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上哪些事情的發生,讓人感覺匪夷所思
自從當年胡歌的《神話》還有楊冪的《宮》的熱播,突然之間就掀起來一股穿越風,各種穿越小說,穿越電視劇電影啥的都像雨後春筍一樣的冒出頭來,讓人是應接不暇。也有人不禁好奇了,這穿越是真實存在的嗎?
尤其是收歸國有化,王莽提出土地國有化,提出平均分配,簡直是社會主義的理念是一模一樣了。最後一點匪夷所思的是,王莽竟然做出了現代化的精密儀器:游標卡尺。這一點也是大家懷疑王莽是穿越者的最直接的證據。
❷ 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吃人事件有哪些
這種問題我不知道為什麽會出現,但好像無人願意作答,不才但盡綿薄之力。 繼然是「漢末三國」時代,關於吃人之類,大多隻因天災人禍,民無所依,具體可觀《三國志》。 以下只載《三國志》中部分史料: 《武帝紀》太祖乃自力勞軍,令軍中促為攻具,進復攻之,與布相守百餘日。【蝗蟲起,百姓大餓】,布糧食亦盡,各引去。 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乃罷吏兵新募者。 魏書曰: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蕭條。 魏略曰:王忠,扶風人,少為亭長。三輔亂,【忠飢乏啖人】,隨輩南向武關。......五官將(曹丕)知忠嘗啖人,因從駕出行,令俳取冢間髑髏系著忠馬鞍,以為歡笑。 《程昱傳》世語曰: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魏書卷六》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飢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採,或【飢死牆壁間】。 又<後漢書孝獻帝紀>載——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穭,或飢死牆壁間,或為【兵士所殺】。 《袁術傳》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呂布傳》是時歲旱、蟲蝗、少谷,【百姓相食】,布東屯山陽。 《臧洪傳》使作薄粥,眾分歠之,【殺其愛妾以食將士】。將士咸流涕,無能仰視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離叛。 在漢末群雄爭霸的時代,後人雖稱之為英雄輩出,但興亡百姓皆苦。 曹操「奸雄」也罷,以武力欲掃四海,構建統一政權。客觀來說使得廣大平民脫離「人相食」,其功甚大。 歷史本就是血與淚組成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是最好的寫照。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後三國並立,在中國歷史上這雖然是一個分裂的時期,但為了在大爭之世中存活,三國的執政者對本國的內政是下了功夫的。故戰爭不息,也不至大規模的「人相食」。 至於三國時代前後的漢晉南北朝「人相食」,那更是不可勝數。 所以不才對於現今的什麽「胎盤」之類表示無法理解。而「肉」字本身就是「人吃人」。魯迅《狂人日記》中關於吃人的說法,實乃中國數千年歷史的寫照,當然,他的作品中還有更深層的含義。
❸ 關於在舊中國中國人受欺負的故事和關於欺負周恩來的故事
2011-12-12 22:27中國屈辱的歷史
九月,與許多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製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 ,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採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麼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症」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錯誤。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繫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願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於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鬆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澱的過程。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後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裡」,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兩次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
八國聯軍
甲午中日戰爭(二十一條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皇菇屯事件
旅順大屠殺
偽滿洲
七七事變
南京大屠殺
九一八事變
淞滬會戰
抗美援朝
越南
抗美援越
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野蠻轟炸
海南撞機事件
東海油氣爭端
釣魚島
❹ 中國受欺負的事件有哪些
年8月29日,耆英、伊裡布、牛鑒代表清,璞鼎查代表英國,在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上簽定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一、中英《南京條約》請同學們看教材P6的圖片,想一想這幅圖片反映了什麼?英國方面人多勢眾,清方面只有幾個人,具有很強的強迫意味,體現了條約的不平等性。割地 賠款 五口通商 協定關稅 .8這里,我們應注意兩點:1. 在割地一款中,是割「香港島」,而非「香港」;2. 賠款一項中,是萬「銀元」,而非萬「兩」。當時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曾說:「香港是插入中國領土的一個楔子。」請同學們結合教材P7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示意圖,思考:英國佔領香港島在軍事方面、經濟方面對中國造成的後果。在經濟上,香港島控制著廣州的出海口,佔領香港島便可控制廣州一帶的海外貿易;在軍事上,佔領香港島就可以使英國有效地控制廣州和中國東南沿海。從此,香港島淪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成為它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基地。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從中勒索了萬銀元的賠款,約合當時中國銀兩萬兩,這相當於清全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這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清加緊對廣大的剝削,使原本就尖銳的階級矛盾更加激化。清在《南京條約》中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於哪些區域?長江口以南沿岸地區。五口通商,使我國東南沿海門戶洞開,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由此步步深入。關稅稅率的重要作用是什麼?保護本國的工商業。協定關稅的規定,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清不能根據需要調整關稅稅率,為外國侵略者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提供了條件。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中,最能反映英國發動戰爭本質意圖的是什麼?協定關稅。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對中國而言最嚴重的後果是什麼? 中國開始喪失自主的權力。《南京條約》簽訂後,為了議定關稅稅率及其他有關問題,中英雙方在廣東繼續進行談判。年7月22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在香港公布。10月8日,耆英與璞鼎查在虎門簽訂了《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亦稱《虎門條約》。《五口通商章程》中有這樣的規定凡英商稟告華民者,必先赴管事官處投稟,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誰是誰非,勉力勸息,使不成訟。間有華民赴英官處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應聽訴,一例勸息,免致小事釀成大案。其英商欲行投稟大憲,均應由管事官投遞,稟內倘有不合之語,管事官即駁斥另換,不為代遞。倘遇有交涉詞訟,管事官不能勸息,又不能將就,即移請華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實情,即為秉公定斷,免滋訟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華民如何科罪,應治以中國之法……。請概括指出所示材料的中心內容是什麼?英國商人如果在中國同中國人發生糾紛、犯了罪或成為被告,只能由管事官按英國的章程、法律處理。其中,「管事官」就是英國派駐中國的領事。這就是英國在《五口通商章程》中所取得的一項侵華特權——領事裁判權,也稱治外法權。這項規定嚴重侵犯了中國司法,使英國侵略者在中國可為所欲為,而逃避中國法律的制裁。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通過《虎門條約》英國取得的另外兩種特權。向來各外國商人止准在廣州——港口貿易,上年在江南曾經議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國商人一體赴福州、廈門、寧波、上海港口貿易,英國毫無靳惜,但各國既與英人無異,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將來給予其他國家任何權利時,英國人可以「一體均沾」。用現在的話來講,即清給予英國什麼樣的待遇呢?最惠國待遇。為什麼稱之為「片面」最惠國待遇呢?中國給予英國最惠國待遇,而英國卻不給予中國同樣的待遇。這項規定為英國和其他國家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互相援引,攫取侵略權益開創了惡例。後來,這一規定為列強所利用,於是,中國和任何一個侵略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就不是對一國喪失的問題,而是對所有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國家喪失權利,因而,其危害性是極大的。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虎門條約》中關於英國可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的規定。在萬年和約內言明,允准英人攜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不相欺侮,不加拘制。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議定於何地方,用何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賃;其租價必照五港口之現在所值高低為准,務求平允,華民不許勒索,英商不許強租。英國管事官每年以英人或建屋若干間,或租屋若干所,通報地方官,轉報立案;惟屋之增減,視乎商人之多寡,而商人之多寡視乎貿易之衰旺,難以預定額數。後來,外國侵略者利用這項侵略特權,在通商口岸逐漸建立起租界,並將其發展為侵略中國的堡壘。通過《南京條約》及其附件,英國侵略者獲得了一系列侵華權益,在這之後,美、法兩個打劫者不期而至,先後強迫清簽訂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❺ 歷史上教師受欺負的時期,是怎樣一個時期
中國歷史上,教師最受欺負的時期,應屬秦朝「焚書坑儒」時期和文革時期。
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高尚使者,在歷史上一直受到人們尊重。古時教師通常是道德高尚的飽學之士,人們尊稱教師為先生、夫子,皇家成太傅,教師實際成了人們靈魂、知識和能力塑造者的代名詞。但由於教師傳播不符合統治者利益和理想的「新思想」,因此也常為當權者忌憚和厭煩。在民間也有對飽學之士和教師的奚落,主要說他們缺乏實際經驗,特別是農耕經驗、為人處世常識方面,大多都有欠缺。
秦始皇為了保持一個聲音,穩固統治,對持異見的儒士活埋,大量焚燒諸子百家著作。但這些儒士不一定是教師,不做贅述。
在文革期間針對「分數至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等等的傾向,毛澤東當時提出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主要是想從教育上著手塑造全新的下一代,沖破封建思想,遏制資產階級思想,樹立共產主義思想。
文化領域的革命,也表現在對圖書、戲劇、廟宇、文物和一些管理制度的毀禁破壞。
在文革中,與社會其他領域一樣,學校受到嚴重沖擊,首當其沖受害的是教師,工作組鼓動學生揭發老師,侮辱老師,許多教師被關、被打、被遊街,不一而足。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降到了最低點,出現了黃帥、張鐵生等反潮流的典型。
基於學校對民族未來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政府加強對學校的管理,保持正確教育方向,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無疑是必要的,但文革的做法,從效果來看,無疑也是空前的災難。
反觀目前,學校的教學導向、教師的素質也存在許多新的突出問題,比如追逐升學率、分數定優劣、教育拜金現象嚴重,道德培養、情商培養、身體素質培養被忽略,這些都須要在教育體制改革中給於高度重視和改進;作為教師個人,更應牢記肩負的重要責任,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身修養,時刻把「培養什麼樣的人」放在心上,落實到教學中。
❻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少數民族被欺負的事件啊
首先我要問問一樓的,漢唐時期的匈奴啊,突厥啊哪個不是打的中原相當蛋疼,至於你說的那些被打的跑到歐洲的,我建議你好好看書,那不是被中原王朝打的。
那些被中原王朝欺負的少數民族政權基本都集中在南方,秦時打百越啊,各個時代對西南少數民族的鎮壓啊,詳細的你度娘搜少數民族起義應該就有,給你粘個:
公元756年(唐至德元年),西原黃洞(今左江一帶)少數民族首領黃乾曜、真崇郁聯合陸州(今欽州西南)、武陽(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北)、朱蘭(今東蘭縣)、金溪(今廣東省南海縣東北)等100餘洞,聚眾20萬人起兵反唐。起義軍置官設署,建立政權,進攻桂管18州,控制地區方圓數千里,聲勢十分浩大。約公元758年(乾元初年),唐廣州都督楊譚調集梧、柳、象、賀等州官兵,並收買西原、環、古等州首領,集中20萬兵力圍剿,經200多天苦戰,起義暫告失敗,5000餘人被殺,首領黃乾曜等7人遇害。但自此後西原少數民族的反唐斗爭綿延不絕,其間再多次達到高潮。例如在公元762年,張侯、夏永領導的義軍余部聯合廣州少數民族首領梁崇牽、覃問等北上湖南,攻佔道州,未久回師長期占據容州、鬱林州一帶;公元776年,在首領潘長安領導下,西原再次形成大規模反唐起義,震動嶺南;公元794年欽州酋長黃少卿起兵,先進攻唐王朝在嶺南西部的統治重鎮邕州,相繼攻佔欽、橫、潯(今桂平市)、貴4州,控制今桂東南地區10餘年;與此同時,又有黃少度、黃昌二部在邕州附近作戰,攻佔賓、巒兩州;公元817年至819年,唐朝廷曾大舉發兵征討西原起義軍,卻以官軍染瘴十之七八、民力耗竭而慘遭失敗;公元823年,黃少卿率領義軍再度攻佔邕州、欽州,佔領左江鎮,進而佔領了廣東西部、廣西南部18州,起義再次達到高潮。公元832年,邕管經略使董昌齡派其子董蘭殘酷圍剿義軍,隨後朝廷下達了分化安撫的詔令,起義逐步走向低潮。公元879年,在邕管經略使辛讜的調停之下,西原黃、儂二洞首領分別接受朝廷的招降,起義失敗。西原少數民族起義是唐代嶺南地區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人民反封建及民族壓迫的斗爭,它前後歷時100多年,參加人數達幾十萬之眾,影響深遠,震撼及削弱了唐王朝對廣西的統治。
❼ 中國歷史上對鄰國做過哪些缺德事
中越恩仇,1960年代,法國巴黎,大國肢解越南南北分治。南越殺掉北越26萬人。中國主導,後來北越統一南方。
❽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恥辱事件,你知道哪些
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指1937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數月的大規模屠殺。其中日軍戰爭罪行包括搶掠、強奸、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等。屠殺的規模、死傷人數等沒有世界共同認可的數字,但一般認為死亡人數超過30萬
中日戰爭及中日21條
❾ 中國人受外國人欺負的故事
清朝末年,中國和帝國主義列強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而這些條約幾乎版都有一權條:領事裁判權。
這個領事裁判權,就是外國人欺負中國人的關鍵之所在。
什麼叫領事裁判權呢?簡單解釋一下,就是說外國人在中國犯了法,不論殺人還是放火,中國的法律不能管。比如這個壞蛋是英國人,那就要把他交給英國領事館,人家想怎麼判就怎麼判,不判也行,咱們政府無權干涉。
所以外國人欺負中國人那就是肆無忌憚了。。。。
你可以想像一下,假設一個人可以隨便欺負別人,只有父母能管他,連警察都不敢抓他,而他父母又是絕對的支持他,那他該多麼放肆的欺負別人啊……
你可以回憶一下中國近代史,全是!
❿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恥辱事件是什麼
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指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數月的大規模屠殺。其中日軍戰爭罪行包括搶掠、強奸、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等。屠殺的規模、死傷人數等沒有世界共同認可的數字,但一般認為死亡人數超過30萬
中日戰爭及中日21條
第一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894年~1895年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第二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937年~1945年
二戰期間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抗日戰爭。
《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即《辛丑議定書》或《辛丑各國和約 》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激烈爭奪和瓜分中國,造成中國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這種危機感促成了人們的覺醒,救亡圖存成了當時最緊迫的要求。1898年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失敗了,1900年又爆發了以農民為主體的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起自山東,迅速發展到直隸、天津、北京,引起帝國主義列強的恐慌。它們決定親自出兵鎮壓義和團,英、美、日、俄、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侵入中國,8月攻入北京。慈禧太後攜帶光緒皇帝及親信臣從倉皇出逃西安。清王朝被迫向帝國主義求和。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簡介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點: 中國
結果: 英國勝利
起因:
虎門銷煙
領土變更: 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上海租界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蘇松太兵備道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稱《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設立上海英租界。此後,美租界、法租界相繼辟設。1854年7月,英法美3國成立聯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從聯合租界中獨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並為公共租界。
九·一八事變
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是由日本國蓄意製造並企圖以此來侵略中國、佔領中國領土的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根據沖突爆發的日期,史稱「九·一八事變」。由於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稱為滿洲,因此日本方面將這次事變稱為「滿洲事變」。