵禁,即便是官員也不例外。居民被固定在坊內封閉的空間里,不得破壞坊牆。
3、宋代城市的發展原因和變化。
宋代是我國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時期。農業發展,手工業和商業非常發達;商品經濟繁榮,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經濟重心南移;城市經濟繁榮。宋代時期,「市」和「坊」的界限和限制崩潰。宋代在行政管理制度中,首先出現了以軍事管制為基礎的廂,後又形成了坊、廂、府州縣多級政體制,其次建立了軍巡制度,又增加了住房、服飾、日用等方面的等級規定,健全了防火、防盜、環境衛生、排水、交通等公共管理職能。
坊市制的崩潰和廂制的建立,是中國古代城市管理體制的重大變革。以街道地段為單位的城市管理取代小區式封閉型強制管理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宋代的街坊、廂坊,使城市成為一個開放的社會,隨著居民結構的平民化、多元化,城市文化取向與物質消費的世俗化,整個城市社會重心下移,城市呈現新的面貌,城市管理面臨諸多新問題。到南宋時期,開放型的新城市格局已在全國范圍內確立,這標志著中國城市格局從封閉古典型向開放近代型轉化,從此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宋以後,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坊牆紛紛被推倒或拆除,坊市制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逐漸被打破,城市格局由封閉開始走向開放。
4、明清城市的發展原因和變化
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加之區域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城鄉市場網路的體系的形成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等原因。這些都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形成了挑戰,使得市民的生活觀念也發生了轉變,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的規模也在擴大。明清時期的城市分三個層級:交通樞紐城市。例如上海、天津、廣州等。中等商業城鎮,例如:開封、洛陽等。農村集市。
5、我國古代城市的特點
城市的功能發生變化,對政治中心依賴性逐漸趨向生產性和商業性;政府的限制逐漸放鬆,但「重農抑商」的政策並沒有放棄;城市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管理體制不斷的完善;城市的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政治和經濟格局的變更影響城市的商業活動;江南城市的崛起和發展壯大。
總之,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是城市形成的物質基礎;「坊」和「市"界限的打破和崩潰以及廂制的出現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政府的管理和建設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城市的發展和壯大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

⑷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轉折點,具體是什麼的轉折點

您說的題目太大,籠統的說,改朝換代的時刻或一個朝代里政體改革時刻都是政治變革的轉折點。

⑸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三個轉折點各是什麼

1、遵義會議

一九三五年一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在這以後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2、西柏坡會議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委員34人。七屆二中全會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召開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會,會議做出的各項政策規定,不僅對迎接中國革命的勝利,而且對新中國的建設有重大作用。

3、十一屆三中全會

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5)被認為中國歷史上城市變化的一個轉折點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帶領處於水深火熱的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在實踐上從「文化大革命」災難中走出並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已走過了90多年的歷史,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1、它標志著中國革命有一個先進的堅強的政黨作為凝聚自己力量的領導核心。

2、使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聯系起來,進而把中國的解放事業同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運動聯結起來並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前途。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目標、革命前途和走向勝利的道路,使其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⑹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四個轉折點是哪四次會議

1927年八七會議,會議正式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
給組織渙回散,思想混亂的黨指答明了方向
1935年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
1949年七屆二中,決定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革命轉移到建設。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總方針。
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⑺ 被稱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兩個偉大轉折點是

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 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 。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後兩年中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這個偉大轉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第一,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拔亂反正。

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是各方面撥亂反正的前提和先導。全會沖破了黨的指導思想上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原則,從而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會議在充分肯定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在我國長期革命斗爭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時,著重強調要從科學體繫上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兩個凡是」。否則,黨和國家就會失去生機,就要亡黨亡國。全會指出:「黨中央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就是領導、教育全黨和全國人民歷史地科學地認識毛澤東同志的偉大功績,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

第二,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

全會討論 並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全會決定根據黨的歷史經驗,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全體黨員和黨的幹部,人人遵守紀律,是恢復黨和國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碼要求;強調黨中央和各級黨委要加強集體領導。全會針對「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黨和國家政治生活遭到破壞的情況,指出:必須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確的集中。在人民內部的思想政治生活中,只能實行民主方法,不能採取壓制、打擊手段。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必須堅決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第三,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新進程。

全會在討論華國鋒總理提出的1979、1980兩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時,提出了要注意解決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失調,搞好綜合平衡的要求。全會還討論了農業問題,認為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就整體來說還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復和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才能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全會提出了當前發展農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並同意將《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等文件發到各省、市、自治區討論和試行。這個文件在經過修改和充實之後正式發布,接著一些重要的農業方面的文件相繼制定和發布施行,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改革的進程。

第四,全會開始了系統地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

全會認真地討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討論了「文化大革命」前遺留下來的某些歷史問題。會議肯定了1975年鄧小平受毛澤東委託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很大成績,肯定了他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對「四人幫」干擾破壞進行的斗爭,肯定了1976年4月5日**的革命性質,決定撤銷中央發出的有關「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和**的文件」。會議審查和糾正了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同志所作的結論,肯定了他們對黨和人民的貢獻。

全會增選陳雲為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副主席,鄧穎超(女)、胡耀邦、王震為政治局委員;增補黃克誠、宋任窮、胡喬木、習仲勛、王任重、黃火青、陳再道、韓光、周惠為中央委員(1982年8月30日中共十二大預備會議予以通過)。會議決定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並選舉陳雲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鄧穎超為第二書記,**為第三書記,黃克誠為常務書記,王鶴壽等為副書記。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這些在領導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沖破了「左」傾的觀念,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從過去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中解放出來,在思想上、政冶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路線,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是以英明領袖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的重大功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⑻ 黨歷史上兩個重要轉折點是什麼

黨歷史上兩個重要轉折點是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版1月中共中央政治權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8)被認為中國歷史上城市變化的一個轉折點擴展閱讀: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會議。它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達到成熟。

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後兩年中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這個偉大轉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

⑼ 被稱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兩個偉大轉折點

被稱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兩個偉大轉折點 就是,第一就是遵義會議 ,第二就是11屆三中全會 ,關鍵時刻挽救了黨和中國人民的發展道路 。

⑽ 你認為中國歷史上最關鍵的轉折點都有哪些及其理由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也是唯一一個從史前一直發展到現代的國家。他的文明輝煌燦爛,中間沒有中斷。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關鍵的轉折點都決定了中國未來的走向。


轉折點一戰國時期。眾所周知,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鐵器的發展,使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國家形態上出現了早期的國家滴解各個國家之間進行對外擴張。為建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奠定了基礎。在的話上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這個時期所產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各大流派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

無論失去哪個轉折點,都不會有現在強盛的祖國,每一個都是歷史的必然性和中華民族、中華兒女的歷史選擇。

閱讀全文

與被認為中國歷史上城市變化的一個轉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